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与经络

合集下载

中医藏象与经络(内蒙古医学院)

中医藏象与经络(内蒙古医学院)

Medicine
概说目录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第 一 节
(一)藏象
藏: 隐藏; 内脏。 象: 征象,形象。
内脏
藏 象 概 说
概 念 一
(二)藏象学说
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以揣内”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杨喜平 制作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2)肺脏主管肃降: 肺脏主管通过肺气的向下向内运 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宣降
3)主通调 水道(行水): 肺脏主管疏通水液运行通道, 调节水液代谢,维持体内的水液平衡。(水之上源) 肺气运行正常—水道通畅—水液代谢正常
人体的神与志分属五脏总统于心。 (无形)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杨喜平 制作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国如治身,治身如国。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国(良相)

(五志)
治身(良医)
有层次 有主次





(五神)

气血津液


人 体 静 态 结 构 模 式 示 意 图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木 火



湿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脉道通利----脉道通畅与完整。
医学课件
11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喉亦为肺之门户,肺之经脉 上通于喉,是清浊之气出入 之要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 官。 医学课件
第一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 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等的关系。
医学课件 1
一、心 Heart
心的解剖位置:
位于胸腔之左, 居横膈之上,两肺之 间,脊柱之前,略偏 于左,外应虚里。 虚里— 左乳下心 尖搏动处,又名胃之 大络。
医学课件 4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医学课件
5
说明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6 医学课件
功能失常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中医藏象学之经络

中医藏象学之经络
足阳明胃鼻旁足二指胃脾额面部胸腹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上齿鼻口乳房
下肢外侧前缘咽脾
(足三里保健胃肠)
足太阴脾足大指心中脾胃足阳明胃手少阴心舌咽食管
三阴交血海皮肤月经不调
手少阴心心中小指心小肠上肢内侧后缘足太阴脾手太阳小肠目舌咽
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目内眦小肠心上肢外侧后缘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胃目耳
后溪:扭伤落枕内关:心胸三阴焦:盆腔
经络
一、概念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分经脉和络脉
二、组成
十二正经;手足三阴三阳经
经脉(较深)奇经八脉:都、任、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
十二经别:加强表里二经在体内的联系
十五别络:十二正经、任、都、脾之大
加强表里二经在体表的联系
络脉(较浅)浮络:
孙络:
连属部
内属:六脏六腑
外连:经筋:肌腱、关节
足太阳膀胱目内眦足小指膀胱肾手太阳小肠手少阴肾
足少阴肾经足小指胸中肾膀胱下肢内侧后缘足膀胱经
手厥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包经胸中中指末端
手少阳三焦经上肢后侧中线入耳中
足少阳胆经目外眦足四指下肢外侧中线
足厥阴肝经下肢内侧中线,后缘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
冲脉:血海
代脉:约束经脉调节脉气
引经药
羌活:太阳经后
白芷:阳明经额
柴胡,龙胆草侧
吴茱萸顶
啊是
皮部:
三、十二经脉
阴经阳经
手手太阴肺经前
手厥阴心包经中
手少阴心经后
足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名称起点止点属络体表主要循行部位前接后继联系脏腑
手太阴肺中焦拇指端肺大肠上肢内侧前缘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胃肺大肠气管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从藏象理论看中西医的差异

从藏象理论看中西医的差异

从藏象理论看中西医的差异藏象理论(Theory of Viscera)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藏象”一词属中医的基本概念,它的确立对脏腑、经络及辨证论治等理论架构的影响巨大。

[1]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中医中的藏象理论来总结中西医思维特点的差异。

一、藏象理论的定义1.古代“藏象”一词,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日: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

能化糟粕,转昧而人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历代医家对《内经》“藏象”多有注释。

”张介宾《类经》注:“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

”马莳《素问证发微》所论与此相近,即“夫藏在内,而形之于外者可阅,斯之谓藏象也。

”《五脏生成篇》云:“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

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

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

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

”2.当代《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将“藏象”通于“脏象”,解释为“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的征象。

