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验教学案例
示范实践教学案例模板(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基于项目驱动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授课对象】:理工科本科生【授课时间】:2022年秋季学期【授课地点】:学校物理实验室【案例背景描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然而,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过程枯燥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1. 理解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实验设备的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案例设计1.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展示典型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和方法。
3. 项目实施: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结果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5.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验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优秀实践教学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际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课程为例,探讨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设计1. 项目选择本项目选取一个实际企业需求为背景,设计一个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模块,旨在提高学校教务管理效率,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2. 项目实施(1)项目启动阶段首先,由教师对项目背景、需求、技术要求等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
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组5-6人,进行团队协作。
(2)项目设计阶段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项目编码阶段学生按照设计阶段的要求,进行代码编写。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编程风格、代码质量进行指导,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项目测试阶段学生对系统进行测试,找出并修复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对学生的测试能力进行培养。
(5)项目总结阶段学生总结项目经验,撰写项目报告,分享项目成果。
教师对项目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
3. 项目评价(1)学生评价项目结束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项目完成度:考察学生是否按期完成项目,系统功能是否满足需求。
2)团队协作能力:考察学生在项目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3)编程能力:考察学生的编程技能、代码质量。
4)问题解决能力: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2)教师评价教师对项目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项目质量:考察系统功能、性能、稳定性等方面。
2)学生团队协作: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沟通、协作情况。
3)学生学习态度: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积极性。
教师严谨治学教学实践案例优秀模板5篇
教师严谨治学教学实践案例优秀模板5篇严谨治学教学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应该以身作则,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和教学工作。
只有通过自己的严谨治学能力和高标准要求,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严谨治学教学实践案例优秀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篇一:教师严谨治学教学实践案例我是xx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工作。
面对线下读书挪到线上;学生网课吸收不好;教师使用小程序批改作业的局限性;教师对新接触的课上教学相关软件使用不熟练的问题;直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监测不到位等问题,我多措并举,扫清阻碍,在严谨治学的道路上留下美好的印记。
一、线上齐读书,精准补差。
线下教学时,我们班一直都是坚持每天早读和午读,平日里,在我的督促和孩子们的兴趣使然下,也读了不少书。
免不了会有一些淘气的孩子,对看书这一活动不是很感兴趣,但介于老师在身边,他们也会或多或少的在读书上投入一些精力。
可如今,线下教学改成了线上教学,我对这些孩子的监管就成了问题。
后来,在我与家委会成员沟通下,大家积极献策,便开始了线上读书会的尝试。
第一次尝试,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孩子因有其他网课参与不了线上读书;还有一些孩子家里条件不允许,没有wifi,也参与不进来;一些孩子虽然参与进来,自制力差,不能做到全神贯注读书,其家长还不在旁陪伴。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把班级人员等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位小组长。
2、小组长负责记录每日出勤以及共读一本书的内容进度。
3、每个小组长的家长负责监督群内学生纪律,起到提醒的作用。
4、建一个参与不了线上共读的群,本群学生需把当日读书的视频或读书时的照片发到群内,进行每日读书打卡。
5、每日一积累,把当天积累的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在我与家长的每晚线上的积极配合下,孩子养成了准时准点坐在桌前看书,对读书的兴致更加浓厚了,每晚七点读书会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约定。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科学教学实践案例获奖(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教学活动。
以下是我的一篇获奖案例,旨在分享我的教学经验,为同行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掌握观察、实验、分析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2. 教学内容以“光的折射”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透镜、放大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根筷子、一杯水、一张白纸和一把直尺。
①观察筷子在空气和水中浸泡后的变化。
②分析筷子在空气和水中折射的原因。
③设计实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3)讨论与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光折射的原因,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4)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解释彩虹的形成、解释透镜的原理等。
4. 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探究教学、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三、案例评价本案例以“光的折射”为例,通过探究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以下是本案例的评价: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光的传播”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能够区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光的传播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2. 教学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①教师出示一根激光笔,让学生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光的反射①教师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并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光的折射①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进行光的传播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小学的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以此作为参考,促进创新小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案例一: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和研究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
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种子、容器、湿纸巾、水壶、标签等。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种子进行实验。
3. 设计实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可以改变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
4. 实施实验: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和实验条件。
5. 分享讨论: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光照条件。
不同种子对这些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需要具体分析。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原理,培养对植物的兴趣与爱护之心。
该实验案例的特点:1. 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实施实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融入科学原理: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还可以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验教学的意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意义重大,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活动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3. 促进学科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他们可以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6篇)
