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族

合集下载

浅析云南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及针法特征

浅析云南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及针法特征

云南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研究——以云南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许毓(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摘要: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每一套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工艺都异常细致精美,纹样极其丰富。

然而现代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将这一民族服饰消融于工业化中,这愈是凸显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以哨冲镇雨能后村为考察地,雨能后村民风淳朴,刺绣技艺得以完好传承。

文章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针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纹样中探寻其民族的文化内涵,其次再对刺绣针法进行研究,刺绣技艺的传承最为重要。

研究发现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多以花卉类题材为主,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刺绣针法则以平针绣为主,织网绣最具特色。

关键词:花腰彝族;图案纹样;刺绣针法0引言云南省石屏县是花腰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彝族人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

[1]花腰彝族大多分布在石屏县龙朋、龙武和哨冲三个镇,还有小部分布在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共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雨能后”是用彝语同音直译而来的,“雨”代表水,“能”在以前叫“怒”是翠绿之意,“雨能后”连起来就是“一塘碧绿的水”的意思,这是因为村子里历来有一潭清澈的水被族人们视为神水,传说水里还有一条神龙保佑着全村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村民们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龙仪式(图1)。

雨能后全村93户人家都是花腰彝族,共378人。

村子里的民族氛围比较浓厚,大人和小孩穿着民族日常装,平日里都用彝语相互交流,闲暇时间妇女们会聚在一起边绣花边说家常,或是男女老少一同载歌载舞,生活多姿多彩。

独具代表性的花腰服饰只有在过节、过年或参加喜宴时才舍得穿戴。

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技艺独1具特色,每一种纹样都蕴涵着一种象征意义,其服装色彩鲜艳夺目,绣工针法精巧绚丽。

本文从花腰彝服饰的纹样特征和刺绣针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摘要:彝族的特色舞蹈――花腰彝舞蹈,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在动作上,花腰彝舞蹈欢快奔放,极富有表现力,因此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本文在对花腰彝舞蹈的动作、主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舞蹈动作的美学内涵、舞蹈蕴含的母题以及舞蹈产生的感官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关键词:云南;花腰彝舞蹈;文化特色;艺术舞蹈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每一种舞蹈在背后都具有文化建构,具有该文化的特点。

云南花腰彝舞蹈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起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对花腰彝舞蹈进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

也只有这样,花腰彝舞蹈的艺术特色才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1 具有美感的动作姿态花腰彝舞蹈由于节奏明快,所以很有动感,在动作上既表现出朴实的生活场景,又极具艺术性。

特别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纷杂变化的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表现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姿态,极富美学价值。

结合具体动作分析,花腰彝舞蹈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顿足踏地”以及“腹前击掌”。

这两个动作是根据原始部落人们的动作加以演化而成,包含着原始的美感。

“顿足踏地”就是用脚与地面接触以发出声音,并通过有韵律地接触创造节奏;“腹前击掌”则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完全没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原本地展现了原始的美感。

在进行这种节奏的同时,伴随着呼喊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

除此之外,“围篝火”也是极富有特色的元素,一方面,“火”具有象征意义。

在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因而对火有很深的依赖。

“围篝火”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表达对火的崇拜。

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有一种肃穆的美感。

“舞龙”则取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

由于在花腰彝的概念中,舞龙也有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生动却又不失严肃。

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是在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客观条件中脆弱、渴望庇护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庄严的仪式美。

