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部分思考题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共32个,每题2.5分,共计80分,选择最佳答案 1.13新课标全国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新课标安徽卷11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

这说明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新课标山东卷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2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4.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

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5.江苏扬州高三模拟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

关于认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

关于认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

关于认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概述二、认识的阶段性三、认识的实践性,存在与认识的差异及认识的局限性四、主观能动性五、怎样使认识较正确地反映存在,少犯主观性的错误一、概述所谓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和物质存在的反映,也可称为映象,以及在诸多映象中通过逻辑思想把它们链接起来,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得出一些结论。

这些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与否要看人们是否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决定意识,重视人们的实践性,承认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异差。

认识论有各种流派,但其实质问题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之争,各有一套缜密的理论,多少年来各执一端,争论不下。

我赞成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于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的本原问题我在此文中不做研究,仅就认识上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

二、认识的阶段性认识分二个阶段,一个是感性阶段,一个是理性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对事物的初始认识,局限在表面,片面上,是对事物一种表象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中,对事物的认识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矛盾的相互联系是一无所知,处于只见水流,不见源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中。

这时的认识往往是侧面的,局部的,不应拿出结论性,即使搞了结论也是错误的。

一个是理性阶段。

这是由感性阶段发展而来的,认识在发展中由感性的量变积累上升为质变,表现为对事物的有了全面的、本质的、辩证的认识,它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事物的内部联系立体地看问题,并且适应了事物的变化,善于在运动中观察事物。

三、认识的实践性,存在与认识的差异,认识的局限认识是对存在的反映,但它不应是消极的、呆板的、照像似的,那种认为认识对存在是底片似的反映,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

认识的实践性尤为重要。

人们只有通过参加实践,才能丰富自已的认识,才能深刻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对事物有本质的认识,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绪论章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观条件及其伟大实践是什么?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6.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7.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9.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1.为什么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学好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2.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世界观?为什么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4.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5.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7.为什么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理?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1.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3.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4.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5.怎样理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1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7.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二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学》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学》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学》思考题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谁写的?写于那一年?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由恩格斯发表的稿本,写于1888年。

2、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区别?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是从以下5个方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伦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区别。

(1)、从客观理解上谈两者的区别,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就是说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看来,进入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它不仅仅是我们认识的对象,而且是我们实践的对象,而旧的唯物论的认识论则把人的实践活动从客体中排除出去,它仅仅把事物当作人的认识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

(2)、从对认识过程的理解上来谈两者的区别,马克思说:“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就是说在辩证唯物论看来,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能动的反应过程,而在旧唯物论的认识看来,认识只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的直观反应。

(3)、从对实践的理解上看两者的区别,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省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这就是说在辩证唯物论看来,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客观物质活动,而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实践只是一种理论活动,或如犹太人经商牟利活动。

(4)从对检验认知的真理性的标准上来谈两者的区别,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认识论高考试题及答案

认识论高考试题及答案

认识论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试题部分:认识论1. 请阐述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2. 论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观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3. 解释直觉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4. 试述认识的源头是否可以追溯到感觉经验,为什么?5. 论述感觉和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6. 你认为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请阐述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或论据支持。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论的贡献,如何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答案部分:认识论1. 认识论的基本概念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和理论化的总称。

它探讨人类是如何认识外部世界、自身世界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 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的来源在于理性思考和推导,强调理性概念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经验主义则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观察和经验积累,注重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取知识。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理性主义强调思维的先导地位,而经验主义则更注重感觉和经验的作用。

3. 直觉是指通过直接感知或直接洞察得到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常常是非理性的。

演绎则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推理的准确性。

直觉较为主观,容易受到主观感受和情绪的干扰,但它能迅速形成判断;演绎较为客观,但推理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前提条件和严密的逻辑关系。

4. 认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感觉经验,因为感觉经验是我们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最基本途径。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然后经过感觉、知觉、思维等过程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5. 感觉和思维是认识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感觉是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将刺激转化为感觉心像,提供给思维进行加工和分析;思维则是通过对感觉心像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和综合,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结果。

感觉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基础,而思维则对感觉进行整合和深化,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特点、形式、关系?答:(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或客观物质世界)。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1、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2、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三)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形式1、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形式A.自然客体B.社会客体C.精神客体(四)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

1、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3、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

4、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二、在认识的本质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旧哲学认识论有何区别?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第二部分:真题重现第三部分:真题解析第四部分:讨论话题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认识的发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二、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三、认识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修订版p10)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15年修订版p13)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哲学认识论提纲答题思路

哲学认识论提纲答题思路

哲学认识论提纲答题思路认识论【唯物论与认识论的区别】1.唯物论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宇宙,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2.物质与实践的区别:实践是联系物质与意识的桥梁,实践的主体是人在主观题的材料中,”物质”和”实践”的理论所对应的材料是不同的。

”物质理论”使用的材料强调从实际出发(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理论”使用的材料强调人主动地去投入工作、学习,用实际行动或实际效果来证明认识的正确、将一些科研成果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等。

3.认识与意识的区别①意识是指客观世界反映在人脑中的各种思维,可以是主动学习,也可以是被动反映,不带有总趋势,强调意识最后的结果②认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部分,是人的意识中的一部分,强调人通过主动实践、主动学习而获得的意识内容,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强调意识变化的过程③若题目理论范围大,”认识的理论”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使用的材料可以重叠【主观题】1.方法论固定3 个,其中重点2 个,可以搭配3 个世界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另外真理本身有1 个方法论。

