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7.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学案作者简介汉园三剑客之一——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
何其芳20年代末开始写诗,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
1935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汉园集》,初次显示出他艺术创作的才华。
1935年何其芳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师范任教。
开始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写了一批关注现实的作品。
1938年他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歌颂新生活、歌唱光明的主题和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构成他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要特色。
从格律的追求上,他的诗靠近新月派,从意象的摄取来说,又靠近现代派。
其著名诗歌有《预言》、《夜歌》等。
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中国诗人。
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诗。
曾赴法国留学。
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宣传抗日。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
1949年离开香港到北京,次年病逝。
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我的记忆》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是现代诗派代表人物;后期诗作《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
生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译作有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等。
咆哮都市——焦桐焦桐,原名叶振富,台湾高雄人,1958年8月21日生,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艺术研究所硕士,曾任《商工日报》副刊编辑、《文讯月刊》编辑、《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副主任。
曾获台湾学生文学奖,以长诗《怀孕的阿顺仔嫂》获时报文学奖。
著有诗集《蕨草》(1983年)、《咆哮都市》(1988年)、《失眠曲》(1993年)。
白色的石头——韩东韩东,当代著名诗人。
出生于南京市。
8 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
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学案

7.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学案.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学案◎课前自主【课文解读】1.戴望舒《雨巷》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
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
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2.韩东《山民》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识记积累】谙熟(ān)应酬(yìnɡ)麻痹(bì)奴婢(bì)针砭(biān)商埠(bù)搭乘(chènɡ)瑕疵(cī)花蕾(lěi)癖好(pǐ)霎时(shà)怨艾(yì)【课文初探】1.《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请举例说明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
2.戴望舒的《雨巷》中的“雨巷”、“姑娘”各象征了什么?3.《山民》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4.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堂上演练【夯实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抹墙蓦然招募温情脉脉B.佝偻勾当媾和藏污纳垢C.柿子谥号仗恃舐犊情深D.楔子契合挈带锲而不舍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飘渺毕竟独出新裁沧海桑田B.惬意广袤循序渐进根深蒂固C.熔资拘泥不假思索集思广益D.接洽布署共商国是另辟蹊径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王大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安全操作规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

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 艾青《我爱这土地》2. 徐志摩《再别康桥》3. 戴望舒《雨巷》4.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详细内容涉及现代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领悟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现代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审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四首诗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 讲解:(1)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2)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3)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3. 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首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特点;(3)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教师指导并给予建议。
4. 例题讲解: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讲解如何从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
5. 随堂练习:(1)分析《再别康桥》的韵律、节奏、意象等特点;(2)简述《雨巷》和《一棵开花的树》的主题思想。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现代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现代诗四首2. 内容:(1)艾青《我爱这土地》:韵律、节奏、意象;(2)徐志摩《再别康桥》:浪漫主义、抒情;(3)戴望舒《雨巷》:象征主义、孤独;(4)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自然、生命、爱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再别康桥》的韵律、节奏、意象等特点;(2)简述《我爱这土地》和《一棵开花的树》的主题思想。
2. 答案:(1)韵律:押韵、对仗;节奏:流畅、舒缓;意象:康桥、柳树、夕阳等;(2)《我爱这土地》主题:爱国主义;《一棵开花的树》主题:自然、生命、爱情。
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了解作家作品教学过程:一. 导入。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高高瘦瘦,儒雅飘逸,而又充满忧郁的主人公――徐志摩。
二. 解题:1. 康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2.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高一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四首》教案-教学教案

中国当代诗四首教案-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宠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把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动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1.祖国啊,我友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表达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
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宠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方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表达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同学在发觉、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生疏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
这是一个心理与生疏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关于祖国啊,我友爱的祖国的教学设想1.理顺规律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获感情基调后,生疏全诗四小节的规律结构——长期的贫困,苦痛的期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表达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
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乏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始终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乏的、喑哑消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局部。
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其次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苦痛的期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方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飘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照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期望在前。
《中国当代诗四首》教案

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让学生领略诗歌的艺 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围绕所选诗歌的主 题、意象、语言等方面进行自由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提出个人见解和感受,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四首诗都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相结合的方式,既有直抒胸臆的情感 表达,也有通过描绘景物、叙述事件 等方式来间接抒发情感。
语言特点
四首诗的语言都凝练、生动、形象, 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同时,诗人们 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 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学生朗读、背诵指导
朗读指导
理解力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发 现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情 感和意象等方面有一定的 理解。
创造力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能 够运用所学的诗歌技巧, 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 作品。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的鉴赏方法和创作技巧,能够独 立完成诗歌分析和创作任务。
学生反馈
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表示认可,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教 学方式灵活多样。
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 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
诗歌艺术手法探讨
意象运用
抒情方式
四首诗都巧妙地运用了意象来表达诗 人的情感和思想,如《祖国啊,我亲 爱的祖国》中的“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等意象,象征着祖国 的贫困和落后,而“花朵”、“飞天 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 朵”等意象则寄寓了诗人对祖国未来 的美好期望。
当代诗歌的社会意义
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具有 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抒发 个人情感的作用,对于推动社会文化 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教案第一篇: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教案《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
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教案点评: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1)

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诗歌精选》教材的第四章,内容包括四首诗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诗歌的主题;2. 掌握现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现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技巧。
重点: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主题及韵律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讲解:(1)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分析四首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3)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例题讲解: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我爱这土地》的韵律,创作一首以“我爱……”为主题的现代诗。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四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现代诗四首2. 板书内容:(1)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现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技巧;(3)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模仿戴望舒的《雨巷》,创作一首以“雨夜”为主题的现代诗。
2. 答案:(2)例文:雨夜雨滴敲打窗棂,夜色愈发浓重。
我在雨巷漫步,寻找那失落的梦境。
青石板上,回荡着往日的足迹,伞下,是谁的泪滴,沾湿了衣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四首现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了现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技巧。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中国现代诗歌精选》其他章节,了解更多现代诗歌;(2)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学案
◎课前自主
【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
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
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2.韩东《山民》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
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识记积累】
谙熟
应酬麻痹
奴婢
针砭
商埠搭乘瑕疵花蕾癖好
霎时怨艾
【课文初探】
.《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请举例说明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
2.戴望舒的《雨巷》中的“雨巷”、“姑娘”各象征了什么?
3.《山民》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4.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抹墙
蓦然
招募
温情脉脉
B.佝偻
勾当
媾和
藏污纳垢
c.柿子
谥号
仗恃
舐犊情深
D.楔子
契合
挈带
锲而不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飘渺
毕竟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惬意
广袤
循序渐进
根深蒂固
c.熔资
拘泥
不假思索
集思广益
D.接洽
布署
共商国是
另辟蹊径
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王大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安全操作规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2)《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
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3)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
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违反
大肆
以致
B.违反
大事
以至
c.违犯
大事
以至
D.违犯
大肆
以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处心积虑的人,为我国经济发展鞠躬尽瘁的人,他们的英明和业绩是永存的。
B.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
c.“只有那些能够看懂其他动物眼神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享用美餐的鸬鹚,眼神是那么的心满意足。
D.戏曲尚未萌芽,诗歌却已奄奄一息了,即使有几个人偶然呻吟,也如冬花在严风中颤抖。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山民》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7.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文初探】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是忧愁、忧郁、哀伤的。
(为什么?因为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举例说明:“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的,她叹息般的眼光,是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
2.“雨巷”象征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
3.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4.“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
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c
2.B
3.B
4.A
【疑难探究】
、答: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
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
这一系列的联想,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
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
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
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