”程昭寰认为,藏是藏象的主体,是所藏内脏、所藏精气的结合,是形态性结构与功能主体性结构的结合。

而象有变、理、数的内涵,寓变于象,寓理于象,寓数于象。

[2]当代一般认为,藏象学说的实质就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3]孟庆云认为:《内经》的藏象,是现象、意象、法象三者的综合。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培训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培训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3
生理: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舌质淡红滋润灵活光泽 脉和缓有力,胸部感觉舒畅
病理: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瘀血阻脉 心悸胸闷或痛,面白无华或青紫, 舌淡或瘀斑瘀点,脉细弱或结代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4
(2) 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津液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 各脏腑组织器官;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 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1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 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
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于其他脏 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喘、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0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水 肿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1
(2)脾气主升
指脾气以升为顺。
脾气上升 头目 升清:水谷精微
心、肺 升举内脏: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中医藏象学说教 案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脏腑 精、气、血、津液 体质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
第一节 概述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 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理论体系。

中医藏象学——经络学说

中医藏象学——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络系统的形成
腧穴的发现是针刺疗法的萌芽
针刺疗法的产生是经络形成的前提
经络感传现象是经络形成的基础
气功、导引
内景返观
十二经脉命名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依据:手足、脏腑、阴阳
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三胆肝
(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1.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分布
阳明经——面部、前额部
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少阳经——侧面部
厥阴经——巅顶部
2.四肢部分布
阴经分布内侧: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
阳经分布外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
内踝上八寸一下,肝经与脾经互换位置
足阳明胃经行于阴位
3.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
三、奇经八脉
(一)概念
奇:不正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循经诊断
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指导药物治疗。

学中医藏象感悟心得体会(3篇)

学中医藏象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中医学以来,我对这门古老的医学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基本生命活动的描述,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在学习藏象学说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学中医藏象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中医藏象学说的独特之处1. 整体观念中医藏象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这种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医学对生命现象的全面认识,与西医局部治疗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学习藏象学说时,我逐渐明白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整体状况的关系。

2. 动态平衡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生命活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脏腑功能相互协调,气血流畅。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脏腑功能,恢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观念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重视病因病机中医藏象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病因、病机密切相关。

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病机则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方面。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可以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学习藏象学说的感悟1. 深入理解脏腑功能在学习藏象学说时,我逐渐认识到脏腑功能的复杂性。

脏腑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还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通过学习脏腑的功能,我明白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2. 体会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藏象学说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脏腑功能与阴阳五行的关系,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阴阳五行理论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3. 重视辨证论治中医藏象学说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学习藏象学说时,我明白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经络学说引导语:《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中的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经络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者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医学入门》也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可见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在于:经,即路径之意。

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络,即网络之意。

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

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骨节、皮肤,如《灵枢•海论》所说:“夫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脉与络脉经脉是经络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

正经与奇经的不同,正如《圣济总录》所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奇经主要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

其中,阴经之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而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起到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形体部位和器官,以补正经之不足。

中医藏象

中医藏象

第三章藏象一、藏象的含义藏象,又写作“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一是指表象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脏腑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腑有六,奇恒之腑亦有六。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储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但其与五脏和六腑又有明显区别,故称奇恒之腑。

一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第一节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一、心心又称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小肠相为表里。

二、肺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与大肠相为表里。

三、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与胃相为表里。

四、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刚脏”之称。

与胆相表里。

五、肾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封藏之本。

与膀胱相为表里。

第二节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与传化水谷,主通降。

藏象学说在内经与临床上的应用

藏象学说在内经与临床上的应用

藏象学说在内经与临床上的应用“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

“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由之可见,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配合六腑,联系皮、肉、筋、骨、脉及目、舌、口、鼻、耳等组织,这样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按照脏象学说的理论,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肝与胆相络属,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脾与胃相络属,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肾与膀胱相络属,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的生成、转化和输布,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机能活动才能完成;而脏腑组织器官的各种机能活动,又无不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

