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佛性

合集下载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而王维则更高,隐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朝堂,他才是盛唐时期真正的明白人。

最重要的是,王维并非没有才华,相反,我们看看他有多厉害:15岁时,王维便名满长安,受王公贵族追捧,就连玉真公主都忍不住倾慕他的“风流”,一度倒追王维,为野史留下不少“素材”。

可让王维出名的,反倒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音乐天赋和绘画能力(全才)。

17岁时,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岁时,写下《李陵咏》、《西施咏》等,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21岁时,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皇家司乐,此时他早已名满天下。

这样说可能不具体,也看不出差距,我们来和盛唐其他“大诗人”比较一下:李白和他同岁,44岁才奉诏翰林,还是贺知章推荐的;孟浩然参加科举时,已经39岁,且一生无官;杜甫40岁之前,依然在江湖飘蓬。

张九龄35岁中的进士;王昌龄28岁及第;白居易38岁登明经科;贾岛43岁中进士;孟郊46岁中的进士,欣喜若狂,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可就是这么“牛”的王维,突然在28岁的时候想做个“普通农民”,隐居淇上,3年后他的爱妻过世给了他莫大的打击,因感念妻子,余生未娶。

6年后,王维通过张九龄的提携,才又回到朝内。

之所以王维心性淡然,是因为他的母亲虔诚礼佛,从四五岁时起,王维就开始吃素,后自己也开始笃信佛法,所以王维的诗,都颇有禅意。

44岁时,李白正在宫中为贵妃作《清平调》的时候,王维已经开始建造“辋川别业”,再次为自己的归隐作准备。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维一生中有两处“黑点”,也是被后世之人诟病最多的。

第一: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陷害时,王昌龄大骂张九龄弄权,并因此被贬官。

同样是受过张九龄恩惠的王维,此时却没有站出来。

于是很多人说,王维懦弱,不够仗义,甚至忘恩负义。

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说清这件事,得从孟浩然说起。

简述王维诗歌的特点

简述王维诗歌的特点

简述王维诗歌的特点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
1. 意境深远:王维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悟,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2. 形式简洁:王维的诗歌形式简洁,语言简练,但意境却非常丰富,常常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3. 富有禅意: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禅意,表现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4. 注重声律:王维的诗歌注重声律,他善于运用音韵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

5. 具有画面感:王维的诗歌常常描绘出具体的自然景物,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如同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歌以意境深远、形式简洁、富有禅意、
注重声律和具有画面感为主要特点,他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佛性美横山职教中心韩雪梅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

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

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其诗所表现的匀称之美,柔婉之美,和谐之美,令人赏心悦目,轻松恬静,所以无论形态、色彩、动势还是意境上都给人以优美的美感享受。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

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

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可见王维融诗法与画法合一。

而宗白华说:“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也不外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

王维诗歌美学中的佛性智慧柏敏(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71026)摘要院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因为其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

在唐代文化儒、释、道并行的开放文化背景下,以及王维家庭和自身仕途的坎坷经历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王维最终归隐于佛教门下。

我们在其诗歌中可以解读出这种佛教思想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教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04-01一、唐代的文化大背景隋朝存在了短短37年后,唐朝建立。

隋朝虽然短暂,但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局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方面也是具有开明性和包容性的,唐代没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市民学习佛教者众多。

佛教思想已渗入到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中。

诗人王维生活于这个时代其诗歌中展现着禅静空远的审美境界。

二、诗人王维的家庭背景及主要经历王维(701—761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

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其父为蒲州人,其母博陵崔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

①母亲虔诚信佛对王维的影响很大。

王维仕途多坎坷,721年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

他不愿意谄媚自进、同流合污,由于他的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他没有毅然辞官归隐、而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亦官以隐的方式,得过且过。

以后,又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

隐居习佛使王维保持了洁身自好,获得一种和平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混浊的官场脱身出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站在理想的高度追求大自然的美,努力发掘自然美的奥秘,创作出大量壮美或幽美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辋川集》等。

