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大战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集体备课——三大战役

集体备课——三大战役

备课组活动时间主备人记录人历史组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展示指导学生展示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A .三大战役胜利B .北平和平解放C .南京解放D .新中国成立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B )1.认真阅读课文,重点弄清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战果;1.由合作小组完成知识问题中的问题;2.学生个人讲述你所了解和所知道的中国解放战争的故事。

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2.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三大战役的故事。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D ) A .辽沈战役 B .渡江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淮海战役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C A .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 .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4、国民政府统治垮台的标志是( A )签名:本次活动应到 人,实到 人,请假 人,缺席 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 战略进攻的开始; 第18课 三大战役一、三大战役的概况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共 和 改编国民党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

23日,。

意义:标志着 。

自主检测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A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重难点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战果;2.掌握渡江战役及其意义;重点: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战果;难点: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战果;知识(展示)问题学习过程组员补充栏研讨课题第18课 三大战役主备人主备栏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第18课三大战役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大战役教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

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

《战略大决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1.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2.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知道南京吗?南京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城市,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总统府就是南京市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它见证了历史上南京国民政府的兴亡更替,那么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是如何被推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二、新课学习(一)三大战役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战略大决战吗?战略决战:战略决战是指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使用主力进行决定战争胜负的作战,通常由一系列战役、战斗组成。

其主要目的是歼灭敌方主力,剥夺对方的战争能力,夺取战争的决胜权。

2. 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决战?教师出示材料:从1946年6月到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数据①教师:展示材料:1946年6月、1948年8月,国共双方军队人数的变化。

人民解放军人数从130万上升到280万,国民党军队人数从430万下降到365万。

结论:敌我兵力对比差距缩小。

②教师出示图片介绍解放区和国统区在后方、兵源、士气等方面的显著的不现,从而得出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的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教师补充: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学法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大决战》片段
播放视频片段,问:你想知道这段历史是吗?请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本节课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难度较大,较难理解的教师重点讲述,充分调动师生的互动意识。
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认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二、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4
2、结果
解放南京
3、国民政府垮台
1、导思:南京解放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使用人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教学设计4: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4: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观看《决战时机成熟》的剪辑片断。

了解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二、新课教学(一)三大战役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最先发起的是哪次战役?观看《辽沈战役》剪辑片断,同时思考: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采用了什么战术?战绩如何?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2、分析说明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和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国民党军实力占绝对优势。

2、再用多媒体展示1948年秋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解放军实力大幅度提升,国民党军实力相对削弱,国共两党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发动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崩溃。

这节课学习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二、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的两个版块:三大战役定乾坤渡江战役安天下四、学习第一板块:三大战役定乾坤多媒体展示:(1)1948年9月—1949年1月(向学生说明这是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时期)(2)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名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大战役名称及大体位置)〈一〉辽沈战役:1、中共中央为什么把战略首战放在东北?用多媒体展示三个材料,通过学生读材料分析和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

2、让学生说一下作为一个战役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3、让学生按学习战役的方法再读本目内容,把重要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并识记下来。

4、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本目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5、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指哪里?为什么最先攻打锦州?(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锦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领导及我军高级指挥的英明决策和智慧,也突破了本目的难点)6、老师总结: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首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重点给学生强调),至此中国的军事形势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站也震撼了蒋家王朝,过渡到第二目。

过渡: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之际,蒋介石调集重兵云集中原,试图与中共主力决战,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打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B: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D: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E: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等。
(二)、学生分组分角色合作探究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
(1)辽沈战役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作业设置:(2分钟)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附:
学生讨论抢答,教师归纳补充:
A: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B: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
C: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D: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E:东北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等。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8《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战争密不可分)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出示目标(2分钟)
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
1.辽沈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战绩
2.淮海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意义:
3.平津战役①时间②主力③结果④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
5.渡江战役①时间②结果
同层评价(5分钟)
小组学习合作(15分钟)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年级主备教师韩蕾授课教师审编教师学科课题第18课战略大决战总课时 1 授课时数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对三大战役基本史实的掌握,采用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再结合地图讲述,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2、通过合作与探究国民党军队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原因由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讨论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的原因,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最伟大”的道理。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教学难点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跨台的原因。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教学准备教材、课件、能力培养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复习旧知,然后播放《三大战役》片头视频,创设特定历史情境,同时使学生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时机已成熟,从而导入新课。

1、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史实。

2、了解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

任务一;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第一目三大战役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表格下三个问题,我们看看那个小组完成的有准战役名称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作战方针歼敌人数结果辽沈淮海平津创设特定历史情景,从而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看书找答案,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省时间,学生知道要自学什么知识,怎么去学。

