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第七章-态度
结果——主妇形象
MARKETING MANAGEMENT IN CHINA
国 际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购物单 购物单 一(%) 二(%) 懒惰 4 48 不会计划家庭购物和 12 48
进行时间安排
俭朴
16
4
不是个好妻子
0
16
解释:速溶咖啡和家庭关怀,节约劳动与传统观念
基于态度功能的市场细分
从态度的角度细分足球球迷
MARKETING MANAGEMENT IN CHINA
MARKETING MANAGEMENT IN CHINA
国 际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第七章 态度——Attitudes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内容
态度的影响力 态度的功能 标准学习层级 态度的形成 态度模型
MARKETING MANAGEMENT IN CHINA
国 际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先扬后抑技术
Consistency Principle 一致性原则
注重认知\情感和 行为之间的和谐的 消费者容易被激发 去保持这些元素的 一致性. 为了与别的经验相 符,消费者会在必 要时改变他们的认 知\情感或者行为 认知一致性论又包 含:
平衡理论 认知-情感一致性理 论 失调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
ABC态度模型的三个层次
MARKETING MANAGEMENT IN CHINA
国 际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态度不能说明 一切
决策制定过程中,产品之外的其他对象也 会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有时人们只是因为不愿意、尴尬或懒惰而 不去购买一种想要的产品或服务
所以: 仅仅有态度还是不够的。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什么是品德?它有何特点?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如何?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表达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主要特点有:(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
道德品质是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根底的,并在这个指导根底上进展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3)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个人的品德不是表现在偶尔事件的言行中,而是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个方面。
人的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它自身中产生和开展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的,是长期习得的一种有关道德的比拟稳定的行为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现象。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是:(1)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
(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
(3)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1)沉着上来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局部表现,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
因此,从反映容看,道德反映的容比品德反映的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2)品德是一种个表达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那么是个人需要。
另外,品德的形成开展不仅受社会开展条件制约,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开展规律的制约,而道德完全受社会开展规律的支配。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感
3.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像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态度是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充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2.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4.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思想品德的PPT课件
亲子关系与沟通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保持与学校的沟 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历史事件中的思想品德启示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通过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爱国 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红军长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06 思想品德的未来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发展
详细描述
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团队合作游戏等 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力量的重 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 体荣誉感。
诚实守信教育
总结词
教导学生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详细描述
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言行一致、 守信用的人。
法制观念教育
总结词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 意识
各类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营造健 康的舆论环境。
自我修养
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
个人应自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阅读经典与自我提升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优秀文学作品,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提升自 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提高全民思想品德的策略与建议
家庭教育
23管理心理学(第7章2.3节 态度,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来源
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世界观,是从出生 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 (三)价值观的分类
•
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
值观也有多种多样。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为了
把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进行归类,曾对企业组织
内各式人物作了大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
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 第五级 玩弄权术型:这种类型的人通过 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 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 第六级 社交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把被人喜 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 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 第七级 存在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能高度容 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人,对制度和 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 敢于直言。
• 价值观影响个人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群体行为; • 价值观影响整个组织行为; • 价值观影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
(一)最大利润价值观
•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
大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利润代表了
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的增加就是企业
财富的增加。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标准是
• 2、同化阶段
•
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
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
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
• 例如:员工在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 下,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员工,应
该自觉地遵守纪律,因而他会同其他职工一样, 把遵守劳动纪律当作是一种信念和观点。显然,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 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的。
•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 作的需要;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PPT
