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

合集下载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dòu)。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一段。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

古人指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书面上用圈(“。

”)、点(“、”)来标志。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句读:指对诗文词语作出的讲解。

这种训释,往往与作者、注家的本意相左,却符合时代风尚或当时口语,称为“句读之异”。

它可能有三种用法:先秦子学:战国时期,儒墨两派的学说虽然都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但在学术上仍有歧异。

孟子认为“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

而荀子则认为:“古之人所以不余欺也”。

孟子主张以孔子的话为准,荀子主张以墨子的话为准。

后来便分别被称为先秦子学和先秦墨学。

南北朝:即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分裂的时期。

经历了十六个王朝的更替,从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建立刘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结束。

天机:宋玉《神女赋》中的一句。

传说神女告诉宋玉:楚王将会宠幸她。

如果有客人,就向他求取用五光穿起来的衣服,用金玉装饰的帽子,还有人工制造的珍珠和翡翠做成的簪子。

但神女没有允许她以这些物品侍奉楚王。

后来神女自叹命薄,就赋此诗赠给宋玉,表示对他的忠诚。

南朝君臣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压迫,以至朝廷内外,都是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

所以大谈王霸,议论都在马上得来,所谓“登高必赋”。

流俗:指社会上一般人士。

前秦曾下令禁止文士作文,不过当时玄学已经形成,不能完全限制。

他们仍沿习用骈体写作,不过已改变古朴的面貌,追求声律辞采。

晋代也不重视文章,到了南朝,政权转移到江东,文士们也开始创作,却都是些应酬作品,像无病呻吟。

这时的文体,已从魏晋时的散体,逐渐发展为骈体。

《世说新语》:六朝人记载当时士大夫的言行轶事的书。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笔记小说集。

《论语》二十篇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因为孔子既是教师,又是政治活动家,所以《论语》中谈到他的思想学说,并非全是道德训诫,也有一部分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

《论语》涉及范围很广,在内容上兼顾了哲学、历史、教育、政治等各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古代百科全书。

句读之功:他们不是孤立地摘引古人的某一句话作为自己议论的依据,而是把诸家的论点综合起来加以发挥。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杨树达:“句读之事视之若浅,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一.句读与标点1 .何谓“句读”?“句读”二字连出,起自汉代何休(129―― 182)《春秋公羊传解诂•叙》:“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

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711―― 782)第一次给“句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以后学者们就一直使用这个定义。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颂咏,谓之读。

”(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

”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20世纪20年代,学者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读与句的分别,是语气未绝已绝的不同。

”这些都是从文章本身来给句读下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句读还不太一样。

我们所讲的句读,说的是“后人在读书时,给前人所著的文章断开句子”。

古人的书籍没有标点,古人著书也不断句,读者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2.我国古代给文章断句的符号。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打一“ i ”。

《说文》:“ L ,钩识也。

”大徐注音“居月切”。

今音“ju e:段玉裁《说文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为什么称作“句”呢?《说文》:“句,曲也。

从口,丩声。

”为“勾”之本字。

“勾”晚出,汉以前无其字,所书皆作“句”。

“ L”与“句”均有钩曲义,上古音又接近,于是“句”乃借为表示“1:褚少孙补《史记•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句 读

