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合集下载

某院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某院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2024年,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院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合理用药做出评价。

首先,抗菌药物使用量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该院抗菌药物的总使用量为XXXg。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总使用量的XX%,青霉素类抗生素占总使用量的XX%,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总使用量的XX%。

从总体来看,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较高,说明该院对于感染症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视。

其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标方面的数据显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XXXDDD/1000例住院患者。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是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DDD(药物日剂量)来表示。

从使用强度来看,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该院对感染症的治疗有较大的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过了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范围,说明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够合理。

接下来,对合理用药进行评价。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合适的治疗时长以及进行药物监测和评估。

然而,分析显示,在院2024年的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一方面,抗菌药物的使用缺乏明确的适应症。

有部分患者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当的情况,如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病原未明的感染症,或者用于预防性应用而不是治疗应用。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和扩散。

另一方面,抗菌药物的选择并不总是合适的。

一些选择抗菌药物的决策可能缺乏科学依据,或者没有对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例如,一些患者的感染症可能可以通过较窄谱的抗生素来治疗,但却使用了过于广谱的抗生素。

这不仅可能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使细菌耐药的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也需要得到注意。

在院的数据分析中发现,有些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长明显超过了推荐的治疗时长,这会增加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和医疗费用等问题。

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与评价在当今的医学领域,抗菌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新型抗菌药物筛选的源头——化合物库的建立。

化合物库可以来源于天然产物、化学合成以及微生物发酵产物等。

天然产物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各种化学成分。

许多传统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就是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

化学合成则能够根据特定的靶点设计和合成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微生物发酵产物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

筛选模型的建立是新型抗菌药物筛选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筛选模型有体外抗菌活性测试、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等。

体外抗菌活性测试是最基础的筛选方法,通过将待筛选的化合物与细菌在培养皿中共同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来判断化合物的抗菌效果。

细胞模型则更接近体内环境,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化合物对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

动物模型是最接近临床实际的筛选方法,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例如,可以用小鼠建立细菌感染模型,然后给予待筛选的药物,观察动物的生存情况、感染部位的病理变化等指标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在筛选过程中,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

这种技术能够同时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检测,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但高通量筛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因此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实验。

筛选出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后,接下来就是对其进行深入的评价。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首要任务。

需要评估化合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以及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致畸作用等。

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等方法,可以初步了解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这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选择合理性:评估是否根据具体病原体的特征和抗菌谱选择了适当的抗菌药物。

这包括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局部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患者特定的因素。

2. 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合理性:评估抗菌药物是否用于正确的适应证。

抗菌药物应仅在经临床判断或实验室检测证实存在感染或合理怀疑感染的情况下使用,而不是用于预防或无必要的情况。

3.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合理性:评估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否根据具体疾病的严重程度、感染类型和患者特点进行了合理调整。

剂量应足够高以达到疗效,疗程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点合理性:评估抗菌药物是否在合适的时间点开始使用。

应尽量避免无必要的预防性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尽早开始治疗,并在临床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停止使用。

5. 抗菌药物使用目标达成情况:评估抗菌药物治疗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例如病原体的根除、炎症的缓解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

这些评价指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
合理性,从而促进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耐药的风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与处罚办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与处罚办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与处罚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抗菌药物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导致了多种抗药性细菌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与处罚办法,以限制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和相应的处罚办法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防保护抗生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评价应当包括对抗生素的预防保护措施。

这包括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滥用危害的认识,推广洗手、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以减少感染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2. 临床合理应用:临床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评价关注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符合治疗准则和药物使用原则。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患者临床症状等,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3. 合理促销和供应:评价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还应包括抗菌药物的促销和供应环节。

药物生产商和销售商应遵循法律法规,不得对抗菌药物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以低价、大量销售等方式鼓励滥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相关监管。

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处罚办法为了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来约束相关行为。

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加强:各国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处罚标准。

同时,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2. 行政处罚:对于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例如,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警告、罚款,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等。

