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补液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处理【精选文档】

围手术期处理【精选文档】

围手术期处理一、合并症的围手术期处理1.心血管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高危患者,术前完善心脏彩超,心梗6月内不建议择期手术,心力衰竭患者,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在实施手术。

术前继续口服降压药物至术前,检测血压,控制血压在160/100mmHg以内。

术前1周停用利血平等长效降压药,房颤伴心率〉100者,术前应用心房纤颤伴心率增快(100次/分以上)者,术前应用毛花苷C或口服普萘洛尔,尽可能使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冠心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以下)者,术前可皮下注射阿托品0。

5~1mg增加心率。

2.脑血管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近期有脑卒中病史者,择期手术推迟2周-6周。

3.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高危患者,术前完善肺功能检查,术前戒烟,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择期手术推迟至治愈后1-2周,急诊手术,可加用抗生素,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喘气发作者,择期手术应推迟。

4.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7天停用阿司匹林,术前2—3天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术前10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血小板小于5×109 ,需要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达到7。

5以上,脾亢所致者不建议输注。

易栓患者术后需应用抗凝药物,间断气袋加压下肢。

5.肝功能不全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6.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药物选择,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

7.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停服2—3天停服长效降压药如氯磺丙脲,口服降糖药物或应用胰岛素至术日晨,术后禁食病人以静脉输注葡萄糖加胰岛素维持正常糖代谢,维持血糖轻度升高(5。

6-11.2mmol/L,尿糖+~++),如应用降血糖药或长效胰岛素,均应改用短效胰岛素,可皮下注射,4~6小时一次。

8.营养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轻34-28 中27-21 重〈21)白蛋白低于30g/l,需应用肠内或肠外营养()。

9.妊娠期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指南]限制性输液

[指南]限制性输液

限制性输液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不合理的液体必然导致液体正平衡、全身水肿和体质量增加,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目前,关于围手术期补液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术前禁食禁水致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术中麻药应用使血液重新分布及手术创伤均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因此主张术中充分甚至大量补液,此为传统输液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中;(即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另一种观点认为围手术期应限制性输液,原因之一是手术造成体内大量激素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另外限制液体的输入可减少出血量,已有临床试验证实其优越性,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创伤性休克领域限制性输液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临床上广泛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择期手术中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少。

(限制性输液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历史回顾:60余年来,围术期液体治疗经历多次重大改变。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限制性补液的观点,认为术中应激产生的代谢反应,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引起水钠潴留以维持体液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因此,强调围手术期应适当限制液体补充量,避免机体液体负荷过重。1961年,Shires等以“第三间隙”学说为基础提出了“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的输液量应包括:(1)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术中失血和失液等引起的绝对血容量不足的需要量;(2)神经阻滞或使用麻醉药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由于血管内膜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液体向第三间隙转移导致的相对容量不足的需要量;(3)围手术期的生理需要量。输液量应保证充足,以助于保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的理论基础。但不论是Moore的限制性补液、还是Shires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均输注晶体太多,且以固定的目标做为治疗目的,很少考虑个体化的需要。Lowell等在90年代初发现入住外科ICU48 h后,40%的患者血管外液体过量(定义为体质量增加超过术前10%)。液体负荷过量患者死亡率高(31.6%比10.3%),且死亡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还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外科患者液体负荷增加伴随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增加,近年来又重提围手术期限制性液体治疗。直到2002年Lobo等再次提出了“限制性输液”,此理论才重新被重视。尽管限制性输液在改善肺功能和氧合方面优于常规输液,但限制性输液有可能发生亚临床的低循环血量和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衰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增高。所以,限制性液体治疗仅能减少围手术期液体量,有可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不得不损伤其他脏器功能(如心、脑、肾)。基于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数十年的发展,2001年,Rivers等提出了GDT(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限制性补液的优势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择期手术应用限制性输液的研究,围手术期限制性输液较传统输液有以下优势:(1)维持较佳的微循环灌注,利于组织的生长愈合、器官功能的稳定。

