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现实特征
第二 .由于地 方政 府 的竞 争政 策 自主选 择 空 问较 大 .竞争 条件下 的地方政 府具 有机 会 主义行 为 的较大 可能 性 。 当前 ,分权 体制 下 的地 方政府 拥 有 诸 多权力 ,其竞争 手段 与途径 选择 的 自主空 问较 大 。原 因有 三 :首 先 ,中国的地 方政 府 在正式 的财 政制 度 之外 ,存在 大量非 正式 的财 政关 系 。其 次 。地 方政 府 有一定 的政 策 制定权 ,能根 据 实际情 况制 订 富 有 弹性 和 切合 自身需 要 的税 收政 策 、引 资政 策 ;最 后 ,在 全球 治理 运 动与 思潮 的推 动 下 . 地 方 治理 进一 步推 进服 务型政 府 、效 率 型政府 、廉 洁型 政府 等政 府工 程的 改革 与建设 ,采 取各 种措 施 来 培育 和提 升政府 管 理的竞 争力 。
第 三 ,体制 内竞 争与体 制外 竞争 相结 合 ,有 序 竞 争 与无 序竞 争并存 。
第 四 ,各种 资源 争夺激 烈 ,地 方保 护 与市 场割 据 现象 严重 。
第 五 ,竞争 重点 逐渐 由资 源竞争 转 向制 度竞 争 ,由无 序竞 争转 向有 序竞 争 。当代 中 国处 于经济 与社 会 的转 轨时期 ,地 方政府 竞 争亦 表 现 出许 多 非 制 度化 、不 稳定 的过 渡性特 征 。例如 20世纪 八 九十 年代 期 问 ,争夺 优惠政 策 曾一 度 成 为地方 政 府竞 争 的重 要战 略 。但 随着 全方 位 、多层 次 、宽领 域 的对外 开 放格局 的形 成 ,优 惠政 策 的生 存空 问 逐 渐 狭小 ;随着 中国 产 业结构 的 调整 和生 产效 率 的提 高 ,生 产要 素所 起 的作 朋 减弱 ,今后 的经济 发 展更 多程度 依靠 的是各种制度竞争 以及 体制创 新 。若 持续 这 种重 资源争 夺 、轻 制度 建设 的政府 竞 争 模式 ,最 终将 走上 低水 平发 展的道 路 。 冈此 ,随 着 地方 政府 竞争 的不 断发 展 ,地方 政府 竞 争必 然 会 由初 级 阶段 的资源 竞争 走 向高级 阶段 的 制度 竞
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分析
件 。因此 , 吸引投 资” 乎是各地政 府在竞争 中必谈 “ 几
和必做 的事情 。 0 2 世纪 9 年代末 以前 , O 国有银 行及其
分支机构 与政府之 间具 有一定程 度 的服从关 系 , 外来
一
无 论是第 一产业 、 二产业 还是第 三产业 的发 展 , 第 都
经济 发展是 由多个要素共 同推动 的 , 在一般的经 济学分析 中, 把这些要 素分 为土地 (自然资源 ) 劳动 、 和资 本。在经 济发 展过 程 中,资本 、 动和 自然 资源 劳 的多少及质 量的高低 , 会对 一个地 区经济增长产生 有 利或者不利 的影响 。 这三个 经济增长 的基本要 素就任 何 一个单个要 素而 言, 只是经济增 长重要 的而非 决 都 定性 的 因素 , 对 于经济发 展落后 的地 区来 说 , 但 尤其 是对 大部分发展 中 国家 而言 , 由于 自然 资源和劳动力 供应相 对充 沛 , 以资 本存 量的多少 、 所 资本增 量的速
作, 各地 问的竞争 “ 大战 ” 始终未停止过 。 地方政府 之
学人员短期 回穗 服务 、 讲学 、 技术 支持 、 成果推荐 、国 际学术交 流与合作等 活动进行资助 。 到广 州创业 的 对 留学回国人员 ~次性无偿给予 1 万元创业经费等等 。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术 的 竞 争 四 技
在传统 的经 济学理论 中 , 术是作为既定 的分析 技
有 1%左 右 。 、 、 、 、 0 云 贵 鄂 川 湘五 省磷矿储 量 14 0 亿 吨, 占全 国磷矿资源总量 的7 . 其 中云南 目前 的磷 85 %, 矿石 产量居全 国第 二位 , 矿石供 应全 国2 个省 区。 4 青
第三章 政府间竞争
4不存在溢出性
蒂伯特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还受制于:
1户籍制度限制
2我国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仍处在全面短缺状态
3地方政府管理机构的编制是根据当地人口来设定的
4地方政府并没有自主征税权
2、麦克格尔的毁灭性竞争模型
任何一个辖区都会有动机为相对富裕并具有流动性的个人或企业减少税收以吸引其入住。地方政府相继降低税额时,财富的净再分配额也将减少,无法达到分配效率。
(三)政府间竞争的三种理论模型
1、蒂伯特模型
如果市民面临着一系列的地域,他们提供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公共物品与服务,那么每个市民将会选择最能满足自己特殊需求的地域。
“以足投票”。
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稀缺资源,展开激烈的争夺——竞争。
蒂伯特模型的四个假设前提:
1存在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供个人选择
2个人对各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公共物品以及各地不同的税收水平由完备的知识
(四)案例: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大战
1、各地都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
2、动员一切力量加入到招商大军中
3、重奖激励
4、全方位服务
三、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三种形态
(一)对抗的竞争
1、地方政府行为的特点
中在某一焦点上
2、竞争产生的条件
1竞争各方抢占的是相同的要素
要想赢得竞争,地方政府就需要寻求某种创新点以获得先驱者利润,竞争总是从地方政府的某种创新开始。
科勒门问题:
其他地方政府无须支付高额的创新成本就能很容易地模仿该地方政府的竞争策略,无须承担创新风险。这时,成功的政策实验就具有了公共产品的特质,其收益不仅为实施创新的地方政府所享有,也为潜在的模仿者所享有。创新者失去竞争优势——竞争中的地方政府不愿意付出创新成本,而选择模仿其他地方政府的创新。
地方政府学
1,行政体地方政府 • 基本特征:地方政府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行 政机关,不存在代表当地公民利益和意愿的代议 机关。其首长及其所属官员,由中央或上级政府 任命,是中央政府在当地的代表。它依据中央政 府的意志,秉承中央政府的命令,在中央和上级 政府的指挥下,在当地执行中央和上级政府交办 的任务,维护中央政府的统治。地方政府本身无 独立的人格。它的权力来自于中央政府,并隶属 于中央政府。它仅以代表中央政府的资格 ,在当 地行使这种权力。 • 实质:集政治统治权、行政管理权于一身的实体。
• 权限: (1)组织权 (2)财政权 (3)公务执行权 (4)地方立法权 (5)制裁权
• 优点: (1)能较为广泛地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当地地方事务 的管理,从而增进地方政治民主的发扬,能有效 地监督政府的行为。 (2)能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 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办好本地的各项事务,可以 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益。 (3)地方事务的经费由地方自筹资金解决,经费 使用是否得当,其效果是否有利于居民,居民最 易切身体受,从而增加对政府费用使用的监督。
四、层级体制形成 一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形成,是一国 国情的客观产物,取决于一系列复杂 的因 素:人口、地域面积、民族、历史、权力 体制安排、社会发展水平等等。
国 名 国家结构 日本 单一制 菲律宾 单一制 土耳其 单一制 泰国 单一制 越南 单一制 比利时 单一制 丹麦 单一制 芬兰 单一制 法国 单一制 意大利 单一制 英国 单一制 挪威 单一制 西班牙 单一制 阿根廷 联邦制 德国 联邦制 美国 联邦制 奥地利 联邦制 印度 联邦制
层级 2 3 4 4 3 3 2 2 3 3 2 2 3 3 3 3 3 4
面积万平方公里 37.78 29.97 76.93 51.31 32.95 3.05 4.31 33.81 55.16 30.13 24.25 38.70 50.59 277.69 35.70 937.26 8.38 297.47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观点综述-123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观点综述地方政府竞争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物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时,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
