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舞的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

合集下载

浅析云南红河州石屏县花腰彝的歌舞特色

浅析云南红河州石屏县花腰彝的歌舞特色

浅析云南红河州石屏县花腰彝的歌舞特色作者:严盟曹诗旋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摘要]笔者现场观摩“花腰”歌舞后被音乐形态的奇特多变、舞蹈动作的纷繁复杂的魅力所感染,本文试从风格特征、形态样式两方面对歌舞音乐进行简要分析,阐释花腰跳调、唱调两类歌舞类型的歌舞特色。

[關键词]花腰彝;歌舞特色;风格形态云南红河北岸,建水、石屏、通海一带的彝族尼苏人自称“尼苏泼”,俗称“花腰”和“三道红”,石屏县哨冲镇、龙武镇世居的彝族多为“花腰”,龙朋镇主要为“三道红”,“花腰”因其丰富多彩的歌舞、鲜艳红火的服装而为人们所熟知。

在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的年代,石屏县跟外来文化交流较少,“花腰”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因此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尼苏歌舞音乐特征。

2016年10月16日,笔者一行采风结束后返昆,途经云南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慕善村,晚上在村活动中心,有幸观赏到十二名“花腰”歌舞艺人的表演,我们被极具特色的花腰歌舞所震撼,究其歌舞特色所在,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风格各异花腰彝族歌舞音乐品种多样,风格各异,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跳调和唱调两类。

(一)跳调欢乐跳调含歌、舞、乐三位一体,又分为杂调、大团乐、祭祀歌舞三类。

杂调与舞蹈联系较为密切,演唱时大家转圈而跳,边唱边跳,唱调的同时拍手,在拍手的基础上加入踩脚、勾脚、踢腿、踢跟、提膝、屈膝、体旋和相向转圈等舞蹈动作,气氛热烈欢快,唱腔旋律由两个乐句不断变化重复循环,歌词多为七言句,用彝语演唱。

杂调根据歌舞速度可分为慢调、快调。

慢调速度适中,节拍以6/8拍最为典型,音乐代表l生曲目有“比咕哩”“摘个多依给你吃”“米杂莫格”等;快调速度较陕,节拍以2/4自为主,代表曲目为“快调”。

大团乐主要在“祭竜”“咪嘎好”“火把节”等节日,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围篝火唱跳,歌舞气氛欢快热烈,其演唱形式分为领唱、帮腔,代表曲目为:“则维来莫”“其其米杂拉”等。

丧葬歌舞一般在出殡头晚凌晨3-5点,在死者灵柩前唱跳,以“罗西扎得”较为典型,演唱形式为一唱一和,舞蹈由三段构成,分别由三组人模仿三种祭祀动作,其余人在旁边伴唱,并由树叶伴奏,唱腔风格哀伤。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摘要:彝族的特色舞蹈――花腰彝舞蹈,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在动作上,花腰彝舞蹈欢快奔放,极富有表现力,因此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本文在对花腰彝舞蹈的动作、主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舞蹈动作的美学内涵、舞蹈蕴含的母题以及舞蹈产生的感官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关键词:云南;花腰彝舞蹈;文化特色;艺术舞蹈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每一种舞蹈在背后都具有文化建构,具有该文化的特点。

云南花腰彝舞蹈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起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对花腰彝舞蹈进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

也只有这样,花腰彝舞蹈的艺术特色才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1 具有美感的动作姿态花腰彝舞蹈由于节奏明快,所以很有动感,在动作上既表现出朴实的生活场景,又极具艺术性。

特别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纷杂变化的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表现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姿态,极富美学价值。

结合具体动作分析,花腰彝舞蹈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顿足踏地”以及“腹前击掌”。

这两个动作是根据原始部落人们的动作加以演化而成,包含着原始的美感。

“顿足踏地”就是用脚与地面接触以发出声音,并通过有韵律地接触创造节奏;“腹前击掌”则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完全没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原本地展现了原始的美感。

在进行这种节奏的同时,伴随着呼喊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

除此之外,“围篝火”也是极富有特色的元素,一方面,“火”具有象征意义。

在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因而对火有很深的依赖。

“围篝火”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表达对火的崇拜。

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有一种肃穆的美感。

“舞龙”则取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

由于在花腰彝的概念中,舞龙也有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生动却又不失严肃。

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是在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客观条件中脆弱、渴望庇护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庄严的仪式美。

彝族花腰刺绣艺术初探

彝族花腰刺绣艺术初探

2016/11彝族花腰刺绣艺术初探文/张萍萍肖帅苏峰【摘要】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作为彝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章从纹样、色彩、工艺针法等方面梳理了彝族花腰刺绣,探究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彝族刺绣;纹样;色彩;工艺彝族花腰刺绣工艺,这支具有自身独特民族文化和服饰艺术的花腰支系,刺绣工艺无论是从题材、技法,还是纹样、色彩、构图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历史文化的不断改变,彝族服饰及刺绣工艺也都发生着显著变化。