3. 信息公示: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信息公示制度,通过发布相关数据和信息,引导和监督医生和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 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对于非法销售抗菌药物的行为,应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
3
在术前0.5-2小时之内
3
未在术前0.5-2小时之内、术前未用
0
9
围术期(含侵入性有创检查如膀胱镜)给药疗程
清洁手术
10
24小时内
10
大于24小时,48小时内
5
超过48小时
0
清洁--污染手术
48小时内
10
大于48小时,72小时内
5
超过72小时
0
污染手术
3-7天
10
7-8天
5
超过8天
0
说明:
1.将一个用药目的统计为1例次用药,并对每个用药例次进行一次评价打分。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
序号
评价项目
总分
合理
分值
基本合理(空白处不评价)
分值
不合理
分值
1
治疗/预防是否有指征
10
有指征
10
无指征
0
2
初次开药、改药、停药有病程记录分析或说明
2
有与医嘱相对应的用药、停药、改药的病程记录详细分析或说明。
2
说明不详细或不对应医嘱
1
无分析或说明
0
3
依据病情或药敏结果开药、改药的及时性
2.如评价为无指征治疗或预防给药,其它项目不予评价,该例次抗菌药物使用考核为0分。
3.如果一个病例中出现多例次用药取其评价平均分。
4.评价一个用药例次所涉及的评价项目,未涉及项目直接得分。
2012 7 18
3
所选药物的作用特点与感染、可能感染的病原菌、药敏、病生情况不符合
0
10
治疗或内科预防用药疗程
3
符合病情需要,停药指征明确,依据充分。

xxx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治疗用药)

xxx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治疗用药)
1、用法用量合理
5
2、给药间隔时间符合要求
5
3、开始用药时间适当
5
4、停止用药时间适宜
5
5、给药途径恰当
5
联合用药
评价
(20分)
1、联合用药指征明确
8
2、遵循联合用药应用原则
8
3、没有配伍禁忌
4
药效学指标
(15分)
1、感染控5
3、未发生二重感染
5
分级管理
(10分)
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0
一票否决
评价标准
不合理(<70分)基本合理(70-90分)合理(>90分)
评分合计
科主任评价
科主任签字
评价结论
评审专家签字
XXXX医院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治疗用药)
科室:住院号:主管医师:年月日
考评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实际评分
备注
药物选择
(30分)
1、有病原学诊断(采集标本如血、痰、尿、脑脊液等涂片镜检)
5
2、感染患者须有药敏结果
5
3、有用药指征
5
4、药物选择恰当
8
6、价格合理
2
7、用药分析、记录完整
5
药动学指标
(25分)

临床新抗菌药物的介绍及评价

临床新抗菌药物的介绍及评价
22
3.第三代头孢菌素
(4)头孢甲肟(Cofmenoxime)商品名“倍司特克,Bestcall”。 本品对各类球菌(肠球菌除外)及杆菌均有抗菌作用,对脆 弱拟杆菌也有作用。对β -内酰胺酶稳定,能良好的渗入脑脊液中, 尤其对小儿脑脊髓膜炎有相当疗效。 成人每日 1~2 g,严重者可增至 4克,小儿每日 40~80 mg /kg,严重者可增至 160 ~200 mg/kg,分 2次静脉滴注。 (5)头孢唑肟(Ceftizoxime)商品名“益保世灵,Epocelin”“施 福泽”。 本品对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 菌和不动杆菌属较差,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略强于头孢他啶, 对β -内酰胺酶较稳定,对脆弱拟杆菌也有抗菌作用。能渗入脑脊 液中,临床应用偶有过敏休克发生,胃肠道反应,ALT及BUN增高 等副作用, 成人每日2~6g, 分2~3次静注或静滴。
氨基青霉素 羧基青霉素
美西林 替莫西林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替卡西林
磺基青霉素 脲基青霉素
氨基酸型青霉素
磺苄西林 哌拉西林
阿扑西林
8
(一)青霉素类
• 1.耐青霉素酶的新型青霉素: 苯唑西林(Oxacillin)、 氯唑西林(Cloxacillin)、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氟氯西林(Flucoloxacillin)、 成人每日 2~4 g,分4次肌注或静注(儿童 50~ 100 mg/kg/日)。 • 这类青霉素主用于产酶的金葡菌感染,其有效率在80 %以上。 • 后二种的抗菌活性及注射后血浓度均较前二种为高。
杀菌性抗生素 影响细菌核酸合成
损伤细菌细胞膜
抑菌性抗生 素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大环内酯类
酰胺醇类
林可霉素类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1. 引言
在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个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的标准表具有重要意义。