围手术期补液管理

围手术期补液管理

液体治疗是麻醉医师临床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全部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

输液的种类、量和速度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所患疾病以及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不同而千变万化。

液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氧供,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的平衡和作为多数临床治疗用药的载体。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液体治疗的观点比较保守,基本上倾向于采取限制性策略。

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有关液体治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观点甚至尖锐对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是,即便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学者们还是对一些基本问题有着近平共同的认识。

1.体液、电解质生理1.1正常体液分布人体含水量随性别、年龄及脂肪分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一般成年男性身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为50%。

婴儿体内含水量较多,约占体重的70~80%。

体内水分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

其中组织间液中可与血浆交换的部分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功能性细胞外液对体液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2电解质对机体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电解质主要包括钠、钾、钙、镁以及氯离子。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有着精确的调节机制来保持各部分体液成分内电解质含量的稳定。

在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最主要的阴离子是C1-,二者的生理浓度分别是(135~145)mmol /L和(96~106)mmol/L。

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是至关重要的,二者约占血浆总渗透压(280-320mOsm/L)的(77~90)%;而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最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Ca+和Mg2+在体内的含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存在于骨组织中,体液中的浓度很低。

但是他们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神经电活动的形成和传导、肌肉收缩、酶活性等基本生理功能的维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总是相互伴随、相辅相成的,机体通过四种方式来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在体内各生理间隙的移动,包括渗透作用(osmosis)、扩散或弥散(diffusion)、主动转运(activetranspt)和过滤(filtration)。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1)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1)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1)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指在手术期间和手术后,利用各种途径及时、合理地给予机体所需的液体,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在手术期及术后,正确的补液处理可以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促进病人身体的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一、围手术期的补液目的1、保持机体内液量平衡:手术期间机体脱水严重,导致肾脏等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因此要适当地给予生理盐水等明胶液体进行补液。

术后还需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不同情况,针对性地给予补液。

2、维持电解质平衡:电解质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组分。

手术期间患者泌尿系统排液能力受限,导致体内电解质异常。

因此,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补充。

3、保障心血管功能:病人有心血管障碍或血容量不足时,要强化补液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

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以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二、围手术期的补液方式围手术期的补液方式主要有经口、经静脉和经胃肠道等途径。

在术前进行液体预处理,术中持续动态监测,术后则要适当地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纠正和调整。

1、经口补液:适用于一般手术、年轻健康患者。

一般给予糖盐水、咖啡或茶等饮料,避免营养素摄入过多。

术前给予足量的水分,术后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2、经静脉补液:适用于一些特殊手术、高龄病人、病情较重的患者等。

一般先给予生理盐水,根据病情和电解质情况在术后恰当调整。

3、经胃肠道补液:适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有减少术后口干、口渴、胃痉挛等优点。

通过胃管、肠道等途径给予营养液、生理盐水等液体。

三、围手术期的补液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病人身体状态,确定补液方案。

2、术中注意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恰当调整液体治疗方案。

3、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4、避免补液过多或缺少,以免对病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伤。

五、结论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正确的补液处理能够保证机体正常的代谢及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围手术期补液量计算举例

围手术期补液量计算举例

补钾量


每日生理需要量:10%KCL 30ml 低钾血症:没有可靠公式计算,一般补10% KCL 10~30ml 总量: 10%KCL 60ml
确定补液量


血容量:如上所述1000ml 当日生理需要量:2000ml 累计损失量 :该患者存在中至重度缺水,丢失细 胞外液量4%~6%,按6%计算,故: 累计损失量=50x6%=3kg=3000ml 当日补一半:1500ml 额外损失量:发热38 ℃,丢失体液量200ml,
围手术期补液量计算举例
体液平衡失调的病例




