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严复翻译理论

严复翻译理论

主要成就
• 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 正处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他早 期作品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 《天演论》,《天演论》题曰达旨,不 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 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 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 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 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 阐释。如《原富》《群学肄言》《社会同诠》 《名学浅说》。
• 晚期译作更为随便,有作品《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欧战源起》。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 下,以“公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 开展,严复也积极投身其中。1895年2-5月, 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 《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批重要 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 中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 优势以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 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应变策略。特别 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达雅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 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 字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 事翻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的以文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人物评价
•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启 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理 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 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三美原则英语

三美原则英语

三美原则英语
"三美原则"是中国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即“信、达、雅”。

这三个原则在英语中的表达如下:
1. "Faithfulness" (信):指翻译应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不应该有任何误解或遗漏。

2. "Expressiveness" (达):指翻译应该通顺流畅,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 "Elegance" (雅):指翻译应该具有文学美感,使用优美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译文具有吸引力。

这三个原则是相互关联的,翻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兼顾这三个方面,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翻译理论

二、翻译思想
1. 优化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2. 核心:重实践,重创造,重艺术 3. 灵魂:忠实与创造的统一 4.特点: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的研究,或
照搬外国“全盘西化”;贴上中国标签。

许渊冲说“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

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
许渊冲翻译思想 之“优化论”
许渊冲简介


许渊冲翻译思想


优化论
翻译实践指导
一、简介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 著译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12月,许渊冲被 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Henry,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writer of America. 威廉.西德尼.波特,笔名欧.亨利,为美国著名作家之一。
(减词)
2. She stood there, quiet and calm. 她镇静地站在那里。(合译)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先生在自己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论” 也通过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证明了优化论的指导作用。其中“优”— 扬长避短,发挥译语优势—的提出,是个创新之举,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更 好的参照标准。全面了解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更好地 指导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践,在许渊冲的“优化论”的指导下, 不断发挥译语优势,从而会有更多更好、更受欢迎的文学翻译作品。
“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百诗”
著作: 《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文学翻译谈》台北 :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英对照》北京:新世界出版,1994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 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 译”,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这是 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
例1:We great you, great king,Morus! 我皇万岁,伟大的摩罗斯皇帝
例2:It was winter-time; the air was cold, the wind was sharp, but within the colsed doors it was warm and comfortable ,and within the colsed door lay the flower; it lay in ;the bulb under the snowcovered earth. ?
王佐良 (1916-2019)(诗译)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译作:《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等 (一)关于“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灵魂”,“风貌和精 神”,是“整个概念”,“整片情感”,“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 和效果”,“通篇的神似”,“全局在胸”, 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 (二)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但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 性。这种“创造” 思想应该是受原作制约的再创造。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化学者,他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翻译的目的、方法、理论、伦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传递信息和理解意义。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的转换来传递作品的信息和意义。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在他的看法中,翻译是沟通跨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方式。

其次,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注重翻译的方法。

他强调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

在翻译中,翻译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和改变,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他主张采用一种“文化接近”而非“语言对等”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味,同时尽可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第三,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理论建构。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翻译的实践。

他提出了“平行原则”、“目标论”、“概念转换”等多种翻译理论,为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主张研究翻译理论应该注重通译性和对等性,强调翻译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此外,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还关注了翻译的伦理问题。

他认为翻译必须在尊重原作和目标文化之间保持平衡,要遵循伦理的原则和义务。

翻译家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原作,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和观念。

他主张翻译家应该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他不仅关注翻译的技术层面,还深入挖掘翻译的哲学、文化和伦理问题。

他的思想不仅对翻译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翻译的本质和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 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 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力 译介的《资本论》。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 第二句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 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示出言者的洒 脱;
• 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 雅。
2021/3/27
CHENLI
7
• 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 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论互相阐发。他的 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 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 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 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 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 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 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
2021/3/27
CHENLI
9
2021/3/27
翻译成就
钱钟书是中国当代最令人骄傲的社会科学家 之一,也对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 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 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作 了科学论述。同时,他对翻译的准则:“信、 达、雅”三字,也作了精湛的评论 。虽然他 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 “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
钱钟书的翻译思 想和成就
2021/3/27
CHENLI
1
• *人物简介 • *翻译思想 • *翻译成就
2021/3/27
CHENLI

——钱钟书《围城》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
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风格和神韵。

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

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技能。

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2费道罗夫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语言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加以代替。

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6纽马克认为,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移入另一种文字。

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8国际译联主席安娜?利落娃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口头和笔头活动,其目的在于把存在于一种语言的口说的或书面的话语(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的东西是什么,即信息,重在内容,其次是形式;第二、它表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着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即“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第三、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霍家晖陈学瑜20111204102袁雅汶20111204082鲁迪飞20111204080背景简介翻译理念“信,达,雅”&其他主要翻译作品不同时期理念及举例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参考:《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沈苏儒著严复在翻译理论上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信达雅”学说,把“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信达雅”说由来—《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的“信达雅”说再我国文化界翻译界流传至今,无处不在,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有关翻译的学说(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能够具有如此持久、广泛的影响力。

“信达雅”要旨(一)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求其信“求达”“求其尔雅”)这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二)“信”是最重要的。

(“求其信已大难矣”“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用这个字显然就是着重在忠实于原文的意思。

由于用中文来表达西文的意义有时候会很困难,所以译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信”,目的是为了表达原文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
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鲁迅主张直译。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

1931年12月28日他在给瞿秋白的信中谈到严复。

他说:“他的翻译,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图。

中国之译佛经,汉末质直,他没有取法。

六朝真是‘达’而‘雅’了,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

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这就仿佛他后来的译书。

”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

不完全中国化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他认为中国语法不够精密。

“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许渊冲
许渊冲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

"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在《翻译的艺术》(1984)、《文学翻译谈》(1998)、《文学与翻译》(2003)等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

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

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

林语堂
(1) 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其立论的依据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2)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翻译文本为文学文本, 也就是他说的艺术文; (3) 林语堂明确地提出了译者的三种责任: 对原文(原作者) 的责任, 对译文读者的责任, 对艺术的责任, 并明
确地把它们同翻译标准联系在一起, 这在我国先前的译论史上独树一帜, 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郭沫若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

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

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朱光潜
从“思想与语言统一”的基本理论出发,朱光潜阐述了关于翻译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整合中外各种资源而形成的翻译理论体系,包括以“信”为中心的“信”与“达”统一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合一的翻译方法;以“语言条件”与“专业知识”为基本点的翻译素养思想等,其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与实用性是其主要理论创新。

傅雷--重神似而不得形式
倘若认为译文的标准亦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一九二八年,傅雷完成了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之后,就开始探讨翻译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标准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傅雷体翻译。

一九五七年,傅雷撰写《翻译经验点滴》,谈到:“文字问题基本也是个艺术眼光的问题;要提高译文,先得有个客观标准,分得出文章的好坏。

”他正确地意识到,在文字距离的背后,实质上是“民族思想方式”的差异。

因此翻译要寻找心智相通的作家,理解原作“化为我有”然后用流畅无碍的中文翻译出来,即“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钱钟书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

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辜正坤
曾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有:1)三欲原动力论;2)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3)一国多制互补论;4)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5)莎士比亚阴阳论;6)人类语言音义同构论;7)玄翻译学原理;8)审美递增递减律;9)万物自协调原理;10)筛选积淀翻译原理与人类文化发展模式;11)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