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_九_美国新城_新城市主义相关影响_3_
世界城市新区发展规律及对我国新区规划启示
世界城市新区发展规律及对我国新区规划启示作者:潘鑫张尚武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21年第05期摘要:尊重新区发展规律是指导城市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
选取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首尔等世界巨型城市周边成熟新区进行典型案例剖析,从新区开发的历史阶段、成长动力、开发周期、开发运营主体等维度探讨城市新区的发展规律。
在对我国城市新区开发时空环境、成长动力、开发目标、运行管理特殊性等分析基础上,提出正确认识我国城市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区域空间差异、定位与开发周期、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合理建议新区开发时点、优化开发动力、控制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优化治理模式,推动城市新区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新区;发展规律;中国;规划启示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5.008一、国内外城市新区理论演进及建设历程城市新区思想起源可追溯到“乌托邦设想”“空想社会主义”等早期理想城市的构想。
[1]自霍华德开创性地提出“田園城市”理念后,城市新区从规划理念转入实践开发。
二战前,国外新区开发以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等为指引,重点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满足人们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为导向,空间上以分散化的田园社区为主导,新区的独立性较弱,主要实践有英国早期的卫星城规划,美国的绿带城、绿谷城建设等。
二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以增长极、核心外围理论、企业家城市等理论为基础,国外新区开发进入鼎盛发展阶段。
一方面为解决战后住宅短缺、城区功能过度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等问题,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围绕伦敦、巴黎等主要城市开展了多轮新城建设,城市新区功能向自给自足、平衡的社区,[2]经济增长空间,[3]或母城的反磁力中心演变;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新城开发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日本、韩国等国家为应对高速增长的城镇化,阻止城市蔓延,结合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开展了多轮新城建设实践。
总体来看,新城的开发目标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社会目标,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社会服务以及适当的就业机会;二是经济目标,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城市自给自足能力,鼓励和吸引外资;三是城市发展目标,从国家战略角度重塑国家城市体系,推动人口均衡布局等。
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
这种 规 划结 构 既保 障北 京 高速 发展 又 保持 城 市正 常 的运 转 ,标志 着北 京 已
采取多元化的
得 的经 验教 训 。
经基本接受了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用
新 城进 行 城 市 功 能 区域 重 构 的方 式 。
融资渠道和开发模式
目前 ,从 国外新 城 建设 的 资金 筹
推 动新 城 的建设 ,专 门成 立 了 “ 新界
拓 展署 ” ,在各 新城 下设 分 区拓 展处 ,
市总体规划借鉴 了国外城 市的经验 ,
打破 了 “ 大 饼 ” 的 城 市发 展 模 式 , 摊 在 北京 “ 轴一 两 带一 多 中心 ” 的城 两
往 往会 被摊 人 城市 连绵 建成 区 中,例
吸 引 中心 区足 够 的人 口和 产业 ,就 必 须 与母 城 具有 一 定 的距 离 , 离太 近 , 距
决大城市问题 ,实现城市功能合理分
散 的 重 要 手 段 之 一 。2 0 0 4年 北 京 城
备局 ) ,与东京等大都市政府 合作进 行新城的建设。香港在 17 年 为了 93
集 和开 发模 式 来看 ,具 有 明显 的多 元 化 特 征 ,但 不 同 国家 之 间有 所 差 异 。
高度重视新城和 内城的协调
很 多 国 际 大 都 市 在 郊 区 建 设 新 城 ,培 育新 中心 的同 时 ,往往 比较 忽
视 对 城 市 市 区 内部 空 间 的重 组 。 这
的新 城 作 为 城 市 空 间结 构优 化 和 功 能
配 置 的主 要 途 径
。
,
年还 清
。
I
土地权
,
即 可 以 按 现 有 土 地 使用 功 能
论美国新城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题 ,许 多城 市开 始 在 周边建 设 新城 ,分 散 大城市 人 口。
2 年 上 海世 博 园 区 的总 规 划 师 、 同济 大 学 建筑 与 城 01 0 市 规划 学 院院长 吴 志 强教授 说 : “ 上海 世博 会 之后 ,东 北 、 长三 角 有8 城 市 ,将 采 用 世博 园区 的建 设理 念 建 座
又复 杂 的概念 ,有着 广 义与 狭义 之 分。从 广 义上 看 ,就
★ 基 金 项 目: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美 国
作 者简 介 王 洋 ,云 南师 范大 学历 史与行政 学院讲 师 ,博 士 。
联 邦 政 府 新 城 援 助 项 目研 究— — 兼 与 我 国新 城 建 设 比较
e vr m e a o uf n,ec,W heei he u b n f ur c m e a n ion ntlp n i o t. r st r a ut e be o
1
“ 城 ” 的含 义 新
“ 新城 ” ( e T wn 如 果 从 字面 意 义 上简 单 N w o s)
.