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6篇)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教案的设计是教师备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优秀的教案设计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6个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的案例,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
案例一:《英语口语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口语表达。
2.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日常生活用语及句型。
2. 针对不同场景的口语表达。
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学习并正确使用生活用语。
教学难点:1. 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
2. 各类场合口语表达的运用。
教学方法:1. 集体教学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语音语调和句型。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
2. 预习新课的生活用语及句型。
3. 讲解和示范重点语音语调和句型。
4. 学生进行小组角色扮演练习。
5. 教师进行语音语调纠正和评价。
案例二:《数学解题方法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数学解题的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教学内容:1. 常见的数学解题方法。
2. 分类整理不同类型数学题目。
3. 解题过程的策略和技巧。
教学重点:1. 学习解题方法的运用。
2. 掌握解题策略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分析和改正。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针对不同方法进行示范讲解。
2. 分组合作解题、讨论经验。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课的解题方法。
2. 引入新的解题方法。
3. 示范讲解并练习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
4. 学生分组合作解题及讨论解题经验。
5. 教师进行解题思路的点评和总结。
案例三:《历史文化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教学案例
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教学案例科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本文将分享几个有效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1. 案例一:探究金属的导热性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铁、铜、铝、木棒,温度计。
2. 将金属棒分别置于热水中,记录每隔一分钟的温度。
3. 统计数据,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
4. 利用数据和图表,让学生分析不同金属导热性能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教学反思: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差异,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2. 案例二:营养成分分析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两种不同的食物(如苹果和香蕉),试剂盒,试管,酶。
2. 将两种食物分别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试剂。
3. 使用酶进行反应,观察颜色变化。
4. 根据颜色的变化,利用试剂盒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差异。
教学反思: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案例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植物(如水生植物)、灯光、试管、蒸馏水。
2. 将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强光、弱光和无光照。
3.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并将试管倒置盖在植物上方。
4. 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管内气泡的情况,并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气泡的数量和大小。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能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并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科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学课程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开展了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为主题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透明玻璃板,并让同学们观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板时的变化。
2.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板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 实验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包括透明玻璃板、激光笔、水盆、水等。
2.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
3. 实验步骤:(1)将透明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让激光笔垂直照射到玻璃板上;(2)将玻璃板倾斜,观察激光笔在玻璃板上的折射现象;(3)将玻璃板放入水盆中,观察激光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4. 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激光笔的折射角度,以及折射光线的方向。
5.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的折射定律。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定律,强调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四)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2. 学生举例说明,如:放大镜、眼镜、水中的倒影等。
3. 教师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光的折射定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综合实践教学案例一等奖(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我校化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设计1. 实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内容(1)实验操作:基本实验操作、仪器使用、实验数据处理等。
(2)实验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3)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
(4)问题解决: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3. 实践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讨论式教学法: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验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案例实施1. 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和试剂。
(2)实验指导:编写实验指导书,详细说明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
(3)实验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实验实施(1)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实验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3)数据分析: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问题解决: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
3. 实验总结(1)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
(2)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3)教学反思: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自主实践实验教学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实践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为例,介绍一种基于自主实践实验教学的教学案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材料:绿色叶片、蒸馏水、NaOH溶液、酒精、碘液等。
2. 工具:显微镜、剪刀、镊子、滴管、烧杯、试管、酒精灯、白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教师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实验材料。
2. 实验阶段:- 步骤一:观察叶片的结构,了解叶片的上下表皮、叶肉和叶脉等部分。
- 步骤二:将叶片剪成小块,分别放入装有蒸馏水和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 步骤三:将叶片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叶片脱色。
- 步骤四:将脱色后的叶片放入装有碘液的试管中,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 步骤五:在白纸上滴一滴碘液,观察碘液的颜色和形状。
3. 分析阶段:-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 总结阶段:-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蒸馏水中浸泡的叶片颜色无明显变化,而在NaOH溶液中浸泡的叶片颜色变深。
2. 经过酒精脱色后,叶片的绿色消失,说明叶绿素被溶解。
3. 将脱色后的叶片放入碘液中,叶片颜色变蓝,说明叶片中含有淀粉。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到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其中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
