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21 古诗三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

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

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

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范例】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范例】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范例】微课教学设计范例》摘要:.学习使用略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能力,.拨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语学习方法和精髓,3.主学习法让学生相关做手报作业培养学生能力扩学生面【教学目标】.掌握语学习方法.学习使用略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能力3.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学习态【教学重】理多、多写、多思含义【教学难】理语学习什么要精神【教学方法】.略训练法用略法使学生做到力高集抓住关键词句领会.拨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语学习方法和精髓3.主学习法让学生相关做手报作业培养学生能力扩学生面【课安排】课【教学程】、导入新课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离骚》这样表达己爱国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他那种锲而不舍、上下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也激励着那些孜孜不倦学人那么我们语学习上应该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呢?请欣赏罗洛《路漫漫其修远》二、感知课揭示主旨.题标题出我国战国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离骚》其原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思理道路是如漫长而艰险我将上天下地寻志道合理想人思考什么以屈原诗句作标题请带着这问题课.指导学生运用略法快速从筛选出有关学习语重要观()学习是程没有止境程()要学语或者说要不断提高语素养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这种精神也适用语学习()语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这两种能力基方法是多多写(5)写作是种创造是者参与作者创造因而要思或者探(6)多多写多思这三者有很密切系(7)学生代是光那分心事情较少记忆力也强多可以以工作和学习打下较基础(8)愈多愈有可能得心应手地写作(9)写忌无病呻吟(0)要坚持每天写作并不容易()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卷即忘3.让学生说说己平是如何学习语这些观对己是否有启发?以语学习该如何做?这环节里教师要只要学生能对照这些观出己平语学习不足哪怕只有都要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语热情三、重理主旨写出论证提纲.主旨是什么?讨论明确学语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要培养多多写多思习惯.什么作者要强调精神?讨论明确语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懂和写出不错但这两项都不是件容易事要多思考、多和多写作而且还要持以恒3.论证结构是怎样?写出论证提纲明论证方法讨论明确是介绍语学习方法议论性采用了总─分─总论证结构开总起提出了学习语要三方面问题然分别展开论述加以总结收尾使结构紧凑而严密。

路漫漫其修远 教参

路漫漫其修远  教参
参考:点明作者谈论的主旨和文章结构脉络,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解析:这一段是过渡段,既点明了本文要谈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同时也点明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并引出下文要分别谈的三方面内容。
4.“前面曾提到过,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在学校里,虽然主要的任务是读书学习,然而能够学到的,主要还是一些基础的东西。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以后,就会发现已经学的那些知识是不够用的,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我从事写作已有40多年了,但拿起笔来还是常常感到辞不达意。几十年来,我也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读点书,但还是常常感到许多应该读的书却没有时间去读。总之一句话,还需要继续学习下去。”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六、课文小结
作者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从多读、多写、多思三个方面,运用举例、引用等方法加以论证,结合自身经验,点面结合,充分论述了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观点,对于求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一、词语积累
1.私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1.略读训练法:用略读法,使学生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抓住关键词句,领会文章的大意。
2.点拨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精髓。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手抄报作业,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手段:
诵读、鉴赏法
课件教学
讨论法
作业:
银川能源学院教案用纸NO.________
章节名称: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路漫漫其修远》
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2.理解“求索”精神,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文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文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的名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漫漫:长。

修:长。

兮:语气词,相当与“啊”。

将:将要,还要。

求索:寻找。

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意识是说: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

“汨”指汨水。

“汨汨而过”指时间流逝。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这句话可翻译为:“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意识是说: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5、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意识是说: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6、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意思是:我指着苍天起誓、让天作证啊。

我的忠诚只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灵修”指: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7、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意思是:没有比别离更悲伤的事情了,也没有比新相识更高兴的事情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而求索体现的教学原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而求索体现的教学原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而求索体现的教学原

“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而求索”,这句话出自《离骚》中的名句,意为“路途漫长,修行艰辛,但我仍将不断追求”。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育教学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不断地修行和追求。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行。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教学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不断地修行和追求。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教学更加有效,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与反思

22 《孟子》三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3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这篇文章,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和方法。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

