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规定性翻译研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地位和意义

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地位和意义

充两 的 立 一 成 译 论 整 框 。 ,者 对 统 构 翻 竣 的 体 架
关扭词 : 描述 规 范 再认识 对立统一
长期以来, 译研究一直呈现出规范性的特点。 翻 但是从二
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开始, 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 的理论动向。 翻译描述摆脱了规范性研究的局限, 极大地拓宽 了研究领域和视野, 使译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但这种繁荣同
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参与是不可避免
然而,这些传统翻译标准都是建立在翻译理想和主观 审美之上, 把原作看为翻译的中心和绝对标准, 忠实” 把“ 于 原作看作翻译的唯一 目 标,而没有认真考虑翻译现实的问 题。 事实上, 译者往往不会去理会传统翻译标准对他们的约 束, 而是出于翻译的目的、 自己的理解等使译文背离原作。
的 全貌。 1990年出 苏 巴 奈特和 德 勒菲 版的 珊 斯 安 烈 弗尔
的合著《 翻译、 历史和文化》 中提出了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 向” 的问题, 使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得到 了深人广泛的研究。而以色列学者吉迪恩 图里的专著《 描 述翻译学及其他》 更是推动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 翻译描述使翻译研究从全神贯注于语言转换过程和翻 译本身开始转向到翻译之外, 并开始和心理学、 社会学、 文 化研究等诸多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从而使人们对翻译有了 一个全新的并且更加深人、 全面的认识。 原著不再被看作翻 译过程中唯一的中心。 译者、 社会文化、 目的、 翻译 读者需求 和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对翻译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在
“ 既需求真, 又需喻俗” 的原则。18世纪末, 爱丁堡大学的亚 历山大 F- 泰特勒教授在其《 论翻译的原则》 一书中又提出 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一个世纪后, 我国清末资产阶级思想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摘要: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有规定走向描写的过程。

本文试从翻译研究从规定走向描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理论成果分析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和总结,反思当前此方面研究的成就也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规定性,描述性,翻译研究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描写(descriptive)与规定(prescriptive)是一对相对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代翻译研究重描写,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规定的理论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理论。

它和传统上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虽然有时也参考一些现代的发展,但总的趋势没变。

总的说来,这种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主观性强,一般属于保守派。

翻译中规定性的理论也可以说就是“忠实论”,翻译的标准是普遍的,可以应用于任何翻译,这个标准就是“忠实”。

描写翻译研究的任务是发现翻译的规律,包括翻译过程、产品、影响、效果等等,相关的问题有译文读者的接受,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文本、读者、译者、赞助人等与翻译策略和结果的关系等等。

描写重客观、重理性、重分析、重经验,但是它的不足是容易埋没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5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

(李红满,2002)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力图探索。

语言转换的规律,评判译文的优劣,进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而描述性翻译研究则突破了由单纯的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研究翻译,考察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关系。

其着重点不在于制定规范,作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

二,由规定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规定性,注重翻译标准的设定,研究应当怎么译,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1.名称问题在我国,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翻译学”一词来指称翻译研究整个领域。

翻译学作为一门研究翻译现象的人文学科,其学术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然而,该学科的名称(尤其是英文名称)却一直有争议。

20世纪60年代之前,很多人称之为“翻译艺术”(the Art/Craft of Translation);60年代后有人使用“翻译科学”(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有人视之与“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同义。

西方翻译工作者对“翻译学”(Translatology)一词比较抗拒,主要原因是,英文translatology和德文translatologie显得太高调,太学术化。

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霍姆斯(J.Holmes)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论文,文中建议用“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来称呼该领域,这样可以摒除大多数的纷争与误解。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这一名称逐渐得到西方学界的认可,很多学者都以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自己著作的名称,例如苏珊·巴斯纳特(S.Bassnet)著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980),书名就是源于霍姆斯的建议。

此后,用“翻译研究”作书名的数不胜数(如Snell-Hornby 1988;Baker 1998;Munday 2001)。

不过,“翻译研究”在汉语中听来不像是一门学科,而“翻译学”一词在我国已被广泛接受与使用,并且已经进人不少书籍词典之中。

因此本书作者力图用“翻译学”指称整个领域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翻译研究”则主要指研究途径及其相关的活动。

