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
质疑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思维也是变化的。 例:美国由13个洲组成。 这句话在1790年是真的,但今天看来是假的。
反驳
这个语句不完整。完整语句应为: 1790年的美国由13个洲组成。 这句话无论是在1790年还是现在都是真的,
它的真值并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A
朱丽叶的婚姻状况
►在一次舞会上,罗密欧先生看到朱丽叶一个人 站在酒柜旁边.
►罗密欧先生想知道朱丽叶女士是哪种婚姻状 况的女士.
►注:婚姻状况有已婚,处于订婚阶段和尚未订 婚三种.
1. 参加舞会总共有十九人.
2. 有七人是单独一人来的, 其余的都是一男一女成 双成对地来的.
3. 那些成双成对来的,双方 要不就已相互订婚,要不 就已相互结婚.
分析
►这四人中的一人杀了精神病医生,A君离开寓 所时医生已死.
►B君不是第二个去寓所的,他到达寓所时医生 仍活着.
►C君不是第三个去寓所的,他离开时医生已死. ►凶手是在D君之后去寓所的,他到寓所时医生
活着.
B君和D君是在A君和C君之前去精神病医生 寓所的.
D君是第二个去寓所的,而B君是第一个.A君 第三个去寓所,C君第四个去.
分析
如果I=1,则所有个位数字之和必定是11或21,而所 有十位数字之和相应为10或9.得以下两式 (B+D+F+H)+(A+C+E+G)+I=11+10+1=22 或者 (B+D+F+H)+(A+C+E+G)+I=21+9+1=31
如果I=2,则所有个位数字之和必定是12或22,而所 有十位数字之和相应为21或20.得以下两式 (B+D+F+H)+(A+C+E+G)+I=12+21+2=35 或者 (B+D+F+H)+(A+C+E+G)+I=22+20+2=44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 A、B两人的一段对话: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 革命的事情,都 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 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 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 不住的人!
文章写作中的“走题了”、“跑题了”
某地铁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列车颠颇乘 客拥挤,一位站着的中年人请一位青年姑娘给抱 小孩的妇女让座,姑娘说“凭什么让我让座?”, 中年人说:“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这位姑娘眨眨眼,突然理直气壮的说“你配 讲什么精神文明,你的吐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了, 你是耍流氓!” 中年人气的说“你是耍无赖.”。 “你才是无赖呢。”姑娘煞有介事的拿出手绢来 擦脸。中年人脸气的铁青,无可奈何。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对同一 对象所作出的两个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 的判断。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只 有两条路:或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当时却有人提出“既不走社会主 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彼此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而“有人”对这两个 判断都加以否定,就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十二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第一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形式逻辑的规律,简称“逻辑规律”, 即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 人们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循 的各种逻辑法则。
《逻辑学》第11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基本思维规律之所以能够规 范,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客观规 律有它的特点,以这个特点去要 求思维认识而又得到满足的话, 思维认识就成为确定的。
这些规范“虽不是所有的思 维认识都实际上遵守的,然而它 们是所有的正确思维认识所必须 遵守的。它们所规范的是思维认 识的确定性或一贯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 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 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 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 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 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 无条件的前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与应当依据各种具体科学规律来制定 实践规范一样,也应当依据逻辑规律 来制定思维或认知规范。
• 逻辑规律与其他科学的规律又具有不 同的性质。逻辑学对于逻辑规律的把 握与思维规范的制定,均具有不同于 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有些传统逻辑教科书把矛盾律、排中 律和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 律”,通常归因于其普适性,着力论 证遵守它们的“逻辑要求”(即遵守 由它们决定的思维规范)是正确思维 的必要条件,其实在这一点上,它们 和其他演绎逻辑规律并无二致。它们 在许多现代逻辑系统中都表现为普通 的内定理。
(p→q) ∧ q → p xFx → x Fx • 这些普遍有效式所表达的都是经典演绎逻辑的 “逻辑规律”,都决定一定规范。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逻辑规律所刻画的是命题之间的真值 关联,因而逻辑学被称为求真思维的 “工具”。
• 但逻辑规律与其他学科所刻画的客观 规律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矛盾律最直接地体 现“逻辑之所舍”,排 中律最直接地体现“逻 辑之所取”,而同一律 是“可能的可能,意义 的条件”。
关于逻辑学的若干问题
关于逻辑学的若干问题关于逻辑学的问题,这里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思考方向:1. 什么是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如何从已知的前提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学在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推理、论证等。
命题是陈述事实或观点的语句;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命题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的过程;论证则是通过一系列推理来支持某个观点或结论。
3. 逻辑学有哪些基本规律?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这些规律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它们规定了推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4.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法律、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在法律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律师和法官分析案件,找出证据和漏洞;在科学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在哲学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哲学家思考问题,建立理论体系;在文学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作家构思故事情节,使作品更加合理和引人入胜。
5. 逻辑学与数学有什么关系?逻辑学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等概念的学科,而逻辑学则是数学的基础。
