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间训(下)(6)全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原文: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
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
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祸也。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
”此之谓也。
(《淮南子•人间训》)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
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
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
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
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
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
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原文】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
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之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一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君其正之而已矣。
”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
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
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
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
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我谋而泄,事必败。
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
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
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关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翻译】有时候没有功劳却先得到荐举,有时候有功劳却后得到赏赐。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
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
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祸也。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
”此之谓也。
(《淮南子?人间训》)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2分)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②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③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④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⑤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⑥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下)
《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下)【原文】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
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
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
”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
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
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
”乃还师而反。
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
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
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
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
”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范、中行。
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陽三年。
三国陰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
夫就人之名者废,仞人之事者败,无功而大利者后将为害。
譬犹缘高木而望四方也。
虽愉乐哉,然而疾风至,未尝不恐也。
患及身,然后忧之,六骥追之,弗能及也。
是故忠臣之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为苟得;积力而受官,贪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其所不能者,与之勿喜也。
淮南子.人间训
人间训(上)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
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筦谓之心。
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
居智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挚,错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是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者,不可禁于远。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
”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附之巧,犹不能生也。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
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
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
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
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
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
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横,人莫之利也。
”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
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历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
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 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பைடு நூலகம்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 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 阴谋:暗中谋划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2分)
【参考译文】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乱斗,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淮南子·主术训(下)(6)全文
淮南子·主术训(下)(6)全文如果不是根据人的才能是否称职,而是根据他人的非议或赞誉来评品人之优劣,抛弃勤于公职努力工作的人而任用结党营私之徒,那么奇异之才就会躁进跻身处在与他才能不相称的位置,忠于职守的官员反被堵塞而不得提拔晋升。
这样一来,全国的民间风气就被搞乱,有功之臣也因不得提拔晋升而争于朝廷。
所以法律准则是君主用来控制下面群臣百官民众百姓的,如果放弃不用,就好像不用缰绳嚼子、骑光背马疾驰一样,百官百姓反过来会戏弄君主。
所以说君主有法术就可制御群臣百姓,不用法术或无法术就要被群臣百姓控制。
吞舟的大鱼,离开水面跳到陆上,就会被蝼蛄、蚂蚁欺侮,这是因为它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水域;猿猴离开树林,就会被狐狸擒获,这是因为它处在它不该处的地方。
统御臣民的君主如果放弃君主本应持守之道,去干涉下属官员分内的事,这样使下属官员反而感到不好办,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而那些忠于职责的官员也只能顺从君主的意愿、看着君主的脸色行动以讨君主欢心;他们也只得收藏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不用,反将自己分内的事,乃至责任全都推到君主身上。
在这种君主事必亲躬、包揽一切的情况下,那些尊贵的卿相对于勤劳政事,通达事理的官员对于考察事理,骄横放纵的官僚对于恭谨守职,势必不如君主。
君主不很好地运用群臣的才能而喜欢每事必亲躬,就会每天伤透脑筋、背着所有的责任包袱无法摆脱。
这样,君主原本有限的统御群臣之术就在日常事务中被削弱,办事处事就不能合理有效;君主每天陷于繁琐具体的国务之中,就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天下大事。
君主的个人智慧不足以治理天下,君主的威严不足以施行惩罚,这样就无法与群臣百官产生交往。
还有,君主如果在内心世界产生喜怒情感,就会在外表神态、言语中表现出来,这样使那些忠于职守的人偏离正道而转到逢迎阿附君主,有些官吏就会出于私心破坏法律来顺从不正之风,于是奖赏与功劳不相符合,处罚与罪行不相对称,上下离心离德、君臣互相埋怨。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xx 人间训》原文及翻译原文: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
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
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祸也。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
”此之谓也。
(《淮南子人间训》)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
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
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
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
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
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
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全文阅读
《淮南⼦》卷六览冥训全⽂阅读卷六览冥训 昔者,师旷奏⽩雪之⾳,⽽神物为之下降,风⾬暴⾄。
平公癃病,晋国⾚地。
庶⼥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体伤折,海⽔⼤出。
夫瞽师、庶⼥,位贱尚葈,权轻飞⽻,然⽽专精厉意,委务积神,上通九天,激厉⾄精。
由此观之,上天之诛也,虽在圹虚幽间,辽远隐匿,重袭⽯室,界障险阻,其⽆所逃之亦明矣。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击,疾风晦冥,⼈马不相见。
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旄,瞋⽬⽽捴之⽈:"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波罢。
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暮,援⼽⽽捴之,⽇为之反三舍。
夫全性保真,不亏其⾝,遭急迫难,精通于天。
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不成!夫死⽣同域,不可胁陵,勇武⼀⼈,为三军雄。
彼直求名⽿,⽽能⾃要者尚犹若此,⼜况夫宫天地,怀万物,⽽友造化,含⾄和,直偶于⼈形,观九钻⼀,知之所不知,⽽⼼未尝死者乎! 昔雍门⼦以哭见于孟尝君,已⽽陈辞通意,抚⼼发声。
孟尝君为之增欷〈乌⽋〉唈,流涕狼戾不可⽌。
精神形于内,⽽外谕哀于⼈⼼,此不传之道。
使俗⼈不得其君形者⽽效其容,必为⼈笑。
故蒲且⼦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詹何之骛鱼于⼤渊之中,此皆得清净之道,太浩之和也。
夫物类之相应,⽞妙深微,知不能论,辩不能解,故东风⾄⽽酒湛溢,蚕咡丝⽽商弦绝,或感之也。
画随灰⽽⽉运阙,鲸鱼死⽽彗星出,或动之也。
故圣⼈在位,怀道⽽不⾔,泽及万民。
君⾂乖⼼,则背谲见于天,神⽓相应,徵矣。
故⼭云草莽,⽔云鱼鳞,旱云烟⽕,涔云波⽔,各象其形类,所以感之。
夫阳燧取⽕于⽇,⽅诸取露于⽉,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徽忽怳,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可⽴致者,阴阳同⽓相动也。
此傅说之所以骑⾠尾也。
故⾄阴飂々,⾄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万物⽣焉。
众雄⽽⽆雌,⼜何化之所能造乎?所谓不⾔之辩,不道之道也。
故召远者使⽆为焉,亲近者使⽆事焉,惟夜⾏者为能有之。
故却⾛马以粪,⽽车轨不接于远⽅之外,是谓坐驰陆沈,昼冥宵明,以冬铄胶,以夏造冰。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淮南子原文:物类之相摩①,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
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
”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
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
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
游侠相随而行楼下,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
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
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
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
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
”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
”石乞曰:“不然。
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
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
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
