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么来”“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是什么?
提示:反复说这些话,反映出的是“我”在受
伤后的烦躁情绪和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的
无助心态。在半昏迷状态下“我”极力想确定
自己是否身在母校这一疑问,但严重的伤势
又使“我”无法清醒地作出判断,从中揭示出
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
阅读课文46自然段至文末,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 第7段“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 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 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句中“似曾相识”“像只大 公鸡”有何作用?
提示:“似曾相识”让人悬念顿生,表明“我” 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为下文写“我”怀疑 自己是在母校作铺垫。“像只大公鸡”的比喻 抹杀了挂像的严肃性,说明“我”并未真正领 会挂幅画像的用意,具有讽刺意味。
3. 课文第14自然段中写到把美术教室 变成了环境恶劣的手术室,说明了什么?
提示:展示了一种巨大的反差: 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室成了充满血 腥的伤兵医院。这种荒谬的结果 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之一。
阅读课文35~4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第35段中“我”听到炮声的时候,认为炮声“令人宽
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 的管风琴声”。应如何理解“我”的这种想法?
德国作家。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 评 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生都在与 价 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
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
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
1.戳.进( chu )
2.吞噬.( shì )
4.凝眸.( ōmó ) u
5.诅咒.( zhò ) u
7.蹒.跚.(pán shān) 8.襁.褓.( qiǎnɡ bǎo
10.倒Hale Waihona Puke Baidu.( tān)
3.惬.意( qiè)
6.甲胄.( zhò ) u
) 9.恺.撒(kǎi )
整体认知
“我”是谁? “伤我?”到底受的是什么 “我”是不是在母校?
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 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 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 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 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 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字音认读
6.
文章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
题目,文中又写学校教师命令学生反复学写“流浪人,你
若到斯巴……”这句话,有何用意?
提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源自希腊斯
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主人公的美术老
师要求学生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无非是
用这一典故鼓励学生,让他们也要像斯巴达战士一样,
文本研读——小说三要素 环境:
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夜晚,火光冲 天,炮声不断
人物: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 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情节:
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 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 什么地方。
文本研读——环境描写:
阅读课文1~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典型环境。作者
指津: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 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 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以上作用,依据具体内容作具体 分析,从而组织出正确的答案。
提示:由此可以看出“我”这个人物幼稚单纯的 性格,以及对于战争的麻木和病态的心理。“ 我”只想为国捐躯而名垂青史,根本不知道战 争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比较准确地概括了 纳粹德国时期少年的精神状况,这也正是纳粹 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
5.
课文第37、38段中反复写“我什么也
回忆不起来”“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我回想不起什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 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 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 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 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探讨本篇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 解读: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即文章的 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 好的标题能透射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 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阅读文章时, 要弄清标题的作用。
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 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 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 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其作用是什 么?
提示:文学的真实往往在于细节的真实,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 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化的摧残,对 人类文明的玷污。学校、医院两不相干, 而此时已合二为一,学生变成战场上的 伤兵,绘画的人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 都深刻地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作者档案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生于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 简 。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年被俘,同 介 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 成为职业作家。 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篇小说《火 作 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鲁姆》,长篇小说《亚 品 当,你到过哪里?》等。
为国家作出牺牲,但如主人公一样的青少年们并不明白,
他们要为之付出生命的战争其实是非正义的。
作者以铭文为题,并把它作为解开“‘我’是 否在自己的教室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 其目的是揭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 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 命这一可悲现实。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