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包括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
1.描述自然环境的各项服务功能,并理解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提问:“这些案例中,自然环境是如何发挥其服务功能的?”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分类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解释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服务的具体含义。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GIS在自然环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数据分析、地图制作等。
3.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我国自然环境问题的现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究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知识,观察并记录身边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请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探究式学习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强化GIS技能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安排GIS软件操作课程,由浅入深地教授学生使用GIS软件;

高中地理_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章节 必修三第一章复习课 授课人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例,理解“3S ”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复习目标展示】 【导入】(形成本章复习的总体思路)以江西省春夏连旱引起的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的新闻事件导入。

(通过这则新闻事件和学生的回答,串联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知识框架并板书,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复习思路形成初步印象)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展示重点内容。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构建----长江三角洲](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给学生提供不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重点内容是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提供知识框架时就只出示前半部分,即“自然特征”,后半部分“区域发展”让学生自行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作答的小组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加分量化,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引导和小结,最后展示出较规范和全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思维框架。

[思维构建----松嫩平原](分----以松嫩平原为例)在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析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即松嫩平学生阅读这则新闻,提取新闻中的地理环境要素,得出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

(体现在学案上就是“本章体系自主完善”部分,如下图,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一、1.长江三角洲学生根据提示,自主补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知识框架(课下完成)。

课上小组内展开讨论,以某位同学的知识框架为模板进行充实完善,小组派代表展示并由其他小组补充。

本环节体现在学案上如下图所示。

2.松嫩平原原。

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各种形式供学生参考。

[方法总结](总)有了以上具体案例后跟学生一起进行方法总结,达到思维构建的目的。

高中地理_高三地理期中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高三地理期中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叫做

目前它的大小是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
的存在,并
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
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
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
之间往返移动。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 ;
日,位于南纬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为
日。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周期为 日 时 分 秒 ,又叫做 。
23º26´N
【典型例题】
0º 23º26´S
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标出近日点(C 或 D) ,其日期为 ;
在图中标出远日点 ,地球
经过此点。
(2)夏至日时地球运行至
附近,公转速度
;冬至日时地球运行至
附近,公转速
G


(3)图中 A、B 两点附近表示的节气分别是:A ;
算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赤道(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以及南北回归线、南北
极圈与赤道之间的纬度差。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 90 - 纬度差 纬度差是指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
探究 A 地(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什么节气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什么 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B 地(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什么节气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什么节气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 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 【图 1-3-3flash 动画演示地球公转:】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有无变化。 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完成学案 2 【问题导学】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 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 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flash 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归纳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 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海南华侨中学凌敏训本章教学概念较多,区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都是本章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突破这些概念,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觉得概念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概念的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很重要。

在《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原理教学也是难点,必须把这些原理拓展和延伸、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等教学环节加以突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反思海南华侨中学凌敏训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这一原理学生掌握并不难,但非洲萨赫勒地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转化,为什么会加剧荒漠化?随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迁移,农牧之争加剧,这一因素加入为什么会导致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发展呢?这些原理的获得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个案例或者是我们老师另外提供的案例,学生才能够掌握上述的原理。

要想更好地开展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各种图表、图文资料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方便我们开展案例教学,也可以把地理教学中难于想象的空间思维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模拟演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这一点在地球运动这节书的教学中非常突出。

总之,学习区域地理应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每一个案例,从案例分析中获得地理原理,以便今后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教材之外的案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用地理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反思海南华侨中学凌敏训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都是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如何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后产生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能源资源的开发》是以山西省为例,《流域的综合开发》是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不论是能源资源的开发还是流域的开发,世界上都有相类似的案例,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我国长江三峡开发建设,所以本章教学通过比较教学,效果可能更佳。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地理必修三--课堂教学反思.doc

地理必修三--课堂教学反思.doc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第一章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

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

下一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第2课时:【教学反思】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按部就班的把长三角洲从早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讲解也觉得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现在,再中期,再早期。

学生们也感兴趣,效果也还不错。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反思】学生的相关知识不足。

学生对全球定位系统(GPS)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这一全新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的认识是陌生的。

不仅与初中地理中没有涉及相关知识有关,而且与前面已学的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跨越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处理得不当,会让一部分兴趣不高的学生因难而退,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教学反思】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全球定位系统知识十分有限。

再加上受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发挥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的能力。

体现在对“阅读”理解,“活动”的实施以及对GPS各应用领域情况掌握等方面。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1课时:【教学反思】荒漠化概念的强调非常重要,西北地区的特征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推导。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家乡自然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讨论以下问题:
a.我家乡的主要自然资源有哪些?
b.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
c.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讨论后,撰写一份小组讨论报告。
4.实践活动: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开展一次关于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地考察。要求同学们观察身边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了解当地居民对资源利用的看法,并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作为考察依据。
2.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
4.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能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而,在自然资源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可能较为欠缺,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
4.课后实践: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资源,了解其利用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社会调查:开展关于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问卷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后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段关于自然资源的短片导入新课,短片展示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利用。通过视觉冲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随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哪些分类?”“我们为什么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关于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20210611115954)