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

由此看来,脏象学说不仅要研究脏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而且要探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脏腑与组织器官的关系,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以及脏腑与精神情志的关系等。

因此,脏象学说中的心、肺、肝、脾、肾等脏器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脏象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则可能分散在中医脏象学说中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六)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六)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六)藏象【1】先说“藏”第一,它代表内脏。

我们人体有五脏、六腑,这是大家熟悉的。

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

有时候还加上“心包络”,称之为“六脏”。

在《难经·三十六难》中,第六脏为“命门”。

其实,就是把肾分为左右两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还有个“奇恒之腑”,也是六个——“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女子胞,也叫胞宫,就是现代人所熟知的“子宫”。

这“五、六、奇”统合一起,构成了人体的主要内脏系统。

其中,“六腑”和“奇恒之腑”可以分别统归五脏的功能范畴之内,因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这个道理,打个比方,很像我们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城市,有五大班子领导一样。

五大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又以党委为领导中心。

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心为领导核心。

第二,藏可以读作“藏(cáng)”。

表示五脏六腑藏在人体内部。

重要的东西,当然要藏起来。

就像打仗的是时候,指挥部在哪里?指挥部肯定得藏起来。

人体有四肢百骸,脸蛋上打一耳光,头顶撞了墙,手上打了一板子,脚底下被台阶绊住了,不太要紧的。

如果把某人的心脏拿出来,打了一板子呢?这人是不是要Game Over了?重要的事物,一定得藏起来。

司令部一定不能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对吧?所以,人体的“五大班子”都要藏于形体之中。

而且,越重要,就藏得越深。

比如心脏就比小肠重要。

心脏在哪里?——胸腔之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而且还有心包卫护。

心包是覆盖在心脏外面具有保护心脏作用的心包膜,就像我们人体穿着衣服一样。

再往外是胸廓,胸口还有胸大肌,都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脏。

而小肠呢,就在腹腔之中,腹部软软的,就不像心脏有那么多保护层。

司令部的警卫员肯定比团长的警卫员多,这也是常理。

第三,它代表“收藏”。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个个都是宝库,里面收藏着人体所需的精气和能量。

五脏的内部组织相对而言,比较充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则多呈囊状,或管道形态,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藏象藏象学说是主要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在研究人体各脏腑形态结构的基础上,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内经》对藏象的界定,主要着眼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界物象等。

明·张介宾《类经》注云:“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可见,“藏”,指居藏于体内的脏器,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主要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其中,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故藏象一词,既揭示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医学“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即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认识其本质。

诚如《灵枢·本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藏象学说包括内容:“藏”即在内之意。

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即象征和形象。

所谓“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客观的反映了脏腑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趋向的依据,故称为“藏象”。