但是要绝对区分这两个术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翻译研究”一词也已广泛用来指称整个领域。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述评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述评

- 251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述评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丹华【摘要】目前国内翻译专业研究生聚焦于翻译方法的研究,而对翻译研究方法却关注甚微。

本文对穆雷等人编写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简评,使其稍加丰富翻译研究方法这一领域。

【关键词】翻译研究方法 评介一、引言翻译学已经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许些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方法论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Willams 和 chesterman 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主要论述翻译研究的基本方法,着重强调研究必须要有价值。

国内对翻译方法论比较重视的学者有:杨自俭、刘宓庆、姜秋霞与杨平、黄忠廉、穆雷。

他(她)们既对具体翻译方法的进行了研究,又梳理了宏观研究方法。

虽然这些学者对翻译(学)方法论有所研究, 但都难以成为体系,因此对它的研究程度还远远不够。

近几年国内学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他们站在学术前沿,致力于方法论方面的总结反省建构和创新。

基于此,本文对穆雷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二、内容简介本书作为翻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一本入门教科书,旨在了解一些跟研究相关的入门知识,而不是系统研究翻译学方法论。

本书章节安排以专题为主,共14章,每章包括二至四节内容,但第十二章含有六节内容。

本书先从方法论概述和形式逻辑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入手,讨论了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概念:归纳法与演绎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规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证实与证伪、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此外,鉴于学生对实证性研方法了解不深入,本书还专门设立了语料库与TAPs 方法。

在每章节设计了10道开放式思考题,在书后另附60本精选出来的研究方法推荐阅读书目,以及10个翻译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本书第一章概述了翻译研究方法论、方法体系、翻译研究领域与常见的翻译研究类型。

第二章论述了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以及介绍了三种常见的谬误以及避免谬误的方法。

译学研究——描写性翻译初探

译学研究——描写性翻译初探

译学研究——描写性翻译初探作者:康春杰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08年第06期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描写性翻译的起源,定义,特性,及其发展方向。

并指出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某种翻译方法,而应针对不同的源文本采取不同的译法。

关键词:描写性翻译研究; 源文本; 发展翻译研究,一开始是由翻译学家们从实践中总结“规范标准”,传给后人,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传统的经验归纳式翻译研究往往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来衡量一切理论的价值,要求理论和实践发生直接的联系,以收到立竿见影之功效。

对实用性的追求必然导致理论研究中的规定主义。

因此,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规定性翻译研究。

规定性翻译研究是利用语言规则来考察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项纯粹的语言艺术。

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 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 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 用以指导翻译实践。

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 都是“规定性”(prescriptive) 的(林克难, 2001)。

一、描写性翻译研究1.起源最早提出“描写性翻译研究”这一概念并进行过系统论述的是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 Holmes)。

早在1972 年,他就在“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中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他把翻译学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学、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

其中描写翻译学和理论翻译学属于纯翻译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包括三种:面向产品的研究(product-oriented),面向过程的研究(process-oriented)和面向功能的研究(function-oriented)。

后来以色列的伊塔马•埃文-左哈尔(Itamar Even-Zohar)和图里(Toury)以及美国的安德烈•勒菲索尔(Andre Lefevere)受到启发,都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出过较大的贡献。

埃文- 左哈尔认为,文学是一个多元系统(polysystem),而翻译文学作为其中的一个系统是会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摘要】本文探讨了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的趋势。

就理论基础而言,研究者应当从描写研究中找到规范的本质和实践。

规范研究和描写研究的相互关系是关键内容,同时也需要探讨描写规范实践的具体方式。

语料分析也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结论部分重点强调了描写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深入描写和分析。

总结部分则总结了本文对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的观点和观察。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研究、规范、描写、理论基础、规范研究、描写研究、描写规范的实践、语料分析、描写研究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翻译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它始终在探索着如何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传统上,研究者们更关注翻译的规范化、标准化,即如何按照既定的规则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规范并不能完全涵盖翻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翻译研究逐渐向描写转变,即注重描述和解释翻译实践中的各种现象。

