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市赛获奖-完整版课件
2. 排比强化了对地点的确认,暗示 危害,
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如何写? 手法
内容
了教育的专制性。
隐含着
3.口语化的语言再现曾经的学习场
作者对 战后重
景。强化奴役统治,让服从意识深 塑心灵
表达了什么情感? 多角度:人物、对立面人物、
作者 入学生的大脑里 ,教育欺骗性。 的期待 与忧虑。
1.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 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
……
…西不…会在眼前情显节呢发”设展。置的悬“念延迟”
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 。 2.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引人入
⑦十字架的棕色痕迹
“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
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 产生心灵的震撼。
肯定:三个月前被迫用六种字体写下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笔迹还依旧赫然。“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美术教师责骂自己的情
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如何写 ?表达了什么情感?
1.用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 辞细致形象生动描写炮声。
2. 反复强调炮声的“高雅”
3.想象如果纪念碑落成, 自己的名字将被刻上去。
4.对战争的歌颂,为国捐 躯精神,说明受军国主义 教育毒害之深及作者深深 的担忧。
P45 49自然段
……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 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 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 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现在想起 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 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 得太大了……
③重新回味一遍 的熟悉环境
④阵亡将士纪念 碑 ⑤美术教室
否定
“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人发高烧 时什么东西不会在眼前显现呢”。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在香蕉上写上 ‘多戈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也可能我在发烧。”…… 在腓特烈大帝中学的楼梯间里,老弗里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 德国士兵 ,因 战争 受了伤,但 “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 “我”始终想知道”
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
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 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
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 这里是“我” “我”所写的铭文 由 得以确认: 三个月前学美 术绘画的母校。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 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 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 “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 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 让历史重演。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 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 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 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 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 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复仇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 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 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 的母校,被放在自己曾经接受过军国主 义教育的美术教室,反复出现的对学校 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 争对文明、对艺术的摧残。同时,对我 最终醒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
• 《美狄亚》告诉他们做事可以不择 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 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 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 老弗里茨:腓特烈一世,绰号红 胡子。他试图把神圣罗马帝国变 成一个军事专制国家。六次远程 意大利,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 远程时,他发表演讲,称自己为 “上帝所加冕的、伟大与和平的 使者,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 的扩大者,罗马人的皇帝腓特 烈”。 • 人种脸谱像:联想到希特勒对犹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 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 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 “我失声呼叫,医生 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 只耸了耸肩膀”……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
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的好处:
1.夸张效果,表现法西斯的欺骗性; 2.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 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3.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相比, 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 让他们充当炮灰; 4.设悬念,让读者找出谜底
伯尔(19171985),1917年 出生于德国科隆 市一个普通的木 匠家庭,是家中 的第八个孩子, 自幼家境贫寒, 渡过了艰难的童 年和青年时期。
• 多哥的大幅风景画:“几个黑人和 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 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 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英、 法占领。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 民统治,故而对学生进行殖民宣传。 • 41页“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 ‘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外来教育的影响, 环境的潜移默化。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精品课件36(3份)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色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2)威风凛凛: 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令人生畏。凛凛,严
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3)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4)无济于事: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5)无计可施: 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
也没有。
(6)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二战 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 年被俘,同年 12 月 生平 获释,返回科隆。1947 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 经历 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 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 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 作品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勃鲁 姆》 ,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1972 年,因其作品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 评价 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 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 为了看书不吃面包 伯尔小的时候,十分爱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去书店 读,常常是书店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地来到店门外等候。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 艺品,挣来的钱只够一家 10 口人吃用。小伯尔每天帮父亲去教 堂送一次雕像,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 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有一天,老师宣布要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 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
小伯尔这下可着急了。他自己连一本课外书也 没有。到时,同学们都有书交出去,唯独他没有, 那多丢脸啊!可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 书呢。怎么办呢?又不能向爸爸要钱。爸爸每天从 早到晚地干活,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如 果每天能多存一点钱,那他很快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对呀, 何不把买面包的钱都省下来,这样,两三天后一本崭新的书就 是他的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质疑微探
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战争
的认 识是什么?
