诸子论水(一)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汲《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着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着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ˇ诸子ˇ,ˇ百家ˇ则指这些学派。
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着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
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
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
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
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
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
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
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
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
诸子成语集锦
传统文化经典“诸子”成语集锦《孟子》中的成语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
为,做。
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4.【出尔反尔】(原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尔,你。
)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后用为犒劳拥护王者之师的典故。
《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6.【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7.【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
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8.【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
功,功效。
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
诸子百家的文章
诸子百家的文章诸子百家时期的文化大发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但这个时期虽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宝贵的一页。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诸子百家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诸子百家的文章一:诸子百家与天下治法进入了中学,学过了历史,我看到了自春秋战国以后,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各朝各代的治理手段的影响,想到的也很多。
看秦朝,焚书坑儒,只支持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以法治国,我并不能说这有多么不对,但是,秦始皇不是法治有错,而是法治过了头,听不得别人一点怨言,听到别人反对他焚书,就动手坑杀儒士,到最后,秦朝也只是个短命王朝,仅有15年的政权统治,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可是,他独尊儒术的行为没有体现在治国治天下上,连年征战,耗资巨大,这并非是儒家思想,官员的选拔是从儒书中选取的题目,因此,许多其它学派的才子因此而江郎才尽,虽说儒家思想影响深刻,但是这种才能,思想的虐杀,并非是儒家思想本意吧!在春秋结束之后,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曾遭到冷落,如果说董仲舒将儒家思想改进的比春秋时期更令人能够接受,以至于汉武帝将儒家思想采用为几千年来的正统思想,那么被称圣人的除了孔子应该还有董仲舒才对。
用一种幽默的话来说,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也是为了弘扬儒家思想,而汉武帝正为加强思想控制的问题而发愁,董仲舒提出这个建议,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正合适。
暂且不管他们是不是各有所思,就历代皇帝的统治时间来看,一个政权顶多就维护800多年,况且周朝大半部分的天下几乎都是别人坐的,那些霸主根本没把他当回事。
于是,我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
治理天下未必只采用一种学说,尽管汉武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老子,庄子,韩非,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如果从多角度来看,中央上实行法治,也就是中央集权,而外交方面,实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礼、德与西方国家交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行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先秦诸子的散文轨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的散文轨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这四家的代表作,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是诸子散文的萌芽期,以《论语》、《老子》和《墨子》为代表,《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老子》篇幅端仄,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战国中期是诸子散文的发展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迭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是诸子散文的成熟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体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其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而就文学色彩来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一、《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二、《老子》五千言,据说是老子所作,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
《老子》的文学价值包括以下两点: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如“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以鲜明浅近的形象来比喻说明虚玄抽象的道,生动形象。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墨子》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中的文章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善于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四、《孟子》中文章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有雄辩色彩。
【高考真题必刷】202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议论杂记类)