特别是刺绣的材质种类逐渐增多,刺绣的图案纹样变得更加丰富,色彩也变得更加多彩艳丽,直到近现代,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仍然保持着民族独特的风格。

因此,彝族刺绣工艺作为云南本土的一种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技艺,无论是人文还是艺术,都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一、彝族花腰刺绣纹样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无不反映着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彝族从早期的游牧生活到现在的农耕活动,从民族的迁徙到稳定的生产生活,彝族人民一直都在时代的进步中发展、演变。

由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汉族人民的不断影响,彝族花腰刺绣服饰上的图案也在不断地丰富变化,并且出现了许多在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图案纹样。

植物纹样:彝族刺绣中的植物纹样主要是以彝族人民在生活中观赏到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景观为题材。

这些纹样都是彝族人民非常喜爱的题材内容,纹样都较为写实,与自然植物的形态较为形似,纹样图案可以自由组合,因此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植物的热爱之情。

动物纹样:动物纹样同样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界中的动物原型进行的独特见解与想象。

动物纹样主要有鸳鸯、螺蛳、凤凰、蝴蝶、鸟、孔雀、虎、蝙蝠、喜鹊等。

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日常客观事物进行精准的提炼与高度概括出的一种图案,这种图案纹样通常比较生动、比较抽象,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手法。

浅谈彝族舞蹈创作的创新与发展——以群舞《情深谊长》为例

浅谈彝族舞蹈创作的创新与发展——以群舞《情深谊长》为例

004《名家名作》·传承[摘 要] 以第十届荷花奖得奖作品《情深谊长》为主线,将重点放在当今彝族舞蹈创作中的创新与发展之上。

通过分析群舞《情深谊长》中选材角度、语汇提炼、情节处理、道具运用等一系列创新编创手法,归纳出其中可学习的创新点,进而对彝族舞蹈创作中创新与发展的价值与对策做深入思考,得出论点,即在彝族舞蹈创作的创新发展中当以创新发展需有迹可循、创新发展忌故步自封、创新发展当紧跟时代三条途径为主线。

[关 键 词] 舞蹈创作;彝族舞蹈;《情深谊长》;创新;发展浅谈彝族舞蹈创作的创新与发展——以群舞《情深谊长》为例王 鑫 达 宽一、《情深谊长》作品简述彝族舞蹈《情深谊长》是由著名彝族舞蹈编导家沙呷阿依、沙呷俊楠所编创的彝族女子群舞作品。

整个舞蹈以一双“解放鞋”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用逐步递进的情感推动表现出了大凉山彝族女性在时代变化中得到解放的心路历程。

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长期生活在奴隶社会制度之下的彝族女性——阿莫尼惹,讲述了她们在奴隶社会的沉重枷锁之下难以喘息,而解放军的出现为她们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从此沐浴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阳光之下。

作品编导在创作时以自身的民族信念满怀真情地创作了这一深入人心的舞蹈作品,以最饱满的动人情感诠释了凉山彝族从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步千年式跨越,歌颂了解放军与彝族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

作品《情深谊长》按照情绪的递进主要分为三部分,为A-B-C 式三段体结构。

第一部分中,背景音乐以女人的叹息声切入,直接将观众带入了20世纪中叶以前的沉重的奴隶社会之中,以一双“解放鞋”的出现,与舞者所演绎的彝族女性们的好奇、犹疑、退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接将这一部分中人们对新事物出现之时内心忐忑的如实刻画。

进入第二部分之后,舞蹈所呈现的画面上多出了一丝曙光的意味,从前弯着腰的彝族女性们渐渐一个一个直起了身,尝试着与“解放鞋”所象征的新时代招手,直至所有人都被阳光照射,迫切地想要得到解放,想要穿上那双代表自由的“解放鞋”。

云南石屏花腰彝舞蹈动作的功能性

云南石屏花腰彝舞蹈动作的功能性

云南石屏花腰彝舞蹈动作的功能性作者:郭丽春来源:《大观》2017年第11期摘要:云南是个多民族的地方,云南的特殊地域性造就了民族的多样化,由于天气、地形、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舞蹈的动作。

彝族是个传统的民族,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云南石屏花腰彝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风格突出的动律特点具有较高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价值。

本文拟从地域文化、舞蹈形式、舞蹈的文化性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云南石屏地域文化对花腰彝舞蹈动作的影响。

关键词:石屏;地域文化;花腰彝;舞蹈动作石屏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

石屏是滇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其民族文化五彩斑斓,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石屏民族文化独特,彝族海菜腔音城宽广,高亢委婉,优美动听,位居滇南“四大腔”之冠;烟盒舞节奏明快,动作敏捷,情韵无穷;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龙倍受国内外艺术界关注,石屏被誉为“民族歌舞之乡”。

一、花腰彝的文化性功能花腰彝的民间文化传承系统,往往携带有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交融契合的印记。