王维潜心习佛,用佛家的智慧来化解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这种看淡世间万物的静空的佛性智慧。

王维佛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以及仕途都有一定关系。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

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诗人王维诗歌的佛性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1.王维的诗歌浸润着佛理而且直述着佛理
王维的《胡居土卧病遗米因赠》中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记苟不声,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可见在王维的世界观中,确实是把他所理解的“袁安卧雪”那种生活方式,同他所信奉的佛教唯心主义哲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又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呜。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
三、王维山水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山水画也如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的清幽淡远、自然空灵的优美意境。如他的《雪溪图》,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一片白皑皑的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画家用墨色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无勾皴,远山平缓淡雅,整个画面冷漠萧瑟、清幽雅致。他的《山阴图》,画面以墨色为主,图画中间两个人在乎坦的山丘上对座相谈,一人隔溪独望前山风景,后倚几枝老松,清旷高远。人物的四周都是山水景物。近处用墨色的浓淡来渲染重叠错落的山石,其间几棵稀落的古槐,沟壑清溪显得古淡幽远,别具一种幽雅的情致;远处的山林烟雾迷蒙,树石用中锋,墨色平淡,重视转折顿笔,山石用绿色渲染由淡到无。整幅画充满了清新恬静的情调,从中传递出空灵的诗意禅境。在他的《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从中体现出“人生虚空”的佛教寓意。此画中的禅意,也正如钱钟书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王维的许多图画都能体现出禅境的空灵静谧和幽寂旷远。再如《山阴图》,描绘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也能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禅理意趣。《雪溪图》中,作者由高处俯眺,颇似对象写生,于江村雪溪中撷取一景。图中一条溪流横贯画面,墨色平静、深沉、穆然,“一木桥正斜对着左下角,桥边篱落队家,小径弯曲直人溪边,缶溪又是屋舍寒林,遮断视线。溪的对岸更作远坡村落而白雪皑皑,平添一番幽澹。”就整个画面来讲,篱落、台榭、屋舍、远村透露出几分生活气息,但却是一种恬淡沉寂的生活意趣,远山及近处覆盖着的白雪又显得冷寂萧疏而又素洁超然。图中山石、坡原均无匀皴仅以水墨渍染,生动凸现着白雪覆盖之状,使“全图愈见单纯,浑穆而呈古意。”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2)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竹里馆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

此时此刻,只有与诗人为伴的明月悬空浩照。

从此反衬诗人那时内心趋于空寂的自然景物。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寂灭空灵的诗文,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说明心外一如的静寂境界,此诗禅味极浓厚,用笔疏淡而传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中的背景虽然在“人间”,当清净的心灵,与自然境地融合为一时,却能从中体达到禅理那种“不生不灭”的实相,来解脱人世间的烦恼。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禅境诗,已达到“意”与“境”的融合为一,它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加以表现,也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获得浑然一体的程度。

因此,王维的艺术成就,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因此明胡应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诗人通过“空山新雨后”的境色,细心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美丽和可受可留,浸透了诗人的浓厚的感情,流溢出生动而丰富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魅力和禅境。

从禅学来看,诗的上联、次联,表现一种真空的境界,所谓一切皆归于寂静的空灵意境,三联末联,则描绘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境界,使一切趋于完美和和谐。

木兰柴秋山钦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教色彩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教色彩

表之一 他摄佛教内容而创作的山水诗亦可称得上是典范
论思想 极为强调主体心性的作用 王维山水诗描述了他悠
王维 字摩诘 其母博陵崔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故以 闲山水 自得其乐之情趣 如 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
维摩诘经 中的维摩诘居士为之命名 自幼受母亲的影 王孙自可留 诗人置身秋天傍晚的山村 感到是那样地惬
水 冷如月的优美境界 他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 的诗中化禅典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寺 毒龙比喻诸欲之害 制诸欲才能入禅境 具禅心
鹿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鸟鸣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

诗中 空 字主要反映出一种审美感受 诗人来到 作 表明随缘任遇 与世无争 他的诗中寓禅趣 行到
佛教认为 只有超越逻辑理性的束缚 冲破语言概念的
的真空 强调诗歌创作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诗之真趣又 牢笼 释放最具活力的直觉感悟 才能在顿悟的瞬间 体

