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学...

合集下载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历史背景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点;(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某些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深入分析;(3)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兴趣;(2)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某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对《鸿门宴》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短文;2. 结合历史背景,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进行解读,写一篇短文;3. 选取一个与《鸿门宴》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写一篇研究报告。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篇1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2、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鱼和肉,指被欺凌10、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四、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别、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告诉: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楚汉相争初期的一次重要宴会,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充满智谋与惊险的饭局。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 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3、一词多义(1)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2)如沛公起如厕(到……去)杀人如不能举(唯恐)固不如也(比得上)(3)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4)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5)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6)胜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尽)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6)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7)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10)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一起来看看《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欢迎查阅!语文鸿门宴知识点1.注音释义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4.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5.句式解析(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 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精品PPT
8、举 9、坐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 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⑥ 则与(之,指樊哙)斗卮酒。(左右)就递给他 一大杯酒
⑦ 则与(之,指樊哙)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他 一条不熟的猪腿
⑧ 竖子不足与(之,指项羽)谋!这小子不值得和
他共谋大事
精品PPT
(三) 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刘邦的 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② 贪于财货 贪恋钱财货物
精品PPT
二、词类活用: ㈠ 名→动: 1、沛公军霸上: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wànɡ,称王。 3、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4、籍吏民:登记。 5、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杀。 6、道芷阳间行:取道。 7、范增数目项王:看,用眼暗示。
精品PPT
㈡ 名→状: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的翅膀一样。 4、头发上指:向上。 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 盾步走:徒步。
精品PPT
2、省略宾语:
① 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明天早晨犒 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② 欲呼张良与(之,指项伯)俱去。想叫张良和他 一起离开
③ 毋从(之,指沛公)俱死也。不要和刘邦一起死 了
④ 君为我呼(之,指项伯)入。你替我请他进来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三、了解作家作品《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读书心得8篇

《鸿门宴》读书心得8篇

《鸿门宴》读书心得8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整理的《鸿门宴》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读书心得1暑假,马老师让我们精读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节,领悟人生智慧。

我在文中遨游了几十天,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刘邦,优柔寡断的项羽,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张良,赤胆忠心、临危不惧的樊哙…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斗智斗勇的故事。

刘邦率10万军队驻军霸上,项羽率40万精兵驻军新丰鸿门。

刘邦部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想称王!项羽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消灭刘邦。

项伯连夜跑到刘邦营中营救挚友张良,居然敌我不分和刘邦约为婚姻。

项伯回来后在项羽面前替刘邦美言,项羽就等刘邦来谢罪。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舞剑保护刘邦。

在张良、樊哙的帮助下,刘邦侥幸逃回军中,化险为夷。

刘邦尊敬别人,礼贤下士,与战士们共患难。

刘邦善于用人,用他们的长处,战士们团结一致,获得最后的胜利。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项伯向他泄漏军情,他却不逃跑,建议刘邦礼遇项伯;鸿门宴上杀机四起,他不露声色叫来大将樊哙。

樊哙英勇无畏,持剑盾闯入帐中,指责项羽赏罚不明,杀刘邦是“亡秦之续耳”,令项羽哑口无言。

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纵有40万精兵,也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

年逾古稀、老谋深算的范增劝告项羽:“刘邦以前贪于财货,好美姬;现在占有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野心勃勃,想称霸天下。

”项羽决定派兵围剿刘邦。

然而,项伯给刘邦表功,项羽就变得犹豫不决,终于取消围剿刘邦的计划。

鸿门宴上刀光剑影,项羽始终拿不定主意,是否该杀刘邦的念头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回旋。

樊哙冒死闯入帐中,项羽看到他英勇无比,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赐给酒肉。

刘邦逃之天天,项羽接受张良的礼物心安理得…我觉得,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不仅在于他尊敬别人、随机应变,还在于他善于知人、用人,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鸿门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

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鸿门宴》原文及知识点

《鸿门宴》原文及知识点

高中必修《鸿门宴》原文及知识点鸿门宴汉·司马迁【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杰作,取材于楚汉相争时期的一段历史。

作品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这篇文章两千年来脍炙人口,现代被各种版本的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收录,一直作为中学生语文必读篇目。

后世还由这篇文章衍生出多个成语,以及大量的文学艺术或戏剧影视作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该句展示了鸿门宴上的紧张局势。

宴席上,项庄借舞剑助兴之名,意在刺杀刘邦。

这句话表明了项庄的意图,也预示了刘邦的危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刘邦面临的危险境地。

鸿门宴上,刘邦处在项羽和范增的掌控之下,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一样任人宰割。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刘邦的困境。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这句话是刘邦在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策略。

他意识到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不必过分拘泥于细节和小节,而应着眼于大局和战略。

这句话体现了刘邦的机智和果断。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句话是蔺相如对廉颇避让行为的解释。

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的恩怨之上。

这句话展示了蔺相如的高尚品德和胸襟。

以上四句都是鸿门宴中的经典语句,通过这些语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性格、斗争策略和道德原则。

