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7课件
土地使用管制
通过土地使用管制措施,限制 不合理的用地行为,保护土地 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土地市场调控
通过调整土地供应、规范土地 交易等措施,调控土地市场价 格,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
05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规划编制
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需求,制定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明确土地利用的 目标、任务和措施。
土地评价的指标评分标准
标准化处理
评分赋值
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统一量纲和范围。
根据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对照评分标准 进行赋值。
确定评分标准
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
04
土地管理概述
土地管理的定义与目的
土地管理的定义
土地管理是指政府或相关机构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组织、 协调、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利用方式
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自然保护区等,需根据 土地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合 理规划和管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01
02
03
04
保护生态环境
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应注重保 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和
资源枯竭。
合理规划与配置
根据土地资源的类型、特点和 价值,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 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农村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案例分析
农村土地评价
评估农村土地的生产能力、生态价值 和景观美学价值等,为农村土地的合 理利用提供依据。
农村土地管理
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流转 等方式,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分析
土地评价与管理
1、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性(2)土地的空间尺度(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价值(5)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2、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3、学科性质:1 浓厚的系统科学性质 2 鲜明的公共管理色彩3 明显的时空尺度性4 综合性应用科学4、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现状特征原则、地域性原则、生产适用性原则、科学系统性原则6、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土地税费征收的依据。
7、土地评价的主要任务:阐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阐明土地的潜力、阐明土地的适宜性、阐明土地的利用效率8、土地评价的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9、土地评价的原则:(1)“三比较”原则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 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2)针对性原则(3)区域性原则(4)可持续性原则10、土地评价按评价方式区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按评价途径区分:直接评价、间接评价按评价目的区分: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按服务目标区分:单目标评价、多目标评价11、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包括:水平分异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地貌类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土地利用布局形态的多样性。
12、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念: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
可分为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
13、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指标有: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作物及种植制度生产潜力、现实土地生产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变得愈加重要。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入手,探究土地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相关政策。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土地资源评价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土地的质量、产能以及利用潜力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
只有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价,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控资源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在于,它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土地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利用方式,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评价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
三、土地资源的管理方法1. 文化服务土地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文化服务来提升土地资源的价值。
例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文化景观区,通过文化旅游等方式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2. 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的生态价值,同时也保护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3. 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例如,城市规划、农田规划等,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手段。
四、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1. 土地征收政策土地征收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土地使用税政策土地使用税是指对占用和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收。
通过收取土地使用税,可以促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随意浪费和滥用。
3. 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补贴政策为了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政府可以出台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进行环保型农业和生态经济的开发,同时也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1.前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支撑经济、保障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管理,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的质量、数量、利用方式和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关系进行系统的评价,以确定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2.1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土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土壤的肥力、渗透性、排水性、抗压强度等指标。
2.2土地数量评价土地数量评价主要是从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边界、形状、地势和土地的分布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3土地利用方式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主要是从土地的功能、功能组合和资源优化利用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
2.4土地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关系评价土地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关系评价主要是从土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治自然灾害的效能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评价,确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
3.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规划、设计、监管和调控,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1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规划是制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分析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最优化能用方案的一种集中、长期、系统化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案。
3.2土地资源设计土地资源设计是将土地资源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技术设计和规范制定的过程,针对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土地资源利用达到我们制定的最优化方案目标。
3.3土地资源监管土地资源监管是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土地资源的健康、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以及管理策略展开探讨。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性土地资源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潜力和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
评价的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配置决策。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优势和短板,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
评价还能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指标1.生态功能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主要体现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程度。
包括土地的保育、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评价生态功能,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经济价值指标经济价值指标主要反映土地的经济效益。
如土地的农业适宜性、交通条件、城市化程度等指标。
通过评价经济价值,可合理规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3.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考量土地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破坏情况。
如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等指标。
通过评价环境质量,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修复土地环境。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1.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
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利用规划。