彝族花腰刺绣艺术初探

彝族花腰刺绣艺术初探

支 衙累/ 6 5
彝族花腰刺绣艺术初探
一 花 彝 腰 征 黼 棘 彝 绣
作 彩
剪 纸 的 图 案完 全 遮 盖 , 那 么 这种 绣迹 就 会 形 成 彝族 花 腰 刺 绣 工 艺 , 这 支 具 有 自身独 特 民 二、 簿 族 花膣 剃弦 色彩 幅完 美 的造 型 图案 了。这 种刺 绣工 艺 的针 法 族 文 化和 服 饰 艺术 的 花腰 支 系 , 刺绣 工 艺 无 论 彝 族 花腰 刺绣 基 本 是 一 边施 绣 一 边 配 色 , 绣 面 是 从题 材 、 技法, 还 是 纹样 、 色彩、 构 图等 各方 面 这些 看 起来 # D N 生动 的、 随 心所 欲 的、 毫无规 律 会 使 整个 刺 绣 图案 看 起 来 较 为均 匀 细腻 , 颜 色渐 变也会 非 常 自然。 锁花 : 锁 花 都 具 有 非 常高 的水 平 。 随着 历 史 的 不 断发 展 , 可循 的 色彩 搭 配 , 都 是 彝 族 妇女 们 对 美 有着 独 光 滑平 坦 , 地理 环 境 的 不断 变迁 , 历 史文 化 的不 断改 变 , 彝 特 的 见解 与 把 握 , 这 些 刺绣 美丽 的色 彩搭 配 不 针 法工 艺绣 制 的 图案大 多是 用两 种颜 色具 有 差 也 不是 为 了装饰 而装 饰 的 。 它是 源 别 的绣 花线 通过 相 互交 叉 的方式 绣制 出若 干 个 族 服饰 及 刺绣 工 艺也 都发 生着 显著 变化 。特 别 是表 面 的 , 是 彝族历 史 文化 、 宗 方格 , 当这 些 方格 图案 组合 在 一 起 时就 形 成 了 是 刺 绣 的 材质 种 类 逐 渐增 多 , 刺绣 的 图案 纹 样 于 彝族人 民最基 本 的需 要 , 民俗 观 念 以 及 地 理 环 境 的 综 合 表 现 。 条 完整 的花 口。狗 牙 绣 : 狗 牙绣 是 彝 族 人 民 变得 更 加 丰富 , 色 彩也 变得 更 加多 彩艳 丽 , 直 到 教信 仰 、 近现代, 彝 族 花腰 刺绣 工 艺 仍然 保 持 着 民 族 独 随着 彝 族 刺绣 文化 与 技 艺 的 不 断演 变 , 经 过 彝 在 绣 制彝 族 服饰 中专 门 绣狗 牙 花 的 一种 技 法 , 从 而 形 成 当绣狗 牙 花 时 要测 量 好 它 的高 度 , 根 据 服饰 实 特 的 风格 。 因此 , 彝族 刺 绣 工 艺作 为云 南 本 土 族女 性 们 对 美好 事 物 的 想 象 与提 炼 , 际 的 需要 进 行 绣制 , 绣 时要 以锁边 和 绣 狗 牙两 的 一 种具 有 民族 艺 术特 色 的技 艺 , 无 论 是 人 文 了彝 族极 具 民族特 色 的工 艺文 化。 彝族 花腰 刺 绣 色彩主 要 是 以红 、 黄、 蓝 三 色 种技 法相 互 交 叉进行 。绣 好 后还 要用 不 同颜 色 还是 艺 术 , 都 具 有非 常独 特 的文 化与 艺术 价值 。 为基础 色 , 再 加上 黑 、 白两种颜 色便构 成 了一 种 的绣 线在 狗 牙 花 的外 层绣 上 轮 廓 , 这 样 可 以使 弹 族花 腰刺 绣 杯 这 样 可 以使 整 个 刺 绣 图案 的色 彩 看 花纹 图案 更加 突 出。 挑花 : 挑花 工 艺 在 选择 的 民族 服饰 作 为一 种 独 特 的 文化 符 号 , 无 不 五 方正 色 , 反 映着 各个 民族 的历史 文化 。 彝族 从 早期 的游 起 来 非常 光鲜 艳 丽。 花腰 彝 族服 饰材 质通 常 采 布料 上 会 有 比较 明显 的经 纬 纹 路 , 然 后 根据 挑 X ” 形 状 。从 牧 生 活到 现 在 的 农耕 活动 , 从 民族 的 迁徙 到稳 用 黑 色 布 料或 者 青 色 布 料作 为底 色 , 因为 黑 色 花布 上 的 经纬 纹 相 互 交叉 织绣 出“

花腰彝族

花腰彝族
涉及到技巧
1、擦除、渐变、挥舞、劈裂、更改填充颜色、 缩放、放大缩小、忽明忽暗、陀螺旋、空翻 圆形扩展、随机线条、回旋、渐变式缩放、 劈裂、出现 2、翻页动画、蝴蝶飞、落叶、水晶球、卷轴、
最炫民族风之“花腰彝族”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 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 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 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 切地称为“花腰彝族”, 俗称花腰彝。 花腰彝人。
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 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 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 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 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
有那么个民族叫做
花腰彝族
传统民居 传统服饰
民族歌舞
舞龙
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 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 花鞋等部分组成。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 形图案。刺绣工艺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 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妇女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 .

彝族花腰族群的服饰文化论略

彝族花腰族群的服饰文化论略

其次 , 族徽 的作用还体 现在花腰彝的服装款式上 。 其他彝族 支 系基 本上都 采 用 了右 衽 斜襟 、长 袍 长裙 、
图1
宽衣宽袖的传统服饰形式 ,而花腰彝胚
彝族 众 多支 系 中别具 一格 ,她 们 的服铂

花腰彝服饰是 花腰彝族的族徽
长衫 、 紧衣窄袖 ; 长衫过腰部处折叠 ; 长 彩斑 斓绚 丽 、 图案 花饰 繁多 的精 美小 坎
《 花腰新娘》 上映 , 更是将花腰 彝的民族服饰淋漓尽
致地展现给外界。 自此 , 学术界才开始引起重视 , 对 其展 开研 究 。 花腰彝服饰精美绝伦 , 令人赞叹 , 而其中所蕴含 的文化 内涵之丰富, 在彝族众多支系中独树一帜, 因
此, 花 腰彝 服饰 中所 承载 的文 化语 言 , 是我们 了解花 腰彝 的一 个形 象而 生动 的 活化石 。
达 到 了“ 穿 戴 既是 工 程 又是 艺术 ” 的境
花腰彝服饰具有鲜明的花腰特色 , 首先 , 形象地
[ 收稿 日1  ̄] 2 0 1 2 - 1 1 - 2 2
【 网 络 出  ̄] h t t p : / / w w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5 . 1 2 6 8 . C. 2 0 1 3 0 3 2 5 . 1 7 3 3 . 0 0 " / . h t n d
饰艺术 , 被花腰彝人展现得
赏 心悦 目, 也是 其称 为“ 花
腰” 的 由来 , 如 同 族 徽 一 样
子舞龙队在新世纪 中华舞龙大赛中获得金奖 , 花腰
彝 这个 独 特 的族 群才 开始 为 外人 所 知 。 2 0 0 5年 电影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
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

