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特点霍永明[精心整理]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膳食结构注重平衡。
传统中国膳食中注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追求平衡的营养摄入。
五谷代表主食,如稻米、小麦、玉米等,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五果指的是各类水果,提供维生素和纤维素;五畜代表动物类食品,如猪肉、鸡肉、鱼肉等,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
通过摄入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确保身体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其次,传统膳食结构注重新鲜和季节性食材。
中国传统食谱在选择食材时通常优先考虑新鲜和季节性的特点。
这种做法能够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的完整性。
新鲜的食材通常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季节性的食材在当季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下,更能满足人体的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天然营养,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第三,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烹饪方法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丰富多样,如炒、煮、蒸、煎、炖、烤等。
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改变食材的味道和口感,增加食欲,并在不改变食材的基本营养成分的前提下,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
例如,炒菜能保持食材中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含量,而蒸菜则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通过这种多样性的烹饪方法,人们能够在膳食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和营养平衡。
第四,传统膳食结构注重节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注重节制和适量的原则。
传统观念认为,过于饱食或暴饮暴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并引发各类健康问题。
因此,传统膳食结构中提倡适量的食量和饮食习惯,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益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传统膳食结构注重社交和文化的体验。
中国传统膳食要求人们尊重食物,注重与他人共享饮食的乐趣,重视饮食的社交和文化意义。
这种习俗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身心健康。
总之,我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平衡、新鲜、多样、节制以及社交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均衡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选择新鲜和季节性的食材、采用多样性的烹饪方法、适量进食以及注重社交和文化体验,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样、营养平衡、健康有益的膳食,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1. 平衡饮食:传统膳食结构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以及
豆类、蔬菜、水果等。
这种多样性的摄入保证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摄入,有
助于维持健康。
2. 注重季节性食材:传统膳食结构倡导季节性食材的选择和食用,如春季食用嫩豆腐、秋季食用柿子等。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充分利用季节性食材的新鲜度和优势,并且能够
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
3. 轻油少盐:传统膳食结构注重使用少量的油脂和盐分,尤其在烹调过程中减少油
盐的使用。
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减少高油高盐食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4. 多种烹调方式: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多种烹调方式的应用,如清蒸、炖煮、煎炸等。
这样的做法可以更好地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提供丰富的口感和味道。
5. 膳食习惯与文化传承:传统膳食结构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代代相传,形
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这样的饮食文化的传承不仅增加了饮食的乐趣,还有助于保持身心
健康。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注重平衡、季节性、轻油少盐、多样化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和
优势,对于人体健康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凸显了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是指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所摄入各种食物的比例和搭配方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下面将从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
首先,主食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米、面、粮为主的主食在我国的日常饮食中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常将主食作为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首选食物,并且在用餐时大量摄入。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多样化越来越受到青睐,人们对主食的需求开始下降。
其次,蛋白质的摄入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是身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肌肉、骨骼、血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普遍偏低。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主要来自于肉类和豆类,而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质则常常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人为了减肥或特殊饮食习惯,可能选择了低蛋白质的饮食方式。
此外,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不足。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蔬菜和水果不如肉类或主食重要,因此摄入量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便利或经济的考虑,选择了便宜的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
油脂和糖盐的摄入量也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一个亟待改变的方面。
油脂和糖盐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但摄入过多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通常摄入的油脂和糖盐超过了身体的需求量。
例如,高油、高糖的快餐食品在年轻人中普遍受欢迎,但却给健康带来了风险。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主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蛋白质、蔬菜水果以及油脂和糖盐的摄入情况需要加以改善。
饮食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需要重视并加以引导。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对膳食营养的关注逐渐增加。
健康的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膳食营养平衡以及膳食改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主要由谷类、肉类、蔬菜、水果、奶类以及豆类等主要食物组成。
谷类是中国居民主要的能量来源,包括大米、小麦等。
肉类则提供高质量蛋白质和脂肪,常见的有猪肉、牛肉和鸡肉等。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豆类提供植物蛋白和纤维素。
奶类则是补充钙质的重要来源。
