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房地产业银行贷款为例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是一种用于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会计方法。
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债券投资等资产中,存在着潜在的信用损失风险,也就是债务方无法按时支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根据历史和基于未来的信息对这种风险进行合理的衡量和计提所需的减值损失。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正常情况下的减值计提,二是出现违约风险后的进一步减值计提。
在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需要根据经验和历史数据,通过建立合理的信用风险模型来估计预期的信用损失。
这个模型通常包括债务方的还款能力、行业和经济环境的因素等。
金融机构会根据这些模型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预期信用损失率进行相应的减值计提。
当金融机构认为某个债务方有违约风险时,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减值计提。
金融机构会通过评估债务方的相关信息,如财务状况、支出能力和还款计划等,来估计实际的信用损失。
这个过程通常会涉及到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和其他相关方的参与。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衡量金融资产的减值风险,并及时计提相应的损失。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少信用风险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也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增加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Expected Credit Loss, ECL)是一种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的信用损失。
在传统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通常采用的是发生的信用损失法,即只有当发生实际违约事件时,才确认信用损失。
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无法提前预测可能的信用损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及时应对风险。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历史数据、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特定客户的情况,利用统计模型和风险评估技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违约进行预测,并在会计报表中提前计提相应的损失。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计提和后续计提。
初始计提阶段是在购入金融资产时,根据金融机构的历史经验和对特定客户的风险评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信用损失,并计提损失准备。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违约概率和损失比例,以及考虑到违约时机和金额的不确定性。
后续计提阶段是在资产持有期间,根据经济环境和客户状况的变化,动态调整信用损失的预计,并计提或释放相应的损失准备。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要密切关注经济环境变化、客户的财务状况变化以及与客户的交易情况,及时更新违约概率和损失比例,以保持准确性和及时性。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它能够提前识别和计提可能的信用损失,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合理配置资本,并及时应对可能的损失。
它能够减少业务周期性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冲击。
传统的发生的信用损失法往往会导致损失集中在违约事件发生时计提,而预期信用损失法通过提前计提,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分摊损失,平缓损失对机构的影响。
它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对自身业务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通过学习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技术,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量化自身业务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增强对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预期信用损失法通过提供预计信用损失的信息,能够使市场参与者更准确地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是指未来时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金融业中,预期信用损失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
传统的减值会计采用的是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难以预测、迟滞、严重依赖于审计和核算等。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贷款组合的模型,并预测预期信用损失的概率和损失率。
这个模型应该能考虑到各种情况下的信用风险,包括个别客户的风险、不同行业的风险、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等。
对于每个金融资产,计算出相应的预期信用损失,用于减值计提。
这种方法可以大幅提升金融机构的监测和控制能力,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预期信用损失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的金融资产,如贷款、债务证券、信用风险衍生品等。
应用于贷款时,可以将贷款按照不同的信用风险概率分组,计算出每组贷款的预期信用损失。
被计提减值的金额等于预期信用损失与资产原值的差额。
应用于债务证券时,可以用市场利率和违约率等参数来计算预期信用损失。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能够更加准确地计量信用风险和组合风险。
传统的减值会计只关注实际损失,无法完全反映未来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而预期信用损失法能够通过风险模型对未来可能损失进行估计,更加准确地反映信用风险和组合风险。
第二,可以提高运用市场数据监测和控制贷款组合的能力。
预期信用损失法需要借助大量的市场数据和模型,银行机构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到市场变化、经济环境对客户信用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和风险控制能力。
第三,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预期信用损失法准确度高、灵活度高,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信托机构可以更加系统、科学地评估风险,更迅速地做出决策。
第四,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预期信用损失法需要用到丰富的数据和模型,这些数据的来源和计算过程需要有规范、透明的标准,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
总而言之,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方法,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估未来可能的信用损失,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expected credit loss,ECL)是指根据债务方违约的可能性和违约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预测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并计入会计报表中。
预期信用损失法主要应用于金融机构针对贷款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
传统的减值计提方法是发生违约风险时计提,而预期信用损失法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并对此进行提前预测和计提。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即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和计算初始预期信用损失,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进行评估。
第二阶段是变化阶段,根据金融资产的违约风险的变化情况,对预期信用损失进行调整和更新。
第三阶段是违约阶段,当金融资产出现违约时,根据实际损失情况进行计提。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还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数据分析能力。
金融机构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相关数据,对债务人的信用评级、违约历史等进行评估,从而准确预测违约风险和计提预期信用损失。
金融机构还需要根据监管要求和内部政策制定相应的计提政策和流程,确保计提的准确和合规。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违约风险的预测和计提的准确性,提高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这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范文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在金融领域,信用风险始终是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金融资产减值问题愈发突出。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金融资产减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分析其原理、方法及实践案例,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概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金融资产信用风险损失的计量方法。
