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为考察中心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100句不可不知的国学经典名 句

100句不可不知的国学经典名    句

100句不可不知的国学经典名句,果断收藏渊博的学识来自不断的积累,从容的智慧来自日常的培养。

这些简练的国学名句言近而意远,滴水藏海地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译: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4.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诗经》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7.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译: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8.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尚书》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译: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 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 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 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述而》)。 正因为对事情看得比较开,所以当在陈、 蔡被围时,子路已经不耐烦了,而孔子却 可以“讲诵弦歌不绝”。
西方哲学家的评价
•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 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 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 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 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 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 的徒弟”。
三、乐天知命的通者
• 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 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 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 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 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 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 云。”(《论语· 述而》)
孔子的人格魅力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
•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 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 乡 党》) •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为政》) •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 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 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 要爱惜名利,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 伏尔泰虽然仍主张信仰上帝,但极力抨击天主教 会,说教会是“迷信的恶魔”,还对罗马教皇进 行了猛力批评。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 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制。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2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2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与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的深刻性。

以下是我在读《论语》、《大学》和《中庸》等国学经典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提倡的“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

仁是指人性中的善良品质,是一种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情操。

《论语》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也是我平常行为准则的依据。

它教导人们要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思想对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思。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修身养性的关键,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体现了他对于学习和传承的重视。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师徒关系和师道尊严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尊重老师,向老师学习,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与《论语》相伴相生的《大学》是一本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籍。

在《大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大学》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大学》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修己以达人”,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它告诉我,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提高自己的修养。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改进,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做贡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还特别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意味着不仅要有知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实践。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价值。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教训。

我认识到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用来改变自己和改变社会。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富民与教民并举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 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三、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文化传播和对世道人心 的挽救。
(一)33岁以前,故乡耕读 (二)34-35岁,短暂出国 (三)36-50岁,在鲁治学 (四)51-54岁,短暂出仕 (五)55-68岁,周游列国 (六)68-73岁,晚年居鲁
四、孔子的文化史地位和贡献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有“至圣先师”、“万世 师表”之美誉。
宋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之论;国 学大师钱穆评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 人”,是对中国文化具有“最深影响和最大贡 献者”。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3、君子以“礼”行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
6.生活理念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
仁) 7.自省反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8.道德指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9.能力表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卫灵公) 10.气质风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1、君子以“仁”为心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孔子品格散发无限教育魅力

孔子品格散发无限教育魅力

孔子诞辰日学孔子的品格魅力孔子,这样一位颠沛流离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没有什么显赫的权势,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代国人。

没有孔夫子的存在,就谈不上中国的文化,没有孔夫子的教育品格,我们就很难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孔夫子没有什么大的欲望,只不过想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商周时候的秩序而已,然而上天总是给这些人磨难,急急如丧家之犬,一直颠沛流离,尽管如此,先生还能保持自己的高贵品格,一大群弟子跟在后面,亏得一部《论语》,否则先生也很难影响到后来的几千年。

孔子作为封建思想的基础一直被各个朝代所利用,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批判与欣赏,不需要任何的负担。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学习孔子,内化孔子的教育品格,这是解决教育痛苦和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

首先,克己是重要前提,孔子认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个人只有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调整自我的情绪,使之合乎教育行业的规范。

人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可是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情绪左右,往往干出连自己都觉得出格的事儿来。

我们与孩子之间常常出现一些矛盾,本来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偏偏无名火上头,人成了情绪的奴隶,没完没了地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只能让孩子与自己的距离愈来愈远,甚至有些事儿是永远没办法弥合的。

扪心自问,我们总会淡忘那些不愉快的事儿,可是你可能忘记了,你的学生未必忘怀,这是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关键所在。

教育工作者,他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不妨心平气和地寻找原因,在发火之前,不妨多数数数字,多告诫自己,发火是没有效果的,久而久之,你就会平和起来,大脑也不会干出一些不理智的事儿来。

有人说得好,你外表可以生气,但是内心千万要冷静,这样就能做到收发自如,不至于忘记了教育本身的魅力。

如果你能做到,突发的事情面前,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什么事儿都不会如丧失理智时那么的糟糕。

我们的许多事儿不就是因为一两句不投机的话,一两个不理智的行为,导致小事变成大事,进而不能收场了。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人格、修养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广受赞赏和借鉴。