其民间文化传承事象就内含着对这些社会环境因素适应、调适、筛选的文化阐释机制,这既是花腰彝民间文化能在世世代代的交接棒过程中传习、延续下去的内在根源。

花腰彝文化不但时常外化为人们的日常社会行为模式,而且还将之内化为本民族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等潜隐性心理意识。

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灵魂,文化的发展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花腰彝同样需要发展,发展必然就要求开放,但开放的结果必然带来自我文化个性的消解,所以,保留古老的传统文化难上加难。

花腰彝文化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受到的外界冲击日益激烈。

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花腰彝文化能否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未来命运。

二、花腰彝的教育功能利用花腰彝的地域文化开展宣传工作,能增进区域内各族干部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花腰傣舞蹈简介

花腰傣舞蹈简介

花腰傣舞蹈简介1. 引言花腰傣舞蹈是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

它以婀娜多姿的舞姿、独特的服饰和热情洋溢的氛围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花腰傣舞蹈的起源、特点、表演形式以及对傣族文化的重要性。

2. 起源与发展花腰傣舞蹈源于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花腰傣舞蹈起源于古代傣族的宗教仪式,早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腰傣舞蹈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形式,成为傣族人民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

3. 特点花腰傣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其舞姿婀娜多姿、动作优美,舞者常常会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歌曲的旋律展现出独特的韵律感。

以下是花腰傣舞蹈的一些特点:3.1 婀娜多姿花腰傣舞蹈的舞姿以柔美、流畅为特点,舞者们身躯轻盈灵动,舞动中展现出碧波荡漾的感觉,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3.2 独特的服饰花腰傣舞蹈的服饰非常特别,舞者们身穿传统的傣族服装,服饰上饰有独特的花纹和颜色,使整个舞蹈更加鲜艳夺目。

3.3 热情洋溢傣族人民热情开朗,花腰傣舞蹈中也充满了热情洋溢的氛围。

舞者们通过欢快的舞姿、动感的音乐和饱满的表情,向观众传递出无尽的喜悦和快乐。

4. 表演形式花腰傣舞蹈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是群体合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演形式:4.1 独舞独舞是花腰傣舞蹈中常见的表演形式之一。

舞者独自一人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姿,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情感。

4.2 对舞对舞是花腰傣舞蹈中的另一种表演形式。

通常由男女搭配进行表演,舞者们通过互动和配合来展现爱情、友情或其他情感。

4.3 群舞群舞是花腰傣舞蹈中最具规模和热闹的表演形式。

舞者们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舞蹈,形成整齐划一的队形,展现出傣族人民的团结和勇敢精神。

5. 对傣族文化的重要性花腰傣舞蹈作为傣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对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傣族人民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方式,更是傣族人民凝聚力和自豪感的象征。

浅析彝族花倮人舞蹈特色

浅析彝族花倮人舞蹈特色

浅析彝族花倮人舞蹈特色梁辰(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225)摘要:花倮人属于云南彝族一个细小的分支,世代久居滇东南深山之中,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传统习俗。

花倮人能歌善舞,民族特色浓郁,舞蹈文化古老而又独具特色。

花倮人在舞蹈时从头到脚呈S型扭动,故而形成独特的“S型舞蹈动律”。

而“葫芦笙舞”作为花倮人舞蹈文化特色的象征,充分地呈现出花倮人“S型动律”的独特。

通过对动律发展形态及动作创新的研究,系统地诠释花倮人“S型动律”在舞蹈作品编创中的运用。

弘扬花倮人舞蹈历史文化,以创新型的舞蹈形式推动花倮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及传承。

关键词:特色;发展;S型动律一、彝族花倮人概述云南省西畴县属彝族支系的花倮人是一个人口少、居住地偏僻、文化习俗保留完整的少数民族。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考察花倮人传统舞蹈文化,了解并掌握花倮人S型动律的基本元素及动律来源。

从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入手,研究花倮人的舞蹈文化背景,考察本民族的历史起源及历史传说。

分析花倮人S型动律的起源及原生态舞蹈的表演形式,了解并掌握基本动作组合及动作元素。

根据花倮人的传统习俗及生活劳作提炼基本的舞蹈形态,通过原生态的动作套路掌握S型动律的基本要领。

从基本的动作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基本动律的表现形式及动作发展规律。

从单一动作的要素及特点,再到动作组合的创新及发展,最后到舞蹈编创特色进行研究分析,掌握花倮人舞蹈作品编创中的运用手法及特色发展。

花倮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原始习俗保留比较完整,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其民族文化特色强烈。

在生产生活中编创出了许多别具特色的舞蹈作品,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花倮人的舞蹈文化及动律特色,如此才能使更多的花倮题材的舞蹈作品推陈出新,展现在各大舞台上。

