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浅析
竞争三要素:某种资源的稀缺性;对该资源的需求;多个需求主体。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控制权的下放;地方可控制资源增多;行政任命制。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靠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所推动的。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介入才使渐进式改革得以平稳进行,并且能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政府间竞争体现在三个层面:政府内竞争,政府与政府竞争,政府外竞争。政府间竞争表现为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首脑之间的竞争。传统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三个视角是:联邦主义视角,科层制视角,财税视角。作者刘亚平提出“退出选择视角”。大众退出选择的方式:利益产品市场通过货币退出;公共产品市场中以“足”退出;领导干部任免中的“公共选择”。
马歇尔认为,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思路。其一,进化论的动态思路。其二,工具理性的静态思路,靠着理性经济人等假设,借助于日益精深的数学工具,分析出于静态均衡下的理性行为。招商引资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极好缩影。竞争形态分:对抗的竞争,差异化的竞争,合作的竞争。对抗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各方抢占的是相同的要素;满足流动要素偏好的能力有限;一次性博弈。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易于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学习其他政府表现出来的外部信息就可以将同质程度较高的政策临摹过来,如基础设施,地价,税费等。差异化的竞争的产生条件:有足够多的目
标流动要素;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重复博弈。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不易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构建比较优势,使自身优势不易被发现、观察和度量。合作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者之间在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博弈;双方存在差异;共同的利益。此阶段的竞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第三方的威胁,双方握手言和,优势互补,以实现共同发展。
美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制度框架:联邦层面(美国宪法,最高法院,联邦法律与管制,补助金);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权限明晰,地方政府间合作机构,地方政府间契约);社会层面(直接、便捷、多样化的需求表达,居民直接参与:友邻治理;分数多个地方政府)。对于我们的启示有:竞争优先的理念,法治化框架,理性划分联邦与州政府关系,地方政府职能:供应与生产的分离。
为规范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当前的整治策略:颁布政策法规,加强中央调控权力,促进区域合作,调整行政区划,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借鉴美国规制政府间竞争的理念,我们可以把着力点放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力量三方。中央政府应建立和维持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制度化,推行以公平为基础的政策,确立地方政府间竞争中的争端裁决机关;地方政府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强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合理界定支出结构,构建优势形成特色;社会力量也应嵌入其中,将培育民营经济作为近期任务,保障居民退出权作为中起任务,发挥第三部门作用作为长远追求目标。
当然退出选择是理想化的状态,实践中,退出机制对地方政府间
竞争的约束力量是十分有限的,需要以呼吁机制对非私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行为进行约束,呼吁的成本相对低廉,不会因高昂的进入门槛将大部分人排除在外。赫希曼指出,在存在退出威胁的情况下,呼吁机制将更为有效。呼吁机制作用于前,退出机制作用于后,消费者或成员被暂时“锁定”且手中还拥有退出选择时,呼吁能在敦促组织绩效回升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公众退出选择而进行自由流动时,对收纳地的地方政府并不构成奖赏反而是惩罚,环境的污染,资源的争夺等等。居民的流动并不能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有效压力。而且行政体制中上下级互相强化,出现共振现象,也阻碍着退出选择效果的实现。因此在未来,我国应建立更为有效的制度,使退出选择和呼吁机制切实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