患者女,40岁,体重50Kg 入院诊断“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诉:疲乏、头晕、手足麻木、尿少而黄 入院时体检 T 38℃,P138次/分, Bp9.3/6.7Kpa(70/50mmHg)。 一般情况差,表情淡漠,呼吸深而快,有酮味 化验检查: 血[HCO3-]10mmol/L,Na+122mmol/L, K+3mmol/L。 问:第一天补液应如何进行?
诊 断

低渗性水钠缺乏 中度休克 代谢性酸中毒 低血钾
确定补液成分,即补什么? 确定补液量,即补多少? 综合确定补液成分和补液量

确定补液成分


补充血容量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补钠 补钾
补充血容量


患者存在休克,故应首先补充血容量。中度休克丧失血容 量20%~40%(本例取30%)。由于正常血容量约占体 重的7%,故: 应补充血容量=50x7%x30%=1050(ml)=1000(ml) 根据病情可以代血浆、冰冻血浆、白蛋白、血、中分子右 旋糖酐等补充。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一)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一)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一)对于一位正在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补液处理旨在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从而确保手术期间生理功能的稳定运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以下是对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的详细分析。

1.预防术前低血容量在短期内进行适当的补液可以缓解术前低血容量,尤其是对于存在失水、脱水等情况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下饮用足量的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在需要大量饮水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

2.术中适当补液术中,要根据手术时的失水量和出血量来补液,术中需要密切监测,并随时调整补液的量。

手术期间可能需要输注输液,静脉内肝素,输聚丙烯酰胺钠等药物。

此外,还可能需要补充适当剂量的血小板输注,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大出血的风险。

3.控制术后失水手术后,体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失衡,这就需要适当的补液来维持生理平衡。

一般情况下,术后第一天,饮食要以流食为主,患者只能饮水或吃果汁或汤。

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床旁存在喝水杯,并随时监测患者所需要的水和电解质。

4.术后反应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会感到口渴,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这是由于患者失去了相应量的水分,这个时候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心脏和肾脏患者中,应当避免使用含钠食品或饮料,以防止钠过多。

总之,围绕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医疗风险很高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调节和监控。

患者应该向医生询问所有相关问题,以确保获得最好的补液效果。

在一些非高危患者的情况下,不应盲目进行补液处理。

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患者应当及时向医生寻求建议并调整治疗方案。

心脏术后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原则及注意点

心脏术后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原则及注意点
总热卡=30-50kcal/kg/day。 d.肾衰少尿期补液原则 每日补液量=前一天尿量+额外丧失量+不显性失水-内生 水
液体成分:
1)婴幼儿输以10%GS为主的含电解质的1/4—1/5 张混合液(NS:GS 1:3-4) 例:10%Gs 250ml 10%NaCl 5ml 10%KCl 5ml 25%MgSO3 2-3ml
5. we emphasis on avoiding fluid overload and insufficient fluid
therapy post-operatively, especial in the elderl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mount of Fluid Administration
:成人每日水分排出量(2000-2500ml)
尿
1000-1500ml
Sensible loss 大便
150ml(ICU病人一般不计)
皮肤 Insensible loss

300-600ml(平均500ml) 200-400ml(平均350ml)
即成人每日基本生理需要量(2000-2500ml)
Normal exchange of fluid (正常成人每日水的出入量(ml/24 h)
2) 成人输以5%GS的含电解质液(其中包括极化液 10%GS 500ml)
七、心脏术后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婴幼儿血K维持在3.5-4.0mmol/L 成人先心血K维持在4.0-4.5mmol/L 成人风心血K维持在4.5-5.0mmol/L (可显著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钾的正常代谢
(正常胞内K是胞外K的35倍)
10gs250ml10nacl55ml10kcl55ml25mgso332233ml?22成人输以55gs的含电解质液其中包括极化液10gs500ml婴幼儿血k维持在3540mmoll成人先心血k维持在4045mmoll成人风心血k维持在4550mmoll可显著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七心脏术后电解质紊乱的纠正钾的正常代谢正常胞内kk是胞外kk的35倍体钾多摄多排少摄少排不摄也排肾肾消化道510mmol90汗汗010mmol食物50200mmolecf血钾3555mmoll钾钾140160mmollk90icf14骨钾76跨细胞液钾1?treatment?oralsupplementationpreferredunlesssignificantsymptomspresent?amountofpotassiumneededproportionaltomusclemassandbodyweight?each1meqldecreaseinkreflectsadeficitof150400meqintotalbodypotassium一低血钾

