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制定权与修改权
宪法的制定权是属于谁?

宪法的制定权是属于谁?从制定宪法的过程来看,宪法制定者应当是属于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人民,宪法制定权也只能属于人民,任何国家机关或者个人都无权制定宪法。
按照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制定宪法和修改宪法,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没有这项权力。
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我国宪法也规定了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修改程序。
宪法的制定权是属于谁?宪法制定者应当是属于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人民,宪法制定权也只能属于人民,任何国家机关或者个人都无权制定宪法。
人民制定宪法的方式通常表现为一部新的宪法的制定必须由一个国家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参与议论、提出立宪的建议,然后通过特殊的程序予以通过。
根据宪法授权行使修改宪法或者解释宪法权力的国家机关或者特定的主体,必须依照宪法所规定的严格的修改宪法、解释宪法的程序,才能对现行宪法作出修正或者解释。
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04、宪法总论(4)_112901015

施米特的分类 施米特的分类
以是否依据前一部宪法规定 的修改程序,分为: 无视宪法的宪法修改 尊重宪法的宪法修改
宪法修改的实质
宪法变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施米特:宪法变动的五种形式 施米特:宪法变动的五种形式
宪法的废弃 宪法的废止 宪法的修改 宪法的打破 宪法的临时停止
——施米特:《宪法学说》,第112页以下。 ——施米特:《宪法学说》,第112页以下。
2、理论的变迁——德国 理论的变迁——德国
近代宪法时期,德国在法律实 证主义的影响下排斥该类理论, 证主义的影响下排斥该类理论, 将制宪权=宪法修正权=立法 权。 代表人物:拉班德、耶利内克
施米特的学说(事实论) 施米特的学说(事实论) 的学说
(1)制宪权是存在的,是一种有 能力对政治统一体之体制作出全盘 能力对政治统一体之体制作出全盘 确定(决断)的实力或权威的政治 确定(决断)的实力或权威的政治 意志; (2)这种权力是一种“原生性权 力”,总是处于“自然状态”之中, 不受任何规范性的约束; (3)国民和君主都只是这种权力 的担当者而已; (4)但修宪权是制宪权所确定的 一种权力,具有界限。
起草过程中 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毛泽东主席的秘书陈伯达 毛泽东主席的秘书陈伯达
胡乔木
(30年代清华历史系、浙大外语系肄业) 30年代清华历史系、浙大外语系肄业) 年代清华历史系
田家英
周鲠生、钱端升 周鲠生、
1953年 1953年3月17日,宪法起草小组回京。在此期间,中共 17日,宪法起草小组回京。在此期间,中共 中央请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叶圣陶、吕淑湘 为语文顾问,对宪法草案进行了专门研究。
宪法会议=制宪会议 宪法会议=
会场:遗迹复原(梵摄) 会场:遗迹复原(梵摄)
第四章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 《五月花号公约》第一次从民众的角度阐述了国 家权力的来源:国家是民众以契约的形式合意组 建的,国家的公权力来自于民众所度让的部分权 利的组合。法律实施的真正力量源于民众对于国 家法律合法性与公正性的认同,出于对法律的敬 畏而自愿服从,而不是慑于国家暴力。法律是为 了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为了维系 某种统治秩序而制定的。 • 也就是说,这一份写在一张简陋的纸上的契约从 法理上根本地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并以某种 形式指出国家的权力来自以全体社会成员以契约 达成合意所出让的部分私权利的组合。 • 宪法其实就是一份契约。 •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将美国的历史起源 和开端追溯至五月花号公约。
六、为什么被称为是一部“好宪法” 的“54宪法”只有3年的寿命?
1、被定位于一部过渡 时期的宪法,由于过渡 时期早早完成,当然也 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据。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问题。 3、不重视宪法和法律 的作用。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4、缺乏有效的宪法监 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督机制。 2003.
《五月花公约》全文
•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这些签署人是蒙上帝保佑的大 不列颠、法兰西和爱尔兰的国王——信仰和教会的捍卫者 詹姆斯国王陛下的忠顺臣民。 •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 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维吉尼亚北部开 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 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 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 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 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据此于主后l620年 11月11日,于英格兰、法兰西、爱尔兰第十八世国王暨苏 格兰第五十四世国王詹姆斯陛下在位之年,我们在科德角 签名如下。
4-宪法的制定、修改及解释-公邮