理解 即为新 建 的城市 ,许 多学者 以 “ ‘ 新城 ’这 个词 并
Th Te c n f d rlgo en e nd pr ae ra sae d veo r e AllH a e ea v rm nta i t e ett e lpe v l la en]丘o t eEn lnda d d v lp N e To m h ga n e eo w wm i Am e c . tte n i r a bu h rslsaem ie .Th ou h t es d t o ot h ede eo eu t r xd r g h t y o prm et v lpm e f u nto h t eN e TO g Sn Chna w Vl i  ̄ i .
把握新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思想理论
把握新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思想理论
把握新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思想理论,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适应当前
国际新城建设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首先,我们要深入研究并理解国际新城建设的思想理论,包括国际新城规划、设计、
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不断提升我们的
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次,我们要注重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实践。
通过实际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
同时,要注重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
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新城建设的发展。
此外,我们要注重创新和品质。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新城的科技含量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推动新城的智慧化和绿色化发展。
同时,要注重提升新城的品质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最后,我们要注重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
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相
关专业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同时,要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参
与新城建设,形成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总的来说,把握新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思想理论,需要我们全面提升
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注重实践和品质,积极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2007-06-27 15:41:26摘要:城市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通过时欧美国家上世纪城市更新与重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城市重建与改造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从中探寻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对历史文脉保护、社会环境整治、旅游资源发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欧美经验,旅游资源保护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有机体,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其发展进程遵循着产生、发展、兴盛、衰退、更新的历史规律。
城市更新是每个城市发展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代谢机能,它不断改善着城市的结构和机能,以适应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更新主要包括重建、改造和修缮三种方式。
随着城市发展的演进,旧城区的衰败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区房屋老化、结构失衡、功能衰退、经济迟滞等。
城市的衰败及其蔓延会造成城市不动产的贬值。
每个城市都将面临着为城市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及保护文化经济遗产的双重任务,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重建和更新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战后,欧洲与美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重建方法,对城市所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不尽相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这些经验和教训无疑可为我国的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美国城市更新及其影响二战前,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城市的中心区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的富裕与辉煌。
随着城市的盲目发展,这一辉煌逐渐逝去,美国城市出现了衰败现象。
导致城市衰败最直接的原因是城市富裕人口大规模向外迁移而引起的房屋向下淘汰。
房屋向下淘汰就是城市原住房是为中、上阶层高收入者修建的,经过若干年后,房屋质量下降,功能衰退,这些房屋就淘汰给下层低收入者。
产业革命致使西方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加速,城市产业迅速集中,大工业的建立以及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促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日渐稠密。
随着城市的盲目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城市病”,如:居住环境恶化,市区拥挤混乱,交通拥堵等等,给城市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新城建设获得蓬勃发展,其城市空间结构开始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相关经验,并对上海的新城建设得出若干启示。
积极借鉴西方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科学合理、成功有效地规划建设上海五大新城,是今后上海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主要经验1、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新城建设的初始动机西方国际大都市的新城建设,一方面,是适应城市郊区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和功能配置合理化的政府行为。
因此,每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政府对其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对整个新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总体性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疏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流、解决诸多城市问题、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主要发挥大城市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职能,使其成为新的地区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当地正在衰退经济的复兴地。