他们崇拜龙,其祭龙、舞龙神秘而别具特色,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

彝族每年都要举行祭龙仪式,逢12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则要祭大龙,彝语叫“德培好”节。

每个寨子都在附近的山坡上选有一棵龙树。

祭龙进,先推选一全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王”,由龙王带瓴大家拜龙树、祭龙神。

祭龙是一项神圣的活动,龙王领着大家抬上香烛、活猪、果菜等供品,上山拜祭龙神。

在坡脚,有三排小栎树组成的一个通道,任何人都要过了通道才能上山,绝不许乱窜,不许走错,出来时也是如此,
资料共享平台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https://www.)。

点燃香烛、献上供品、拜祭龙神,一般人只能在两个神坛前拜祭,第二个神坛以上就算禁区。

除了龙王可以上去之外,不论何人踏上半步即是犯了大忌,都会受到惩罚。

而龙王上到龙树跟前做些什么,也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了。

拜祭以后就把龙接回寨,要的龙便有了灵性,彝龙队举着巨龙进村走寨,为村民们驱除邪气,祈求平安,而最开心刺激的就莫过于舞龙了。

彝族尚黑,以黑为贵。

姑娘们舞青龙,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浓郁色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世间万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戏万物繁茂。

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花腰彝在岁末,曾于1999年年底到北京参加“中华喜迎新世纪彝龙大赛。

”获金奖;迎澳门回归时,又应邀在天安广场作表演;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过。

花腰彝

花腰彝

工作人员
• • • • • • • 简介:吴琼 非遗:张勤思 优缺点:龚玥 近况前景:徐莹 英文标题:李云 后期制作:陈雅雯
谢谢观赏!!
近年来,美国、日本 及我国的专家、学者 多次深入石屏县的龙 武、哨冲镇实地考察 彝族文化,到过那里 的人都被精美的花腰 彝服饰艺术所折服。 美国国家博物馆还收 藏了一些花腰彝的刺 绣品与服饰。目前, 石屏县正加大力度进 行民族文化产业的保 护和开发工作,相信 花腰彝服饰这一古老 的民族文化瑰宝,必 将再次焕发出耀眼的 腰彝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国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 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 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 部分,现有3万多人。 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与他 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 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 扮有关。长期以来,花 腰彝用他们的勤劳和智 慧,创造了辉煌灿烂、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服饰。
个人感想
彝族人热爱着这片土地,他们的服装就是情感的表达。 他们把自己装点得更绚丽,同时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多姿多 彩。 由此,我想对同学们说的是,作为一个设计师, 而且,我们来到了这个片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土地,我们 应该热爱这些文化,并做到为我所用。把我国的民族文化 向世界推广,让我们的文化也具有史诗色彩,渊远流长。
非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
• 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 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 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 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范围 :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 缺点 : 不适合现代社 会的 轻便 舒适 简约自 然,造价高 因此 除非作为嫁妆,或凡 在,大凡在喜庆或民 族节日,才会精心穿 戴,平时也以现代装 为主。

舞蹈《花腰带》的创作说明详述

舞蹈《花腰带》的创作说明详述

前言 (1)1作品简介 (1)2创作过程 (2)2.1花腰带的设计 (2)2.2艺术特征设计 (2)2.3歌舞形态设计 (3)3总结 (5)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花腰”属于彝族支系,别称尼苏,面积不到一千平方公里,只有四万左右人口。

花腰带舞蹈是彝族男女用来定情的信物。

本作品名称为《花腰带》,选择此课题的主要原因来受著名电影《花腰新娘》启发,其是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三部曲”其中一部,本文试从花腰带的设计、艺术特征设计和歌舞形态设计三方面来展示、分析《花腰带》中所体现的花腰彝民俗。

《花腰带》该作品主要是为了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彝族的舞蹈的文化底蕴,展现出花腰带的艺术特征和歌舞形态,在舞蹈的创作中体现出彝族文化的灵性的舞蹈动作、独特的审美移情和独特内涵。

本创作通过《好腰带》展示彝族用别具一格的舞姿传神地表现出其文化的特点,对陶冶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促进彝族舞蹈的传播。

选择本课题的目的是因为彝族舞蹈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舞蹈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和复杂的文化艺术工程。

