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分析《为奴十二年》中的视听语言
《为奴十二年》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 态话 语分 析框 架 , 为电影 海 报 的识 读 提供 了新 的 就是 根据这 部 同名 自传 小 说 改 编 而 成 。所 罗 门 ・ 诺
理论 视角 。 二、 理论 基础
( 一) 功 能语 法( S F G)
瑟 普本 是一 个 自由的黑人 , 在 纽 约 同妻子 和 两 个孩 子 过着 安逸 平 静 的 生 活 。后 来 出 现 了 两个 人 以介 绍 工
互 动 意 义 和 构 成 意 义 组 建 的 图 像 分 析 理 论 框 只使用 了一 种模 态 , 那 么就 被 称 做是 “ 单 模 态话 语 ” , 意义 、 并 分别 对 应 H a l l i d a y的概 念 功 能 、 人 际 功 能 和 语 相对应 的是 “ 多模 态话 语 ” , 即 同时使性 的方 法和 理论 也应 用到 图像 分 析 上 , 二 人将 语
并提 出了 视觉 语 法 理论 。在 功 朱 永 生提 出 了 如何 识 别 多 模 态 话 语 的两 个 判 断 法 延伸 到 了视觉 层面 , K r e s s &v a n L e e u w e n提 出 了 由再 现 标准 , 第 一 种 是 目前 语 言学 界 普遍 认 可 的标 准 : 如 若 能 语法 的基 础上 ,
上 的模 态 的话语 , 也 就是说 要 看涉 及 的模 态 的种类 有 篇 功 能 。对 应关 系如 下表 :
多少 。第 二条标 准是 : 如若 包 含 同一 模态 中 的两 个或 两个 以上 的符 号 系 统 的话 语 也 可 以 被 称作 是 多模 态
话语。 l 1 有些 话 语 虽 然 只 涉及 一 种 模 态 , 但 包 含 两个
( 二) 视 觉语 法( V G)
在认 为 “ 图 像 也 是 一 种 社 会 符 号 ”的 基 础 上 ,
《为奴十二年》的意指理论解读word精品文档6页
《为奴十二年》的意指理论解读2014年,史蒂夫?麦奎因导演的电影《为奴十二年》收获了奥斯卡、金球奖等众多奖项。
电影改编自所罗门?诺瑟普1853年所著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
《为奴十二年》传达的勇敢无畏,令读者难忘。
意指一直都是黑人的职业。
所罗门继承了非裔人民擅长运用意指传达心声的传统,探析了命名的意指;分析了文本意指,包括对《道格拉斯自传》的继承性意指和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改写性意指。
基于盖茨的意指理论的分析,《为奴十二年》不仅是一部纪实作品,而且为非裔文学提供了很高的研究价值。
所罗门?诺瑟普和《为奴十二年》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July 1808―1863),美国黑人,他于1808年出生在纽约密涅瓦。
1841年,自由黑人身份的所罗门?诺瑟普,在华盛顿被绑架,成为奴隶。
1853年,重获自由的所罗门?诺瑟普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部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
该部小说以他作为奴隶的十二年经历为主线,控诉了奴隶制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和心酸史。
从1841年到1853年,在这12年中,所罗门?诺瑟普从自由的纽约州萨拉托加被拐骗到了蓄奴的路易斯安那州。
在那里,他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但是他选择了隐藏身份和会读写的能力来逆境求生。
他隐忍了十二年,最终在一个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写信给家人,得到了救助。
所罗门将他自己作为黑人种族的缩影,本部小说贯穿了自由、隐忍和救赎的话题,超越了黑人题材和奴隶制度本身,体现了黑人种族对生命礼赞的大爱!《为奴十二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神曲,奏响了献给所罗门的赞歌,奏响了献给黑人种族的赞歌。
该部小说展示出了黑人文化的魅力,黑人灵歌的齐声合唱,带给了读者艺术的享受。
所罗门在十二年的为奴生涯中,他本人也在感受着这种艺术的魅力和享受,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自由,都在为了逃脱奴隶制而做准备,“我渴望自由,可奴隶的锁链绑住我,无法撼动。
我只能忧愁地凝视着北方,想着横亘在我和自由之地之间的数千里路,这是一个黑皮肤的自由人无法跨越的距离。
电影中的人性——《为奴十二年》影评