但这种目标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如英国大多数新城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从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都市区那些过于拥挤、堵塞、甚至不卫生环境中疏解人口,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的新城(如伦敦艾克利夫、彼得利、昆布兰、科比等)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有的新城建设则是为了解决当地特殊问题,如增加就业等。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比较注重新城的功能定位,以便发挥其独特功能,保持自身特色。
如日本在东京大都市圈内开展的“展都型首都机能再配置”计划,对规划建设的新城都做出了明确的主导功能定位,如多摩新城为大学、商业职能;千叶市为国际空港、港湾、工业集聚;茨城为科学城等职能。
再如中国香港8个新城中,荃湾、屯门是以货柜码头与仓储运输为主;元朗、大埔新城是以制造业为主;将军澳新城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向高科技园方向发展;大屿山北部东涌、大壕新城,则以发展临空型产业、为新机场配套服务为城市发展主导职能方向。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案例
案例介绍案例一:美国哥伦比亚新城1、基本情况位于马里兰州,首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
总面积达71.6平方公里,2000年拥有人口88,254,住家34,199户。
2、投资方确定1963年10月,Rouse 公司对马里兰州的霍华德县的居民宣布,他们已经获得14000英亩的土地,用于建造一座新城。
9个月之后,公司另外购得140个分散区域,总面积约为该县所有土地面积的1/10。
为了筹措资金,1963 年康涅狄格通用生命保险公司答应投资该项目,作为回报,他们要求获得股份。
该合作最终按照霍华德研究及发展公司的标准达成,开发哥伦比亚的风险基金就此确立。
1964年12月,蔡斯曼哈顿银行和美国师范保险及养老金提供了私有经费(该新城完全由私有资本投资开发)。
1970年,摩根抵押公司以及汉诺威信用公司成为哥伦比亚的另外两家投资方。
3、市场反应马里兰的哥伦比亚新城,位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中间。
哥伦比亚新城的居民开车到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都可当日往返。
购买了霍华德郡房产的家庭因此能够享受到这里的高级公立学校系统,高品质的生活,以及便捷的交通。
因此,很多人投资当地房地产。
4、存在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满足增加的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
由于中产阶级的聚集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导致价格上升使得提供可支付经济住房的目标很难实现哥伦比亚新城虽然推行多种族混和居住,但是他们的住户多为中产阶级。
案例二:日本多摩新城1、开发背景5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京的人口急剧膨胀,多摩新镇的开发计划在1965年得到批准,由东京都政府、都市公团和东京住宅供给公社三方主体遵照《新住宅街市地开发法》和《土地区画整理法》的规定,分区域共同承担开发,而且是新开发和再开发同时进行。
1965年制定了多摩新镇的建设规划,1966年正式开始建设。
多摩新镇的规划最初目标就是了满足东京人口的居住需求,因此以居住定位来指导整个新镇的规划。
2、基本情况多摩新镇位于东京新宿副都心的西南方向19-33公里处,距离横滨市中心西北部约25公里的多摩地区的丘陵地带,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2-3公里。
国外新城规划案例 (2)
详细描述
法国马恩拉瓦莱新城规划是一个生态城市的代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该规划采用了绿 色交通理念,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低碳出行方式。同时,
该规划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减少了碳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
日本东京多摩新城规划
总结词
高科技现代化的代表
VS
国外新城规划案例 (2)
目录
• 新城规划概述 • 新城规划的核心要素 • 国外新城规划案例分析 • 新城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新城规划的未来趋势
01 新城规划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城规划是指对城市新区域或新发展区的土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要素 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和管理,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挑战
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面临环境保 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在发 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一大 挑战。
解决方案
采用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系统, 推广可再生能源,制定严格的环 保法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城市更新与改造
挑战
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保 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与城市更新改 造的关系。
详细描述
日本东京多摩新城规划是一个高科技现代 化的代表,注重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该规划建设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企 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 人才。同时,该规划还注重城市设计的美 观性和实用性,建设了现代化的建筑和公 共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04 新城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新城规划
总结词
经济复苏的引擎
详细描述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新城规划是纽约市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该规划注重混合用途开发,将住宅、商 业和休闲设施混合布局,提高了区域内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该规划还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 用,保留了该地区的历史风貌。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专题研究报告的形式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课题负责人某某某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富达尔综合研字第001号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城区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产业,从而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