在数学中,许多概念和定理都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其正确性。
同时,数学也为逻辑学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和方法,例如集合论、数理逻辑等。
6. 逻辑学有哪些分支?逻辑学有许多分支,例如数理逻辑、辩证逻辑、应用逻辑等。
数理逻辑是研究数学中的推理问题的分支;辩证逻辑则主要研究辩证思维中的推理问题;应用逻辑则主要研究逻辑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7. 逻辑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逻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逻辑学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 规则1:有且仅有三个项。 •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 规则3: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也必须
周延。 • 规则4:前提与结论中否定命题的个数相等。 • 规则6:两个全称前提推不出特称结论。
第四节 日常语言中的三段论
一 省略三段论
•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 并且把马牵走,狗却没有出声……显然,来 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物。”
• 狗见到陌生人就会发出叫声, • 狗没有出声, • 所以,来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
(一)省略大前提的形式。
• 我们是不相信鬼神的,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 (凡唯物主义者都是不相信鬼神的);我们是
• 甲:你这个月奖金拿得很多吧? • 乙:不是很多。 • 甲:那是否拿得很少呢? • 乙:也不是很少。 • 甲:怕别人借你钱花啊?你的回答违反了排中
律,知道不?
• 张三:你后来拿到回扣了吗? • 李四:对不起,张先生,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三)排中律的适用范围
• 当客观事物尚未认清时,持“两不可”或 “不置可否”的态度,不算违反排中律。
• 规则六:两个全称前提得不出特称结论。
• 没有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没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数学家。 • 所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非数学家。 • 有非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存在谬误”
1. 所有宠物都是家养动物,没有独角兽是家养 动物,所以,有独角兽不是宠物。
2. 以“有美人鱼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会员”为 假推出“有美人鱼不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成 员”为真。
第四组: •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但是正当防卫超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第五章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遵守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第二节 同一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公式是: 是 公式是:A是A
同一对象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对正确思维的逻辑要求 三、矛盾律的作用 四、关于悖论
二、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为什么?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县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农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县委领导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2.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 甲说: 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 乙说: 甲说 话 不对。 甲说: 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不对。”甲说:“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乙 你这话也不对。 甲说: 你的话不合逻辑。 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 乙 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 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甲乙二人的话到底谁的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 必须有其充足理由
公式:因为 真 并且B推出 推出A,所以A真 公式:因为B真,并且 推出 ,所以 真 或为: 或为:〔B∧﹙B→A﹚〕→A ∧ ﹚
练习题
逻辑学课件 第五讲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斑痕和 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连忙说:“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被害人吞吞吐吐,不能自圆其说。 请问:律师是怎么揭露被害人的谎言?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同一律
1、混淆概念 “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你 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 在某饭店,一位顾客对送鸡蛋汤的服务员说:“小姐 ,你的拇指泡到汤里去了!”服务员说:“不要紧, 这汤不太烫。”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2、在思维领域矛盾律同样是在“同一思维过程”的 条件下才有效的 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伊索曾为奴,主人请哲学家们做客,吩咐准备最 好的菜,伊收集了各种动物的舌头,做了顿舌头宴。 并解释道:“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 家来说是最好的菜。”主人又吩咐明天做最坏的菜, 结果依然是舌头宴,解释道:“难道一切坏东西不是 从嘴里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又是最坏的东西 。”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1.概念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一对相互 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示同一客观对象。 如“圆形的方桌”、“木制的铁器”、“变速的 匀速运动” 2.判断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 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论断。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逻辑学:基本规律与归纳推理
…bad reasoning well as good reasoning is possible; and this fac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actical side of logic. —Charles Sanders Peirce
•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作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 “文艺作品是有阶级性的”,而随后论述的却 是“文艺作品都是有思想性的”这样一个论题。 显然,作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为 一谈了,这就是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是违反 同一律要求的。 • 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故意把两个不同 的论题混淆或等同起来,同一个论题去替换原 来所论证的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这是有意识 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诡辩手法。