电影中的人性——《为奴十二年》影评陈奕名2011210255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电影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看第一遍就能深深抓住观众,给人们以震撼和冲击,但第二遍、第三遍再看,便索然无味,全部的养分几乎都在第一遍吸收殆尽,有爆发力而不持久;第二类则是一遍两遍并不会给人多大的深思,但每每多看一遍,都会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收获,养分是在不断的熬煮中沉淀、升华的。
两类电影都是人类文明优秀的展现,但第二类电影往往有一种特点,它能把观看者拉进电影的设定中,让人切身感受最真实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叙事,展开剧情,引人深思。
同为讲述黑奴的题材,很多人都把这部电影和昆汀的《Django》(中文译作《被解放的姜戈》)做比较,认为此片相比充满戏剧感热血高潮不断,血浆与正义齐飞的姜戈来说简直是太过平淡,没有高潮迭起的快感,也没有姜戈的热血与激情,完全不能称为震撼。
也许我们都被近年来夸张的画面、跌宕的剧情和热血的打斗冲昏了头脑,殊不知,真正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激情和热血,最平实的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或者,引我上一段的叙述,姜戈就是典型的第一类电影,而《为奴十二年》就是典型的第二类电影。
影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煽情的手法赚取同情,更不是以剧情的起伏取胜,而是用一种平淡到极致的手法,给人最真实的体会。
影片刚开始就描写所罗门成为奴隶之后的生活,再倒叙所罗门本初作为自由人的生活状态。
那时他因为音乐上的成就,得到了身边人的肯定与褒奖,即便是白人也对他以礼相待。
后来,所罗门被白人欺骗来到南方种植园,成为黑奴。
这样的叙事技巧很是有趣,影片将自由人的状态夹在黑奴生活的中间,既表明这段生活的梦幻与不现实,又表明所罗门对于自由的极度渴望。
更可以让观众从一开始就思考,是谁夺走了所罗门的自由。
被卖为黑奴的所罗门经历了多个不同的“主人”,可以说,每一个主人都代表着一种人性。
这些主人不可避免的与黑奴们形成一种互动。
所罗门也因为主人的不同,生活经历着猛烈的变化。
《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呈现-8页精选文档
《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呈现《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原是所罗门?诺瑟普(1808―1864)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撰写的一部小说。
诺瑟普本是一个拥有自由身份的非裔美国人,有着幸福的家庭,然而不幸的是,1841年他在纽约被人绑架并贩卖到还存在奴隶制的南方,成为一名悲惨的奴隶。
在经历了12年的磨难之后,他成功逃脱并成为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
随后他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小说一经面世便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轰动。
2013年,同为黑人的英国导演,曾经以《饥饿》《羞耻》而成名的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1969―)将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
影片堪称一曲献给逆境者的挽歌,该片不但吸引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迈克尔?法斯宾德、布拉德?皮特等一众影星加盟,还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麦奎因被誉为是继史派克?李之后最有希望的黑人导演,他本身也有着对黑奴的深切同情。
导演完成了《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成功转换,是传记片拍摄及相关理论研究的一个较好的范例。
一、叙事方式《为奴十二年》并不是完全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展开的,它采取的是一种半倒叙半插叙的方式,这一点与小说有着微妙的区别。
影片的一开头便给了奴隶们劳作的田地一个特写,并且展现了白人对奴隶们的呵斥以及黑奴们毫无生气的麻木倾听。
并且,类似这样的镜头随着影片的进行反复地出现,进一步强调所罗门承受苦难的重复性。
这里实际上是两条故事线的第一个交会点。
故事的一条时间线是男主人公所罗门的回忆,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影片的主干,那便是所罗门在美国南部成为奴隶的12年光阴。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对观众起到一种情节提示的作用,使得剧情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处处形成呼应,不显得松散。