围手术期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
涂永久 解放军一七四医院普通外科
1
手术是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 是手术和麻醉都具有创伤性。做好术前准 备,使病人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 机体条件,以便更安全地耐受手术。术中 精心手术,是成败的关键。手术后,要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尽快恢复生理功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38
六、缝线拆除时间 根据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病 人年龄来决定。 头、面、颈部在4~5日拆线, 下腹部、会阴部6~7日, 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 四肢10~12日, 减张缝线14日, 青少年病人可缩短拆线时间,年老、营 养不良病人可延迟拆线时间,有时可采用间 隔拆线。
39

切口愈合分类: 1 清洁切口(Ⅰ); 2 可能污染切口( Ⅱ); 3 污染切口 ( Ⅲ ); 切口愈合分级: 甲级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乙级愈合欠佳,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 丙级切口化脓; 记录方法: 甲状腺切口愈合优良 Ⅰ/ 甲; 胃大部切除切口血肿 Ⅱ/ 乙;
40
七、引流物的处理
34
施行颅脑手术后,如无休克或昏迷,可 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 施行颈、胸手术后,多采用高半坐位卧式, 便于呼吸及有效引流。 腹部手术后,多取低半坐卧式或斜坡卧位, 以减少腹壁张力。 脊柱或臂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 腹腔内有污染的病人,在病情许可情况下, 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 休克病人,应取平卧,或下肢抬高15- 20°,头部和躯干抬高20-30°的特殊体位 (∨形体位)。 35
41
第三节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手术后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掌握其发 生原因及临床表现,如何预防,一旦发生后 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是术后处理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术后并发症可分为二类:一类是 各种手术后都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另一类是 与手术方式相关的特殊并发症,如胃大部分 切除术后的倾倒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术期液体治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液体治疗是麻醉医师临床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全部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

输液的种类、量和速度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所患疾病以及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不同而千变万化。

液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氧供,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的平衡和作为多数临床治疗用药的载体。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液体治疗的观点比较保守,基本上倾向于采取限制性策略。

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有关液体治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观点甚至尖锐对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是,即便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学者们还是对一些基本问题有着近平共同的认识。

1.体液、电解质生理1.1正常体液分布人体含水量随性别、年龄及脂肪分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一般成年男性身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为50%。

婴儿体内含水量较多,约占体重的70~80%。

体内水分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

其中组织间液中可与血浆交换的部分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功能性细胞外液对体液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2电解质对机体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电解质主要包括钠、钾、钙、镁以及氯离子。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有着精确的调节机制来保持各部分体液成分内电解质含量的稳定。

在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最主要的阴离子是C1-,二者的生理浓度分别是(135~145)mmol/L和(96~106)mmol/L。

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是至关重要的,二者约占血浆总渗透压(280-320mOsm/L)的(77~90)%;而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最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Ca+和Mg2+在体内的含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存在于骨组织中,体液中的浓度很低。

但是他们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神经电活动的形成和传导、肌肉收缩、酶活性等基本生理功能的维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总是相互伴随、相辅相成的,机体通过四种方式来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在体内各生理间隙的移动,包括渗透作用(osmosis)、扩散或弥散(diffusion)、主动转运(activetranspt)和过滤(filtration)。

2.输液时的血浆容量扩张(PVE)动力学理论上,静脉输液后,一部分液体滞留于血管内成为有效循环血容量,而另一部分则将进入组织间隙甚至细胞内。

不同成分的液体静脉输入后,其在机体各个生理腔隙之间的分配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别甚大。