• • • •
•
第二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 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同一律可用公式表示为: A是A或如果p,那么p 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公式中的 “p”表示任何一个命题。 “A是A”这一公式,用自然语言表达,就是在同 一思维过程中,概念A就是概念A,即它是这个概念 就是这个概念,而不是别的概念。“如果p,那么p”, 这—公式用自然语言表述,就是在同一过程中, 每—个命题都有其确定的内容,是这个命题就是这 个命题,而不是别的命题。
• 又如,古希腊的诡辩者欧布里德对他的朋友说:“你 没有失去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 样?”对方问答说:“是这样。”欧布里德接着说: “你没有失去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这就是利用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产生的歧义来偷换概 念。在这里,两句问话中的“没有失去”这个词有歧 义,前一个是指“原来有的而没有失去’,后一个则 是指“从来没有的也就无所谓失去”。显然它所表达 的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 • 再如,有位翻译陪外宾到医院里参观。医院里挂着一 块匾,上面写着“华佗再见” 四个大字,外宾问是 什么意思,翻译道“再见吧华佗!”在这里,翻译之 所以闹笑话,就在于他缺乏古汉语和逻辑知识。在古 汉语中“见”是有歧义的,因为在古代“现”字很少 见,诗文中大多以“见”, “华佗再见”用的是古 汉语,意思是“华佗再现”,这是被治好了病的人民 群众对医务工作者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的热情称赞。
逻辑基本规律1.
松鼠问题
一位猎人:我 们绕松鼠转了 一圈,因为树 下留下了一圈 脚印。
另一位猎人: 我们没有绕松 鼠转一圈,因 为没有看到松 鼠的尾部。
违反同一律
马克。吐温 马太福音第六章二十节“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三)正确理解同一律
同一律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总是一成不 变的,所要求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 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
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 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则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加以运用。
混淆概念
例析: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姑 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 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 张贰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
偷换概念
例析:
甲: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 乙:不能那样说,骄傲会使人落后。
少校痛苦地说。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 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英国数学家拉姆齐
悖论有两种:语义悖论和逻辑悖论。
语义悖论:认识论悖论,涉及语义、 意义、命名、定义等。
逻辑悖论:语法悖论,不涉及内容, 只涉及类、关系。
对悖论的认识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 由于违反逻辑规律,有人认为是由于 概念或命题的自我涉及,有人认为是 忽视了不同的语言层次,有人认为人 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之 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矛盾律要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
错误
自相矛盾:对关于同一思维对象的两个 具有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判断 同时予以肯定,造成概念自毁或命题逻 辑矛盾。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下面再举两例说明.-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下面再举例说明.-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1919年,英国着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这是数学史上着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三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下面举例说明.-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中张老师和赵老师的推测形式分别是"如果P 则Q"和"P并且非Q",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推测成立且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因此,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推测均不成立,即事实上余涌考上了清华.因此,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即E项为真.。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条件。
主要的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
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
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
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
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
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
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
第五章 逻辑学基本规律
B:这件好事是D做的
C:这件好事是B做的
D: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2、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 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 “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 他俩的答案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是数学老师 刚好走过来,听了他们的谈话,并看了他们的运算结 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二、违反基本要求的逻辑错误
(一)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保持一致。一是前后不 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某个词语,无意或有意地 混淆了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概念;二是无意或 有意把前后两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同 一概念。
例如: 1、金属是化学元素,钢是金属,所以,钢是 化学元素。 2、在某商店里,一顾客问“同志,这里有好 茶吗?”售货员说:“我们卖的都是好茶,从 来不卖坏茶。”