202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议论杂记类)(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0.CEG 11.B 12.C13.(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诸子百家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诸子百家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庄子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集子,收录了庄子数十篇的哲学著作,主要内容包括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等。
本文将对庄子集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庄子的思想。
第一篇:“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描述北冥的鲲和鹏的形象,借以比喻自由自在的境界。
鲲和鹏代表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存在和能力。
通过鲲和鹏的运动,庄子引出了人们对于自由无拘束状态的向往,表达了逍遥游的理念。
第二篇:“齐物论”原文:大庙坟墓,然后亦为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取吾所欲。
斩刈堙埋,然后亦为之。
是故富贵而无求,贫贱而无诉,气与水同。
其名曰异化。
解析:这一篇是庄子关于“齐物论”的基本论述。
通过描述庙堂富贵和一般的凡俗,并将其归结为“异化”。
庄子认为物与物之间本质上是一体的,无论是高贵还是卑贱都是各自的表象,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别。
这里,庄子展示了他的主张,即“万物齐一”的思想。
第三篇:“养生主”原文:帝喾不死,桀不治,天下困殚。
秋水共长天一色,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老域亟捷,昏沴亟廪,溪田怀戊,尸杨怀庚,班马怀乙。
问久者曰:丘文也有蓝缕乎?答曰:有。
问久者曰:子何恶乎有纨扇之翳?答曰:羿之难也。
解析:这一篇通过描述帝喾和桀的命运,以及秋水、壮士、老域等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之路无论是富贵与贫贱,最终都会迎来死亡。
因此,生命应该珍惜,活在当下,不追求虚幻无常的富贵。
第四篇:“养生主”原文:天地一生,万物齐备,饮食赡养,起居有纪,可以无疾病物伤。
内外瑜之以利害,昭昭乎其不可忍也者,其如人之昭昭乎!父母劳之,妻子劳之,奔走屠门之下,不出三年而得病物者,其在口食心思之间乎!人之有疾病物者,非天然之道也,失纪纲之行者也。
诸子百家名言释义
诸子百家名言释义1 1、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注释〗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释义】人类生长在天地之间,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只是一眨眼间而已。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释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3 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注释】闲闲:广博豁达的样子。
炎炎:猛烈;这里借猛火炎燎之势,比喻说话时气焰盛人。
詹詹:言语琐细,说个没完。
【释义】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注释】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释义】厨师虽然不做祭祀的饭菜,祭祀官也决不能越位来代替他。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注释】恢恢:宽广。
游刃:运转的刀刃。
【释义】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释义】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
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荀子与水
焉。 有鉴 于君 主的 品行 对 臣下的巨大 影 响 , 子 非 常 重 视 君 主 自身 的品 苟 德 修 养 。当有人 问到 怎 样 治 理 国家 这 样 重 大 的 问题 时, 子 鲜 明 地 提 苟 出:“ 闻修身, 闻为 国也 。 未 ”进 而又 指 出:“ 者 盘 也 ,民 者 水也 ,盘 圆 君 而 水 圆 。 者 , 也 , 方而 水 方。 君 盂 盂 君 射,则 臣决 。 庄 王 好 细腰 ,故朝 楚 有饿 人 。 苟子 ・ 道》) 里, ”( 君 这 苟 子 把 臣 比 喻 为水 ,君 主 比 喻 为盛 水 的盘 、 ; 水 的形 状 取 决 于盘 、 盂 而 盂
为了说 明此 中的道 理, 苟子 以水 源的清 浊对 支 流的影 响为腧, 指出: “ 子 者 , 之 原也 。 君 治 官人守 数 , 君 子 养原 , 清 则流清 , 原 原浊 则 流浊 。 故 上 好 礼 义 ,尚 贤 使 能 ,无 贪 利 之 心 , 下 亦 将綦 辞 让,致 忠信 , 则 而谨 于 臣子矣。 ( 子 ・ ” 苟 君道 )) )
家所 重视 。 以说 , 对 客观 世界进 可 在
属 于 儒 家,同 时又 批 判 地 熔 诸 子 百 家 的思 想 于 一 炉 ,是 兼 采 众 家 之长 的 集大 成 者。 为一 代 学术 宗 师, 作 苟
子对 “ 天人 之际 ”的哲 学思 考是相 当 深 刻 的 , 体 宏容 深 的思 想 主 要 体 其
君 臣 王 道 t“ 清 则 流 清 , 原
原 浊 则流 浊 ”
君与 臣、 君与 民之 间的关 系 , 历 来 都 是 一 个 重 大 政 治 课 题 。 为 政 作 治家 , 思想 家 的苟 子, 对这 一 问题 的 思 考 是非 常 深 刻 的 。从 总 体 上 讲, 苟 子 认 为君 主与 臣 民的关 系 是 纲 与 目、 与 支 的 关 系 , 主 是 臣 民之 。 本 君 主、 之枢, 负有统 治 臣民的职责。 但 同时 , 他也 认 为 君与 臣、 与 君 民是 互相 影 响 、 互相 依 存 的 互 动关
先秦诸子语录(一)
先秦诸子语录(一)先秦诸子语录(一)学习目的: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学习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
阅读提示:实词:常用生词:《论语》:罔殆处去《大学》:齐格物《中庸》:审篤措《老子》:恶伐衿敝词类活用:《大学》:明明德厚薄《荀子》:物畜多之大天《老子》:故长一词多义:《论语》:恶《荀子》:物《中庸》:知通假字:《荀子》:错人虚词:《论语》:而焉《大学》:其《中庸》:之《老子》:于特殊句式:《大学》:未之有也。
难句翻译:《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发扬自己天赋美德的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自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其根本紊乱而末节想治好,是不可能的。
应该重视的反而轻视,应该轻视的反而重视,没有过这样的事。
《中庸》:及其知之一也:到了懂得的时候,那效果是同样的。
及其成功一也:到了成功的时候,那结果是同样的。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喜好学问近乎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接近勇敢。
《荀子》: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空想役使万物,哪如治理万物使它不失掉自己的作用,指望物类的自然发生,哪如掌握物类生长的规律帮助它成长,赏析提示:1.思想内涵:诸子散文充满智慧、经验、哲理,富含人文精神。
是提高现代人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可贵借鉴。
《论语。
为政》:孔子认为,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罔无所得;只苦思冥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危殆,神思不安。
孔子指出求知的重要条件,是学思结合,只从单方面去做,是不会作好学问的。
