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胸腺脂肪瘤影像学特点分析_附3例报告_梁洪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胸腺脂肪瘤影像学特点分析(附3例报告)

梁洪斌1,李 杰2,栾钦花3,尚延海3

(1禹城市人民医院,山东禹城251200;2清河县人民医院;

3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摘要] 收集3例纵隔胸腺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例均有咳嗽、憋气或胸闷症状,胸部平片均表现为患侧肺野内巨大较低密度块。认为纵隔胸腺脂肪瘤在X线片上多表现

为前纵隔心旁区边缘清晰的肿块,病灶多较大,呈分叶状,但张力一般较低;M R可表现为高T

1、高T

2

加权像信号强

度或中等信号强度;主要应与纵隔脂肪瘤和脂肪肉瘤鉴别。

[关键词] 纵隔胸腺脂肪瘤;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 R743.4;R7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66X(2008)35-0095-02

纵隔胸腺脂肪瘤属纵隔内极少见的良性肿瘤, 1916年由L a n g e首例报道,为间叶肿瘤中的一种,占胸腺组织肿瘤的2%~9%。近年来,我们共收治3例此类患者,现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例1男,17岁。因劳累后胸闷、憋气(休息后缓解较慢)伴前胸壁针刺样疼痛、咳白色黏痰10个月就诊。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摄胸片检查示“心影增大”,临床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入院后胸部平片示右中下胸部纵隔旁巨大肿物,上起自主动脉弓右上方,斜向外下达近右侧胸壁下部,病灶密度相对较淡,上部边缘清晰锐利,隐约可见右侧膈肌受压下移位,右心缘被掩饰;胸部C T平扫显示,主动脉弓上水平层面向下至右膈肌水平右侧纵隔部较大范围脂肪密度病灶,突向右侧胸腔,C T值为-111H U,右肺组织明显受压,心影略左移位。手术所见:劈开胸骨,见肿瘤位于右纵隔,上起自右胸顶纵隔旁、下达右膈上,自心包底部剪开肿瘤包膜,见肿瘤为脂肪样组织,大小约25c m×20c m×15c m,病灶表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粘连,但无明显浸润。病理诊断为纵隔胸腺脂肪瘤。例2男,36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下垂、抬起困难3个月就诊。胸部平片显示心脏纵隔轻度左移位,右肺野自主动脉弓水平斜向外下至右下胸部透光度差,病变处密度均匀,上缘清晰锐利,右膈面受压下移位,右心缘被掩饰。C T 检查示右前纵隔巨大脂肪密度肿块,上缘起自右前上纵隔主动脉弓部,向右下胸腔内突出,占据右下半胸腔。病灶上缘边缘清晰,内密度大部分较均匀,但夹杂少许索条状及絮状稍高密度影,大小约20c m

×15c m×10c m。手术所见:右前纵隔肿物,上部起自胸腺部位,沿右肺门前方向右下延伸至右侧胸腔内,肿瘤为脂肪样组织,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器官无明显粘连。剪开纵隔胸膜,将肿瘤完整切除,其大小约20c m×20c m×20c m。病理诊断为纵隔胸腺脂肪瘤。例3男,10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来诊。查体示左胸饱满,颈部气管右移位,左胸几乎无呼吸音。胸部平片示纵隔明显右移位,胸部脊柱向右侧突,整个左胸饱满、密度较高,左肋骨可见,左膈受压呈弧形下移位;C T检查示整个左胸腔被巨大软组织密度肿物充填,致纵隔受压明显右移位,病灶与纵隔关系密切,密度不均匀,夹杂有脂肪密度呈旋涡状,增强扫描病灶非脂肪部分呈轻度强化,其内可见强化血管影,左主支气管受压变形,左肺组织受压不张。手术所见:肿瘤占据整个左侧胸腔,有蒂与左上纵隔相连接并有包膜包绕,大小约20c m×20c m×16c m,内有鱼肉样物,将巨大肿瘤分块切除(重约3.0k g)。病理诊断为纵隔胸腺脂肪瘤。

2 讨论

纵隔胸腺脂肪瘤病理特点为增生的胸腺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组织学上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和不明显的胸腺组织混合组成,胸腺组织的多少可能与患者年龄有关。病灶多位于前纵隔,常有蒂与胸腺相连,瘤体质地柔软,呈分叶状,包膜完整,在胸腔内可因体位变动或呼吸活动而变形,常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大体上像脂肪瘤,其中有灶性灰白色区。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较为多见。由于为良性病灶,患者病史往往较长,病灶较小时多无临床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咳嗽、咳痰,患侧胸廓饱满、变形、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及颈

