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课件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PPT免费课件
第3单元 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导入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和发 展。地球又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飘忽变化的白云,波涛汹涌的海洋,雄伟巍 峨的山脉,把地球装点得绚丽多姿。地球的构造是怎样的?是什么力量让沧 海变成了桑田?为什么经常发生火山、地震和泥石流现象?
千米
组成,呈固态
存在软流层,
地壳以下到2900 千米
地壳和地幔的 顶部(软流层以 上的部分)共同
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
外地核 内地核
2900千米以下至 5000千米处 5000千米到 6371千米
呈液态或熔融 状态
固态
随堂练习
地球的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包括地壳和地慢顶部 C.包括地壳和地慢 D.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5.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巩固练习
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多少天?
4×107米÷(5×104米)=800(天) 3、毛泽东有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要真正 日行八万里,应该坐在地球的( B ) A、北极 B、赤道 C、湖南 D、延安
地球形状的证明
卫
星
上
陆地
拍
摄
到
的
海洋
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 力非常有限,且科学技术的落后。
地球形状的证明
A
登 高
A
B
望
C
远
B C
通过比较不同表面不同高度处所观察到 的视野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地球形状的证明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路线图
西班牙
太平洋
大西洋 南美洲南端
印度洋
太平洋
小学科学探索地球课件ppt
地质年代划分及意义
地质年代的划分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 ,如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地质年代的意义
地质年代是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据,也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 重要参考。同时,了解地质年代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环境的变化和预测未来 发展趋势。
03
影响
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变化加剧,极 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生 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
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龙卷风、热浪等,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会造成严重影 响。
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大气层能够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稳定,以及为地球上的 生物提供必要的氧气和水分等。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能够让 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而阻止地
面热量散发出去的自然现象。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 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 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致 。
地球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热 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大 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每种 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温度和降
水特征。
气候变化与影响
地球气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的共同影响。气候变化会对 地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
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海洋污染需要从源头控制污染排 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研发,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课件ppt
测绘技术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更直观了解地球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模拟地球的真实场景,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 地球。
地球模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地 球的运动规律和形状特征。同时,还可以模拟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环境等条件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古代中国哲学家
如庄子等,也对天地形状 进行了哲学思考,但并未 形成明确结论。
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方法及结论
肉眼观测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肉眼观测太阳 、月亮和其他星体的运动,来推
测地球的形状。
仪器观测
虽然古代缺乏现代天文仪器,但一 些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已 经能够使用简易的观测设备来观测 天体。
观测结论
多数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地球是球形 的,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未得到广 泛认可。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对于地球观念影响
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和文化交流 渠道,东西方文明开始相互了解
和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佛教传播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将印度的 地球观念带到了中国、日本等地
。
西方科学传入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西方列强 的入侵,西方的地球观念开始传 入中国等东方国家,并逐渐取代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地球形状变化原因及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形变
地球自转
01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导致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出约21千米,
形成椭球体形状。
地球公转
地球的基本形状
地球的基本形状
地球的基本形状:
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其实,关于地球的长相,科学家们也曾经存有争议。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不可能是正球体。
地球(英文名:Earth;拉丁文:Terra)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
地球表面的大约29.2% 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
剩余的70.8% 被水覆盖,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水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复习整理及思维导图-课件
日晷
日晷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思维导图
影子
产生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变化
一天中影子变化
长短 方向
影子长短:长-短-长 影子方向:西-东
日晷
韦恩图 模拟实验 太阳>月球
月貌
太阳
对比
月
地球
球
月相
正面 背面
变化规律:缺-圆-缺
上半月:圆弧在右 下半月:圆弧在左
暗:多月海盆地
亮:多山区高地
环形山 陨石撞击
亮:多山区高地
环形山 陨石撞击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思维导图
影子
产生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变化
一天中影子变化
长短 方向
影子长短:长-短-长 影子方向:西-东
日晷
韦恩图 模拟实验 太阳>月球
月貌
太阳 证明
对比
月
地球
地球形状
球形
球
地貌 海洋>陆地
月相
正面 背面
变化规律:缺-圆-缺
上半月:圆弧在右 下半月:圆弧在左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思维导图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思维导图
韦恩图
太阳
模拟实验
对比
月
地球
球பைடு நூலகம்
太阳>月球
月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思维导图
影子
产生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变化
一天中影子变化
长短 方向
影子长短:长-短-长 影子方向:西-东
韦恩图
太阳
模拟实验
对比
月
地球
球
太阳>月球
初中科学课件《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课(PPT)1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16.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D ) A.“神舟十号”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B.站得高,看得远 C.月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弧 D.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
自我挑战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17.不考虑波浪潮汐的因素,大洋洋面的形状是( C )
A.水平状的 B.起伏状的
D8..下地列球诗内句部能圈够层说、明岩地石球圈是、一地个壳球体的是( )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 1C..从岩太石空圈拍、摄地的幔照、片地可核以看到壮美的地球景象: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地球形状近似
B(2.)粉岩笔石在圈球、面上上地由幔近顶及部远、移地动壳时,
。
假(2)如粉有笔一在天球你面真上的由能近在及地远面移乘动坐时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C.球面的
D.不规则的
18.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B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自我挑战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挑战自我
19.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赤(1)道地半壳径的是平均厚度约为1,7两千极米方,向是的地半球径圈约层为结构最薄的一层。,仅差0.