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3. 结论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对于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和有效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按照评价指标进行评
估,可以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进而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的风险。

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2024版

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2024版

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是针对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对于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于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的详细解读。

一、评价指标:1.抗菌药物使用率:对医疗机构内开展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进行统计,计算出抗菌药物使用率。

该指标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控制医源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2.治疗原因和抗菌药物选择情况: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分析,明确治疗原因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情况。

该指标对于评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推广优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3.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进行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

该指标对于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和合理推广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4.抗菌药物的费用支出和费用占比:对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费用支出进行统计,以及抗菌药物费用占医疗机构总费用的比例。

该指标对于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求:1.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抗菌药物监测系统,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耐药菌株监测和感染控制。

2.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和临床效果。

3.严禁滥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严禁滥用抗菌药物,避免菌株耐药的发生。

4.推广规范化治疗方案:医疗机构应推广规范化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减少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的风险。

5.加强抗菌药物费用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费用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抗菌药物费用占比。

6.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抗菌药物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自觉性和合理性。

总之,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的实施,能够帮助医疗机构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和传播,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制度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制度为了保证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38号文件)和《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等法律、法规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按规定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监测,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1.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2.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3.经常超适宜症、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4.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5.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三、医院应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接受限制类和特殊类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不低于50%和80%。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四,对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常规监控和有效管理(重点是工类切口),并有月报告制度。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分析评价,实行周通报、月点评、季分析制度。

六、评价内容应包括如下几方面1.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2.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3.外科手术及介入: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术前用药时间窗符合率,预防用药疗程的符合率、预防用药品种选择的合理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评价指标1. 抗菌药物选择合理性:根据疾病类型和细菌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剂量合理性: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抗菌药物剂量。

3.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合理性:在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使用的时机。

4. 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性: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清除时间,确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疗程。

5. 抗菌药物使用途径合理性:根据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途径。

6. 患者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合理性:对于需要治疗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敏感性检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

7.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合理性:在合适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8.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合理性:对于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监测和处理措施。

9. 抗菌药物使用信息记录合理性:对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

评分标准- 每个评价指标根据合理性程度进行评分,分为:合理、基本合理、不合理。

- 合理:评价指标得分为3分,表示符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要求。

- 基本合理:评价指标得分为2分,表示基本符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要求,但还有一些改进空间。

- 不合理:评价指标得分为1分,表示不符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要求,需要进行纠正和改进。

总结本评价标准表旨在评价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在医疗实践中起到指导和评估的作用。

通过评价各项指标的得分,可以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药性的发展。

请让我知道如果您需要任何进一步的帮助。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课件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课件
安全性指标
包括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指标,旨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1
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咳嗽、喉咙痛等,通常使用狭谱抗生素。
2
高热性疾病
在诊断明确时,医生可能会使用广谱抗生素来治疗患有高热性疾病的患者,以防 止感染加重。
3
医院获得性感染
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如肺炎、脑膜炎、敗血病等通常使用广谱抗生素。
结论
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对于一些患有感染病的患者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也需要被重视。
医生必须照顾到药物使用和患者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并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2. 3.
A ntibiotics: Past, Present & F u tu re 评价抗菌药物品质的指标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合理使用
Robin Patel (2017)
许洁天 王英丽 杨俊 谢玲芬 (2 0 1 4) 陈光荣(20 0 8)
患者需求&提供 必须平衡
尽管这些药物非常必要,但医生 必须照顾到药物使用和患者的需 求之间的平衡,并减少滥用抗生 素的风险。
抗菌药物分类
1 广谱抗生素
可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
3 抗真菌药物
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抗生素
2 狭谱抗生素
只用于对特定类型细菌敏感的感染
抗菌药物的评价指标
疗效指标
包括MIC值,生长曲线和最小抑菌浓度等指标,旨在衡量药物对细一起了解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分类,评价指标和临床 应用。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您将更好地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

