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就业概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就业

第一章就业概论

第一节就业

一、就业的概念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有三个基本条件:

1)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

2)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

3)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我国的就业者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

二、就业的形式

1)按城乡划分为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

2)按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

3)按行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4)按经济类型划分为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就业、在其他经济单位就业。

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一般是指在正式单位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其权利和义务有法律保障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稳定收入、无社会保障的小规模经营的就业形式。

6)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的含义。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第二节失业

一、概念:

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的劳动者。一般来说,失业在中国指的是城镇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城镇青年失业者和社会闲散劳动力这两部分人。下岗职工是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失业和下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

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2)结构性失业

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3)季节性失业

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

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5)隐性失业

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6)自愿失业

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三、失业的度量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

四、失业的影响

1)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

2)消费需求减少

3)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

4)大量社会问题产生

5)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

第三节历史沿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

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二、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

“三结合”就业方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第四节就业现状与问题

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

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

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节改革方向

一、现阶段我国确定的就业工作的基本方针:

是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二、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为彻底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构建市场就业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确立主体,改变国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角色,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本来面貌。

2)更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3)建立规则

4)宏观调控:进行结构调整,实现总量平衡;搞好城乡统筹;监控失业水平,调节劳动力供给。

5)载体建设(就业服务体系)

第二章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第一节影响就业的因素

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和培训。

一、人口,人口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

二、教育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就业质量。

教育按教学目的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

1)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一般来说,就业弹性是指就业的收入弹性,计算时较常用的收入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为: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

2)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

3)经济结构

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一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二是改变就业结构。

五、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体制实现,并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