作为中央政府区域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因其所代表的局部(或个体)利益而使相互竞争进一步扩张,甚至逾越彼此的边界。
在中国许多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一方面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政府行为,因此,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成为热门话题。
一、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研究的源起及内涵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的源起,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最早源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的简要分析。
而明确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是蒂布特,在《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从一个消费者对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布莱顿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使用“政府竞争”概念的学者,他主张政府在本质上是具有竞争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蒂布特的理论提出后,在欧美国家有关“辖区政府间竞争”的经济学讨论和跨学科讨论日益增多,尤其是有关辖区政府间竞争的演化论分析日益盛行。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德国的经济学家在政府竞争的理论研究方而取得了较大进展。
虽然国内外对地方竞争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对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仍未有统一的说法。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区域吸引力及发展的角度分析。
其代表人物是布莱顿,他认为,各地方政府间关系总体上来看是竞争性的,政府之间、政府内部部门之间及政府与政府之外行为主体之间为供给合意的非市场供给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就会围绕居民和资源相互竞争。
国内学者张飞、曲福田等从吸引力的角度来界定地方政府竞争,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而展开的跨地区政府间的竞争。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1.地方政府的界定:(1)从内涵上讲,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中央政府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2)从外延来看,在单一制国家,它包括全国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级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它包括联邦政府的直辖政府和联邦成员的下级政府。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一)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
(二)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第一,权限所及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权限是局部的。
(三)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事务是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责。
第二章1.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2.行政区划的结构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是一个包含地方行政建制、地方行政单位和地方行政区域三者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的概念。
(1).地方行政建制:国家设置的组成国家的结构单元,是由一定地域和居民组成的政治实体。
(2)地方行政单位: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该国结构单元的一级政府,是该单元各地方国家机构组成的整体。
(3)地方行政区域:国家为推行政务而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
三者关系(1)地方行政建制在这三者中最为稳定,或设或撤。
(2)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其具体组成的地方国家机关的改革,或其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3)行政区域是最易改变的,在同一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下,由边界调整或下属行政单位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行政区域的改变。
3.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1)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家的大小是行政区划的基本依据第二,许多自然地理物常常成为行政区划的边界(2)、政治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经济发展近年来,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在中国日益激烈。
各个地区都积极争取各类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自身地位。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各类资源。
资源的争夺使得各地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政策和优惠条件,以吸引投资。
一方面,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动力。
另一方面,资源的过度集中也导致了不均衡的发展,某些地区可能过度依赖某一产业,一旦这个产业出现问题,对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将非常大。
其次,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各地资源和环境的差异,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招商引资的需求过于迫切,过度降低了对企业的准入标准,导致了一些低水平、粗放型的产业进入,并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而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条件较好,不愿意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导致了一些大型企业流向资源匮乏、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地区。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势必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同时,地方政府间竞争还会带来财政压力。
为了吸引企业投资,一些地方政府在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优惠。
这些优惠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吸引企业,但对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说却是一种负担。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