两条线索之间以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剪辑,它们的切换并不是随意的,往往在切换的对比之中,能表现出影片的时代背景、奴隶生活氛围的压抑以及奴隶的商品属性。
《为奴十二年》中的自由主义精神探析
《为奴十二年》中的自由主义精神探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莫颖【摘要】《为奴十二年》是导演蒂夫·麦奎因执导的一部反映黑暗奴隶制题材的倾心之作,影片通过对黑人奴隶所罗门为奴经历的描述,诠释了自由主义精神的内涵。
影片呼吁勇于反抗不公正的对待,为了实现自由勇于进行自我救赎,以及换位思考,尊重并重视他人的自由。
【关键词】《为奴十二年》自由主义精神【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114-02《为奴十二年》上映后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与灵魂震撼。
该部影片敢于正视美国的历史污点,对黑人奴隶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站在历史发展的视野,该片所叙述的内容已成为过去,只是美国发展中的一次惨痛的经历。
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该片又散发着厚重的自由主义精神,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
一、影片简述《为奴十二年》是一部反映美国黑奴历史的影片,由著名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执导,切瓦特·埃加福特、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露皮塔·尼永奥等联袂出演,上映于2013年12月。
在2014年第71届全球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该片荣获了最佳剧情奖。
而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该片又一举斩杀了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影片奖等多项殊荣。
影片又名《自由之心》、《被夺走的十二年》,故事情节根据真实故事而改编。
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妻儿生活在纽约州的萨拉加斯普林斯,身份是一个自由民。
一次偶然的机会所罗门结识了两位白人,却被这两位白人骗到华盛顿变卖为黑奴。
虽然所罗门一再强调自己是自由民,但还是被奴隶贩子拉到市场上出售,并被改名为“普特拉”。
随后所罗门被种植园主福特所买去。
福特虽然是一位奴隶主,但信仰上帝,有些仁慈之心,也没有故意刁难所罗门。
在所罗门提出疏通水渠提高木材运输效率的对策后,福特出于感激送给他一把小提琴。
《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呈现
作者: 程惠敏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四川成都61011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2-12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为奴十二年》;电影;史蒂夫·麦奎因;小说;所罗门·诺瑟普
摘要: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为奴十二年》,根据所罗门·诺瑟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
影片不仅获得学院派的青睐,同时也以其灵性获得观众的好评,绝非仅仅是因为其题材上的"政治正确"以及大牌配角的保驾护航。
麦奎因将电影拍摄成了一部美丽凄楚的图像传记,为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文章从影片的叙事方式、歌谣对情感的烘托、特写与虚焦镜头三个方面,分析《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呈现方式。
从视听角度阐释《为奴十二年》对奴隶制度的反抗
从视听角度阐释《为奴十二年》对奴隶制度的反抗作者:熊千淇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以电影《为奴十二年》为例,从视听角度分析冷暴力大师史蒂夫·麦奎因镜头下的黑奴生活。
导演运用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与音乐诉说黑奴的辛酸生活,影射出十九世纪美国种族主义下黑人奴隶所承受的痛苦和不平等待遇。