而在临床液体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兴趣的是静脉输入的液体有多少能够留在血管内,成为补充机体所需的有效循环血容量。

液体在机体内各生理腔隙之间的分配决定于Starling平衡:即QkA[(Pc-Pi)+σ(Iii-IIc)](Q:液体转移量;k:毛细血管滤过系数:A:毛细血管横截面积:Pc:毛细血管静水压;Pi:组织间隙静水压;巧:反应系数;IIi: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IIc: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

由于白蛋白不能向水和电解质一样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其反射系数为 1.0),再加上毛细血管总横截面积很大,因此,尽管白蛋白在生理情况下提供的渗透压在血浆总渗透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0.5%),但它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同时,Starling平衡还可以很好的解释在大量输入晶体液后组织水肿发生的原因:系大量的晶体液使nc明显降低所致。

2.1血浆容量扩张(PVE)的静态动力学下面的公式可以用来预计静脉输液后血浆容量扩张的静态效应:PVE输入容量×(PV/VD)(PV:血浆容量;VD:液体的分布容积)。

对一个体重为70公斤的人来说,其体液容积按体重的60%计算,约为42,000ml,而血浆容量大约是3000毫升。

静脉输入不含电解质的溶液时(如5%的葡萄糖溶液),它的分布容积就是体液容积(体重的60%,约42,000m1)。

因此,静脉输入500毫升5%葡萄糖溶液后其扩容效应为:500×3000/42000=36(m1);对于电解质溶液来说(如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其分布容积等于细胞外液(体重的20%)。

因此,其500ml静脉输入后扩容效应为500×3000/14000=107(m1);而对于胶体溶液(白蛋白、右旋糖、羟乙基淀粉)来说,在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的情况下,它优先扩张血浆容量,每一克血管内白蛋白能保持水分14~15毫升,因此500毫升5%的白蛋白(25克)大约可以扩张血浆容量375毫升。

2.2血浆容量扩张(PVE)的动态动力学用上述静态动力学模型和著名的Starling定律研究液体在不同生理腔隙之间的分配时,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们都是以假定体内存在固定的液体间隙为基础的。

而事实上,液体进入机体后,它随时都在血管、组织间隙和细胞内外不停迁移。

为此,Stahle于1997年提出了类似于药代动力学模型的一级和二级(one--two-of-fluid-space,VOFS)数学模型来研究静脉输液后血浆容量的扩张效应,以探索静脉输液后扩容的峰效应、清除速率等。

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药物进入体内后有固定而明确的结合部位(如白蛋白、受体等)。

因此,药物进入体内的分布容量是固定的,其目标容量也是固定的。

在采用数学模型来研究静脉输液容量扩张效应时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示踪剂,因为静脉输液并没有输入一种新的可测定的物质。

Christer和RobertG等以健康自愿者为对象评价了3种内源性示踪剂(血液水浓度、血浆白蛋白浓度、总血红蛋白),对单次剂量的6%右旋糖酐70、乳酸林格液(LRS)、7.5%盐水的示踪效果,认为血红蛋白浓度简单可靠、重复性好。

为了分析高渗、低渗液体的容量扩张动力学,Drobin等在2002年提出了液体的三级动力学模型(有关模型的复杂数学推导与计算不是本文所涉及的内容)。

输液动力学分析最终有助于弄清动态液体输入和出血、创伤、麻醉、手术对液体需要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清醒自愿者的轻度失血后,输入的晶体液与血容量正常者相比,有更大比例保留于血管床内;在异氟烷深麻醉下,给绵羊输入晶体液时血浆丢失的速度与清醒状态下相同,但液体的丢失主要是在异氟烷作用下积聚于组织间隙而不是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3.围术期液体需要量对围术期液体需要量的估计,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维持性液体治疗需要量和补偿性液体治疗需要量。