因此,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必须谨慎权衡,不能仅仅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而要解决地方政府间竞争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中央政府的协调和引导。
中央政府应当制定出更为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各地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帮助地方政府在竞争中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竞争
正确看待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高速发展姓名:邹佳男班级:行政管理班学号:201200032102 如今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之间,也同样表现在地方政府之间。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究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把握地方政府竞争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快速高效发展。
.仔细品读当今的舆论风向,可以敏锐的察觉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目光侧重于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确实因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私利竞争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是什么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激烈竞争,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官员升迁制度过多的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如今较为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政绩,都是由一个中心按照单一的经济标准自上而下地来考核、比较的。
又因为我国各地方政府都是对上级负责,因此各地方民众的追求并不是当政者的首选追求,如果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地方特点以及民众诉求为出发点,那么单纯的经济发展一定不是所有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对于环境的诉求必然要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
单地说,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导向的政绩观及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体系,诱导地方政府官员投入到了增长的竞争中。
在如此的竞争环境中产生诸多问题也不足为奇,这种政府竞争所导致的地区保护以及区域分割两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产生负面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地区保护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阻止外地产品流入,保证本地企业产品的当地销售,不利于整体区域发展;二是对本地企业的大肆维护,乃至放松监察力度,易导致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导致不合格产品反而愈演愈烈。
区域分割在我看来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每个地方经济体成为许许多多的独立经济体系,每个经济体系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市场特征。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地方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竞争着吸引外来投资,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种竞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各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会提供不同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种竞争可以促使政府不断改革,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
通过这种竞争,地方政府能够借助投资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其次,地方政府竞争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
在竞争中,政府会更加重视本地的优势产业,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
这种竞争可以引导资源的集聚,形成产业链和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地都纷纷推出政策支持该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然而,地方政府竞争也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
首先,过度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宣传和承诺,虚报项目,导致大量的投资被浪费。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提供了过多的优惠政策,给本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了一些债务问题。
其次,地方政府竞争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竞争行为。
在竞争中,一些地方政府可能通过低价土地出让、减少环保审批等方式来吸引投资,这样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对环境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此外,在竞争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可能存在不当的行为,如滥用职权、腐败等,损害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监管。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的监管,确保政策的公正、公平和可持续性。
其次,应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项目审批和评估机制,避免虚报项目和资源的浪费。
另外,也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参与,监督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减少不正当竞争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浅析竞争三要素:某种资源的稀缺性;对该资源的需求;多个需求主体。
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控制权的下放;地方可控制资源增多;行政任命制。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靠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所推动的。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介入才使渐进式改革得以平稳进行,并且能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政府间竞争体现在三个层面:政府内竞争,政府与政府竞争,政府外竞争。
政府间竞争表现为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首脑之间的竞争。