科学划定各类土地的功能区,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在法律范围内的有偿转让。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应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规范流转程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经过评价发现环境质量差、生态功能退化、土壤退化的土地,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保护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
4.鼓励土地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鼓励开发和利用具有良好开发前景和效益的土地资源。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
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评估、土地适宜性评估、土地利用限制因素评估等。
土地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可分为
农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评价、未利用地评价等。
按评价目的可分为
定级评价、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等。
按评价范围可分为
区域评价、地块评价等。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 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定量分析
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土地进行评价和预测,如土地适宜 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估等。
综合分析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对土地的综合评价结 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评价的完成阶段
编写评价报告
根据分析阶段的结果,编写土地评价 报告,对土地进行评价和总结。
成果应用
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和计划,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实施和监测等环节,以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权属确认
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权 属关系,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土地管理的目的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土地管 理的目的是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益、规范土地市场、保障民生用地等。
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 障,包括宪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土地评价还可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率, 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土地评价与管理【3篇】
土地评价与管理【3篇】土地评价与管理1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监督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
理解还此概念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土地管理都是为了确立和巩固某种土地所有制。
2.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首长和普通公务员。
各级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是土地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其行为具有国家行为特征;3.土地管理的客体包括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调整土地关系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社会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对土地关系进行调整,即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变更和确认。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用地单位和个人之间,理顺协调用地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是土地管理的社会属性所在。
4.在土地管理中,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
法律手段包括通过立法,用法调整土地关系,规范社会的用地行为。
经济手段通过税收、市场机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等来调控土地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行政手段通过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用地审批、计划、监督检查等措施来组织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科学技术手段则采用土地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定级估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工程技术等科学措施来增强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
总之,只有综合运用上述手段和措施,才能达到土地管理的目的。
5.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6.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是监督和组织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是指按自然和经济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配置各项用地,包括用地数量结构和空间位置。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考试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考试一、单选题1.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单选题] *A、非农用地B、建设用地(正确答案)C、工矿用地D、其他用地2.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批准。
[单选题] *A、国务院(正确答案)B、省级人民政府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D、县级人民政府3.2019 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以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单选题] *A、永久基本农田B、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C、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D、征收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的(正确答案)4.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家庭承包的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草地、林地承包期届满后依法相应延长。
[单选题] *A、十年B、三十年(正确答案)C、五十年D、七十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
[单选题] *A、国家所有制B、私有制C、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正确答案)D、以上均不正确6.建设项目用地实行()预审 [单选题] *A、分级(正确答案)B、属地C、行业D、部门7.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单选题] *A、100B、300C、600(正确答案)D、10008.依据土地的特性,下列不属于土地特性的是() [单选题] *A、用途的多样性B、土地位置的固定性C、土地资源的配置(正确答案)D、土地的永久性9.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文件有效期为()年,自批准之日起计算 [单选题] *A、半年B、一年C、两年(正确答案)D、三年10.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
[单选题] *A、一年B、二年(正确答案)C、三年D、五年二、多选题1.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农村集体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直接使用()。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也称为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2、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4、土地质量:是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
5、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登记。
6、毛利分析:称边际效益分析。
所谓毛利,是指农业企业产品的产值(产量×价格)减去生产费用。
毛利分析不仅要测算毛利,还要计算纯收入和纯利润。
7、生态安全:(1)广义: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2)狭义: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3)综合概念: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8、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做出的预测性评估,他对于避免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9、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
10、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管理(正文开始)一、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等因素,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和管理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管理为题,探讨该领域的相关方法和应用。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2.1 自然因素评价自然因素评价是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要素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适宜用途和潜力。
例如,农业用地评价可以考虑土壤肥力、水资源丰度等因素,以确定最佳农作物种植模式。
2.2 经济因素评价经济因素评价是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考量。
该方法通过分析土地的经济潜力、市场需求等因素,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估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度等经济因素,来确定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向。
2.3 社会因素评价社会因素评价考虑了土地资源利用对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影响。
这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传承等因素。
例如,在土地规划中,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当地社区文化的影响,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接受度。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3.1 规划管理规划管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合理布局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该管理方法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确保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 保护管理保护管理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取措施保护耕地、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土地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
这包括合理推行耕地保护政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措施。