“宪政的本质的确是而且必须是限政。在宪 政主义看来,不论一个政府的组织形式如 何,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 ——刘军宁
政治性。制宪权的政治性表现为作为全体 人民所拥有的权力是全体人民行使的自治 权。 制宪权的政治性可分解出如下内容:其 一,政权是制宪权行使的前提条件。其二, 制宪权的政治性还表现为在人民内部,一 部分人不能凭借制宪权支配另一部分人, 并使之臣服。
3.宪法修改在程序上的限制
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内容必须 体现人民的意志,因此,世界各国宪法都 规定其制定和修改必须遵循特别严格的程 序。对于修宪行为违反修宪程序的,修宪 行为无效。
4.其他方面的限制 在宪法修改的限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其 他方面的限制,有的国家的宪法就明确规 定,国家面临危机情况下,不得修改宪法。 例如,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规定:“在 法国领土一部或全部被外国军队占领时, 修宪程序不得着手或者进行。”巴西1946年 宪法第217条中规定:“宪法于戒严期内不 得修改。”
内贾德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哈梅内伊是伊斯兰共和 党总书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前总统、伊朗精神领袖〔最 高领袖〕。 /2011-10-17/134283827.html
定义: 所谓宪法修改,是指宪法 正式实施后,发现部分或 全部规定与实际需要不相 适应,由有权修改的机关 依据特定的程序,对宪法 的部分条文所作的重订、 修订或者部分的增删活动。
我国现行观点:制宪权实质上仍是国家权 力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一种由主权者所驾驭 的、用来实现自己最根本意志的具体的、 制度化的国家权力。当然这不是一种普通 的、与其他国家权力相并列的权力,而是国 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定权, 是制宪主体按 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 一种权力。
宪法学第四章

(三)宪法制定机关
1、制宪权主体 2、制宪机关
1. 制宪权主体
• ——制宪权的享有者。 请思考:我国宪法制宪权主体是谁?
2. 制宪机关(制宪主体)
——具体行使制宪权的国家机关。
请思考:我国宪法制宪机关(主体)
是谁?
(四)宪法制定的程序
1、制宪机关的设立;
2、宪法草案的提出;
宪法解释的受限性
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解释与宪法解释
的区别 明朝崇祯皇帝测字 有——大明 友——反 酉——尊
(二)宪法解释的原则
1、以宪法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为指导 的原则; 2、符合制宪目的原则; 3、与宪法的整体内容相协调; 4、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
《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
5. 公布„„
现行宪法的规定
第六十四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 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
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我国宪法修改的程序
首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修改宪
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其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 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 最后,全国人大通过。
(2)修正有界限说
2、限制宪法修改的表现
(1)内容上的限制;
(2)时间上的限制; (3)形式上的限制;
宪法修改内容的限制
主要有以下内容不得成为宪法修改的对象: A. B. 宪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 国家的领土范围
C.
共和政体
宪法修改时间的限制
希腊1975年《宪法》第110条第6项规 定:宪法经修改未满5年者,不得再予 修改。 葡萄牙1991年《宪法》第82条规定: 宪法每隔10年修改一次。 巴西1946年《宪法》第217条第1项规 定:宪法于戒严期间不得修改。
关于宪法的制定权与修改

宪法的制定权与修改权摘要:宪法制定权不是一种国家权力,其归属只能属于人民。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享有宪法制定权,只享有宪法修改权。
宪法制定权与修改权的界限应划分清楚,不能混淆。
人民的宪法制定权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实现。
宪法的制定权和修改权与宪法制定活动密切相关。
它不仅关系到宪法制定的正当性而且也关系到宪法功能的合理性。
学术界对此虽有研究,但很不深入;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被忽视。
故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有非常之必要。
下面是笔者对此问题的几点思考,现提出来与学界同仁交流。
一、宪法制定权不是一种国家权力其归属只能属于人民宪法的制定权只能属于人民,而不能属于别的任何机关或个人,这是由宪法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
宪法一词含义的侧重点不在于它在一国法律体系中是否居于核心的位置,而是强调宪法制定的正当性和宪法功能的合理性。
美国革命家托马斯。
潘恩在《人权论》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宪法是一种先于政府的东西,而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
一国宪法不是政府的决议,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决议。
”宪法具有授予权力并限制权力的双重功能,既是人民的授权委托书,同时又是人权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和幸福的总契约。
人民通过宪法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并要求国家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正确地行使国家权力,努力为人民服务。
人民不享有宪法制定权,不通过民主的程序,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体现广大人民利益的宪法。
如果说宪法制定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一种体现,那么宪法制定权就是人民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是对“人民主权”原则基本精神的一种很好的概括和表达。
人民在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也可以通过确立法律规范并在法律规范中确立相应的实现人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来间接地实现自身的利益。
宪法制定是间接地实现人民利益的一种方式。
[知识]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有什么不同
![[知识]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有什么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d3950f3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f.png)
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有什么不同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宪法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为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均不同于一般法律。
制宪权和修宪权在我国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
之所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制宪权和修宪权,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国家的性质要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这两项权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直接、最全面地体现和反映了这一性质。
全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当然包括制定宪法和修改宪法的权力。
第二,从
形成过程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经产生,就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合法性。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制宪权和修宪权是人民直接授予的。
第三章第 宪法创制

