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4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3.4整式的加减(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整式的加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多个物品的价格总和或差价的情况?”(例如:购物时计算商品总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整式的加减的奥秘。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整式的加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整式的加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整式的加减,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1)合并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够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和相同指数的项;
(2)整式的加减运算: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应用举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整式加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整式的加减运算,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2)整式加减运算中的符号处理:学生在处理整式加减运算时,常出现符号错误,如括号前的负号处理不当等;
难点举例:讲解表达式(2x-3y)-(-x+4y)时,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计算为2x-3y+x-4y,而忽略了负号的作用;
(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整式模型:学生往往在理解实际问题情境时存在困炼出整式加减问题;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4整式的加减第2课时去括号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反思总结: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析自己的强弱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自主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升学习策略。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应用去括号法则。
-通过自主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去括号法则。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数学网站或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成果。
-整式的加减是指两个或多个整式相加或相减。
3.整式的加减运算规则
-同类项是指变量和它们的指数相同的项,例如3x^2和5x^2是同类项。
-整式加减时,只有同类项才能相加或相减。
-整式加减时,需要注意合并同类项,即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或相减,保持变量和指数不变。
4.去括号在整式加减中的应用
-去括号是整式加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帮助简化表达式。
(1)去括号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需要理解括号外因数的正负与括号内各项符号的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去括号法则。
(2)在复杂整式加减问题中,正确去括号:学生容易在去括号过程中漏乘或误乘括号外的因数,导致计算错误。
(3)解决实际问题时,将去括号法则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学生需要具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模型构建能力。
-重点知识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答。
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小结与复习
知识回顾
五、探索与表达规律 1.探索数字规律 若是一列整数,则可考虑相邻两数的和、差、积、商 等方面的规律,也可以是奇、偶、平方等方面的规律; 若是等式,则可将每个等式对应写好,然后比较每一 行、每一列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规律; 若是分数,则分别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及它们 之间的联系.
知识回顾
3. 整式的加减及化简求值 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 加减号连接,然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是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知识回顾
(1)几个多项式相加,可以省略括号,直接写成相加的形式. 如3a+2b与-2a+b的和可直接写成3a+2b-2a+b的形式.
(2)两个多项式相减,被减数可不加括号,但减数一定要添 加括号.如3a+2b与-2a+b的差要写成3a+2b-(-2a+b)的形式, 再去括号进行计算.
解:乘甲车所需的车费为50(x+1)×80%元, 乘乙车所需的车费为50x·90%元.
基础巩固
(2)如果这个老师带了6名学生,乘哪一辆车合算?如果带了 10名学生呢?
解:当x=6时,50(x+1)×80%=40×7=280(元), 50x·90%=45×6=270(元),乘乙车合算; 当x=10时,50(x+1)×80%=40×11=440(元), 50x·90%=45×10=450(元),乘甲车合算.
知识回顾
2.代数式书写格式 (1)数与字母相乘,应将___数____写在前面;
(2)数与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应写作___·__或者 _省__略__不__写___;如a×10应写作__1_0_·a__ 或者_1_0_a__,m×n应写 作__m_·_n__或__m__n__; (3)有除法运算时,要写成分数的形式,如6÷(y-3)应写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七上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复习课(1)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小游戏的形式趣味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以错题纠正单的形式,串联起本章的所有知识,是一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高效复习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对本章的所有知识进行了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的运算,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还是有欠缺的。
在课堂上通过游戏引入,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探究,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达成了教学目标。
1.一条清晰的情境线,串联本章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解决问题中亲历复习的过程,以点带面,复习本章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图。
发挥实际问题的作用,结合实际问题回忆、再现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以及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等,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逐步让学生养成善于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3.本着“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在突出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上,适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体现在了运用整式加减揭示了游戏谜底),加强了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同时注意渗透模型化和数学整体思想.。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全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3.1 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知道现实情境中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形成符号感.2.会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不少同学都是唱着儿歌长大的,朗朗上口、童趣横生的儿歌有的至今难以忘怀.其中有一首名叫《数蛤蟆》的儿歌,你想起来了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由此看出a是一个字母,它代表“很多只”的数量.用字母a可以清楚地表示出青蛙、嘴、眼睛、腿和跳水声之间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下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为落实“阳光体育”工程,某校计划购买m个篮球和n个排球,已知篮球每个80元,排球每个60元,购买这些篮球和排球的总费用为元;(2)在运动会中,一班总成绩为m分,二班比一班总成绩的23还多5分,则二班的总成绩为;(3)某商店压了一批商品,为尽快售出,该商店采取如下销售方案:将原来每件m元,加价50%,再做两次降价处理,第一次降价30%,第二次降价10%.经过两次降价后的价格为元.解析:(1)用购买m个篮球的总价加上n个排球的总价表示.所以购买这些篮球和排球的总费用为(80m+60n)元;(2)二班的总成绩为23m+5;(3)根据题意得:m(1+50%)(1-30%)(1-10%)=0.945m(元).方法总结: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要先找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词语,明确它们之间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和、差、积、商、大、小、多、少、倍、分等,注意数量关系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运算符号及括号.