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政经总资料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名次解释:1.具体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的手段和结果所决定的、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马克思称之为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3.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
它反映商品的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例。
4.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为价格标准或价格标度。
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现象。
6.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少于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的现象。
辨析题:1.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只有当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而成为商品时,生产劳动产品的劳动才能形成价值。
所以,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因此,上述观点不科学。
2.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
答:此观点错误。
(1)这里的关键是混淆了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
(2)影响商品社会价值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会使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促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3)就个别企业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在等量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然而,在市场上仍然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因此,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益。
3.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反过来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具有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2)商品的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如果物品没有使用价值,不能交换,也就不能成为商品,自然就没有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五版)教学课件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逻辑结构
第一节首先说明全部理论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二 节分析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二重属性即二因素,也就是使 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及其关系,重点说明商品价值的质的 规定性;第三节进而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从而 说明商品二因素的由来,重点说明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 性;第四节回过头来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说明货币的 起源和本质;第五节进一步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说明 货币产生之后商品价值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新特点,揭 示了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从而说明了货币与商品的辩 证关系;第六节通过分析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揭示商品 生产的本质,具有总结的性质;第七节是对资产阶级政 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批判。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可能是别的。不是伦理 学的范畴。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 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性: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
不是商品(例如自用品,有劳动,但不交换;空气 阳光既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只有通过 交换,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矛盾性: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反之,为了得 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正是这种矛盾产生了 交换的必要性。
但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点:并非在任何时 候抽象劳动都形成价值,都采取价值这种形式,而 只有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才是如此。
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它是凝结 状态的抽象劳动;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由于 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马克思写道:“一 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 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 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 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 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工程 马政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 PPT
“自动化生产创造价值论” 自动化生产创造价值论是从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着眼认识价值来源的,
自动化生产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价值量并没有增加。 该理论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下的商品价值创造归因于机器自动化(如果
这一理由成立,蒸汽机也是价值创造主体了),而没有看到自动化生产创造出 来的价值,在实体上仍然是凝结在科技产品中的科技劳动者的抽象劳动。 “知识价值论”
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使用,以及相应的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分配,决定了劳
动的私人性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则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
1.私人劳动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成为社会总劳动的 一部分。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二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一、商品二因素
对商品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重要地位。马克思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 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 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商品是马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 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这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 定的,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2.使用价值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货币
(中国的刀布、五铢、 开元通宝)
(中国的银元)
称量货币: 中国的元宝
(三)纸制货币
纸制的货币凭证,能在市面流通,被人们普遍 接受。
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融货币作为保证,可自由 地用代用货币向发证机关兑换成实物货币,如 金、银等。 印制成本较低,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 损和有意切割;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易伪造和损坏。
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说
(一)只要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上的 困难就克服了。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货币“从何、因何、如何”而 生——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
1、货币从何而生——货币起源于商品 2、货币因何而生——商品内在矛盾(二因素) 3、货币如何而生——价值形态的演变(四种形式)
结论:
第一章
商品经济和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或性质综述
第三节 货币形式的演进
第四节 货币的功能 第五节 货币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
1、货币的起源 2、货币的基本功能 3、货币流通规律 4、货币的基本作用
货币银行学
关键字
货币 银行
金融工具
最基本的问题 ch1、5、6、7 一种金融机构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货币是表现一些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具有直接同一些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总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表现、衡 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的共性;货 币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是一定社 会形态下货币所具有的特性。
在奴隶社会,货币作为购买奴隶的工具,反映了奴 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以货币地租的形式来剥削农 民,货币体现着封建主残酷剥削农民的关系。
马克思商品货币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品和货币理论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①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属于自然属性。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用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④每一种有用物,如小麦,布匹,锄头等等,作为使用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量,如几斤小麦,几尺布,几把锄头等等。
☆度量使用价值的尺度,一方面是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们的约定俗成。
⑤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或者消费,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
⑥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了市场进行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如:在古代进行物物交换的集市上,某个农民用十斤小麦换了另一个农民的三尺布,三尺布就是十斤小麦的交换价值。
)③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从而具有多种交换价值。
④交换价值或者不同之间商品的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在量上才能够比较),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把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舍去,商品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不论商品的使用价值多么千差万别,其中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则是相同的。
⑤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因地点,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换。
3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所以,要判断一种物品是否为商品,该物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用于交换)两种属性。
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所得,也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政治经济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不随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因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是指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商品和货币的含义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价值来衡量的物品,货币则是一种通用等价物,能够用来交换商品。
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人们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他强调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而价值则是由包含其中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在讨论货币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流通离不开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此外,他还指出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扩张。
总的来说,本章是《资本论》中最基础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价值理论以及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作用。
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 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不是由某个 生产者所花费的个别劳 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即社会平均 劳动 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第1卷第52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 和货币”