在意似之间的诗歌理论主张 佛教认为 只有消除六根垢惑 验 亲证到永恒常驻的佛性 超离生死烦恼的苦海深渊 主
污染 使之清净 才能六根互用 感觉圆通 如诸佛等
39
Mo
二 王维山水诗中的心性论源自佛教哲学的佛性论
张立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
XIANDAI YUWEN
万方数据
2006.02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教色彩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张立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MODERN CHINESE 2006,(2) 0次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更融入了佛理禅境的含义,在通过描绘山水景色的表象之上,更是对心静、物静、情静的境界的表达,并透露出一种出世的意蕴。

下面就从《山居秋暝》、《画》、《终南别业》三首诗中,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山居秋暝》描绘了主人公的山居生活,但在表现物象的同时,王维注重表达自身的佛道情感。

首先是诗中的“凉风”、“白露”,这些自然景象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作者在山居的孤独与寂静的同时,也暗示着佛教思想中“无常”、“空”、“寂”等概念。

接着是“移舟泊烟渚”,这里的“烟渚”指的是岩石和野草远离人烟的山坡,用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意在达到“舟中无人”的境界。

最后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通过“渔舟唱晚”的景象,突出了自然的和谐,而“穷彭蠡之滨”的描写则表现了作者的感慨和离愁,同时也透露出禅人追求“物我皆忘,心体合一”的境界。

在《画》中,王维首先以自然形象渲染了一幅画面,而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里所描述的自然变化既是景观的表面现象,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提醒。

其中的“池月”,是对‘物我非二’的阐释,即自己不是参与其中的观众,而是‘我与万物之间没有区别’的超脱状态,进而唤起了佛教中“谢名酬实”的思想。

同时,也利用“清兴”、“丹青”等词表达了王维的内心感受,表现出其对美的向往和醉心之态。

《终南别业》则是王维在游历终南山期间所作的诗,诗中不仅自然景色的描写如艺术品般细腻,更是表现了出世的禅境之美。

首先,诗中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变化相呼应,所描绘的终南山川和流水自然景象,如相机中的画面一样生动。

而在描写湖畔楼台和山峦坡陀的同时,王维颇具禅意地用“展转之间,忽而飞上,青冥浩荡”,来表达人物离世的想象。

其次,诗中“独向青云客,飞梦依旧曲”,所暗示的处于禅境中的人物。

其把自己比喻成“青云客”,表达了超越世俗的想法;而“飞梦依旧曲”的描写,则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由和逍遥。