本文将分别从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两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孔子的人格特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可谓是一个千古传颂的伟人。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

他的人格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修德孔子强调一个人的修养,认为只有内在的修养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他鼓励人们天天勤奋修行,向更高的品德积极追求,建立道德的根基。

2. 宽容孔子认为宽容是人们相处必备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点,只有在容忍和包容中,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协调与支持。

他经常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时,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执着。

3. 忠诚孔子是一个忠诚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向自己的“国君”或者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他总是表现出了多么忠诚的态度。

在他看来,忠诚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德。

4. 学习孔子是一个永远保持学习之心的人。

他认为自己虽已蓄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但仍不足以了解天下万物。

他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明了自己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品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他的思想与道德哲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以下是孔子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1. 仁爱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而解析所有社会问题。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注和互相尊重,这些都是关于如何获得和保持尊重和互相关注的道德需要。

2. 福利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处于社会的角色,他认为个体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因此,在他的许多思想中,健全社会机制和公平分配财富就非常重要,这样才可以达到福利的目的。

3. 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体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最好途径。

简单论述下孔子的君子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的内涵

简单论述下孔子的君子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的内涵

简单论述下孔子的君子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的内涵分享:腾讯微博 QQ空间腾讯QQ 新浪微博| 收藏大蚊子 |分类:中国文学2009-12-20简单论述下孔子的君子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的内涵50大哥大姐大叔大妈:很急,帮帮忙拉~!满意答案醉卧听雨 2009-12-201; 孔子从自身的时代和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培育“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

这种“君子”人格主要的标准必须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其次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还要有基本的道德情感“忠孝”意识,具备完美的“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

君子人格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也是儒家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同时,孔子构建的这种君子人格,具备了仁、礼、忠、孝、信、义、智、勇等优秀的道德品行,在某种程度也是我们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所要求人民具备的,可以说造就君子人格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如诚信危机、拜金主义、树立荣辱观念等问题,孔子培养君子人格的途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儒学的完成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道”学说,主张施行“仁政”,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上升为政治哲学。

孟子从天(自然)与人(人文),民与君,个体与群体,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德力与天命,境遇与人格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将儒学理论化和系统化。

而孟子思想最是精化之处,即是他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而孟子的理想人格则称为“大丈夫”;正是孟子自身人格的写照。

孟子认为,儒者做官,“得志”的时候,应该同老百姓站在一起,同他们共进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即不在其位时,也应该坚守道义,不能为了保住禄位而丧失自我,所谓“穷则独善其身”。

他又从如何应对外在的“富贵”,“贫贱”,“威武”的三种境遇,勾画出大丈夫凛然伟岸的形象: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溅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评析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评析

#$ 宪问 %& 和 ! 见得思义 "#$ 季氏 %&’ 在义利关系上 ( 认为 ! 君子 义以为上 "( 应把义放在首位 ( 将利益放在第二 位 ’ $ 述 而 % 中 说 !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 从这一原则出发 ( 孔子又进 &( 认 为 君 子 之 所 以 为 君 子 ( 而 提 出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 "#$ 在于行义 ’ 又把 ! 义 " 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 (! 君子 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 &! 君子上达 ( 小人下达 ’ " 这里 &’$ 上 达 指 思 义 ( 下 达 则 思 利 ’ 为 了 实 现 ! 仁 " 和 ! 义 "( 甚 至 要 求 ! 志士仁人 ( 无求生以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
不 思 则 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 "孔 子 提 倡 !学 "的 内 容 主 要 是 指 诗 ) 书 ) 礼 ) 乐 ( 学的目的是 ! 君子学道则爱人 "G ’ 即使 H "FI * 外在的 ! 道 " 转化为内心的 ! 德 "( 而 这 一 过 程 的 关 键 在 于 ! 思 "’ ! 思 " 是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环 ( 包 括 对 所 学 内 容 的 伦 理思考和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反省 ’ 曾子曰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 通过反省 自己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 ’ 子曰 *! 见贤思 齐 ( 见 不 贤 而 内 自 省 也 "#$ &’$ * J!学 "与 !思 "的 结 合 (体 现 了 !仁 )智 "统 一 的 理 性 主 义 特 点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认 识 的内在规律 (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另外 ( 孔子还十分重视道德的实践 ( 即所谓 ! 行 "’ ! 行 " 是 孔 子 教 育 学 生 的 基 本 内 容 之 一 ’ !子 以 四 教 (文 )行 )忠 )信 " #% &’ 孔 子 要 求 ! 君 子 欲 讷 其 言 而 敏 于 行 " #% 4KLI 4K LI * M 还要求他的学生要言行一致 (! 始 吾 于 人 也 ( 听 其 言 而 信其行 ( 今吾于人也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