麦奎因极力营造的那种极致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使得影片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成就。
[1]麦奎因作为一名新锐导演在这次与配乐大师汉斯·季默的合作中呈现给观众具有强烈风格化的电影作品。
【关键词】《为奴十二年》;视听语言;构图;元素;镜头;音乐中图分类号:J905 ; ;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16-02一、运用镜头语言诉说苦难(一)从画面构图和位置关系看通过构图传递导演意图。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在众多黑奴中主人公所罗门身处画面正中,用位置关系交代了影片的主人公所罗门。
影片中导演运用位置关系诉说所罗门被奴役后的痛苦,在遭受贩卖者殴打时,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他伴随不断地殴打逐渐移向画面下方,最终完全位于画面下方位置,甚至快被挤出画面无力反抗失去了自由之身。
当奴隶们下船后静止坐在地上等待,透过车轮拍摄,预示着他们将被贩卖的悲惨命运与影片结尾部分所罗门获救坐上马车时形成反差。
结尾他在画面中的位置高于黑奴甚至高于奴隶主,而与身边的自由人平等,虽然没有语言但导演运用构图传达的信息说明最终所罗门重获自由之身。
然而在马车后追逐的黑人姑娘帕特茜最终停在原地离马车越来越远、离自由越来越远,类似的构图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二)从形象元素的运用上看首先小提琴这一元素是主人公身份和能力的象征,也正是这把小提琴不断地改变着所罗门的命运。
在沦为黑奴之前,他靠这把小提琴维持生计受到尊重,也是由于他会演奏小提琴被人贩子盯上变卖为奴。
被贩卖为黑奴后他的一技之长曾被奴隶主认同也曾被记恨,可见小提琴在整部影片中的重要性。
《为奴十二年》观后感及心得--善良与冷漠的较量
《为奴十二年》观后感--善良与冷漠的较量“你能回来就好……”在一片悲喜交集中,《为奴十二年》这部影片结束了。
然而,它的意义和思想远未结束。
它反映的善良与冷漠的较量,至今仍在进行着……《为奴十二年》讲述了19世纪上半叶的一个黑人的故事。
所罗门本是纽约的一个具有自由身份的黑人,靠拉琴为生,已经有了家庭。
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被绑架并卖为奴隶。
他竭力逃脱,却没有成功,他被卖到了南方,过了十二年非人的奴隶生活,见到了许多黑人的悲剧。
终于,有一位善良的巴斯先生答应帮助他,在一番周折之后,他终于重获自由,回到了家中。
看《为奴十二年》时,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震惊。
当是所罗门被吊了起来,呼吸困难,奄奄一息,许多人从旁而过,却视而不见。
在他已经快要死去的时候,一个女士出来,看见了他,但她只是冷漠、呆滞地望了几眼,竟又走了回去,那眼神,是怎样的轻蔑和不屑!人都快要死了,不但不来救,还在高台上欣赏,厌倦以后又走了回去。
这人可以说简直是冷漠到了冷血的地步。
最后,福特先生慢悠悠地走来了,在欣赏了一阵后,他才带着满意的表情,放所罗门下来。
他可以说勉强还有一点点善良之心,可惜却被冷漠的巨大冰山包围了。
对一个快要死的人,竟然还能这个样子,可以说是禽兽不如。
《为奴十二年》是在美国南方奴隶制背景下展开的,控诉了奴隶制下人们的自私、麻木、冷漠与残忍。
美国后来废除了奴隶制,今天已逐渐消灭冷漠。
当今的中国没有奴隶制,可我却明显地觉得,一股冷漠之风,已在社会上盛行起来,许多人的善良之心,已渐渐被麻木和冷漠压制了。
就拿小悦悦事件来说,首先,那个肇事者就是冷漠的。
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的话,发现撞到人了,肯定会马上送她去医院。
可他不但没这么做,而且还又压了她几次,然后扬长而去!这样的人,除了丧心病狂,还有什么词好形容他呢?其次,那些路人也是冷漠的。
孩子已经被压得那么惨,那么明显了。
他们竟然匆匆走过,装作不知道!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在生活中或许是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
空间隐喻视角下黑奴的“自由”信仰——以《为奴十二年》为例
《 为奴十二年》 是非裔美 国作家所罗 门 - 诺瑟 的也 可 以是 无形 的 , 因 为 空 间 由社 会 关 系 的维 系而 普根 据 自己的亲 身 经 历 所创 作 的一 部 传 记 小 说 , 讲 存 在 , 同时 也生 产 出社会关 系 。空 间作 为一个 名 词 ,
述 的是 一 位受美 国法律 保护 的 自由黑 人被 骗转 卖 为 它是一 种抽 象 的社会 关 系 ; 但 是作 为一个 动词 , 它不
言, 它 本身 就是 一种 研究 和生 产模 式 , 而不 只是 一 个
纯粹 隐喻 社会 各种 复 杂关 系的抽 象空 间 。空 间本 来
是社会 生 产 的产 物 , 在 形 形 色 色 的 人 的行 为 和复 杂 社会 关 系 中形 成 , 但 同 时它 又 指 导 着 人 在社 会 生 产