”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
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
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
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
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
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
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
礼甚卑,辞甚服,其离叛之心远矣。
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
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若使人之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
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
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
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
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
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①相摩:相互联系。
②袭:掩藏。
《淮南子》卷6览冥训诗解5至御弗御黄帝无为
《淮南子》卷6览冥训诗解5至御弗御黄帝无为《淮南子》卷6览冥训诗解5至御弗御黄帝无为题文诗: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也,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以为巧,未见贵者.若夫钳且,大丙之御,除其辔衔,去鞭弃策,莫动自举,莫使自走,日行月动,星耀玄运,电奔鬼腾,进退屈伸,不见朕垠,故不招指,不咄不叱,碣石过雁,姑余轶鶤,骋之若飞,骛之若绝,纵矢蹑风,追猋归忽,朝发榑桑,日入落棠,假弗用而,能成其用.非虑思察,手爪之巧,嗜欲形胸,而以精神,谕于六马,此以弗御,御之者也.无为而为.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以治,日月行律,治阴阳气,节四时度,正律历数;分别男女,异其雌雄,明辨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也,岁收时孰,而不凶也,官正无私,上下调和,令明不暗,臣公不阿,田不侵畔,渔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日月精明,星不失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不妄噬,鸷不妄搏,凤翔于庭,麒麟游郊,诸北儋耳,莫不献贡,然犹未及,伏羲之道.【原文】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然未见其贵者也。
若夫钳且、大丙之御,除辔衔,去鞭弃策,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也,日行月动,星耀而玄运,电奔而鬼腾,进退屈伸,不见朕垠,故不招指,不咄叱,过归雁于碣石,轶鶤鸡于姑余,骋若飞,骛若绝,纵矢蹑风,追猋归忽,朝发榑桑,日入落棠,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者也。
非虑思之察,手爪之巧也,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谕于六马,此以弗御御之者也。
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原文】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
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之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一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君其正之而已矣。
”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
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
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
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
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我谋而泄,事必败。
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
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
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关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淮南子·本经训(6)全文
淮南子·本经训(6)全文古时候有建立明堂的制度。
在明堂的下部,潮湿之气不能达到;在它的上面,浓雾寒露不能进入,四方之风不能侵袭。
土建墙壁不加粉饰,木梁也不作雕凿,使用的金器也不用刻画,穿衣用全幅,边角不加剪裁:冠用平直,不加修饰。
明堂广大,能够在里面集会、行礼、发表政事文告。
安静、洁净,完全可以用来祭祀天帝,礼敬鬼神,实行明堂的制度,告诉人们要知道节俭。
追求那些五声、五味、五色及远方国家的奇异之物,完全能够用来改变人的心志,动荡人的精神,感动人的血气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来计算的。
天地之间生出的财物,根本的东西不过五种。
圣人能够善于调节五行,那么治理国家就不致荒废。
大凡人的性情,不喜不怒不违背性情就能感到快乐,快乐就要冲动,冲动就要顿足动手,顿足就要全身动荡,动荡就要唱歌,唱歌就要舞蹈,有歌有舞符合节拍就全使禽兽跳跃起来。
大凡人的性情,心中有忧虑、懊丧就要悲痛,悲痛就要伤心,伤心就要悲愤,悲愤就要发怒,发怒就要发生动作,动作就使手脚不得安宁。
大凡人的性情,被人侵凌冒犯就会动怒,动怒则血液上充,上充则脾气激动,脾气激动则有怒火,怒火爆发愤恨就消释了。
钟鼓、管箫、干戚、羽旄,是用来文饰喜悦之情的;衰旸、苴杖,丧礼的仪节,是用来文饰悲哀之情的;兵革、斧钺,是用来文饰愤怒之情的。
只有他的朴实之性存在,才有可能对它进行文饰。
古时候圣人在位,政治教化清平,对天下人民广施仁爱,上下同心协力,君臣之间和睦共事,衣食丰足,家有饶余,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善良,幼弟和顺,生活着的人没有怨恨,死去的人也没有遗憾,天下和谐,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众人心中快乐,但不会产生有人恩赐之情。
因此圣人替他们制订乐律来加以协调节制。
末世的政治,种田打渔的人被取以重税,关卡集市紧急征收赋税,水泽、山粱全部禁止捕捉和采摘,鱼网没有办法撤下,农具没有办法放置,百姓的力量消耗在繁重的徭役上,财富被赋税征收干净,居家的人没有食粮,奔走在外的人饿着肚子,年老的人无力奉养,死去的人无法安葬,抵押妻子,卖掉儿子,用来供给国君的需求,还不能够满足。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赏析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赏析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
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
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祸也。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
”此之谓也。