今之求知者,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者皆有,遵从孔子如上教导,能使求知达到高境界。
孔子说: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智者。
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孟子》全文及翻译(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人性之善也_犹水之就下也_孟子与水_一
又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徐子请教孟子:“仲尼亟称于水曰: 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孔夫子多次称赞水,水有什么可取 之处呢?)孟子沉思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源泉混混,不舍昼夜, 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 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 耻之。
二
之向东,从西方决口则可引之向西。人性本来无所谓善,正像水
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本来无所谓东西一样。
舜”(《孟子·滕文公上》);“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
告子的一番议论,当然难合孟子之意,他同样以水为喻,批
(《孟子·告子下》)。
驳告子“: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
礼、智,他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人生 趋向,可以证其善,也可以证其恶。现在我们套用孟子的话,改
下来就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仁、 “善”为“恶”,这一比喻同样能成立: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
义、礼、智这四大伦理道德范畴的根芽,即“四端”。与此同时,孟 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反观告子以水为喻讲出的那番议论,
也”。顺便提出的是,不知为什么,现在许多人津津乐道于引用 难道能够否定其“积极进取”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意义吗?
“食色,性也”这句话,但却把此话的发明权安在了孔子头上,张
(— ——转自 2010 年 9 月 30 日、2010 年 10 月 14 日《中国水
冠李戴,浑然不知,孰不知这是告子的名言!我想,倘若告子能活 利报》)
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并逐渐成为先秦许多思想 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过着名的“轴心时代”理论。
他认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则提出“哲学的突破”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
所谓“哲学的突破”,就是时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后了层次之高乃是从未有过的,人类精神的文化基础由此而得以奠定。
对于中国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日益普遍出现的“礼崩乐坏”现象标志着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解体了,章学诚所谓古代王师政教合一的古代“王官之学”不再能统一、整合、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与“政出多门”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涌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士”人,出现了《庄子·天下篇》所述的古之“无乎不在”的“道术”分散为诸子百家的现象。
诸子百家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帕森思所谓“哲学的突破”,他们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时至今日,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仍具价值,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诸子兴起与百家争鸣“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
士阶层中,群英荟萃。
其间,有思想家孔丘、老聃、庄周、墨翟、孟轲、邹衍、荀况……他们深邃的哲理思考表明这时的中国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又有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少正卯、孔丘、邓析,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论辩家惠施、公孙龙,还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他们多方面的成就辉耀千古。
先秦诸子论说闪烁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语文文言文
【概述】先秦诸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在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为后世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结合两则材料,对先秦诸子的论说进行探讨,展现其智慧光辉。
【正文】1. 谈论孔子的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因仁笃实,智者乐水,因智必定”。
他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人格的完美。
他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引为经典。
2. 论墨家的主张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470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提出“兼爱”和“非攻”两大主张。
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消除战争与冲突。
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指出:“兼爱则攻害不至,非攻则乱害不生”。
墨家的主张对于我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 探讨老子的思想老子,名李聃,生于公元前5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提出“道”的思想,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古代我国文化与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4. 论述庄子的哲学观庄子,名周,生于公元前369年,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其《逍遥游》一书中提出了“逍遥”和“自由”思想。
他认为,人们要追求真理,实现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哲学观对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5. 总结思想精髓先秦诸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思想在民间和学术界广为流传。
对于先秦诸子的论说,人们应该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认真探讨和研究。
只有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内涵,实现个人精神世界的提升。
诸子论水