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基于中医经络及藏象学说认识食管癌转移

基于中医经络及藏象学说认识食管癌转移

第22卷第1 2期2020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2 No. 12D ec., 2020D()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2.024基于中医经络及藏象学说认识食管癌转移朱广辉1’2,李杰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食管癌形成以"癌毒”作为病理因素,癌毒亦可成为食管癌转移之“种子”,通过流注机体经络之“途径”发生传舍;或壅塞经络,另寻旁路造成转移且可通过中医藏象学说判断食管癌转移靶器官的特点,以“癌毒-经络-靶器官”通路探讨食管癌转移规律基于中医经络及藏象学说,以防止癌毒形成、脉络壅塞及脏腑亏虚为目的,重视引经报使、通利经络及灵活运用虫类药物,肝脾同治以升降气机、顾护脏腑以达未病先防,达到中医药防治食管 癌转移之目的,为临床防治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关键词:食管癌;转移;癌毒;经络;藏象中图分类号:K735.丨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_V842X(2020) 12-0100-04U n d e rsta n d in g o f E so p h ag eal C a n c e r M etastasis B ased on theT h eo ry o f T C M M erid ian a n d Z a n g—X iangZHU (^uanghui1 2,LI J ie1*(1 .Guang'amnen H ospital,Chin<i Ac'atl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 ces,Beijing 100053,C 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liinese M edicine,Beijing 100029, China )A b s tra c t: The form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uses“earn er venom”as a pathological factor.Cancervenom ran also become the“see<i”of esophageal ra n(w m etastasis,which occurs through the“pathway”of injecting the body's meridians.Furthermore,the rharacteristics of esojihageal canc er metastasis target organs can he judged through the theory of Zang—Xia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and the law of metasta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can he explored through the'cancer venom—meridian—target organ 'j)athway.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ridian ancl Zang—X ian g,TCM prevents the metasta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l cancerous venom,rhoroidal congestion and viscera cleficiency.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metastasis hy Chinese medic in e,attention should l>e paid to the use of m eridians,clearing m eridians,and flexible use insect drugs.Jn addi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liver and splt^en co—treatment to lift the ventilator and take rare of the internal organs to j)revent diseases before they oc cur.It is hoped that a new strategy ran be provided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K e y w o rd s:esophageal can cer;m etastasis;cancer venom;m eridian;Zang—Xiang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成部恶性肿瘤排名第6位,病死率在全部恶性肿瘤排为我国居民的第1位死亡病闽,食管癌发病率在全名第4位。

藏象经络

藏象经络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 心包经
02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 经、手少阳三焦经
03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 经、足少阳胆经
04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汇报人:xxx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y,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 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 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
之说。
浊……皆有大数。
藏象学说的基础 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脏
腑的总称
脏腑按生理功能特点, 可分为脏、腑、奇恒之 腑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 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如精、气、血、津液等。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 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 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 “经脉”、“络脉”和“孙脉”。
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
灸法 导引术
砭术
经脉是这三种医术 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
在这个环境污染,充斥着抗生素、 添加剂的时代,天然疗法受到了 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经络 养生、经络治病法受到了无数人虽然医学技术很发达,但我们也不可能把医生24小时都带在身边,身体不 舒服了医生也不能马上就为你手到病除,况且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人看不 起病,去趟医院,一套检查下来,几百块钱没了,再开点药,又进去几百。 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运用经络、穴位来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4 藏象经络

4 藏象经络
形象,指内脏的解剖形态。

征象,指内脏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应象,指五脏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藏 象—又作“脏象”,是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区别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
“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 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病理: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5)与秋气相通应
生理: 肺金之气应秋而旺。
病理: 秋季凉燥之气容易伤肺。
治疗: 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的阴阳 气血失调
肺病常见症: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A.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 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恍白,神疲 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B.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 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C. 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D. 脉虚或细数。
心主血脉 功能异常
心气虚(阳虚或暴脱)、心血虚、 心火
亢盛、心脉瘀阻
察象 生理 病理
面色 面色红润
舌色
舌质淡红 滋润有光泽
脉象 和缓有力
胸部感觉 胸部舒畅
心气虚 面色晦暗 心血虚 淡白无华
心火亢盛
心脉瘀阻
唇舌嫩/暗/青紫 脉涩滞或节律不齐
心胸憋闷/刺痛
淡白无华
舌红 舌尖深红起刺 破碎疼痛
脉细无力
心悸心慌 胸中烦热 不易入睡 胸前闷痛
(4)在志为喜
生理: 心气血调和 → 喜乐有度。 病理:

站桩需了解的中医基本常识之——藏象(一)

站桩需了解的中医基本常识之——藏象(一)

站桩需了解的中医基本常识之——藏象(一)藏象的含义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通过分析机体外部特征,以表知里,来推导认识“象”与“脏”之间的关系。

重功能轻形质是脏象认识生命本质的重要特点。

藏象学说的内容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连五脏六腑,外连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阐述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本文先对五脏中的心肺脾肝作一简要介绍,其余内容会在以后的篇章中继续阐述。