一般城市扩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老城区为基础,逐步向郊区扩展,俗称“摊大饼”;二是有计划地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城市新区或卫星城。
近年来,新城建设在国内很多城市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探讨新城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从先从新城开发建设的起源进行研究,并探索新城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新城开发建设大都经历了由“近郊建设的卧城阶段”到“部分功能相对完备的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再到“功能相对独立的边缘新城阶段”这三个过程,形成了“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而成的自上而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和“依靠自身独立优势发展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新城发展模式”。
在新城开发建设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国外新城的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以及日本东京周边新城的建设,并对其开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新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新城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这些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新城开发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此同时须认识到我国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新城建设。
【关键词】:新城国外国内经验启示【研究员】: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编号】:FDAR01-001【完成日期】:2009年11月30日目录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一)新城建设的由来 (1)(二)新城建设的发展阶段 (2)(三)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3)二、新城建设的国外案例与经验 (4)(一)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 (4)(二)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 (6)(三)美国的新城建设 (8)(四)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 (9)(五)国外新城建设经验总结 (13)三、国内的新城建设 (18)(一)北京新城建设 (18)(二)上海新城建设 (20)(三)广州新城建设 (21)(四)香港新城建设 (21)(五)经验总结 (22)四、对长春南部新城建设的启示 (23)(一)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出发,制定新城规划 (23)(二)建立包括政府、民间、外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24)(三)组建负责新城建设的专门机构,并制定配套性法律政策 (24)(四)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 (24)(五)挖掘和突出文化特色,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居环境 (25)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一)新城建设的由来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和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对“田园城市”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新城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国际经验及启示_赵民
新城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赵 民 王聿丽New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Z HAO Min1,WANG Yuli2(1.Colleg e o f A rchitecture and U rban Plan-ning,T ongji Universi ty,Shanghai200092, China;2.,Departm ent of Architec ture,Ning-bo Univ ersity,Ning bo315211,China) Abstra ct Review ing the evolu tion and d evelopmen t trends of new tow n planning from b oth home and abroad,and refer-r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this article discu sses th e possib le app roach es to China s new tow n development in the fu tu re.Key words new tow n planning;interna-tional experience;development practice作者简介赵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聿丽,宁波大学建筑系。
摘 要 介绍并评述国际新城规划与建设实践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回顾和评析中国新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进而基于国际经验的启示,探讨如何推进和完善中国的新城建设。
关键词 新城规划;国际经验;建设实践1 引言新城的概念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尤其是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和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二战”后,随着西方的战后重建及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到来,英国启动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其他国家或地区也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了遍布世界范围的新城建设浪潮。
美国“创新城区”概念、实践及启示
美国“创新城区”概念、实践及启⽰新⼟地规划⼈ID:newlandplanning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越来越明显,伴随着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创新驱动等发展需求,城市越来越重视创新空间的发展与规划。
“创新城区”是⼀种较新的理论概念和实践路径,本⽂对其发展条件、过程演进、概念与特征进⾏总结,提出“创新环境—产业环境—城市环境”的创新城区概念模型。
同时,梳理美国创新城区发展的最新进展,以波⼠顿肯德尔⼴场、西雅图联合湖南区和北卡罗来纳三⾓研究园为例,介绍创新城区的三种类型。
最后,总结美国创新城区在空间建设、政策实施、产业发展、⽂化嵌⼊等⽅⾯的经验,并提出我国发展创新城区应吸引企业,促进科技产业集聚;优化空间,提⾼环境品质;⿎励创新,形成创新⽣态系统。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进⼊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动⼒,⽽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更新与发展。
近年来,美国学者研究表明,美国⼤城市的创新创业企业快速地向中⼼城区、传统⽼城区集聚,并形成了新的创新空间模式。