抗菌药物专项点评

抗菌药物专项点评
盲目地使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扣20分。
联合用药指征
4
未联合用药或联用有指征,不扣
无指征/抗菌谱重叠/联用品种多/有拮抗/增加毒性,扣4分
可疑按可疑程度(以专家共识为准)最多扣3分
药物选择
符合首选
4
药物选择不合理(有禁忌症/档次过高/与药敏结果不符/有过敏史/其它)扣4分
换药
换药是否符合规定
5
无病原学依据,或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换药,病程未说明原因,扣5分。
无病原学依据,用药>72h(重症感染>48h)换药,病程未说明原因,扣2分;
无病原学依据,根据临床反应换药,病程说明原因,扣2分。
(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病原学检查,更换抗菌药物,并在病历中说明原因)
停用无记录或未说明停用理由扣4分
2
手术麻醉记录单无抗菌药物使用记录扣2分
病原学检查
如为治疗用药,则评价该项
5
确实无样本可采或在用抗菌药物前采样,不扣分
有样可采而没有采样或用药后采样,扣5分
3
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未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扣3分
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报告处理
3
未及时报告扣2分
未正确处理扣3分
停 用
4
停用无记录或未说明停用理由扣4分
病原学检查
5
确实无样本可采或在用抗菌药物前采样,不扣分
有样可采而没有采样或用药后采样,扣5分。
4
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未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扣4分
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报告处理
4
未及时报告扣2分
未正确处理扣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常用品种名称
药效学特点
喹诺酮类
第三代
对G-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G+球菌亦有良好作用
培氟沙星 半衰期较长,可透过血脑屏障
氧氟沙星 口服吸收好,抗菌活性强
环丙沙星 抗菌活性强于氧氟沙星
左氟沙星 抗菌活性强于氧氟沙星
司帕沙星 对G+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及分枝杆菌的作用加强
第四代
对G+球菌和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得到增强
10
常用品种名称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地红霉素 阿齐霉素
药效学特点 抗菌谱窄,与青霉素相似
治疗军团菌肺炎的首选药物 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胃肠道反应少 对金葡菌、链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红霉素 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半衰期>30h 抗菌谱较广,组织中浓度高 (肺、扁桃体、前列腺、中性粒细胞)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20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 神经精神系统 1)脑病- 青霉素 2)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氨基糖苷类 3)周围神经病变- 异烟肼,乙胺丁醇 4)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苷类 5)精神症状-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治疗评价
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最重要武器之 一,更新发展非常快。
▪ 国内从建国前、建国初期、80年代由感染性 疾病引起死亡率出现高、降低、又升高的变 化—— 耐药性的产生
▪ 中华医学会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
2
常用品种名称 其他β–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
格帕沙星 对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作用增强
加替沙星 对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强于第三代药物
17
磺胺类及其它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蝶酸
四氢叶酸
+ 对氨苯甲酸
(PABA)
↑ 磺胺
↑ 甲氧苄啶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作用机制: 影响叶酸代谢
18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 作用部位
25
1.治疗性应用的选择依据
结合诊断、细菌敏感性、病人机体状况、病情轻重、 药物不良反应等各方面来考虑,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1)适应症的选择 2)抗菌药的选择 3)抗菌药剂量、疗程与用法的选择 4)应用抗菌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6
1)适应症的选择:
现有抗菌药对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状 菌、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效果好;对真菌感染 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对病毒(包括RNA和DNA病毒) 感染疗效不理想。