二十年前,彝族这个民族群体不为大众关注,直到最近数年,由于《花腰新娘》电影的播出云南电视台的《走进花腰彝》和中央电视的《魅力花腰彝》的纪录片宣传,“花腰歌舞”为大众熟知,其价值越来越获得重视,对花腰舞的研究和创作也越来越具有意义。

在知网输入“花腰”二字,研究花腰舞蹈学术论文不多。

2010年李朝旺发表的《浅谈“花腰歌舞”》[1],论述了花腰歌舞的三大类型和特征,另外,其也发表了题为《漫谈“花腰彝”》的文章[2],详细阐述花腰歌舞的民歌。

玉溪师范学院的岳春发表《论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歌舞艺术》[3],你输了男子醉舞龙和烟盒舞的特点。

1 作品简介本创作题为《花腰带》,灵感来源于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三部曲”其中一部《花腰新娘》,从花腰带的设计、艺术特征设计和歌舞形态设计三方面来展示创作,分析《花腰带》中所体现的花腰彝民俗,最终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彝族的舞蹈的文化底蕴,展现出花腰带的艺术特征和歌舞形态,在舞蹈的创作中体现出彝族文化的灵性的舞蹈动作、独特的审美移情和独特内涵。

云南玉溪花腰彝服饰调查-文档资料

云南玉溪花腰彝服饰调查-文档资料

云南玉溪花腰彝服饰调查云南花腰彝服饰概况花腰彝是古羌族的后裔,属彝族的尼苏支系。

之所以现在人们称其为花腰彝,是因为他们女性服饰靓丽精美,整套服装中,绣花腰带就有三条。

花腰彝仅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州和玉溪市交界处的山区,在红河州石屏县和玉溪市峨山县、新平县之间。

红河州石屏县的花腰彝主要集中在哨充镇和龙武镇的各个村子,玉溪峨山县的花腰彝集中在小街镇的大、小棚租等几个村寨,新平县的花腰彝族分布比较散,靠石屏县的东边有,远离石屏县的西边也有。

石屏县是花腰彝最集中生活的地方,花腰彝人口比较多,他们的民族文化保留得相对较好,因此对石屏县花腰彝的研究很多,也较深入。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就有一个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建立了专门的花腰彝网站,对石屏花腰彝的生活条件、民俗文化、服饰、山歌、舞蹈、节日庆典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作了进一步市场开发。

该网站对花腰彝服饰的研究有服饰展示、穿着顺序、刺绣流程、针法、纹样等方面。

玉溪峨山县的花腰集中在小街镇的大小棚租村,离石屏县花腰彝聚居地龙武镇约10公里,哨充镇十几公里。

站在棚租村村口,就可看见龙武镇的村子,有一些年长的或年轻的妇女都是?牧?武镇那边嫁来的。

她们经常去龙武镇赶集,购买刺绣花样,绣花线等材料。

棚租村距离峨山县的小街镇近十公里。

峨山县只有大小棚租村周围的四五个村子是花腰彝的居住地,小街镇的集市里没有制作花腰彝服饰所需要的商品,花腰彝村寨的妇女都去龙武镇或哨充镇购买。

如果不管行政划分的话,应该说棚租村是紧挨着花腰彝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花腰彝居住的主要村子。

因此,棚租村的服饰跟石屏县的花腰彝服饰差不多,样式一样,绣花纹样也基本一致,只是颜色配置有差别。

石屏县花腰彝服饰的颜色更丰富,棚租村的颜色基本为红绿色配置。

玉溪新平县的花腰彝分布比较分散,东边靠石屏县边界的杨武镇有,西边靠楚雄州双柏县和思茅地区景东县的山村也有。

对新平花腰彝居住较分散,研究较难,相关研究资料少,我们仅用了采访调查。

石屏花腰彝服饰:把历史穿上身 将神话戴上头

石屏花腰彝服饰:把历史穿上身 将神话戴上头

+田野I FIELDWORK彝族,支系繁多、分布地域较广,每个区域的彝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服饰,其中,居住在红河地区的花腰彝族(属云南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彝”),因其服饰颜色绚丽夺目、独具特色而引人关注。

c C浊特的服饰I:z石屏县约有花腰彝3万多人,80%居住于县域北部的哨冲、龙武 和龙朋三个乡镇。

其服饰的独特性 主要表现在颜色搭配运用、剪纸工 艺与刺绣手法的结合以及彩虹纹饰 的运用等方面。

花腰彝除了与其他彝族支系一 样崇尚红色和黑色外,特别长于多 色彩的大胆运用。

如花腰彝女性服 装腰部的飘带,多以绿色珠串和红 色绒球组成,与其相对应的是帽子 上方立起的一根根绿色珠串和红色 绒球。

花腰彝女性长衫的肩部装饰 也多用绿色。

绿色在花腰彝服饰中的使用从 侧面反映出彝族人生活的地方树林 和草地密布,而善于观察生活的花 腰彝族人将一切能表达对自然环境 的喜爱融入到服饰色彩之中。

工艺手法方面,花腰彝服饰面料以棉麻布和绒布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剪纸刺绣手法。

