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盘活教学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依托地区教育资源,通过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合作、研究、交流等方式,构建一个共同的教育教研平台,推动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研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性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互相学习、互相切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区域教研共同体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使得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能够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使得一些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1.建立平台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可以通过建立教育教研网站、论坛等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开展培训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推动学校合作推动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建立学校联盟、合作办学等方式,使得学校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水平。
4.鼓励教师开展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建设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推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何谓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性与优势以及实施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
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教育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之间建立的共同合作关系。
通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教育研究的合作,共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公平化,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区域教研共同体是一种教师、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搭建教育发展的平台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区域教研共同体有以下重要性与优势: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其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教师可以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分享成功经验,相互借鉴,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2.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3.推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可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4.实现教育公平化。
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提高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实施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要实施好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与措施:1.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可以设立一个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共同体,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合作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由多所学校组成的专业教师合作教研组织。
它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助于打破教学孤岛,促进资源整合,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激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组织机制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
这包括明确教研共同体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人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等。
这些机制的建立可以保证教研共同体的运作顺利、有效。
2.确定发展方向在建立组织机制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教研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这包括明确教研共同体的目标、规划发展路径、确定发展重点等。
确定发展方向可以让教研共同体的成员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
3.促进交流合作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这包括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观摩、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
通过交流合作,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激情,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4.加强教学研究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加强教学研究。
这包括开展教学调查研究、推广教学成果、开展教学改革等。
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建立组织机制、确定发展方向、促进交流合作、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研成果应用等多种手段的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一群教育工作者在区域范围内建立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教育合作网络。
它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利于教师职业成长、学校专业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首先需要明确共同体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及各个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共同体的目标可以是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
成员的角色可以包括学校领导、教育局官员、教师、学生家长等。
需要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确立共同体的运行方式和规范。
可以成立教研组织或者教研中心,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和工作团队,制定共同体的章程和工作规则,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需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并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组织教研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让成员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互借鉴和学习。
要鼓励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研究等,开展深入的专业研究工作,提升整个共同体的专业水平。
第四,需要加强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
教研共同体的成员可以共享教育资源,比如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评价工具等。
还可以通过合作开展多校联合教研活动,互相走访观摩教学,提供帮助和支持。
共同体成员之间也可以建立相互支持和帮扶的长期合作关系。
需要及时评估和调整共同体的运行状况。
可以定期对教研共同体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收集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要与其他区域教研共同体进行合作与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共同体的整体水平。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将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机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起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研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地区内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综合素质素质素养和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质量提升的背景下,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提升师资力量水平。
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将各个教育教学机构的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与共享。