心概述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位于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胞卫护。

心为血之主、脉之宗。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腑之小肠相表里,与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络属。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通应与夏气。

功能一,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住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其主血功能又可细分为两层含义:1,主行血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2,主生血即心火将精微物质化赤为血。

心主脉指的是:脉道的通利,和正常脉象的形成和心气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心气充沛,脉道通利可让血液充盈,血行正常;血行正常在机体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胸部舒畅。

二,主藏神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观;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所以,心主藏神也包含了两层含义:1,主宰作用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生理活动功能的作用;2,任物作用指心有协调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功能的作用。

总体来说:脉络的通利是心能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血行无碍是心发挥正常功能的物质保障;神则是心之功能的具体表现。

肺概述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与六腑之大肠相表里,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络属。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通于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液 水液摄入量 平衡 水液排出量 尿液 肺控制 呼气水分 肺脏的功能失调即可以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痰饮水湿。 临床上宣肺可以利水或消除水肿。
4)主治节: 肺脏主管辅助肺脏治理调节全身,使人体 的各种生理活动有节律性。 (1)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呼吸运动有规律。 (2)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全身气运动有规律。 (3)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肺动脉பைடு நூலகம்有规律。 (4)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水液代谢有规律。


(二)
1.位置及联系:

肺居胸中,左右各一,罩盖心脏,其位最高,隶属上焦,上联喉 咙,贯通鼻窍,肺朝百脉,外合皮毛。 经络:始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达咽喉。 其他:余经皆过胸,百脉俱朝心。
2.属 性
1)阴阳:肺-大肠 2)五行:肺-金-阴 3)位置:肺-阳中之阴
3.功能结构 4.功能系统 5.特 点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藏象节目录
第 五 节 脏 腑 关 系
第 四 节 奇 恒 之 腑 第 三 节 六 腑 第 二 节 五 脏 第 一 节 藏 象 概 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藏 象
2005.10.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7、外合外候:
心在体合脉,脉为心之体。 心 —— 脉 外合外候 1 )体: 脉象-----心脏(主血脉,主神志,主温煦) 2)华: 心其华在面,面为心之华。 心——面 面色、表情-----心脏(主血脉、神志、温煦) 3)窍: 窍: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心——舌 舌质色泽、味觉、语言表达-----心脏(同上) 4)液: 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 心——汗 5)神: 心在神合神,神为心之神。 心——神 心在志为喜,喜为心之志。 心——喜 6)志: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伤 心” 8、心之象: 1)生理之象:2)病理之象:

(五志)
治身(良医)
有层次 有主次





(五神)

气血津液


人 体 静 态 结 构 模 式 示 意 图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概说目录
第 一 节
Chinese
Medicine
四、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脏腑的解剖、生理、病理。 (二)脏腑与外周形体官窍的关系。
杨喜平 制作
(二)特点:属性、生成、结构、功能、临床。(见图)
分类 五脏
生成 属性 结 构 功 地气 阴



内实 藏而不泻 精气易损 满而不实 多虚多补
六腑
天气

中空 泻而不藏 水谷易停 实而不满 多实多泻
奇腑
地气
阴 同六 腑
同五脏
同五脏
五脏目录
第 二 节 五 脏
提 要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木 火 土 金 水



(一) 心 1、位置及联系: 居胸中,位膈上,属上焦,外护心包,上罩两 肺,下邻胃腑,联通血脉, 经脉:上联目系,下络小肠,贯走于肺。 经别:上走喉咙,浅出面部。 别络:上系舌本,联属目系。 其他:肾经上络心,脾经注心中,胆经至肝贯 心。
位置及联系
2、属
性:
1)阴阳:心(阴)--小肠(阳) 2)五行: 心-----火-----阳 3)位置: 心-----阳中之阳
心脏主管喜、怒、忧、思、悲、恐、惊。
4)主温煦 心火为生命之火,主管温煦全身和温暖肾水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心火主管温暖肾水防止肾水过寒,维持 水火既济(水火平衡)。(命门学说兴起以后,原本强 调心火为生命之火,后来转移到肾脏之中,肾脏便称做 水火之脏)
Chinese
Medicine
一、概念
二、属性
三、功能结构 四、功能系统 五、五脏之间的联系 六、五脏与自然界的关系 七、五脏维持平衡的机制 八、五脏各自的特点
杨喜平制作
第 二 节
五 脏
一、概念:五神脏
二、属性: (一)阴阳 : 阴 阳 六腑 一腑
1、 五脏 2、 一脏
层次: 里
结构:内实