探究点二: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1)(2)解析:(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中挖去一个圆后剩下的部分,且正方形的边长是a,圆的直径也是a,则圆的半径是a2;(2)图中阴影部分是长方形中挖去4个小正方形后剩下的部分,且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解:(1)S=a2-π·(a2)2;(2)S=ab-4x2.方法总结: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如长方形、圆、三角形等)的面积的和或差是解决求阴影部分面积问题的关键.探究点三:用字母表示图形规律(娄底中考)如图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第一个图案由4个▲组成,第二个图案由7个▲组成,第三个图案由10个▲组成,第四个图案由13个▲组成,……,则第n(n为正整数)个图案由个▲组成.解析:第一个图案由4个▲组成,即4=3×1+1;第二个图案由7个▲组成,即7=3×2+1;第三个图案由10个▲组成,即10=3×3+1,……,由此可知,第n个图案由(3n+1)个▲组成.故填(3n +1).方法总结:规律的探索往往要经历从特殊(具体实例)到一般(用字母表示)再到特殊(验证)的过程.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用字母表示数,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目的,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本部分内容,可以先用数,后用字母来表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理解、感悟、体会字母能够代替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用代数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其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成就感.3.1 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公式、定律;3、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这一转变,使数学由算术进入代数;4、初步体会数学中的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通用8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通用8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很差,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1)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
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在重难点突破的问题上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与交流的活动,自主得到同类项的概念,并利用实际问题和学生一起观察并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在课堂上运用实际例子,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数学的乐趣。
利用投影片,给出的例子、习题节约了书写时间,把多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整式运算的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整式的概念、加减法运算以及简单的应用。
内容上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整式的运算规律。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整式运算这类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刚开始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整式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整式运算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能够运用整式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概念及其理解。
2.整式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整式的运算规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整式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练习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已知小明身高1.6米,小华比小明高0.5米,请问小华的身高?2.呈现(10分钟)讲解整式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展示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引导学生理解整式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题包括简单的整式加减法运算。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总结整式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5.拓展(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复杂的整式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整式的概念和整式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整式加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家庭中完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整式的加减》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概念、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整式的加减是整式乘除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括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整式的概念、运算法则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运用法则进行整式加减运算的能力还比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同时,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整式加减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括号的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整式加减的意义,提高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灵活运用法则进行整式加减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例,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整式的概念、运算法则,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整式的加减。
2.讲解:讲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括号的运算法则,并通过实例演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则。
3.练习:设计一些整式加减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法则的掌握情况。
4.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整式加减的方法进行解决,体会整式加减的意义。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是学生在学习了实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整式的概念、加减运算、以及整式的应用。
整式作为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不仅在学习后续章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章内容分为7个小节,分别是:1. 整式的概念;2. 整式的加减运算;3. 同类项;4. 整式的乘法;5. 整式的除法;6. 整式的应用;7. 复习与总结。
其中,整式的加减运算是本章的重点,而整式的乘除法则是对整式加减运算的进一步拓展。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于整式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在整式的加减运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同类项的理解、对整式加减运算的规则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整式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式的加减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
其中,同类项的识别和整式加减运算的规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以引导探究法为主,辅以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和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规则。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精选5篇)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对于《整式的加减》这一章,教材的安排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
继而介绍了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全章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
我们认为这样安排也有欠佳的地方。
首先,重点内容是整式的加减,其本质是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是以有理数的加减为基础,把它放在全章书的最后来学习,这样会让知识体系与第二章相关内容分开较久,学生容易忘记。
其次,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一起讲,易混淆,对理解知识体系并没有帮助。
具体的安排如下:(一)同类项:通过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表示方法,如□+□+□=3□,让学生模仿例子做练习,然后推出同类项的定义。
课前练习要有模仿性及代表性,能让学生易于观察推出结论。