从规范走向描写意味着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关注翻译是否符合规范,而是更加关注翻译背后的语言、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复杂因素。

描写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翻译过程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翻译实践中涌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和理解。

这种转变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从规范走向描写,翻译研究能够更好地反映翻译实践的真实情况,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和支持。

2. 正文2.1 理论基础转换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文本重构过程,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转换和重构。

转换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调整和重新表达。

功能对等理论则更注重于翻译文本的功能目的,强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规范与翻译:林纾翻译的描述研究

规范与翻译:林纾翻译的描述研究

摘要林纾(1852-1924),字琴南。

清末著名翻译家。

曾与二十几位口译者合作,以古文翻洋一百七十余部西方小说,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种左右。

林纾的译作不仅开阔厂当时国人的眼界,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但是很多人认为林译小说的质量不高。

本文运用了翻译规范理论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重新对林译小说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五章。

第。

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图、目的以及写作方法。

第_二章回顾了前人对林译小说的评价。

从面世至今,对于林译小说的评价是毁多Ji脊。

南J二采用意译,其中不乏删节,又因其本人不通西文,译文忠实度不高。

甚至有人对其是否是翻译产生了疑问,又因为林纾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姿态被夸大,使得他的翻译也遭到贬低。

但是这韧与林纾的翻译曾风靡一时的事实和它的历史地位极1i相称。

第三章介绍了翻译规范理论并试图结合图里和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搭建探讨林纾翻译的框架。

以源语文本为品评译作标准的研究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

因为它的解释力相当有限,而且容易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结论片面。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沦使我们可以把视线投入宿语文化中,摆脱简单的译文原文的对比阅读。

又由于规范本身的J力史性和社会性,使我们可以将林纾的翻译与它所处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本文结合图罩与彻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分类,从五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林纾的翻译进行考察,其-l·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试图宏观地把握翻译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操作规范则微观地但却直观地反映了规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而预期规范和职业规范则从另外的侧面表明翻泽过程中读者期待和职业道德的影响。

第四争着重运用翻译规范理论研究林纾的翻译。

对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的考察,我们成功地将林纾与其合作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们在当时翻译两方小说并使用意译是顺应当时的规范的。

通过研究操作规范,文章探讨了他们在翻泽中使用删节,添加和改动的原因.我们发现有时是受到古文表达的限制,有时则山_r对时局的考虑,唤起读者,有时屈从于读者的阅读习惯等等。

浅谈当代西方翻译规范观的演变

浅谈当代西方翻译规范观的演变

浅谈当代西方翻译规范观的演变【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规范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角度: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翻译研究学派。

本文扼要论述了各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并指出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翻译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而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翻译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

【关键词】翻译规范;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翻译研究学派0 引言何为规范?如何看待规范?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规范”(norm)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社会群体共有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这里的规则和标准相当于“标准和法式”。

本文采取“规范”一词的广义定义,将标准、准则和法式统统归入到“规范”这一范畴的门下。

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早把“规范”一词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应该是利维和霍姆斯这两位学者。

利维把规范和翻译活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他认为,翻译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

总体来看,译者的决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事实上,翻译规范的研究早已开始。

只是当时人们用“规则”一词替代之。

虽然有关翻译规范的研究源远流长,但“规范”尚未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家:(1)巴切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2)图里将“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成在特定的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3)赫曼斯认为“从广义上讲,规范涵盖常规和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参见文献2)。

从以上论述可知,翻译规范制约着译者的翻译活动,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1 翻译规范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翻译规范的研究也经历了革命性的演变。

总体来看,翻译规范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角度:(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2)从篇章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3)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规范的研究经历了从语言学角度到文化角度的转向,从规定性研究方法到描写性研究方法的过渡。

浅析描述性研究与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间的差异

浅析描述性研究与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间的差异

浅析描述性研究与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间的差异作者:张佳伟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有多种翻译研究方法可以采纳。

只有在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描述翻译过程,理解翻译现象,解释翻译行为,才能完善人们对翻译的理解。

翻译中的研究方法均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法上的支持。

因此,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来看,研究方法都不是孤立隔离的,而是相互融汇、交叉使用的。