95

 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35期 

部气管向健侧移位等)。本组3例均有肿瘤压迫体征与临床症状。以往资料认为,纵隔胸腺脂肪瘤不出现重症肌无力,可伴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巴塞多病(突眼性甲状腺肿)。但本组1例并重症肌无力,与近年报道的8例相符[1]。

X线片上纵隔脂肪瘤多表现为前纵隔心旁区边缘清晰的肿块,病灶多较大,呈分叶状,但张力一般较低。本组2例遮盖右侧大部中下肺野,1例病灶占满左侧胸腔。尽管病灶巨大,但密度相对较低,病灶局部肋骨尚能清晰可辩,此与其他不含脂类纵隔肿瘤的高密度不同。C T检查可表现为前纵隔较低密度肿块,病灶密度多不均匀,其含脂肪组织部分C T值可在-20~-200H U。本组2例病灶几乎大部为脂肪密度,1例则表现为软组织夹杂有脂肪密度的不均匀肿块呈旋涡状,增强扫描非脂肪部分病灶呈轻度强化,其内可见强化血管影。本组3例病灶上部均起自胸顶纵隔旁,并有蒂与巨大瘤体相连接。但也有纵隔胸腺脂肪瘤单纯发生于下纵隔的报道。M R检查病灶部分可表现为高T1、高T2加权像信号强度,部分呈现为中等信号强度。胸腺脂肪瘤影像诊断主要应与纵隔脂肪瘤和脂肪肉瘤区别。于平片上纵隔脂肪瘤多表现为纵隔旁半圆形肿块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而较淡,75%位于前下纵隔及心膈角区,少数见于中、后纵隔;脂肪肉瘤则好发于后纵隔(2/3),仅1/3见于前纵隔,极少发生于中纵隔,X线片上表现为不规则或分叶状的巨大较低密度肿块,肿块可向一侧或两侧突出。C T检查纵隔脂肪瘤表现为前纵隔低密度肿块,C T值在-50~-300H U,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强化扫描病灶无强化。纵隔脂肪肉瘤多表现为后纵隔肿块,C T值往往偏高,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或不整齐,可见周围结构受压或侵蚀性改变,病灶与前上纵隔胸腺多无明显相关。巨大纵隔胸腺脂肪瘤在后前位胸片上表现为上起自主动脉弓部,斜向外下达右侧或左侧胸壁、病灶密度相对较淡、张力较低的占位性疾病也颇具特征性。

[参考文献]

[1]杨亚英,吴岩,周虹,等.胸腺巨大脂肪瘤1例[J].昆明医学院学

报,2001,13(8):94.

(收稿日期:2008-08-27)

·临床札记·

保列治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

30例疗效观察

王学强,李 宁,张 衡

(济南军区司令部干休三所卫生所,

山东济南250002)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 P 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可导致下尿路梗阻、急性尿潴留、反复尿路感染、肾功能损伤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使用保列治治疗老年B P H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60例B P H患者,年龄75~87岁,平均81.5岁。均为离休老干部,经肛门指诊、B超检查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 P S A)检查确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 P S S)评分(18.6±2.9)分;伴冠心病30例,高血压18例,脑动脉硬化30例,2型糖尿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9例,高血脂6例,脂肪肝8例,帕金森病2例,脑血栓后遗症3例。将60例B P 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口服保列治,5m g/次,每晚顿服;对照组口服普乐安片,4片/次、3次/d,温水坐浴1次/晚,疗程2a。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 P S S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S P S 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前后I P S S评分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I P S S评分分别为(9.15±1.5)、(17.3±2.5)分,P<0.05。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不耐受病例。

讨论:B P H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衰老睾丸产生的雄激素水平降低,使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破坏,致前列腺增生;雄激素与雌激素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炎症细胞、神经递质及遗传、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与B P H临床进展关系密切。

雄激素必须经过前列腺中5α-还原酶作用转化成双氢睾丸酮(D H T)后才能对前列腺发生调控。保列治属Ⅱ型5α-还原酶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剂,可降低前列腺组织内D H T水平,促使前列腺体积缩小而改善症状;并能有效预防急性尿潴留。研究显示,保列治能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和低氯诱导因子1(H I F-1)的浓度水平,减少增生前列腺组织的微血管密度,诱导前列腺细胞凋亡,减少前列腺组织内血管生成,降低上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功能,减少尿道出血机会。保列治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P C E S S)证实,连续使用4a,可使急性尿潴留发病率下降57%,手术率下降55%,前列腺体积缩小32%,同时还减少B P H患者血尿的发生率。本结果显示,保列治治疗老年B P H可明显降低I P S S评分,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保列治治疗B P H效果确切,长期用药安全有效;由于老年B P H患者多有数种疾病并存,多器官功能衰老,机体应激改变减弱,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96

 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3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