总论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 创造价值为 中心思想,分析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为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打下了基 础。这一篇揭示了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 (一)对象——一般商品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商品生产为对象。这里所研究
• 怎样理解Biblioteka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呢?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 指:劳动 资料是正常的一般的;原材料具有正常的品质;原 材料和劳动资料的消耗 也是正常合理的。
• 怎样理解社会平均劳动呢?社会平均劳动是指: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 劳动要还原为简单劳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每个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 相等;平均的劳动强度,也就是 劳动内含量是大体一致的。
• (四)方法——矛盾分析法
•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主要是矛盾分析法以及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 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科学方法。例 如,对商品 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 的物化——的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典 范。在价值 形式的研究中,由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 再到一般价 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的分析,是 简单到复杂、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 法相结合的 典范。在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在价 值形式中,我 们还可以看到马克思如何先把矛盾 双方分开来解剖、然后再把双方综合 起来考察的, 这是分析和综合辩证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货币2010/9/13 11:16:10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这是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细胞,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也是最简单的经济现象,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胚芽。
同时,由于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因此要先通过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分析,认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及其运行规律,为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将通过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
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说:“无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①这就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与特定的社会形态无关,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因而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使用价值。
例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书刊、报纸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等。
同时,一种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例如,石油既可以当作燃料,又能提取多种化学元素,用来制造染料、药品、合成纤维等。
发现物品有多种使用价值,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有的一个因素或一种属性,因为对人们有用的物品才可能成为商品,无用的东西不会有人要,自然不能成为商品。
但是,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物品,具有交换价值。
什么是交换价值呢?马克思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①如用1张兽皮去交换25千克粮食,25千克粮食就成为1张兽皮的交换价值。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商品
(二)抽象劳动 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又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商
品价值体现的就是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
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 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 会里是一定的。”
请自行阅读以上节选,总结其中要点,说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商品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总是与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 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 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 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目录
第一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节
交换过程
壹 第一节 商品
第一节 商品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一)使用价值
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使之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离开 商品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人的需要与物的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这 种抽象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只绵羊=2把斧子 “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 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 等价形式。
第一节 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一、内容结构简介本章重点阐述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价值形式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这些内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
本章共两节。
第一节“商品”,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第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第四,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货币”,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渐发展为货币形式。
第二,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第三,货币最初采取贵金属的形式,后来发展为铸币、纸币,最终转化为信用货币。
第四,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释义(一)本章的知识重点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物品,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
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5·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但是如果物品是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经过交换,也不是商品。
所以,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的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只能占有使用价值或价值中一个因素。
因为他要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
而如果商品生产者自己消费了使用价值,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
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具有对立性的。
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商品的价值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因而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在考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还必须注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是几倍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在交换中,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作为计算单位的,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的比例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研究商品的价值量还必须考察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在这里,要注意区分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会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个别劳动时间。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指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排斥的。
体现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某种商品不能实现交换,那么私人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也就难以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也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出来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的一切阶段。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贯穿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16·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与指导灭亡的全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命运。
4.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因此商品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商品本身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它和别的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身的消费。
用来交换的只是部落里剩余的少量物品,因此,这种交换有很大的偶然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社之间以及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频繁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的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其他商品经常交换。
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在扩大的价值形态中,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有无数的等价物,因而,商品的价值及表现,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价值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进步。
但是,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价物无止境并且不被公认,常常使商品交换出现困难;当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以后,就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就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方便了交换,大大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但是,由于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给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商品的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到了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在金银上。
因此,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本章的知识难点1.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不同商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除了由于它们的物质要素各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7·外,还因为生产它们的劳动又各有其特殊的具体形式。
总之,是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
不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表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劳动二重性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论证了雇用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生成了新价值。
在此基础上,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理论。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
但是,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高。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如表1-1所示。
表1-1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18·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与指导当然,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3.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使有些商品的交换采取了赊购的方式,不需要现金参加交易,因此,货币流通量中应减去这一部分。
另外,应加上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减去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所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贬值,发生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升值,发生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