该模型基于债务人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并据此进行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原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估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二是计算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三是根据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1. 贷款及贸易融资类金融资产减值在贷款及贸易融资类金融资产减值中,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可根据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和历史还款记录,预测其未来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当预计违约损失较高时,银行可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从而确保资产的公允价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2. 债券投资类金融资产减值对于债券投资类金融资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可基于债券的评级、发行人的信用状况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评估债券的信用风险。
当债券的信用风险增加时,投资者可依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以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3. 衍生金融工具类金融资产减值衍生金融工具类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同样可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该模型可根据衍生工具的合约条款、市场环境以及对手方的信用状况等因素,评估衍生工具的潜在信用风险。
当衍生工具的潜在损失超过其公允价值时,投资者可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银行为例,该银行在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进行金融资产减值处理时,首先对贷款及贸易融资类金融资产进行评估。
通过对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历史还款记录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该银行预测了各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以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分析
以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分析李春林摘要:本文首先分析预期损失模型在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方面存在的模型问题、压力问题。
然后基于修正模型、配套改革两个层面,探究具体的计量措施。
目的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提高预期损失模型的合理性,并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金融资产;资产减值在我国的金融资产中,将贷款作为主要的内容,同时银行信贷的额度在不断增加。
因此,在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的环节中,如果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将会对银行事业产生诸多影响。
另外,我国的新型经济市场不具备完善的体系,所以难以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为此,需要对预期损失模型予以调整创新,为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一、以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障碍(一)模型自身的问题预期损失模型自身的问题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确认收入损失会导致金融资产减值计量中,存在双重计算信用损失的问题。
具体而言,金融资产的公允值从涉及预期信用损失,而首日损失的计算会对其进行重复计量,因此会影响贷款发放的额度。
(2)违约定义存在较大的弹性。
在现行的规则中,没有对违约进行清晰界定,导致企业具有更多的自主权。
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出现会计信息缺失的现象,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3)当前的预期损失模型,未能对信用风险的显著增加予以清晰阐述。
主要是因为相应的标准中没有对显著恶化予以具体界定,所以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对宏观经济指标予以综合考虑,故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外界存在的压力首先,金融监管逻辑框架属于预期损失模型的支撑,其内容与当前的会计准则体系存在差异。
例如:需要对未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提前预计,因此与权责发生制相互冲突。
另外,在对利息收入进行减值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环节中,也会出现与现行标准不相符的现象。
其次,预期损失模型并不能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贯彻、落实。
此种现象是因为中国属于新兴市场国家,现行的环境并不能满足该模型的需求。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Expected Credit Loss Model,ECL)是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应用的一种方法,旨在更准确地反映预计的信用损失。
在过去,金融机构通常采用实际信用损失法(Incurred Loss Model)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实际信用损失法,只有在发生实际违约或其他可衡量的证据存在时才计提减值准备。
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信用风险不足估计,因为它只关注已经发生的损失,而忽略了潜在的未来损失。
与实际信用损失法相比,预期信用损失法更加灵活和前瞻。
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法,金融机构需要根据预计的信用风险来计提减值准备。
这种方法通过考虑未来的潜在损失,更准确地反映了资产的实际价值。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定义资产类别:金融机构需要将其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贷款、债券或授信等。
每个资产类别都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和潜在损失。
2. 评估信用风险:金融机构需要评估每个资产类别的信用风险。
这包括考虑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行业环境、宏观经济变化等因素。
3. 量化预期损失: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信用风险评估结果,量化每个资产类别的预期损失。
这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模型方法或经验判断来完成。
4. 计提减值准备:根据预期的信用损失,金融机构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这些准备款项被视为资产的减值损失,从而降低了资产的净值。
5. 定期调整:预期信用损失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减值准备。
如果信用风险变得更加严重,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增加减值准备。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它反映了更加真实的资产价值,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它也需要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以评估和监测信用风险。
在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时,金融机构需要注意平衡成本和效益,并确保其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范文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金融资产减值问题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财务报告的重要议题。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资产减值的评估和决策中。
本文将探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重要性及优势。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概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金融资产信用风险的方法,主要针对贷款、贸易应收账款、金融投资等资产进行信用风险的度量。
该模型以经济现实为原则,对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预估,为金融资产的减值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1. 评估信用风险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历史还款记录、行业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
通过对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估,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不良资产,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减值措施。
2. 计算减值准备金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算出的信用损失金额,金融机构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金。
这样可以在资产价值下降时,及时确认并记录减值损失,避免因未及时处理不良资产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3. 优化决策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不仅提供了金融资产减值的定量评估,还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这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资产质量、优化信贷政策、调整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决策。