句   读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 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 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 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遇险,说:“周文王去世以后,文化 典籍不是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丢弃它们。我 死后就无法将它们传播下去;上天如果不丢弃这 些文化典籍,匡人有能把我怎么样呢?”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 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后来孔 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他的为人啊,发奋学 习时会忘掉吃饭,学到高兴时便什么忧愁都没了,在学 习中变老却一点也没感觉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 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 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 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 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 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 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 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 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句 读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 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 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后者断句, “国”和下文“直”、“贼”押韵。 而且整首歌在“兮”字后面的都是四个字或三个字 的一个句子。前者断句,在“兮”字后只有“何故” 二字,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合。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下面再看两个例子:
周有泉府之官(官署),收不售与欲得, 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资治通鉴》这几句话引自《汉书.食货 志下》,颜师古《汉书》注说得很清楚: “言卖不售者,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 出与之。”
“称贽”是一个词组,指宾客初次见主人时 送礼物。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本身字面上似乎讲 得通,但从句子之间,或是从上下文来看, 就不符合情理了,或是上下文意思矛盾。这 样的标点自然仍是不正确的。这种标点错误 是比较常见的,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请同学们看下例标点是否妥当。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按照上面的标点来理解,“以其道高”是 原因,“居径山”是结果,连词“以”就管 到“道高”为止。
其实,“道高”和“居径山”两句之间怎 么会有因果关系呢?难道只有“道高”才能 “居径山”吗?可见,这种标点是不符合情理 的。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当是:
了踉跄。
往:赠送
通:量词,篇;
相与:给你
如此了解了字词含义,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应该 是: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这里的“国”与下文的“直”、“贼”押韵。这
三个字我们现在读起来是不押韵的但它们在上古 的时候都属于“职”部。 从行文上看,这首歌基本上都是四字句,“兮” 字前面四个字,“兮”字后面四个字。“我无忠 诚兮何故”这一句在“兮”字后面只有“何故” 两个字,也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同。所以正确的标 点应该是: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五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 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 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 贼。’”
去 者 何 与 药
(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 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 不祥?”成与之。后十八岁,成病竟 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Hale Waihona Puke 再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自通 鉴》卷三十七)
这是不近情理的。兵士投水是为了逃命,淹死并 不出于自愿。“投水”后面应该加逗号,意思就 清楚了。这就是说兵败之后,士卒们争着投水逃 命,但在水中淹死的有十余万之多。正确的标点 是: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一般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 参乘居右。
四匹马拉的独辕车
我国上古时期,一般人乘车时都是立乘, 从车的后面登车,站立在车厢里 。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
辕门
1.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 入之处,仰起两车,并两车辕以表示门,称辕门 2.领兵将帅的营门。 3.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 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 1962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 察之。
•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 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 门塞窦,乃自后踰。”
《古书句读释例》(p.13)“此当以‘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十三字作一句 读。‘觳觫若’犹言‘觳觫然’。”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 之?(王力《古代汉语》p.305)
《古书句读释例》(p.25)“今案‘舍’ 当属上读。《说文·八部》‘余,语之舒 也。从八,舍省声。’《左传》云‘小白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孟子》以 ‘舍’为语之舒,犹《左传》以‘余’为 语之舒也。”
句读训练的重要性
• 《资暇集》引谚语说:“学问如何看点 书。”
• 古人非常重视句读能力的训练,教育蒙童, 首先从句读抓起。《礼记学记》:“一年 视离经辨志。”郑玄注谓“离经,断句绝 也。辨志,谓別其心意所趣向也。”
• 高诱《淮南子序》:“自诱少时,从古侍 中同县庐君,受其句读。”
•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也。”
通论:古书的句读
•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作者一气写下, 既不分段,又不断句,这种形式叫白 文。古人在读白文时,根据语意和语 气,在一句话应该停顿的地方,用简 单的符号把它断离开来,这就叫“句 读”。
• 用来进行的符号有两个:一句话的语 意已完为句,用“し ”号划在句末的
• 字旁来表示;一句话语意未完而需要 停顿为读,用“、”号点在字旁来表 示。
•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 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 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 掌似虎是也。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杂糅粘连
(孙)太初性通敏,华藻溜亮而质父交阳明先生,以道学自 任,多矜持。 (《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贤博编》,江苏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惟钱塘则不然,初望之一片青气,稍近则茫茫白色,其 声如雷,其势如山吼掷;狂奔一瞬,至岸,如崩山倒屋之 状。 (《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页)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 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 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 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三 古书标点中的主要问题
当断不断
岭南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 (《资治通鉴》,1956年 中华书局版,第3745页) (李欣)少举进士,当得官弃去乌巾布裘为道人。 (《春渚 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不当断而断
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 (《汉 书·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东坡 志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页)
误读会造成校勘的失误 错误的句读会导致校勘的失误,造成误改、误删、 误补、误乙。
有利于古籍整理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标点可加深对古书内容的理解。
如《庄子. 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5
——古书中记一人之言,为了表示
停顿或改变话题,往往中间加
一个“曰”字。
《礼记· 檀弓》:‚公瞿然失席曰: ‘是 寡人之过也。’曰,
‘寡人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6
• 意义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
(要“明制度”,包括天文、 地理、职官、风俗等)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7
﹡山阴公主,帝姊也 ……尝谓帝
——者、也、矣、乎、
焉、哉、耳、夫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6
2)古汉语的句型特点
·· ·也。 ·者·· 无乃·· ·乎?
何·· ·之有?
奈·· ·何? 岂·· ·哉?
不亦·· ·乎?
何以·· ·为? 以·· ·故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7 3)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上下文逻辑关系 ﹡《资治通鉴》:
‚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 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杜预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 为
陈氏。‛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2
4)古书介绍一个人物,通常在传首合称 其姓名,下文则只称其名,不称其姓。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 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 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 ‚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史记· 黥布传》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3
二、参考旧注பைடு நூலகம்
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 其 为 陈 氏 矣。‛ ——《左传· 昭公三年》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0
• 关于人名
1)《史记》等古书在人名前一般冠以官
衔或封号。
﹡《明史· 王锡衮传》:
‚欲楫还朝,锡衮调吏部尚书。李 曰宣下狱,遂掌部事。‛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1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書的句讀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要自己斷句。