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受到别人的欢迎、追随,那么他无疑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就通过《论语》来看一看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勤奋好学,他开馆授徒,奔走列国,整理古籍,为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政治理想奋斗了一生。

一、孔子长什么样?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的身高是“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所以孔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高大。

《庄子外物》记载:“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看来孔子上身长下身短,还驼背,耳朵外翻,目光远大。

《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外貌描述: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郑人描述孔子的额头像圣贤君主尧一样饱满,脖子长得像正直名臣皋陶一样粗壮,肩膀长得像著名贤相子产一样略微前倾。

但这个人腰长腿短,腰以下,比治水的大禹,短了三寸,疲惫已极的狼狈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把这段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笑着说:“把我的外貌说成那样未必恰当,不过说我像无家可归的狗,说得确实对啊!”总结一下,孔子高大威猛,上身长,下身短,略驼背,额头饱满,目光深远,脖子粗大,长得不一般。

至少让人一见,印象深刻。

看起来孔子还真是我们想象中山东大汉的样子。

二、孔子的性格孔子的性格总体上可概括为“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三、孔子的人格魅力纵观孔子长达73年的一生,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从事教育,相传弟子三千人,72贤人,教出的学生很多成为当世的栋梁之才。

55岁始携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兜售自己的政治思想,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

孔子孟子墨子的人格魅力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追求,人格魅力成为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文化名人中,孔子、孟子和墨子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三位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一、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尊奉为“仁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德尚贤孔子非常重视品德和才德,对待人的态度十分谦虚而慈善,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孔子很受学生的爱戴。

同时,孔子也非常尊敬每一个他认为有德才的人。

2、重视教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并且在他的教学理念中,不仅仅是教育知识技能,更是教育道德、修养和品德。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纯正的忠诚,使他们成为有才华、有智慧的人才。

3、关注弱势群体孔子不仅仅关注富人和权贵,更关注弱势群体。

在孔子的眼中,弱势群体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关爱和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孟子的人格魅力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孔子的门徒,被誉为“化险为夷的毛泽东”。

孟子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情心和慈善心孟子非常富有同情心和慈善心,他认为“天下之人都是一家”,并且提倡“爱人之道”。

孟子强调感情与倾听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别人的疾苦,还要很好地了解别人。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帮助,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爱心和和谐的社会。

2、强烈的正义感孟子非常崇尚正义,认为社会上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依据道义原则去决定。

因此,他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总是以“以正治国,以仁守约”为宗旨。

孟子常常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简要论述孔子的君子的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有什么不同

简要论述孔子的君子的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有什么不同

简要论述孔子的君子的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有什么不同
孔子为人处世光明磊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正”也是孔子人格魅力的体现。

孔子为人正直,一生坦坦荡荡。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可称得上“君子”而那些做事偷偷摸摸,缺乏良好道德的人,定不会有所建树。

孔子终身奉行“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一生中做事的准则。

在孔子一生中,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孔子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

同样我们再生活中也要效仿孔子的行事准则,理解他人。

自己办不到的事不要强求别人为你去做,别人的成果也不要随便强夺而来,这样便会多出许多朋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性格主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围绕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个话题的阅读启示和感悟

围绕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个话题的阅读启示和感悟

围绕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个话题的阅读启示和感悟孔子是一个历史上备受尊敬和争论的人物,他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程度无法估量。

对于孔子这一伟大人物,人们在他的思想、人格特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围绕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展开阅读启示和感悟。

一、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1.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德治国。

这一理念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为基础,追求博学多才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3. 孔子提倡的“君子”理念,强调个人品行的高尚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修养,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一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注重自身的道德标准和品德修养。