教师可以通过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参加培训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实现各教育教学机构间的紧密合作和协作。
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可以形成共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教研共同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3. 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在共同体内部,可以有计划、有序地进行资源的共享和分配,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4. 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通过共同体内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5. 增进教育教学协同发展。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单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可以促进整个地区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
共同体的成员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
二、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途径1. 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推动。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教育教学机构主动参与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
可以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相关奖惩措施,鼓励学校间的合作、资源共享等,推动共同体的稳步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合作的组织形式,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
它汇集了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年级的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边界,形成一个团队合作的共同体。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明确它的目标和使命。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它的使命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科界限,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这个机构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可以设立一个教研科室或者教育局来负责组织和管理,也可以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组织。
在组织体系中,可以设立教师培训和研修、教学观摩、教学资源共享等各种活动,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技术可以为教研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平台。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教研博客、在线论坛等交流平台,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
还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等远程技术,组织跨校区、跨年级的教研活动,扩大教研的范围和影响力。
第四,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文化和互信机制。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信任,才能开展真正的合作和创新。
建立合作文化和互信机制可以通过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定期举行集体研修和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
第五,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还需要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教育改革需要有一群高素质的教师来推动和引领,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
同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成果,鼓励和推广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资源。
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提供经费支持、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的组织、资源共享等。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开展各类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这其中包括组织专家讲座、研讨会、研修班等形式的培训,让教师深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
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设在线课程,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
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教研活动,例如成立教研中心或者教研联盟。
这些机构可以负责组织教研活动,包括组织教师参与研究课题、主持教研项目等。
还可以建立教研团队,由一组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专业的教学支持。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还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例如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案例,从而在教学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
可以通过举办教研交流会、教学观摩活动等方式,让教师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建立在线交流平台,如教研论坛、微信群等,方便教师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
这样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它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够实现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工作,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整体发展。
本文将从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意义、目标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和方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合力,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也能够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增强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区域教研共同体还可以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校际教学协作的平台,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势,实现全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目标1.建立教研共同体的组织机制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组织机制,明确教研共同体的领导机构、教研组织形式、教研活动规划、成果评价机制等。
可以成立区域教研委员会或者教研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教研工作,制定教研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对教研成果进行评价。
2.搭建教研交流平台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研交流平台,包括教师教研讨论会、教研交流会、教师教学展示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还可以通过建立教研网络平台,推动区域内教师教研成果的共享与传播。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开展各类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包括教学技能提升培训、教研方法培训、课程改革研修等内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激发其教学研究的热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推动教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研活动,推动教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可以通过开展教研成果展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促进教研成果的落地应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5.建立教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研成果评价机制,包括教研成果的评选、奖励和激励政策等内容,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保障,激发其教研活力,促进教研成果的不断涌现。
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教育共同体是指一种被广泛接纳的教育发展理念,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和协同。