诸子论水□孙子与水□墨子与水□管子与水□庄子与水□老子与水□荀子与水□孔子与水□孟子与水●孙子与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篇》意思是说,《形篇》又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同上孙子把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而且要求这种强弱对比如同“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优势。
他用在千仞高山上决开积水奔腾而下,其势猛不可挡的力量比喻军形,说明军队只有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用兵作战时才会有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不可抵御。
二“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篇》就是说“奇”与“正”的关系,是相变相生的,“奇”可以变为“正”,“正”可以变为“奇”。
三“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管子与水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我国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水地篇》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万物莫不以生。
”明确地把水看作世间万物的根源,是各种生命的根蒂。
为了增强上述论点的说服力,《水地篇》接着说:“是(水)以无不满,无不居也。
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
集于草木,根得其华,华得其数,实得其量。
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
万物莫不尽其机,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二层涵义:其一,水浮天载地,无处不在,世间万物中都有水的存在,这是水独具的神奇之处。
其二,万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满生机与活力,靠的是水的滋养哺育;如果没有水,万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凝蹇而为人。
”这就强调了人是由水生化而来的,即男女精气相合,水流布形成胚胎再成为人体。
其实,人和万物一样,不但生命孕育离不开水,而且生产生活更是时时刻刻离不开水。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1.《秋水》赏析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
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
本文是<庄子秋水篇)七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其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主义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之道。
但其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却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
与文章所阐析的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到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的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先让河伯自喜自傲于河水的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符合教诲和接受的心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这就使全文的论说,皆在层层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
诸子论“水”
龙源期刊网
诸子论“水”
作者:佚名
来源:《醒狮国学》2011年第08期
“水”是生命的源泉。
战国时期,诸子皆以“水”为喻体阐述自家学说。
老子曰:“上善若水,夫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
“善”即水之美德,诚如老子所言:处世若水之谦卑,存心若水之亲善,言谈若水之真诚,为政若水之条理,办事若水之圆通,行动若水之自然,人品若水之纯清。
如此,生命便进入了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
老子阐明了“无为而治”的圣人至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论语·子罕》)。
“斯”代词,指流水,比喻过去了的岁月与事物,孔子以此劝勉弟子要珍惜时间。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善”(《孟子·告子》)。
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很好地利用了那个民间俗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把人民比
作“水”,既可以“载舟”,也能够“覆舟”,荀子是中国最早提出民主思想的人。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取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
这里的水势被喻为兵形,说明了军事布阵的重要原理。
吕不韦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
流水犹如生命,他阐明了“生命在于运动”这样一个哲理。
编辑/林青雨。
先秦诸子论水
大 。 ( 墨 子 ・ 士 》 稍 后 的苟 ”《 亲 )
子 也 说过 类 似 的话 ,如 “ ,水 冰 为 之 ,而 寒 于 水 ” “ 积 细 ; 不
对 水 与世 界 本 原 关 系的 认 识
纵 观 人 类 社 会 历 史 , 世 界
说 :“ 者 如 斯 夫 , 不 舍 昼 逝 夜。 ( ” 《论 语 ・子 罕 》 )据 说 ,
维普资讯
水利发 展研 究
士 . . 士 . H H
20 ・0 0 6 1
பைடு நூலகம்
H .
H. . . . . H H H H
萎
H : : : : : : : : : : : : H : : : : : :
先 秦 诸 子 论 水
当 时孔 子 站 在 沂 水 岸 上 ,望 着 奔 流 不 息 的 河 水 ,情 不 自禁 地
流 ,无 以成 江 海 。 ( 苟 子 ・ ”《 劝
学 》) 说 明 中 国人 早 在 春 秋 战 这
国 时期 已从 水 的 形 态 变 化 中 意 识 到 了质量 互 变 规 律 。
本 原 究 竟 为 何 物 这 一 问 题 不 断 拷 打 着 每 个 人 。 当 然 ,对 于 这
的 繁 荣 局 面 。先 秦 诸 子 站 在 各
: : : :
“ 者 何也 ? 万 物之 本 原 也 ,诸 水
生 之 宗 室 也 ” “ 物 莫 不 以 , 万 生” ,“ 以 无 不 满 、无 不 居 是
现 :“ 下莫 柔 弱 于水 ,而攻 坚 天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其 无 以 易 之 。
墨 子 和 苟 子 均 认 为 是 由量 变 到 质 变 的过 程 。 墨子 说 :“ 是故 江
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秋水》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如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而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客观上给人以不断进取、永不自满的启迪。
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中国论文联盟整理。
首先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美。
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景象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