赞成:尊重生命,保存 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 反对:如果别人也需要 这种要怎么办呢?要考 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
• 结论:6阶段按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道德 社会化发展不仅依赖成熟,还以来于智力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 • • • • • • • • •
2、弗洛伊德的道德情感发展的理论 (1)个性结构: 本我:原始 受本能冲动驱使 无规范 自我:本我与现实之间,既满足基本需 要,又控制过分冲动 被动接受 规范。 超我:在个体内心代表社会道德,监控 自我的行为,通过良心作用,使 之趋向社会规范。
教育心理学
(三)社会规范的作用 1.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 2.是社会控制及社会秩序维持重要手段
•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
乱,乱则穷矣”(《苟子· 富国篇》)
教育心理学
• 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及影响因素:
• (一)什么是社会规范的学习:
• 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
将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 前习俗水平: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 或服从于权威、成人的判断。 • 习俗道德水平:对是非判断能注意到家庭与社 会的期望。 • 后习俗道德水平:个体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 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教育心理学
•
•
• • •
•
↗惩罚和服从定向的阶段 (小学低年级之前)↘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阶段 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小学中年级)↘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青年期)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
(二)品德的结构: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品德是其性格系 统中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性格与品格 有相重叠的部分。简言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重 要方面。
但品德与性格又有区别,品德只是属于同道德伦 理有关的范围。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 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9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11
精选ppt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道德认识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
四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因
素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担心被抓
27
精选ppt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依据活动是否符合自己 的利益或要求来判断。
28
精选ppt
水平
阶 段
态度
理
由
如果抓到可以还药,即便
前
赞成 从监狱出来,还有妻子,
习
算不了什么
俗2
水
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
平
反对 死了。妻子得的是绝症,
不用受到谴责。
29
18
精选ppt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19
精选ppt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 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 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是从一个非常自我 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 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 阶段 。
第七章 品德培养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水平1.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 事情的好坏) 水平2.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 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 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 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第五节 品德培养(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品德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 2.各科教学 (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1.班主任工作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 4.劳动和社会实践 5.家庭教育 6.社会教育 (三)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同时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 展。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 体 3.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 育
七、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
二、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品德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 成,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 水平上,不断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 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③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1.
2. 3. ① ②
心理健康:就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智力正常(正常人的智商是100左右,低于70表明智商有问题)
小学儿童教育心 理学教学
第一章、概述
1.
2.
① ② ③ ④
3.
① ② ③ ④ ⑤
研究对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 心理规律,也就是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 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凭主观癔想下结论) 系统性原则(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 理论联合实际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 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 方法) 行为研究法(将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与被研究者,再利用被研究者的行为来修改研究 方案的一种方法) 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
6.
一、复述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保持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 程,该策略要考虑几方面的问题:及时复习、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试图回忆、位 置效应、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 二、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 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包括记忆和理解的精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概括、形成更高水平的 知识结构。有列提纲和画关系图等策略) 四、计划和监控策略(又称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 视和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和监控策略)
价值观态度品德及其相互关系
目录
CONTENTS
• 价值观 • 态度 • 品德 • 价值观、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态度和品德
01 价值观
CHAPTER
定义与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 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 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
学校教育的责任
传授核心价值观
学校通过德育课程和活动,向学 生传授社会主流价值观,如平等、
公正、爱国等。
引导正确态度
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如乐观向上、 勇于探索等。
培养良好品德
学校通过校规校纪和奖惩制度,规 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习惯。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导向
个人经历
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 景、职业选择等也会对价 值观的形成产生作用。
价值观的作用
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 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动力作用
价值观是驱动人们行为的 内部动力,能够激发人们 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评价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事物、 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依 据。
02 态度
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 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 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