传统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三个视角是:联邦主义视角,科层制视角,财税视角。
作者刘亚平提出“退出选择视角”。
大众退出选择的方式:利益产品市场通过货币退出;公共产品市场中以“足”退出;领导干部任免中的“公共选择”。
马歇尔认为,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思路。
其一,进化论的动态思路。
其二,工具理性的静态思路,靠着理性经济人等假设,借助于日益精深的数学工具,分析出于静态均衡下的理性行为。
招商引资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极好缩影。
竞争形态分:对抗的竞争,差异化的竞争,合作的竞争。
对抗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各方抢占的是相同的要素;满足流动要素偏好的能力有限;一次性博弈。
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易于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学习其他政府表现出来的外部信息就可以将同质程度较高的政策临摹过来,如基础设施,地价,税费等。
差异化的竞争的产生条件:有足够多的目标流动要素;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重复博弈。
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不易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构建比较优势,使自身优势不易被发现、观察和度量。
合作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者之间在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博弈;双方存在差异;共同的利益。
此阶段的竞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第三方的威胁,双方握手言和,优势互补,以实现共同发展。
美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制度框架:联邦层面(美国宪法,最高法院,联邦法律与管制,补助金);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权限明晰,地方政府间合作机构,地方政府间契约);社会层面(直接、便捷、多样化的需求表达,居民直接参与:友邻治理;分数多个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近年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各个地方政府不断努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并加速本地经济的增长。
然而,这种竞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
首先,地方政府竞争鼓励政策创新和改革,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由于追求更多投资和发展机会,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地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以吸引外来资金。
这种竞争也推动了地方政府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简化行政程序,加强治理能力建设。
这些举措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地方政府竞争带来了扩大内需和优化资源布局的机会。
为了吸引投资和企业,地方政府必须改善基础设施,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这将带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就业增长和消费扩大。
同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鼓励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然而,地方政府竞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于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投资过度集中在一些地区,而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需求。
这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还会使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可能降低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的标准,这可能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地方政府应该注重协调和合作。
一方面,他们可以探索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他们也应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核和管理,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防止因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从而平衡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地方政府竞争也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平和稳定。
他们应该致力于减少地区间的差距,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退休保障等公共服务,使每个人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府际关系中的新趋势
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府际关系中的新趋势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显得尤为不足,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开始慢慢进行改革,而改革的主导力量就是中国的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竞争。
随着我国政治的崛起、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府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并找出了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对如何构建良好的地方政府竞争提出自己的见解。
大众的广泛参与,不仅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促进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加快中国进入世界强国的脚步。
本篇论文通过对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进行分析,理清了中国府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政府竞争;府际关系;新趋势引言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各自的政绩,开始不断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甚至在暗地里打响了优惠政策这场大战。
这种行为虽然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业绩,但长此以往,对中国良好府际关系的形成没有好处。
中国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在内部“打仗”,而是要团结一致,联合各个地方政府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对于“竞争”这个词,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有的人却认为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竞争十分关注,并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来谈论自己的看法。
