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化教学课例教学设计
一、引言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逐渐转向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依托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丰富化,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探讨如何进行课例教学设计。
二、信息化教学理念1.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信息化教学将学习者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化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建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设定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例教学设计1.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信息化教学课例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既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2.选择问题情境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选择问题情境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或社会实践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信息化教学课例设计的核心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4.整合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倚靠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支持和促进。
在课例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互联网资源等信息技术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评价与反思课例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师还要反思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四、案例分析以某高中生物课程为例,设计了一堂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化教学课例。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解决的相关概念的概述
• 问题的涵义 • 大第多8数讲心理: 学基家于都问认为题一解个决问题的含教有学三个模基式本
成分: 第一、已知条件; 第二、目标; 第三、障碍。
基于问题解决的相关概念的概述
问题的分类
第8讲结:构基性 于问题解解决问决题的的教认识学方模式式
结
结
构
构
良
不
好
良
问
问
题
题
常
非
规
教师在问题解决中的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 学生进行学习,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 进行。 (5)对学习的评价,重过程甚于结果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步骤
• 巴罗斯把问题解决教学过程分为五个
环节 组织第小8组讲: 基于问提出题问解题决、解的决教问学题模式
解题后的反思
活动汇报
小组交流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步骤
常
性
规
问
性
题
问
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相关概念的概述
• 问题解决的涵义 程序受就目第是标应8指讲用引一: 的定基认的于知操问性作操使题作问解序题决列从,初的即始教问状学题态模解经决过式的一
步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 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
• (1)目的性;(2)操作序列;(3)认知操作 。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案例
• 案例二:高二化学课“盐类的水解”教
学设计 创第设8问讲题:情基境 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相互 评价、整理得出结构
学生重点理解盐破坏 了水的电离平衡,而
显酸碱性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
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
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引言:教学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选择、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它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史密斯和雷根共同提出,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概述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该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二、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在使用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2. 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提示和指导,但要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4. 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问题,交流思路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5. 总结归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思考和成果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思维方式系统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6. 反思评价: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三、优点1.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引言:在一年级的学习阶段,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并培养实际操作和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和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确定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4.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龙头漏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各种研究性问题。
2.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特长,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例如,在学生提出如何解决水龙头漏水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如用胶带封住漏水的地方等。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水龙头漏水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5. 思考和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改进的方法。
通过思考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问题解决的技巧。
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 组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基于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思考——以“分式方程”教学设计为例