通过研究考察,深入了解花倮人S型动律的基本要素及发展创新。

通过研究动律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及发展,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创新性发展规律,使动律在编创中得以良好的发展及充分的运用。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四弦伴奏 , 一不 限人数 , 村老幼 都可 参加 ; 不讲究 穿戴 , 全 二 可 披蓑 衣拟 求雨 。 可戴笠 帽 拟拜 风 , 扛 锄头 示铲 地 , 可 可握
接 龙 忌 女 性 。鸣 响 三 声 礼 炮 、 村 男 丁 敲 锣 打 鼓 、 放 全 燃
鞭炮 、 天放火药枪 后 , 主率 众抬 “ 朝 龙 祭龙猪 ” 等供 品 , 各色 举 “ 龙旗 ”把 “ , 龙神 ” 到龙树脚 下小石屋 ( 迎 龙宫 ) 内。其 中放有

个 卵石— —花 腰彝 英雄 阿奄 的化 身 。接着摆 供 品 ,点香
临发展创新 和保持原 生态的冲 突。
关键 词 : 花腰彝 祭龙 文化 变迁


祭 龙 民 俗 相 关 研 究
花 带 系 腰 、 情 交 换 花 腰 带 , 族 称 其 为 “ 腰 ” 主 要 聚 定 汉 花 。
崇 龙本来 是汉族信 仰 , 几千 年 的社 会发展 过程 中 , 在 少
数 民族 受汉文化影 响 , 也都形成 了各 自独特 的崇 龙 习俗 。… 云南彝 族 、 哈尼族 、 拉祜 族 、 布依族 、 土家族 、 傣族 、 壮族等 民 族 文化 中 , 遍存在龙 图腾崇 拜和 祭龙 民俗 。 普 但祭 龙的风 俗 和信仰 不尽相 同。金平 县汉族 祭龙是 祭祖 ,过去 一般祭 三 天, 第一 天 ( 三月初三 ) 龙 , 祭 第二 天养龙 ( 三月初 四)第三 天 , ( 三月初 五 ) 祭路 。 金沙江河谷 地区傣族 祭祀活动与稻作 生 产 的各 个环节 紧密关联 。每年农 历正 月初一 至 十五之 间的 属龙 日祭龙 , 祈求 风调雨顺 、 保佑水稻 丰产 。 土家族祭龙 由 祭祖祈雨 转向祭龙祈雨 ,但也有过 “ 斗妖 龙 ”“ 、捉龙 求雨 ” 、 “ 压龙 ” 等变 迁 , 甚至有 “ 斩杀龙子 龙孙 ” 胁迫龙神就 范的独 来 特 的祭 龙求雨 巫术 。Ⅲ 布依族认 为龙神驱 除邪恶 、 护庄 稼 保 和六畜 ,龙 出月”农 历正月 ) “ ( 祭祀 的龙神有 “ 山龙 ” “ 、树龙 ” 、

云南彝族花倮舞原生态艺术特点分析

云南彝族花倮舞原生态艺术特点分析

云南彝族花倮舞原生态艺术特点分析作者:陆发丽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7期摘要: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有关于云南彝族花倮舞的表演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因此,本文针对云南彝族的花倮舞对其原生态的艺术特点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花倮舞的起源,其次简要概述了花倮舞的发展概况,最后分三方面对花倮舞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云南彝族花倮舞的发展。

关键词:云南彝族;花倮舞;艺术特点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开始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让民族舞蹈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云南文山州一带较为流行彝族花倮舞,其中广南县地区的彝族花倮舞最为经典,花倮舞不仅历史悠久还带有其独特的民族色彩,其中以“S”前后驱动的舞姿是花倮舞的重要标志,婀娜的舞蹈动作中透露出彝族花倮人独特的文化韵味。

因此,本文将从促进花倮舞的发展角度出发,围绕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彝族花倮舞的艺术特点进行探讨。

一、花倮舞的历史起源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一带,彝族花倮人能歌善舞,其独特的“S”形舞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地又把花倮舞称为葫芦笙舞。

在该地流传着关于花倮人葫芦笙舞蹈的一大传说,而花倮舞的起源便从该传说开始。

相传在云南文山州这个地方,在花倮人种族迁徙途中遭受破害,仅幸存了玛索和其女儿红妹,多年后蛇精将长大成人的红妹卷走,玛索为此伤心欲绝,痛苦不堪,在身体疲乏情形下服下了荞籽,并产下一名男婴。

长大后的男孩得知红妹的故事后遂决定和怪鸟一同前往蛇洞拯救红妹,途中怪鸟停留在形状巨大的葫芦上,在怪鸟的击打下葫芦发出奇特的声音,因此男孩将葫芦带回家并将其制成葫芦笙,葫芦笙的声音让蛇精痛苦难忍并摆动出”S”形的身躯,因此红妹得到解救。

