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点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首先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2)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
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
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
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9年,江苏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开始 向全国卷模式看齐,由以前的三道主观题变为两 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本节课我们学习简答题 的解题方法。
设问方式
2019江苏卷 17.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2018江苏卷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 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6分)
典范示例
(3)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 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 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 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 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 立骨架,次加墙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 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遠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 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 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考点扫描“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它需要运用题面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的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我们写文章总会有一个目的,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中心,都会有一个写作的目的。
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感情……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选材、组材、构思、行文个个都要围绕着它进行。
同时作者为了将这个中心意思表达得充分全面深刻,往往不只是从单一层面来表达,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来将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深刻全面。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但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内容,还要能够知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中心内容的。
这一“知道”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
复习方略对这一考点,命题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正确理解全文内容,并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概括段意或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二是理解重要句子或作者的观点、判断、结论等产生的原因、条件,所涉及的材料或各种角度,然后分条概括出来。
三是分析文中叙述、说明、议论等不同表达的有关部分,并进行归纳。
四是对内涵丰富,语言精彩的语段或某项材料进行浓缩,突出要点。
因此,为应对这一考点,我们有如下的注意点。
1、注意段落构成,切分意义层次,准确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你知道文章一个意义中心的内容,它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的。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
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
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
“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归纳信息要点并进行分析评价
专题05实用类文本阅读·归纳信息要点并进行分析评价【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甲卷,第5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
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材料二: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
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
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
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
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
“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
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
(完整版)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2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特定内容要点概括题型 1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命题角度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 6 分,应有 3 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信息检索提炼“3 方法”对点精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专题01 现代文阅读(一)-【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突破(新高考专用)
以议论和说理为主,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有的议论文直接阐明理论,有的议论 文则以某种理论为指导来论述某一问题。
语言的概括性
议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做理论上的分析,它的语言往往是抽象而概括的。理论性越 强,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越强。
写法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议论和说理的,它的写法就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把文章写得有条有 理,才能使读者信服。
命题分析
● 二、考情及变化说明 ● 1.注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传承。如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家庭伦理中的“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
含意的变化;全国卷Ⅲ的《谈谈〈古文观止〉》以现代眼光评价古代经典,立足高远。 ● 2.注重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国务
(三)文艺评论
概念 特点
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实践的文体,是学术论文的 一种。 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于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 对其有关方面做一定的交代。
(四)时评
概念 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命题分析
● ◎试题考查要求: ● 1.考查要求 ●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
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 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 注等。 ●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 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 ●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解析:这是高考题的第23题。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 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有四种态度: 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 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 “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 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 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高考散文阅读内容要点概括PPT课件
局部文意概括的基本பைடு நூலகம்法
一.确定筛选的范围
首先,遵循“就近”原则。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往是答题 要点密集的地点。其次,适当扩大筛选范围。题干原句或原句 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往往有剩下的答题要点。
二.划分内容的层次
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 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常见设问方式: 1.结合全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结合全文概括“我”有哪些情感变化? 3.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 小结此类题有三种考向: 情感变化类;情感梳理类;情感认定类。
16
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散文阅读 ——内容要点概括
归纳概括文意,指在分析文章思路 结构的基础上切分层次,概括层意或 段意,有的是对文章内容、主旨情感 的概括。
高考常见题型有:整体概括(针对全 文)和局部概括(针对段落)
2
常见题型解读
题型一: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
此题型内容涵盖(命题角度) 1.概括原因、理由 2.概括表现、认识 3.概括特点、内涵
高考命题角度3——概括特点、内涵(P216)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 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 ②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
12
题型举例
阅读贾平凹《壁画》 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
三.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首选直接摘录法。不用直接摘录的,需要对关键词语组合或 转述。有的需要用一个“上位”词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原则: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 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2025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
专题二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这个“缘由”是什么?答案: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利用御用文人制造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2.从《秦腔》一文来看,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答案:(1)特点:①秦地,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②秦人,民性敦厚、直率;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敢爱敢恨,能享大乐。
③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浑奔放,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联系: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予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予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②一方水土、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秦地的厚重辽阔,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
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
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归纳概括的原则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这样可以防止归纳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
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内容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概括时要注意整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3.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把文中没有体现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准确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一、信息检索提炼“三方法”二、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
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对全文思路进行梳理,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第2节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第2节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的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无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加工,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
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
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
就是说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题型二整体内容概括(含主旨)“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
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高考任务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局部”“整体”两任务点,先切后合要点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27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者为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而作,这些感悟或道 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从文中的叙事、 描写、回忆等内容而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答题时尽量把“因” 找全。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29
第四,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 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30
任务点二 整体概括 “整体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 概括。这两者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 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 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24
(2)概括物象特点“三层次” 层次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等)和环境特点。 层次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 点”。 层次三,分析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 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
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
归纳概括类
题型四:‚归纳概括‛类【命题依据】高考说明中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一种:归纳题思路方法:摘取要点【题例1】全国2卷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题目范围】: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
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
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
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
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
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
‛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
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答案】(4分)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一点一分)【题例2】2006年上海卷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3分)【题目范围】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
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
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
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
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概括内容主旨(教师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二:概括内容主旨·教师版复习目标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
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
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
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
(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 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局部筛选概括知识图要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关键词语法。
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
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它又可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题型一局部概括“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题干示例(2017·高考北京卷)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2015·高考重庆卷)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
(2015·高考北京卷)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其他设问方式:(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2)结合全文,根据××分析主要原因。
(3)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
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概括”“体现”等字样(2)题干中有“原因”“特点”等字样命题角度一段(层)意概括题段(层)意概括题解答方法:摘取法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
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故需要命题角度二特点概括题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特点概括题“三步走”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明确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什么,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物象特点“三层次”层次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
层次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层次三,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答题区域。
题干中关键词出现在原文中的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
第三步,根据答题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命题角度三因果探寻题因果探寻题,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结论)或原因,要求筛选、概括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依据)或探寻在这个原因下的结果。
因果探寻类题目答题流程第一,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因果探寻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大多是作者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第三,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
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因果探寻类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四,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题1](2017·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
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
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
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
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
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
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
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
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
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
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
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
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
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
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
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
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
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
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
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
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
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
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
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规范答题]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题目有两问,第一问,题干中的“第二段”“特点”已经表明本题属于“局部概括”中的“特点概括”,“根河”属于“物象”,所以第一问属于“物象特点”概括。
第二问,“象征意义”表明属于“物象意义”。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回答第一问:要对第二段的四句话逐句进行分析。
答题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第一句“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体现了根河拥有巨大的生命力第二句“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已经明确表明根河“纯真清洌”“透明”的特点第三句“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也有具体表明根河特点的词语“清澈透明”第四句讲根河的两个方面:一是它一次次回到童年,一次次丰满成熟;二是它养育了两岸生物第二问,分析根河的象征意义,就要跟人联系起来,就要重点把握根河与当地人之间存在的联系。
整体感知文章可知,根河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品格等。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参考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题型二整体概括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
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的梳理”题与“主旨概括”题也有点不同,“情感态度的梳理”侧重于梳理全文内容,分门别类地列出文本(作者)有哪些观点、情感。
而散文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作总体的把握。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命题角度一概括情感态度散文作品阅读中的“概括情感态度”类题目,具体考向具体解答: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主旨”需要“三法”(一)“三遍阅读法”第一遍: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