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藏象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 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 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 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 面色 • 舌色 • 脉象 • 胸部的感觉 • 神志活动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 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 动和血行的基本动力 ,其中 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 脏搏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 基础。
综上所述,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则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血液沿脉道按一定方向 循环往复。若心的气血 阴阳不足,推动血液循 环的力量减弱,则血行 迟缓或不流畅,甚则心 血瘀阻、血脉阻滞,而 现心悸、胸闷,甚至心 前区剧烈疼痛等症(胸 痹)。
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 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 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 利.所以
等的关系。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心的气、血、阴、阳概念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 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 是心阴心阳的基础 。
•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 血盈脉充——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舌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 唇 青 紫
❖ 现代研究认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 等是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心阳 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证患者的血液流 变学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和红 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症,在治疗上 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心神不足
心的气血不 足,则必然影 响到心神,表 现为失眠、多 梦、健忘、神 思衰弱。
“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1.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 2.心主神志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为 阳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故称为阳脏,又称为火脏。
脏
而
主 通 明
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 清明为要。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 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 气,神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 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 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在外应自 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部以及人 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 又称为六脏。
【五脏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 厥逆,脉沉迟弦紧。诊为胸痹(胸阳不振 ,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 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三剂 药痛止,此后加减调理而愈)
心藏神
(一)心藏神的概念 (二)心藏神的机理 (三)心藏神的生理病理表现 (四)关于“脑主藏神”与“心主藏神” (五)关于“五脏藏神”与“心主藏神” (六)“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现
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
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全身各脏腑
功能统一协调。
心藏神正常
心藏神异常的病理表现
心神不足——精神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
1、
神明被扰——神昏,谵语,狂躁,举止失常。
2、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 调,”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能任物:心有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思 维,并作出反应的功能。此功能与心主血脉息息 相关,血液是神志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 脉功能正常,则神有所养,思维敏捷。
调控各种生理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 率、调节脏腑形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此功能是以 心主宰精神思维活动为基础,“神乃形之主”, 人体各脏腑活动都受神的支配。正由于心有藏神、 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动。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 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 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 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 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 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 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现象与比象。
有征象表现 于外。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 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 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 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 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 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 疗实践结合起来。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即肝心脾肺 肾,形态多属实 体性器官,功能 为贮藏和化生精 气,具有“藏而 不泻”,“满而 不实”的特点;
六腑即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 三焦,形态多属中 空性器官,功能主 受纳和传化水谷, 具有“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的特 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 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 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似脏似腑,又 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第二章 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学说。
中医特有关于人体生理 病理的系统理论
一、藏象学说概论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火性光明,浊照万物
心 为 火 脏
推动心脏搏动
心以阳气为用, 兴奋精神
心之阳气
温通全身血脉
, 烛
生机不息
照 万 物
心的阳气不足
精神萎顿,神识恍惚
血液运行迟缓,瘀滞 不畅
心阴不足 血行加速
精神虚性亢奋
心脉
心阳温煦推动
畅通 需
神的含义
(1)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 总体现
(2)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指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的含义
含义: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 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 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 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主藏神的认识: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 有养心养神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 物质。
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 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 阳相反相成
心阳:心之阳气,具有温煦、推动、 兴奋作用的物质。与心阴相反相成。
四者充盛协调同为维持心脏功 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含义
主---主持、管理、主宰
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 其中心气起主导 作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 流动,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舌等 功能正常进行, 同时, 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 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 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 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 和心律。所以说: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藏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象
学
察
取
整
说
外
象
体
知
类
观
内
比
察
的 形
成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主要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 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1.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经络联系; 生理病理关系密切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现象
比象
藏,是指 藏于躯体内 的脏腑组织 器官 ;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象,是指 体内,但其
表现于外部 生理功能和
的生理病理 病理变化均
❖ 脉象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成与
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脉 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足,脉道不充,且鼓动无力, 则脉细弱无力,或节律不匀 ;偏心阳 虚则脉迟无力,偏心阴虚则脉细数无 力。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则脉涩滞 或结代等。
(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 气短,舌淡,脉搏沉细迟缓、结代。 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 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活动 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心气虚 , 阴阳失调。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 汤加减,3个月而愈)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基本概念 •之间关系
五脏的精气阴阳实质是人整体精气 阴阳的一种划分方法而已。
五脏之精:五脏 所藏的有滋养、 滋润和支撑本脏 及其所属六腑、 形体、官窍等作 用的液态精华物 质
混合散布全身
无形
看不见
人体气
同 源
不断运动
推动调控人 体生理功能
五脏之气
各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
重在强调功能
五脏之阴阳
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3.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
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 脏”。
血—心脏及全 身的血液
脉—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血之府”
主血(行血、生血 )
两大方面
主脉
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具有推动、 调控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 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动血 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 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实际是一身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后天之精
一身 之精
精 先天之精
肾
五脏 之精
源
精气互化
精 互化 气
重在滋养、 闭藏
偏于在内