从此花倮人将该传说保存下来,并将其设计为舞蹈动作,寓意驱逐蛇精,至今便有了绝妙的花倮舞。

舞蹈《花腰带》的创作说明详述

舞蹈《花腰带》的创作说明详述

前言 (1)1作品简介 (1)2创作过程 (2)2.1花腰带的设计 (2)2.2艺术特征设计 (2)2.3歌舞形态设计 (3)3总结 (5)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花腰”属于彝族支系,别称尼苏,面积不到一千平方公里,只有四万左右人口。

花腰带舞蹈是彝族男女用来定情的信物。

本作品名称为《花腰带》,选择此课题的主要原因来受著名电影《花腰新娘》启发,其是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三部曲”其中一部,本文试从花腰带的设计、艺术特征设计和歌舞形态设计三方面来展示、分析《花腰带》中所体现的花腰彝民俗。

《花腰带》该作品主要是为了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彝族的舞蹈的文化底蕴,展现出花腰带的艺术特征和歌舞形态,在舞蹈的创作中体现出彝族文化的灵性的舞蹈动作、独特的审美移情和独特内涵。

本创作通过《好腰带》展示彝族用别具一格的舞姿传神地表现出其文化的特点,对陶冶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促进彝族舞蹈的传播。

选择本课题的目的是因为彝族舞蹈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舞蹈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和复杂的文化艺术工程。

二十年前,彝族这个民族群体不为大众关注,直到最近数年,由于《花腰新娘》电影的播出云南电视台的《走进花腰彝》和中央电视的《魅力花腰彝》的纪录片宣传,“花腰歌舞”为大众熟知,其价值越来越获得重视,对花腰舞的研究和创作也越来越具有意义。

在知网输入“花腰”二字,研究花腰舞蹈学术论文不多。

2010年李朝旺发表的《浅谈“花腰歌舞”》[1],论述了花腰歌舞的三大类型和特征,另外,其也发表了题为《漫谈“花腰彝”》的文章[2],详细阐述花腰歌舞的民歌。

玉溪师范学院的岳春发表《论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歌舞艺术》[3],你输了男子醉舞龙和烟盒舞的特点。

1 作品简介本创作题为《花腰带》,灵感来源于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三部曲”其中一部《花腰新娘》,从花腰带的设计、艺术特征设计和歌舞形态设计三方面来展示创作,分析《花腰带》中所体现的花腰彝民俗,最终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彝族的舞蹈的文化底蕴,展现出花腰带的艺术特征和歌舞形态,在舞蹈的创作中体现出彝族文化的灵性的舞蹈动作、独特的审美移情和独特内涵。

1312-5002A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12-5002A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玉溪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院系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11级指导教师时遂营学生姓名马云雯学生学号 11022057 2014年02月10日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姓名:马云雯学号:11022057【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层面之一。

这对维系民族的多样性与全面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之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压力。

对于花腰彝族这样人数极其稀少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特殊的关照。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花腰彝族民族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中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挑战与机遇等等。

而后对花腰彝族文化发展传承的措施分析方面对,对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些措施作出思考,而后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建议。

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要注重市场的推广,拓展民间文化的市场是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希望本文的一些简单概述分析对花腰彝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花腰彝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措施;建议引言:花腰彝族并非这个民族的自称,他们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花腰彝族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个民族的的妇女日常所穿的服装大都精美艳丽、色彩斑斓,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个民族为“花腰彝族”。

花腰彝族的人们日常住在彝族特有的土掌房里,这种有泥土夯成的房屋冬暖夏凉,并且房顶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目前花腰彝族的人数大约只有三万余人,都居住云南省石屏县的哨冲镇和龙武镇里,他们世代居住于此,漫长的繁衍承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从改革开放之后,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发展更是面临了很多的危机,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机遇。

晋宁彝族传统舞蹈“颠乐”的传承与发展

晋宁彝族传统舞蹈“颠乐”的传承与发展

晋宁彝族传统舞蹈“颠乐”的传承与发展
赵茜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24()1
【摘要】“颠乐”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特征鲜明,“颠乐”古老而不脱俗,
有着浓郁的滇中南彝族倮人文化,寄托着彝族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表达了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昆明市晋宁区比较有特点的一项传统舞蹈。

因此,在强化文化内涵基础上,不断创新变革、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颠乐”及其传承人逐步走出区域的桎梏,成为更多群众喜爱的舞乐形式,任重而道远。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赵茜
【作者单位】昆明市晋宁区文化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
2.彝族祭祀与彝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研究
3.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当代审美观念中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传统舞蹈为例
4.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以彝良县奎
香彝族苗族乡为例5.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双创”传承路径探析——以彝族花鼓
舞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族花腰刺绣工艺的流变

彝族花腰刺绣工艺的流变

试析彝族花腰刺绣工艺的流变【摘要】在面对彝族花腰刺绣工艺这一民间活态的文化传统时,客观的分析、研究刺绣工艺随着赖以产生、延续的文化生态环境改变而悄然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将为传承与发展彝族花腰刺绣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彝族花腰刺绣纹样流变的过程中透射出了刺绣针法、色彩和材料的变化,希冀从这些流变中带给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彝族花腰;刺绣;流变民间艺术有其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即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地域环境以及经济技术形式等因素,它们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