A 代表任一思想,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 思想要有确定的内容,不能亦此亦彼,必须保 持自身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1、对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有清晰的理解或解释,必要 时加以定义; 2、交流双方对同一概念和命题有共同的理解或解释; 3、概念或命题的含义不能飘忽不定或不加说明而改变; 4、对话的主题或话题不能随意变换。
“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通常 表现为:与人交谈时,答非所问;写文章时,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话或做报告时没有中 心,口如悬河、漫无边际等。
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致的逻辑错误属于 “混淆”;出于某种目的破坏概念或判断的同 一造成的逻辑错误,则是“偷换”,属于诡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与重点
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及所犯错误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逻辑规律之间的关系
本章知识分析角度
具体逻辑规则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刻画思维的确定性 同一性
同一律
无矛盾性
矛盾律
明确性
排中律
第一节 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 一、定义
• 逻辑基本规律就人们用概念、命题、 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 一般的准则。 逻辑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
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 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只是
侧重点不同:
二、逻辑规律的之间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1)矛盾律适用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 (2)排中律适用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 想。
2、逻辑要求及所犯错误不同 (1)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相互否定的思 想,否则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2)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 想,否则要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3、逻辑作用不同 (1)矛盾律能够由真推假,用于反驳; (2)排中律能够由假推真,用于证明。
三、逻辑悖论
•
悖论是这样一种论断:由这一论断
的真,可以推出它是假的;由这一论
断的假,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 例如: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理发师悖论”
• 一个乡村理发师出了一个通告:
• “本理发师只为本村所有不给自己 理发的人理发。”
• 在一起强奸案中,被害人指控被告人捆绑其双手将其强 奸,在法庭上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为了证明被告人不是强 奸而向被害人作了如下提问: • 律师:“请被害人回答,你于被告人在案发前就熟悉吗 被害人:“只见过一次面,谈不到熟悉。” 律师:“在被告人将你双手捆绑之前,你有没有打过或 掐过被告人?”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 斑痕和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
逻辑基本规律就是思维的确定性的
具体表现。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 命题的确定和同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承认两 个互相矛盾的思想都是真的。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 定的思想必须确定其中一个是真的。
• •
•
二、条件
(一)客观事物质的稳定性
条件: (二)思维的确定性
无意犯错
4、偷换论题 故意犯错
实例分析1: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
姑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的
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张贰
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
实例分析2:
某律师有如下辩护:“被告李××虽然盗窃 公款属实,但他在部队服役期间曾两次荣立 三等功,是有立功表现的。根据我国《刑 法》第68条之规定,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
意义是否确定?
第二节
1、定义:
同一律
一、同一律及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 思想自身具有同一性。
2、公式:
A是A AA
对同一律内容的理解
(1)同一思维过程;
(2)“每一思想” 是指每个词项或命题; (3)“自身具有同一性” 是指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每个词项所反映的对象、属性是确定的。 每个命题所断定的情况、真值也是确定的。
•
二、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都在运 动、变化、发展着。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 和质变两个阶段。在事物的量变阶段,客 观事物质的规定性,决定它是这个事物而 不是别的事物。 • 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反映在人的思维中, 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即一个思想反映 了什么就是反映了什么。
条件:同一思维过程,体现在
同一事物 事物的同一方面 时间段
同一对象 同一关系
• •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思维的确定性
•
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
实例分析
• (1)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请问:以上三个判断的所表达的
矛盾律和排中律图示区别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下反对关系 不能 同真 不能 同假
可以由真推 假 若同时 违反矛 盾律 断定 若同时 违反排 否定 中律 可以由 假推 真
自相 矛盾 两不 可
第四节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1、定义: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
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
• *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和命题。
2、公式:
•
•
A不是非A
“A ∨ ¬A”
公式中的“A”指任一概念或命题,“非A”是 指与A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是指与A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A或者非A”的含义 是:在“A”和“非A”这两个思想中必有一个是真 的。 “公式的含义是: 或者A真,或者非A真, 二者必居其一。
二、矛盾律的要求及违反它的逻 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也就是在同一 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 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思想,不应该承 认它们都是真的。
• •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自相矛盾
例如:
方的圆
五颜六色的红旗 杂乱无章的和谐 可计算的无限序列
例如:
有个青年想到发明家爱迪生的实 验室工作,并且雄心勃勃地说:“我想 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 质。” 爱迪生笑着反问他:“那么你用什 么器皿盛放这种溶液呢?”