为生命尊严 、 为“自由” 信仰 而艰 苦不懈抗争的经历 , 反 映 了美 国南方后殖 民奴隶制下 黑奴 的悲惨命 运。小说 中有
丰 富 的空 间书 写 , 论 文将 从 空 间隐 喻 视 角 去 解 析 黑奴 “自由” 信 仰 的 主题 。 关键 词 : 空间隐喻 ; 自由信 仰 ; 为 奴 十 二 年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6 3 9 0 ( 2 0 1 5 ) 0 6— 0 0 8 3— 0 4
空 间 隐喻视 角 下 黑 奴 的 “自由” 信 仰
— —
以《 为奴 十二年》 为例
鲁 晓川 , 胡 戈
( 广西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南宁 5 3 0 0 0 4 )
摘要: 《 为奴十二年》 是 非裔美国作家所罗 门 ・ 诺瑟普 的一部 自传体小说 , 讲述 了作 者 自己被 骗为奴 l 2年 中,
为奴十二年赏析
为奴十二年赏析为奴十二年,虽然是我只看了一遍,并且还是在上课时看的第二个影片,但是我至今还没忘记其中的种种情景,这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很难忘记的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
我了解到《为奴十二载》斩获了201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备受关注。
影片是由所罗门·诺瑟普在1853年所著传记体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的了一个自由黑人被拐骗后经历了长达十二年的奴隶生活的故事。
影片中多次出现长镜头,蒙太奇的使用也十分用力,通过这些拍摄和剪辑技巧的使用使男主人公十二年的为奴苦难更加撼人心魄,为表达影片主题出彩了不少。
一、从长镜头和蒙太奇评论影片开场第一个镜头就使用了长镜头和蒙太奇。
刚一开始就落在了一排黑奴身上,他们一动不动,拘谨呆滞,像雕塑一样默然站着,听着监工教他们如何砍藤条,无辜的双眸像是道尽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每天大量的体力却只能换来简简单单索然无味的午餐,几十平米的房间睡下了几十名黑奴。
夜,早已黑得让人不敢去探索,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拥簇的小房还有一位辗转反侧的身影,他就是所罗门·诺瑟普——一位拥有自由人身份的黑人。
这时,镜头也顺镜头也顺应转换到了他原来在北纽约悠哉无虑的生活场景。
10 秒时长的长镜头让观众感到心口发闷,和最后突然转变的蒙太奇手法,让人体会到这种感受如同奴隶们被役使、被折磨的感受,压抑苦闷。
开场的长镜头带给观众压抑感受就如同给影片整体做了铺垫的基调,从而能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预知,给影片厚重的历史题材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讲述主人公所罗门是如何被诱骗沦为奴隶的时候,影片采用了长镜头和蒙太奇混合进行的奇妙组合。
从所罗门与两位介绍人共进晚餐的场景一下子切换到在一个黑漆漆的屋子里,手脚都戴上了镣铐,从梦里刚醒来的所罗门惊讶地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犹如从天堂落入地狱,导演将这个黑暗的过程用了15秒左右的时间来呈现,让人物明白自己的处境,从而带领观众来明白主人公的处境。
随后当所罗门开始试着捋顺前晚发生的事情时,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来回穿梭,展现了主人公时不时地回想昨晚发生的事情的场景,一点一点的明白了自己是如何被困在黑屋子里的,通过蒙太奇的穿插使用,引导观众了解剧情,从这里开始展开了所罗门十二年被奴役的故事。
浅析景深镜头的表意功能——以影片《为奴十二载》为例
浅析景深镜头的表意功能——以影片《为奴十二载》为例-新闻学浅析景深镜头的表意功能——以影片《为奴十二载》为例马军晖【摘要】景深,是影视创作中重要的表意方式之一,景深选择不同,呈现的影像语言就不同,营造的情景氛围也会相异。
本文从不同的景深选择出发,结合电影《为奴十二载》分析不同景深镜头在影视表意中的作用,隐喻的不同主题,以期通过对各种景深镜头表意功能的认识,为以后的影视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景深表意《为奴十二载》景深本来是一个摄影名词,指拍摄某一距离的景物,其前后景物能在像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像的范围。
摄像机中呈现的景深镜头聚焦在拍摄主体上,从拍摄主体到能清晰成像的最近点的空间距离为前景深,从拍摄对象到能清晰成像的最远点的空间距离为后景深,两者共同构成景深。
在影视创作中,景深是除构图之外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镜头表意中重要一部分。