王维诗作中的佛学意趣

王维诗作中的佛学意趣

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 ,并不都是心灵空虚寂灭
的反映 。他 的许多 山水 田园诗 ,在形 似 的基 础之 上力求 神 似 ,达 到 了 “ 意境浑 圆 ”的佳境 。在 他那 幽静恬 淡的造境 中 我们 往 往可 以发现 一 个 高 洁的 形象 ,这 个形 象 冷 中有 热 ,静 中有 动 ;托 迹于禅 ,越来越走 向 自然 。就拿 王维所 写的 《 鹿柴 》 《 竹 里馆 》和 《 文杏 馆 》来 说吧 : “ 空 山不 见人 ”是静境 , “ 但 闻人语 响” ,则是动 中有静 了。 “ 返 景入深 林 ,复 照青苔 上” ,更 是静 而且 幽 ,但我 们却从这 人造 的幽静之 中 ,看 到了 日影 的移动 。这种 只 闻其声 ,不 见其人 的境界 ,引导着 读者从 有限 的画面 中产生无 限的联 想 。使 人联想 到在 自然 界的活 动 ,在深 林 中的 自得之 乐 , 使 人 更 加 沉浸 在 没有 正 面 出现在 画面 上 的景 物 。 “ 独 坐 幽篁 里 ” ,写 的是 清 幽 的境 界 , “ 弹 琴 复长 啸 ” ,静 中 有着 动态 ; “ 深林 人 不 知 ”则 是从 客 观 世 界的 动 到主 观 世 界的静 ;而 “ 明 月来相 照 ” ,却又 从 客观 世 界 的动 , 衬 托 主 观世 界 的 动 了 。静 动 之 间 ,流 露 了诗 人 静极 思 动 的感 情 ,流 露 了诗 人 达观 随 遇 的乐 趣 。 太 阳已 经入 深 林 了 , 却 把 自 己 的余 晖 投 射 在 青 苔 上 面 ;诗 人 已经 处 在 “ 人不 知 ”的深 林 了 ,却 又 被 明 月发现 了早 已被 人 遗 忘 了的 “ 我 ” ,并 且 和 “ 我 ” 结成 了肝胆 相 照 的 朋友 ,这 到 底是 写 景 呢 ,还 是 抒情 ? 是厌 世 呢 ,还 是 乐 生? 实 际 上 ,前面 二 诗 ,都 是从 物 我 两忘 的境 界 中 ,透 露 出诗 人 闲适 的情 趣 与 高 尚的 情操 。于极 疏 极 淡 的画 面 中表 达 出 诗 人对 于 生 活 的热 爱 ,对 与 世 隔绝 的怅 惘 。诗人 正 是 以 至 冷 的语 言来 掩 饰 那 副至 热 的心 肠 ,既 见 诗 格之 高 ,更 显 情性 之 厚 。尤 其是 《 文 杏馆 》这样 的诗 竟脱 却 冷 漠 的 外衣 ,袒 露 出一 腔真 挚 的 热情 。他 以 “ 文杏 裁 为 梁 ,香 茅 结为 宇 ” ,比 喻 自己的 品德 和 才华 ,这和 屈原 的 “ 扈 江 离与 辟 芷兮 ,纫秋 兰 以 为佩 ” 简直 如 出一 辙 ,而 洁 己 以 “ 不 知栋 里 云 ,去 作 人 间雨 ” ,竞表 现 了霖 雨苍 生 , 舍 我 其 谁 的伟 大 气概 了 。难道 一 个真 正 “ 自顾 无 长策 , 空知 返 旧林 ”的 人 ,会 有 这样 的 积极 态 度 ? 王维 在 山水 田 园的 自然 中物我 相 亲 ,使 自我 的精 神 在 别一 世 界里 得 到彻 底 的解 放 。这 正 是 我 们在 品 读这 类 作 品所 蕴 涵 的禅 意 时需 要更辨证 、客观一些 的道理 所在 。 确实 ,王维诗歌 中的佛 学意趣是 个重要 的解读 角度 , 更是 一个 有太多 的 内蕴 可以挖掘 的博大 世界 。只有走 进这 个世 界 , 才能真 正读懂他 的诗 作。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摘要】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将佛教文化元素融入诗歌中。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意蕴,展现出深刻的禅宗意义。

通过对王维诗歌的解读,可以看出他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维的诗歌中透露出深厚的佛教色彩,展现出他“以佛入诗”的诗歌成就。

王维的诗歌在表现方式和内涵上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王维“以佛入诗”这一创作方式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解读他的诗歌作品。

【关键词】王维、以佛入诗、佛教思想、诗歌创作、佛教文化元素、佛教意蕴、禅宗意义、诗歌成就、辨析、认识评价1. 引言1.1 王维“以佛入诗”辨王维作为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雅、含蓄典雅的诗风广受推崇。

除了其诗歌形式上的骈文风格外,王维的诗歌还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倾慕和追随。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王维“以佛入诗”的探究。

王维一生钟情于佛教思想,其诗歌创作也有着深厚的佛教背景。

他深谙佛教禅宗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将这些启发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这种“以佛入诗”的创作理念,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凝练、深沉,具有超越尘世的境界。

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体现佛教文化元素的内容,如对山水的崇拜、对世俗烦恼的淡然态度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王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和韵味。

我们可以说王维的诗歌中充满了佛教的意蕴,表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蕴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诗人的诗歌世界及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内涵。