其说理的形象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寓言的运用。
本文整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
所谓寓言,就是意在于此,言寄于彼。
作者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这里,河伯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即他要批判的对象。
北海若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
这样一个整体性构思,与其他诸子散文在正面说理过程中局部地穿插寓言故事,是有所不同的。
(2)意境的描绘。
读《秋水》,你起先并不觉得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因为作者力图要让读者用感官去感受形象事物,而不是用头脑去思索领悟深奥的哲理。
文章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观的景象:秋雨应时而来,百川随之奔腾,水流注于黄河,河水汤汤,气势非凡。
接着又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大海苍莽浩渺的景观,令我们视野为之一展,心胸为之一舒。
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言未及理,我们却隐约地体味到自然景象本身所包容的理趣。
庄子关于认识是无限的观点,借助于意境描绘巧妙地传达出来。
而且,文中描绘的河景与海景,还对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之间的对照,起到了有力的陪衬作用。
河伯见河水汤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及至见到横无际涯的大海,才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后来北海若教以“大理”,却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以为多与不敢自多的对比,由于有了上述认识背景的衬托,而显得更有力度,更为鲜明。
(3)比喻的迭出。
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论水(一)孙子与水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经年不断的征伐实践为军事思想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涌现出大批著名的兵家,被誉为兵圣的孙子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惠民人,或说博兴、广饶人)。
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大约与孔子同时或稍晚。
孙子在军事上的伟大建树主要体现在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上。
这部不足六千字的兵书,言简意丰,深刻提示了军事斗争的普遍规律,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同时也是一部精粹的哲学著作,其兵法理论中总揽全局、综合比较、求实超前的能动运筹理论和能动辩证、因利制权的作战指导思想,也被被广泛应用于外交、经济、体育等非军事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产实践活动。
自古以来,水与战争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兵形象水”,用水代兵的战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而水所独具的无常形及所兼有利与害、柔弱与刚强、防御与进攻两重性的特点,与战争的特性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水对兵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有七篇直接谈到了水与战争的关系。
以水的特性和功用论述军事思想,堪称《孙子兵法》的鲜明特色之一。
一孙子注重造势,即在战争中造成有利的态势。
在《计篇》中,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的道、天、地、将、法等“五事”进行比较分析后,紧接着提出了一个关于“势”的命题。
他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就是说,计算客观利害,意见得到采纳,这只是战争的常法,还要凭籍常法之外的变法才能把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
这个变法就是“因利而制权”的“势”。
战场中的这种势,很难用生动的战例和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孙子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激水漂石现象作比喻:“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篇》意思是说,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其汹涌之势可以把大石头冲走。
……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所掌握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
这里,孙子提出了“势险”和“节短”两个重要原则。
“势险”说的是军队运行速度。
“激水之疾(急速),至于漂石”的比喻形象地强调了速度是发挥战斗威力的重要条件。
“节短”说的是军队发起冲锋的距离。
孙子用“鸷鸟之疾,至于毁折”《势篇》作比喻,要求军队发起冲锋时应像雄鹰搏击小鸟那样,以凶猛的速度在短距离上突然发起攻击。
这就对指挥作战的将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注重“造势”,以争取主动,形成优势地位,从而打败敌人。
交战的双方是否处于有利的态势固然重要,但战争的胜负还主要取决于军事实力的对比。
即使一方处于非常有利的态势上,如果实力不济,最终也要走向失败。
孙子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又提出了“形”的概念。
所谓“形”,指的是军事实力。
《势篇》中说:“强弱,形也。
”孙子认为,创造条件,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去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才能取得胜利。
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形篇》又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同上孙子把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而且要求这种强弱对比如同“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优势。
他用在千仞高山上决开积水奔腾而下,其势猛不可挡的力量比喻军形,说明军队只有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用兵作战时才会有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不可抵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孙子兵法》中的“势”,主要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从而造成有利的形势;“形”,主要指军事实力。
只有在一定的“形”即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有利的“势”,才能战胜敌人。
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子在认识论上具有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而以水为喻,使得“势”、“形”这对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和易于理解。
二用兵作战,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十分重要。
对此,孙子提出了“奇正”和“虚实”的原则,即指挥作战所运用的常法和变法。
孙子非常重视战术的“奇正”,尤其重视“奇”的运用。