他们普遍认为:政府竞争是一个跨区域的竞争,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吸引外商投资、引进技术人才,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创建地方法规等形式来促进本区域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务院实行的评优制度和地方政府自身的发展压力是产生竞争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国务院制定的总政策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来进行具体实施,特别是总政策只是确定了一个方向,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商榷,国务院实行的评优制度带给他们压力,不得不想尽办法来提高业绩;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就让地方政府不得不利用当地的优势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从而来弥补财政空缺。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分析研究-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分析研究内容摘要:目前,西方国家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是建立在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之上的,而对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欠缺。
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就该领域的理论应用而言,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而是要立足于转型期中国的实际.关键词: 政府竞争制度障碍研究论文正文:随着国内地方政府分权化趋势的发展,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以及在竞争中呈现出的诸多制度安排层面上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西方国家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是建立在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之上的,而对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欠缺。
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就该领域的理论应用而言,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而是要立足于转型期中国的实际。
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我国地方政府竞争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发展趋势,试图在了解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作为理论工具,分析地方政府竞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以期在规范竞争、指导实践、促进地方政府发展方面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有关对政府竞争的论述,可追溯到亚当•斯密。
他分析了政府税收对可移动要素的影响和不可移动要素的影响,以及对君主和社会收入的影响。
亚当•斯密认为“土地是不能移动的,而资本则容易移动。
土地所有者,必然是其地产所在国的一个公民。
资本所有者则不然,他很可能是一个世界公民,他不一定要附着于那一个特定国家。
一国如果为了要课以重税,而多方调查其财产,他就要舍此他适了。
他并且会把资本移往任何其他国家,只要那里比较能随意经营事业,或者比较能安逸地享有财富。
……一国税收如有驱逐国内资本的倾向,那么,资本被驱逐出去多少,君主及社会两方面的收入源泉,就要涸竭多少。
资本向外移动,不但资本利润,就是土地地租和劳动工资,亦必因而缩减”在此,亚当•斯密从政府税收对可移动要素影响的角度指出了资本移动对一国政府税收的影响,他虽然讨论的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但对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是适用的。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和策略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和相应的战略分析进行探讨。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较量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角逐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各个地区的领导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较量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经济实力的对比在战略竞争中,经济实力往往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标志。
不同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竞争力,所以各地政府都会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资源争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争夺。
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口、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也给地方政府之间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战略分析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决定胜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制定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当然,地方政府也需要从整体层面去考虑,关注国家战略和整体引导方向。
例如,如何更好地发挥本地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紧迫而最需的经济形势。
2、人才引进战略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战略。
应该大力发展本地人才,而且需要积极争取外来人才,以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3、资源整合和协调资源整合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
地方政府需要主动整合当地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等方向进行整合流动。
地方政府竞争的约束和调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约束和调节安徽未来表面技术有限公司缪建军一、地方政府竞争是如何产生的?从一些史料上看,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地方政府竞争,只不过那时的竞争缺乏必要的制度平台,而显得有些杂乱。
改革开放伊始,出于财政的压力,一些地方自发实施了承包制,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土地承包制。
承包制不仅推广到企业,而且也推广到政府内部,从而形成了我国当时独具特色的地方政府财政包干制度。
在财政包干制度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多劳多得,这对政府、官员、当地居民都有利,于是地方为了本地利益,必须展开资源争夺,由此引发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竞争虽然逐步开始走向正轨,但存在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政府主导的重复建设还是存在、公共支出结构仍然扭曲、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仍然存在等。