四、优势分析1. 科学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以经济现实为原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评估,使减值评估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2. 提前预警:通过持续监控金融资产的信用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不良资产,提前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3. 优化决策: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有助于优化信贷政策、调整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决策。
4. 符合国际标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和监管要求,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质量和透明度。
五、应用实例分析以某银行为例,该银行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贷款等金融资产进行减值评估。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为例
会计研究ACCOUNTING RESEARCH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为例周颖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龙舒婷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摘要:财政部于2017年颁布了修订后金融工具准则,要求境外或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境内上市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
基于新准则下预期信用损失法的研究与实践,以企业中最为常见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运用中的重难点,以期为企业会计实务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新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减值准备一、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于2017年颁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上述四项准则统称“新金融工具准则”)。
要求境内上市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上述会计准则。
新金融工具准则将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由“已发生损失法”修改为“预期损失法”,要求考虑包括前瞻性信息在内的各种可获得信息,从而更加及时、足额地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便于揭示和防控金融资产信用风险。
(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涵预期信用损失法的一般方法需要追踪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称为三阶段法,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的,处于第一阶段,按未来12个月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已显著增加但尚未发生信用减值的,处于第二阶段,按照该工具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已经发生信用减值的,处于第三阶段,按照该工具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
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作为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的一部分,代表因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内可能发生的违约事件而导致的整个存续期内的现金短缺,若金融工具的预计存续期小于12个月,则为预计存续期可能发生的金融工具违约事件而导致的预期信用损失。
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房地产业银行贷款为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2.8中旬··□一、引言金融危机发生的路径表明,依据现行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或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是以实际已发生损失作为计提基础,在损失实际发生以后银行业或投行机构开始对资产损失计提,损失越大计提越多,形成人们对金融机构预期损失螺旋上升通道,从而形成了现行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方法的“顺周期效应”。
鉴于此,2011年5月12日及6月1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发布了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四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为代表的四项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与此相关的金融工具、租赁、投资公司合并报表及新的财务报表列报第二阶段的综合改进等新的财务、会计准则也在加快完善及推行。
根据IASB 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准则及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参考IASB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在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的会计处理上,IASB 更有可能改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这一点与我国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方法具有很大差别。
依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绝大部分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采用比较成熟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即要求金融行业根据减值迹象(“迹象法”),按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差计提减值准备。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方法,预期损失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预期损失模型下,金融机构针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所带来的收入现金流的确认需要考虑其在未来不确定环境下产生的信用损失的影响。
该模型的合理性就在于:基于理性预期情况下,标的资产损失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市场预期损失发生同步,因此在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损失计提的初始计量日就应对其预期损失进行估计并在整个存续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避免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损失发生时集中对金融机构损益的突然冲击而形成“顺周期效应”。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预期信用损失法是一种新兴的减值计提方法,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以及该方法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意义和基本原理预期信用损失法(Expected Credit Loss, ECL)是一种减值计提方法,它是基于债权人对资产信用风险的预期损失进行计提,而不是传统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
传统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是基于已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计提,而预期信用损失法则是基于未来的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计提,因此更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资产的信用损失概率模型,对未来可能的信用损失进行预测,然后根据这些预期损失进行计提。
这种方法更加符合风险管理的要求,能够更好地反映资产的风险特征,提高了减值计提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1.资产分类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对资产进行分类。
根据资产的信用风险特征和未来可能的信用损失程度,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分类,例如坏账准备、预期信用损失等,然后对每种分类的资产进行相应的减值计提。
2.建立信用损失概率模型为了对未来可能的信用损失进行预测,金融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信用损失概率模型。
这需要依据资产的信用风险特征、市场环境、经济状况等因素,利用统计学和风险管理的方法来建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从而对未来可能的信用损失进行量化和预测。
3.计提预期信用损失4.监控和修订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监控和修订信用损失概率模型,对未来可能的信用损失进行动态调整,并相应地进行计提。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状况,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是一种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应用的方法。
它是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的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方法之一,旨在提前预测和计提可能出现的信用损失。
预期信用损失法将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阶段一,在该阶段中,计提的减值金额是根据资产在初始承认时的信用风险水平来确定的。