它影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反过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对这些综合因素有所影响。

而这些综合环境因素之间也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系统完善的整体。

i如果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俗文化以及精神领域的内容发生了改变,那么民间艺术也将产生相应的变化,反之,民间艺术的发展也将影响这些综合因素。

由于彝族花腰地区民间艺术赖以产生、延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着改变,置身于这一文化系统之中的刺绣工艺也必然顺应着这一综合系统的变化而悄然改变。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刺绣的材料、纹样、针法和色彩搭配等方面。

而四者之中以纹样的流变最具代表性,从它的流变过程可透射出针法、色彩和材料的变化。

因此,从收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以纹样为主线把刺绣工艺流变的过程大致分成了两个阶段:以传统纹样为主的阶段和传统纹样发生改变的阶段。

一、以传统纹样为主的阶段彝族花腰同云南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协调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与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一起,形成了对宇宙、世界、社会、人生、心灵、情感的实用解释系统。

原始先民在面对深邃无边的宇宙、斗转星移的天象、草木枯荣的大地、循环更迭的四季和生老病死的人生等神秘的自然现象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支持来合理的解释那些人类知识难以覆盖的地带,他们只凭直观感受和切身的体验去理解它们,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人们相信宇宙万物具有某种神秘的属性,或被某些神灵鬼魂所操纵,它们的喜怒哀乐决定着世间万物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人生的旦夕祸福。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镇、哨冲镇、大桥乡(部分村寨),海拔860~2544.2米,保护区属中高原混合地貌,典型的高寒山区。

区内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岭谷并列。

森林面积38247亩,森林覆盖率达53.91%。

保护区辖24个村委会,150个自然村。

面积644.4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21.22%。

有11754户,人口4304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语言为汉藏语系藏緬语族彝语支。

文字为彝文,本族俗称“老彝文”大多由彝族贝马掌握。

花腰主要是土著民族,从保护区内发掘的铜斧、铜锛、铜犁、铜铸小武士、箭矢等考证:区内的慕善村是春秋末叶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分布区。

后来从昆明、滇池附近迁徙来一部分。

从追溯花腰历史的主要依据彝文古籍《指路经》和《家谱》中可以看出,其送魂路线,终点绝大多数指向昆明、滇池周围。

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水利资源丰富,农耕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彝族花腰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在开发这块美丽土地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石屏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古老。

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延续发展,代代相传。

其次,保护区内的主体民族为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150个村寨连为一片,范围广,人口多,相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使保护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同根同源同质的文化区域。

保护区内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如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服饰刺绣、剪纸工艺、传统节庆和习俗等等。

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尤其以音乐舞蹈、女子舞龙最具代表性。

彝族花腰歌舞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彝族花腰女子舞龙曾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仪式表演,影响遍及全国。

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护区内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在民间,掌握全部音乐舞蹈的艺人年纪大多在60到70岁之间,而传承方式又以口传身授为主,随着一大批民间精英老艺人相继去世,当无人以身相传时,随即失传。

舞蹈《花腰带》的创作说明

舞蹈《花腰带》的创作说明

前言 (1)1作品简介 (1)2创作过程 (2)2.1花腰带的设计 (2)2.2艺术特征设计 (2)2.3歌舞形态设计 (3)3总结 (5)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花腰”属于彝族支系,别称尼苏,面积不到一千平方公里,只有四万左右人口。

花腰带舞蹈是彝族男女用来定情的信物。

本作品名称为《花腰带》,选择此课题的主要原因来受著名电影《花腰新娘》启发,其是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三部曲”其中一部,本文试从花腰带的设计、艺术特征设计和歌舞形态设计三方面来展示、分析《花腰带》中所体现的花腰彝民俗。

《花腰带》该作品主要是为了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彝族的舞蹈的文化底蕴,展现出花腰带的艺术特征和歌舞形态,在舞蹈的创作中体现出彝族文化的灵性的舞蹈动作、独特的审美移情和独特内涵。

本创作通过《好腰带》展示彝族用别具一格的舞姿传神地表现出其文化的特点,对陶冶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促进彝族舞蹈的传播。

选择本课题的目的是因为彝族舞蹈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舞蹈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和复杂的文化艺术工程。

二十年前,彝族这个民族群体不为大众关注,直到最近数年,由于《花腰新娘》电影的播出云南电视台的《走进花腰彝》和中央电视的《魅力花腰彝》的纪录片宣传,“花腰歌舞”为大众熟知,其价值越来越获得重视,对花腰舞的研究和创作也越来越具有意义。

在知网输入“花腰”二字,研究花腰舞蹈学术论文不多。

2010年李朝旺发表的《浅谈“花腰歌舞”》[1],论述了花腰歌舞的三大类型和特征,另外,其也发表了题为《漫谈“花腰彝”》的文章[2],详细阐述花腰歌舞的民歌。

玉溪师范学院的岳春发表《论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歌舞艺术》[3],你输了男子醉舞龙和烟盒舞的特点。