本文首先对描述性研究、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做了一个基本描述,之后又通过比较三种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描述性研究;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差异一、三种研究方法的基本描述(一)描述性研究:以客观描述为主,尽量不予以价值判断,中国传统译论对描述性研究运用的相对较少。

描述性研究目的在于详细描述发生了什么,从观察入手了解并说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即描述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它的性质和特点是怎样以及如何发展等。

描述性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类型,它研究问题类型、设计和资料分析被应用于某选定主题,是以描述和记载以及分析与解释该主题的过去与现况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观察性研究:可用于探索分析和假设检验,它可以是互动式和非互动式。

它指的是在自然发生的环境和现象下进行研究,在实验性研究中为了一些条件和现象,将特意制造出这些条件和现象。

根据这一定义,课堂实验如果是以教诲为目的的并且事后才以科学的方式去处理,就是观察性研究。

(三)实验性研究:有意识的介入事件的发展过程,从中分离出一个典型特征进行研究,尽可能减少其它与本研究无关的特征以及这些非典型特征对观察的影响。

在笔译研究中可以通过实验来发现译者怎样修改自己的文本;怎样利用参考數目或翻译工具;译者的态度或感情怎样对笔译工作产生影响;译者在翻译时怎样做决定,如何解决特殊问题,等等。

二、三种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差异描述性研究主张接受并承认所有既成的翻译结果,探索影响其形成过程的所有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翻译作品在目标语文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并对此进行全面的历时性描述和分析。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Origin 2
• 接下来是准备期。到了60 年代,捷克和斯洛 伐克的一些研究者,如列维(JǐvíLevy) 、米科 (FrantiÍek Miko) 和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 ,响应麦克法兰的号召,共同努力探 寻新的方法使翻译研究系统化。他们所提 出的理论构架与后来多元系统理论有很多 相似之处。
Disadvantages of Prescriptive
studies
• 它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并想把它的应用范围 推广到天下所有的翻译上去(如奈达之于动态对等论), 或者总有别的什么人想这样去做(如后人之于严复的信达 雅论)。然而它却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 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其中有符合这种规范性标准的,但 是,同时也有不少翻译是不符合这种标准或者不完全符合 这种标准的。规范性翻译标准的另一个不足是,它把自己 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 言艺术。而不太考虑文化的大环境。即使涉及到了文化, 最终的目标还是落在了具体的翻译技巧上,过分专注于翻 译技巧的钻研。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规范性的翻译研 究总是脱离不开直译、意译之争。
Example 1
•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出 了两个中译本。我们的评论家,从规范的 角度出发,分析哪个是直译,哪个是意译, 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描写翻译学派却说, 出了两个译本是件大好事,充分反映出中 国真的开放了。
Achievement
•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 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 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 本的认识。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 (partiality ), 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在这 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 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因此同一个原 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 的译文。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描写翻译学派并不想完全 推翻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他们是想解构 (deconstruct) 传统的翻译理论, 也就是对传统的翻译 理论当中的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提出批评,而不是想摧毁 (destroy)传统的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摘要】本文探讨了翻译研究中规范与描写两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在我们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首先讨论了规范翻译的定义与特点,接着介绍了规范翻译的发展历程。

然后,我们转向描写翻译的概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描写翻译的实践案例。

我们对规范与描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我们总结了规范研究与描写研究的关系,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翻译研究领域规范与描写两种方法的优劣势,并在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规范翻译、描写翻译、翻译研究、规范与描写、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发展历程、概念和特点、实践案例、研究方法比较、关系、未来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规范翻译是传统翻译研究的主流方法,其主要关注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强调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源语言文本,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规范翻译往往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与之相对应的是描写翻译这一新兴研究方法。

描写翻译更加注重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强调翻译应当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重新创作,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需求和理解。

这种方法更加注重翻译的表达和风格,注重翻译结果的自然流畅和感染力。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规范翻译和描写翻译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补之处,以期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比较规范研究和描写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它们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对规范翻译和描写翻译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们旨在发现这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探究规范翻译和描写翻译的本质差异,分析它们在翻译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

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

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

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ter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