“我”是个玩世不恭、浑浑噩噩、可怜可悲的小 人物。“我”不满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 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本质。结果, 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 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 真实的思想状况。
质疑微探
小说中的“我”反复确认自己所在的地方, 却一直悬而未决,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的作用:
(1)吸引读者的关切;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产生心灵的震撼; (4)揭示小说的主题。
质疑微探
小说为什么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
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 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 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必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情节概述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因战争而受伤,正 处于半昏迷的状态中,“我”始终想知道我到 底受了什么伤,最终当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时, “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此 时的“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失声呼 叫”。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曾在一所文科学校里 学习美术绘画,“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在 什么地方,最终通过“我”曾写的一句铭文, “我”才意识到 这里是“我”的母校。此时的 “我”“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 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
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 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 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 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和平的祈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共23张PPT)
2、为什么要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 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 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 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他这“英勇无比”的 行动,他这一“壮举”有 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 可?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 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 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 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 耸了耸肩膀”……
己到底受了什么伤 。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 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 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 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 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 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 下被抬进医院的。
(一) 讨论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 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 烈士充满向往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一、整体感知: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
攻
入德国,
确定:
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1、故事发生在一 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课件
1970年12月7日, 德国总理勃兰特与波兰签 订了华沙条约,在纪念碑 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 下跪并且为纳粹德国侵略 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华沙之跪极大的提高了勃 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 形象,1971年勃兰特获得 了诺贝尔和平奖。
10月18日, 日本反对派自民党总 裁安培晋三参拜了象 征日本军国主义的靖 国神社。北京和首尔 立即给予了强烈谴责。 他让二战日本军国主 义的侵略历史再次成 为日本同邻国关系的 恶化剂。至少目前安 培晋三显然还做不到 “反省过去,放眼未
一个战争受害者对战 争的态度:
欣赏、赞美
我畸形心理形成的原因?
美狄亚 希腊戏剧中的复 仇女神形象,为了爱 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 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 儿女。她被称为“复 仇女神”。
挑刺的少年 公元前四世纪, 一个牧羊少年担当送信 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 到罗马后,才将脚掌上 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 挑出。罗马元老院为了 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 作了这尊铜雕。被称作 “忠诚的男孩”。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点: 人物:
? 事件:
盟军已经攻入德国 的一个夜晚。
本多夫的战地医院, 原是一所文科中学。
原来是一名学生, 现在是一名伤兵。
悬念
情节:
“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 德国士兵,在战争中受了伤。在一个夜晚,被汽车运到 一所已被改成临时医院的文科中学。在被抬往已成为简 易外科手术室的美术教室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熟 悉的景象。因而我始终疑惑“这里是不是自己的母 校?”、“我又到底受了什么伤?”直到最后,他才确 定战地医院就是他的母校,他失去了双腿和右臂。
环境布置
复仇
忠诚 统治
+
常规道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36(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3份打包) 课件下载
三、写好语言,形象生动 语言大师老舍说过:“一个老实人,在划火柴点烟而没点 燃的时候,就会说:‘唉,真没用,连根烟都点不着!’相反, 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呢,就不是这样说,而是把火柴往地上猛地 一摔,高叫道:‘他妈的!’” 老舍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身份、年 龄、职业、性别,力求生动、精练、形象。 四、写好行动,与众不同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写人物切 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 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 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等表现其性格特点。
当年这幅色.彩.斑.斓.的壁画已被岁月剥蚀得暗淡了许多,但 画中的幻化侍女和绝美景物依然赫.然.在.目.。
辨析: 两个成语使用均正确。
Ⅱ.易混辨析
1.径自 VS 径直
课本
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只是困倦地耸耸肩膀,
原句 径自 走开去。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不管周围的情况,
辨析 多含贬义。
活用 腮,挤眉弄眼,学得 惟妙惟肖。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1.按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试概括 各部分的内容。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 第一部分
声:‘谢谢!’” 第二部分 从“‘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
想”到“烟草的气味……” 从“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 第三部分 到结尾
伯尔小的时候,十分爱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去书店 读,常常是书店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地来到店门外等候。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 艺品,挣来的钱只够一家 10 口人吃用。小伯尔每天帮父亲去教 堂送一次雕像,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 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二、人物命运比较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 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 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 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 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 《流》中的“我”失 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 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争蔓延到40个国家,有60多个国家参 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 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 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 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 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 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一、主题比较: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 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 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 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 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 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
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 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 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 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 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 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 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 束了他的青春。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精品课件17
标题含义
伤兵在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 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 斯巴达战士抛洒热血是为了保卫祖国, 而伤兵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 最终变成了残废人。 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 国主义教育的嘲讽和抨击。
文明与野蛮 二、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为 什么要 把“我” 安排在 自己的 母校?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 “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 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复述故事情节(从学生和士兵两个角度):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 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 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 “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 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 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 “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不能支撑自己”? 惨不忍睹的场面 四肢仅存一肢 、 残酷的现实 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 结 ,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 不在乎,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 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
探究释疑
“我” 有 没有明 白自己 的遭遇?