斷句是讀書的前提,是一個最基本的功夫。

这给我们今人讀古書帶來了很多困難。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古書標點的知識,並能給一定難度的古籍標點。

一、句讀1古人斷句的符號古人非常重視斷句。

《禮記·學記》中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高誘《淮南子·敘》曰:“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韓愈《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足見古人對斷句的重視。

無論童叟初學,還是儒林解經,都把句讀訓練當作首要內容和重要訪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話結束的地方,畫上一個圓圈或者畫一個豎勾“亅”(jué),這就是“句”。

而一句話語意未完,需要停頓的地方,在兩字中間點上一點(丶),這就是“讀”(逗)。

2古今斷句的區別古人斷句僅要求弄清一個句子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結束。

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係,更不能說明每一個句子所表達的語氣。

而現代的標點符號則不同,它不僅能將句子的起訖用適當的符號標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間的層次關係(如複句),以及說明句子的語氣。

如感歎句用感嘆號,陳述句用句號,疑問句用問號等。

二、如何標點古文(一)標點古文的步驟1通讀全文,深入理解標點古文,切忌看一句斷一句,因為它缺少整體觀念,容易支離破碎。

一定要通讀全文幾遍,深入理解其內部關係,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點詞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斷句在全面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開始斷句。

先斷開,不必管用“句”還是用“讀”,更不必想用什麼符號。

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確定標點符號,細加斟酌仔細琢磨每句話的語氣,然後一一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二)標點古文的方法1細審文理、詞義斷句斷句首先要弄清詞義,在此基礎上弄清楚句義,然後段意,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把文章內容搞清楚,才有可能斷得正確。

反之,如果字、詞、句、段都搞不清楚,標點就很難正確了。

如:(P1、2)今有聲於此耳聽之必慊己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己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有味於此口食之則慊己食之則使人瘖必弗食(呂氏春秋)慊qiè,滿足;qiǎn,憾,恨。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 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 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 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司马迁作《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丘生而叔梁纥死, 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 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朝父 之母诲孔子父墓 ,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误):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 类。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实论之,天体非气也。 (《论衡· 谈天》) (误):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五侯 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 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吁夫不可悔兮,宁早自贼。”(《汉书· 高五王传》)

从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判断句子
从表序数和表顺序的词语判断句子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 情。形者,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临时之宜、进退 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资治通鉴· 汉纪 二》)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 得。(《论语· 季氏》) 通过句中表疑问的词语判断句子 如:“何(曷、盍)”、“胡”、“奚”、“安”、“焉”、 “谁”、“孰”。 从表言词语判断句子 如:“曰”、“言”、“谓”、“告”等。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1. 何为“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叫做“读”。

马建忠《马氏文通·论句读》:“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2.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古书没有标点,有时候会闹笑话。

《尚书》:夔有一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主)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d.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a.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b.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古书没有标点,古人读起来也很困难,《后汉书·班昭传》:“《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

”3.句读与标点的异同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不完全一样。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如果是古代断句,就是都加圆圈,“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

“技经肯綮之未尝”和“而况大軱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具体来说,句读与标点的不同主要有下面两点:(1)现代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什么事古书上的“句读”,它与现代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

什么事古书上的“句读”,它与现代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

什么是古书土的“句读”,它和现在我们用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古书的“句读”,是古文中语意停顿的记号, “句读”可视作现代标点符号的雏形。

我们知道,未经整理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论语》开头有段孔子论学的文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按古书的“句读”,则为“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此段“句读”据《十三经注疏・论浯注疏》)。