因为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同类的东西”是容易理解的,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学会辨认同类项就不难了。
(二)合并同类项:先讲系数这个概念,既避免了与单项式的次数一起讲所带来的易混淆性,又是合并同类项所必须掌握的基石。
然后,重点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去括号:运用乘法分配律引入及进行去括号的运算。
(四)整式的加减:可用两个课时把重点知识巩固好。
主干知识掌握之后,对概念和纯文字的叙述,不追求精确的形式而注重其实质的理解与领悟。
接下来,第二单元将整式的相关概念用两至三个课时逐一学习。
如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等等。
通过实践,突出了重点,加强了练习,让学生在主干知识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2我选择合并同类项作为我的入门公开课的原因,一方面是刚好顺着课时安排,另一方面是这一课的知识点相对容易讲,拿来上公开课的的话学生容易听懂,那么课堂气氛相对会好。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加减回顾与思考
相关资料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回顾与思考一、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由数到式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改进认识方式,数学思想发生飞跃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实际问题的作用,结合实际问题回忆、再现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以及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等,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逐步让学生养成善于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整式的加减运算是本章主要内容,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它们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应该在复习时加以重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在本节课中本着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在突出整式加减运算变式训练的基础上,适当重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加强了用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同时注意渗透模型化和数学整体思想.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及其有关概念,准确确定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次数;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熟练地进行整式加减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与思考,帮助学生梳理本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教学重点:回顾归纳本章内容,形成知识体系;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认识数学模型思想.教学难点:用式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学生的符号意识.三、教学过程分析活动1 实例引入活动内容投影:例老师的想法:若光明中学七年级五班50名同学,想参加元旦长跑活动的同学就举手.当举手的人数和没有举手的人数之差是一个奇数时,全班就不参加;如果是偶数,全班就参加元旦长跑活动.议一议:老师的想法是什么呢?请用本章知识说说看.活动方式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派代表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并在投影上出示解题过程.例解:设举手的有x人,依题意得x - (50-x)= x- 50+x=2x- 50所以……活动效果:由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了本节回顾与思考课的主线。
“整式的加减”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整式的加减”的教学设计与思考“整式的加减”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之前学习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的相关内容,其中字母表示数和代数式是本节学习的基础,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与代数式的过程,感受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发展数感与符号感。
本节整式的加减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具体情境学生认识同类项,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通过数学探究活动明确同类项的概念,进而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1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识别同类项。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的依据,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3)通过对合并同类项的探究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1.2教学重难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合并同类项1.3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在第二章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在本章学习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等有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引发思考:整式也是有加减运算,该怎样计算。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设计2.1 情境引入老师:同学们,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吗?小明帮两位同学买文具。
小明:我买2支笔,1块橡皮。
小亮:我买3支笔,2块橡皮。
小英:我买1支笔,2块橡皮。
老板说:天哪,你到底要买几支笔,几块橡皮呀。
学生:笔和笔放在一起,橡皮和橡皮放在一起分别计算。
6支笔和5块橡皮。
教师: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当然数学中也少不了分类,我们在研究今天的整式加减时就需要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情境入手,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通过计算同类事物的算数和,初步感受分类的在生活中的运用,为将分类求和的思想顺利迁移到今天的整式加减做准备。
2.2 探索新知问题一观察多项式2x3+x2y+5-3yx2-4x3-1(1)上面的多项式都有哪些项?(2)你认为在上面的多项式中,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3)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找到六个单项式:2x3,x2y,5,-3yx2,-4x3,-1学生进行分类,2x3和-4x3,x2y和-3yx2,5和-1教师引导、归纳形成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4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新版北师大版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其本质是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是以有理数的加减为基础,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
以后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多备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1、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小组比赛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比较活跃。
在后面的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很够用,但是又想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就有点急于求成了,这是在教学中感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合并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先化简再求值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对于合并同类项并求值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2、在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一些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与学生机械的模仿,而是应该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我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
坚定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1。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3章第4节(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略选择 设情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进行表
与设计 示,再利用所学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法则验证自己的发
现,从而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算理。
一、温故知新
1.合并同类项:
(1).7a-3a;
(2).-4x2+x2;
(3).5ab2+13ab2
(4).-9x2y3+9x2y3;
(5).2y+6y+2xy-5