地方保护主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招商引资混乱等已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恶性竞争的主要表现。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没有合作的竞争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并可能使竞争走向负面。
地方政府竞争,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但是政府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地政府一把手的决策选择,政府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各地政府官员之间竞争。
我们将官员之间的这种竞争行为称之为“官员晋升锦标赛”。
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权减少了,事权反而在增加。
地方政府不仅要发展当地经济,还要提供足够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当地民众的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来填补这个资金缺口,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土地财政”。
二、西方国家如何约束和调节政府竞争西方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主要关注税收竞争。
在西方联邦制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一般具有一定调整税率的权力,从而税率调整可以作为地方政府吸引要素流入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对可流动要素收益征税也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各级州和地方政府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如为了吸引外资而展开的引资竞争就是一种典型表现。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与展望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与展望自财政分权和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竞争关系,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到经济活动中,通过经济绩效的相互竞争,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而且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为了经济的平稳和谐发展,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和完善相应的机制。
标签:政府竞争;财政分权;公共产品;绩效考核;重复建设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局面的形成原因(1)财政分权。
在1980年实行的在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的财政分权后和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显著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压力,从而对地方政府产生了很强的财政激励效应,促使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效率。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之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即地方政府作为非盈利性的组织,其税收必须完全上缴中央政府,而其支出的资金来源则是中央政府对它的财政拨款。
因此,地方政府并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各个地方政府只是中央计划的执行者,其目标只是完成中央政府的指令。
因此,财政分权改革之前,地方政府并不关心经济运行的效率,但在财政分权改革之后,地方政府成为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政治组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财政收入并负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因而具有了十分明确且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行为目标,即追求地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具体来讲,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允许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受制度保障的地方财政收益,从而使各个地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激励。
(2)考核指标。
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任命、提拔等以GDP的增长为标准,并通过设定就业、增长和税收等显性的经济指标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考核标准,从而刺激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区经济的竞争。
经济绩效也就成了干部晋升的主要指标之一,经济改革和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围绕经济绩效展开了激烈竞争,使得地方政府官员非常热衷于GDP和相关经济指标的排名。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_从产品_要素转向制度环境_汪伟全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从产品、要素转向制度环境汪伟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上海200030)摘要: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本文从时代背景、推动力、国家与区域竞争力评估等角度阐述了地方政府竞争关系产生的必然性,总结了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形式与特征;系统分析制约地方政府竞争优势的“瓶颈”因素: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有效信息的获得、受“经济人”利益驱使、缺乏创新型“公共企业家”、缺乏“蒂伯特模型”开放环境;指出要提升地方政府竞争优势,必须“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两手抓,从产品、要素转向制度环境,在利益协调与合作、信息服务、治理改革等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政府竞争;地方政府;地方保护;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07-0056-06 一、引言辖区间竞争是当代中国府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的辖区竞争以成为当代我国政府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现象,并且不再是单纯的“兄弟”竞争关系,而是两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
〔1〕原因有二:中央集权向地方行政分权的改革战略使地方政府权限扩大,地方政府较大地享有地方国有资产支配权、地方收入支配权、社会资源控制权,拥有制定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权力,地方政府承担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责任;现行的财政制度是财政包干体制,地方政府在经济上相对独立。
功绩制是推动地方政府竞争的动力。
在西方,“政治家经营的是选票,企业家经营的是股票。
”政治家的命运由选民的投票所决定,为使自己当选,政治家必须努力提高选民的福利。