如果资产未触发任何减值条件,则不需要进一步计提减值。
第二阶段是阶段二,也称为显著增加信用风险阶段。
在此阶段中,资产的减值计提是基于资产未来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的。
预期信用损失是指资产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衰减差额,通过考虑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来估计。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对于金融机构和其他公司来说都非常重要。
它帮助机构更准确地估计风险,并反映资产价值的实质减少。
这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并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预期信用损失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它需要依赖各种数据和假设,这可能导致估计出现误差。
预期信用损失法需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以使读者理解和解释计提的减值金额。
在总体上,预期信用损失法提供了一种更为准确和及时的减值计提方法。
通过充分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和未来预期损失,它有助于提高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透明度和质量。
预期信用损失法下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析
预期信用损失法下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析作者:谢婧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201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计提金融资产减值的新方法-预期损失法进行介绍,并通过相关案例对其会计处理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指出即将实施的预期损失法在计提金融资产减值时存在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预期信用损失法;金融资产减值;违约风险概率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IAS39,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其中金融资产计提减值的方法-已发生损失法,此方法规定金融资产只有在出现客观减值证据时才确认减值损失,其通常会导致损失的延迟确认,而在经济下行期还会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
我国于201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预期损失法正式进入我国会计准则。
预期信用损失法,将不再需要考虑和识别触发减值损失的客观事件,克服已发生损失模型减值损失确认延迟和突增的效应,有利于企业及时足额确认减值损失,充分缓解顺周期效应。
但在它被人们提出的这几年中,真正探讨其会计处理的却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通过以上两个准则和相关金融资产案例,探讨预期损失法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指出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财务人员进行参考。
一、预期信用损失法(一般减值模型)第一阶段: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确认计量其损失准备;第二阶段: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第三阶段: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已发生信用减值但并非购买或源生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信用损失应为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与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Expected Credit Loss,ECL)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计提金融资产减值的方法,它已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9)所采纳并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资产减值计提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预期信用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应用。
预期信用损失法是基于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水平进行计提。
传统的坏账准备方法通常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计提,而预期信用损失法则更注重未来的信用风险。
根据IFRS 9的规定,金融机构需要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信用损失,并根据预期的信用损失进行计提。
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核心是建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债务人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
根据IFRS 9的规定,金融机构应当考虑所有可能对资产造成影响的风险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预期信用损失的估计。
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估计预期信用损失。
常见的方法包括历史损失率法、比较法、违约概率法等。
根据IFRS 9的规定,金融机构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不同的方法,来确定最终的预期信用损失水平。
根据IFRS 9的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对持有的所有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并根据资产的分类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水平。
IFRS 9将金融资产分为三个分类,分别是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对于不同分类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
一旦确定了预期信用损失水平,金融机构需要将其计提为准备金,以反映资产减值的情况。
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会减少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对利润表产生影响。
金融机构需要根据计提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进行披露,以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应用不仅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外部用户提供了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增强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贷款减值新计提方式预期损失模型探讨——基于《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
便 _ 务操作 ,但并不能全面覆盖贷款风险 ,对于中长期贷款而 r
,
外部经济环境 、 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等 因素都极有可能影响到中
K期贷款 的偿还 ,商业银行若单纯 以贷款合 同利率作为折现率会
影 响 朱 来现 金 流 缱 折 现 法 的运 用 效 果 。
【 ) 二 贷款损 失准备制度问题 的相关建议
信用损失 ,并且在每个期间重新评估预期信用损失并确认信用损
失预期值 的变动的影响 , 减值计提不再需 要减值迹象 。与“ 已发生
值准备的计提 , 样使 得放贷 的资金增加 , 这 助长 了经济上 的泡沫 ; 反之 , 经济衰退时期 , 银行增 加减值准备 , 降低 了可贷 资金 , 减少 了社会 上的投资 , 使得经济更难 于恢 复。因此 ,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 会针对此状况 ,对现行关于金融工具减值准备评估 的会计准则提 出了《 金融工具 : 摊余成本 和减值 ( 征求 意见稿 )( 》 以下简称《 意见
二是全面 了解 , 及时评估。 监管 当局要 了解 商业银行在实施新
会计准则计捉贷款损失 准备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 和矛盾 ,全面评估
新会计准则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所造成的影响 ,借鉴 国外商业银
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做法及监管部 门的有关 规定 , 适应新会计 准则 .
充分考虑监管政策和会计制度 的协调兼容性 ,尽快 出台新的贷款 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财政部 门和银行监管部 门应尽快合作制定针 对会计准则设 计的标准化财务报表体系和针对 资本充足指标设 计 的报表体 系, 统一报表的格式 、 内容 ; 商业要加强专业 化人才的培 养和完善数据信息 系统 , 对现有 的部 门设置 、 职能划分 、 流程优化
金融资产 是否发生减值损失时 ,必须有 以客观证据作为支撑 的相
弥补贷款预期损失的准备金计提方式分析与思考