3.3 利用管理利用管理是指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增值。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等手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评价与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评价与土地资源管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地评价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意义、方法及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土地评价的意义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旨在确定其适用的用途、价值和开发潜力。
它不仅是土地出让、转让和抵押的基础,也是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首先,土地评价可以促进土地利用的优化与协调。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其可持续利用的潜力,合理划定不同类型的用地区域,并确保各类用地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土地评价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对土地价值的评估,可以合理确定土地出让和使用价格,引导土地资源向效益高、效率高的领域流动,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土地评价可以保护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面临着非农化和抛荒等问题。
通过土地评价,可以明确农村土地的价值和潜力,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二、土地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实地勘测、调查和分析,综合考虑土地面积、地理位置、土壤质量、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初步评估,可以提供决策者初步的参考。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土地资源的价值和可利用性,为土地出让、转让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地评价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尽管土地评价的意义和方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评价存在数据不全、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
土地资源的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现实中往往存在数据收集难度大、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
因此,需加强对土地资源数据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
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
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
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
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
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规划管理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的必要性、评价方法以及规划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必要性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旨在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适宜用途和价值,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土地资源评价可以帮助政府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评价的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分类和分级,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其次,土地资源评价可以为土地的流转提供依据。
通过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价值,为土地交易提供价格参考,促进土地的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资源评价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限制开发区,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包括区域评价法、土地单元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
区域评价法是指根据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征和条件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土地质量、地理位置、辐射条件等因素。
土地单元评价法是指从小规模的土地单元出发,以土地单元为评价对象,通过观测和测量,评价该土地单元的质量和适宜用途等。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系统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评价层次结构,对各个评价因素进行权重排序,最终得出评价结果。
此外,还包括数学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的应用。
三、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调控土地利用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规划管理应坚持综合性原则。
土地资源规划应以全面考虑各种要素和影响因素为基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次,规划管理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规划应考虑土地资源的长期利用效益,预防和解决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评价与管理第03章 土地评价概论
18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两子系统结合成为全面的、综合的土地评价系统。 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外,也反映了经济因素; 既考虑了土地管理措施,又考虑了土地税收和法规。
该系统仅是一个纲要。
17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3.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s’,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向着综合化、精确
化的方向发展。
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 地评价”系统。
土地评价:潜力分类、重要农田鉴定和土壤生产力;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特点: 结合土地清查进行。 评价目的是为土地利用服务。 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
考虑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
因素的变化。 针对广泛的标准化的土地利用,未能指出土地对特定作 物的适宜性和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
13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3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管子.地员篇》将九州土地分为18类,每类地又分为 5物(品色)。根据土地对农林生产的的适宜程度,把18 类土地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等,形成3等18类90物的 土地评价系统。
系统总结了中国人民评价土地资源的经验。按土色、
——恩格斯
阶段: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研究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研究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资源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资源的安全利用至关重要。
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和判定工作。
其通过对土地性质、土地利用方式、资源地区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为决策者提供权威的决策依据,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其中,定性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质量、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的历史环境以及预测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影响等因素,得出对土地资源的质量、生产效益和发展潜力进行较为粗略的评价;而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和模型,对土地各种属性进行测定和数值化,得到一定的评分,从而全面精确地评价土地的价值。
二、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协调和平衡利益关系,合理配置和使用土地资源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而土地资源管理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土地法规制度等方面。
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是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空间结构安排;而土地法规制度,主要是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规定为基础,建立一整套既针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质量等方面也兼顾土地资源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所有权保障等多方面的法律体系,约束和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对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紧缺化,土地资源评价和管理成为了一个急需研究的领域。
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与人类未来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在土地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中,应兼顾人类经济利益与自然生态的平衡,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以建设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为目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1.12.23.3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潜力级潜力压级潜力单元,壕哂芯灾事穑恋厥褂萌谕纪贸煞值挠玫氐换蚋鋈酥浣泻嵝凶玫氖谐。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2017-07-28 15:30:56 | #1楼1、土地概念的理解: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2、土地由哪些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观赏性功能3、土地的特性有哪些?是自然综合体,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永属性4、土地作为资源和作为资产分别由哪些特性?5、容积率:是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它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建筑密度:及建筑覆盖率,是指一定用的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一般情况下,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8、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主要受水热条件制约9、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10、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共利用的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
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
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如下特点:①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②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片。
③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扑会经济技术条件进步而变化的。