政治家出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幸福而陷入竞争的压力。
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是“德、能、勤、绩”,政绩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地方官员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为升迁求政绩、出数字,极力推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多上项目,追求“短平快”为使自己能众多被考核者中脱颖而出不惜弄虚作假。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起源)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起源)区之间存在差异, 但辖区内部可能没有差异。
在这种理想状况下, 居民的用脚投票足以给辖区政府带来硬约束。
[ 2]这就是著名的蒂布特假说。
很显然, 蒂伯特模型继承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 可以看做是一个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的新古典模型, 此后的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这些后续研究尝试把产业组织理论的原理和模型应用到政府间关系当中, 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府竞争理论, 又称为辖区竞争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竞争而言的, 主要是指前者。
其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早期的政府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基于蒂伯特模型的拓展和变型。
第二阶段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运用, 少数研究运用了内生增长理论, 主要着眼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 ( 税收或者支出) 对资源流动的影响, 进而探讨对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部分研究引入选民的集体选择因素, 建立了标尺竞争模型。
第三阶段主要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运用, 研究者开始侧重于检验政府间竞争的存在性、程度以及后果。
早期的政府间竞争理论必须要明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 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政府竞争? 蒂伯特模型已经明确告诉我们, 如果居民是不流动的, 那么就不存在政府竞争。
显然, 这种新古典范式的思考是有局限性的。
因为在集权条件下, 如果存在多级政府, 只要各次级政府之间居民偏好不一致, 利益不一致, 同样也会出现竞争, 如樊纲等人提出的所谓兄弟竞争[ 3]。
也就是说,竞争在不同政体下都是存在的, 只不过竞争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而已。
不过, 就蒂伯特模型而言, 真正引起争议的不是存在性问题, 而是后果问题。
按照这个模型, 只要居民可以无成本的流动, 那么竞争就会导致最优的后果。
即地方政府竞争能够改进政府效率。
这点引起了奥茨 ( Wal lace E Oat es) 的不满, 奥茨明确指出, 竞争可能带来副作用, 比如公共服务达不到最优水平, 这是因为各地的税收竞争会导致税率下降, 进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下降, 从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融资不足。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周业安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作者简介」周业安(1968-),安徽绩溪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市场化改革带来了经济领域的分权,在既定的政府管理体制下,这种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资源展开竞争,由于垂直化行政管理架构和资源流动性的限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良性增长,保护性策略和掠夺型策略可能被选择,从而增加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经济增长。
合理的分权和促进资源流动的政策将有助于改变不利的竞争格局。
「关键词」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一、引言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些国外的学者通过统计数据的处理证明,中国经济增长率被严重高估;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实际的增长数据并不能反映到官方统计中来,从发达地区的现象看,很多地区的增长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进一步考虑到官方对统计工作的不断修正调整,总体上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反映了事实。
[1]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何引致学者们的争论?现有的讨论主要沿袭索洛增长模型的思路,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寻找资本、人力和技术等要素对增长率所做的贡献。
按照这种研究,中国的资本和改革本身对改革以后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2],这说明除了改革带来的制度效应外,资本的巨大贡献是来自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形式。
这种结论在经验上还不足以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之谜,至少有两个关键的因素没有考虑,一是改革以后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人力资本累积;二是政府结构。
本文关注第二个因素,并且该因素会影响到第一个因素以及其他生产要素。
在现有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制度因素并没有考虑政府结构,而仅仅涉及市场化本身的一些要素。
但是,要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首先就要理解政府的决策程序及其微观基础。
这是因为市场化过程还没有在中国创造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政府通过国有化和政策制定掌控了众多经济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直接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从而影响到经济体的产出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表现及后果
三、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生机理
四、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规制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2.地方政府竞争的手段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4. 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在理论上,一个地方政府代表一个所管辖的区域,因而也可以称作辖区。
·所谓地方政府竞争或者辖区竞争,是指各辖区为了本地的利益最大化,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争夺资源的竞争过程。
2.政府竞争的手段
·投资环境
·政府管理竞争
·法律制度竞争
·政治行动竞争(获取特殊政策)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政治市场(财税权、人事权等)