景深镜头把人物和背景或者景物与景物分离开来突出表现某一部分;景深选择不同,呈现的影像语言就不同,营造的情景氛围也会相异。
简言之,景深是影视艺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扩展了镜头表意的方法和内涵,增强了影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一、大景深呈现清晰的画面内容,为镜头的表意蓄势大景深镜头在纵深范围内选用了较大的景深,一般将目标呈现的主体及其周围的环境(陪体等)共同清晰呈现出来,构成一幅完整丰富、有层次感的画面,在空间的纵深上提供较多的视觉信息。
通常,大景深镜头用于拍摄全景或大全景,展现事物的全貌,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宏大的场面渲染气氛,为接下来表达的情感和呈现的主题蓄势、做铺垫。
俄罗斯著名摄影师科斯马托夫曾说:“运用广角镜头可以容纳更多的空间。
因而使画面构图显得景次更丰富,并可以做到:1、人物和背景元素的形式表现得更加清楚,2、可以在许多情况下,运用线条透视的某种夸张来加强建筑物或其形式的表现力,3、加强所表现的空间纵深的清晰度,4、镜头中的人物走向摄影机或离开摄影机的运动显得更富于表现力。
歌谣在影片《为奴十二年》的作用研究
歌谣在影片《为奴十二年》的作用研究《为奴十二年》是一部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历史剧情电影,讲述了由主人公所扮演的北方艺术家所经历的十二年奴隶生活,展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特权的丑陋。
在这部电影中,歌谣被运用到了许多场景中,它们揭示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和反抗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奴隶和非洲人在美国社会中处境的痛苦与无奈。
本文将从歌谣在故事情节、文化传承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一、歌谣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古老而流传的歌谣在电影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透露出奴隶们的情感和想法,并且这些歌谣深深地植根于非洲的文化传统中。
这些歌谣与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共存,反映了当时非裔美国人与部分欧洲人的文化交流和混杂。
在影片的一个场景中,主人公所扮演的奴隶音乐家和其他奴隶们在田间唱起了一首《在钻草中寻找美国家园》(Roll, Jordan, Roll),这首歌谣抒发了奴隶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向上的追求,它为影片的情节铺垫了一个重要的背景,也预示着主人公未来的命运。
在另一个场景中,女主角所扮演的女奴隶根据一个古老的儿歌鼓励自己的孩子,鼓励他们勇敢的生活和战斗。
这些歌谣表达了奴隶们对人道、爱和生命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黑人群体的文化自信和独特性。
二、歌谣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歌谣在非洲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口传之物,反映着非洲人口语的特点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在美国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缺乏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机制,歌谣成为了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
歌谣可以帮助黑人奴隶们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自由,让他们的文化传统在残酷的奴隶制度中得以保留。
在影片《为奴十二年》中,主人公所扮演的音乐家在一次演奏会上通过演奏和唱歌的方式传递了非洲文化和奴隶文化的美好和深远影响。
奴隶们也通过歌谣和传说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歌谣在心理疏导中的作用在生活的压力下,歌谣成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疏导的方式。
在影片的一个场景中,女主角所扮演的奴隶因为自己无法忍受良心上的谴责和自由的渴求而自杀。
浅析《为奴十二年》的镜头美学