从上面一段未加“句读”和加“句读”的文字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句读″是在文意需要停顿的地方加上一个“。

”点,表示读到这里,应该停顿一下,在文章中加上“句读”,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古人教学生读书,先是识字,然后是读文章,因此教“句读”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例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代断句最初不是用“。

”号,而是用“、”号,据《说文》解释:“、(zhu三声),有所绝之而识之也”。

前人往往在句中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后来才改用上引《十三经注疏》中的圈号“。

”来表示。

据此,有人认为句末停顿叫“句”,句中停顿叫“读”(dδu)。

此说可各参考。

前人读书是十分重视“句读”的。

如汉何休枣《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中就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例如标点本的《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话: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就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在城破之先,就带妻子儿女逃命。

文中的“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着”的意思,困此吕叔湘先生在《“通鉴”标点琐记》中指出这段话应如此标点方与原意相吻合:“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末败,将妻子出。

”又如有人这样标点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句 首。 (6) “曰”后通常点开。
5. 要充分利用古文的习惯句式。 (1) 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 ……者,……也。 (2) 被动句: 为……所…… ,见……于……。 (3) 疑问句: 奈……何,不亦……乎。 得无……乎,何……之有。 (4) 提宾句: 唯……是(之) …… 。
6. 要充分利用文体特点 (1) 韵文 (2) 对偶和排比 7. 要掌握一定的文史知识。 8. 要注意复核和调整 (1) 阅读全文 (2) 断句(全部用“○”号。) (3) 加标点 (4) 复核调整
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伤寒论集注》 第269页,人卫出版社1957年版)
2. 不当断而误断 例:凡人大劳、大欲、及病后、久病
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 (《温疫论评注》第282页,人卫出版社 1977年版)
(葛根汤方)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 似有汗,不须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及 禁忌。(《注解伤寒论》第67页,人卫出 版社1972年版)
第五章 句读
第一节 句读的名称、符号和位置
一、 句读的名称 “句读”一词最早出于东汉何休《公羊
传 解诂·序》。
句读的别称有:句投、句断、句度、句 逗等。
句和读的区别:语气绝为句,半绝为读。
二、句读的符号
1. 点号:①芝麻点 、 ②圆点 ·
2. 圈号: ○
3.
(主要用来标志古书段落
和章节的划分。)
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4. 要充分利用古汉语的语法标志。 (1) 语气词 ① 句尾:乎、耶、欤、哉、焉、耳、 矣、也。 ② 句首(发语词):盖、夫,今夫、 若夫、且夫。 (2) 叹词:噫、嘻、吁、嗟乎、呜呼。 独立成句。
(3) 时间副词常置于句首:今、昔、今者、 向者、古者。 (4) 某些连词常置于句首:苟、故、则、 抑。(“而”一般在句中) (5) “是”常作代词,当全句主语,置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

断句是读书的前提,是一个最基本的功夫。

这给我们今人读古书带来了很多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书标点的知识,并能给一定难度的古籍标点。

一、句读1古人断句的符号古人非常重视断句。

《礼记·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高诱《淮南子·叙》曰:“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对断句的重视。

无论童叟初学,还是儒林解经,都把句读训练当作首要内容和重要访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画上一个圆圈或者画一个竖勾“亅”(jué),这就是“句”。

而一句话语意未完,需要停顿的地方,在两字中间点上一点(丶),这就是“读”(逗)。

2古今断句的区别古人断句仅要求弄清一个句子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不能说明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而现代的标点符号则不同,它不仅能将句子的起讫用适当的符号标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复句),以及说明句子的语气。

如感叹句用感叹号,陈述句用句号,疑问句用问号等。

二、如何标点古文(一)标点古文的步骤1通读全文,深入理解标点古文,切忌看一句断一句,因为它缺少整体观念,容易支离破碎。

一定要通读全文几遍,深入理解其内部关系,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点词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断句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开始断句。

先断开,不必管用“句”还是用“读”,更不必想用什么符号。

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确定标点符号,细加斟酌仔细琢磨每句话的语气,然后一一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二)标点古文的方法1细审文理、词义断句断句首先要弄清词义,在此基础上弄清楚句义,然后段意,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把文章内容搞清楚,才有可能断得正确。