·要素市场(农产品、工业产品等)
·产品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
4. 地方政府竞争的必然性
蒂布特假说:
蒂布特认为,只要居民可以择区而居,那么各辖区的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竞争。
这是因为个人考虑选择辖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辖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和服务(支出)结构及水平。
如果一个辖区试图吸引更多的居民进驻,就必须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由于居民的偏好不同,辖区之间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结果均衡的时候,辖区之间存在差异,但辖区内部可能没有差异。
在这种理想状况下,居民的用脚投票足以给辖区政府带来硬约束。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改善地方公共物品。
地方公共物品是吸引要素流入的基础性环境条件,也是地方政府获取从中直接受益的本地居民支持或赞同的重要砝码,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扩大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物品质量上,如为吸引区外要素流入本地区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社会治安,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创新等。
第二,争夺生产要素。
制度经济学把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四架马车”,围绕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人才高地”、制订税收及土地使用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争夺资金、技术。
第三,支持和鼓励企业。
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针对重要企业或产业适用优惠或倾斜政策,实行价格补贴、金融优惠政策、财政优惠政策等,或者为企业用工和人才吸引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和便利条件,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市场封锁与保护。
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扩大管理范围,增加审批手续,强令当地企业经营、收购或推销当地产品;强化经济杠杆,迫使和诱使当地企业实施封锁措施。
第五,获取优惠政策,争试点权。
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与中央或上级政府的博弈,在纵向政策层面上获得比其它地方政府更为优惠的政策,或者争取中央政府对制度供给实行准入和试验推广。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其政府在行政权力、财税分配、经济规划、人事任免等方面有比其它地方政府更大的权限,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积极面:
·提高了地方公共产品质量与效率;
·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掠夺之手”;
·推动了宏观经济的调整增长。
消极面:
·一是重复建设严重
·二是产业结构趋同
·三是分割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四是招商引资混乱
·五是公共品供给扭曲
一是重复建设严重
在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的过度竞争十分明显。
据统计,在长江从江阴至南通60公里的岸段,共建有68个万吨级泊位,平均0.9公里就有一个。
二是产业结构趋同
据调查,长三角区16个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汽车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业的有8个城市,有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
近年专家学者屡有预警:“长三角产业同构比例过高。
”
三是分割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黑龙江省龙江县政府就以整顿啤酒市场秩序为由,依据齐齐哈尔市人大颁布的《酒类管理条例》以及齐齐哈尔市政府签发的《关于整顿酒类市场的通知》成立了由酒类专卖局牵头的啤酒市场稽查队,多次封锁、扣押和没收外地生产的啤酒,给经营者和生产厂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四是招商引资混乱
吸引外资成为地方的头等大事,为了和其它地方比较获得更大的优势,一些地方政府纷纷以远远低于成本价的土地价格吸引外商,税收政策也一再突破国家规定的外资优惠政策的低线。
出现了“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为主要内容的“让利竞赛”。
资料:清理整顿开发区
针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过多过滥,一些地方借开发区之名乱占耕地,侵犯农民利益等问题,20XX年7月起,国务院部署开展了对全国各类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工作。
经过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努力,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有效遏制了违规违法占地势头,为国家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XX年版)》。
经过集中清理整顿、规划审核、设立审核及落实四至范围等几个阶段的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到20XX年12月,全国各类开发区由6866个核减至1568个,规划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压缩至9949平方公里。
五是公共品供给扭曲
“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
三、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生机理
⏹财政分权是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现象出现的最重要动因。
;
⏹“用脚投票”机制迫使地方政府展开竞争;
⏹现行政绩考核与升迁机制推动地方官员谋求政绩。
四、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规制
首先,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在强调中央政府权威的同时,积极推进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其次,改革地方官员的考核和任免机制。
中央有关部门不能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来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成效。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
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
对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
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
——《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
再次,改革外在的制度约束,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有序的流动。
最后,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制度,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地方政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