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添枝加叶或削足适履。

或增或删可以说把“原文”弄得面貌全非。

但是,这些译作在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确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④说它是翻译吧。

连个原文都找不到;要说不是翻译吧,它同纯粹的创作还是有点不一样。

面对这些并不罕见的翻译实例,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显得苍白无力。

描写翻译根本不关心直译意译,他们关心的是把翻译语境化(toconte某ualizetranlation),也就是从宏观的角度翻译。

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是描写派学者经常自问自答的两个最常见的。

举一个最新的例子。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出了两个中译本。

我们的评论家,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哪个是直译,哪个是意译,哪个好哪个不好。

而描写翻译学派却说,出了两个译本是件大好事,充分反映出真的开放了。

⑦我们不是说规范性的翻译不好,而是说,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够全面。

翻译研究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宏观的角度。

翻译规范研究的描写性走向

翻译规范研究的描写性走向

翻译规范研究的描写性走向罗虹【摘要】Prescriptive study and descrip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norms are more two different research attitudes than research approaches. The former maintains the monism of translation norms whereas the latter advocates the pluralism of translation norms. Based on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aking the a- chievement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norms research as theoretical reference, we propose the theoretical constit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norms research.%与其说翻译规范的规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是两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们是两种研究态度。

前者主张翻译标准的一元论,后者则倡导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我们主张以西方有关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成果为理论参照,结合我国现阶段翻译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展开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意义。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6)006【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翻译规范;描写性;规定性【作者】罗虹【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国语系,广东广州510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在两千多年漫长的翻译活动中,人们对翻译中的一些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为建立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打下夯实的基础。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鲁硕【摘要】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然而只限于规定性翻译理论而漠视描写性翻译研究对翻译实践指导,则脱离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把描写性翻译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翻译教学既可以肯定规定性的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又可以从宏观角度指导翻译实践,达到出于理论而又作用于实践的目的.【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9【总页数】3页(P210-212)【关键词】规定性;描写性;翻译教学【作者】鲁硕【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5238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近几年来,对于高校翻译教学的研究不管是在翻译教材的选择、翻译课程的设置还是在翻译教学法方面都越来越重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从翻译教学无理论到重视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的过程,可以说是翻译教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如今国内一些翻译教材的编写大都包含“理论篇”和“实践骗”。

但这些翻译理论及标准大都是规定性的,强调对原文的公式性机械分析,缺乏过程的讲解,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这些翻译理论不感兴趣,或了解一二但又缺乏系统宏观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又受到这些规定性的翻译理论技巧的约束或批判而不知所从,这样翻译理论教学就变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这与专家学者理论指导实践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是科学的辨证统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给予了翻译实践和教学新的启示。

把描写翻译研究理论引入翻译教学,使学生在翻译语境中,在一些翻译作品真实语料中把握微观的规定性翻译理论,最终又在宏观中语境中得到微观理论的印证。

本文侧重的是以翻译为教学目标的翻译教学,而不是把翻译看成是一种教学工具,即教学翻译,同时,教学的对象既包括了专业英语学生也包括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英语翻译教学的最大困惑莫过于处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这二者的关系。

翻译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翻译活动中去理解将一种语言中的内容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思维过程,并运用这些规律、理论、方法和技巧去指导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规定性翻译研究

规定性翻译研究
第五章
翻译研究中的规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规定” 一词在《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 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定下规则 或给出 明确指令”,“描述” 一词则被定义为 “与批判、评价、理论、规范、规 定、情 绪化、先验、分析等词相对”。由此可见, 规定和描述是一对彼此对立、 相伴相生的 概念。
在语言学中,规定和描写是一对相对 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的方法论范畴。 传统的翻译原则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 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在翻译研 究重描写,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 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 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从个人对翻译实践 活动的感悟中概括出翻译之难、 翻译技巧,再以概括出的技巧反观翻译实践, 提出 翻译的标准和译者培养的种种原则。成为规定性 判断源头的“更‘基础的 学科’框架下所做出的 理论及描述性研究成果”则往往是语言学和文学、 文艺 学的研究成果。
4.规定性翻译研究不可避免地包含研究者的 价值判断。 不管规定性翻译研究是从“实践中 来”,从“形而上学的思考中来”,还 是 借用其他学科框架下的各种研究成果,规 定性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到实践 中去”, 提出标准,指导实践。
规定性翻译研究的不足
第一,关于翻译的绝对标准不可得。
第二,从指导实践的角度来看,不同人倡导 的翻译标准往往相互矛盾,无 法达到普遍 适用,无法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第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价值判断 为中心的规定性翻译研究过 于主观。 第四,仅仅研究两种文字的对比与转换。
规定性翻译研究的应用范围
2.仅把翻译视作语言文字间的转换,忽视“文 化这个大语境”, 即使提到 文化,其最终 目的也是为了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也就 是说,传统的规定性翻 译研究往往通过译 语和源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探讨翻译 技巧与翻译艺术。