1 作品简介本创作题为《花腰带》,灵感来源于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三部曲”其中一部《花腰新娘》,从花腰带的设计、艺术特征设计和歌舞形态设计三方面来展示创作,分析《花腰带》中所体现的花腰彝民俗,最终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彝族的舞蹈的文化底蕴,展现出花腰带的艺术特征和歌舞形态,在舞蹈的创作中体现出彝族文化的灵性的舞蹈动作、独特的审美移情和独特内涵。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摘要:彝族的特色舞蹈――花腰彝舞蹈,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在动作上,花腰彝舞蹈欢快奔放,极富有表现力,因此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本文在对花腰彝舞蹈的动作、主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舞蹈动作的美学内涵、舞蹈蕴含的母题以及舞蹈产生的感官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关键词:云南;花腰彝舞蹈;文化特色;艺术舞蹈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每一种舞蹈在背后都具有文化建构,具有该文化的特点。

云南花腰彝舞蹈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起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对花腰彝舞蹈进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

也只有这样,花腰彝舞蹈的艺术特色才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1 具有美感的动作姿态花腰彝舞蹈由于节奏明快,所以很有动感,在动作上既表现出朴实的生活场景,又极具艺术性。

特别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纷杂变化的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表现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姿态,极富美学价值。

结合具体动作分析,花腰彝舞蹈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顿足踏地”以及“腹前击掌”。

这两个动作是根据原始部落人们的动作加以演化而成,包含着原始的美感。

“顿足踏地”就是用脚与地面接触以发出声音,并通过有韵律地接触创造节奏;“腹前击掌”则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完全没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原本地展现了原始的美感。

在进行这种节奏的同时,伴随着呼喊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

除此之外,“围篝火”也是极富有特色的元素,一方面,“火”具有象征意义。

在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因而对火有很深的依赖。

“围篝火”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表达对火的崇拜。

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有一种肃穆的美感。

“舞龙”则取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

由于在花腰彝的概念中,舞龙也有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生动却又不失严肃。

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是在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客观条件中脆弱、渴望庇护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庄严的仪式美。

花腰傣舞蹈

花腰傣舞蹈

花腰傣舞蹈花腰傣舞蹈是傣族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有着广泛的分布。

傣族人民以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花腰傣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傣族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

花腰傣舞蹈在形式上以舞者身着华丽的服装、手持鲜花和舞蹈动作独具特色为特点。

舞者会穿着传统的傣族服饰,身上缀满各种彩色的珠饰、鲜花和羽毛,瞬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舞蹈动作则体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舞姿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深情厚意。

在花腰傣舞蹈中,舞者们身姿婀娜,舞步轻盈。

他们会扭动腰肢,左右晃动,使整个舞蹈充满了韵律感和动感。

同时,他们也会用手持的鲜花在空中摇晃,似乎要和花儿对话,表达对大自然花开花落的独特情感。

舞者们放肆地释放自己的激情,在欢快的音乐中舞动,将整个舞台都点亮了。

舞蹈的音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花腰傣舞蹈的音乐多采用傣族的传统乐器,例如木制琵琶、竖琴和打击乐器等。

这些乐器营造出充盈的节奏和独特的音乐韵律,为舞者们提供了动力和节奏感。

舞者们随着音乐的起伏,以各种柔美或热烈的身体语言来演绎舞蹈,使得整个舞蹈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花腰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傣族的古老历史。

它不仅是傣族人民祭祀和庆典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娱乐活动中表演。

舞蹈的主题内容也涵盖了傣族人民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和向往。

舞蹈中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美丽和不朽,象征着美好的愿景和希望。

舞蹈中的腰部动作则展示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奔放和激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由于花腰傣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表达方式,因此在现代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

舞蹈动作的编排和音乐的创作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以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傣族地区也通过举办花腰傣舞蹈比赛等活动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中国古典舞蹈的花腰舞蹈

中国古典舞蹈的花腰舞蹈

中国古典舞蹈的花腰舞蹈中国古典舞蹈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其中花腰舞蹈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技巧成为了中国舞蹈中的瑰宝。

花腰舞蹈以华丽的服饰和优美的舞姿闻名于世,在表达情感、展示美感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本文将围绕花腰舞蹈展开论述,包括其历史渊源、特点魅力以及承载的文化内涵等内容。

1. 历史渊源中国古典舞蹈的花腰舞蹈源自唐朝时期的宫廷舞蹈,起初主要是在皇宫中演出,后来逐渐发展成流行于民间的舞蹈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腰舞蹈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创新,融合了不同的地域艺术特色,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2. 特点与技巧花腰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舞蹈者的服饰非常重要,花腰舞蹈的服装,尤其是腰饰的设计和选择与舞姿之间相辅相成,造型繁复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其次,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者需要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再次,花腰舞蹈在编排上追求多样性,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去表达出不同的形态和意境;最后,花腰舞蹈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技巧水平,包括舞蹈动作的稳定性、舞姿的规范性以及舞蹈的连贯性等方面。