建立区域教育共同体,可以实现资源整合、质量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推动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意义、建设模式、推进措施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意义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区域教育共同体可以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需求。
2.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实现均衡分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平。
3.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可以促使教育主体共同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合作共享、协同互补等方式,拓宽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 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对教育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师资培训的多方化,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模式1. 着力打造师资共享模式。
建立跨地区的师资共享机制,推动教师互相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 推动资源共享协作发展。
促进地区内学校间资源、经验、教材等共享,加强协作发展,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效应。
3. 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互认机制。
构建跨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学业成绩、教育教学质量的跨区域互认互通。
4. 推进教育管理体系协同。
建立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机制,实现跨地区的教育管理体系协同发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推进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相关部门应制定配套政策法规,明确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各地区积极开展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需求日益迫切。
为了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研质量,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决定开展“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本方案的实施旨在构建一个教师教研合作共同体,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二、项目目标1.建立教师教研合作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3.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项目内容1.组建教研共同体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2.确定各学科、年级的教研组长,落实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
3.开展教研活动,包括教案研究、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等。
4.建立教师互助小组,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反思活动。
5.举办教师培训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6.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五、项目成效评估1.定期收集和整理教研活动的成果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2.通过教师满意度调查、学生学习成绩等指标,评估教研活动的成效。
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六、项目保障措施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给予全力支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2.建立健全教研共同体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4.建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
5.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督导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以一定的区域范围为基础,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一个团体,以教学研究、教学互动、教学评估、课程开发等活动为核心,致力于加强区域内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具体而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制定清晰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础,要确保各成员的角色明确、工作任务清晰、沟通协作高效。
在实践中,可以建立共同体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教学组等机构,划分工作领域、明确职责范围,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明确共同体的目标和工作方向共同体的目标和工作方向需要通过共同讨论和协商来确定,要与当地教育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设置具体的研究课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方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建立科研调研机制科研调研机制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召开教研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制定教学方案等方式实现。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共同研究、分组探究、集体听课等方式开展教学研究,寻求优化教学方案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4.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教师培训和交流是共同体建设的重点,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教材、开展教育教学讲座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经验的共享、实践教学创新,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建设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是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条件,可以实现在线学习、教研交流、教学管理、教育统计等功能。
在实践中,可以建设共享资源库、研究档案室等平台,方便教师在线学习、共享研究成果、管理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化的管理与统计。
总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调配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构建和谐、公正、高效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研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教研共同体是指一种具有共同愿景、互惠互助的教师团队,通过资源整合、信息交流、经验分享等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建设“片区教研共同体”被视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教学改进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片区教研共同体”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通过区域内各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互补,提高整个片区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制定和实施关于“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字数:224】1.2 目的和意义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旨在通过组织教师自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其核心目的在于构建一种教师自主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研活动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性发展。
通过建设教研共同体,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进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共同体还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年级之间、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学校内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构建和发展片区教研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长远意义。
【目的和意义】2. 正文2.1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是指在构建片区教研共同体的过程中,明确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通过建设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2.促进学校教研活动。