争鸣探索2024年3月下半月㊀㊀㊀基于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思考以 分式方程 教学设计为例◉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㊀陆㊀娴㊀㊀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 分式方程 教学中,教师紧贴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理解并掌握分式方程的相关概念,归纳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问题的引领下螺旋上升.1教学分析1.1教材分析分式方程是整式方程的延伸和发展,其解法比整式方程更加复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分式方程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对比,探寻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领悟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在解法上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发现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学情分析在学习分式方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概念㊁基本性质及相关运算,同时学习了整式方程,并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这些知识㊁经验等为分式方程的学习提供了前提和保障.2教学设计2.1创设情境问题1㊀植树节,学校组织甲㊁乙两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乙班每小时比甲班多种1棵,甲班种20棵树的时间与乙班种24棵树的时间相同.怎样描述蕴含其中的等量关系该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投影展示.方案1:设甲班每小时种树x (x 为正整数)棵,则乙班每小时种树(x +1)棵,根据已知,得20x =24x +1.方案2:设甲班每小时种树x 棵,乙班每小时种树y 棵,根据题意,得y -x =1,20x =24y.{方案3:设甲班每小时种树x 棵,种树时间为y 小时,根据题意,得x y =20,(x +1)y =24.{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用方程描述其中蕴含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重要模型.结合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学生建立不同类型的方程,为新知的学习准备了充足的素材.问题2㊀上述方案中哪些方程是我们学过的?哪些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它们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我们之前所学的哪些知识相关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发现分式方程的分母含有未知数,并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画出方程的联系图,有效沟通旧知与新知的联系.问题3㊀你是否能够写出一个符合以上特点的新方程?设计意图:通过创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式方程的结构特点,进而为分式方程概念的得出作铺垫.问题4㊀若想给此类方程起个名字,你想叫它们什么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新方程与整式方程和分式相比较,进而给新方程命名为 分式方程 .这样引导学生经历概念抽象及方程的命名过程,让学生体会 创建 知识的成就感.结合以上分析,此时给出分式方程的概念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2.2探求新知问题5㊀以下方程是整式方程的是;是分式方程的是.(请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①x -22=x 3;㊀㊀㊀㊀②2x -2=3x ;③x +32x -3=5;④x +3=5(2x -3);⑤2-x x -3=1x -3-2;⑥1x -5=10x 2-25.设计意图:通过辨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引导092024年3月下半月㊀争鸣探索㊀㊀㊀㊀学生对比,发现不同类型方程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接下来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作铺垫.问题6㊀知晓了分式方程的概念,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设计意图:根据已有经验,自然给出下一步研究内容 解分式方程.这样在问题的驱动下,启发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通过旧知迁移掌握新知探究之路.问题7㊀解分式方程:20x =24x +3.虽然分式方程是新学内容,但是分式的概念及整式方程的解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在求解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题过程,而是预留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意图:改变以往 讲授+模仿 的教学模式,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探寻解题之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思考 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依据是什么 ,以此通过亲身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问题8㊀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继续给出几个分式方程让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板演详细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分式方程求解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以此规范解答.不过,在此过程中,对于 检验 这个过程可以先留白,后面通过深入探究来突破 检验 这一难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解分式方程时,可以通过 去分母 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进而利用整式方程的解题经验解决问题.2.3拓展延伸问题9㊀解分式方程:x -2x -3=1x -3+2.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如何去分母,如何找到最简公分母,同时提醒学生在去分母时不能出现遗漏.问题10㊀你的计算结果是什么?观察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去分母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得x =3.学生认真观察㊁分析,不难发现问题 x =3时,方程无意义.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此时增根的概念呼之欲出.问题11㊀分析问题9的解题过程,你认为解分式方程应该增加一个什么环节?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体会到检验在解分式方程中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理解增根的意义.问题12㊀结合以上解题过程,你能总结归纳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到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1)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整式方程;(3)检验方程的根;(4)写出计算结果.这样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解分式方程自然可以得心应手.2.4巩固练习问题13㊀解下列方程:(1)1x -5=10x 2-25;㊀(2)2x -1-1x +1=2xx 2-1.设计意图:借助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通过精选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检验在解分式方程中的价值,有效规避因忽视检验而产生错解的风险,培养思维的严谨性.2.5课堂小结问题14㊀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然后进行生生和师生互动交流,以此通过思考与交流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逐渐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3教学反思3.1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概念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将结果呈现给学生,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此揭示概念的本质,促进概念的深化.3.2借助问题,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教学中既要关注预设,还要重视生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㊁主动交流,以此成就精彩的课堂生成.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㊁启发者和引领者,要及时捕捉有效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此通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㊁研究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会发现㊁学会探索㊁学会抽象,以此提高认识水平,提升数学素养.Z19。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探究意识,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串联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在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下,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以“电路及其应用”单元教学为例,尝试“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单元教学设计。
标签:问题解决模式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学科具有知识容量大、逻辑性强、抽象难理解三大特点。