他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篇》就是说“奇”与“正”的关系,是相变相生的,“奇”可以变为“正”,“正”可以变为“奇”。
为了形象地表达“奇”、“正”变化之关系,善用比喻的孙子信手将大千世界的天地和江河拈来,用以阐述其深邃的军事思想,指出:一个高明的将帅,应随机应变,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而变换奇正战法,犹如天地一样变化无穷,江河一样奔流不竭。
活用奇正之术,变化奇正之法,是指挥员临时处置情况所必须把握的艺术。
在广阔的战场上,尽管奇正的变化“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落脚点往往在一个“奇”字上。
唯有善出奇兵者,才算领悟了奇正变化的要旨。
与奇正之法相对应,孙子又进一步提出“虚实”思想,即“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的作战指导原则。
“虚实”是奇正的具体表现形式,这对范畴指的是军队作战所处的两种基本态势——力弱势虚和力强势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孙子在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中,发现水形与兵形有十分相似之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就虚。
”《虚实篇》用兵的法则像流动的水一样,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
孙子因水之启示而提出的“避实就虚”的战争原理,为历代兵家战将所推崇,并成为屡试不爽的克敌致胜之法宝。
如何作到“避实而就虚,因敌而制胜”呢﹖孙子认为应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战法而取胜敌人。
他又一次以水作喻:“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虚实篇》就是说,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原则应根据敌情而决定克敌致胜的方针。
所以,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够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这就告诫军事指挥员,指挥作战时要针对敌情变化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把握胜利的主动权。
以上孙子关于以水论兵的论述,不但妙语连珠,而且哲理精微。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意思是说,河水在不停地流动,当人们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
智者所见略同,孙子用与赫拉克利特相同的观点,把战争看成是水一般“流动体”,而不是“凝固体”,并由此提出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著名军事格言,对后代兵家的启示可谓大矣!“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一切客观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战场上的情况更是瞬息万变,如果千篇一律、墨守陈规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战争情况,就会失去战机,甚至会招致失败。
三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孙子十分重视“地利”,认为它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在《行军篇》中,孙子论述了充分利用各种地形行军作战的方法,特别对依水作战的原则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这里,孙子讲了五层意思,也就是五条依水作战的原则:第一,“绝水必远水”,部队通过江河后必须迅速远离河流,以免陷入背水作战的险境。
远离江河,既可引诱敌人渡河,致敌于背水之地,又可使自己进退自如,不受阻挡。
第二,“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才有利。
“半渡而击”,这一江河作战原则,经古往今来许多战争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
例如,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吴军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附近)击败楚军后,乘胜追击,于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西的涢水)追上楚军。
吴军采取“半济而后可击”的战术,乘楚军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混乱之际,发起攻击,大败楚军。
第三,“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这是江河作战的又一重要原则,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如果我方决心迎战,那就要采取远离河川的布置,诱敌半渡而击;另一方面,如果我方不准备迎战,那就阻水列阵,使敌人不敢轻易强渡。
第四,“视生处高”。
即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
第五,“无迎水流”。
不要处于江河下游,以防止敌军从上游或顺流而下,或决堤放水,或投放毒药。
水战据上游,有地利的优势。
孙子还强调,在涉江渡河时,要注意观察水势,不能莽撞行事。
他说:“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来,要等水势平衡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
另外,关于在山地行军作战,孙子认为应“绝山依谷”,即通过山地必须沿着溪谷行进,因为山谷地形比较平坦,取水方便,且丛林密布,隐蔽条件好。
关于在盐碱沼泽地行军、作战,孙子认为要“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军交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
因为一旦缺乏水草和粮食,军队就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由此可见,孙子对水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强调在各种地形与条件下争战都必须考虑水的因素,以免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当年,魏蜀交战,蜀将马谡屯军山上,被魏军断了水源,导致军心大乱,溃败而痛失街亭,成为千古恨事。
在《火攻》篇中,孙子不但强调以火助攻,还提倡以水助攻。
他说:“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
”认为用水来辅助进攻,攻势可以加强。
水可以分割、断绝敌军,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历史上,以水攻助战、以水代兵并获得胜利的战事不乏其例。
著名的如三国时,蜀将关羽借水攻击樊城北的魏军,取得了水淹七军、大获全胜的骄人战绩。
《孙子兵法》是一部“舍事而言理”,即采取“抽象法”论述军事理论的杰出著作。
但为了使抽象的军事理论为人们所深刻理解和掌握,慧眼卓识的孙子往往采用“近物取譬”的办法,以世间诸物尤其是水的特性和作用为比喻,阐述深奥的军事原理,从而使抽象的《孙子兵法》平添了生动和形象,也为我们诠释这部“仰之弥高,钻之弥深”、详备富赡的伟大兵书的思想内容提供了感性的依据。
同时,由于水的特性和功用,使得以水助攻、以水代兵、依江河作战等原则,必然会成为重视“地利”之《孙子兵法》论及的主要内容。
墨子与水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冠盖群说,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降,由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加之其他因素,墨学渐成衰微之势,并几近湮没,但墨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未因此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