中空
功能: 藏
内脏
藏 象 概 说
分 类 五
杨喜平 制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概说目录
第 一 节
Chinese
Medicine
内脏
藏 象 概 说
分 类 五
2、《内经》中的分类: 1)按结构分: 结构内实 脏(五脏) 内脏 结构中空 腑(六腑、奇腑) 2)按功能分: 贮藏精气 藏(五脏、奇腑) 传化水谷 泻(六腑) 3)按1)+2)分: 五脏、六腑、奇腑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 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 脉,乃化而为血,以奉身生,莫贵于此。”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 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清 • 唐容川 《血证论》
(血液生成示意图)
水 谷

水谷 清气
水之 清气 脾 谷之 清气
津液
肺 心 血液
营气
食气入胃…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四、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神—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神:五神即神、魂、魄、意、志。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2)肺脏主管肃降: 肺脏主管通过肺气的向下向内运 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宣降
3)主通调 水道(行水): 肺脏主管疏通水液运行通道, 调节水液代谢,维持体内的水液平衡。(水之上源) 肺气运行正常—水道通畅—水液代谢正常
概说目录
第 一 节 藏 象 概 说
提 要
Chinese
Medicine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相关因素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四、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内脏的分类及特点
杨喜平 制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概说目录
第 一 节
Chinese
Medicine
肺气--肺血--肺阴--肺阳 肺-大肠-皮-毛-鼻-涕-魄-悲忧
1)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气之本,水之上源。 2)喜润恶燥,为娇脏,贮痰之器。
生理功能
6.生理功能
1)主气: 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肺脏主管呼出体内浊气,吸入自然之 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脏腑之气 营气
水谷清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经络之气
卫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快 快
肺气运动
(有节律) 慢
全身气运动 (有节律)

2)主宣降 :肺脏主管宣发与肃降。 (1)肺脏主管宣发: 肺脏主管通过肺气的向上向外运 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肺气宣发
(2)心气资生脉气 心气能够资助产生脉气。(脉气来 源于心气) 心气旺盛--------脉气旺盛 心气不足-------脉气不足 心气旺盛------心动(脉动)正常
3)主神志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主神志 (1)主神
(2)主志
心脏主管神、魂、魄、意、 志。
(心神统管魂、魄、意、 志。 )
内脏
藏 象 概 说
内 容 四
(三)脏腑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杨喜平 制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概说目录
第 一 节
Chinese
Medicine
五、内脏的分类及特点: (一)分类: 1、《内经》以前的分类: “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 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 皆自为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比较混乱,不统一
(一)生理 (二)病理
参见五行归类表(下页)
七、五脏维持平衡的机制:
(一)五脏内部 (二)五脏之间
八、五脏各自的特点:
联系与自然关系平衡机理
与自然关系五行归类表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
自 五 音 角 征 宫 商 羽 五 时 平 旦 日 中 日 西 日 入 夜 半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五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然 界 五 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 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 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 季 春 夏 长 夏 秋 冬 五 行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 腑 胆 小 肠 胃 大 肠 膀 胱 五 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人 五 体 筋 脉 肉 皮 骨 体 五 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 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 华 甲 面 唇 毛 发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藏象 藏: 隐藏; 内脏。 象: 征象,形象。
内脏
藏 象 概 说
概 念 一
(二)藏象学说
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以揣内”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