为了上好一节物理课,需要在课前认真地、充分地、刻苦地进行备课,即进行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有效构建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逻辑关系,更加注重从单元高度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
本案例是2019版人教社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物理学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结合自己本章的授课经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从单元高度审视教学内容,突出电路基本规律的核心地位通过上一章“静电场中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已对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本章先引入恒定电场,符合知识递进关系。
教材中关于串、并联的内容,电压关系,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有明确的推导过程。
本章在电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在电路中的应用以及下一章电路中的能量问题的必备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在物理学习后要达到什么素养目标,教师心中要有明确考虑。
对本章来说,主要达成以下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
三、依据课堂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实施方案(一)本章教学设计第一模块:第1节,电源和电流。
这部分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电场的层面来重新审视电源的作用,帮助学生从“场”和“路”两个角度认识电流的形成機制,并尝试从微观视角去理解电流的含义。
第二模块:第2、3节,这部分以电阻率的测量为中心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与难点,其内容涉及基本仪器的使用、电路的设计与误差分析等核心能力的教学,对学生利用电路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基础教育教案的问题解决模式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基础教育教案的问题解决模式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基础教育教案的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并探讨其在基础教育教案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概述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地位,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它不再强调教师的教授角色,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在基础教育教案中的应用1. 课程目标的设定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强调从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出发,因此,在基础教育教案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定合适的课程目标。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将这些问题融入到教案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2. 问题的呈现与讨论在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这些问题可以是真实世界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基础教育教案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项目实践,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与反馈在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案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方法不适用等。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目标。
如果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解决教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时,要明确指出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2.制定具体任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3.提供评价标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提前确定评价标准,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适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案中选用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解决教学方法不适用问题的建议:1.了解学生特点:在设计教案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进行详细了解,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鼓励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如果教案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会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重要。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人教版选修5“芳香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效果最优化囡 。该模式强调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 三者之 间有怎样 的包含关 系?用示意图表示 。
。 , 1
( 设计意图: 体验有机物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建构有机物“ 结构决定性质, 性
质反映结构 ” 的化学观念。 ) 6 苯和苯的同系物如何鉴别 ? . 苯环对 甲基的影 ( 设计意图 : 进一步体验基 团之 间的相互作用 ,
简单 莳验证性实验, 在“ 盛 思考与交流” 让 中,
和发展历史中去追寻原 因。
一
、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历史【 1 ]
11 82年瑞典 化学家 贝齐 里乌斯根据实 验现象 最先提 出了金属活动顺 序 。后来 , 国化学家贝开 俄 托夫在进行大量实验和系统研究之后 ,于 16 85年
中国 大陆
美 国
“ 九年级化学” 2 0 06
‘ yi l c ne ‘ s a Si c” P c e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诞生与发展
口 陈花 蕊 占小红
( 东师 范 大 学化 学 系 , 海 华 上 20 6 ) 0 02
金属 活动顺序 表是 中学化学判 断溶液 中金属
由表 l可 以看 出 中国和美 国教材 金属 活动顺
的置换顺序 , 即金属活动性的判 断依据 。 然而 , 通过 序表 中金属活动性 : a Na C > ,而英 国和新加坡教材
面对问题之 时 , 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以期达到解决 问 科本 身的观念建 构 , 同时对实验 能力 的要 求大大加 题的思维活动历程啪 。问题是打开思维 、 唤起想象 的 强。 笔者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在必修 2 已有的知识、
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
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篇一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PBL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提高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定义问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作为PBL的主题。
问题的设定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水平,同时需涵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制定学习计划:学生根据问题,制定学习计划。
这包括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信息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
此过程中,学生需学会管理时间、评估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交流与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总结与反思:在问题解决后,学生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三、PBL的优势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BL通过模拟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自主学习:PBL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质疑和评判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PBL中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解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提升学习兴趣:PBL的主题通常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施PBL的挑战与对策教师角色的转变:在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支持者。