2.没有最重要的理论,各知识考试均衡度高【几个主观题主要考向】3.强调实践的考察①考察实践的3 个特征(理论考察,无需使用方法论)A.固定搭配:含义+3 个特征(分点说明)+结合材料解释每一个特征B.理论一般不需要祥写,但要写出最低要求(2 句理论+材料)并分点说明,每点至少3 句②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直接问可能性低,题干几乎都是要求从材料分析中获取理论)A.最低要求:分点写出4 个部分+引用材料B.祥写理论:4 个分点需作出相应理论解释C.一般只使用世界观,方法论用得较少,除非题目提到实践与认识(或真理)的关系③考察”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论A.与②的区别:②材料强调实践,③在②的基础上材料会强调认识的作用B.固定搭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相应方法论C.都是结合其他理论一起考察,单独考察这一理论的概率较低,考试概率不如①、②高4.”真理”理论的考察①直接理论考察的题型较多,辨析类偏多(这一理论如果不直接考察理论,题目材料一般会提出科学研究、学术讨论、党的理论、国家规划的社会作用等内容)②一般搭配:真理3 个性(分点写出)+2 个方法论+引用材料③偶尔会考察含义、平等问题,先写一般搭配再考虑④经常结合认识无限性、反复性,做题思路为”5+2+1”5.考察”认识反复性、无限性”理论:世界观2+方法论2+材料应用【选择题】1.实践①3 个特征3 选1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选12.认识①真理3 个性的选择②反复、无限性的选择③根本途径为实践,但”途径”并非只有实践④党的理论、思想不能成为认识的来源、判断标准【知识结构】认识论:3 个1.实践3 个:3 理论+1 辩证关系+2 方法论2.真理3 个:客观性+具体有条件+3 方法论3.认识反复性无限性3 个:2 理论+总趋势+2 方法论。

事业单位考试认识论指导答题初步探讨

事业单位考试认识论指导答题初步探讨

事业单位考试认识论指导答题初步探讨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如果将其结合到核心综合分析能力中,可以对题目的解析有很大帮助,认识论部分的内容是可以对考生的认识领域和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的,帮助他们找到公职人员的观点和立场。

下面用例题为大家进行一些说明。

“卫生部彻查无证黑诊所,社区居民因为看病便宜不让取缔,还扬言要打人,你怎么看?”针对这一题目,我们除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社会问题,并用矛盾分析法、辩证法等理论对题目进行解析外,也可从“价值评价”的角度来进行一些引导。

首先,价值评价的结果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有直接联系的,会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也就是说,评价是否正确,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相关知识水平、素养、阶级立场、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制约。

马克思除了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外,还由于其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立场,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才会有这些客观正确的价值评价,而公职人员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作出的价值判断,也一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有些考生在答题时,想用利弊分析的方法给出价值判断,但因为其对自己的立场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时而站在主流立场,时而又站在少数立场,最后自己也摇摆不定,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观点。

这个问题在考生面对一些政策类题目时,表现尤为明显,比方有一道题是说“上海市体育局与华山医院签署为世界冠军提供终身免费医保的协议,医保甚至包含了发烧感冒和看牙医这样的内容”,有些考生看到这个题目,完全就忽略了其中隐含的“大众和普通运动员”,而仅从世界冠军和医院的角度考虑,把这项政策归类为一个很有利于宣传的好政策。

其实我认为,学习价值评价的内容可以让考生明确自己的立场的还是次要,最关键的是,他们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处于这样一个立场,绝不仅仅是处于职责需要。

各地认识论部分高考题集锦

各地认识论部分高考题集锦

各地认识论部分高考题集锦一、选择题:1、(天津文综卷第27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回答: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图9 放生2、(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各省考卷第31题)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广东政治试卷第19题)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4、(文理综合辽宁卷第17题)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

在很多其它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

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

回答: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①能更广更深地反映客观规律②能反映旧理论不能反映的客观规律③创建了更普遍的客观规律④推翻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理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5、(天津文综卷第35题)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

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

回答: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

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A. 注重量的积累B. 运用合理想象C. 提升感性认识D. 重视实践作用6、(江苏政治试卷第28题)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认识论部分思考题

认识论部分思考题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第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客体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体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体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体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体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

第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肯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后才形成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因为思考活动已经包含在实践活动中了。

由于人的知识不外乎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

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第二,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制约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

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认识论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认识论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Ⅰ1.“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高考政治易错点15 认识论(解析版)

高考政治易错点15   认识论(解析版)

易错点15 认识论易错题【01】实践1.历史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矫正]实践是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易错题【02】认识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矫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是为了更好地实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圆圈式循环运动。

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01(2021·河北·高考真题)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

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答案】B【详解】B: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

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故B符合题意。

A:材料中强调的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发展,无涉及建造过程经历的曲折历程,故A不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第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客体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体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体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体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体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

第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肯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后才形成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因为思考活动已经包含在实践活动中了。

由于人的知识不外乎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

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第二,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制约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

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如果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用它来指导实践,这种认识就失去了价值;而实践也需要
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归宿(目的)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同时,认识对实践又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就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承认认识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实践和认识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一关系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的,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从而把握认识的发展规律,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内容上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确定、无条件的。

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确定、无条件的。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二,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