2014年,布鲁⾦斯学会的布鲁斯·凯茨⾸先提出了“创新城区”(Innovation District)的概念,认为创新城区是⼀种刺激城市增长与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引⼊新的经济活动和创新⽣态,将衰败城区、旧⼯业区、滨⽔旧码头等区域进⾏再次开发。
通过创新城区建设,可以提升⼤都市区提供就业的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改善空间环境,优化城市功能等。
创新城区概念提出后,美国各⼤城市区域纷纷提出了创新城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开展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同时,我国在2014年掀起的“双创”热潮推动了新⼀轮的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新的经济活动也催⽣了多种形式的新的空间发展模式。
与美国不同的是,虽然中国⼤城市的中⼼城区及城市近郊并未出现⼤规模衰败和发展放缓的情况,但北京回龙观和中关村西区、深圳华强北等城市组团也⾯临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压⼒,正在⼤⼒⿎励开展创新活动,梳理激活城市存量空间,积极培育⾃⾝的创新创业环境,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持。
新城镇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新城镇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1张英隆胡昊[摘要与告白] 本文回顾了卫星城和新城镇建设的基本理论,从建设背景、目的、规模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5个代表性国家的新城镇建设实践。
通过总结国际新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新城镇建设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明确建设目标,合理规划新城镇规模,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培养产业集群与优化布局,提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等建议,以实现高起点和高质量的新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New Towns’ Development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satellite town and new town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new town s’ development in England, USA, Japan,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bjectives, size and so on. The paper then focuses on new town practic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concluding that clear goals and reasonable scale must be defined, intensive land-use, sufficient infrastructure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multiple financing are required for better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new town development.1本项研究受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资助。
“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
“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论文导读:本文对“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设计理念以及开发模式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美国滨海城(Seaside)的营造实践过程的分析研究,让我们加深了对“新城市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对其理念与实践经验有选择的吸收,将对我们今后进行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以及社区营造等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滨海城(Seaside),社区营造实践一、“新城市主义”基本概念和原则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问题并使邻里观念淡薄。
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新城市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
1993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抨击了1933年的雅典宣言,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者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公众价值比私人价值更重要的原则。
首先,邻里中心应当由公共场所来界定,由地方的公共设施和啇业设施为之活跃氛围;其次,每个街区都应当有不同的住房类型和土地使用方式,足够的灵活性是为了便于有需要时能很容易地改变功能;再者,土地使用模式、街道布局和密度都应当有助于使步行、骑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成为代替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的选择;还有,建筑物不应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摆设,它们应当与街道、公园、绿地、庭院和其它开放空间保持一致,并为空间限定作出贡献。
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新城市主义”主要设计理念与开发模式(一)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邻里、分区和廊道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其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空间和内涵适当的用地功能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廊道。
2013_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发展、批判与反思
2013 Vol.28, No.3国际城市规划1The New Urbanism Movement of America: Development, Critique, Introspection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发展、批判与反思张衔春胡国华Zhang Xianchun, Hu Guohua引言二战后,美国城市蔓延现象由单点城市向广域大城市、都市区面域扩散,特别是在菲尼克斯(Phoenix )、拉斯维加斯(Las Vegas )、洛杉矶(Los Angeles )等城市形成郊区蔓延与远郊蔓延截然不同的城市画面。
城市蔓延作为一种不负责任的城市发展模式[1],一方面,中高收入者居住地的近郊区化与远郊区化造成中心城塌陷,犯罪率飙升,地方政府税基转移,动摇了中心城社区的发展根基;另一方面,粗放的蔓延模式加之机动车交通量猛增,给美国的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了持久重荷。
除却外在自然、社会与环境的严重损害,潜在的住房分离导致社会阶层分异进一步加大,种族歧视、社会隔离不断加剧[2]。
上世纪20年代,为应对城市蔓延激化的严重社会矛盾,英美等国先后掀起三次“反城市蔓延”运动。
新城市主义运动扎根于1970年代的第三次“反城市蔓延”运动,对城市蔓延美学缺陷的有力攻击成为新城市主义孕育而生的直接导火索。