论规定性翻译与描述性翻译

论规定性翻译与描述性翻译

作者: 高新[1]
作者机构: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4-195页
主题词: 规定性翻译;描写性翻译;源文本;译入语
摘要:翻译活动既受到译者主观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水平的影响,也受客观方面译文的接受条件与环境的影响。

不分翻译主体、翻译对象以及译文读者,主张在翻译领域统统以“描写性翻译”取代“规定性翻译”必定导致在翻译学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法对翻译理论提出有意义的指导。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

英语翻译教学取向:规定性或描述性
鲁硕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31)9
【摘要】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然而只限于规定性翻译理论而漠视描写性翻译研究对翻译实践指导,则脱离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把描写性翻译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翻译教学既可以肯定规定性的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又可以从宏观角度指导翻译实践,达到出于理论而又作用于实践的目的.
【总页数】3页(P210-212)
【作者】鲁硕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5238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谈英语中的规定性和描述性语法 [J], 董江
2.描述性和规定性学习理论及其关系 [J], 高荣发;蔡波;石红姣
3.论规定性翻译与描述性翻译 [J], 高新
4.描述性翻译研究视域下李煜词之颜色词英译对中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J], 王楚枫
5.重思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决定论内涵——基于历史的规定性与描述性双重研究方法的讨论 [J], 蒋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规定性翻译研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
【摘要】翻译研究方法是指从事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手段、途径和可操作性规
则或模式。

本文想介绍描述性研究与规定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以客观描述为主,
尽量不予以价值判断。

而规定性研究则以价值判断为主。

【关键词】翻译;规定性翻译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
一、规定性翻译研究概述
“规定”一词在《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定下规则
或给出明确指令”。

“描述”一词的定义是“与批判、评价、理论、规范、规定、情绪化、先验、分析等词相对。

”因此我们可想而知规定与描述是一对彼此对立,相伴相生的概念。

中国传统的译论遵循着“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样的翻译标准道路在发展。

[[1]]
那么规定性翻译研究在《翻译学词典》中的定义如下:“规范性的翻译研究
途径,或者说,那些制定标准、规定在特定文化下该如何译为佳的翻译研究。


而在国内的定义是“规范性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2]]
规定性翻译研究有以下特征:1、以原语或源文本为中心,它主要的目的是
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实践及评估设定普遍标准。

在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中,
翻译实践及评估的标准主要来自原文。

比如西塞罗、圣哲罗姆、泰特勒,他们都
坚持以原语为中心的原则,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中,更是每一条都以源文本
为标准:要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风格笔调与原作性质相同、与原作同样流畅。

[[3]]
中国传统的译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都是在追求与原
作的某种程度、或某一方面的“等”或“似”。

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以
源语文本为导向。

第二个显著的特征是仅把翻译视作语言文字间的转换,忽视“文化这个大语境”,即使提到了文化,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

[[4]]换而言之,在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中,译者往往通过译语和源语两种语言的系统来对
比和探讨翻译技巧和翻译艺术。

第三个特征是“源自‘纯粹的臆想’”或者其它更‘基础的学科’框架下所
做出的理论及描述性研究成果。

”[[5]]
也就是说,从个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感悟概括出翻译之难和翻译的一些技巧,再用概括出的技巧指导翻译实践,以此提出翻译的标准和译者培养出的种种原则。