这节课通过师生比赛解题速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 啦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课后学生普 遍反映较好,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对知识 的掌握比以前有了更多的体会,对公式的理解也有了较深的 课例研 认识。1.师生比赛,激发兴趣--简化运算,导出公式--套用 究综述 公式,熟悉结构--辩别条件,领会内涵--变式运用,反馈矫 正--小结公式,课堂练习--反馈结果,表扬鼓励--作业。
2.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课堂上的举手发言的那种气氛, 让人难以忘怀。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我的期望,我非常满意,变 式运用中练习较少,需要加强。
4.课堂上有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本节课平时最不愿意 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
5.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而不是小黑板,教学效果应该会有一定提高。
(3).(2x2-0.5+3x)-4(x-x2+0.5) (4).3(2mn-m)-3mn. 2.下面去括号错误的是(). A.a2-(a-b+c)=a2-a+b-cB.5+a-2(3a-5)=5+a-6a+5 C.3a四、走进中考 1.下列各式化简正确的是()。 A.a-(2a-b+c)=-a-b+cB.(a+b)-(-b+c)=a+2b+c C.3a-[5b-(2c-a)]=2a-5b+2cD.a-(b+c)-d=a-b+c-d 2.化简 a+b-(a-b)的最后结果是.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课本 P94 习题 3.6 第 1 题.
整式及其加减复习课教学反思
整式及其加减复习课教学反思整式及其加减复习教学反思2012年11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教研室组织的对新教师岗位培训堂教学指导活动。
我所教学的内容为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整式及其加减的复习。
上完后得到了杨柳青老师和左强老师的指导。
对于整式及其加减的复习,我主要围绕两点展开讲解:(1)对整式及其加减整的内容进行梳理,并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对本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使得知识形成体系化。
(2)对整式及其加减整的易错题进行整理,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自己在操作时需要小心,也是“雷区”,需警戒。
复习上完后,杨柳青老师和左强老师以他们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我的进行评价,并为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这也敦促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成长,为尽快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添砖加瓦。
通过这次,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
从中也发现自己无论是在组织堂方面,还是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及在时间分配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具体如下,教学中相对处理好点的地方:(1)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本知识点展开教学,且能注意适度的发散。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本知识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对本知识进行梳理。
细化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同时,讲中注重对知识点适度发散,强化某些知识及注意的问题。
(2)讲中,基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思考解答相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堂中,基本上做到了与学生的互动。
当然,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亦非常重要。
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要保持一种期待的眼神,充分信任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
(3)讲中,做到了尽可能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覆盖面要广。
堂中,我尽可能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去积极思考回到我的问题。
整堂讲完后,大部分学生都已被我提问,覆盖面广。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1)在程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突出重难点。
程的设计方面,我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让学生对本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
于是,上中造成了核心知识没有凸显现出,处处重点,处处非重点。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2023年修订) 整式及其加减教学反思
《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用字母表示数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针对本节课知识与学生的特点,主要设计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来学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到,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数学。
使学生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我认为从实物的个数抽象出自然数是学生思维的一次巨大的飞跃,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数再到字母,又是学生思维的一次巨大的提升。
所不同的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潜力很弱,刚开始学习时对数的理解很模糊,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了必须的抽象思维潜力,学生理解起来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较为容易一些。
要让学生较快较好的学好用字母表示数,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到,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数学。
使学生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及目的,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这是代数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本部分资料,能够先用数,后用字母来表示。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理解、感悟、体会字母能够代替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再次,用字母表示数是由数到式的一个过渡,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好处,这样做能够使问题的阐述更简明、更深入,同时,前面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加强和提高。
本堂课比较成功之处:1.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比较到位,课堂中充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能够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
2.教师姿态大方得体,板书规整。
3.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构建数学模型。
让学生在熟悉和喜爱的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对学生作出正面评价,在学生取得成绩或进步的时候给予肯定和喝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5.课堂的时间把控比较好,对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比较准确,分配的很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其本质是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是以有理数的加减为基础,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以后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多备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1、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小组比赛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在后面的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很够用,但是又想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就有点急于求成了,这是在教学中感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合并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先化简再求值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对于合并同类项并求值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2、在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一些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与学生机械的模仿,而是应该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我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坚定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