“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基于问题解决模式
教 仞 选 登
j
_ - _ _
,
表 1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课件展 示 : “ 环球 时报 : 2 0 1 3年 5月3 1日下午 , 黑龙江省 大庆市林甸县 中储粮直 创设情境 属库发 生火灾。事故共造成 7 8 个露天储粮 囤、 储量4 . 7 万吨的粮食表面着 火。 以 时事新闻导入 新课 , 贴 其 中玉米 囤6 0 个, 储量 3 . 4 万吨 ; 水稻 囤 1 8 个, 储量 1 . 3万吨。” 阅读新闻资料 ,思考并回 近生活 导入新课 答问题 激发学 习兴趣 , 提 设 问: 数万吨粮食 毁于大火令人感到万分可惜。 那 么, 黑龙江省为什 么会有这 么 高课堂学习气氛
原 因。
四、 方 法资 源
方法: 问题解 决法 、 情境 引导法 、 资料 分析法 、 合作
交流法 。
情境 , 引发认知 冲突 , 激发学生兴趣 , 使之在教学伊 始就
融人课堂 ; 然后通过完善知识基础 、 呈现辅助信息 、 提供
认 知策略等手段 , 为学生搭建问题解决支架 ; 最后进行检
知识 与技 能 : 运用 图文资料 , 说 出农业 的概念 、 主要
部 门 以及 发 国
利用时事热点“ 中储粮 直属库 大火” 创 设案例情境 , 激发
学 习兴趣 ; 然后 将 “ 农业及 其重要性 ” 和“ 我 国农 业的地
理轰育 2 0 1 3 年第 1 1 期
究, 笔者 构建 了适 合课堂 教学 的“ 问题解 决课堂教 学模 式” 。下面以“ 农业” 一节 的教学设计说 明该 教学模式 的 操作 。 本 课是 教育 部 审定 ( 2 0 1 3版 ) 义 务 教育 教科 书 《 地 理》 八 年级上册第 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 第二 节“ 农业 ” 的第一课 时 , 主要包 括“ 农业 及其 重要 性 ” 和“ 我 国农业 的地区分布” 两部分 内容 , 前者主要包括农 业的概念 、 分 类、 发展趋 势和重要 性等 , 后者 主要包括 我 国东部 与西 部、 南方 与北方 的农 业分 布差异 、 造成这 样差异 的 自然 原 因以及这种差异形成的各地各具特色 的饮食文化等。
中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中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一、引言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往往被机械记忆和套路化的解题方法所掩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设计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1.认识问题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猜测答案、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审视问题的背景、条件和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2.制定解决策略一旦学生正确理解了问题,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解决方案学生选择了解决策略后,就需要实施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检测解决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结果的验证和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测试题目,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策略和解决过程是否正确。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三、问题解决教学设计1.材料准备在问题解决课堂中,教师应该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和资源,如图表、计算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问题的要求是什么?条件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3.合作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教学方法的不合理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识别和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疑惑。
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困惑的原因。
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教师可以深入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和教学目标。
二、制定教学目标在确定了存在的问题后,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当与问题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评估和反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还应当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五、教学实施和总结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教师需要按照计划进行教学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当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检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问题解决的程度。
通过总结和评价,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结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识别和分析问题、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估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改教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也存在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在于对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应对各种各样的题目变式。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课堂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在面对问题时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也能够发挥“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的优势。
因此,本文对高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式课堂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引出一个合适的问题。
问题需要紧贴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还需要具有可探索性,能够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在设置问题时,既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还得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资料,做出充足准备和计划之后,才能保证课堂上问题的有效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内容繁多复杂,在“问题解决”课堂中增加趣味性不仅可以调节课堂学习的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更高效有趣。
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出问题,通过趣味性情境导入问题,然后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在情境的创设中,需要根据内容合理设置,注意根据教学实际有所变化,不宜直接套用模板情境或者滥用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既可以借用多媒体展示,还可以通过实物或者视频故事等。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有这样两种工资的分配方式,一种是每月1万元,另一种是,第一个月10元,第二个月是第一个月的2倍,之后每一个月都是上一个月的2倍,请问在什么时候,第二种工资分配方式的月薪会高于第一种?这种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够积极的去思考所学的数学知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摘要]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学习对学习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在分析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特征和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中各环节作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历来是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的很多结论对教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对人工设计的一般问题解决的研究,忽视对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研究。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条件,任何脱离特定情境或场合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的。