一 • 宪法制定 二 • 宪法修改 三 • 宪法解释
一、宪 法 制 定
1.宪法制定权(constituent power) 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 法的一种权力。
概念源自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法治思想以及中世纪的根本法思想
主体: 人民
特征: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制定者: 议会、国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四)宪法修改程序
4、议决
修改草案提交立法机关戒全民进行表决,由其决定是否通过 该草案,使其成为宪法修正案。各国宪法对议决都规定了比 一般法律议决较严格的程序
我国宪法规定宪法修改草案的通过必须经由全国人大 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
(四)宪法修改程序
5、公布
(四)宪法修改程序
2、审定
有权机关审查修宪提案的内容,对是否修改作出决定。
重点是
“应否修改”
理论上看,这一程序并非必要程序, 我国的宪法修改程序也没有规定此程序。
(四)宪法修改程序
3、起草
由指定戒法定的国家机关对修宪提案所涉内容进行具体的拟定
重点是
“如何修改”
贯彻公开、民主的原则,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
最后程序,必经程序
宪法修正案只有公布之后,才有法律效力。
公布宪法修正案的机关主要有国家元首、议决机关
和行政机关等情况
我国宪法修正案的公释
(一)含义
宪法实施过程中,根据立宪的原意对宪法条款的含 义所作的说明。
意义
宪法解释是准确适用宪法 维护法制统一和宪法尊严 弥补宪法因时代变迁发生不现实的脱节带来的问题 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三、宪法的解释
第十讲第一讲 中国宪法学—— 宪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

中国的“制宪”过程
清末、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新中国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十九信 条》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 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1914年《中华民国宪法》(袁记约法)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曹锟) 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 1928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1949年《共同纲 领》 1954年宪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制宪程序: 组织制宪机关,设立宪法起草机构; 提出宪法草案; 通过宪法草案(有些国家全民公决); 公布生效 注意:宪法的制定不同于宪法的生效(联邦制 国家的州批准)
问题:谁来规制制宪权?
制宪权的性质:是一种先于国家权 力而存在的由国民所拥有的一种 “始源的创造性”权力,或者说是 一种原始和基础的权力,是最高的 法源,具有自我正当性和统一不可 分性,没有任何上位规范能够使之 合法化,它本身也不受任何规范、 原理或制度的约束与限制.
第十讲 宪法的制定、修改 和解释
第一节
宪法的制定
制宪:制宪机关制定宪法的活动。 制宪权:制定宪法的权力。 最早提出制宪权理论的是法国西耶斯 制宪权的归属——人民 制宪机关:制定批准宪法的机关。表现为专门 制宪机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等 宪法起草机构:具体制定宪法的机构 注意:制宪机关与宪法起草机构的区别
在中国谁有权决定宪法修改?

在中国谁有权决定宪法修改?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宪法在我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谁有权决定宪法修改呢?在这里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我国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修改宪法的权利,其他的一切机关和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宪法在我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谁有权决定宪法修改呢?在这里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我国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修改宪法的权利,其他的一切机关和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
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九)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中国宪法》 第四章 宪法的变迁