的内部动力。
价值观的形成
01
02
03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 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 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 要影响。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习俗、 道德观念等都会对人的价 值观产生影响。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不同于能力,它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情绪或情感体验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 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 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 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 德发展的水平。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两难故事法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 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位药剂师最 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海因茨到处向人借钱, 一共借到1000元。海因茨无奈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坚决不同 意。海因茨走投无路,不得已撬开药店的门,为 妻子偷来了药。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指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1)道德认识(知道) (2)道德观念(认同) (3)道德信念(坚信)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道德信 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道德判断阶段(5、6岁以前):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外
倾向
显 行
偏好
为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品德ppt课件
目录
• 品德的定义与重要性 •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 • 品德的具体表现 • 品德与社会责任 • 品德与人际关系 • 品德培养的案例分析
CHAPTER 01
品德的定义与重要性
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
品德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 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引导孩子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 亲密的亲子关系。通过与孩子的交流 和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 纠正不良行为和思想。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引导 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勇敢坚强
总结词
勇敢坚强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无畏和坚定, 它要求人们勇敢地面对困境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详细描述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坚强的人能够 在逆境中保持镇定和乐观的心态。在教育中,应鼓励孩 子勇于尝试新事物和面对挑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保 持乐观的心态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孩 子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 加坚定地前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诚实守信
总结词
诚实守信是品德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言行中保持真实、守信用,不欺骗、不背信弃义。
详细描述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在品德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孩子诚实的品 质,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言行一致、遵守承诺的重要性。同时,教育孩子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诚信原则 ,不为私利而违背良心。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PPT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 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 通过知识传授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 亦称接受学习。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 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 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 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 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 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2.教学与教育、智育、自学等概念辨析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自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 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向学生进 行教育。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兵: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苏: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
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 兵:对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昆体良(约35-95)的教学过程思想 模仿 理论 练习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 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教学是 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智育 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还要通过课外与校 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学与自学
教学与自学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 学有两种。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材PPT课件
我们已经知道听说结合能力是指儿童有能力听懂别人所说的
话,并能做出较复杂而有意义的语言反应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
沟通的基础。听说结合能力涉及到人的联想、推理及判断多种能
力。因此,我们对儿童听说结合能力的训练也可以此为基础来选
择方法。
第一个论题的结论
1. 相似与相反词的训练。儿童学说近义词、反义词,一方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 2、 了解师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难点: 如何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第四课时
基础理论解答:(1----6)章
教学环节:(在网上进行)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解答
3、师生共同总结
问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戴上"注意力缺损"、"多动症"的帽子。有些家长还试图用让儿童学
棋、练琴、甚至罚孩子静坐来训练其注意力,结果收效甚微。
第二个论题的结论
其实,这些孩子大多并非真正的"注意力缺损",而是缺少一
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听讲能力或称听知觉能力。我们知道,人主
要是通过视-动和听-说两大通道来获取外界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
重点:
1、 掌握动机、情绪及其相关概念。
2、 掌握培养学习动机和调控学生情绪的条件。
难点:
1、 掌握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条件。
2、 掌握学生情绪调控的措施。
第十章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明确教学设计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2、 掌握不同类型教学设计的设计要求。
3、 了解课堂教学中质与量的评价方法。
技能、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16、技能的种类有哪些?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一)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例如:家长看见其他家长给孩子报名补课班,于是也给自己家孩子报名各种补课班,就是一种从众现象。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例如:刚入伍的军人不想将被子叠成“豆腐块”,但根据纪律必须叠成“豆腐块”。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比如:粉丝为了跟偶像用一样的产品而疯狂购买明星同款,就是在对偶像(榜样)的模仿。
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
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例如:有人看见红灯时,就立刻想到不能闯红灯,如果闯红灯会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那么即使他看见别人都闯红灯,自己也不会闯,这种现象就是内化。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道德品质养成主题班会PPT课件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增强他们的道德自信和荣誉感,促进全体学生的道德学习和实践。