那黑板上的手迹、 那彻底的疼痛让 “我”顿悟
那周围人的冷漠
阵亡将士纪念碑毫无特色, 按同一种格式成批生产, 随便可以领到。 “牛奶”、画画都已成 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 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 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 个人的心灵。
苏教版必修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26张PPT)
5、1972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 举国哀悼。
一、梳理情节
•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 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悬念:
一、是不是母校 二、到底受了什么伤
美术教室的布置 画香蕉
发烧、疼 打针、热乎乎 叫喊 胳膊、腿不能动
门上的十字架
医生注视、低语
我的手迹!
失去双臂和右腿!
3、阅读“最后的犹大”,分析犹太人杀害自己及家人 的原因 两种人,一个四肢健全,却被奴化了灵魂;一个身体 有残缺,却更清楚自己的价值。请以“独立的灵魂” 为题,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感悟
围绕以上图片的内容,以“战争的 反思”为话题,写一篇随笔,500字 左右.
战争的反思
• 当时的统治者如何描述战争,他们把参 战描述成什么行为 • 你是如何看待战争的本质及后果
阵亡将士纪念碑
• 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 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 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 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会被忘却; “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 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 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 义。
甲胄( ) 吞噬( ) 惬( )意 模( )样 呢喃( ) 肃穆( ) 诅( )咒
绚( ) 丽 粗犷( )
油腻( ) 憎( )恶
1、1917年出生 科隆一个雕刻家 家庭;
2、艰难的童年 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 征兵入伍,历时 6年,后被俘入 战俘营;
4、代表作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 琳娜》
希特勒的人种论
•
•
第一等:纯种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 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 种”成员。 第二等:日尔曼人(德国、法国、英国、美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复仇 忠诚 战争 征服、独裁 征服、独裁 种族 殖民 禁锢基督教博爱平等思想
6/2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7/23
复仇、战争、征服、独裁、 忠诚、种族、殖民
8/23
谁造成了“我”对战争想法?
• 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在学校环境布置 和课堂教学之中,逐步地扭曲了人们思想。
9/23
结尾我为何喃喃地说“牛奶”?
22/23
• 《钢琴家》年。一样是一部改编自真人事迹电 影。片子讲诉是二战期间,波兰沦陷,一位犹 太籍钢琴家最终逃过纳粹党魔爪而重获新生故 事。在求生过程中,钢琴家四处躲避,忍受着 饥饿与严寒,地毯式搜查和无处不在惊慌与危 险。
23/23
21/23
• 《漂亮人生》1997年。 电影讲述了一个落入集中营犹太人父亲保全儿 子故事,父亲保护不但仅是儿子生命,而且一 直以一个善意谎言为孩子掩盖丑恶战争和残酷 真相。他一次次在绝望之中去给予孩子希望, 让他相信他们所遭遇一切苦难只是一场“游 戏”。电影中,父亲赴死之时最终鬼脸,是影 史上最温暖残酷镜头。
14/23
• 挑刺少年:早先被称作“忠诚男孩”,忠诚 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重担。他将消息送 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置下来,将脚掌上那 根折磨了他一路刺挑出。以后罗马元老院为 了表彰他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
• 《挑刺少年》则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 诚,国家和元首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15/23
• 雅典娜:一出生便体态婀娜、披坚执锐。虽 是智慧女神,不过参加很多战争。最著名 是特洛伊之战。所以雅典娜也被称为战争 女神。
• 你以为我思想觉醒了吗?