五、我国宪法修改制度的完善
1、没有审议程序、公布程序等必要的内容 2、修宪程序缺乏规范化 3、修宪频率较高 4、执政党与修宪程序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5、对修宪权的界限没有作出明文规定
(1)宪法规范最高性价值体系 (2)对立法权的尊重 (3)宪法秩序的稳定 (4)宪法规范具体化
六、宪法解释的方法
1、精神科学的宪法解释 2、问题辩证的宪法解释 3、多元过程的宪法解释 4、规范构成的宪法解释 5、理性法的宪法解释 6、目的论的宪法解释
七、宪法解释的程序
1、宪法解释的提出 2、宪法解释的审查 3、宪法解释的决议 4、宪法解释的公布 5、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完善
四、宪法制定权的基本功能
1、制宪权的正当性 2、制宪权的公共性 3、制宪权的自律性 4、制宪权的稳定性
五、宪法制定权的界限
1、受制宪目的的制约 2、受法的理念的制约 3、受自然法的制约 4、受国际法的制约
六、宪法制定权主体
1、作为宪法制定权主体的人民 2、宪法制定权主体与制宪机关 3、宪法起草机关
七、宪法关系
(一)宪法关系的概念 (二)宪法关系的基本特征 (三)宪法关系的类型
1、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2、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的关系 3、国家与政党的关系 4、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宪法解释一、宪法来自释的概念与意义1、宪法解释的概念 2、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 3、宪法解释的意义
二、宪法解释的性质
七、制宪权的行使程序
1、制宪机关的设立 2、宪法草案的提出 3、宪法草案通过 4、宪法的公布
八、制定1954年宪法的正当性基础
1954年宪法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运用制宪权制定的 宪法。 1、人民获得政权的事实 2、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 3、制定宪法的正当程序
宪法的制定

宪法修改的方式
(一)全面修改 宪法的全面修改是在原有宪法的基础上 全面修订并重新公布宪法文本的修改方式。一 般认为对宪法的全面修改庆在特殊情况下,或 者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才 可为之。这种修改方式有利于宪法结构和内容 上的协调统—,使有效的宪法规范保持真实性 和权威性,但不如局部修改灵活、方便,且耗 费精力和财力,除特殊情况外,不宜经常采用。 我国从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共对 宪法进行了3次全面修改,既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都是对前一部宪 法进行整体修改。
制宪权的性质
一是自然法观点, 一是自然法观点,认为制宪权是不以国家权力或 任何意义上的实定法存在为其条件的, 任何意义上的实定法存在为其条件的,国家权力是依 据制定权而产生的“形成的权力” 据制定权而产生的“形成的权力”,制宪权是国家权 力存在的前提。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力存在的前提。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它混淆了制宪 权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界限, 权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界限,把制宪权理解为纯 自然的权力。实事上, 自然的权力。实事上,我们应区分根源意义上的国家 权力与具体组织化的国家权力, 权力与具体组织化的国家权力,否则会导致制宪权和 国家权力的冲突。 国家权力的冲突。 二是国家权力观点,是国家最高决定权的具体体 二是国家权力观点, 换句话说是国家权力中的最高权力。这一观点, 现,换句话说是国家权力中的最高权力。这一观点, 我们认为是较为正确的。 我们认为是较为正确的。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建国后3年,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制宪的时机巳经成熟。1952年 12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政协常委会提议:由政协向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制宪。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经过讨论, 接受了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组 成了以毛泽东任主席、由陈伯达、田家英等33人组成的宪法起草 委员会。邀请了当时的法律咨询专家钱瑞升、语言专家吕叔湘进 行文字上的考证。1954年1月至3月,毛泽东率领一个由中共中 央指定成立的小组,在杭州西湖起草宪法。边起草边组织在京的 中央委员讨论。为了搞好讨论,毛泽东还曾亲自开列参考书目。 经过一段紧张工作,终于搞出了一个宪法草案初稿,于1954年3 月23日向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 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到9月12日一共举行了9次全体会议, 会议都由毛泽东或者刘少奇主持(其中第8次会议由邓小平主 持)。历次会议的气氛非常民主,讨论极为深入。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制定与修改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制定与修改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制定与修改。
宪法制定与修改是司法考试宪法学的重要考点,考生应当重点复习。
法律教育网的小编整理了宪法制定与修改这一节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实施的途径及特征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规范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国家主席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职权一、宪法制定(1)制宪权与制宪主体制宪权,即宪法制定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从法理上讲,宪法是组织国家的根本法,制宪权在逻辑上先于国家,是不以国家和国家权力的现实存在为前提的本源性权力。
制宪权理论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法治思想以及中世纪的根本法思想。
最早系统提出制宪权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学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学者西哀耶士,他在《第三等级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宪法,那就必须制定一部:唯有国民拥有制宪权。
”由于制宪是一种主权行为,所以制宪主体应该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
近代以来的宪法历史表明人民是制宪主体,但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制宪权,而是通过或主要通过间接民主的形式制定宪法。
(2)制宪机关人民作为制宪主体总是通过特定的机构进行制定宪法的工作,这种为了宪法的制定专门成立的机关就是制宪机关。
制宪机关不同于宪法起草机构,制宪机关是行使制宪权的国家机关,而宪法起草机构是负责起草宪法文本的具体工作机构,不能独立地行使制宪权;制宪机关有权批准通过宪法,而宪法起草机构无权批准通过宪法;制宪机关由公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而宪法起草机构主要通过任命方式产生,注重来源的广泛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事实上成为我国宪法的制定主体。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标志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具有修宪权。
论宪法制定与宪法修改的区别