弥补贷款预期损失的准备金计提方式分析与思考弥补贷款预期损失的准备金计提方式分析与思考郭志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31)【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拨备用于覆盖贷款的预期损失.鉴于预期损失的客观存在,建立科学完善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机制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这种计提机制应具备及时性,前瞻性等特征.文章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方式发展变化的分析,就建立前瞻性的准备金计提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关键词】预期损失;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9)23—0029—02经济周期,市场利率,抵押物价值等借款人履约因素的变化会对贷款原价值产生侵蚀,造成贷款的原值与预期值之间出现差异,形成贷款的预期损失.针对预期损失的客观存在,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定价包括两部分: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溢价.由于贷款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完全市场,风险溢价只能反映银行在贷款发放初期对风险的判断.要想有效覆盖贷款的预期损失,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的存续期内通过对借款人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和贷款风险敞口的判断,估计贷款的现值,针对现值和原值的差额,建立准备金账户,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并动态调整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因此,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是弥补贷款预期损失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会计核算来看,贷款损失准备账户是贷款资产的备抵账户,准备金的计提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成本支出,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基于这一原因,事实上商业银行经常低估贷款的预期损失,尤其在经济繁荣时期,资产质量状况较好,按贷款风险比例计提准备金造成准备金数额不足,银行利润高估.当经济转入萧条时期后,潜在的损失造成不良资产的大量显现,准备金弥补贷款损失的不足会侵蚀商业银行的资本,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这样,作为弥补贷款预期损失的一种手段,贷款损失准备金必须具有科学的计提机制,计提方式必须满足及时性和充足性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准备金的功能,又要有利于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一,贷款五级分类法下准备金计提方式的不足为了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12月24日宣布,从2002年1月1日起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贷款风险分类是对贷款实际价值的认定,当银行能够有根据,合理地估计出贷款的内在损失的数量时,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就应该及时,充足地计提准备金以弥补损失.为此,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各商业银行及时足额提取各类贷款损失准备.按照《指引》的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贷款损失准备的比例计提法,定期按比例计提各类损失准备.比例计提法下,要实现准备金计提的充足性和及时性原则,必须建立在贷款分类的准确和及时基础之上.相对于"一逾两呆"的期限分类法,五级分类的主要标准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其判断建立在对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掌握上,而这些因素的掌握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对分类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分类不准确,不及时,按分类结果比例计提和调整的准备金就会或多或少,从而影响其功效的发挥和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事实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风险观念的原因,五级分类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分类制度偏松,与建立风险为核心的主流信贷文化差异还很大,由此也造成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存在很多不足.(一)准备金计提比例不统一在五级分类法实施初期,以2004年为例,五家上市银行的计提比例存在差异.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规定,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可以在规定比例基础上上下浮动20%,但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各行不仅浮动幅度不同,而且有的已超出规定的浮动范围.另外,作为中国银行业主体的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2005前基本只按1%的比例计提一般准备金,贷款损失长期挂账,依靠国家财政核销.这样就造成比例计提法执行力度差,行际之间口径不一致,影响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正确判断.表1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正常1%1%1%1.5%1%关注2%5%2%2%2%次缎25%25%35%35%25%可疑50%50%70%65%50%损失100%10O%100%100%l0O%资料来源:根据各银行2004年年报整理(二)对不良贷款的覆盖率低2004年,五家上市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61.5%,109.74, 【收稿日期】2009—08—20①数据来源于各行2004年年报.【作者简介】郭志芳(1972一),女,山西高平人,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117.1%,101.36%,35.48%,①以当时银监会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80%的标准衡量,华夏和深发展还未达到规定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还是包括一般准备金余额的拨备覆盖率,单从弥补贷款专项损失的专项准备覆盖率来看,其比例更低,2004年,招商银行专项准备覆盖率为53.28%,浦发银行为65.78%,民生银行为45.45%,华夏银行为38.6%.可以看出,贷款损失准备只有名义上的较高的计提比例,而实际计提水平不能有效覆盖贷款的预期损失,较低的专项准备覆盖率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些数据仅限于上市的商业银行,未公开公布数据的其他银行情况更差,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不可小视.(三)计提时间滞后,不能有效弥补贷款的预期损失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按季计提,一般准备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专项准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按每笔贷款损失程度计提.也就是说,用于弥补贷款损失的准备金的计提是在贷款损失发生之后,以不良贷款的损失为基础,而不是事前防范.这种计提滞后性的存在,不仅隐藏了贷款的损失,高估银行的利润和资本水平,而且会造成信贷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繁荣时期放松信贷标准,不良贷款少,计提比例低,而随着经济衰退大量涌现的不良资产侵吞银行的资本和利润,加剧信贷紧缩和经济衰退.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变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的22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商业银行以未现金流折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引起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变化,但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贷款风险分类代替减值测试影响货款损失准备计提依据的可靠性新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应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贷款,可单独进行,也可包含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进行.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发生减值的,应当计算资产负债表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该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贷款减值损失.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减值测试的方法,通过运用数理模型和历史经验数据来计量贷款的损失程度,与五级分类法下的比例计提法相比,难度较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数据积累和信息系统方面的资源限制,国内银行普遍采用贷款风险分类作为识别减值贷款的手段,以贷款五级分类流程代替贷款有无减值"客观证据"的评估流程,考虑到五级分类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人为操作现象较普遍等问题,损失准备计提依据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二)未来现金流折现法的可操作性差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是进行金融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的最佳标准.但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时间的相关数据不易取得,计算起来也相当困难,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计算基础是企业未来若干年的现金净流量,其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对未来营业年度的相关现金净流量的分析和估计.因此,这种方法需要至少未来五年的详细财务计划数据.显然,这些计划数据的取得比较困难.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与金融资产有关的合理价值信息难以取得,也使得银行很难正确,合理地确认,计量金融资产减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在银行的应用.此外,银行决策人员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同,可能使得相同资产在不同企业计算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不同.这会给会计管理,外部审计以及税务管理带来新的难题.