10/23
战争不但有害于人民, 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做一个热爱和平、珍惜和平人吧!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35 课件下载
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 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 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希腊人在此立碑 纪念,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 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 守他们的命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 伤兵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 段铭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 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 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 废人。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 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 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 长大,就被赶到战场上,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 也摧毁了他的青春。
二、人物: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他知 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浪人》 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 原因,显得比较麻木 。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 西斯卖命。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教育 的影响。
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 去,清算历史,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 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 家。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 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 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长篇 小说《列车正点到达》、《亚当,你到过那里?》和 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成名作 《列车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 (即 “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 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 巧也更娴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声没吭》、 《无主之家》、《九点半钟的台球》、《小丑之见》 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经济奇迹”中的小人 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 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戳.进( chu )
2.吞噬.( shì )
4.凝眸.( ōmó ) u
5.诅咒.( zhò ) u
7.蹒.跚.(pán shān) 8.襁.褓.( qiǎnɡ bǎo
10.倒坍.( tāhò ) u
) 9.恺.撒(kǎi )
整体认知
“我”是谁? “伤我?”到底受的是什么 “我”是不是在母校?
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 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 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 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 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 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字音认读
2. 第7段“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 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 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句中“似曾相识”“像只大 公鸡”有何作用?
提示:“似曾相识”让人悬念顿生,表明“我” 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为下文写“我”怀疑 自己是在母校作铺垫。“像只大公鸡”的比喻 抹杀了挂像的严肃性,说明“我”并未真正领 会挂幅画像的用意,具有讽刺意味。
6.
文章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
题目,文中又写学校教师命令学生反复学写“流浪人,你
若到斯巴……”这句话,有何用意?
提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源自希腊斯
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主人公的美术老
师要求学生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无非是
用这一典故鼓励学生,让他们也要像斯巴达战士一样,
提示:由此可以看出“我”这个人物幼稚单纯的 性格,以及对于战争的麻木和病态的心理。“ 我”只想为国捐躯而名垂青史,根本不知道战 争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比较准确地概括了 纳粹德国时期少年的精神状况,这也正是纳粹 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
5.
课文第37、38段中反复写“我什么也
回忆不起来”“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我回想不起什
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 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 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 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其作用是什 么?
提示:文学的真实往往在于细节的真实,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 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化的摧残,对 人类文明的玷污。学校、医院两不相干, 而此时已合二为一,学生变成战场上的 伤兵,绘画的人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 都深刻地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指津: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 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 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以上作用,依据具体内容作具体 分析,从而组织出正确的答案。
为国家作出牺牲,但如主人公一样的青少年们并不明白,
他们要为之付出生命的战争其实是非正义的。
作者以铭文为题,并把它作为解开“‘我’是 否在自己的教室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 其目的是揭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 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 命这一可悲现实。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么来”“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是什么?
提示:反复说这些话,反映出的是“我”在受
伤后的烦躁情绪和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的
无助心态。在半昏迷状态下“我”极力想确定
自己是否身在母校这一疑问,但严重的伤势
又使“我”无法清醒地作出判断,从中揭示出
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
阅读课文46自然段至文末,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作者档案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生于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 简 。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年被俘,同 介 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 成为职业作家。 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篇小说《火 作 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鲁姆》,长篇小说《亚 品 当,你到过哪里?》等。
文本研读——小说三要素 环境:
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夜晚,火光冲 天,炮声不断
人物: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 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情节:
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 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 什么地方。
文本研读——环境描写:
阅读课文1~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典型环境。作者
3. 课文第14自然段中写到把美术教室 变成了环境恶劣的手术室,说明了什么?
提示:展示了一种巨大的反差: 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室成了充满血 腥的伤兵医院。这种荒谬的结果 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之一。
阅读课文35~4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第35段中“我”听到炮声的时候,认为炮声“令人宽
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 的管风琴声”。应如何理解“我”的这种想法?
探讨本篇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 解读: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即文章的 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 好的标题能透射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 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阅读文章时, 要弄清标题的作用。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 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 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 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 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德国作家。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 评 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生都在与 价 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
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
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