通过建设共同体,鼓励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将某一区域内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等各方力量,围绕共同的教育发展目标和需求,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和协作机制,共同开展教育研究、师资培训、教学改进等活动,以促进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从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必要性、具体操作步骤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促进不同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互助,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教师的共同研究和交流,可以及时吸收其他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共同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进实践,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推动教育教学改革1.明确共同发展目标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共同的发展目标。
各参与单位要深入了解该区域的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共同商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形成共识和行动计划。
明确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后,才能统一思想、集中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融合和协同。
2.建立联席会议和机构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联席会议和机构,形成协作机制和工作机构。
联席会议由各参与单位的负责人和教育专家等组成,负责制定共同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协调推进教研和教学改进等工作。
还应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或中心,负责具体的教研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服务。
3.开展共同的教研活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开展共同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座谈会、教学观摩、教学示范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经验交流。
还可以组织跨校合作的教研课题和项目,共同攻克教育教学难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推进师资培训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推进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由一定行政区域内的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所组成的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教育教研专业共同体群体。
在区域教研共同体中,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教育教研中,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有利于推动教育教研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合作和交流。
构建共同体意识,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克服传统的独立思维,打破各自岛屿,形成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
只有在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经验交流,进而推动教育教研水平的提高。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教育教研的需求,可以建立不同形式的教研共同体组织,例如学校联合教研组、教育机构联合教研组、地区教育教研共同体等。
这些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或者教研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各种教研活动,指导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设完善的教研资源平台。
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设在线教研平台,供教师们发布教研成果、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开展在线交流等。
还可以组织开展线下的教研活动,例如教研研讨会、教研成果展示等。
这些教研资源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教研资源,促进教育教研成果的共享和传播,推动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根据教研成果的质量和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教研激励机制,以奖励那些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教育机构。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提升教师的职称和待遇、享受教研项目经费支持、评选优秀教研成果等。
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育工作者们的教研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
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教研共同体是指一组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持续的合作、共享与对话,产生并传播教学知识,提升教学水平。
区域教研共同体则是在地理范围内形成的教研共同体,其成员可以是同一校、同一区域乃至跨区域的教师和学校,共同致力于在地域特点下进行教研工作。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了“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事业。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促进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教师要自觉参与并推动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社会各界要关注教育事业,积极支持和参与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有系统的组织和规划。
需要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和任务。
组织机构可以由教育局、学校和教研机构共同组建,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反馈工作。
需要确定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明确发展路径和实施措施。
要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需求,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确保实现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还需要建立教研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和信息共享服务,促进教研成果的共享与传播。
需要建立评估机制,对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方案(精选17篇)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方案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方案(精选17篇)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于乐清、平阳两地区域差异、教育实际,加大两地教研合作、相互促进,把握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以优扶弱、优质均衡的工作方向,从教学管理、学科教研、师资培养、学生关爱、资源建设等角度提供专业支撑,促进乐清和平阳两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通过“教研共富”实施,基本实现乐清平阳两地山海同步、城乡共进、管理增效、数字赋能的教研工作新样态。
两地组成教研共同体,教研工作在理念、资源、管理、成效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两地各中小学整体上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施内容(一)教研共进在两县市已有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强化促成两地区域、学校、学科的城乡教研共同体,依靠教研力量的支撑,促进两地教育整体提升。
1.区域教研共同体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和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将教育教研共同体工作列入每学期工作计划,过程跟进、年度总结。
在各自工作的基础上,寻找工作关联点与共建点,计划协同、过程合作、及时回顾,共同体每学期交流活动三次,做到内容互通、信息互享、工作互促,为各区域学校、教师的交流与进步搭建平台。
2.校际教研共同体以两地14对教育共同体为基础,以强扶弱,以优带多,构建“1+X”式校际教研共同体。
以“互联网+同步教研”技术为重要支撑,积极开展教学管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交流,汇集智慧、整合资源、兼顾需求,将优秀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进行有效迁移、落地。
每学期交流活动不少于三次,由两地教研部门共同考核。
构建服务教师的区域教研共同体