首先将所要绣的图案在牛皮纸上剪出轮廓,然后开始剪绣花图案的局部细节,最后把用面糊粘贴的图案反转拓印在绣布上。

花腰彝除了服饰的色彩和刺绣手法的独特性外,还注重保持传统手工做法。

以石屏县花腰彝族服饰工艺为例,服饰加工制作主要有六道工序,分别是选布、设计花色(配色)、剪纸、选线和选针、绣花与拼接缝制等,以传统手工做法为主。

首先,在选布上,虽然现在底布等原材料多为市场购买,但扯世锁神代初期,常是自织自染。

现随着市驗济的紙獅盼麵麵,人飾购棉麻布和金丝绒布。

其中,棉麻布主要是用射了藤D绣花,多为白色。

顧色为主,主要用张權和长挪的制作,除也多用其次,在设计花色(配色)和剪纸环节,主要突出多色彩多组合搭配和图腾崇拜的民族文化。

第三,在选线和选针上,所选针线都是按照服饰绣片的图案大小和所在位置搭配使用,线主要用丝线、棉线和羽绒线。

丝线多用于机制服饰,棉线和羽绒线多用于手工刺绣。

花腰彝族文化

花腰彝族文化

大约在春节后的使天左右,并不固定,这个节日是花要彝族最 热闹的节日,由于在春季举行,祈祷龙让庄稼风调雨顺,人们 幸福安康!
Language and Dialect
A Movie about Us
花腰新娘 A Bride of Huayao

Thank you!
Traditional houses, villages of my hometown
Costumes of Huayao, Yi Nationality




In the long history, Huayao people have created a colorful, unique and self-contained costume culture. The splendid Huayao costumes consist of turban(头巾), big front robe (前长带), collar ornament (领饰), waistband (花腰带), bellyband (肚带), and embroidered satin shoes (绣花缎面 鞋), etc. The patterns include the moon, stars and clouds in the sky and mountains, water, plants and animals on the ground, giving a back-to-nature feeling of plainness, boldness and implicating graceful cultural deposits.

Specifically, the Nisu are distributed in Kunming Municipality and nearly thirty counties and cities in Chuxio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nghe Hani-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xi Prefecture, and Simao Prefecture of Yunnan. Because of geographic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from ethnic in- teraction, there are varia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culture, customs, and language among the Nisu of different areas.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镇、哨冲镇、大桥乡(部分村寨),海拔860~2544.2米,保护区属中高原混合地貌,典型的高寒山区。

区内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岭谷并列。

森林面积38247亩,森林覆盖率达53.91%。

保护区辖24个村委会,150个自然村。

面积644.4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21.22%。

有11754户,人口4304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语言为汉藏语系藏緬语族彝语支。

文字为彝文,本族俗称“老彝文”大多由彝族贝马掌握。

花腰主要是土著民族,从保护区内发掘的铜斧、铜锛、铜犁、铜铸小武士、箭矢等考证:区内的慕善村是春秋末叶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分布区。

后来从昆明、滇池附近迁徙来一部分。

从追溯花腰历史的主要依据彝文古籍《指路经》和《家谱》中可以看出,其送魂路线,终点绝大多数指向昆明、滇池周围。

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水利资源丰富,农耕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彝族花腰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在开发这块美丽土地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石屏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古老。

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延续发展,代代相传。

其次,保护区内的主体民族为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150个村寨连为一片,范围广,人口多,相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使保护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同根同源同质的文化区域。

保护区内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如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服饰刺绣、剪纸工艺、传统节庆和习俗等等。

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尤其以音乐舞蹈、女子舞龙最具代表性。

彝族花腰歌舞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彝族花腰女子舞龙曾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仪式表演,影响遍及全国。

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护区内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在民间,掌握全部音乐舞蹈的艺人年纪大多在60到70岁之间,而传承方式又以口传身授为主,随着一大批民间精英老艺人相继去世,当无人以身相传时,随即失传。