二、膳食营养平衡膳食营养平衡是指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在膳食中的合理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平衡的指导原则是“五谷杂粮、五菜一汤、适量鱼肉、少盐少油、常喝牛奶”。
这一原则强调了谷类和杂粮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多摄入蔬菜、水果以及奶类,减少盐和油的摄入量。
为了保持膳食营养平衡,需注意以下几点:1. 多样化饮食:摄入多种食物可以获得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2. 合理安排主食:以谷类为主,适量摄入杂粮、精细米面和马铃薯等。
3. 多吃蔬果: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富含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
4. 适量摄入肉类和豆类:摄入适量的肉类和豆类可获得高质量的蛋白质,但要注意控制总脂肪摄入量。
5. 勤喝牛奶:牛奶是重要的钙质来源,有助于骨骼健康。
6. 减少盐和油的摄入:摄入过多的盐和油会增加慢性病的风险,应尽量减少食用含盐和油较多的食物。
三、膳食改善措施为了提高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1. 加强营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递膳食营养知识,提高居民的营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 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增加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3. 多渠道宣传重要食物:重点介绍具有重要营养价值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和奶类等。
4. 加强餐饮行业监管: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监管,推动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选择。
5. 家庭健康膳食指导:通过开展家庭膳食指导,引导家庭合理选择食物,制定健康的膳食方案。
1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物作主食,副食则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
烹调大多使用植物油且搭配大豆酱、醋等发酵食品。
其特点是:食物中70%的热量与67%的蛋白质来自占人均60%-65%的主食谷物。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类食物为主,多食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指导中餐有“主、副食”之分。
主食即“五谷”,不仅有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薏米等。
且以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为主的高温烹饪方式,不仅保证了食品安全(不含丙烯酰胺),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种。
除米饭、馒头、面条外,如八宝粥(包括红小豆、豇豆、蚕豆、花生、糯米、粳米、绿豆、莲子等)、八宝饭(包括糯米、红豆沙、薏苡仁、花生、瓜子仁、红枣、核桃、葡萄干等)、腊八粥(多种谷类、豆类干果混合熬制)、荞麦面、莜麦面和各种杂粮粥,米糕、面糕等。
正是谷物带来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功效,使中国人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世间万物米称珍”。
人们保持了“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饮食清淡,素食为主”,“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的日常膳食原则,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粮物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提倡食品来源多样化及不同营养成分食物之间的互补。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指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无论什么场合,肉类菜肴再多,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
这一论述框定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而且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典型表现,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中国最早的农耕专著《齐民要术》中收集的食物原料,包括谷类(含豆类)10 多类,200余种;蔬菜20 多类,100多个品种(包括豆荚类);鱼、肉、蛋约百余种,充分体现了食物原料多样性的原则。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食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1.主食为主导: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是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主食的摄入量通常较大,有时甚至超过膳食指南的建议。
这是因为主食在中国家庭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中国人认为美食的一部分。
2.荤素搭配:我国的膳食习惯中,荤素搭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注重荤素搭配,荤食与素食相结合,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在传统的中国饮食中,荤食指的是 meat,包括牛、羊、鸡、猪等,而素食则指的是 vegetable。
荤素搭配的原则在中国饮食中广泛传承,并且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饮食,开始选择素食。
3.地域特色饮食: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和风味独特。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传统的美食。
例如,粤菜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南方菜系,以其清鲜、细致和口味酸甜而闻名;川菜是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菜系,以麻辣和香辣而著名;北京烤鸭是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
这些地域特色饮食的存在,使中国饮食文化变得多样化而丰富。
4.象征意义:在中国餐桌上,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的,它还有象征意义。
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有很多以食物为象征的习俗和传统。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吃饺子来象征着团圆和好运;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并驱邪避祟;中秋节时,人们会吃月饼来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这些食物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快餐的流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便捷食品的需求,快餐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
快餐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餐饮形式,符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快餐通常缺乏营养平衡,含有过多的油脂和盐分。
这对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癌症患者食疗参考霍永明

癌症患者食疗参考山野国际霍永明高级营养师癌症并不可怕,增强免疫,无所畏惧。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
是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
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
癌症的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常表现为:1,肿块,2,疼痛,3,溃疡,4,出血,5,梗阻,6,其他异常症状。
常见癌症的种类:1,食管癌,2,胃癌,3,肠癌,4,肝癌,5,鼻咽癌,6,脑肿瘤,7,肺癌,8,乳腺癌,9,宫颈癌,10,血癌(白血病),11,骨癌等等。
机体致癌的原因十分复杂各不相同,绝非单一药品或是营养品就能有效的,只有经过长期实践的一组或是几组药物进行配伍,还要辨症施治,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患者才有可能重新获得健康。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体癌症的发生、发展、恶化与膳食选择行为存在密切关系。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于预防癌,乃至促进癌的康复都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所以通过膳食营养的干预来防治癌症是切实可行的措施。
癌症患者的食物选择特点和注意事项:1,精加工碾磨类谷类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大多丢失。