2. 正文2.1 王维以佛教思想为诗歌创作灵感的背景王维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王维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佛教徒,这也使得王维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维自小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山居秋暝》看王维的佛学思想

从《山居秋暝》看王维的佛学思想

佛教认为 人的一切痛苦来自欲望 割断欲望之绳 淡
泊名利 清静无为 心境就恬静快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辋
川别墅时写的 诗作描写山中的景色 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
求 从尾联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可以看出 诗人非
常留恋这山中的景色 就是说 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 当
然 关键还在于 随意 换言之 春芳歇不歇 不是王孙
易 以天道接人事 是本隐之以明显
感慨 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 专齐国之政 非必事势之 也 [5]P3073我们认为 二者皆有得于司马迁之本意 司马迁
渐然也 盖若遵厌兆祥云 [3]P1903说田氏代齐不一定是形势 认为 周易 虽然谈论阴阳之类微妙的内容 但它的思维
发展逐渐造成的 大概是遵循冥冥意志 完全符合占卜的预 方式却是推天道以明人事 因此本于天道的 周易 是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哪里看出这首诗的佛学
思想呢
1.空寂因缘
佛教认为 万物是由因缘条件组成的 其性是空的 即
所谓 四大皆空 也 王维受此影响颇深 所以他在许多诗
留不留的前提 可见诗人借 王孙 之名留在此山中 不是 春芳开得美 而是山中的静幽的环境切合了他恬静的心境
3.清幽意境 佛教信徒为了避开世俗的烦扰 往往会选择山中清净的 地方进行修炼 这首诗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环境 一个地 方 秋天的一个傍晚 大雨初霁 山中一片空寂 一轮皎洁 的月亮悬挂在天空 月光穿过稠密松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 驳的倩影 清洌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 发出 淙淙 的声 音 忽然 从远处山溪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欢声笑语 哦 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刚洗罢衣服笑逐着 准备回 家 亭亭玉立的莲叶纷纷向两旁披分 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 莹的水珠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莲塘月色的宁静 准 备捕鱼 诗作首联交代时间 秋天还是傍晚 地点 山中 而不是闹市 天气 刚下过雨 这一切都显示了环境的 空寂 颔联写景 写 明月 松间 清泉 石上 之 物 采用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的手法 写出山中明净 清幽 的环境 颈联写人 写 浣女 渔舟 显然是在远处山 下 听得真切 说明山的寂静 看得模糊 是因为淡淡的月 光 这也是反衬山上 山中的宁静 这种清幽的意境在王维 其它两诗里 也有鲜明的表述 如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趣——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趣——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夜静山静, 人静,心静,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 的效果。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禅理证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苍苔上。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即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 染,心念不起。此诗描写了空明寂静的意 境,表现了诗人忘我忘情。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哲学意趣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 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的思想 相吻合,也抒发了诗人不满现实的愤激之情。
《鹿柴》《竹里馆》是 “诗佛”的代表作,也 是中国古代禅诗的经典。
“静”是佛学的最高理想。即远离烦恼,断绝尘
累,寂然常往,充满幻想。实质是否定现实,抵 达内省和直觉的领悟。
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禅境—— 动中极静,静中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直探生命本源。
松风吹拂,衣带飘飞;山月清辉,琴声怡
情。表面上看,是写隐逸山间的生活,其 实是从世俗中解脱后,心灵抵达的闲适怡 然的境界。
——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
诗人。他的诗“精禅上理”,最能得佛理 禅趣之旨。故有“诗佛”之誉。
佛理禅趣是“好道”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因“好道”,而追求自然的宁静淡泊,居家
南山,陶然山水,领悟人生玄机。

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

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

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至唐代到达鼎盛时期。

这种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人,人称”诗佛”。

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佛教诗,据王辉斌先生检核《全唐诗》中王维的佛教诗共计四十二首。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佛教诗之一。

全诗共有二十四句,可分为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无有一法垢”为止的前十六句诗皆是在宣讲现实世界的万事万象都是虚无的佛理。