(三)两种方法的衔接与过渡未做出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已上市,上市银行要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组织和处理账务,关于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新准则要求引入减值测试基础上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而贷款管理中风险分类法仍然必不可少,监管当局要求在五级分类基础上按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样,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就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从上市银行年报的数据看,各家银行基本上只公布贷款损失准备的规模和拨备覆盖率的百分比,而对具体的计提方法未做明确的解释.今年以来,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要达到150%,但对拨备计提的方法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尽管对如何计提损失准备商业银行的自主性较强,但不同计提方法下商业银行实现拨备覆盖率达标的压力应该会有差异.三,商业银行前瞻性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探讨鉴于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依据风险分类的结果来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现状,结合银行内部数据积累的迟缓以及缺乏与外部经济数据的联系的情况,目前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前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一)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提高准备金计提依据的可靠性贷款减值是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基础,准确判断贷款减值依赖于证据的把握,而五级分类总体上看来比较粗糙,主观判断的因素较多.如果以风险分类代替减值测试,那么就要求分类的标准定的更细,客观性更强,可在分类标准中更多地融入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减值客观证据的规定.其次要端正分类工作的动机,分类是为了准确判断贷款可能存在的损失,而不能为实现拨备覆盖率达标任意调整分类的结果.(二)加强内外部数据的积累与调整.强化贷款预期损失计量的准确性准确掌握贷款减值的情况后,商业银行只有合理预计贷款可能产生的损失,才能实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充足性.贷款的预期损失等于贷款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贷款风险敞口的乘积.其中PD和LGD的确定非常关键,国内商业银行在计算时依据其所建立的风险迁移矩阵模型中的迁徙概率, 而这些迁徙概率的准确性依赖于历史损失数据的积累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统计分析.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历史损失数据积累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现有的历史损失数据只是基于银行内部贷款的核销数据,很少采用外部最新的客观经济数据来及时调整历史损失经验,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强化数据积累工作,提高数据分析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手段.(三)适时结合经济周期的变化,形成准备金账户余额调整的及时性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时除了要覆盖当期贷款可能产生的损失以外,还要考虑到经济周期性变化对贷款未来价值的影响,繁荣时期放松信贷标准的行为会在衰退时期大量产生不良贷款,造成损失弥补的资金紧张.鉴于这一事实,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收入增长快的繁荣时期提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的计提水平,缓解不良贷款大量显现时的准备金支出压力, 实现经营利润的平稳.(四)正确认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作用.增强计提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在国家信用的隐形担保下,我国(下转第48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祟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索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位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四)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农村社区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它建成社区组织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加强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区"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农村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个逐渐转变人们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深刻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过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经济事业.【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顾华勇."新农村"要以农民为本[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oo5—1l一12.【4]4阿瑟?梅尔夫.谭新娇译.社区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杨芸,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1999,(5).[6]6叶齐茂.用新发展观重整乡村规划lJJ.今日中国论坛,2005,(1). 【7】王正宇.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似J]_商场现代化,2007,(9). [8】王正宇,王智结.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各界文论,2007,(6).(责任编辑:X校对:Z)(上接第30页)商业银行未能正确认识贷款损失准备的重要作用,计提不积极,造成长期存在较大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近年来,迫于监管达标的压力,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大幅提高了拨备覆盖率,但这中间存在的认为调节因素不容忽视,比如任意调整贷款的风险级别,降低不良贷款的额度从而提高拨备覆盖率.这些做法大大影响准备金覆盖贷款预期损失的功效,也为未来的稳健经营埋下了隐患.次贷危机暴露出的国际主流银行隐瞒损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应引起我们的警觉,贷款损失准备不仅是监管当局以及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重点,更应当是商业银行自觉建立的一道风险防线.【参考文献】[1】胡冬鸣.贷款损失准备两种主要会计方法的运行问题分析f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2]张玉荣.基层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lJJ.西安金融,2007,(4).[3]王建军,杨坤,郗永春.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J1.上海金融,2008,(1).[4]陈璐,陈凡.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及其监管问题叭上海金融, 2007,(11).[5]贾丽.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分析【JJ.上海金融,2004,(2).[61孙天琦,杨岚.有关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以我国五家上市银行为例的分析『J1.金融研究,2005,(6).[7]Sodipo,Olufunmilayo.Determinantsofloanlossprovisioning-Astudyof theNigerianBankingSystem[J].MSctheses(SchoolofManagement),2007.[8]CavalloM.andG.Majnoni.DoBanksProvisionforBadLoansinGood Times?EmpiricalEvidenceandPolicyImplications[R】.WoAdBank WorkingPaper,2619,2001.(责任编辑:×校对:Z)(上接第45页)【参考文献】[1]孙宪忠.论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林建伟.房地产法基本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刘翠霄.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法学研究,2001,(6).[5】郭书田.再论当今的中国农民问题[J1.农业经济问题,1995,(10). [6]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版社,2004.[7】王景新.新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法律建设[J1.中国农村经济,2000,(4).【8】王曦.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J].南京师大(社会科学版),2007,(4).[9】解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J1.甘肃社会科学,2002,(2).48[1O]李国英,刘旺洪.论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制度变革——兼评《物权法》的相关规定IJJ.法律科学,2007,(4).[111慈鸿飞.农地产权制度选择的历史和逻辑——论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J].江海学刊,2007,(4).【l2]刘云生.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析….河北法学, 2006,(5).[13】常明明,李汉文.中国农地产权:缺陷,逆向淘汰及改革路径选择lJ1. 学术交流,2007,(3).[14]靳相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述评[J1_中国农村观察,2000,(2).[15]解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JJ.甘肃社会科学,2002,(2).[16]赵敏.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化博弈论纲IJ1.求索,2007,(10).[17]刘越山.中国农村出现大村庄发展趋势浙鲁苏推乡村合并[EB/OL]. /20080130/n254959645.shtm1.[2008-02—08].(责任编辑:×校对:Q)。