二、孔子的人格特质和为人处世1. 孔子被认为是一个谦逊和智慧的人。

他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注重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

他对待学生和朋友总是以平和宽容的心态,不斤斤计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价值。

2. 孔子讲究礼仪和规范行为,他注重注重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

他认为正确的行为礼仪是社会和个人和谐的重要保障,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规范来要求他人。

3. 孔子勤奋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他对学问提出了严格要求,以求真,尊重知识本身的价值。

这一精神在今天的学习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1.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和政治体制。

他提倡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思想,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2. 孔子的思想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伦关系观念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到今天。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陈相元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2年第9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他的人格魅力具有丰富的内涵。

今天,我们重新探讨和研究孔子的人格魅力,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增强教师的事业心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人格魅力的主要表现1.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乐学者孔子是一位勤奋好学、虚心问道的学者,更是一位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贤哲。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志于学,早在少年时期就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仅学习“礼”,而且还学习“乐”。

他曾经“见于郯子而学之”①,曾经“问礼于老聃”②,学琴于师襄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③,他“入大庙,每事问”,真正地做到了“学而不厌”。

对于学习,孔子不仅谦虚认真,刻苦自学,“不耻下问”,而且做到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且常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

孔子对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其达观快乐的学习情怀,一直保留到晚年。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一生严于律己,讲究诚信,注重修身,为人处世光明磊落。

他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能提出以“礼”为核心的思想和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才能被司马迁誉为“至圣”④,才能被儒家推崇为“内圣”,堪称“万世师表”而成为一代圣人。

2.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仁爱者孔子是一位心胸开阔且温和慈善的长者,更是一位拥有无上亲和力的宗师。

作为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即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也不论学生品德善恶、习性优劣等,都一律能够享受到他的教育。

孔子的“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

孔子的“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

孔子“九思”讲演稿“君子九思”与人格魅力《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早在2500年前的时代,孔子就会这样提出人格修养的窍门,可谓是深有心理学和人才学问的大家。

我们平常做事情,一般都是凭借自己平时的修养,来体现自己人格魅力的。

请不要忽略人格魅力。

在社会上做事,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生意,在做什么事业,都会有人格魅力效应。

人格魅力就是要求你在社会交往中,留给人一个良好形象,有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你和周围人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

无论是谁,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好,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己得到友情的温暖、增加勇气,增加自己做事的信心和的力量。

人人都渴望自己能与周围人有个良好关系,和谐融洽的团结氛围。

尤其是初涉人世的青年人,更希望与别人友好相处,获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和友谊。

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产生,是取决于双方的,你不但要接受别人,同时还能为别人所接受,相互间的关系才会融洽。

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受到信赖呢?这就涉及人格魅力的问题。

有这样两个求职者,他们是同学。

小温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与人交流。

他的在校成绩本来很优秀,是个‚高分生‛。

但是在人格修养上,他不如小宋。

小宋爱读书,喜欢和别人交流。

毕业后,他们来到同一座大都市谋职。

小温先后换了好几个建筑企业单位,都没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后来再没有找到可以容纳自己的地方,就只好回河北老家了。

小宋是个真诚,坦率,爱学习的小伙子,智力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和别人交流,表现得总是那么谦虚。

他同样学的是建筑设计,因为好学,特别是注意自己做人的形象,他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同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得也特别好。

大家都信赖他,愿意和他合作。

工作了两年以后,很快有人就注意到他,把他从施工现场调到了总设计室,分管建筑设计科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解读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为考察中心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

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的基本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舍《论语》复将何从?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屹然而为足可与时间相抗衡的空谷足音。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体味其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的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孔子早就是光辉的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的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文化,是支撑人格的基石,是砥砺人格的中坚;因此,正是文化赋予人格以厚重的意义。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终生以恢复古代的文化传统为己任,并以发扬光大这一文化传统为其职志。

他勤奋好学,他开馆授徒,他奔走列国,他整理古籍,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理想奋斗了一生。

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其实,孔子是既“述”又“作”,而且是以“述”为“作”。

而这恰好也是孔子伟大的文化人格之所在,“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他把古代的制度理论化了,使得这种将要僵死的制度得到新生命而继续维持下去。