[1]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像从业者或专家一样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有效迁移应用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中去。
探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对提高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特征真实情境问题是从真实世界中捕获的真实问题和这一问题的情境脉络,它存在或产生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如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防止污染问题等。
与一般人工设计的问题解决相比较,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具有以下特点:(一)情境性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依赖于特定的情境,情境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动。
[2]问题一般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已知条件、目标和解决方法。
真实情境问题一般来说是结构不良的,初始状态混沌,问题解决所需的条件往往是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使人难以直接清楚地认识到,[3]需要个体到情境中去识别。
问题解决要达到的目标缺少限定,它是依据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理解而构建出来的,不同个体对情境理解的侧面不同,会去追求不同的目标,如果目标选择错误,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受情境制约,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环境中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
如区分食盐水和蒸馏水可以利用尝味道、密度、沸点、导电性、硝酸银试剂等来区分,但在实验室环境中就不能用尝味道的方法。
(二)动态性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基于PBL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架构与实施
基于PBL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架构与实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基于PBL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架构与实施一、PBL的教学模式概述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PBL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总结和评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学生则扮演着主体的角色,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1. 确定问题:在PBL的教学模式中,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驱动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分析问题:在确定问题之后,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解问题的背景、相关知识和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查找资料,与同学一起讨论,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3. 确定学习目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确定学习目标,即要解决问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4. 学习过程: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阅读、调研、实践等活动,积极获取知识和技能。
5. 总结和评价: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可以进行总结和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和收获,明确不足和改进方向。
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实施基于PBL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团队的组建:在PBL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灵活地组建学生团队,确保每个小组既有合作的基础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4. 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案例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一所中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代数方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代数方程的解法,教师决定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然后,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套代数方程题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解答。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让他们在互相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
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你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自己的困惑和解决方法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你们发现了哪些解题规律?”“你们在解题过程中掌握了哪些解题技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总结起来。
这样的归纳有助于学生对于代数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拓展和巩固。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你们能否将所学的代数方程解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你们能否解决更加复杂的代数方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这样的拓展和巩固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对于代数方程的理解困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解题过程中,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代数方程的解法,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教学设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问题式学习(PBL)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它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师的教学模式。
下面是一份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PBL的教学模式,学生将从探究中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视频、图片或其它自然资源,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启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建议采用开放式问题启发学生的思想,如“如果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差,会对生活带来什么问题?”等。
2.确定问题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确定一个问题来进行探究。
例如:“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3.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按不同层次分组。
4.问题探究学生根据确定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可以参考各类资源,如图书馆、网站、社区环境保护经验、自然资源等。