3.1维持性液体治疗指病人术前因进食障碍或禁食而导致的液体丢失,包括隐性失水和显性失水两部分。

隐性失水是通过皮肤蒸发和呼吸丢失的水分,机体能量消耗的25%用于隐性失水的散失,每1kcal 能量消耗可引起0.5m1水分丢失。

机体每日能量消耗的估计有两种方法:①以体重为单位计算方式:0~10kg为100kcal/kg/d;11~20kg为50kcal/kg/d;20kg以上为20kcal/kg/d:②以体表面积单位计算1800~2000kcal/m2/d。

因此,体重为60kg的病人每日能量消耗大致为:10×100+10×50+40×20=2300(kcal/d)。

那么,该病人的隐性失水量为2300×0.51150(ml/d)。

显性失水主要是指通过尿液排泄而引起的水分丢失。

根据测算,每100kcal能量的消耗约可引起65m1水份丢失。

因此,体重为60kg的病人每日显性失水估计为:0.65×2300=1495(m1)。

此外,机体每消耗1kcal的能量,还可经生化反应产生0.15m1内生水,即0.15×2300=345(m1)。

故每日维持性液体需要量总量为:1150+1495-345=2300(m1),即相当于1ml/kcal/d。

3.2.补偿性液体治疗补偿性液体治疗是指对由于疾病、麻醉、手术、出血等原因导致的液体丢失进行补充。

它包括:①术前液体损失量(即禁食禁饮);体重为1~10kg按4ml/kg/h,11~20kg按2ml/kg /h,21kg以上按1ml/kg/h。

体重60kg的病人其禁食禁饮损失量估计为:10×4+10×2+40×1100(ml/h)。

对于特殊病人还应包括呕吐、腹泻、高热、异常引流量:②麻醉和手术丢失量:小手术丢失量为4ml/kg/h,中等手术为6ml/kg/h,大手术为8mi/kg/h:③额外丢失量,主要为手术中出血量。

3.3.围手术期液体量的估算根据上面的叙述,体重为60kg的病人,经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接受3小时中等大小的手术,其围术期输液量大致计算如下:(2300×8/24)+(100×8)+(6×60×3)+出血量2647+出血量(m1)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理论计算值只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作为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病情、心肺功能、体温、环境、病人精神状态、进食进饮情况等)和监测结果作出判断。

而且,在补液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液体的组成(晶体、胶体、张力、全血或成分血)和补液的时机和速度,并根据输液的反应和监测结果不断调整补液方案,这样才能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保证组织、器官的代谢平衡。

4液体种类4.1晶体液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直径小于1nm,或当光束透过时不产生反射现象的液体称为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

等张晶体液是临床液体治疗最常用的液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不同的晶体液其成分不同,但最值得麻醉医师关注的是Na+、乳酸和C1-。

生理盐水中C1-的浓度要高于生理浓度,大量输入会引起剂量相关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因此,临床上很少以生理盐水作为主要的液体治疗措施。

但是,在机体存在代谢性碱中毒倾向的情况下,如高位肠梗阻、胃肠吻合口瘘、频繁呕吐等,则可适量给予生理盐水。

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体脱水总是伴随着酸性代谢产物的堆积。

作为二碳化合物的前体,乳酸在肝脏代谢后可以产生HCO3-,对于纠正酸血症是很有益的。

反之,过量的乳酸也可能形成碱血症,而且,大量的乳酸必然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对于肝肾功能不良的病人应予注意。

正常的血脑屏障对Na+离子不通透,血浆Na+的微小变化可以引起脑微循环和血浆之间很大的渗透压梯度。

比如,血浆Na+浓度变化5mmol/L,将引起血浆渗透浓度相应变化10mOsm/Kg,相当于186mmHg。

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脑组织水分和颅内压(ICP)的改变。

动物试验证明,通过血浆置换法使麻醉兔的血浆Na+降低6.5mmol/L,就可引起脑皮质含水量的明显增加和ICP上升。

血脑屏障这种增强血浆Na+变化对脑组织含水量和ICP影响的特点,是我们在使用高张或低张晶体液治疗时不应忽略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