11、土地覆被:是随着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覆被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性12、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步骤?调查的内容: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行政辖区范围界线;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调查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经验教训,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14、土地利用类型理论划分的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1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16、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FJL 个方面:①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而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系统: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2、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3、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或“常规法”,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们对当地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和对当地土地特点利用改造的结果。
6、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7、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8、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产量的估算。
9、气候生产潜力:是指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光、温和降水)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
10、土地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质量。
13、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1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16、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17、生态包袱:是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使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MFA中又被称为隐藏流。
18、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19、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20、土地产权制度:就是人们因利用土地,由国家或社会规定的土地产权主体与土地产权客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制度性模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即有关土地占有和利用的权利规范。
21、线状地物: 北方宽度≥ 2m,南方宽度≥ 1m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22、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
23、权属地物: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和使用权界。
二.填空题1、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原料性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性功能2、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适宜性3、世界上土地利用系统可归并为三大类。
1)生物生产系统2)技术生产系统3)服务系统。
4、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土地类型单位、土壤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和网格单元5、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结构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区域性、动态性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4类:供给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4个类型。
8、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
一是模拟市场技术。
二是替代市场技术。
10、生态风险的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11、生态风险评价包括4个部分:风险源分析、暴露分析、危害分析和受体分析。
12、生态系统健康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1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及其综合评价14、《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单元四个等级。
15、《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分为5个等级: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
《中国1:100万土地图》16、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两条途径:一是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二是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
1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压级和潜力单元。
它是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的类别。
(1)潜力级潜力评价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潜力亚级的归并(2)潜力亚级具有相同限制因素和危害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四种限制性类型:侵蚀e 水分w 表层土壤s 气候条件c)(3)潜力单元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三.选择题1、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2、衡量区域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
3、土地用途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4、一个地区土地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土地集约化水平(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耕作轮作制度、灌溉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5、2007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2个层次: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能够判断出农用地)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以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核心,生态安全是先决条件7、、农用地分等以稳定因素为基本依据,农用地定级以易变因素作为基本依据来进行评定。
7、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
四.简答1、土地的性质:1)土地的自然综合性2)土地的空间尺度性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价值性5)土地的社会经济性6)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2、农用地土地经济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2)土地评价区划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4)土地经济评价。
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4、FAO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区域法或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过程:1)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2)作物种类与生育期间的温度订正3)叶面积订正4)净干物质产量订正5)经济系数订正6)作物生长期订正5、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 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3)拟定潜力评价表4)评定潜力等级。
6、土地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优点:1)土地潜力评价以定性为主 2)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况程度较高3)土地潜力评价级序明了 4)土地潜力评价结果较为稳定不足: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事,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制订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扔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2)单项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的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
而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时,对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综合考虑,也是造成潜力评价结果受评价者主观影响较明显的重要原因3)土地潜力评价结果只是得出了某块土地可提供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土地的最近利用方式4)由于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受到一定限制5)土地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只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来考虑,忽视土地的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评价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
同时,在评价中不特别考虑管理水平的差异,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进行评价。
因此,要将潜力评价的结果真正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还需作许多后续工作。
7、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1)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 2)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 3)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 4)结果表达更为直观8、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是:根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9、国际上1996年通过的LUCC研究计划以五个中心问题为导向:1)近三百年来人类利用(human use)导致的土地覆盖的变化;2)人类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今后50年如何改变土地覆盖;4)人类和生物物理的直接驱动力对特定类型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与土地利用与覆盖之间的相互影响。
10、生态脆弱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差2)生态弹性小,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差3)自然恢复能力差4)生态承载能力低,环境容量小。
11、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满足以下特征:1)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2)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3)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4)不影响相邻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5)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6)在经济上可行7)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12、生态系统管理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性 2)目标 3)生态系统模型 4)复杂性和相关性 5)动态特征6)动态序列和尺度 7)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8)适应性和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