六、教学反思1. 本实验采用自主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与经验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与经验分享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事物的变化,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下面将分享一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与经验,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案例一:探索浮力任务描述:设计一次有关浮力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实验步骤:1.准备一只透明的容器,将其中一半装满水。
2.选择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如螺丝、小塑料球等,放入容器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学生观察后,设法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起,而有些物体会沉下去。
4.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浮力是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经验分享:1.在实验前,最好先进行一次预实验,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流程,熟悉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时,注意在容器中放入不同重量的物体,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浮力的差异。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较轻的物体能浮起?启发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4.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或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或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案例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任务描述:设计一次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步骤:1.选取一颗适合在教室种植的植物,如豌豆或小麦等。
2.请学生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探究它们的功能。
3.将植物种植在透明的花盆或小杯子中,用纸巾包裹住纸杯的外侧,利用纸巾吸水现象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根的增长、茎的抬升和叶子的变化等。
经验分享:1.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花坛或花房,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部位。
2.在实验步骤中,加入科学知识的解释,如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和阳光等,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
3.鼓励学生观察每个部位的变化,促使他们形成科学思维和观察的习惯。
4.在记录实验结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图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优秀综合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某高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开展优秀综合实践教学。
二、案例实施过程1. 课程设计与实施(1)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创新创业理论、互联网技术、市场分析、团队协作、项目运营等方面。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实践、企业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教学环节(1)项目选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实践。
(2)项目实施: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团队组建、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环节。
(3)项目评审:定期组织项目评审,邀请企业专家、教授等对项目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校企合作(1)邀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讲师,分享实践经验。
(2)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举办企业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三、案例效果1. 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就业和创业的双重目标。
2. 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 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案例总结与启示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学科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化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化学专业有机合成实验课程为例,探讨学科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案例概述有机合成实验课程是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规范。
本案例以某高校化学专业有机合成实验课程为例,分析其实践教学过程。
三、案例实施过程1. 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有机合成实验课程共48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主要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教学则通过具体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熟悉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技能;(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验项目设计与实施有机合成实验课程共设计了10个实验项目,包括醇、醚、酮、醛、羧酸、酯、酰胺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以下以醇的合成实验为例,介绍实验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
(1)实验目的:学习醇的合成方法,掌握醇的制备、提纯和鉴定等实验技能。
(2)实验原理:利用醇的脱水反应,将醇类化合物转化为烯烃,再通过加成反应得到醇。
(3)实验步骤:①制备烯烃:将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至一定温度,生成烯烃;②加成反应:将烯烃与水或醇类化合物反应,得到醇;③提纯:采用蒸馏或重结晶等方法,对产物进行提纯;④鉴定: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产物进行鉴定。
(4)实验报告撰写:学生需在实验结束后,按照实验报告模板,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与讨论等内容。
3. 实验考核与评价实验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态度、实验记录等方面;结果性评价主要包括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合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合3篇案例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滴管、称量瓶、烧杯、搅拌棒、显色试纸。
实验步骤:1.分别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显色试纸检测其酸碱性。
2.将盛有一定量的盐酸的烧杯放在称量瓶上,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用显色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直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的酸味消失。
3.记录滴加到盐酸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4.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取不同体积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并记录滴加的溶液体积。
实验结果:通过测定,可以得到当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其反应为1:1的化学计量比例。
教学分析:本实验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了解酸、碱和中和反应的性质和基本原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认识。
案例二:物质的密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水桶、容量瓶、天平、金属块。
实验步骤:1.将空的水桶称量,记录质量。
2.在容量瓶中注入一定质量的水,并记录容量和水的质量。
3.将金属块称量,记录质量。
4.将金属块放入注满水的容量瓶中,测量容量瓶的质量。
实验结果: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到金属块的密度。
教学分析: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物质的密度。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学会测量和计算密度,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案例三:气体的性质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气体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操作,并了解气体的实际应用。
实验器材:气球、吹气口、醋酸、小瓶子、蜡烛。
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醋酸倒入小瓶子中,用气球扣住小瓶子口,并用吹气口将气球吹大。
教学设计方案案例优秀5篇
教学设计方案案例优秀5篇1. 主题:科学实验设计题目:化学反应速率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材料:- 3个稀释瓶- 3个试管- 水- 纳OH溶液- HC溶液- 空气泵实验步骤:1. 在3个稀释瓶中分别加入纳OH溶液和HC溶液,浓度分别为0.1mol/L、0.2mol/L、0.3mol/L。
2. 准备3个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纳OH溶液和HC溶液。
3. 同时加入反应液,并立即打开空气泵。
4. 观察反应液的变化,并记录下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
5. 重复2-4步骤,分别使用0.2mol/L和0.3mol/L的纳OH溶液,记录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反应液随着纳OH溶液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