论宪法制定与宪法修改的区别1从内容上,宪法制定是指一个国家在社会形态发生变革时创制首部宪法的活动。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2从权力及其实质上,制定宪法的权力(制宪权)与修改宪法的权力(修宪权)存在着联系与差异。
一般而言,制宪权决定于国家权力的性质,与国家政权的性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近现代国家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政权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无论宪法怎么发生变化(修改、解释、变迁等),都不发生制宪权的变化问题,而只存在修宪权的行使问题。
制宪权是一种原生性权力,它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其他权力而产生、形成。
近现代国家的国家权力从形式上来源于宪法,而制宪权是启动宪法形成,设定国家权力及其相互关系,并最终使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一种权力,因此,从实质上说,制宪权源于不同性质的国家权力某种更迭(如革命、政变等)的事实。
而修宪权是一种派生性权力,通常由宪法设定其主体、行使的程序。
3从时间上,宪法制定活动发生于生效前的立宪活动,宪法修改活动发生于宪法生效后的实施阶段,宪法制定一定先于宪法修改。
4从程序上,宪法制定程序一般有:(1)设立宪法机关(2)提出宪法草案(3)通过宪法草案(4)公布;宪法修改程序有:(1)提议(2)先决投票(3)公告(4)议决(5)公布5从主体上,我国人民拥有制宪权,人民是宪法制定的主体;全国人大拥有修宪权,全国人大是宪法修改的主体。
6从方式上,宪法制定的内容来源于:宪法典(宪法修正案)、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
宪法修改有:全面修改、部分修改、无形修改。
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由什么部门进行修改?

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由什么部门进行修改?宪法对于我们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所有的法律都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延伸的,所以说我们是有必要对宪法进行了解的。
对于宪法我们大家都知道肯定也是有不符合时代的时候这时候就是需要更新了。
那么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由什么部门修改?宪法对于我们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所有的法律都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延伸的,所以说我们是有必要对宪法进行了解的。
对于宪法我们大家都知道肯定也是有不符合时代的时候这时候就是需要更新了。
那么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由什么部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就可修改。
▲宪法修改方式。
宪法作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国家组织和活动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制的自身基础和核心,所以修改宪法方式的规定必须考虑宪法的稳定性。
中国宪法的修改有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例如18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现行宪法部分条文的修改;还有重新改写形式,即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是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一遍。
──宪法修改机关。
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
如确实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比如说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社会主义变成了资本主义-当然目前看来不可能发生)。
2、从程序上来看,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才能修改。
3、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总共修改了4次。
分别是88年,93年,99年,04年。
宪法修改的程序宪法修改的程序即是指进行宪法修改时的步骤与方式,从各国宪法规定看,一般将宪法修改分为五个步骤:(一)提案提案启动宪法修改程序,标志着宪法修改的开始。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的变迁)

第四章宪法的变迁4.1 复习笔记一、宪法制定权1.宪法制定权概念(1)宪法制定权的定义宪法制定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2)宪法制定权与其他概念的区别①宪法制定与宪法成立一般意义上讲,宪法成立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需要社会成员共同体意识与参与意识。
宪法成立首先是一种政治社会学的现象,成立本身不一定具有法的意义。
为了使宪法成立的事实得到合法化,便需要合法地制定宪法的行为,使宪法的成立具有法的意义,成为一种法的现象。
②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权力形态。
a.修宪权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制宪权。
b.一方面,制宪权不能随意行使,否则对整个宪政秩序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宪法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协调性,宪法制定权价值叉通过宪法修改权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宪法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需要适度地对宪法内容作必要调整。
c.从权力的位阶关系看,宪法修改权是属于宪法核心内容,是依宪法行使的权力,某种意义上高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具体权力形态,其功能存在严格的界限。
2.宪法制定权的理论基础(1)制宪权概念与根本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本法观念的出现实际上为制宪权概念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制宪权概念形成过程中国民主权说发挥了重要功能,实际上成为制宪权思想的主流。
(3)制宪权观念与立宪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3.宪法制定权的性质制宪权并不是一次性“消费”的权力,它实际上存在于宪法运行的整个过程,影响、制约宪法的实践。
制宪权的价值既通过制度化的修宪权来体现其价值,同时也表现在具体的宪法制度上。
制宪权存在形式的变化不应成为否定制宪权概念的理由,应从宪政实践的过程中维护制宪权的价值与功能。
4.宪法制定权的基本功能(1)制宪权的正当性(2)制宪权的公共性(3)制宪权的统一性(4)制宪权的自律性(5)制宪权的稳定性5.宪法制定权的界限(1)受制宪目的的制约(2)受法的理念的制约(3)受自然法的制约(4)受国际法的制约6.宪法制定主体与宪法制定程序(1)宪法制定主体为了使制宪权的实现过程具体化,各国通常根据制宪的需要,成立各种形式的制宪机关,如制宪会议、国民会议、立宪会议等机关。
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的规定是怎样的?