成为规定性判断源头的“更‘基础的学科’框架下所做出的理论及描述性研究成果”[[6]]而这些成果往往是语言学和文学、文艺学的研究成果。

第四个特征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到实践中去”,提出标准,指导
实践。

因此它包含着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因此规定性翻译规范的研究是成功的翻译经验的总结。

任何人类行为, 包括
翻译, 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也就是所谓的“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由于规
范经过经验验证被证明有效之后, 就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 所以免去行为实施者
在行为前检验的繁琐程序, 而可以径直使用。

规范的优点是可预见性、确定性与
可重复性。

[[7]]
二、描述性翻译研究概述
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定义本文按照霍姆斯和图里的构想概括如下:它的研究目
的是按照翻译活动及翻译呈现在我们经验世界中的方式描述与其相关的现象。


研究一切与翻译有关的现象;它认为翻译是“目的文化中任何被呈现或认为是翻
译的话语”“只是一个系统的事实”。

西方的翻译研究是如何从规定性研究走向描述性研究的呢?因为学者们共同
持有以下五个信念:一、翻译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了解翻译现象。

二、出发点
是“现有的翻译”“真实的行为”。

[[8]]三、描述性翻译研究应当尽量避免对研
究对象(译作、译者)进行是与非、正与误、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只把研究对象
“当成跨语际传递中的既成的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关注造成
译者选择某种翻译策略的原因。

[[9]]
第四个是描述性翻译研究以目的语为导向。

他从可以观察的现象出发(如译
作本身、译作的接受与否、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逐步过渡到从原本与译本的
对比推测出译者进行一个个决策的原因,能不能直接观察得到的翻译过程,是一
个重构及逆推的过程。

第五个是描述性翻译研究要求将翻译语境化。

描述性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实证主义的特征,因此其可以借鉴实证主义的研究
方法。

归纳分析、个案研究、动态分析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刘宓庆眼中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与描写性翻译研究
我国的著名翻译学者刘宓庆则认为描写翻译研究性和规定性翻译研究既对立,又相互依存。

一方面,有描写性研究的地方就会有规定性研究,这是描写的目的; 反之,有规定性研究的地方也会有描写性研究,这是由人的行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描写求“真”,体现一种客观性; 规定求“善”,体现了一种主
观性。

但“真”中有“善”,“善”中存“真”,规定性标准是主观上要求一种
客观性,而描写性理论是客观上体现出一种主观性。

[[10]]
2、他认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虽然依托于现代语言学理论从而具有较强的理
论性和科学性,但其服务于翻译实践和翻译培训的社会需求的现实使其带有较强
的实践品格。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描写只是手段,规定才是目的。

3、传统翻译理论和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及其他) 都兼具描写性和规定性的
两面。

4、关于描写性理论,从场外看翻译实践或翻译事件,不做价值判断。

但政
治意识形态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介入性。

5、与规定和描写相关的 3 个概念: 解释、判断和伦理。

“系统”的概念可
以较好地总结描写对象之间的关系,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

[[11]]
四、小结
一个学者的某一理论观点不能简单化和静态化,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学术观点,要在他的文化背景乃至社会背景中去了解,才能对这一学术观点形成的学术语境
有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的认识。

[[1]]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9页
[[2]]林克难《中国翻译》[J].2001年第6期,第43页
[[3]]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第110页
[[4]]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5]]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第110页
[[6]]姜秋霞、杨平“翻译研究理论方法的哲学范式-翻译学方法论之一”《中
国翻译》[J].2004年第6期,第10-11页
[[7]]高新《论规定性翻译与描述性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卷,第6期
[[8]]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9]]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10]]张思永《刘宓庆译学思想中的描写观—兼谈翻译理论的描写性与规定性
之关系》[J].2019年1月
[[11]]张思永《刘宓庆译学思想中的描写观—兼谈翻译理论的描写性与规定性
之关系》[J].2019年1月
本论文是文英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国<江格尔>精
选本汉译与研究》(项目编号: 19VJX10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本论文是孟开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江格尔>文本集成与研究》(项目编号:16JZD03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德德玛,女,(1995- )蒙古族,新疆和硕人。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02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蒙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