情书
“亲爱的,为了你,我准备奋不顾 身地横渡大洋,毫不犹豫地跳进深渊; 为了见到你,我要克服任何困难…… 星期天我准时到你那里,如果 ……
•
如果不下雨的话……”
• 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波西娅 有三只盒子:金盒、银盒、铅盒。其中一 只里有波西娅的肖像。每只盒盖上各有题 词一句,她在盒子上写了如下题词: 金盒:肖像在这只盒里。 银盒:肖像不在这只盒里。 铅盒:肖像不在金盒里。 波西娅交了底:这三个陈述中至多有 一个真。 你能说明肖像在哪个盒子里吗?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1、对词项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词项的内涵和外 延应当始终如一,不能任意变换; 2、对命题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命题断定什么情 况就断定什么情况。真值应当前后一致,不能随 意转移。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词项
无意犯错 2、偷换词项 故意犯错 3、转移论题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被告李××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实例分析3:
审判员:“你是怎么走上贪污犯罪道路 的?” 贪官:“我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政府!”
甲:“你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吗?” 乙:“我的儿子心灵手巧,可能干了。’
实例分析4:
怎么能说人是由猴子变的呢?试问 有那个人不是父母所生,是猴子变的? 又有哪一只猴子变成了人?
所以,人类是由猿演变而来 的,
这太荒谬了。
实例分析5:
• 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
一只苍蝇。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
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
“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
•
•
《蟠桃献寿》
唐伯虎为富翁之母生日绘画题诗。他挥豪而 就一幅《蟠桃献寿》图后,紧接着信笔题诗,并 边写边高声吟诵: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 模棱两可
甲:这个班有的同学通过了英语 六级考试。 乙:有的同学没有通过。 丙:你们两个说的都不对。
实例分析:
• 某单位有个职工经常违反劳动纪律,单位领 导讨论对他的处理问题。领导甲主张正面教育, 领导乙主张给予处分。甲乙两人争执不下,征求 领导丙的意见,丙说:“动不动就给人处分,这
不好吧!”甲问:“你同意不给处分?”丙又说:
•
• 例如: 所有学生都是团员。(A) • 有些学生不是团员。(O) • • • 有些学生是团员。 (I) 有些学生不是团员。(O) 以上两组命题,每一组命题中都必然有 一个命题是真的。
二、排中律的要求
• 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反映同 一个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 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应含糊其 词,骑墙居中。 •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蟠桃奉至亲。”
第三节 矛盾律
•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
1、定义: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 * “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盾 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和命题
2、公式
• A不是非A “ ¬(A ∧ ¬A)”
• *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命 题。这个公式的意思是:“A真并且非A也真” 这是不可能的。 • 例如: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哲学的。 (A) • 我班所有学生都不是学哲学的。(E) • 我班有些学生不是学哲学的。 (O)
“我也不同意不给他处分,对这种违反纪律的人
不处分是不行的。”
【思维训练题1】
• 一家珠宝店的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 甲、乙、丙、丁中的某一人所为。审讯中, 四人是这样说的: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罪犯。” 丁:“我不是罪犯。” 到底谁是罪犯?
• 老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一个 人的名字,然后握在手里让这四个人猜一猜是谁 的名字。 甲说:是丙的名字。 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丁说:是甲的名字。 听完后,老师说:“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请 再猜一遍。” 问:这张纸条上究竟写的是谁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