True mastery of any skill takes a lifetim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的规定是怎样的?大家都知道的是宪法,在任何国家的定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宪法他保障着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权利,而且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当中去一个熟要的地位,效率也是最高的。
很多人都想要清楚的知道一下。
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的规定是怎样的?大家都知道的是宪法,在任何国家的定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宪法他保障着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权利,而且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当中去一个熟要的地位,效率也是最高的。
很多人都想要清楚的知道一下。
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的规定是怎样的?一、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的规定是怎样的?宪法的修改是大势所趋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弘扬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宪法精神的这件事情是所有行政机关和全体民众都理应做到的一点,始终都捍卫和维护我国的宪法才能够众志成城的使国家发展的更好。
有少部分人员可能也是最近几天才开始来了解在我国宪法的内容是什么意思的这个问题了。
在我国宪法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一般而言,宪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 序言。
就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宪法序言的内容都是有关宪法本身的规定,诸如制定宪法的宗旨、目的和依据,制定宪法的经过, 宪法的构成,宪法的演变,宪法的修改,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原则,宪法的地位等。
(二)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国家的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国家的标志与象征制度。
由于国家本质的不同,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有所不同。
例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其他(三) 国家基本经济文化制度。
国家的基本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及教育、科学和其他文化制度等。
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他接着说:“敌人可用两种说法向工农群 众进行宣传,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没有进行 选举,政府不是选举产生的;二是国家没有宪 法。政协不是选举的,人家可以说你们是用武 力控制了位子,是自封的;共同纲领不是全民 代表通过的,而是由一党提出,其他党派予以 同意的东西。你们应从敌人手中拿掉这个武器。 我同意你们的意见,把共同纲领变成国家的根 本大法。”
在决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同时,召开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制定宪法的问题也纳入中共中央的统筹考虑 制定宪法 之中。按照全国政协组织法的规定:中国人民政协全 体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到1952年底,一届政协即将 到期,因此应尽快召开第二次会议,否则就要召开第 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虑到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 完成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要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加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 位,中央决定先在1953年召开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 在晚些时候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至8月, 为同苏共直接交换意见,取得斯大林 斯大林和苏联对即将成 斯大林 立的新中国各项工作的支持,刘少奇秘密访问了苏联。 在会谈中,斯大林 斯大林谈到了宪法问题,建议 建议中国现在可 斯大林 建议 用《共同纲领》,但应准备宪法。 刘少奇问:“您所说的宪法是否指社会主义性质 的?” 斯大林摇摇头说:“不是,我说的是现阶段的宪 斯大林 法。”
我国修改宪法时的原则
王兆国说:这次修改宪法不是大改,而是 部分修改,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需要用宪法 规范的、非改不可的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 可以通过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不改
二、中国的宪法制定
1、新中国为什么是行使宪法制定权? 宪法制定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 代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依据国际法,这 只是“政府的继承”,而非“国家的继承”, 因为这一权力转移的性质是一国政府发生更迭 而非国家领土的变更,所改变的是中国国家主 权的代表者由旧政权转为新政权,因而并未改 变中国作为一个国际法主体继续存在的事实。
第四章 宪法的制定、修改