而剩下的四句则是在讲”遗米因赠”。

笔者主要就第一部分进行论述,以期阐述清楚这首诗所包含的王维的佛性观。

其所言佛性观,兹从三个方面简述。

体味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首先要了解王维的生长环境。

王维的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维摩诘梵文音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

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佛教中用来指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著名的在家菩萨。

这是因为王维的母亲崔氏就是信佛之人,家庭中的浓厚佛教气氛必然会感染青年时的王维。

其弟王缙亦信佛。

王维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

禅宗,尤其是南宗禅的兴起,契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也与老庄自然无为、退隐适意的人生哲学趋于一致,因此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推崇。

”外服儒风,内修梵行”在当时文坛上相当流行。

其次,还需要了解王维的仕途经历。

王维在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为太乐丞。

同年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事件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马参军。

开元十四年(729),自济州离任到淇上做官,不久便弃官隐居。

约为开元十七年(729),跟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

后受张九龄引荐为右拾遗,因张九龄被排挤而被贬谪为荆州长史。

后几经各地为官,起起落落,终于开元二十九年春辞官隐于终南。

因此可以看出王维在遭遇挫折时总是退避回内心世界,佛教禅门便成为其精神寄托之地。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导读:本文王维“以佛入诗”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王维“以佛入诗”辨(一)

王维“以佛入诗”辨(一)

王维“以佛入诗”辨(一)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有关诗人王维有什么之称

有关诗人王维有什么之称

有关诗人王维有什么之称王维为什么叫诗佛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他的很多诗远离尘世,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

因其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所以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出生的时候,当时的唐朝佛教影响力很大,他的父母都是笃信佛教,王维从小就被迫的熏陶,跟着信仰佛教,再加上很多诗人都是仕途不顺,爱写诗发发牢骚,引起别人关注。

后来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了寄托。

佛教的思想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脱离俗世困扰,仕途的不顺,也让他越来越信佛,渴望得到心灵的救赎。

再有一点就是,他的诗中就蕴含了大量的佛理和佛教思想,由于他是佛教徒,深受佛教的影响,在写诗的时候自然就把佛理写入诗中,让他的诗也得到了升华。

比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就透露出佛教禅宗空灵的禅意,引人深思,让人感受到无限的遐想。

王维自身的字是“摩诘”,这是典型的佛教用语,其含义为纯净无垢,没有污染,说明自己一颗佛心,不受凡尘俗世的沾染,在王维晚年,他也是避世去隐居,参悟佛理,将佛教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进行诗歌创作。

这样他的诗,出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的奇特现象。

综上所述,王维如此的笃信佛教,痴迷佛教,称他为诗佛不足为奇。

王维的文学成就王维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

王维创作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王维的诗,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作,这的确概括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很多,大多具有这种诗情画意融合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歌的佛性
导语: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
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

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

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

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段话来诠释《鹿岩》,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像这样有禅趣的诗歌是很多的。

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静寂,实即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

然而,关键问题是王维的山水诗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禅意诗呢?王维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

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其思想倾向更多的还是庄子的道家精神。

我们知道,集中地表现庄子的处世哲学思想是《逍遥游》及其它文章。

《逍遥游》所描述的人生是作者认为理想的人生,而文中所极力描写的圣人、至人、神人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的形象化,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富有禅意的山水诗中,都注重一个“静”字。

佛有定慧参禅,道有坐忘修身,都要求“静坐忘己”,排除杂念,进入精神的虚寂境界。

表面看来,二者的形式是一致的;可是,其目的却大不一样,佛家认为人生是苦海,修禅是为了断绝烦恼,并空天地,达到寂灭的境地,求得来世有个好的报应;而道家则根本不相信有来世,更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修道的目的是修身远祸,消除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顺应天命,合乎自然,为了求得今生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全面考察王维的山水诗,似乎找不到一个寂灭的意境,找不出求得来世有好报应的思想痕迹;相反,更多的是描写了自然的美好意境,抒发了今生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愉悦之情。

总之,王维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

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的信佛是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所寻求的一种寄托,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