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述题整理(精华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论述题整理

.孔子评管仲世上无完人,孔子评价管仲也不例外。按《论语》的编排,孔子对管仲是先贬后褒的,对管仲的爱憎极其鲜明,不掩饰爱恶,但不管孔子是批是赞,他都尊称管仲的字,可见孔子还是很敬畏这个前辈的,表现了孔子确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历史老人。

1. 强烈批评:

第三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批管仲是主要两条“不俭” 、“不知礼”。

2. 高度赞杨:

第十四篇:

1.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上述三人,孔子评价,管仲最高,虽猛而不失其仁。

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综上所述,孔子对管仲是有褒有贬,爱恨鲜明。但总的来说,贬管仲的是较细方面(私生活上)的问题:一个人取得巨大成就,也不要太忘形,耽于享乐;而赞美管仲是他的大气,是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孔夫子对人的评价,无论时人,还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来评价,但对管仲,却用了“仁”字来评价他,可见他对管仲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二•孔子的财富观

(1)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虽然很少谈到个人利益。但是他也并不仇富: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_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对于那些不择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孔子不屑一顾地说: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2)对待贫富的心态: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所以安贫乐道是美德。

•在孔子看来,颜回是“贫而乐”的楷模:“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还现身说法地教我们如何苦中作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不以贫为耻:“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这些人应该以“子由”为榜样:“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所以,虽穷亦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3)义与利:见利思义。"

孔子把人分为两种:“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4 16仁

孔子还教导我们:“放於利而行,多怨。”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4)慈善:周急不继富。

(5)为官与俸禄。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5)鼓励勤劳致富,反对奢侈浪费。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三.孔子说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从孔子的疑问来看孔子认为对于父母,仅仅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需要什么呢。总结下来,是养亲、敬亲、安亲。

•敬亲:敬而不违,以礼待之:

敬是为孝之首:“子游问孝,子曰:“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別乎?”

敬首先体现在以礼待之上。

1.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敬又体现在无违其志上。无论父母在与不在,无论时间

1.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2.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3. 当宰我质疑三年之丧时,孔子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敬的还有一大体现是:真正的孝是真正的关心,把父母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以孔子会说:“丧,与其易也,宁戚。”这是真正的悲痛。

•女亲

1.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是忧。”这就是老夫子眼中的安养。孔子认为,子女能够做到只让父母担忧自己的疾病,而不用担忧其他,就是孝了。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附1:弟子的拓展:

•孝与民风: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至V—个更高的水平。

•孝是仁之本:如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附2.:忠孝两全

•或曰:“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

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孝者不犯上:如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四•论语的诗学观

《诗经》是由孔子编纂整理的,孔子对于《诗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诗经》是孔子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个工具,他用诗经来称赞,来讽刺,来肯定,或者驳斥,等等。点点滴滴中,也足以见证了孔子对于《诗经》的喜欢。

1. 诗与德行的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