浅析《为奴十二年》的镜头美学作者:侯一凡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19期【摘要】《为奴十二年》作为奥斯卡史上由黑人导演执导且获得“最佳影片”殊荣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影片的视听语言出发,着力于闪回镜头、象征性镜头和长镜头三者,浅要分析其镜头美学。
【关键词】《为奴十二年》;闪回镜头;象征性镜头;长镜头中图分类号:J901 ; ;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31-02影片《为奴十二年》用极其考究的镜头,将主人公所罗门十二年的为奴经历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画面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痛斥了不堪回首的黑奴历史,宣扬了人性对自由的渴望。
影片一开场便呈现给观众一个非常压抑的镜头:连同所罗门在内的十几个奴隶,目光呆滞的站在藤条前,头顶上只留下一小片阴暗的天空,画外奴隶主大声的叫喊着。
除此之外,似乎一切都是静止的,顿时一股压抑、恐惧纷乱而至,把观众完全带入情境,为全片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一、闪回镜头埃·谢尔曼曾说:“如果要用闪进和闪回来转换时间,还必须考虑那是否吻合影片总的意图。
”[1]《为奴十二年》整体采用插叙、倒叙的叙事方式,镜头不停的闪回是符合影片创作“意图”的,并以此形成主人公命运的前后对比,从而达到影片加深情感表达的诉求。
镜头简单却不乏张力,情节平缓却不乏感染力。
影片中,白天因砍藤条而疲惫不堪的所罗门躺在床上,一转身看到了身旁女奴“渴望”的眼神,静止的镜头中所罗门不知所措的满足女伴的“生理需求”,接着画面闪回到所罗门与妻子相依在床上的画面,闪回到了所罗门作为一个自由人时的场景,似曾相识却迥然不同前后反差如此巨大,失落却又无奈之感极其强烈的涌上所罗门的心头。
影片通过前后镜头的对比,使观众产生对所罗门悲惨遭遇的同情,同时还产生对惨无人道的奴隶制的痛斥。
二、象征性镜头影片还有一些极具象征寓意的镜头,并以此表达导演的主观思想,相对于画外音或字幕,镜头的表现力更为直接。
拆书-暴风雨里的琴声
暴风雨里的琴声——浅析《为奴十二年》的视听语言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电影《为奴十二年》讲述了一位黑人小提琴手,被欺骗拐卖后,辗转于各不相同的奴隶主家,最终由别人帮助,得以逃脱的故事。
导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宏大的历史背景,通过不同自然环境的切入展现,给扇面以心灵的震撼。
该片获得第86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包括了三项大奖。
其中,影片通过巧妙的道具、独特的音乐和音响、恰当的光线、特殊的景别,表达了对黑奴贸易的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影片的两个远景,有隐喻的作用,象征人性的美丽与丑陋。
影片后段的一个符号化镜头,醒目的白月周围乌云环绕,偶尔飞过几只鸟,感觉像传说里万圣节的夜空。
在此停顿五六秒,后来出现了奴隶主伊普斯和黑人女孩。
魔爪伸向花季女孩,把人因当做私人物品占有;在影片后段,男主跟着此景唱歌,接着有一个定格镜头,停顿了五六秒,黄昏中树叶的枝枝叶叶。
天蓝、浅粉、明黄融合成一片,显得色彩缤纷,给人心情明朗舒畅之感,就像有好运来临。
果然,接下来是兴修木屋的场景。
白人木工是个坏思想进步好青年,最终也是他给男主来信,给了男主逃到魔窟的机会。
影片的道具充当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非常极为巧妙的表现了英雄形象的情感与心理。
当男主送信的事被举报,无奈之下,只好偷着烧了。
镜头对烧信的特写很有寓意,一直定格在着了烈焰的信。
跃动的火苗慢慢成斑斓了星星点点,完全熄灭之时,画面黑场,暗示着男主满腔热情到心灰意冷;当伊布斯跋扈女孩后,男主把小提琴拆的七零八碎。
此时,镜头中那堆上破碎的木头,象征了人物内心的愧疚、无奈、悲伤、脆弱;黑人女孩帕兹劳动之余,坐在一排排绿草地里,她一边哼着曲子,一边用玉米叶子编着小埋头洋娃娃。
镜头定小孩子在那几个精巧的娃娃上,能感觉到女孩没有被灭的童真与向往美好生活的渴望。
影片的光线色调,英雄人物对刻画人物的形像显而易见。
男主与白人共进晚餐的那几场,大约用了三组平行绝妙。
一面是晚餐后被送到屋里的过程,一面是狱中被铁链捆绑。
暴力与反暴力——对《为奴十二年》的语言文化功能解读
暴力与反暴力——对《为奴十二年》的语言文化功能解读
席志武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卷),期】2014(028)003
【摘要】影片《为奴十二年》是一个关于种族冲突的政治文本,里面充满着一种无所不在的“暴力等级次序”.这种暴力不仅显见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而且还潜藏
于语言文化的具体功能当中.相较于社会等级与种族矛盾,语言文化所体现出的深层
次对抗,更加具有政治韵味,同时也是该影片的真正伟大之处.