浅议基于预期损失法的金融资产减值计量
实际损 失法要求 只有 当金融资产减值
均不作为减值损失予 以确认 。 损失确认条 件同时得 到满足时才能对金融 二级市场购人 的有价 证券 ; 持有 至到期 投 能性有多大 , 这 2 企业通常 难 以找 到某项 单独 的证据来 资产的减值 损失予 以确认 , 就使得 金融 资, 主要指为获得投 资利 息并持 有至 到期 () 因而应综 资产的账面价值 与金融资产预期现金流量 的国债 、 融债券 等 ; 金 贷款和 应收 账款 ; 可 认定金融资产是 否 已发 生减值 ,
减值损失 对金 融资 供 出售 的金融 资产 , 主要指 持有 期限不 确 合考虑 相 关 证 据 的 总 体 影 响 进 行 判 断 。 的现值存在 较大差 异 , 产 账 面 价 值 的调 整 具 有 滞 后 性 。减 值 损 失 3 债务方或金 融资 产发行 方信用 等级下 定 的有活跃 交易 的股票 、 债券 等。而需 要 ( ) 就 悬 , 计提减值的 只是 后三 类金融 资产 , 第一 类 降本身不足以说明企业所持 的金 融资产发 旦 确 认 , 会 产 生 巨 大 的“ 崖 效 应 ” 即
一
如果企 业将 债务 人或金 减值损失 的确认对企业的损益具有重大的 金融资产是不计提减值的 。第 一类金融 资 生了减值 。但 是 , 导致企业 资产质 量 的下降 和财 与可 负面影响 , 产, 因其以公允 价值计 量且 公允 价值变 动 融资产发行方 的信 用等 级下降 因素 , 往 务 状 况 的恶 化 。 直接计人当期损 益 , 以不 需要计 提减值 获得 的其他 客观 的减值依 据联 系起来 , 所 3 .减值损 失 的确认 时点 在实务 工作 准备 。所以以公允价值计量 的金融 资产原 往 能 够 对 金 融 资产 是 否 已发 生 减 值 作 出判 断 。 () 于 可供 出售 权 益 工 具 投 资 , 公 中不 一 致 4对 其 则上不再计提减 值 , 允价值 下 降时直接 公
应用ECL模型改进我国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
应用ECL模型改进我国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
王爱东;安媛婧
【期刊名称】《财会月刊:综合版》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贷款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采用ECL 模型计提贷款减值的必要性。
接着以案例为基础探讨了ECL模型的应用,进而提出应用ECL模型改进我国贷款减值准备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111-114)
【作者】王爱东;安媛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2665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2
【相关文献】
1.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房地产业银行贷款为例 [J], 陆露;邵晓辉
2.应用ECL模型改进我国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 [J], 王爱东;安媛婧
3.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问题的分析 [J], 许书福
4.刍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合理计提 [J], 李金;郑静;陶奕列;张桃源
5.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逆周期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J], 谢乔昕;宋良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范文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在金融领域,资产减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对资产价值的合理评估和风险控制。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分析其原理、方法和实践应用,以期为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和资产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原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种基于信用风险评估的资产减值模型。
它通过对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并据此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该模型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信用风险的评估:通过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历史信用记录、行业风险等因素,评估信用风险的大小。
2. 预期损失的计算:根据信用风险的评估结果,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3. 资产减值的计提:根据预期损失的结果,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
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中的应用方法1. 确定金融资产的类别和范围:根据金融资产的种类和特点,确定适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资产范围。
2. 评估信用风险: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3. 计算预期损失:根据信用风险的评估结果,运用统计方法和模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
4. 确定减值准备:根据预期损失的结果,确定需要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
5. 会计处理: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以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四、实践应用1. 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在银行业务中,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和资产减值处理。
通过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记录进行评估,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并据此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 证券投资中的应用:在证券投资中,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被用于评估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的信用风险和资产减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2.8中旬··□一、引言金融危机发生的路径表明,依据现行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或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是以实际已发生损失作为计提基础,在损失实际发生以后银行业或投行机构开始对资产损失计提,损失越大计提越多,形成人们对金融机构预期损失螺旋上升通道,从而形成了现行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方法的“顺周期效应”。
鉴于此,2011年5月12日及6月1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发布了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四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为代表的四项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与此相关的金融工具、租赁、投资公司合并报表及新的财务报表列报第二阶段的综合改进等新的财务、会计准则也在加快完善及推行。
根据IASB 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准则及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参考IASB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在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的会计处理上,IASB 更有可能改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这一点与我国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方法具有很大差别。
依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绝大部分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采用比较成熟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即要求金融行业根据减值迹象(“迹象法”),按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差计提减值准备。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方法,预期损失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预期损失模型下,金融机构针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所带来的收入现金流的确认需要考虑其在未来不确定环境下产生的信用损失的影响。
该模型的合理性就在于:基于理性预期情况下,标的资产损失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市场预期损失发生同步,因此在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损失计提的初始计量日就应对其预期损失进行估计并在整个存续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避免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损失发生时集中对金融机构损益的突然冲击而形成“顺周期效应”。
虽然IASB 对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考虑采用的预期损失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工具的计算复杂化,甚至会引起金融企业会计减值计提的混乱而严重违背会计的客观性要求,但是其本身在熨平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金融系统性波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也是国际金融会计发展的一个方向。