花腰彝族刺绣纹样与色彩研究

花腰彝族刺绣纹样与色彩研究
缨花
图 3 犁头花
图 4 山茶花
图 5 鸡冠花
季平安顺利(见图 2)。这种寓意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 现象的崇拜和祈福心理,希望通过寓意吉祥的图案来 祈求生活美满、事业成功。
3. 犁头花 犁头花的形状像犁地的犁,并且有根茎包围,弯 弯曲曲的边缘象征山沟。清明节种稻谷,天要下雨, 水潭要防水,要用牛犁地,象征丰收(见图 3)。 4. 山茶花 山茶花大多数有四瓣,是对称的形状,中间花心 由两部分组成,边上花瓣由两部分组成,底下叶子也 由两部分组成(见图 4)。每逢过年,山茶花就会开放, 迎接春天。 5. 鸡冠花 鸡冠花是像公鸡的冠的形状,一般有两种颜色, 并且边上有根茎包围(见图 5)。彝族本地人养鸡,公 鸡天明会打鸣,象征天亮了,所有困难都会过去。祭 祀仪式也要用公鸡,象征吉祥。
[关键词]花腰彝族刺绣;图案纹样;色彩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5-001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可心 . 花腰彝族刺绣纹样与色彩研究[J]. 天工,2023(25):12-14.
一、花腰彝族刺绣色彩分析 (一)色调 色调是区分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的特征,常用 颜色名如绿色、蓝色、红色、黄色等来区分,它受客 观因素如天气、季节、时间以及主观因素如情绪、氛 围等影响。在物理学中,色调与人眼可见光的主波长黄、 红、蓝、绿等相对应。色调与颜色有所不同,颜色是 一个术语,用于描述我们看到的色调。具体来说,如 红、橙、黄、绿、蓝、紫等色调在可见光谱中得以混合, 产生无数颜色,但需注意的是,黑、白、灰并非色调。 暖色和冷色在设计中常被提及,它们并非指物理 温度,而是指颜色引发的情感和感觉。例如,蓝色让 人联想到水、风、冰,感到冷酷、有距离;橙色则让 人想起太阳、火、熔岩,感到温暖。我们普遍认为的 颜色与温度有关,是因为这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颜 色体验相符。尽管根据感觉描述色温可能导致歧义和 混乱,但对颜色的定义越精确,消除不确定性的效果 越好。 在色轮上,将颜色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首先, 由于人们与作为热量源的太阳有强烈联系,许多人认 为黄色比实际更温暖,这可能导致对色温看法的偏差。 其次,黄绿色和紫罗兰色(紫色)位于暖和冷的绝对 值之间,将它们定义为暖或冷无意义。黄绿色和紫罗 兰色(紫色)是暖色或冷色取决于周围颜色。它们并 非中性,而是一种通用颜色,可用作暖色调或冷色调, 这取决于调色板中的其他颜色。如选择红色,可能想 找到不同的红色。可以将想要的颜色描述为比原始颜 色更暖或更冷。在只考虑红色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

云南石屏-花腰-彝族祭龙仪式初探

云南石屏-花腰-彝族祭龙仪式初探

族自治州石屏县哨冲乡尼苏支系的花腰彝族祭龙仪式二年一大祭,称为“德陪好”,逢马年马月马日举行,是

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⑦
笔者这次走访的是石屏县哨冲乡的“花腰”聚居
一、花腰彝族与祭龙仪式
点莫尚村,该村位于石屏县西北部,一共由五个自然 村组成,地处公路旁,交通较为方便。该村的祭龙仪
石屏是云南省彝族占人口比例最多的县,聚居于 式于正月初七举行,历时三天。该村的祭龙仪式由村
2∞S年3月 第24卷第l期
·大学生研究生园地·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JiaoⅪang—Joumal ofⅪ’an Con舶rvatory of M嚼c
Mar.2005
V01.24NO.1
中图分类号:J60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499(2005)05一0093一04
歌唱,个个来跳月;跳到月亮出,养麦装满屯;跳到月 中天,五谷齐丰登;跳到鸡催明,四季好风光”。…憎106’
“花腰人”相信,通过这样的歌舞可以向神——
95
万方数据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2005年第1期
“阿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富平安、五谷丰登。而 这片土地上的任何文化形式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
《双剑言多诸子新证·晏子春秋》:‘琶,即龙之别构。”’ 入而传遍云南各州县。”15】t唧’随着汉文化与彝文化 彝族人也把琶念做“luo”,所以“琶”、“龙”、“倮”这三 的结合,祭龙仪式也增加了更多表演成分,从娱神逐
个称呼应为同义。而且“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原始社 渐向娱人过渡,而歌舞则保留了彝族的传统歌舞“杂
关键词 “花腰”彝族;祭龙;杂弦调;祭龙调
彝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 要聚居于石屏县龙武、哨冲、大桥,除邻县峨山有几个

花腰彝服饰文化发展研究

花腰彝服饰文化发展研究

·37·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云南花腰彝服饰文化数字化研究与保护”花腰彝服饰文化发展研究杨轶然(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摘 要:服装文化是地方和民族文化的缩影,其代表着整个民族发展的过程。

花腰彝服饰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产物,其中暗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就花腰彝服饰文化的内涵及其流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花腰彝服饰;文化内涵;流变0 引言花腰彝服饰文化是花腰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花腰彝服饰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花腰彝服饰文化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其代表了花腰彝服饰文化内涵的逐渐演变。

以下即是对花腰彝服饰文化内涵及其流变过程的简要研究。

1 花腰彝服饰的文化内涵1.1 花腰彝服饰的形象美花腰彝服饰的形象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从花腰彝服饰的工艺特征来看。

首先,花腰彝服饰根据年龄的不同可分为童装和成人装,其中成人装又分为青年装、中年装和老年装。

童装和成人装的区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上衣和帽子两个部分。

童装的帽子主要以“褟骗撮”和“小猫帽”为主,上衣绣着大量的火纹图案。

女童装带的帽子是“喜鹊帽”,由于默哀自的两侧的色彩是黑白相间的,形状类似喜鹊而得名。

女童的上衣是“褟骗撮”,主要的特色是在领口绣大量的火纹化。

[1]这是一种予以,花腰彝希望火神能够去除儿童身上的煤气和武器,让儿童能顾平安快乐。

成人装与童装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来说,成人装的男装较为随意,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服装的主要特征在于服饰的颜色以深色为主。