重在运 行有序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 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 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 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 功能(兴奋抑制等)。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 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 面色 • 舌色 • 脉象 • 胸部的感觉 • 神志活动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 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 动和血行的基本动力 ,其中 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 脏搏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 基础。
综上所述,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则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血液沿脉道按一定方向 循环往复。若心的气血 阴阳不足,推动血液循 环的力量减弱,则血行 迟缓或不流畅,甚则心 血瘀阻、血脉阻滞,而 现心悸、胸闷,甚至心 前区剧烈疼痛等症(胸 痹)。
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 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 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 利.所以
等的关系。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心的气、血、阴、阳概念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 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 是心阴心阳的基础 。
•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 血盈脉充——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舌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 唇 青 紫
❖ 现代研究认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 等是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心阳 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证患者的血液流 变学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和红 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症,在治疗上 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心神不足
心的气血不 足,则必然影 响到心神,表 现为失眠、多 梦、健忘、神 思衰弱。
“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1.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 2.心主神志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为 阳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故称为阳脏,又称为火脏。
脏
而
主 通 明
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 清明为要。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 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 气,神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 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 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在外应自 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部以及人 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 又称为六脏。
【五脏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 厥逆,脉沉迟弦紧。诊为胸痹(胸阳不振 ,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 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三剂 药痛止,此后加减调理而愈)
心藏神
(一)心藏神的概念 (二)心藏神的机理 (三)心藏神的生理病理表现 (四)关于“脑主藏神”与“心主藏神” (五)关于“五脏藏神”与“心主藏神” (六)“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现
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
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全身各脏腑
功能统一协调。
心藏神正常
心藏神异常的病理表现
心神不足——精神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
1、
神明被扰——神昏,谵语,狂躁,举止失常。
2、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 调,”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能任物:心有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思 维,并作出反应的功能。此功能与心主血脉息息 相关,血液是神志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 脉功能正常,则神有所养,思维敏捷。
调控各种生理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 率、调节脏腑形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此功能是以 心主宰精神思维活动为基础,“神乃形之主”, 人体各脏腑活动都受神的支配。正由于心有藏神、 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动。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 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 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 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 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 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 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现象与比象。
有征象表现 于外。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 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 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 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 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 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 疗实践结合起来。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即肝心脾肺 肾,形态多属实 体性器官,功能 为贮藏和化生精 气,具有“藏而 不泻”,“满而 不实”的特点;
六腑即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 三焦,形态多属中 空性器官,功能主 受纳和传化水谷, 具有“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的特 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 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 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似脏似腑,又 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第二章 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学说。
中医特有关于人体生理 病理的系统理论
一、藏象学说概论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火性光明,浊照万物
心 为 火 脏
推动心脏搏动
心以阳气为用, 兴奋精神
心之阳气
温通全身血脉
, 烛
生机不息
照 万 物
心的阳气不足
精神萎顿,神识恍惚
血液运行迟缓,瘀滞 不畅
心阴不足 血行加速
精神虚性亢奋
心脉
心阳温煦推动
畅通 需
神的含义
(1)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 总体现
(2)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指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的含义
含义: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 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 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 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主藏神的认识: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 有养心养神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 物质。
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 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 阳相反相成
心阳:心之阳气,具有温煦、推动、 兴奋作用的物质。与心阴相反相成。
四者充盛协调同为维持心脏功 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含义
主---主持、管理、主宰
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 其中心气起主导 作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 流动,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舌等 功能正常进行, 同时, 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 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 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 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 和心律。所以说: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藏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象
学
察
取
整
说
外
象
体
知
类
观
内
比
察
的 形
成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主要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 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1.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经络联系; 生理病理关系密切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现象
比象
藏,是指 藏于躯体内 的脏腑组织 器官 ;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象,是指 体内,但其
表现于外部 生理功能和
的生理病理 病理变化均
❖ 脉象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成与
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脉 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足,脉道不充,且鼓动无力, 则脉细弱无力,或节律不匀 ;偏心阳 虚则脉迟无力,偏心阴虚则脉细数无 力。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则脉涩滞 或结代等。
(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 气短,舌淡,脉搏沉细迟缓、结代。 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 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活动 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心气虚 , 阴阳失调。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 汤加减,3个月而愈)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基本概念 •之间关系
五脏的精气阴阳实质是人整体精气 阴阳的一种划分方法而已。
五脏之精:五脏 所藏的有滋养、 滋润和支撑本脏 及其所属六腑、 形体、官窍等作 用的液态精华物 质
混合散布全身
无形
看不见
人体气
同 源
不断运动
推动调控人 体生理功能
五脏之气
各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
重在强调功能
五脏之阴阳
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3.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
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 脏”。
血—心脏及全 身的血液
脉—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血之府”
主血(行血、生血 )
两大方面
主脉
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具有推动、 调控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 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动血 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 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实际是一身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后天之精
一身 之精
精 先天之精
肾
五脏 之精
源
精气互化
精 互化 气
重在滋养、 闭藏
偏于在内
重在运 行有序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 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 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 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 功能(兴奋抑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