他的大贡献在此,他所以为今人诟病也在乎此”。

孔子基本上是维护“周礼”的,但又认为“周礼”要有所损益,而经过损益的“周礼”才合乎他的理想;这个理想,他称之为“道”。

孔子之“道”,其实就是文化之“道”,它是孔子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rn)。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正是人使“道”得以弘扬,这是何等自觉的认识啊!孔子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志趣高尚、生活知足,这是何等感人肺腑的精神啊!《论语·泰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数语虽出自曾子之口,实则亦是夫子之道;这是何等崇高的担当精神啊!陈寅恪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

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

”王国维是典型,陈寅恪也是典型,而孔子更是典型,而且是原创型的文化大师、民族精神的巨子。

准此,我们对孔子之勤奋好学、刻苦自学、虚心问道,便不难“同情之了解”,自亦感动莫名。

对于有学之士,孔子是“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曾经“见于郯子而学之”(《左传》十七年),曾经“问礼于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入大庙,每事问”(《论语·八佾》),真正地做到了“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学”中融入了一种深深的文化关怀——对“道”的终极关怀。

抚今思昔,顿觉文化之于人格魅力的无上可贵!当今社会流传着一种批评意见,说许多人“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质”。

究其实,这是对作为文化内容之一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呼唤。

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孔子之伟大,不但在于他是博学而多能的学者,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赓续者(“托命之人”),是儒家理想人格(“内圣”)的杰出典范而为“万世师表”;而且在于他勇敢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担,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外王”)。

孔子是中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也是非常高明的教师和杰出的教育家;藉此,方可“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使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赓续。

孔子在教育方面最光辉、最灿烂的一点,便是他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所谓“有教无类”,即“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都是可以施教的”,这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政治突破”。

在教育活动中,孔子确确实实实践了“有教无类”。

比如,出身贫寒的颜渊不但成为孔子的弟子,而且成为孔门的高才生、孔子的得意门生(《论语·雍也》)。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此绝非虚语。

孔子爱自己的学生一如爱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孔鲤)并未得些许私厚(《论语·季氏》),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孔子和弟子们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学问上也是平等的,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在弟子们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孔子自三十岁招收学生,一直到老都恪守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子罕》)的传道原则;因此,孔子博得了学生的无限爱戴。

孔子传道授业是很成功,他的学生颜渊曾经喟然而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八字,绝非虚语。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不管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还是付诸实施的践履,孔子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觉认识,并具备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据《论语·子罕》载,孔子因貌似阳虎(阳虎尝暴匡人)而被匡人拘系(“子畏于匡”)。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还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又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甚至认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很显然,孔子是以文化“托命之人”和传道者自居的。

有人如此评说孔子的这种所作所为,“孔子以身作则式地实践了对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的自觉追求”,此语甚精当。

嗣后的孟子,更是明确提出“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以“未得为孔子徒”而引以为憾,又说他“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看来,孟子这一思想是“渊源有自”,“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身体力行的践履者礼,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

《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是维系人类群体的外在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宝。

《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

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不但振臂疾呼、奔走呼吁,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身体力行的“礼”的践履者,粹然而为一代礼学大师。

早在少年之时,孔子就表现出了对“礼”的出奇的爱好。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至成年之后,孔子对“礼”更是痴迷,“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待见“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礼”愈发执著,尤其注重整齐“周礼”、恢复“周礼”。

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孔子对礼高度重视,认为人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则无以自立(“不知礼,无以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礼记·哀公问》)。

孔子不但重视礼,而且非常强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首先是自己“正其身”,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孔子率先以身作则、坚持习礼,甚至在颠沛流离之中也不忘“礼”,“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

堂堂中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孔子与有大力焉。

《论语·学而》载有子语:“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冯友兰说:“礼之本是人的性情,人的真情实感。

在表面上看起来,礼的作用是扳着面孔做分别,人与人之间的分别,但据有若说,礼实际上所要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和。

”孔子不但是“礼”的坚定的践履者,而且是“礼”的高明的理论家。

孔子特别注重以“仁”释“礼”。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思想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颇为典型的事例,体现在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中,“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李泽厚说:“孔子用心理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就是把复兴‘周礼’的任务和要求直接交给了氏族贵族的个体成员(‘君子’),要求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承担这一的‘历史重任’,把它作为个体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

”他又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