花腰彝则较为隆重,有日常的便装和到盛大活动期间才穿的盛装之分。

盛装较便装更加隆重,要求花腰彝女性将一应物件如腰带、衣巾等均佩戴整齐,方可出门参加盛大活动;[2]其次,从花腰彝服饰中的特殊服饰俩看,毕摩服是花腰彝的特殊服饰,毕摩是当地的祭师,其佩戴和服饰较为讲究,主要体现的是天干地支、太极八卦等传统文化内涵;最后,就花腰彝服饰的刺绣工艺俩看。

浅析云南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及针法特征

浅析云南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及针法特征

云南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研究——以云南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许毓(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摘要: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每一套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工艺都异常细致精美,纹样极其丰富。

然而现代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将这一民族服饰消融于工业化中,这愈是凸显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以哨冲镇雨能后村为考察地,雨能后村民风淳朴,刺绣技艺得以完好传承。

文章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针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纹样中探寻其民族的文化内涵,其次再对刺绣针法进行研究,刺绣技艺的传承最为重要。

研究发现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多以花卉类题材为主,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刺绣针法则以平针绣为主,织网绣最具特色。

关键词:花腰彝族;图案纹样;刺绣针法0引言云南省石屏县是花腰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彝族人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

[1]花腰彝族大多分布在石屏县龙朋、龙武和哨冲三个镇,还有小部分布在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共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雨能后”是用彝语同音直译而来的,“雨”代表水,“能”在以前叫“怒”是翠绿之意,“雨能后”连起来就是“一塘碧绿的水”的意思,这是因为村子里历来有一潭清澈的水被族人们视为神水,传说水里还有一条神龙保佑着全村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村民们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龙仪式(图1)。

雨能后全村93户人家都是花腰彝族,共378人。

村子里的民族氛围比较浓厚,大人和小孩穿着民族日常装,平日里都用彝语相互交流,闲暇时间妇女们会聚在一起边绣花边说家常,或是男女老少一同载歌载舞,生活多姿多彩。

独具代表性的花腰服饰只有在过节、过年或参加喜宴时才舍得穿戴。

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技艺独1具特色,每一种纹样都蕴涵着一种象征意义,其服装色彩鲜艳夺目,绣工针法精巧绚丽。

本文从花腰彝服饰的纹样特征和刺绣针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浅谈石屏县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浅谈石屏县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其次请客顺序不得错乱,一抱红冠子公鸡请阿舅;二抱长尾巴公鸡请阿娘;三请远亲近戚,高朋好友;四请家族小伴,厨子相帮。再次,请客要不嫌贫富,不论贵贱。老大咋穷,老二再富,也得先从老大请来,要是请老二不请老大,公众会说古论今,揭短论长,甚至赌气不来做客。所请各家来客不限,客越多越以为大喜。
3、婚宴
龙武镇被称为花腰之乡",其婚宴可以说是多姿态多彩,情趣盎然。
“呀!因太高兴,口水都流啦!”、“酒里有个毛虫呢!”、“哟,真甜哪,可惜流啦!”、“哎唷、我醉啦!”„„看客见了,用食指刮脸皮好意奚落:
“口水流啦,羞人摆底。”
这时,陪郎也用不着斯文模样,可以厚着脸皮抓鸡头啃,捞肉团嚼;可以粗俗地抓肥肉塞“姨妹”手,喂“姨妹”嘴。不以为丑,反以为强。
(2)教嫁。闹陪郎接近尾声,新娘她妈就要带两扇红糖去请村里有名的民歌手来“教嫁歌”。
关键词:
xx;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石屏境内,除汉族以外,主要居住有彝、哈尼、回、傣等10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的54%,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繁衍绵延的方式,任何民族的婚姻习俗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出人类婚姻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石屏县花腰彝的婚姻习俗也不例外。“花腰”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是个富有特色的民族群体。“花腰”自称尼苏,他称“花腰”。主要分布在石屏龙朋至哨冲,龙武到峨山公路沿线,其辖地虽小,但民风古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改变。“花腰”的婚姻习俗文化也为适应新的生活需要,发生改变,对其人民生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姐夫们行路辛苦,请抽烟”.按“花腰”规矩,递烟不接最不礼貌,就是不会抽也得接住,按“吃烟无老小,烟锅不跳沟”的规矩递给他人。但这敬陪郎的烟筒非比寻常,或吸口抹有烟灰,或烟里拌有辣椒,或水里放了洗衣粉。

彝族花腰刺绣色彩特征-2019年文档

彝族花腰刺绣色彩特征-2019年文档

彝族花腰刺绣色彩特征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武、哨冲一带,繁衍生息着彝族的花腰支系。