粗制面粉、大米是每日最基本的食物,每日200 g—300 g可为人体提供55%—60%的能量,约一半的维生素B1和烟酸,如果每周有2—3餐以杂豆类(红豆、白豆、绿豆)、燕麦等替代大米和面粉,将有利于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补充。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特点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食为基础:传统膳食以主食作为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米饭、面食、杂粮等。
主食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果蔬菜丰富:传统膳食注重摄入各类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摄入。
蔬菜和水果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青菜、豆角、西红柿、苹果、橙子等。
荤素搭配:传统膳食注重荤素搭配,即搭配肉类、鱼类、禽类等动物性食品与豆类、蔬菜等植物性食品。
荤素搭配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满足人体多种营养需求。
烹饪方式多样:传统膳食采用多种烹饪方式,如炒、煮、蒸、炖等,以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
常见的烹饪方法有炒菜、煮粥、蒸鱼等。
饮食习惯和节气节令:传统膳食与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节气节令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气,选择当季的食材,如春季多吃春笋、嫩豆腐,冬季多吃鲫鱼、羊肉等。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可能已经有所变化。
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现代营养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搭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特点霍永明[精心整理]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及其特点
山野国际霍永明高级营养师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
既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水平高低,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膳食结构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方法,但最重要的依据仍是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构成中的比例。
根据膳食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重,以及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作为划分膳食结构的标准,可将世界不同地区的膳食结构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动植物食物平衡的膳食结构
膳食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适当。
韩国人、日本人的膳食可以作为该类型的代表。
特点是:能量能够满足人体需要,又不至于过剩。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合理。
来自于植物性食物的膳食纤维和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等)均比较充足,同时动物脂肪又不高,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疾病,促进健康。
此类膳食结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膳食结构的参考。
2,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
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膳食属此类型。
特点是:谷物食品消费量大,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小。
动物性蛋白
质一般占蛋白质总量的10%—20%,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近90%。
该类型的膳食能量基本上能满足人体需要,但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均低,主要来自于
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维生素A等)摄入不足。
营养缺乏病是这些国家人群的主要营养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膳食纤维充足、动物性脂肪较低,有利于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预防。
3,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
这种膳食结构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典型膳食结构,属于营养过剩型的膳食。
特点是: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低膳食纤维。
与植物性膳食结构相比,营
养过剩是此类型膳食结构国家人群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4,地中海膳食结构(理想的健康模式)
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意大利、希腊可作为该种膳食结构的代表。
特点是:
1,膳食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薯类、谷类、豆类、坚果等;
2,食物加工程度低,新鲜度较高,该地区居民以食用当季、当地产食物为主;
3,橄榄油是主要食用油,所点比例较高;
4,每天食用少量、适量奶酪和酸奶;
5,每周食用少量、适量鱼、禽、蛋;
6,以新鲜水果作为典型的每日餐后食品;
7,甜食每周只食用几次;
8,每月食用几次经肉(猪、牛、羊肉及其制品)
9,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地中海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并纷纷参照这种膳食模式改进自己国家的膳食结构。
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
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豆制品总量不高且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奶类消费在大部分地区不高。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是:
1,高碳水化合物。
特别是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以上;
2,高膳食纤维。
谷类食物和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因此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较高。
这是我国传统膳食最具优势之一;
3,低动物脂肪。
我国居民传统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较少,动物脂肪的供能比一般在10%以下。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的现状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仍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
辅。
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城乡之间的膳食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很大。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向“富裕型”膳食结构转变。
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基本得到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质比例上升。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存在的问题:
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仍需关注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中,畜肉类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奶类、豆制品摄入量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仍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全国城乡居民钙摄入量仅为每标准人日389mg,还不到适宜摄入量800mg的半数。
改善的方法
生活细节参考:
每天1杯牛奶或豆浆200ml;
每天1个鸡蛋;
每天50—75克畜禽类肉;
每天鱼虾类75——100克;
每天1个苹果、1个香蕉、1根黄瓜或者1个西红柿、1个弥猴桃,100克葡萄,或其他半斤到八两水果。
每天吃适量的蘑菇、木耳类
每周至少吃1次海产品
每周至少吃1次动物内脏
每天吃饭,先汤后饭,没汤先喝一杯白开水;
每天补水1200ml,约普通水杯5—6杯,可少量多次饮用;
每天快走6000步,约30分钟,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次累计,但每次活动至少超过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