(《淮南子•人间训》)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2分)①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②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③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④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⑤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⑥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原文: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
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
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祸也。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
”此之谓也。
(《淮南子•人间训》)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
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
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
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
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
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
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译文人间训作者:刘安及门客撰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
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
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
居知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执车},错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是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者,不可禁于远。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
” 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患至而多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
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
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
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
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
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
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
女必让肥铙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宀侵>丘者。
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
”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铙之地。
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宀侵>之丘。
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
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
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之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一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君其正之而已矣。
”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
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
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
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
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智伯率韩、魏二国南征赵,高价晋阳,然晋水而烧之。
城下缘木而处为,悬釜而炊。
襄子曰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贫乏,大夫病,为之自知?”张孟谈曰:“亡无法存危无法恩无为便宜智士臣恳请先行少脉见到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道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南征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细中而少亲。
我求而窃,事必胜。
为之自知?”张孟谈回去:“言出君之口,进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合于,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实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实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死其死守堤之吏,然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下其前,大败智伯军,杀死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实乃大赏有功者,而高赫为大赏首。
群臣恳请曰:“晋阳之存有,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乎,群臣无不存有骄侮之心者,唯赫更添君臣之礼,吾就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
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关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翻译】有时候没功劳却先获得举荐,有时候存有功劳却后获得赏赐。
怎么表明这点呢?以前晋文公必须在城濮和楚军激战,文公向咎犯下征询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踢?”咎犯下说道:“如果就是搞仁义的事,君子就不想喜欢忠心守信用;如果就是和敌军宣战,那最出色就是兵不厌诈。
淮南子:人间训(下)全文,翻译赏析
淮南子:人间训(下)全文,翻译赏析【原文】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
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
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
”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
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
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
”乃还师而反。
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
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
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