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下列 关于我国宪法的制宪主体或制宪机关的哪一表述是正确 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 我国的制宪主体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宪法起 草委员会是它的具体工作机关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 国的制宪机关
一、宪法的制定
(二)宪法制定程序 1.组织制宪机关,设立起草机构 2.提出或公布宪法草案 3.讨论、审议并完善宪法草案 4.通过宪法草案 5.公布宪法
二、宪法的修改
(一)宪法修改概念 宪法修改,是指一个国家的宪法在实施过 程中,因为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由 于宪法自身条款的某种缺陷,致使宪法继续执 行遇到困难时,由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其 内容作出的修正的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宪法的修改
部分修改:宪法修改机关根据宪法修改程序,以决议或者宪 法修正案等方式对宪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或变动的活 动。 特征:1、宪法修改机关的修改活动依据宪法修改的程序进 行,区别于制定宪法。 2、宪法修改机关并不重新通过或者批准整部宪法, 而是通过决议或宪法修正案等形式,修改宪法中的部分内容, 区别于全部修改。
二、宪法的修改
(二)宪法修改的方式 1.全面修改 2.局部修改 3.无形修改
二、宪法的修改
全面修改:是指在国家政权性质和制宪权根源没有发生变化 的前提下,宪法修改机关依法对宪法的大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变动,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颁布的活动。 基本特征: 1、宪法修改活动依据原宪法所规定的宪法修改程序进行,区 别于制定宪法。 2、宪法修改机关通过或者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区 别于部分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的制定权与修改权摘要:宪法制定权不是一种国家权力,其归属只能属于人民。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享有宪法制定权,只享有宪法修改权。
宪法制定权与修改权的界限应划分清楚,不能混淆。
人民的宪法制定权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宪法制定权,宪法修改权,人民,权利宪法的制定权和修改权与宪法制定活动密切相关。
它不仅关系到宪法制定的正当性而且也关系到宪法功能的合理性。
学术界对此虽有研究,但很不深入;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被忽视。
故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有非常之必要。
下面是笔者对此问题的几点思考,现提出来与学界同仁交流。
一、宪法制定权不是一种国家权力其归属只能属于人民宪法的制定权只能属于人民,而不能属于别的任何机关或个人,这是由宪法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
宪法一词含义的侧重点不在于它在一国法律体系中是否居于核心的位置,而是强调宪法制定的正当性和宪法功能的合理性。
美国革命家托马斯。
潘恩在《人权论》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宪法是一种先于政府的东西,而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
一国宪法不是政府的决议,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决议。
”宪法具有授予权力并限制权力的双重功能,既是人民的授权委托书,同时又是人权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和幸福的总契约。
人民通过宪法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并要求国家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正确地行使国家权力,努力为人民服务。
人民不享有宪法制定权,不通过民主的程序,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体现广大人民利益的宪法。
如果说宪法制定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一种体现,那么宪法制定权就是人民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是对“人民主权”原则基本精神的一种很好的概括和表达。
人民在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也可以通过确立法律规范并在法律规范中确立相应的实现人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来间接地实现自身的利益。
宪法制定是间接地实现人民利益的一种方式。
宪法制定是基于人民民主理论产生的,即只有在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之上才有宪法制定活动。
宪法制定者只能是人民,宪法制定权也只能属于人民,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都无权作为宪法的制定者,也无权享有宪法制定权。
宪法制定权不是一种国家权力,是具有法创造效力的始原性权力,它不需要有任何实定法上的依据。
在逻辑上应当是先有制宪权,后有宪法,再有基于宪法的规定而产生的国家权力。
制宪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人民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将符合人民利益的事项用宪法规范的形式肯定下来,并在宪法中设立相应的国家机关来保障人民的利益。
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的是宪法修改权而不是宪法制定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它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通过的决议和决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以及所有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享有宪法的制定权呢?不是的。
因为根据现代宪法原理,也如前面所说,宪法的制定者只能是人民,宪法制定权也只能属于人民,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都无权作为宪法的制定者,也无权享有宪法制定权。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国家机关,当然也不能享有宪法制定权。
况且我国宪法也从未规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宪法制定权,只规定了它有修改宪法的权力。
宪法的修改不同于宪法的制定。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共颁布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
这四部宪法分别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这似乎给人们一种印象,很多人得确也就这么认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宪法制定权。
要不然,四部宪法怎么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呢?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稍微深入地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我国建国以后颁布的四部宪法只有1954年宪法是通过宪法制定的方式产生的,而其他三部宪法应当视为对1954年宪法的修改,只是这些宪法修改活动的幅度比较大而已。
那么1954年宪法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又作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宪法通过并生效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宪法通过并生效后依据宪法规定产生的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质的不同。