家校社联动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和正面的榜样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
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通力协作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持续修炼
自律和自省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高尚的人。
内在动力
培养自律自省的品质需要我们内心的主动意愿和坚定决心。外界环境和他人的鞭策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意志力和价值认同。
培养正义正直的品质
公平正义
做人要公平正义,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勇于担责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品质,在面临问题时能够积极承担。
培养自律自省的品质
自我约束
自律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关键。通过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可以培养自制力和责任感,避免冲动和堕落。
内省思考
经常进行内省和反思,审视自己的言行,找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并付诸行动。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完善个人品格。
道德品质养成主题班会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心、诚信等核心道德品质,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奠定基础。
by w k
为什么要重视道德品质养成
促进全面发展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很重要。
以坚韧的毅力前行
保持坚韧的毅力,即使面临重重阻碍,也要不屈不挠地朝着目标一步步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态的六大标准
心态决定一切。良好的心态是成 功的保障
一,空杯心态
二,宽容心态
三,学习心态
四,乐观心态
五,积极心态
六,认真心态
2021
15
二、品德及其结构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们必须遵循 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现。
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依据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断为自
律道德。
2021
21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9—10岁)
4.公正性阶段(11—12岁)
一个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 公正感方面。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他律
自律
2021
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 重要标志。
2021
17
理解品德时应注意:
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 下的自觉行为,是知情与 行为的统一。
2021
18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品德是由个体对待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态度和道 德行为构成的。
态度教育与品德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级光明思维;世界有黑暗也有光明 二级光明思维;黑暗可以转化为光明 三级光明思维;无论黑暗或光明都能 充实我的人生
2021
12
心态控制你的命运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 制它的质量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判定行为总是看后果的严重性,不考虑主观动 机;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
2021
24
自律道德
③可逆阶段(9~11岁): 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判断 仍然是不成熟的。
④公正阶段(12岁以后): 可以独立地作出合理的判断。
规则是人们相互协商的,可以改变; 判定行为要看行为的后果,也必须看主观动机; “好心”还是“坏心”? 惩罚是人们协定的,必须与所犯的错误相称。
22
道德发展阶段
前道德阶段: 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对 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 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没 有形成道德判断。
2021
23
他律道德
②权威阶段(5~8岁):儿童 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 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规则是不能改变的;
评定是非时总是报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
第七章 态度和品德
态度与品德
一、态度及其结构?
二、品德及其结构?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四、理解品德发展的理论?
五、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理论?
六、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
养?
2021
2
一、态度及其结构
态度——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待 一定的人、事物或观念的一种心理倾 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1.认知因素(对象的认识和判断) 态度结构: 2.感情因素(对象的喜恶和憎恨)
索价要2000元。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尽全力只借
到1000元。无奈,只好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
给他,或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并说发
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只
好在夜间偷走了药。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法
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
2021
2021
25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研究内容:道德判断 (道德评价)。
2.研究方法:“道德两 难故事”
3.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 的“三水平六2021 阶段”理 26
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
只有一种药能治好,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
明的。这种药造价昂贵,要200元,而药剂师
2021
13
心态转换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惰性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的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你的人
2021
14
态度则决定人们的任务的选择(愿不愿意)
策略(会不会学)
3.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
用而习得的。
2021
5
态度的五种基本特性:
经验性;
倾向性;
社会制约性;
相对稳定性;
可变性;
2021
6
态度与信念
我们来体会下面的两句话:
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 没信仰。
联系:
(1)态度和品德都是外在的价值观念在个体
身上内化的结果,都是个体通过长期的社会 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品质。
(2)两者都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共同
成分。
2021
19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差别: 一、品德的价值内化程度高; 二、态度涉及范围更广;
态度的水平: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3.行为倾向(预采取某种对象行动)
2021
3
态度的发展模式
环境事件 刺激
需 要
认 回避 知 厌恶? 加 拒绝 工
动
态
机
度
2021
一
趋向
定
喜爱?
类 型
接受
的
行
为
某一特定行为
4
理解态度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而不是实际反 应本身。
2.态度与能力不同。
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能不能)
1.道德认识(对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品德结构:2.道德情感(道德需要个体内在体验)
3. 道德意志(克服道德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
4. 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和原则的践行)
2021
16
品德结构
1.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认识——观念——信念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
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 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 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2021
20
四、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为研究内容。
儿童:
5-6岁以前:社会规则无约束力。
10岁以前:他律阶段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 断为他律道德。
10岁以后:自律阶段
无信念的躯体,如同行
尸走肉。
2021
7
信念为什么重要
信念转变,态度才会改变! 态度转变,行动才会改变! 行动转变,习惯才会改变! 习惯转变,人格才会改变! 人格转变,命运才会改变! 命运转变,人生才会改变!
2021
8
2021
9
2021
10
2021
11
心态解析
积极心态---世界光明 消极心态---社会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