同时,这些语句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领袖人物决策、大局观和为人处世的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震撼。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代项羽成为天子,我认为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则过于刚烈,缺乏容人的气度。

刘邦的性格使他能在危机中化险为夷,而项羽的性格则使他失去了天下。

此外,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的行为也让他失去了民心。

《鸿门宴》教案3篇

《鸿门宴》教案3篇

《鸿门宴》教案3篇《鸿门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核下歌》。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力拔山兮气盖世,《核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

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

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学习了鸿门宴,我们的语文知识又有了新的积累,以下是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1.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3.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晏子治东阿》他库少内)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5.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6.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7.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8. 秋号不敢有所近。

号,通“毫”。

9.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0.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11.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奉,通“捧”。

1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 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鸿门宴》的读后感(精选10篇)

《鸿门宴》的读后感(精选10篇)

《鸿门宴》的读后感(精选10篇)《鸿门宴》的读后感1今天,学完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有一些感触。

我用纸和笔把这些感触写下来。

《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的《鸿门宴》。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项羽成为天子,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刚愎自用,自大轻乱,在直率了,而刘邦这之所以可以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还得谢谢项羽有这样的性格,而正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他失了天下,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统天下,老百姓也一定会抵抗他。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太过于刚烈,所以说项羽是失败是注定的,而且从性格方面来说,刘邦的确比项羽更适合统一天下!项羽又不善于用人,脑子太过于简单,而且即使项羽在“鸿门宴”那一日杀了刘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会败在他人之手,项羽的失败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他在乌江自刎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太过于刚烈所造成的。

《鸿门宴》的读后感2谈到楚汉之争,最出名的不外是鸿门宴,《鸿门宴》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举办了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项伯—一个被长期忽略然却在鸿门宴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张良,项王对他的不满以及起来杀意,才让他有机会逃走。

张良——刘邦的智囊袋,然刘邦却不能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连刘邦想独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诉过张良,但张良却不记前嫌,是他通知了张良,是他为张良出谋划策,是他在刘邦独自一人逃走时,镇定自若。

项王——唯我独尊,目光短浅,毫无心计,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诉他,刘邦有独霸天下的心,一开始项羽很生气,且对刘邦起来杀意。

然而却因为刘邦上门谢罪,而原谅,范增多次示意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羽的唯我独尊,不善用人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一、词汇1.鸿门:指的是鸿沟门口,是项羽与刘邦的决战之地。

2.愿意:表示心甘情愿,自愿请求。

3.叱吒:指威风凛凛地大声呵斥。

4.赟:指头发软弱,毫无力量。

5.势:指权势、势力。

6.智囊:指智慧过人的谋士。

7.鄙人:表示自己谦虚之辞。

8.请安:表示问候、敬意。

9.子侄:指的是外甥。

10.烦恼:指忧愁烦闷之意。

二、语法1.引用句式:文中出现了许多引用句式,如“叱之曰”、“曰”等,用来引述他人的话语,显示对话情景。

2.虚衔:文中多次出现“叱以兵,有若御于TM莒”,“让食而馆肉”,“请杀之”等句式,其中“以”、“而”、“杀之”都是虚衔,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物。

3.使役句式:文中出现了多个使役句式,如“使老夫主之”、“使子侄”等,表示命令、使役、请求等。

三、修辞手法1.比喻:文中多次使用比喻手法,如“愿意出头望江,无如子侄者也”、“鄙人才吃了张良的三天鱼就能识出他来!”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来形象地描述人物和情景。

2.排比:文中使用了排比手法,如“主仆在,上下听,各断事”、“扬铃收锁,拊心泣下,熨然有悔意。

命左右辞让,遂各安宫馆,无直道者。

”等,通过列举一系列并列的词语或短语,增加语气的力量和韵律感。

3.反问:文中多次使用反问手法,如“子房生,吾欲杀之,子侄何以后我?”、“我有子你有甥,我杀你而奈何?”等,通过反问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和表示决心。

四、文化背景1.项羽与刘邦:项羽与刘邦是战国时期的两位名将,分别代表了楚汉两个强国的势力。

鸿门宴是两位将领之间的一次重要决战,也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

2.鸿沟:鸿门宴取名自鸿沟,意为两军之间的隔阂或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战国时期,楚汉两军对峙于鸿沟之间,彼此之间的敌意非常深。