前者不是国家机关,是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人民不能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立宪的情况下,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间接行使宪法制定权,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制定权仍然属于人民,制定者也是人民,而后者是依据宪法而组建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依据宪法的规定行使自己的职权。
宪法修改是变更宪法规范的活动,从保证宪法修改不影响宪法制定者的立宪意图来看,宪法修改权与宪法制定权一样应当属于宪法制定者。
但是,由于作为宪法制定者的人民通过实行直接民主的方式来修改宪法规范,在实践中往往程序比较复杂、存在诸多不便。
所以在宪法制定者制定宪法规范之后,就可以将修改宪法的权力通过宪法规范的规定授予某个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是其他特定的修改宪法的主体。
宪法修改是对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宪法规范所作的变更。
修改宪法规范既包括变更规范的形式,也包括变更规范的内容。
但作为特定的修宪主体对宪法规范的形式和内容的修改应有一个度。
也就是说修宪机关通过修改活动做出变更仍然能够保留原有宪法的基本内涵。
如果一部宪法制定出来以后,修宪机关可以作任意修改,不受任何制约,那么,这种修宪权就变相等于制宪权。
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
一旦宪法制定权受到侵害,宪法制定者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宪法就不能发挥出它既授权又限权的双重功能,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
所以,笔者认为在授予特定机关宪法修改权时,要注意对其进行制约,要明确规定哪些内容能修,哪些内容不可以修,要从制度上保证宪法制定权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里。
由代表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与由人民直接行使权力不能划等号。
人民代表并不是人民本身,政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人民的宪法制定权不应由任何组织来代替行使。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国家完全应当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制定一部新宪法。
三、人民的宪法制定权应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实现宪法由人民制定既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也是实行宪政的前提和要求。
不由人民制定的宪法就不具有正当性。
宪法制定权属于人民这一理念已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民所享有的宪法制定权的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总的来讲,凡是实行宪政的国家都做得比较好;凡是没有实行宪政的国家就差一些。
不排除有些国家人民的宪法制定权还只是一种纸面上的权利。
我们不能把应然权利混同于实然权利。
我们国家自1949年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宪政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还不能说今日中国就是实行宪政。
因为还没有达到现代宪政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现代宪政的三要素:民主、法治、人权,哪一个我们还不能完全够得上格。
就宪法的制定而言,我国人民享有的宪法制定权并没有很充分地表现一种实然权力。
通常情况下,各国的立宪和修宪案除由代表人民的权力机关如议会、国民大会、制宪会议审议外,大都还须经过全民、全社会公决。
而我国却不是这样。
尽管草案也经过全民讨论,但只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即可。
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及其代表的产生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是通过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的,而他们的命运也并不完全掌握在选举人手中。
这样人民的宪法制定权的行使方式不仅不是直接的民主,甚至也够不上是间接的民主,可以说是“间接的间接”。
况且,修改与制定的界限也不明确,随意性很大。
这样的制宪、修宪方式不能适应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故而我国宪法制定的方式,程序和内容必须进行改进,确保人民所享有的宪法制定权不折不扣地行使。
笔者认为,宪法制定权在我国更高层面上的实现希望于民,关键在党。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又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建设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保障人权。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把政治体制改革和新宪法的制定结合起来,使人民应该享有的宪法制定权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实现。
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是我国四部宪法中最好的一部。
20多年来,全国人大通过修正案的方式,先后三次对它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宪法保障。
20XX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提出了14条修宪建议。
建议写入宪法的新内容有:“三个代表”、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征地须给予补偿、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国歌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根据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宪法修正案议案,提请第十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
这次修宪,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笔者也同时认为,1982年宪法从总体上看是一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宪法,在本质上仍然是从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质的相异性。
这部宪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现实,仅对其做出小修小补,进行局部手术是不够的,惟其全面重修或重新制定才是出路。
为此我建议:从现在开始着手研究,创造条件,通过直接民主方式全面重修宪法或制定一部新宪法,并以此为契机,翻开我国宪政建设的新篇章。
主要参考文献一、宪法专业书目1、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李云龙著:《人权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马起华:《宪法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
4、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二、论文1、郭道晖:宪法的社会性与大众化《政治与法律》20XX年第2期。
2、李步云:宪政与中国《法理学论丛》第一卷。
3、肖北庚:控权与保权的统一,现代宪争发展趋势,《现代法学》20XX年第1期。
4、姜明安:基本权利的保障:从宪法到宪政,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