为此,本文以我国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为例,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对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工具会计减值计提作些分析。
二、文献回顾及评述根据IASB 发布的国际会计最新准则,国内对于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对金融工具减值会计计提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郑伟(2010)结合IASB 征求意见稿建议的预期减值模型分析认为:模型采用预期未来观点试图消除事后确认损失的弊端和在已发生损失模型所提供会计信息的顺周期效应。
该方法以对标的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为基础,在初始确认时即预期到金融资产整个存续周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未来可能损失,然后再根据各期对损失估计的变化减值计提,借此平滑损失确认和各期利润。
但研究认为该方法以会计信息提供主体的预期为基点,因此主观上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从而导致该模型易于被用于会计盈余操纵。
李晓丹(2011)由贷款减值新会计计提方式出发研究认为:考虑到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需要,金融危机促进了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重要性的关注,为了削弱甚至避免已发生损失模型的资产减值会计计提方法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银行可采取考虑到预期标的资产或金融工具所产生信用损失的预期损失模型来对资产减值进行计提。
马广奇、龚玉姣(2011)研究认为:在新准则中,IASB 首次提出了“预计损失模型”这一新的减值计量方法,这一方法考虑了潜在的信用风险,即金融资产的利息中包含对预计损失的补偿。
在商业银行资产研究领域贷款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房地产业银行贷款为例陆露邵晓辉(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611130)【摘要】预期损失模型的优势在于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在会计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能进行持续评估,由此使得预期信用损失的所有变动信息都会在会计计量损益中得到全面反映。
虽然预期损失模型在理论上具有优越性,但在会计实务中却存在诸多限制,要使新的金融工具减值计提准则能有效地实行,必须构建有利于准则实施的会计环境。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金融资产减值计提实际利率81□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2012.8中旬资产,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更是其遭受信用损失的直接根源。
因此,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无疑对银行资产减值会计计提计量和经营绩效产生深刻的影响。
宋洋(2012)研究认为IASB 对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考虑采用的预期损失模型虽然存在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工具的计算复杂化,甚至可能引起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减值计提的混乱而严重违背会计的客观性要求。
因此在新的准则不断修订过程中,我国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国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会计财务规则,不可以直接照搬。
综合国内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均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新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会计计提方式———预期损失模型的合理性及其缺陷,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一项新的会计准则出现即是基于会计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只要配合相应的会计法规、实施细则就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就是基于对我国当前银行与房地产行业较强相关性认识及当前房地产行业去“泡沫”化现状,研究银行对房地产行业贷款减值计提采用预期损失模型的优势及启发。
三、案例分析根据2009年11月IASB 发布的《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在实际金融资产减值计提中以预期损失模型代替已发生损失模型,具体说就是会计信息提供主体应在标的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日对其预期信用损失进行预期,然后将预期的信用损失均摊到实际利率中,并在各会计期内确认的利息收入加上预期信用损失重新加以确认。
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预期损失模型的实际利率组额定在考虑到既定影响因素基础上对预期损失进行预测并计入到参考利率中。
鉴于此,结合《金额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则预期损失模型的参考计量公式如下:当期预期实际净现金流量=当期本金×标的票面利率×(1-预期损失率)其中当期本金计算公式为:当期本金=第一期预期净现金流量(1+实际利率)+第二期预期净现金流量(1+实际利率)2+…+第n 期预期净现金流量(1+实际利率)n 式中,实际利率即是在包含既定影响因素外加入预期损失调整后的实际利率。
而已发生损失模型参考计量公式为:当期预期实际净现金流量=当期本金×标的票面利润其中当期本金计算公式为:当期本金=第一期预期净现金流量1+实际利率+第二期预期净现金流量(1+实际利率)2+…+第n 期预期净现金流量(1+实际利率)n 式中,实际利率是没有考虑预期损失在内的实际利率。
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及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房地产行业及国有商业银行2000~2011年度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对应年度《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及CSMAR 研究数据库。
首先我们看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比,及银行贷款、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比的统计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房地产资产负债比均值远高于其他比率,最大值达到80%多;其次是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比率均值,最大值达到60%左右;而房地产资产增长率均值最小,并且由对应指标的偏度与峰度指标看,对应指标均呈现非正态的厚尾分布(详见图1)。
综合表1和图1可以判断出,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比及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比率远高于房地产收益增长率。
并在2009年后其收益增长率显著下降,但房地产资产负债比及贷款银行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表明金融危机及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导致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风险敞口的扩大。
因此在这种风险集中突发性出现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减值会计计提依照已发生损失模型进行,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银行资产恶化,从而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更好地预测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对银行资产收益的影响,笔者对房地产销售收入、房地产行业负债环比增长率及银行利润之间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相关计算结果详见表2:表1Variable hc_r hl_r hr hs_r bd_r l/d_rObs 121212121212Mean0.3349220.4080730.7409450.2039960.4141720.483002Std.Dev.0.1717750.1296290.0413330.0695280.1272570.108855Min0.0537270.2688820.6822960.1056960.2555820.248209Max0.5405450.5982540.8009550.3347690.6856090.597032Skewness -0.451250.42422-0.168400.395800.71230-0.96680Kurtosis 1.96521.49051.66842.20042.68702.9901注:hc_r 为房地产行业资产环比增长率;hl_r 为房地产行业负债环比增长率;hr 为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比率;hs_r 为房地产行业收入环比增长率;bd_r 为银行业贷款环比增长率;l/d_r 为房地产行业银行贷款占银行总贷款比率,以下同。
hr l/d_r bd_r hl_r hs_rhc_r图1银行、房地产行业财务指标分布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10.80.60.40.20比率值表2hr hl_r bi_rhr10.45580.2902hl_r10.3428bi_r18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2.8中旬··□由表2相关系数可以看到:银行在样本年度内利润增长率与房产收入增长率相关系数达到29%左右,银行利润增长率与房产负债增长率相关系数高达34%,即银行利润与贷款损失所带来的风险呈负向相关关系,而房产行业销售增长率与银行利润正相关。
因此本文用房产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与银行利润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和房产行业销售收入波动率的乘数来衡量银行对房产行业贷款的预期损失率(lr )具有其内在合理性。
在此分析基础上,结合前文预期损失模型及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公式可知:预期损失模型中,当期预期实际净现金流量=当期本金×标的票面利率×(1-lr ),当期本金计算公式中实际利率等于已发生损失模型中实际利率加上预期损失率的利率调整项(1-lr ),因此结合二者计量公式,对于银行对房产行业同样一笔贷款为银行带来的实际预期现金流入的预期损失模型中的计量小于已发生损失模型中的实际现金流入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