关于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20210611115954)

地理必修三教课反省第一章地区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 1 课时:【教课反省】本课时经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因为不用地区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别,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别,最后致使经济发展的差别。

解决第一个教课内容的设计是经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交换学习方法剖析两个地区基当地理环境差别及发展的差别。

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地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掉了。

下一节课就尽量的把有关的图经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指引、回想、研究,变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成效就相对很多了。

第 2 课时:【教课反省】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剖析在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因为地区发展条件变化,致使的地区发展水平及经济构造的差别、人地关系的差别。

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循规蹈矩的把长三角洲从初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解说也感觉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此刻,再中期,再初期。

学生们也感兴趣,成效也还不错。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 1 课时:【教课反省】学生的有关知识不足。

学生对全世界定位系统( GPS)特别感兴趣,但是对这一崭新的地理信息获得技术的认识是陌生的。

不单与初中地理中没有波及有关知识有关,并且与前方已学的地理知识存在必定的超越性。

在教课过程中,假如教课方法办理得不妥,会让一部分兴趣不高的学生因难而退,失掉学习的兴趣。

第 2 课时:【教课反省】本节的学习,要修业生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采集、剖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全世界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宽泛,但在平时生活中,学生接触全世界定位系统知识十分有限。

再加上受现实教课条件的限制,在实质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发挥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信息的采集、剖析、加工的能力。

表此刻对“阅读” 理解,“活动”的实行以及对 GPS各应用领域状况掌握等方面。

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沙漠化的防治第 1 课时:【教课反省】沙漠化观点的重申特别重要,西北地域的特点及各地理因素之间的推导。

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处理建议
从地球自传的客观存在,分析地球自传的特征— 方向、大小、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向、时间界定等;地球 自转、公转→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热量等气候特征的区域差 异→四季、五带形成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
编写思路
按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将地 球划分为内三圈—地壳、地幔与地核;按 照地球物质的属性差异,将地球划分为外 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④树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道经》)以及“顺天时,量地 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 获”(贾思勰《齐民要术》)的观念,顺应 自然规律,把事情做得更好。并学会进行地 理观测、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 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四节是进一步认识了解地理环境的基础。
虽然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讲 授的时候不应该忽略,教师可以与初中的 知识、日常的常识、以及后面的教材内容 适度的进行联系和呼应,一方面可以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为后续的教学 进行铺垫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编写思路
教材内容按“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 构——区域产业结构”的循序组织。由远及近, 从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介绍地球所处的宇 宙环境;从地球的运动特征、物理特征以及地球 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一节主要要引起学生对地球所在的宇宙 空间的关注,特别是关注日常接触比较多 的宇宙空间的天体、天象等;
第二节则侧重于强调太阳本身对地球的影 响。由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人类来说是 自古就存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 易被忽略,因此教材以非常简明的语言突 出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主要的能源,以及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这样两 项基本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的壮丽、江南水乡的秀美、西北荒漠的辽阔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接着,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地理环境问题,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区域发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请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国内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请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旅游业发展建议。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五、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然而,学生对地理环境因素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阶段复习课(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阶段复习课(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问题探究·素养创新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情境 材料一 漫画。
样题示范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数将近5亿,到2025年, 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将到达28亿。 材料三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在欧洲,莱茵河河水严 重污染,44种鱼类有8种已销声匿迹,还有25种处于濒危状态。 (1)漫画中分别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3)如何解决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综合思维——水平3 结合“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分析答复。 ①水污染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的不经无害化处理的废 水,自然原因主要是水体自净能力不能够净化人类排放的有害废水,导致水体生 态效劳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②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是需求过多和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包括浪费 严重、循环利用不合理等,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资源的地理时空分布差异。
案例评析 此题以漫画情景和水资源资料表达目前水资源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了区域
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2
①两幅漫画,第一幅河流出现“黑水〞说明是水污染;第二幅漫画,地球“借水 〞说明地球本身水资源短缺;
②危害可以通过材料二危及人类饮水平安;材料三水污染危及水环境平安得出。
答案:(1)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开展,危 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2)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的开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 和利用(或者水浪费和水污染)。 (3)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 用化肥、农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2.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丰富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案例,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并了解它们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途径,包括资源分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工具,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设计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6.强化课后作业与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评价与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融入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尝试绘制所选取案例地区的地理环境分析图,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并简要说明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课堂讨论,思考所选案例地区在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要求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
4.撰写一篇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字数在800字左右。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三、教学手段1、多媒体辅助教学2、文本材料(教科书)3、图像展示(视频)四、教学过程1、幻灯片导入: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