并且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时间减少,反应速率加快。
结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这与化学反应速率公式中的反应物浓度相关项相吻合。
2. 主题:历史课教学设计题目:古代帝国的兴衰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帝国的兴衰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帝国的定义和特点2. 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为例,介绍其兴起和衰落的原因3. 帝国兴衰对当时世界的影响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帝国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各个古代帝国的兴衰原因。
2. 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针对某个古代帝国的兴衰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列举相关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 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的内容,可以是PPT、海报等形式,向全班展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帝国的定义和特点有一定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古代帝国兴衰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3.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3. 主题:体育课教学设计题目:篮球技术训练教学目标:1. 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运球技术,提高球感和手眼协调能力。
教育教学实践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以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实践。
二、案例实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课文第一、二段,重点分析父亲的背影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父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父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父爱是什么?父爱有哪些表现形式?从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1)课文描写了父亲哪些行为?(2)这些行为体现了父亲的哪些品质?(3)你从这些行为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父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分析父亲的背影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父爱。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课堂展示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给予评价和补充。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 总结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案例反思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实验教学案例
《简单电路》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三桥街小学马彩霞
案例简述: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学知识的第一课,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虽然只是用基本元件连接成简单电路,用一根导线和一个电池点亮小灯泡,认识到电、电路,了解简单电路是怎样形成的。
尝试用更多的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明白建立一个电路,需要电池、导线以及用电器,知道电路中的电流的“推动力”来自电池或电源,知道电池有两端,一端是+(正极)一端是一(负极),正极的一端有一个小的突出的金属帽,负极的一端是扁平的,知道小灯泡的灯丝与这两点连接,一端是螺纹,一端是小黑点。
本课是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从而知道简单电路作为教学重难点。
为了解决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发现式探究法,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根导线、一节电池和一个小小灯泡,学生将用这些基本的电路元件开展对简单电路的研究,尝试用多种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最终认识到电、电路,达到了解简单电路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教师轻松、学生快乐的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第二,多媒体辅助法。
对于头绪较多,时空概念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法,这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以便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如本课中每组都有很多种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但是不
能把所有的都一一汇报,这时我采用了白班拖动副本的功能,让孩子们把探究成果放到白板上,全班学生仔细观察白板,总结出简单电路。
头绪多,方法多,光靠老师讲,学生看,恐怕很难弄清楚,但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电和磁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几乎天天接触电现象,电灯、电话、电脑电冰箱、手电筒……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会于一个电气时代,现在的学生很难在生活中学生对电路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在教学时学生会很轻松的认想象,过去没有电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然而电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那么神奇,因为从小爸爸妈妈就说:电是老虎不能摸,甚至有的家长还对学生进行恶意惩罚,使孩子远离了电,使电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对于磁铁,学生在幼儿园就与它有了接触,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它:文具盒、电冰箱、磁性小黑板等等,五年级的孩子对它是不陌生的。
案例正文:
一、创设情景,引入研究的电路元件
(1)师生问好,仔细观察老师拿着的纸板上有什么?
(2)再仔细观察纸板上小灯泡的变化?
你能猜想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会使灯泡亮起来吗?
(教师利用纸板上会亮起来的小灯泡,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让学生在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进入今天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发挥。
)二、认识电路元件的构成
(1)你们仔细观察过这些元件吗?它们都是由什么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它们。
(请同学们打开1号信封观察电池的构造)
A、请孩子们打开1号信封,学生自主观察电池的构成。
学生交流后,把电池放在投影仪上,教师小结电池由正负两极构成。
播放课件,了解电池的内部结构,让孩子们对电池有更深入的了解。
B、请孩子们打开2号信封,学生自主观察灯泡的构成并汇报交流。
生:灯泡有灯丝
生:灯泡有玻璃罩
生:灯泡底部有金属
……
教师总结灯泡的结构。
(教师通过板画和课件的形式,让孩子们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唤起思维,对小灯泡产生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促使学生的创新萌发。
教师的板画为学生后面的实验记录打下了示范和模仿的伏笔,使得实验记录学生很自然地模仿老师的画,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
,同时还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交流讨论中发挥想象,让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
)
播放课件,教师讲解灯泡的内部结构(灯泡里有灯丝,灯丝的一端连接在螺纹处,另一端连接在小黑点出,只有让电流通过这两点,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深入了解灯泡内部结构,并告诉孩子们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让孩子们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灯泡才会亮起来。
C、请孩子们打开3号信封,观察导线的构成。
学生交流,导线由外部的塑料绝缘皮和内部的金属组成。
(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用画图这种手段让学生自行设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释放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做主的感觉,教师不要求学生的结果必须是正确的。
)
三、探究简单电路
(1)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电池、导线、灯泡的结构,现在你们能用这些元件让小灯泡亮起来吗?你们有多少种方法,看看谁的发现最多,并且把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记录到活动纸上,同时把小灯泡不亮的方法也记录到活动纸上。
(2)小组合理分工
(3)教师提出要求:实验后把材料整理好放回原位。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分组汇报,交流经验。
学生汇报各种电路的连接方法教师在黑板上贴板画并画出电路连接
线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6)教师生一起总结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并总结简单电路的基
本连接方法。
(板书:简单电路)
(7)我们已经知道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谁来说说你们组小灯泡不亮的方法及原因。
(8)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原因。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小小的灯泡蕴含着这么多科学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有的用电器的电路都是这样连接的。
那么,你们想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吗?好我们下节课一起来研究。
(课已结束了,学生却意犹未尽,兴趣和热情写在了他们的脸上,写在了他们的行动中,整个课堂,教师利用发现式探究法,给了学生一个释放潜能的机会,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
)
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