【总页数】5页(P37-40,45)
【作者】席志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建设校园文化抑制校园暴力的发生——以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小学校园暴力 [J],
卢强梅
2.建设校园文化抑制校园暴力的发生——以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小学校园暴力 [J], 卢强梅
3.暴力与反暴力——解读威尔逊《我们黑人》中的双重叙述时间表征 [J], 于杰
4.以色列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研究——基于《促进最佳学校环境和减少暴力计划》
的解读 [J], 冯帮;刘小云
5.暴力呈现与去暴力化——解读成长电影中的帮派亚文化 [J], 马亚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奴制罪恶的揭露和控诉——电影《为奴十二年》浅析
黑奴制罪恶的揭露和控诉——电影《为奴十二年》浅析
陈海强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为奴十二年》是第一部直面美国南方黑奴苦难的电影。
该片通过一个个震惊到令人发指的细节来对黑奴的苦难进行描写。
该片的成功也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分不开,在艺术上同样精雕细刻,体现在三个方面:细节饱满富有震撼力;人物语言富有音乐感;注重运用象征手法。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陈海强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宠儿》与《为奴十二年》中两名男性黑奴人物的比较研究 [J], 许明菊
2.深入黑奴灵魂的惩罚r——《为奴十二年》的福柯式解读 [J], 齐雁飞
3.惩罚黑奴的肉体——《为奴十二年》的福柯式解读 [J], 齐雁飞
4.惩罚黑奴的肉体——《为奴十二年》的福柯式解读 [J], 齐雁飞;
5.《宠儿》与《为奴十二年》中两名男性黑奴人物的比较研究 [J], 许明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符号学中分析《为奴十二年》的视听语言
《为奴十二年》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关键因素就是史蒂夫·麦奎因导演在用
真实和历史为来讲一场关于黑奴的故事,创造出了新的黑奴电影符号代表。
开片之前是一段短短的插叙,却有三次淡入淡出的技术性转场。
从糖科种植场到所罗
门吃饭再到睡觉,导演用括号链接这几个场景构成重要的括号组合段1,叙述黑奴的悲
惨生活的缩影,且又无奈的命运,使现代人对遥远的历史有了代入感。
其中还有一个
被移位的电影虚构世界中的插入镜头,与所罗门进行肉欲的帕西突然变成妻子,充满
了神秘色彩。
与之相对应的是开片之后对所罗门长达一分钟的职业身份表现。
舞会和小提琴构成的
声画统一,三次调琴的重复蒙太奇,无一不说明了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自由黑人。
从灯红酒绿到黑暗小屋,似乎有些支离破碎。
这种典型的单一片段叙事手段在导演的
熟练运用之下已经足够高度概括事情发生的过程。
手铐和脚链作为情节道具,以及稍
稍的主观插入镜头说明了他被绑架的事实。
此处的灯光尤其好,物理上交代了灯光的
来源是天窗,表明所罗门被囚禁了,心理上加深了对所罗门未知未来的恐慌和猜测。
从黑夜到黎明,从纽约到奥尔良或许还有一种转接方式是由轮船滚筒富有节奏的推进
来表明的。
“轰隆轰隆”的声音,富有感染力的震动,压迫式的前进声画统一淡化观众
注意力,减弱冲突感,创造完美转场。
所罗门的主观视角所及是各种姿态但是同样悲伤心情的黑人,马车的四次出现恰到好
处的隔开了黑奴与自由人的符号组合段,接下来自由人的生活登场。
推拉摇三种运动
方式在一个长达44S的长镜头中陆续出现,张弛有度,让观众在“现实的渐进线”中感
受到他过去的幸福美满的惬意生活。
在他对过去的主观插入镜头中,很好的解释了为
什么会受骗——贫穷是罪恶的根源。
在这长达三分钟的售卖奴隶场景中,镜头运动愈演愈烈,伪造出了跟镜头的假象,表
现出明显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发生的现场,目击者眼前发生的一切。
在福特庄园内,奴隶面对每天沉重的工作,心情非常烦闷不满,动作迟缓。
但是约翰(木匠)的歌声却是勤快开心的(他认为他也是这些奴隶的主人),并且强行要求他
们唱歌。
加深了约翰与所罗门的对比,两个都是爱艺术的木匠,经历结果却截然不同。
一个被迫所罗门在开辟水陆运输时,以及他回到庄园后,首尾都发生了声画错位。
工
人们冗长的歌声似乎在告诉观众,所罗门所有为自由所做出的努力都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散漫片段,所罗门按照艾普斯夫人的要求去采购时,经过一片野树林,遇见黑奴被绞死。
这样无组织的、散乱的镜头排列,跳跃性强的散漫片段,看似与情节的发展无直接关连,却因为其惊悚的配乐有了关键的地位,他出逃的失败是注定的。
声画对立,所罗门被就走了他的心情应该是开心的,而惆怅的配乐却让我们对这个结
局无法满意。
悲剧所造成的伤痛显然是这个结局难以中介的了的。
《为奴十二年》凭借其对黑奴历史另类的解说,创作出了独特的电影符号,值得我们
深思。
1法国学者克利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