彝族花腰的刺绣工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题材、技法、构图、色彩各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可谓独树一帜。

其中,尤以在历史淘洗与文化淬炼中形成的刺绣色彩艺术最为突出,以其瑰丽多姿的特征彰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彝族花腰的色彩观在字典中“色彩”有两种解释:一是颜色;二是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

①色彩既是一种光,又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有着自身的属性和象征意义,人们也可以通过色彩表达丰富的情感。

随着人们对色彩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便开始对某些色彩产生了喜爱或厌恶的感情,这就形成了“色彩观”。

色彩观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的审美观念。

色彩运用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结构等紧密联系,人们始终把色彩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以体现某种观念、理想与情感。

②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兴衰的循环归结为宇宙中万物产生之源。

在“五行说”的基础之上人们衍生出了“五色观”,即以黑、白两极色,加上赤(红)、黄、青(蓝)三原色为正色而其他色彩为间色,便形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基础。

在《尚书》中记载:“五彩彰施与五色,作服。

”《孙子》一书中也记载:“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③彝族的《吐鲁窦吉》《吐鲁立咪》《彝族源流》《哎哺舍额》《异文丛刻》等古典文集中也有关于“五色观”的记载。

如《吐鲁窦吉·第一卷叙哎哺根源》中记载:“清公生彩髻,浊母编丽辫,一闪闪,一烁烁相合,一闪闪,一烁烁两者,像华美的画图,艳丽的画图出现。

最初一幅图,清浊气来绘,缤纷的宇宙,靠的清浊气。

宇宙自然生,清气青幽幽,浊气红彤彤,织帛帛现影。

”清浊二气产生了天与地的颜色,即天是清(青色)地是浊(红色)。

而《异文丛刻》和《彝族源流》中对五色也有记载: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 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 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 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 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 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 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 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 酒、酒茶。

石屏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乡”,全国有名 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的发源地,拥有着彝调、 花腰歌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间歌舞。海菜腔为滇 南四大名腔之首,曲调优美动听,万事万物经 口即成诗句。闻名遐迩的烟盒舞,伴以热烈的 四弦声和清脆悦耳的烟盒声,韵律刚柔相济, 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曾两度进京怀仁堂表演。 北部山区花腰彝族的女子舞龙,更是风姿绰约、 独具特色,已参加过50周年国庆演出和北京 2008年奥运会文艺演出,并多次应邀出国表演。
彝族 -----之花腰彝
组员:段玉凡、石郁芝、吴红春、 范怀琳、王静、孙小梅
彝族简介

彝族(彝语:诺苏等),原称“夷族”, 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彝族 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 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 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彝族支系 族群繁多,有诺苏(nuosu0、聂苏(nisu)、 纳苏(nasu)、乃苏(nesu)、聂租nizu)、罗婺、 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

风俗

节日:具有花腰彝传统特色的“火把节”、 “咪嘎好”、“德培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德盆好)、(咪嘎 好) 汉语意思都是 “祭竜”或“祭龙”, (咪嘎好) 每年都举 行, “德盆好” 则逢十二 年一轮的马年、马月、 马日,则要祭大龙, 每个寨子都在附近的 山坡上选有一棵龙树。 祭龙进,先推选一全 德高望重的老人为 “龙王”,由龙王带 瓴大家拜龙树、祭龙 神
花 腰 新 娘
/us/5718277/44047 12.shtml
饮食文化


酒文化: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 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 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 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 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做成 “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
花腰彝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 并非自称,是他称。花腰彝是主要生活在 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 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 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 的称谓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 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

其中以大玛樱花为主 图,四周绣有花边。 头巾、衣袖、坎肩、 背部和裤脚等显眼的 部分都用马樱花、杜 鹃花、山茶花等变形 图案,在帽檐和肩峰 处,还扎有银、铜、 钢丝为柄的花缨,走 起路来左右晃动,如 彩蝶飞舞。
建筑
风俗
婚俗: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 现为“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和 “三年不落夫家”制。 “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 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 同宗不婚制: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 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将予以严惩,有甚者将 按宗法被处死。 “三年不落夫家”在男女双方婚礼的当夜,小伴们闹 过洞房后,新郎就得离开。次日新娘由女伴护送回家, 三年内,女方除了丧失恋爱的权利外,仍可以自由参 加各种社交活动,名义上已成为别人的妻子,实际上 却对夫家的生活不闻不问,三年后才可以“归家”, 正式为人妻、为人母。

一套完整的“花腰”服饰,据说由七十二样配 件组成,每样配件皆隐含一个或几个有关其民 族传说或故事。如:衣尾正中设一朵“葫芦 花”,两边各设一朵“火焰花”。这“火焰花” 和“葫芦花”均隐含民族历史的辛酸。其所以 衣尾设“葫芦花”,是因为远古洪荒时,彝族 始祖“阿谱笃姆”兄妹用仙人赐给的葫芦留下 了五谷杂种,以示纪念;衣尾两角设“火焰花” 是因为彝族“六祖”时发生过“火烧松明楼” 惨案,以示哀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