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小组讨论中,累计学生发现又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5.讨论反思学生在探究期间,针对确定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拓展自己的思路,探究更加深入,了解更多角度的观点。
在此期间,教师最好出现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的讨论、阐述学生的看法、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6.制作成果学生根据探究的结果,制作自己的成果报告,如PPT,海报,录音,视频等。
7.成果展示在这个环节,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可以进行演讲展示、视频展示、口头表述等。
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成果展示给其他小组和全班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交流,提高学习结果。
8.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跟进小组讨论情况,抓住学生的重点和锚点;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尝试和思考;教师也可以及时回顾重点和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浅析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张建蓉云南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胡艺莉云南师范⼤学摘要: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近年来受到了⼴泛重视,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以问题设计为中⼼,强调把学习者置于有意义的问题学习环境中,通过有组织的解决问题⽽获得⾃主学习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达到教学⽬标。
本⽂对基于问题(PBL)的教学设计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现了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流程。
关键字: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设计;建构主义;PBL设计⼀、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含义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种以学习者为中⼼、以问题为核⼼的全新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
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主学习和终⽣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作为⼀种⼴义的⽅法,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它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修正。
PBL最常⽤于医学课程的前2年的教学中,在解剖学、药理学和⽣理学等学科中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开始采⽤这种⽅法,包括商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建筑、法律、⼯程、社会⼯作学院以及⼀些⾼级中学等。
[1]这种学习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学习动机,⽽且还能开发学⽣批判性思维,发挥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包含认知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
杜威和⽪亚杰都认为是实际⽣活中的⼀些认知冲突和疑惑在促进⼈们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的知识(Savery Duffy,1995),⽽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正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习者产⽣“冲突”和“疑惑”,通过⼩组交流合作和⾃主探索等⽅式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基于“3×n问题解决教学范式”的“压强平衡常数”概念教学设计
基于“3×n问题解决教学范式”的“压强平衡常数”概念教学设计作者:***来源:《中学化学》2024年第04期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教材中对化学平衡常数概念的论述只有关于浓度平衡常数而没有压强平衡常数的内容,高中化学教师一般都是在高三复习时碰到相关高考题时就题解题,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高二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新授课阶段就引入压强平衡常数概念,建构学生基本的解题思维模型,从而让学生降低高三时对该类题型的畏惧感。
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钱扬义教授团队构建的中学化学研究型教学的二维教学范式——“3×n问题解决教学范式”给“素养为本”的概念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模板。
“3×n范式”中的“3”表示该教学范式的教学模式维度上的3个模块: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一在活动中解决问题一在应用中评价问题。
“3×n 范式”中的“n”则表示该教学范式中的n个教学环节。
“3×n范式”使课堂结构更清晰,使学生高效集中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该文对压强平衡常数概念的建构采用了“3×n问题解决教学范式”,通过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应用中评价问题形成“3×4问题解决教学范式”,每个问题都包括1条“线”和1条“链”,线与线、线与链以及链与链都存在逻辑关联,如图1所示。
三、研究目标1.知道總压、分压概念以及总压与分压的关系。
2.能使用对比、归纳、概括的方法推导压强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能辨析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的异同。
3.通过概念的建构和习题的练习,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初步形成压强平衡常数计算的思维模型。
四、教学过程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入]以合成氨为情景线,介绍合成氨工业的地位、重要性以及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地位,通过视频带领学生走进合成氨工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启发式模式的教学设计课题:
教材版本:浙教版年
级:*
年级
班
级:
课型:新授课、复
习课、练习课、综
合课
课时:一课时授课人:李温平
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教材特点分析:1.地位和作用:《**》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年级*册第*章第*节内容。
本
2.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学习本章内容前,需要准备或复习什么知识,技能有什么要求。
还要将本知识点是教材第几章第几节,与教材其他章节有何联系做介绍。
基于学习者实际所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
标:
要用《课标》中的行为动词。
将目标揉合一起写。
知识性目标 1.了
解水平--说出、举例、列举、描述、识别、知道、了解、指认 2.理解
水平--解释、说明、比较、概述、认识、理解、区别、对比、懂得3.应
用水平—辨析、用理论或模型分析、阐明、分类、推导、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
标:
技能性目标 1.模仿水平—按照、根据、练习、尝试 2.独立操作水平--
绘制、测量、测定、查阅、学会、计算、收集、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体验性目标 1.参与—观察、感受、体验、体会、感知 2.反应—关心、
关注、注意、善于3.领悟—养成、形成、树立、建立、具有
科学、社会、技
术与环境目标:
教学重
点:
解决措施:
教学难
点:
解决措施:
教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最感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
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具
课前准备:
教学思
路
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资源)用流程图表示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问题情
境及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学习反馈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提
问
确定发现问题循循善
诱
自主解决问题探讨解
疑
协作归纳问题交流再
启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实践型
作业阅读型想象型调查型实验型观察型
板书设计纲领式板书
板书(文字式、符号式、线条式、表格式、图示式)、板画
概念图
测定是否达到
教学目标的手
段
课后延伸(课外
探究、作业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