反之,如果字、词、句、段都搞不清楚,标点就很难正确了。

如:(P1、2)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己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己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则慊己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吕氏春秋)慊qiè,满足;qiǎn,憾,恨。

慊己:使动用法,使自己满足。

瘖yīn,嗓子哑,不能出声。

正确的标点如下: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己,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

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己,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

有味于此,口食之则慊己,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

2利用常位于句首句尾的虚词断句有些虚词常置于句首,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以之为参考,进行断句。

(1)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语气词:夫(且夫、若夫、今夫、故夫)、盖、唯(维、惟)。

连词:苟、即、使、若、即使、向使代词:吾、余、女如果在文中遇到这些词,一般要在他们的前面断句。

注意:“夫”字,它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又可以作句尾感叹词。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2)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焉、尔、耳、哉、乎、与(欤)、耶、而已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3、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常用的句中语气词有:……者,……也;……者,……;……,……也;……,……;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孟子》)这些词的使用,表示句中的停顿。

对于既不用“者”,又不用“也”字的判断句,断句时要注意: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夫鲁,齐晋之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3利用声律韵脚断句这主要针对古代的韵文。

古代诗词曲赋讲究押韵。

而押韵时韵脚和谐,而且句数、字数往往固定,我们可根据其中的规律加标点。

如:(P5、6)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另:散文中也常夹有韵句。

如:(P7、8)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深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深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前赤壁赋》)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水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镝腷臆谁诉(李华《吊古战场文》)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镝,腷臆(郁结、愤懑)谁诉。

(李华《吊古战场文》)4据排比句式、对偶句式来断句(P9、10)如: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这一个依银铮步瀛州这一个吹铁笛依幽岩这一个弹锦瑟上孤舟(王安石《竹叶舟》)这一个依银铮,步瀛州;这一个吹铁笛,依幽岩;这一个弹锦瑟,上孤舟。

(王安石《竹叶舟》)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5根据语法习惯断句根据语法特点断句,主要抓以下两个方面:A 是抓动词(谓语)离析短语,寻找句子成分断句一般说来,一个句子不能没有谓语,找到谓语后,一般前面的名词、代词是主语,主语前可能有定语,谓语前可能有副词充当状语,其后有名词、代词作宾语,有副词、数量词、动宾短语作补语,宾语前也可能有定语等。

例如:(P11、1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告子下》)译: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

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憾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奋发而创造,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

以上引文标点就是按照离析动词,分析连带成分做出来的。

B 是按固定句式断句为……所……; 见……于……; 见……;于……。

为……;被……如……何;若……何;奈……何无乃……乎? 不亦……乎? 得无……乎?何……之有? 何以……为?6根据前人注疏断句凡是前人加注的地方,一般就是前人认为应该断句的地方。

如:(P13、14)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包曰可使南面言任诸侯治[疏]……仲弓问子桑伯子王曰伯子书传无见焉子曰可也简孔子以其能简故曰可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孔曰居身敬肃临下宽略则可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包曰伯子之简太简子曰雍之言然[疏]……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三、句读标点错误原因分析1意义不明(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P15、16)A庄蹻jiǎo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兵利革哉?(《史记·礼书》)《史记索引》在“四”和“哉”下断句,意为此处可断句。

据其意,上句则断为: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兵利革哉。

这样司马贞将“参”义及全句的意思全搞错了。

错因是误认“参”为动词,实际上“参”即“三”,与“四”连读,“分而为四参”即“四分五裂”。

此句出自《荀子·议兵篇》:“楚分而为三四”。

此文略变。

此为不当读而误读,当属上而误下。

正确标点应是: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

是岂无坚兵利革哉(《史记·礼书》)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汉书·项籍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颜师古注:“鍉与镝同,即箭镞也。

”故此句当标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C(臧)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无事”义为没有必要,故当标点为: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论衡·问孔》)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P17、18)A《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

左右将。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张守节《正义》:“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

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B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

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

(《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泰山、华山、嵩山都属于五岳。

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

当标为: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

C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

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袁枚《黄生借书说》)“通籍”是指做官,过去中了进士,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叫做通籍。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2语法不明(P19、20)A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就语法来说,古汉语没有在疑问语气后再加“不”的疑问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B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论衡·谈天》)这是一句选择问句。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C是故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

以思其民困。

(《礼记·乐记》)这里“以”是连词。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音韵不明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协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谓不能明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