2.背景资料《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简介】 宋之问(约 656—712),字延清,弘农(今河南灵 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 作属对精工,格律严密,对于律诗的形式和发展,起过积极作 用。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而被贬谪泷州,不久逃归洛阳,本诗 当作于逃归途中。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 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诗的前两 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虽是平平叙事,但“断”字、 “复”字都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 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度日如年的痛苦通过这凝练的两字 突出地传递给读者。后两句抒情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表现了一 种曲折、复杂而又非常典型的心理。诗人在此处揭示的这种矛 盾心理看似出乎常情,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学习本单元诗歌要注意含英咀华,悉心品味,细细推敲, 了解时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分析作者用以表 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意象,积累阅读欣赏古典诗歌的经验。诗 人的情感除了通过语言(重要意象)表达外,形式上的节奏也 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体会四言诗“二二式” 的节奏特点,五言诗“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的节奏特 点,以及骚体诗三至四拍,随文切分的节奏特点。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氓.(ménɡ)之蚩.蚩(chī) 涉淇.(qí) 愆.(qiān)期
将.(qiānɡ)子无怒 垝.(ɡuǐ)垣 咎.(jiù)言
尔筮.(shì) 桑葚.(shèn) 黄陨.(yǔn) 徂.(cú)尔
按常理应是越接近家乡,越急切盼望知道家人的情况,但诗人 却一反常态“不敢问”。这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与家人音讯 不通,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时间久了,自然会形成既盼音书 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接近家乡时,这种心理越发强烈, 惟恐不祥的预感会变成残酷的现实。这样写,抒情主人公的心 理揭示得更深刻真切,更耐人咀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与反思

13 唐诗五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知识与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背景资料《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

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3.知识链接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案授课教师:谭源渊技术职称:讲师所在部门:办公室授课班级:7—126授课学期:20 13 至20 14 学年第二学期讨论后明确: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即读懂一篇文章和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这两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多思考、多读书和多写作,而且还要持之以恒。

3.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写出论证提纲,注明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开篇总起提出了学习语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然后分别展开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严密。

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四、课文小结作者针对当今年轻人读书偏少的现象,从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过程说起,用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多读、多写、多思,阐明了语文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观点。

对于求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汉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的著作。

鲁迅的一生读书也非常多,他读过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而且他非常注重读书的方法,思考,就是他最突出的特点。

正是由于不断地思考,体会,才诞生了那些伟大的思维的结晶!在知识的海洋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长路漫漫,困难重重,让我们像王充、鲁迅和罗洛那样,去攀登书山,放舟学海吧!七、板书。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大意;(3)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学会如何查找和引用相关资料,增强论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生哲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3)增强学生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感,激发奋发向前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思考;3. 教学疑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实际生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理解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感悟;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读;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困境,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找出解决办法;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氛围;2. 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分组讨论,增强课堂活力;4. 案例教学: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人生哲学的兴趣和热爱,以及人生观的形成。

2021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2)教案与反思

2021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2)教案与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习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习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绘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杜甫彷徨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寂寞。

生2:恰逢白露时节,杜甫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路漫漫其修远(中专语文)

路漫漫其修远(中专语文)
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本文一共就分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首先就提出了本文的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的这种求索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第二部分:4-21段,分别从多读、多写、多思三个方面并结合作者自身 的体会来论证提高语文素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三部分:22-23段,最后总结,再次强调本文的观点:语文学习需要求 索精神,要坚定地不停歇地进行学习。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 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 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 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 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一课 2、预习第二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的第97句。 原意是说:路迷糊又窄小兮,我 要仔细分辨清。现在一般引申为: 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 决面临问题。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 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 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 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
经常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课避免无病呻 吟
最好能够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
多思:第18-21 段论述的就是多思的问题
读书需要多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自己去比较、 分析、鉴别。培养和形成自见的独立见解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辽宁省丹东市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和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初中资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初中资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决心寻找心中的太阳。

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的。

漫漫:路遥远的样子。

其:代指“路”。

修远:长远。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追求不断创新。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麻皮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数十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自私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短瓣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导读:一、解题:标题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名著《离骚》一文。