3. 魅力与表达花腰舞蹈以其独特的表演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代表之一。

它通过细腻的舞姿和动作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花腰舞蹈在表达上追求柔美和舞姿的协调性,通过舞者的优雅动作,传递出一种温柔、柔情脉脉的艺术感受。

同时,花腰舞蹈也能够展现出舞者的个性和特点,每个舞者在舞蹈中都能够加入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得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4. 花腰舞蹈的文化内涵花腰舞蹈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外,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花腰舞蹈在演出中,常常以古代文学作品、传统神话故事等为题材,通过舞蹈来演绎和呈现这些经典的文化元素。

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常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活、爱情、友情等方面的理解与追求。

因此,花腰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花腰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表达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发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花腰彝舞的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花腰彝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腰彝人民创造了无数优美的舞姿、编创了众多田野高歌。

许多花腰彝舞蹈音乐的曲调都保留着踏歌遗风,其舞蹈音乐的特点是“欢快流畅,由四弦引头,歌舞合拍”,舞蹈的情形为“腹前击掌,顿足踏地”,俗称“团乐”,戏称“簸箕舞”。

花腰彝舞蹈的表演是有相当的难度,即使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很快的把握舞蹈的风格要领,而花腰彝人却靠着千古传习的以舞蹈表现情感的方式一直掌握着它。

一、发展背景与现状
彝族传统舞蹈经历了数千年来历史的沉淀和彝家人的不断传承发展,汇成了一朵朵色彩斑斓的彝舞云霞。

随着自然的变化、历史的变迁、花腰彝舞蹈中保留了较多的原始遗风。

花腰彝舞蹈,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再现了花腰彝人民劳动、祭祀、婚嫁等抒发情感的民俗文化。

花腰彝舞蹈是古老的文化产物,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除了娱乐功能外,还具有传授知识、精神教化和审美等多种功能。

花腰彝舞蹈,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原生舞蹈那份纯朴的自然美,由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而形成的舞蹈风格特征,实质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

二、花腰彝舞蹈的主要特征
(一)服饰色彩
花腰彝服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款式和制作都保持了传统文
化的特点。

花腰彝服饰的色彩选择混合着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与历史积淀。

其中刺绣作为花腰彝服饰的主题工艺,颇具特色。

在花腰彝舞蹈中的“花口索塔”是舞蹈演员最讲究的面襟长衫,分便装与盛装。

花纹图案逼真,挑绣功夫精巧,整体看来色彩斑斓、光彩照人。

花腰彝服饰与彝族历史、宗教、婚姻、哀葬、农事、节日庆典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服饰的刺绣和配饰上都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色彩,反映着花腰彝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道具运用
1、花腰是花腰彝舞蹈的核心道具,也是花腰彝服饰的核心组成部分。

例如舞蹈《花腰红》、《甩花腰》等都是运用了花腰作为道具。

2、背篓、扁担
“男挑女背”是花腰彝族的一大古风。

在花腰彝舞蹈中也经常出现女子背着背篓、男子挑着扁担表现各个季节的劳作生活场景。

(三)舞蹈的题材
舞蹈题材是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巧妙而成熟的艺术构思,不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引导观众领会作品的内涵。

花腰彝族服饰艳丽,精美大方,腰间的花腰极其绚丽,常被彝族的少男少女视为定情信物。

所以在花腰彝舞蹈中常选用表达爱情的题材。

花腰彝舞龙、祭龙历史悠久。

舞台上很少出现,多半为花腰彝人在民间所用。

形式以群舞为主。

清乾隆年间,花腰彝就有村民集体舞龙的盛事。

(四)节奏特征
节奏是舞蹈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

舞蹈节奏是舞蹈生命力的源泉。

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音乐、舞蹈这两种表情艺术来讲,节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四弦琴引头下,花腰歌舞节奏流畅欢快,是情感与动作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花腰彝舞蹈的感情、性格、风格特点实际上都要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出来。

并且舞蹈节奏在花腰彝作品中起着“建构”作用。

三、花腰彝舞蹈的未来发展
许多民风民俗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演变。

花腰彝每发展一步其原动力都是源于人们审美欲望的不断增长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

花腰彝舞艺术及发展的原生态艺术,恰恰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生命力,只有保护发展与大胆创新,花腰彝舞蹈才能在拓展与创新中求生存。

否则就只能是最终走向消亡或作为僵死的化石被封存起来。

认识和掌握这一点并运用到花腰彝舞蹈的未来发展中,将会起到推陈出新的指导作用。

为花腰彝舞的生存发展,撞击民族舞蹈艺术的星星之火燎原,使原生态民间舞更具有艺术的魅力,随着时代走向辉煌。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钢集团工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