四、合作探究五、小结:六、达标检测:请思考:(1)为何首战东北?(2)北平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3 )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交流评价一各小组将自学成果展示出来,按教师要求展示,(将完成的自学题目展示出来)教师是时适当评价,补充精讲。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方案设计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方案设计
使学生理清知识线索。
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3分
1分
9分
8分
9分
8分
2分
5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
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南京解放
难点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正确认识渡江战役的作用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2.辽沈战役(1948.9—11意义)
3.淮海战役(1948.11—1949.1意义)
18.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指出三大战役的背景,引导学生讨论“我军为什么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
观看视频“辽沈战役”。
指导学生回答:
(1).辽沈战役的指挥者是谁?(2).辽沈战役中参战的是哪支解放军?(3).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2.淮海战役
观看视频“淮海战役”。
指导学生回答:
(1).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是谁?(2).淮海战役中参战的是哪几支解放军?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课型
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
讲读与自主学习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
回答课件中的问题
观看视频“渡江战役”,然后回答南京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内容分析第18课《战略大决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第二课。

本课讲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解放战争的胜利,上承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内战烽火的点燃及转折,下启新中国的建立,是衔接中国近现代史非常重要的一课内容。

关于本课内容,新课标确定的标准是“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由于前面已有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及战略反攻等相应的解放战争的知识基础,对战略大决战的到来及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等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史料搜集、分析及历史评价和概括等能力,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主及合作学习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及学生学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2)总体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3)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1)从“关注身边历史”导入,到“留下历史痕迹”呼应,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历史并探究和记录历史痕迹的意识,引导树立“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及图示等史料展示和战局变化分析等,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提高概括、对比、分析、理解等基本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学会搜集史料以及表达观点、合作学习等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和讨论,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四、教学环节及过程设计(一)【关注身边历史】(导入)出示学生英雄山扫墓(济南战役纪念馆前)的照片,并引导学生联想:还知道哪些纪念济南战役的地点?——出示解放阁图片导入:发生在1948年9月的这场战役不仅解放了我们这座城市,还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简案广元民盟烛光中学王晓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结合战争形势示意图,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图表的基本技能。

(3)、通过分析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原因,培养归纳综合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观点认识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案导学、分组合作、展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大战役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2、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共产党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图像信号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朗诵,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形象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着,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战烽火》的相关内容:(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

这样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顺势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2、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战役简表》。

(2)小组内交流。

(3)展示简表内容3、合作探究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2个小组研讨淮海战役中为什么陈毅说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另外2个小组研讨平津战役中北平为什么能和平解放。

4、新授课教师对课本知识简单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研讨结果。

知识梳理完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突破本课难点。

5、课堂小结以一首歌谣总结本课的内容。

便于学生识记。

6、当堂检测以练习册上的选择题为课堂检测题,采用小组竞答的方式处理。

教学设计2: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2: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战况。

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帮助学生回顾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计算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

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

教学过程:1、导入:海协会长陈云林访台,实现了海峡两岸的大三通。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这个历史的尾巴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呢?就让我们回到60年前。

课件展示:复习提问,(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进攻失败……重点进攻被粉碎)(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大决战2、(板书课题)第18课战略大决战在人民的支持下,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出示第一子目“三大战役”。

3.出示课件动态的(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自然过渡到第l小目中第1子目“决战时机成熟”。

4.当过渡到第一小目第二子目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出示课件,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教案

第 18 课战略大决斗一. 学习目标:1. 知识:掌握战略决斗的三大战斗及其作用,掌握渡江战斗和公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倒台。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获成功的原由。

2.能力:培育学生掌握辨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术。

3.感情:培育学生爱惜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加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要点和难点1.要点:辽沈战斗、淮海战斗、平津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2.难点:渡江战斗的历史作用(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1、达成下表战争名称时间指挥者参战队伍特色结果或意义辽沈战斗淮海战斗平津战斗渡江战斗2、三大战斗的历史意义:。

(二) . 合作研究,沟通展现(集体的智慧是无量的)(1)北平的和平解放为三大战斗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请问在平津战斗中,党中央为何采纳和平局段解放北平(2)剖析人民解放战争取获成功的原由。

(三) . 加强训练,拓展提高人民解放战争,颠覆了公民党反动派在全国的统治。

据此请回答:(1)人民战争分哪三个阶段(2)试举出解放战争期间四个重要战斗(3)试剖析人民解放战争快速取胜的原由。

(4)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斗在战斗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一样(四) . 达标检测,反应改正(1)平津战斗中,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A. 天津B.北平C.长春D.徐州(2)毛泽东曾夸赞其是“民族的元勋” “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少人民的战争难过树立了楷模”。