52EDUCATOR 为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市幼儿园办园质量督导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南》《督评》)精神,以四个服务为核心,有效发挥研修员研究、引领、指导、服务的职能,北京市通州区致力于深化“区—片—园”三级全覆盖系统教研体系建设。
“区—片—园”三级教研管理体系,需要发挥教研员的“三主”作用,即主体、主见、主讲,将全区幼儿园分层、分步骤纳入教研体系,按照兼顾质量、特色、就近便利等原则,划分整合,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各片区教研共同体根据区级教研、园本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联动,最终实现深化全覆盖系统教研体系、共同提升教研水平、促进区域质量发展的目的。
以科学的研修机制和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基础构建教研体系,形成系统。
由区级教研牵头,结合通州区系统教研体系实际需要,进一步制定、规范和完善通州区学前三级教研制度,明确三级全覆盖系统教研体系下各层级教研工作的定位、工作职责、内容、考核评价制度等,为通州区幼儿园全覆盖系统教研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和实施依据。
我们根据全区园所及教师的整体情况,将全区公办、民办园组建为10个片区教研共同体,遴选优质园的业务园长担任组长,负责组内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每组依据组内园所和教师需求提炼共同愿景,制定片区教研计划并组织开展,研修员责任跟进和指导。
每个层级都以“学—做—研—思”的研修模式开展研究。
学,即通过培训提升核心价值把握的能力;做,即教师实践,提升引发教师认知冲突的能力;研,即提升教师将研究经验不断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思,即引领教师观念向行为转化中的不断研究和调整。
该教研模式有效地引领了全区各层级园所教研质量的提升。
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及需求,成立了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以及保教干部学习共同体,在研修员的组织与引领下,提出困惑、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建机制明制度,稳步推进。
基于通州教师基数大、参训需求多元等情况,我们创新管理体系,建立工作机制。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都将成为具有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强化教研合作意识,打破教学独立性。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个人成长与发展、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区域教研共同体中,教师的教学研究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扬和应用。
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不与其他教师互相交流,不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因此,强化教研合作意识,打破教学独立性,增强合作交流能力势必成为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必要要素。
二、建立教育教学平台,促进教学交流与互动。
教育教学平台是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一种方式。
建立这样的平台,可以方便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及时分享一些好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全区教育教学的精品。
教育教学平台应该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将好的教育资源留在平台,将区域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及时展示出来,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价值和启示。
平台不仅是个展示渠道,也是个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之间进行互相交流与互相学习。
三、建立多级教研组织,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为了推进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建立各级教研组织,将教育教学研究与学科研究相结合,增强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这些级别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划分,如小区级、街道级、区县级等。
建立这样的教研组织,可以促进教学革新和创新,推动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
教师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两个层面。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将教育实践者、学术研究者、教育管理者等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实现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
一、构建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各地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也日益凸显,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均衡性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成为大势所趋。
教研共同体是一个区域内的教育实践者、学术研究者、教育管理者等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形成的合作网络。
通过共同体建设,可以形成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强大动力,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目标1、整合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整合区域内优质师资、教育资源和研究机构,共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减少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现象。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通过构建教研共同体,可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加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
4、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共同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促进各地区间的教育互动和共同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构建路径1、建立合作机制。
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教育实践者、学术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这种合作机制可以是由政府主导的,也可以是由学校和研究机构主导的,重点是要形成一个统筹协调的合作网络。
2、加强资源整合。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育设施、教学资源、学术研究成果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随着教育发展的快速推进和教学内容的日益复杂化,教师的工作已经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全面发展。
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建立一个有效的区域教研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教育部门、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密合作体系,旨在通过共同的知识和资源分享,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在教育领域创造一个便于交流、互动和协作的环境,并且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共同探索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技术。
首先,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这些机构可以为共同体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网络连接和专业课程资料。
同时,通过加强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调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是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通过共享教学实践经验,教师们可以相互帮助,在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互动和交流合作的文化。
学生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受益者。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学生能够得到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教育服务。
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育方案和教育体系,使之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与此同时,区域教研共同体也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通过与社会企业对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实习机会等,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总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将有助于加强教育领域各方面之间的协作,建立一个紧密联系的教育交流和协作网络,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位教师的评分评价表汇总审核,组织学科 区域教研组长进行集中评议,确定每位教师 期末最终评价结果,并分校根据教师的表现 对学校进行评价, 再书面通报全县, 作为教师绩效考 核和各种评比的 重要依据,并以 此督促学校抓好 校本教研。