1889年卡米洛西特发表的《按照艺术原则做城市规划》成为众多新城市主义学者引用不衰的经典论著,城市美化思潮、田园城市、现代主义派、城市活力再生论、紧凑城市等经典理论构成了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1970年代利昂克里尔及杜安伊和齐贝克夫妇的工作也与新城市主义运动直接相关[3]45-46。
1982年DPZ “海边”居住开发项目是新城市主义早期重要实践之一。
历经多年探索,1993年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CNU: 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的召开,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理论正式诞生。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反思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反思在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
而我国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以此来扩展原有的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
但是如何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郊区蔓延则成为新城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美国式的郊区蔓延,1980年代出现了新城市主义”。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只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但是.其所包含的规划理念对中国的新城建设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城,避免走西方国家曾走过的弯路;如何对新城市主义去伪存真,指导中国的新城建设,这些正是本文所试图探讨和研究的。
1、新城建设在西方的兴起二战以后.英国兴起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运动,这与英国的田园城市传统有一定渊源。
其他西方国家的郊外城市建设也深受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
二战后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的城市发展模式,追求理想的城市生活及崇尚自然的社会呼声。
英国发起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认识,为顺应战后的形势变化,需要创造居住就业条件并预留发展用地。
而美国由于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繁荣时期,城市空间迅速扩张。
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弊病.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土地浪费等。
到了1960年代,美国为了控制城市盲目向郊区扩张,把新城建设提上了日程。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两国新城建设的不同之处:英国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市高度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而兴建新城,新城的出现带动了英国郊区化的发展;而美国是在经历了郊区蔓延后,通过新城建设来控制郊区的无序扩张。
2、中国大城市发展的特殊背景——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19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大为提高,目前正处于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阶段。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新城建设的研究,从城市选址、规模、交通、就业以及生态能源方面,详细分析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并对我国现阶段新城建设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新城规划,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各大城市纷纷提出要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新城或卫星城,以疏散城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1、英国——密尔顿•凯恩斯密尔顿•凯恩斯是英国新城的典范,也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它建于1967年,用地规模88.8平方公里,实际人口20万距离伦敦1时车程,距离伯明翰1小时50分钟车程,且临近牛津大学城和剑桥。
密尔顿•凯恩斯从1967年到现在,其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城市入住人口达21.5万人,服务业产值占城市GDP的70%,并且不负众望的发展成了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在英国一项有关最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密尔顿•凯恩斯名列前茅,它的排名甚至超过了伦敦、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大城市。
这足以见得,凯恩斯新城规划有它成功的必然性,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学习。
1.1、密尔顿•凯恩斯成功的因素密尔顿•凯恩斯作为第三代新城,是少数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它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然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区位、经济和环境三方面。
首先,密尔顿•凯恩斯选择在区域间的大城市群和著名的牛津和剑桥之中,因此拥有大量人口的来源和智力技术的支持。
新城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力量和人气。
其次,凯恩斯新城建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交通体系,使得其1小时经济圈内的人口达到了800万人口。
而凯恩斯利用这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兴办零售、信息、咨询、保险、科研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为新城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该镇人口的失业率不到1%,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高达76%。
另外,凯恩斯新城提倡可持续发展,拥有超前意识和环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
,
醒本 剛
。
。
仅赃局 部或地 区
小 范 1 的 缓解 了 美 国
1
日
益尖 锐的 经济与 社会分歧
比如 对 于 困 于 旧 城 的 低
,
入家 庭
、
有 特 殊 需 要 的群 体 仍 需 要 政 府 另 有 解 决 方 案 才 能 获 得 住 房
;
反 映了 政府
精英主 义 心 态
的 整体
;
气候
、
生态和 建 筑实践 的 建
^ gp |p l l^
i
^p
筑和景 观设 计来形 成 有 机 统
?
: ;
一
要 广 泛 倡 导 通 过 有 市 民 广 泛 参 加 的 规划 和 设
,
计来 重 新建立 建筑 艺术 和 社 区 形成 的 联 系
重新 夺 回 家
、
街区
、
街道
、
公园
社区 积极分子
,
-
个 具有 广泛 基础 的 市 民 群体
。
由
政府 和私 人部 门 的 领
、
以 及 各 种 专 业 人士 组 成
辦 应该 _ 确啦 全 开細漏 环 境
、
公共 空 師 瓶浦构 成
、
;
城市 设 计
^
|
‘
f
p|
应 该为 步行和 公 共交 通服务
;
应 该 通 过 适应 地 方 历 史
彳
新 城市 主义提 出 度
z
,
“
公 共交 通主导 的 发展单元
、
”
模式
,
城 市规模上 应回 归 人 的 尺
,
塑造 具有城镇生 活氛 围
。
建 设 紧 凑 的社 区
,
营造 亲 切 的邻 里 关 系
以 取代 郊 区
。
?
