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瘤、岩(中医外科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瘤、岩

概论

【概述】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关于瘤的名称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癥范畴。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分别是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相当于西医学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的“岩”“餉”“巖”等字义与“癌”相通。《疡科心得集》中将“舌菌”“乳岩”“失荣”“肾岩翻花”称之为外科“四大绝症”。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以治愈,预后不良。【病因病机】

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可归纳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之邪或环境污染,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其核心病机为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胶合为患。兹将其常见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乘虚内侵,或环境污染导致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瘤、岩。

2.情志郁结七情所伤,情绪抑郁不畅,脏腑气机失于条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可逐渐形成瘤、岩。

3.脏腑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形成瘤、岩。

4.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日久而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毒聚而为瘤、岩。

上述病因病机中,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降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积聚》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而瘤与岩的区别在于有无“毒”的内涵机制。

西医学认为,瘤、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增生组织的细胞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其生长能力旺盛,与整个身体的代谢不协调,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由正常细胞增生而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这种转变过程的本质、原理及经过称为“癌变原理”,即癌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能找出恶性肿瘤的单一病因,但多数学者认为,除了各种致癌因素以外,癌症的发病与病人的易感性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辨证】

中医外科所涉及的瘤、岩多局限在体表。在早、中期或未溃之前多以实证为主,

晚期或瘤、岩溃后则以虚实夹杂或虚证为主,重要的是基于对证候的分析。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如下证型:

1.气郁痰凝证局部肿块硬韧,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疼痛;可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2.寒痰凝结证局部肿块木硬,表面光滑,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可伴周身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滑。

3.气滞血瘀证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疼痛症状可有胀痛、灼痛、刺痛、割痛等不同,缓剧可有差异,但其主要痛位固定不移;舌质暗褐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或涩。

4.毒热蕴结证肿块增大,疼痛,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紫褐色血水,痛如火燎,分泌物恶臭;可伴发热,心烦,口干或苦,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滑数。

5.正虚邪实证多见于岩的晚期。肿块增大、增多,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渗流腐臭血水,疮面灰暗,高低不平,久不收口;伴全身消瘦,神倦无力,低热,面色萎黄无华,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或澹;舌质淡,苔薄或少苔、无苔,脉细涩无力。

【治疗】

肿瘤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及生物治疗等各种方法,应根据肿瘤性质、病程和全身状态而选择。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早期以手术治

疗为主,中晚期应调动中西医各种有效方法釆取综合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在治疗岩病时应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扶正与祛邪相统一。扶正,即扶正固本,培育正气,是治疗岩病的重要法则。祛邪,即消除岩毒,使局部气血阴阳恢复平和。除内服药外,手术切除、外治用药、物理治疗等也属于祛邪疗法范畴。认识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是治疗岩病的临床思维基础。根据病情的虚实而定攻补,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如岩病早期,正气未衰,治疗应重在祛邪,但不可伤正;中期岩肿耗精伤气,正虚邪实或邪正相持,治以攻补兼施,祛邪兼扶正;晚期正气已衰,不任攻伐或远处转移而不宜攻伐,治以扶正调理为主,或少佐祛邪。总之,重视内因——正气的作用,培育人体内自身的抗岩修复能力应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岩病早期虽以局部症状体征为主,但这是全身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同样,全身病变的进退也能影响局部的治疗效果。故在辨证治疗时必须重视全身状况,同时也要仔细观察局部的变化。同时,中医外科临床所治疗的肿瘤与内科有别,就诊者以术后病人为多见。无论其肿瘤病灶位于体表或体腔,都存在一个局部解剖结构改变的问题。结构改变必然导致生理功能的改变,而中医的证恰是功能态的抽象。因此,在辨证治疗瘤、岩疾病时应重视术后局部解剖的结构性变化对于全身功能态的影响。

三是标本缓急相兼顾。对岩病治以扶正祛邪,以缓解甚至临床治愈疾病为目的,

是谓治其本;若在病程中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发热、出血、疼痛等使患者痛苦加重或危及生命时,则应及时对症处理,是谓急则治其标;待标症缓解后,再治其原发病,是谓缓则治其本。由于岩病患者常出现标本缓急等错综复杂的情况,故应抓住其主要矛盾,充分兼顾,全面考虑。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内治法下述为辨证分型的常用治法,临证时尚须根据个体之不同,重视扶正基础上的祛邪解毒。

(1)气郁痰凝证

治宜理气化痰,解毒散结。方用开郁散合通气散坚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2)寒痰凝结证

治宜温经化痰,解毒散结。方用阳和汤合万灵丹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熟地黄、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乌药、全蝎、川贝母、姜半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3)气滞血瘀证

治宜软坚化瘀,解毒散结。方用散肿溃坚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尾、柴胡、大黄(酒炒)、丹参、川萼、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槟榔、三棱、莪术、木香、瓜萎、连翘、土鳖虫、乳香、没药、鬼箭羽等。

(4)毒热蕴结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