鸿门宴则是刘邦突破鸿沟的重要一役。

3.刘邦与项羽的智谋较量:鸿门宴是刘邦与项羽的一次智谋较量。

刘邦通过诡计,使项羽陷入困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一事件显示了刘邦的智慧过人,也说明战争胜负并非仅凭武力,智谋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大全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大全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大全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进行的一次宴会。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学问点归纳大全,盼望大家喜爱!《鸿门宴》学问点归纳大全一一、把握下列重点词语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看法的谦词)二、通假字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反)5、旦日不行不蚤来谢项王(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三、一词多义1、因: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2、如:①万事如意(服从)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④沛公起如厕(到)3、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进行)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⑤杀人如不能举(尽)4、谢: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②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大王(赔礼)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6、置: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四、词类活用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五、句式1、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推断句)2、此亡秦之续耳(推断句)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六、难句翻译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宴会,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它不仅是一次重大的 历史事件,也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
历史背景
秦朝统一前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秦国逐 渐发展壮大。
嬴政的统治
因实行性质极其严苛的法律制度 而臭名昭著。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时期。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是战国时期的最后一次 内战,发生在221至202年。它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嬴政 雄才伟略的实证。
经过和结果
宴会举行
项羽邀请刘邦参加宴会,以商讨对抗秦朝的事 宜。
刘邦女儿秘密送信
刘邦之女与项羽的恋情以及她私自给父亲刘邦 送信的故事及细节。
项羽执意不杀刘邦
他离开后发覆汉王,以鸿门宴为界,西走咸阳, 打各郡,取十几城,当上了“西楚霸王”。
刘邦大举反击,终于击败了西楚霸王 项羽
刘邦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项羽,靠取代王侯联 盟,成功建立了汉朝。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促进中国的统一
2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宴会,
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统
一的可能性。
3
秦末的混乱时期结束了
在鸿门宴之后,刘邦涅槃重生,成为继 项羽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终结了秦末著 名的乱世。
开创中国文学艺术的新纪元
鸿门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学素材, 让不同文艺门类得以渗透和激发,为中 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人物互动的重要性
鸿门宴是人物互动的典范,它告诉我们人物有时比自身更重要。
2 历史情节的重塑
鸿门宴不仅在史书上写有记录,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大量素材。
3 文化合一与文化开放
鸿门宴将不同区域的文化精髓进行了结合,也为今日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时期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

这场宴会发生在韩信与项羽之间,两位当时的霸主。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的背景源自项羽在西楚霸王自称后,韩信愤怒不已。

他曾是项羽麾下的一位军事将领,然而随着项羽霸业成型,韩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为了复仇,韩信与刘邦,另一位与项羽对峙的汉王联合,策划了一场能削减项羽势力的宴会。

二、鸿门宴的经过鸿门宴的地点是在今天陕西省的鸿门。

当时,韩信和刘邦利用宴会的机会,洒下了计策。

他们一方面展现出对项羽的歆慕,另一方面则刺激了项羽的虚荣心,引诱其饮酒过度。

最后,在宴会的高潮时刻,韩信趁机向项羽挑衅,导致项羽大怒,撕毁了秦始皇赐给他的封爵符。

这个举动引起了众人的震惊,也成为了鸿门宴上最为知名的一幕。

三、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诡计之一,其对汉朝的发展及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的成功对项羽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他的实力,并成为了汉朝建立的契机。

其次,鸿门宴的成功证明了韩信与刘邦的智谋与勇气,为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后,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记载与研究的对象,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鸿门宴的历史价值鸿门宴不仅在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许多历史书籍、戏剧与小说都以此为创作素材,将鸿门宴的故事展现给读者与观众。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对于鸿门宴故事的重视,也展现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兴趣与好奇。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其背景、经过、影响和历史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促使了汉朝的建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深对鸿门宴的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

《鸿门宴》文言知识

《鸿门宴》文言知识

《鸿门宴》文言知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鸿门宴》里的文言知识呀!这《鸿门宴》可真是个宝藏,里面藏着好多有趣又重要的文言宝贝呢!
你看那“沛公军霸上”里的“军”字,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军队的意思哦,它在这里是“驻扎”的意思呢!就好像咱去野营,找个地儿把帐篷一搭,就叫“军”啦!这多有意思呀,一个字就有这么特别的含义。

还有“沛公欲王关中”的“王”,不是指大王哦,而是“称王”呢!是不是很神奇?就像一个人突然说我要当老大啦!
再说说那些词类活用,“项伯杀人,臣活之”,这里的“活”可太妙啦!不是说活着,而是“使……活下来”,就好像变魔术一样,把人从危险中救出来啦。

还有“沛公军霸上”的“军”,名词活用作动词,这就像一个东西突然有了新本领一样。

再瞧瞧那些特殊句式。

“此天子气也”,多直接呀,这就是判断句,告诉你这就是天子的气象呢!还有“大王来何操”,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得把“何”放到“操”的前面去理解,就像把东西换个位置摆放一样,有意思吧!
这《鸿门宴》里的文言知识就像一个个小宝藏,等你去发掘呢!你想想,要是咱能把这些都弄明白,那读起古文来不就轻松多啦?就像掌握了一把钥匙,能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呢!咱可不能小瞧这些文言知识呀,它们可是咱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呢!就好像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得好好珍惜,好好研究。

咱们学习这些文言知识,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了解咱们的文化呀!通过这些文字,咱能看到古人的智慧,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

这多有意思呀,就像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一样。

所以呀,大家可别觉得这些文言知识枯燥无味,它们里面可藏着好多乐趣呢!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啦!怎么样,是不是对《鸿门宴》的文言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呀?赶紧去好好探索一番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设计:使用:1-22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1]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