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章节 必修三第一章复习课 授课人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例,理解“3S ”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复习目标展示】 【导入】(形成本章复习的总体思路)以江西省春夏连旱引起的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的新闻事件导入。

(通过这则新闻事件和学生的回答,串联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知识框架并板书,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复习思路形成初步印象)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展示重点内容。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构建----长江三角洲](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给学生提供不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重点内容是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提供知识框架时就只出示前半部分,即“自然特征”,后半部分“区域发展”让学生自行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作答的小组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加分量化,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引导和小结,最后展示出较规范和全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思维框架。

[思维构建----松嫩平原](分----以松嫩平原为例)在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析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即松嫩平学生阅读这则新闻,提取新闻中的地理环境要素,得出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

(体现在学案上就是“本章体系自主完善”部分,如下图,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一、1.长江三角洲学生根据提示,自主补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知识框架(课下完成)。

课上小组内展开讨论,以某位同学的知识框架为模板进行充实完善,小组派代表展示并由其他小组补充。

本环节体现在学案上如下图所示。

2.松嫩平原原。

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各种形式供学生参考。

[方法总结](总)有了以上具体案例后跟学生一起进行方法总结,达到思维构建的目的。

总的来说第一大部分的思路,就是从典型地区入手,首先进行引导,再通过相似地区对以上方法进行应用,最后方法归纳这样“分-总”的思路。

[对点练习一]通过对点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相似问题的分析能力。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以下知识框架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回顾:[对点练习二]【过渡】回看上课初的那则新闻。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首先还是跟学生一起完成一下思维导图:[对点练习三]【课堂小结】再通过本章大的框架图,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回扣开篇内容。

学生根据提供的思维导图的形式,独立完成松嫩平原的知识梳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方法应用的目的。

(回答问题的形式同上)通过下表,进行方法归纳:学生通过知识框架,快速回顾相应内容并建立起联系。

通过对点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相似问题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这次把目光转向新闻中的图片,思考图片是通过什么技术得来的(遥感),进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学生通过知识框架,快速回顾相应内容并建立起联系。

通过对点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相似问题的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完成必修三整本书的学习以及区域地理中的中国地理,有了相应的知识积累,为本节复习课中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奠定了更好的知识基础。

在学习习惯上,大部分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整理笔记的习惯,使他们课下进行知识框架的完善有了相应保障;课堂上回答问题偶尔会采用小组竞争的办法,学生对这种形式较为熟悉。

基于以上学情,我采用知识框架的形式贯穿整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进行激励,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进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效果分析本节复习课以各部分的知识框架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在课堂中,各组同学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质疑,同学们尽情完善各部分的知识框架,融合进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而不是简单的将旧知识进行罗列。

通过每个重难点的“对点练习”,当堂巩固基本知识,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进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总体看来,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教材对第一节内容的编排,首先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然后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活动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通过实例,分别介绍了RS、GPS和GIS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作为本章的复习课,考虑到一方面不能只是旧知识的简单罗列,另一方面要尽量全面的覆盖知识点,就以一则包含两节知识点的新闻事件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发散学生思维,形成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

评测练习【重点突破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点练习一】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

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

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6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

喀什地区蕴藏着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63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国前列,蛇纹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

材料二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图甲)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图乙)。

(1)据图说明喀什所在地区和深圳所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

(2)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

喀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基塘农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3图为“7月初湖南省某地农户的菜园”,照片中种植蔬菜的土壤用稻草覆盖。

读图完成2-3题。

2.菜园中的土壤用稻草覆盖,其主要目的是()A. 保温B. 保湿C. 增加土壤肥力D. 减轻水土流失3.与东北地区相比,该省的农业生产()A. 商品率高B. 以国营农场为主C. 复种指数高D. 遭受的病虫害少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对点练习二】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A. 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 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 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 水资源分布及数量5.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的迁移方向及其主要原因是()A. 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B. 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C. 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D. 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重点突破二】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对点练习三】6.2013年8月超强台风“海燕”的中心到达我国南海海域,并以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所经过海域风力达16~17级。

下图为台风“海燕”行进路线示意图。

中央气象台根据卫星云图与地面上实测气象信息预测台风的移动路线和方向,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RS C.GIS D.数字地球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内容,有以下感触:成功之处:1.课堂环节完整、条理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便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

2.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使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提出质疑,学生参与度较高。

3.采用思维框架的形式作为本节复习课的主导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以典型地区为例,对学生思维框架的构建进行步步引导,最后进行方法归纳,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5.讲练结合,当堂巩固基本知识,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不足之处:1.作为年轻教师,还不够稳重从容,课堂机智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对于一节复习课,本章的两节内容联系不密切,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可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

课标分析本章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检测中的应用。

5.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课标要求所对应素养目标:1.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2.区域认知:结合具体案例,形成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

3.综合思维:通过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