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
2. 耐药机制: 改变靶位蛋白 ;产生灭活酶 ;降低抗生素在菌 体内的积聚 (摄入减少 、外排增多)
12
常用品种名称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
阿贝卡星
氨基糖苷类
药效学特点 主要抗需氧和兼性厌氧的G-杆菌及葡萄球菌 只用于治疗结核、波浪热及某些心内膜炎 用于治疗严重G-杆菌感染 抗铜绿假单胞菌优于庆大 对耐庆大、妥布霉素的细菌有效 抗菌活性与庆大相似,抗铜绿假单胞菌略差 但耳、毒性较低 对MRSA有较强抗菌作用
林可霉素类
金葡菌所致急、慢性骨髓炎及抗厌氧菌感染
糖肽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 抗MRSA、MRSE及耐药肠球菌首选药物
去甲万古霉素
壁霉素(teicoplanin) 抗菌活性强于万古霉素
抗菌谱广、安全性好
硝基咪唑类
抗结核药
抗真菌药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氟喹酮酸类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上市的广谱类抗生 素,此类药物不仅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很强, 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的疗效确切,而且对G+菌和G菌均有较明显的PAE (抗菌后效应 ) 1. 作用机制 DNA回旋酶- 抗革兰阴性菌 DNA拓扑异构酶Ⅳ-抗革兰阳性菌 属于广谱杀菌药
1)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下降后再上升; 2)虽有发热,但一般情况良好,不能以原有感染或继发感染解释; 3)尚伴有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他变态反应表现; 4)停用抗菌药物后,体温在1~2天内迅速下降或消退
23
(3)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即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的 病原菌感染,多为耐药金葡菌、表葡菌,某些G-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真菌和厌氧菌。
甲硝唑:共济失调。
● 肝脏毒性 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两
性霉素、酮康唑
21
▪ ● 肾脏毒性 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两性霉素B、万古
霉素、磺胺类 ▪ ● 血液毒性
氯霉素、磺胺、氟喹诺酮类、头孢孟多、头 孢哌酮
22
(2)过敏反应 ● 皮疹 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能引起皮疹,但以青霉素、磺胺药多见 ● 药物热 一般在用药后7~12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型, 主要诊断依据为:
(4)细菌耐药性 1)产生灭活酶 2)药物不能有效到达其靶部位(壁、膜) 3)细菌的抗菌药物靶位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磺胺类耐药
24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目的:在全面了解机体、抗菌药与病原体三者的基本情况和 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的应用抗菌药,使病人在 冒最小的风险小,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
1.治疗性应用的选择依据 2.预防性应用原则 3.联合用药的有关问题
抗菌药物
▪ 抑制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异烟肼
▪ 干扰胞浆膜的功能 ▪ ▪ 抑制蛋白质合成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
糖苷类、 林可霉素类
▪ 抑制核酸合成 ▪ 影响叶酸代谢 ▪
喹诺酮类、利福平 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
19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13
氨基甙类抗生素
1. 作用机制
进细菌细胞入后,多环节影响蛋白质合成
2. 耐药机制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 ;药物累积的减少 ; 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改变
3. 不良反应
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过敏反应
14
常用品种名称 四环素类
药效学特点 仅用于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等特殊感染
氯霉素类
用于细菌性脑膜炎、厌氧菌感染及眼科感染
头孢西丁 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 单环类
氨曲南(君刻单)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泰能)
美罗培南(美平)
药效学特点
抗厌氧菌,对脆弱类杆菌效差 抗厌氧菌,对脆弱类杆菌有效 抗铜绿假单胞菌等G-杆菌,窄谱,耐酶 超广谱抗菌(但对MRSA、屎肠球菌、
洋葱假单胞菌及嗜麦芽 窄食单胞菌效差)
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 舒巴坦(青霉烷砜) 他唑巴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