后半句“吾将上下而求索”。

整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高洁志向的不懈追求。

本文以此诗句为题,意在说明:语文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学习语文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求索,不断进取,要多读多写多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课文总体分析:1、本文是什么文体?标题有什么特点?本文是议论文。

标题引用屈原的诗句,有以下两层意思:(1)指明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2)说明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探索精神。

引用屈原诗句,既是比喻手法,又具有形象、贴切的特点,点明了学习的长期性和创造性。

2、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学习语文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

这是一篇介绍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

文章开篇,总写了学习语文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分别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文章结构严密而紧张紧凑。

3、本文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全文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多读多写多思。

第二部分(4——21)分三层具体介绍多读多写多思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1)(4——10)具体论述多读的重要意义。

(2)(11——17)具体论述多写的意义。

(3)(18——21)具体论述多思的意义。

第三部分(22——23)总结全文号召人们继续学习下去,并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坚持不懈的过程。

4、作者介绍“多读”,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用了例证法。

以作者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多读的意义。

分三个阶段说自己的读书心得:(1)在私塾时,基本上都把它们背下来,将来学习时就省劲多了;(2)初中时,广泛地阅读名家的作品,作者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3)高中,在语文老师的指引下,读外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遨游”。

最后作者说出自己的深刻体会——学生时代是读书最好的时光。

5、作者是如何议论“多写”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大意义的?还是用了例证法。

辅以古语、古诗词来增强论述的力度:先从读和写的辩证关系说起,指出“多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即使是写一封信、一篇作文……也需要相当时间的磨炼。

”接着,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三个方面的例证:经常写读书笔记、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有能力的话还可以搞点翻译。

6、“多思”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有利于培养和养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写作中多思贵在去陈言,立新意;特别是文艺作品,更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创性。

对于一篇文章,既有外在的“形”(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及格律的声韵等等);也有内在的“神”(如文章的思想、精神、风格、韵味等等)。

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才能掌握内涵的精华。

写作时,只有反复思考、反复修改,才能使作品趋于完美。

7、19段中多思是具体指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先从反面论述不多思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出读书要多思;对“写作”中的多思,是从构思的角度正反对比进行论述的。

8、20段中,引用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作用是什么?强化作者的观点。

三、重点句段的理解:1、如何理解第1段中“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这一句子的意思?这是一个意义呈递进关系的句子。

“没有止境”,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定作用,点明“学海无涯”的特点。

这一句在文章的开篇,点明要谈的问题,纠正某些人认为“识几个字就够用了”的浅薄认识,为后文进一步提出论题作了铺垫。

2、第2段中,“为什么强调‘求索’精神呢?一般说来,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这两种能力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写。

不过,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或者要写一篇比较令人满意的文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而需要加上一条:多思。

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思索,或者探索。

”这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解题和点题。

这是设问句。

作者用设问开头,使人明确作者要问题是“思索”。

接着从提高语文素养方面来谈,突出明确“求索”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作者在本文中要谈的主题更加全面明确。

3、如何理解第3段“多读、多写、多思,这三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

但为了叙述方便,下面还是结合自己的体会,分三个方面来说。

”这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点明作者谈论的主旨和文章的结构脉络,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这是过渡段。

既点明了作者要谈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同时也点明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并引出下文作者要分别谈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4、第4段“先谈多读。

我是喜欢读书的,但比起一些前辈来,我读的书很少,也不够系统。

不过有时我和一些年轻的同志聊天,发现他们读的书比我还要少,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明了多读的重要性。

作者先从多读谈起。

明确了多读在提高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结合自身的体例来谈,更有说服力。

同时点明某些年轻同志存在的读书太少的缺点,表现作者对年轻同志的关怀。

5、第9段,“总之,我觉得,学生时代是读书的最好时光,那时分心的事情较少,记忆力也比较强,多读点书,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至于要读什么书,当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则有所不同。

”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写多读的重要意义。

作者在这时主要对青年人谈读书的重要性。

因此结合青年人的自身特点,更具有现实意义,对正在成长时期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敬策作用。