这位“民族元勋”是()A.张学良B.林则徐C.傅作义D.曾纪泽(3)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标记着()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完全成功B.人民解放战争成功结束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D.统治中国 22 年之久的公民党政权倒台(4)三大战斗中,剿灭公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斗是()A.辽沈战斗B. 淮海战斗C.平津战斗D. 渡江战斗(5)“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课标要求:1.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2.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3.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从而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从中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5.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党、爱军队、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1.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2.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老师播放国庆大阅兵视频,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二、激趣导入同学们,震撼吗?我们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无数次艰难险阻的考验,我真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人民军队而自豪,回到六十多年前在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军队又经历那些考验呢?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来学习一下。

三、传授新知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五、当堂测验完成导学案第四部分,引导学生爱党、爱军、爱社会、爱生活。

第十八课 三大战役

第十八课 三大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向解放军下 达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 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 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 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这个命令明 确指出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 么? 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
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18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
1946年6月 进攻中原解放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大决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 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二)过程与方法: 1、对三大战役基本史实的掌握,采用学生通过阅读,再结合地图讲 述,加深理解。 2、记忆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 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 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 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 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自主学习,适时点拔,看书完成下面的内 容,并在书上标划
一、三大战役: 1.背景:从1946年6月到1948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人民解放军 官兵英勇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人。由于兵力减少,敌人 被迫收缩防御范围,将主力收缩至 、 、 等战略要地周围。 这说明,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果断做出了与敌人展开战 略决战的部署。 2.时间:从 年 月至 年 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举世闻 名的 、 和 。 3.三大战役(完成课本96页表格) 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有 .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背景: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 。 2.渡江战役: 年 月, 和 下达命令,分 路渡江作战。 3. 年 月 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 年的 垮 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

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三大战役1.三大战役的背景[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

(指解放战争第三年)[学生归纳]……[教师讲述]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

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

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东北55万人,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华北55万人,分布于平绥线、北宁线诸点;徐州60万人,布防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路十字架上;华中75万人,部署于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西北30万人,布置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区。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农村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要向学生说明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华东为刘峙集团,华中为白崇禧集团,西北为胡宗南集团)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讨论和部署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时间,发展解放军500万,歼灭国民党军队500万,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根据九月会议的精神,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军委,先机制敌,因势利导地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色地完成了在长江以北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亦面临着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刻。

早在1947年冬,美国曾向蒋介石提出:北纬40°以北(安东—安西)暂时放弃;北纬35°以北(陇海线)要力争;北纬30°以北(长江线)要坚守;北纬30°以南(华南)进行经营。

蒋介石是从来不肯放弃一城一池的,舍不得丢掉东北,并且企图牵制东北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总是犹豫不决,一拖再拖。

半年以后,战局继续向不利于国民党方面发展。

蒋介石才决定放弃东北,但又说准备在东北坚持到十月底,以观时局的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作撤退准备。

蒋介石这种战略意图上的矛盾状态,显露出他自己已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

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

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

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

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板书]2.三大战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

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学生复述]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平律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教师讲解](附“三大战役示意图”)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长春、沈阳、黑山、锦州、营口、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徐州、蚌埠、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确山,然后再看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

教师讲述:(一)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首先向北宁线锦塘段出击,至10月1日,除锦州、锦西两孤立据点外,全为解放军控制。

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等。

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这就决定了东北敌军全部被歼的命运。

10月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6000余人起义。

19日,在东北野战军待令攻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

长春宣告解放。

10月26日,打虎山地区的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

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

10日,锦西被收复。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二)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打响了。

华东野战军分三路迅猛包抄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

8日,何基沣、张克侠部二万人起义,敌北面防线出现裂口,华东野战军乘势直插徐州和碾庄之间,包围了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该兵团,黄百韬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1月23日至25日,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河南信阳匆匆赶来增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

12月1日,徐州敌军西逃,妄图汇合黄维兵团共同南逃。

被华野追击部队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12月1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了黄淮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

仅仅四天,便歼敌30万。

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三)1948年12月5日,入关的东北解放军攻克密云,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枪。

为了防止敌人逃跑,对华北敌军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

同时令华野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全歼的部署。

12月21日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完成。

1949年1月14日,向天津发动进攻,经29小时激战,歼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

塘沽敌人惧遭歼灭由海上逃跑。

为了减少人民的损失,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于1月16日向傅作义送出通牒,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办法。

经过我党的努力工作,傅作义终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22日,傅部开始向指定地点集中,31日,我军入城接防,古城北平遂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同学们,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战役进行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即达543万人,担架30.5万幅,大小车辆88万辆,牲畜76.7万头。

船只8500支。

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

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是个有力的证明,陈毅同志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确实如此。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北、华东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或放电影《大决战》相关片断)[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列表概括三大战役。

内容应包括: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或改编敌人数、解放地区、歼灭或俘敌指挥官。

(教师等学生把表格设计完成以后,用投影打出样表。

)[投影显示][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

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