蔓延的 发展
,
新 城 市 主 义 主 要 借 鉴 了 二 战前 美 国 小 城 镇 和 城 镇 规 划 的优 秀 传 统
提 倡 的 公 共 交通 导 向 的 邻 里
这 就是
,
新城 市主义
理 论 方法 的 开端
。
新 城 市 主 义 对美 国 新 城建 设 起
。
定 促进作用
改 变 了 人 们 对传 统 意 义 上 郊 区 化 蔓 延 的 重 新认识 和 理 解
⑴ 新 輔 主 义 聰 _ 促进 作 用
、
,
包括 由 安 德
杜安伊
,
(
An d r e s D u a n e )
伊 丽莎
(
白
?
普拉 特l(El Nhomakorabeai
z
ab e t hP r at t
)
等提 出 的 传统
十,
■
?
J 发 等
区开 到了
哼
—
邻里 区幵发
,
以及 彼 得
“
?
卡 尔索普
”
P e t e r C a r
Th o rp e )
中 国城 乡 规划行 业 网
>
^
CH
I
NA U P C O M 撰 稿 人
- .
:
张高攀
国 际新城 新 区 建设 实 践 九
(
)
=
美 国新 城
—
新城 市 主 义 相 关影 响 ⑶
面对 郊区 化的 蔓 延 雷斯
?
,
学 界 开 始 出 现 了 以 矫 正 城 市病 为 导 向 的探 索
2
0
1
2
.
、
这
賴论后雜翻包瓶域
贿
、
躯
、
臓 各 种层 面
,
。
舰 强调 要藤 配置无序 蔓 延 的 郊 区
E
,
使 其 成 为 具 有 真 正 社 区特 征 的 多 样 化 城
i
户 誠 能 到射
自
# 職 呆 刚门 B 捕 賊
’
{
t
"
,
;
、 龍颜補么 絲
? 袖
;
城 市 主导 者 必须 代表
l
:
e x a nd e r
.
B r
,
'
i
t
a
i
n
s N ew T
ow n s
:
Fr o m G a r de
n C i t
i
e s t o s u s t a
i
n ab
l
e c o m mu n
i
t
i
es
.
L o n do n
:
:
Ro u
t le d ge
质 主 义 的设 计 手 法
,
,
② 新 城 市 主 义 往往 从 城市 设 计 角 度 强 调 形 态 模 式
目
,
而 非 规划 的 本
许 多 新的 项
都集 中 在 城 市 外 围
、
,
同时
,
这 些项
目
也 只 是很 肤 浅 的 采 藤 城 市
一
动机主要是为 了促销
。
而真 正 从城市 的 内 聚力
城市 内外
目
一
体 化 发 展角 度 没 有 形 成
,
个 有 效 的机 制
;
③ 新
城 市 主 义 的 设 计 标 准 和 执 行 操 作 还 不 能 完 全 匹配 北 美 的 法 规 框 架 励 功 能 不 同 的土 地 使 用 混 在 往 是局 部 建 筑 的 复 兴
。
一
。
前
,
各 地 城 市 的 总 体规 划 方 案
;
土 地 使 用 规划 仍 然 不 鼓
起 对
;
因此
,
针 对 复 杂 的 旧 城 土 地功 能
,
,
改 造 很 难 开展
。
④ 新 城 市 主 义 视 角 下 的 美 国 旧 城复 兴 往
总之
一
,
个 完 整 的新城 建 设 而 言
其贡献是有限 的
文 字参 考 来源
An t h o n A y Ne w Y o r k
、
社
!
麗醫
變 n | p
R
、
i
i
^ e
躯
、
雌
、
湖
r
、
舰 料麵 努 力
。
⑵ 新 城 市 主 义 的局 限 性
目
直至
前
,
在 美 国 并 没 有 把 新 城 市 主 义 广 泛 视 为 适 用 于 主导 未 来 城市 发 展 的 模
-
① 纖市 社 贿雜 驗 大 肺 开S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