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
”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范、中行。
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
夫就人之名者废,仞人之事者败,无功而大利者后将为害。
譬犹缘高木而望四方也。
虽愉乐哉,然而疾风至,未尝不恐也。
患及身,然后忧之,六骥追之,弗能及也。
是故忠臣之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为苟得;积力而受官,贪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其所不能者,与之勿喜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子·人间训(下)(6)全文
人都竭力做到对祸患的防备和阻止,但却没有人懂得怎样使祸患从根本上不发生。
使祸患从根本上不发生,要比制止祸患容易,可是没有人在这上面花工夫下力气,对这样的人就无法与他们谈论道术。
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经过曹国,曹国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骈生肋骨,就有意让重耳裸露着上身下河去捉鱼。
这时釐负羁劝说道:公子重耳是位非常人物,跟随他的三位随从也都是有辅佐霸王的才能。
如果今天对他们无礼,将来必定会给咱们曹国带来后患的。
曹国君不听劝告。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取得了君位,果然对曹国发起了攻击,还灭亡了曹国。
曹国君也身死于他人之手,曹国变为一片虚墟,而这灾祸正是由让重耳袒露骈生肋骨下水捉鱼引起。
齐、楚两大国想救曹国,也救不了它。
但反过来说,当初如果听了釐负羁的劝告,这曹国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灾祸发生。
现在是不致力于使祸患不发生,而是等到祸患发生了再去挽救,这样你再有圣明的智慧,也是无计可施的。
这祸患的由来,遍及四面八方,防不胜防。
所以圣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简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事,以免取辱,静心安适以等待时机。
而小人不知道祸福产生的由来,常常是轻举妄动自投罗网,有时尽管千方百计加以防范,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这就好像失了火再去开凿池塘取水,穿着皮衣摇扇取凉一样。
况且,池塘堤坝有一万只洞,你塞着其中一个,鱼还有其他洞好逃生。
房屋有一百处门,你关闭其
中一扇,盗贼还是有其他门洞好进来。
大墙的倒塌往往起因于一条小小的裂缝;剑的折断常常是因为它本身已有缺损处了。
所以圣人能及早预见预防祸患的由来,这样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
楚国的太宰子朱侍候令尹子国用餐,令尹子国尝了一口羹汤后感到汤太烫,就拿杯子里的汤水往子朱浇去。
第二天,太宰子朱便辞去了太宰的职务,回家去了。
他的仆人就问:楚国太宰的职务不易谋得,你为何辞官离去?子朱解释说:令尹子国的行为轻浮,傲慢无礼,他要想侮辱人是非常容易的。
第二年,子国果然找岔制服了郎尹,还打了郎尹三百大板。
所以说,明察事理的人总是预先避免着,并善于从事情的细微不好的苗子中预料到事物发展的结果。
那鸿鹄还没从卵中孵化出来的时候,只须用一根手指头一戳,它就溃破而变得无影无踪了。
但等到它筋骨生成,羽毛翅膀丰满,它就会振动翅翼,挥动羽毛,飞上浮云,背负青天,胸贴着红霞,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徜徉在彩虹之间,这时虽有强弩利箭,细缴长丝,再加上有蒲且子这样的神射手,也对付不了它。
长江发源于岷山时,人可以提着衣裳涉水淌过。
但等到它奔流到洞庭湖、流向石头城、经过丹徒镇时,就形成了波涛汹涌之势,这时你乘船航行一天也不能渡过。
所以圣人总是在事物尚未形成之时便关注留意它,而不是等到事物已形成危害之势时才去留心注意它,所以这祸患往往难以伤及他。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孔子回答说:是个仁慈的人。
我不如他。
有人又问:子贡是个怎样的人?孔子回答说:是个善于辞令的人。
我不如他。
又问:子路是个怎样的人?孔子回
答说:是个勇敢的人。
我不如他。
那位客人就说了:他们三个人都比你行,可是都成为你的学生,听你教诲,这又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但我孔丘是既能仁慈又能下决断的,既善于辩说又有时显得嘴笨,既勇敢又胆怯的。
拿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换我这种处世之道,我还不情愿呢。
孔子懂得该怎样来运用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
秦牛缺路过一座山,遇到了一群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车马,解开他的口袋和竹箱,还夺走了他的衣被。
强盗们离去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秦牛缺,只看见秦牛缺非但没有恐惧、忧伤的神情,反而还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有点悠然自得。
强盗们于是问秦牛缺:我们抢了你的财物,用刀胁迫你,但你却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是为什么呢?秦牛缺回答说:车马是用来供人装载和乘骑的,衣裳是用来掩遮体形的,圣人是不会因为顾惜这些养身护身的财物而去伤害自己的身心的。
强盗们听了这番高见后相视而笑,说:这人知道不以物欲伤害身心,不为利益拖累身体,是当今的圣人。
如果这样的人以这样的高论去见君王而被重用后,他必定会对我们作认真处理解决的。
于是这群强盗又折回来杀死了秦牛缺。
这位秦牛缺能够凭他的智慧来显示自己什么都懂,但却不能以聪明而掩其聪明、装糊涂以避杀身之祸;这位秦牛缺敢于表现自己勇敢,却不敢于表现自己柔弱。
凡是有道之人,都能应付仓猝事变而不会显得束手无策,遇到祸患总能化解,所以天下人都看重他。
如果现在只知道自己做某事的原由,而不知道别人做某事的原由,知己不知彼,那么这样的人对纷繁复杂的事还远远没有研究透。
人如果能由原本的明白精明进入到混沌高明的境界,那么他就离道不远
了。
《》上说:人们说过这样的话,哲人无不愚。
说的就是这道理。
事情有时候人为地去做了,却恰恰是败坏了它;有时候有意去防范它,却恰恰是招致它。
怎么知道是这样呢?秦始皇得到一册录图,发现上面的解说文字写着:亡秦者,胡也。
于是秦始皇便征调五十万军队,命令蒙恬、杨翁子率领去修筑长城,以防胡人。
这修筑的长城西起流沙、北接辽水、东连朝鲜。
从中原内地派人拉车输送军饷粮食以供修筑长城。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贪图越地的犀牛角、象牙、翡翠和珍珠。
于是又派尉屠睢率兵五十万,分成五路大军:一路大军扼守镡城山岭,一路大军守卫九嶷要塞,一路驻守番禺城邑,一路大军防守南野边界,一路大军集结在余干河畔。
各路大军三年之内不解铠甲,不松弓弩。
监禄无法输运军粮,于是令士兵凿挖河道以运军粮,靠这来和越人作战,杀了越族西呕人的君主译吁宋。
越人全部逃进莽莽丛林中,和禽兽共处,不肯做秦军的俘虏。
西呕人推选出勇猛强悍的人做将领,深夜攻打秦军,把秦军打败,并杀了尉屠睢,其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秦始皇此时只得派囚徒来防守南疆边界。
在这段时间内,战争使得全国各地男子不能安心在田里耕种,妇女无法静心在家削麻纺织;老弱病残者都出外拉车运送军粮给养,官吏们则拿着箕畚公开在路口收刮钱财;病者得不到治疗,死者得不到掩埋。
于是陈胜在大泽乡举事起义,他振臂一呼,各地反秦人马纷纷响应,顿时席卷天下,义军一下子打到戏城。
这时刘邦和项羽也兴义兵跟随在陈胜之后,他们夺取城池,消灭秦军,其势如折断枯枝,振落枯叶,锐不可挡。
秦始皇就这样丢失了天下,而祸根在于秦始皇为防胡人和贪
图越人的地财。
秦始皇原本修筑长城是为了防止灭亡,谁知恰恰是修筑长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秦始皇调动囚徒防守边疆,谁知恰恰是从这中间爆发了灾难。
那乌鸦、喜鹊知道一年中哪个季节多风暴,于是将原本在高大树端上的巢迁到低矮路旁的树枝上安巢,但谁知这样一来,路人就可随手掏到雏鸟,小孩顺路就可挑破鸟蛋。
乌鸦和喜鹊只知道预防遥远的祸患,却不知这样一来,又造成了眼前的灾难。
以此来看秦始皇的所谓防备,只是像乌鸦、喜鹊之类的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