6、第13段,如何理解“除了多读,多写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这当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作家,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

但是即使是写写一封信,一篇作文,能够写得文理通顺,明白晓畅,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需要相当时间的刻苦磨炼。

”这段文字的意思?进一步明确多写的现实意义。

首先点明了多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接着表明多写的现实意义,从而解除了某些人对作者观点的误解。

7、第17段,“也许应试补充一点,语文毕竟是一种工具,是知识、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真正需要写出好文章,除了文字表达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

不过这已涉另外一些问题,不是本文要所要表述的,这就不必多说了。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本文的观点,避免以偏概全。

本文要谈论的是关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而不是有关其他学习方面的内容。

这一段补充说明,就避免了有的人对作者观点的误解,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客观性。

8、第22段,“前面曾经提到过,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没有止境的过程……总之一句话,还需要继续学习下去。

”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全文。

作者在篇末与开篇呼应。

“语文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点明求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的特点,并给合自己40多年的现身说法,进一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吾将上下而求索”。

9、第23段“路漫漫其修远兮……重要的是坚定地不停歇地向前走去。

”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与标题相呼应。

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一体。

作者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前句为标题,在文末以后半句作结语,使得文章的主题“学无止境,继续探索”,更加明确,突出,结构上更加严密和合理。

四、写作特点:1、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方面(多读、多写、多思)展开论述。

2、点有面,点面结合。

作者从语文学习为“点”为点来介绍学习的艰苦和长期性,又结合自身的经历介绍经验,使广大读者从中受到教诲和启发。

不同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方法和经验上都是许多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

作者以语文学习为例,并结合个人的感受和体会来加以论证,给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3、例证、引用等等论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

课文以自身的经历经验为主,引用格言、名句为点睛之笔。

使得论证更为贴切,更有说服力。

五、练习:1、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A)的过程。

A、止境B、尽头C、边际D、未知数2、当时我对外国文学正有浓厚的兴趣,便把它当作导游图,引我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B)A、游泳B、遨游C游乐D、玩乐3、习惯以后,就不会感到(A),拿起笔就很顺当地写下去了。

A、笔涩B、手生C、陌生D、困苦4、读书要多思,否则容易(B)食而不化。

A、生吞活剥B、囫囵吞枣C、不消化D、生病5、我从事写作多年了,但拿起笔来还是常常感到(A)A、辞不达意B、文不对题C、不知所芸D、无从说起6、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提高语文素养需要“求索”精神,是因为(D)A、因为写作是一种练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练习,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B、因为写作是一种思考,阅读是参与作者的思考,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C、因为写作是一种劳动,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劳动,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D、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7、“也许应试补充一点,语文毕竟是一种工具,是知识、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真正需要写出好文章,除了文字表达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

不过这已涉另外一些问题,不是本文要所要表述的,这就不必多说了。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答:明确本文的观点,避免以偏概全。

本文要谈论的是关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而不是有关其他学习方面的内容。

这一段补充说明,就避免了有的人以作者观点的误解,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客观性。

8、“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我想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甲首先),我国有丰富的文化传统,许多经历过时间检验的古典作品,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为了能够利用这份丰富的遗产,需要对古代汉语有所了解,至少要能够读懂一般的古籍。

(乙其次),我们现在讲话,写文章,用的都是现代汉语。

要学好现代汉语,应该多读些现代的文学作品。

如果我们能把《鲁迅全集》通读一遍,不仅对于搞文学的,就是对于搞科学的,也会有莫大的益处。

(丙此外),应该至少学好一门外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不可能是封闭的,它必然要受到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许多优秀的作家同时也翻译家,这绝不是偶然的。

他们在翻译外国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甲、乙、丙处应该填的词语是:首先、其次、此外。

(2)甲,表明作者的观点是:要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3)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要学习现代文学作品。

(4)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要吸收上来文化精华。

9、“我年轻时有个湖涂想法,认为凡是印在书上的东西,一定是不错的。

后来书读多了,才逐渐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常常遇到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或者是似而非的观点,需要自己去(比较、分析、鉴别)。

在读书中养成思索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至于写作贵在养成思索的习惯,这是大有益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