为充分发挥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的统筹 兼顾、总揽全局作用,我们要求全体教研员 既要当好指挥员,更要当好潜水员。我们认 为在大力推进新课改,教研方式不断创新的 今天,只有为校本教研和培训重新定位,结 合县情组建学科区域教研共同体,充分发挥 课改样本校和教研基地校的辐射作用,探索 出一条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广大一线教师 都能接受、易于操作、富于实效的教研培训 新路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训中人浮于事、 曲高寡欢、高处不胜寒的问题。
我县目前构建的三级教研网络,是我 们的一种本土化运作形式,可以把它称之 为平台或载体。我们认为运用这样的形式, 还能构建成不同的网络。在学科区域教研 组(共同体)这个平台上,纳入教研,就 形成了教研网络;纳入教师培训,就能成 为师培网络;纳入教育科研,就能形成科 研网络。我们计划依托此平台,将教研、 科研和师培工作自然地整合在一起,形成 一个综合大网络。
三、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县教育局要求全县中小学在公用经费中 必须单列教研培训与课改经费,总额不得低 于公用经费的15%。近两年来,县财政不断增 加教研培训与课改经费。为抓好区域教研共 同体活动,充分发挥思源学校的课改样本校 和教研基地校作用,县教育局从2013年开始 每年安排专款20--30万元,专项用于思源学 校和县一小的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送教到校 和全县教师到思源学校跟班学习等区域教研 共同体教研与课改活动。
由于我县地域广阔,目前仅依靠琼中思 源学校和县一小辐射全县,战线拉得比较长, 成本与效率均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一年的 实践,我们做到了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区域教 研共同体活动,组织一次教学教研与课改工 作月查,学科中心教研组每学期组织1-2次 大型教研活动。两个三级教研网络机制的构 建,月月有目标、有措施、有督导、有评价、 有激励,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教学教研与新课 改工作。近两年中考我县在全省排位每年上 一个台阶,小学教育和学生综
(7)结果应用:学科区域教研组长 对本组每位教师的上课评分评价结果和 教研活动考勤记载、活动记录、学习笔 记、备课及听评课检查结果分人汇总, 全组排序,一式三份,一份交相关学校, 一份交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员集中汇总评 议评价,一份由学科区域教研组长留存。
3、充分发挥县教研室教研员的作用。
县教研员是本学科全县中心教研组长, 负责各区域教研组和校本教研组工作的督 查、指导和考评。期初要组织各区域教研 组组长和副组长研究部署教研与课改活动, 组织本中心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教研与新 课改集中培训,督促学科区域教研组进行 分组培训,督查学科区域教研组的教研活 动并尽可能参与其活动,期末要对
C、实行统一的教研活动管理机制。 开学初,县教育局和教师培训管理中心 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副校长 和主任进行学期教研和课改动员部署与培训 会议时, 担任学科区域 教研组长的思 源学校和县一 小的骨干教师 也要参加会议。
会后,根据教育局和教师培训管理中心 的统一部署,在不影响各中心小学和初中学 校校内教研与课改活动的前提下,由学科区 域教研组长召集本学科教研组全体成员研究 制订学期教研与课改活动计划。一般要求:
(5)上过关课:在对比课中不达标的教 师要单独上过关课,可在思源学校和县一小 进行,也可在相关学校进行,组长要重点帮 扶指导,最后由组长评分评价,决定该教师 是否达标过关。 (6)依托网络建起了学科区域教研组的 “教师博客群”、“教师QQ群”,组织本组 教师围绕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开展网上 常态化研讨活动,在本学科区域教研活动中 自主互动、资源共享。
合素质均有提高,体育、音乐、美术、信息 技术等学科组教师目前也开始进行区域教研 与竞赛活动,位于琼中西北片的乌石学校、 阳江学校、新进中学和中心小学、湾岭中学 和中心小学、岭头学校、大丰学校、黎母山 学校除开展区域连片教研活动外,还开展了 定期质量抽测与统考统阅工作,联合举办艺 术节和体育盛会。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区 域教研共同体延伸到了幼儿教育,目前已组 建了以县幼儿园为基地的全县幼儿教育中心 教研组,今后我们将逐步向乡镇中心幼儿园 延伸组建幼下,构建了“全 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学科区域教研组—— 学科教师”这一大三级教研网络。 2013年3月,为充分发挥琼中思源实验 学校这一省级课改样本校和教研基地校的示 范引领与辐射作用,由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 组织成立了学科区域教研组。首先由琼中思 源实验学校在中学段和小学段挑选出各科教 研教改优秀骨干教师70名(小学段另从县一 小选出30名骨干教师),然后根据人数和地
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盘活教学教研一盘棋
琼中县教育局 琼中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
琼中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境东西长79.22 公里,南北宽76.69公里,面积2693.1平方公 里。全县常住人口21万余人,现有中心小学以 上学校33所,教学点45个,中小学生23000多 人,中小学教师2300余人。由于幅员辽阔,学 校点多校多,全县1000人以上的学校才6所, 大部分学校学生不足500人,教学点不足50人。 教研教改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孤独的学校与 孤独的点,孤独的人与孤独的教研”态势。
(3)上示范课:期初在思源学校和县一小进 行,由思源学校和县一小的骨干教师上课,学科 组教师共同观摩,集体评议,学习其精华,再反 思创新。
(4)上对比课:通过示范课引领,思源学校 和县一小的骨干教师(组长)再到相关学校,利 用相关学校的教室和学生与本组教师上对比研讨 课,再集中评议,由思源学校和县一小的骨干教 师对每个组员按统一的课堂教学评分表进行评分 评价,每个组员也要按此表对思源学校教师和县 一小的骨干教师进行评分评价。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探索出一 条教研教改的希望之路,我们多次组织干部 教师到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学习。 考察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改 革与发展的第一生 产力,教研培训是 教师专业发展的第 一原动力,教研组 是开展教师培训和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的第一平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根据我县实 际,我们从2013年春季开始决定在全县打造 两个教研共同体,即校本教研共同体和区域 教研共同体,构建两个三级教研网络,即在 大型(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构建“教研 室——教研组——备课组”这一小三级教研 网络和全县构建“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 学科区域教研组——学科教师”这一大三级 教研网络,为全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发展平 台。具体措施有:
理位置分学科学段成立若干个学科区域教研组, 一般一个学科区域教研组10—20人,由思源学 校和县一小的教师担任组长,有关学校的教研 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各学科区域教研组组成 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由县教研员担任各学科 中心教研组长。
二、完善教研管理机制
1、充分发挥大型学校校内三级教研网 络的作用。教育局要求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 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由 主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具体领导,下设 教研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教研 员1--3人,县教育局出台了《教科研常规工 作考评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学 常规要求》,各校再制定本校具体细则组织 校级教研活动。
(1)集中培训:学习思源学校教研与新 课改方式方法,学习杜郎口、洋思、昌乐二 中、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等全国农村课改名 校教改核心理念与办法,结合各自学校实际 研究制订本校本学科教研与课改办法,并与 学科区域教研组活动协调一致。
(2)集体备课:组长先介绍思源学校 一课四备的操作办法,然后每月选取一个 素材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和说课,轮流确 定中心发言人,再统一备课稿印发全组。 要求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定时间、 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研教材、研教法、 研学法,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评 价),备课组主要就教学中具体问题进行 研讨,促进常规教学教研与新课改工作。
我县深入推进两个三级教研网络特别 是区域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的路还很长, 当务之急,我们要不断完善领导机制、评 价机制和保障机制,重视阳光制度管理, 以助推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随着活动不断深入地开展,我们将有目的、 有计划地培养出几所县域课改样本校与教 研基地校来,然后以此为基地形成片区教 研共同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效 果,走出本土特色之路。
2、充分发挥学科区域教研组作用。 A、成立学科区域教研共同体(教研 组)。县教育局制定了《学科区域教研共同 体管理制度》。 B、实行首席负责制。在县教研室教研 员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作为学科区域教研 组组长的思源学校和县一小教师具有对本组 教师进行组织管理、指导评议和评价鉴定的 权力和责任,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组员必 须积极参与活动,相关学校领导必须支持区 域学科教研组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