一千河”诗中的“地”是指( D )
A.井冈山
B.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
C.延安
D.赤道
13.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该“液态区”位于( B )
A.地壳
B.地幔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地球的形状》课件
新知讲解
3
麦哲伦船队环球旅行航海线路
新知讲解
麦哲伦
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从西班牙圣罗卡港浩浩荡荡地出发,向
巴西海岸驶去。他们]横渡大西洋来到巴西后,沿南美洲的东岸南下。并于1520年4月到
达圣胡利安港。1520 年8月,一艘船沉没,另一艘船逃跑,剩下的三艘船历尽千辛万苦,
38天后驶进了一片碧波浩瀚、风平浪静的汪洋大海,水手们给它起名叫“太平洋”。横渡
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新知讲解
2 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我们分别找材料做模拟实验。 实验1: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
驾驶员驾驶帆 船的速度要一 致,不要太快!来自观察者眼睛 要平视观察!
新知讲解
2 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实验目的:观察“进港和出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小纸片、地球仪。 实验猜想: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 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新知讲解
2 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做一只帆船,插一根火柴作为桅杆。 (2)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让帆船在地球议上移动模拟航行,观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情况。 (3)让帆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 (4)比较并解释帆船在地球仪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时所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同时据此猜测 地球的形状。
新知导入
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
天文望远镜
卫星科技
航天科技
新知讲解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并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呢?
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 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 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课件)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巨大而多样的行星。
小学科学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的不同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形状、地球的不同层次以及与地球形状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地球并不是完全圆形的,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形。
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的“近似椭球形”。
你可能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圆形呢?原因是地球自转的作用,导致地球在赤道周围稍微膨胀,从而形成了这种扁平的形状。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地球的不同层次。
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层,它包裹着地球的表面。
地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其中包括陆地和海洋。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它是地球的最大层次,也是最厚的层次。
地幔由固态岩石组成,它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可以发生岩浆的形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也是最热的层次。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但它的温度非常高,使铁和镍处于液态状态。
地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个磁场对地球和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影响。
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不同层次之后,让我们来学习一些与地球形状相关的重要概念。
首先是地球的赤道和两极。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想象线圈,将球体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它是地球的最大周长线之一,也是太阳光直射的地方。
两极则是地球的两个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点,南极和北极。
其次是地球的经度和纬度。
经度是一个想象线圈,通过地球的两个极点和赤道,将球体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经度以0度开始,向东和向西分别为正负值。
纬度则是一个想象线圈,与赤道平行,将球体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它的参考线是赤道,向北和向南分别为正负值。
最后是地球的地形特征。
地球的地表有许多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地球上的山脉是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而平原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
河流和湖泊则是地表水的形成。
总结一下,地球的形状是近似椭球形的,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层次。
《地球的形状》(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1
教材解读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这个常识,学生都知道,所以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明确了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
这是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中毋庸置疑的一个观点。
但是学生并不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生活阅历中的观察和实验,也比较难让学生发现地球是球体的这个认识。
就像古代人没有这种科技力量,他们也无法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因此本节课将学生带入古代生活,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概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体会人类探索未知的艰难,以及科技力量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带来的影响。
在古时候科技力量薄弱时,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猜想。
可随着观察,古代人们发现原有的猜想或认知,无法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产生了认识冲突,提出新的假设。
学生模仿古人,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是否能得到生活现象一样的结果。
可是打破原有根深蒂固的认知,科普一个新的认知,是需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
直到麦哲伦环球旅行、人类通过卫星在外太空拍摄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才被所有的人们所认同。
同时,本节课也藏了一条暗线,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认识到地球是球体,更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本单元教学内容多数都是以“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这4个板块开展的,并且每个探究实验一次科学建模。
因此每一节课都是从聚焦生活大问题开始,进行疑模、设模、建模、研模、拓模。
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观察、分析、推理、发现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科普读物、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
所以本节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没有目前科技的时候,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古代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根据课外读本,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对古人的猜想与神话故事有一定了解。
地球的形状+示范教案
6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3.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4.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5.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6.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7.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船模型(带桅杆)、瑜伽球、正方体、乒乓球、纸板屏、手电筒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海岸观船。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预设】球体。
【讲述】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
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
【展示】展示图片。
【过渡】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人类认识地球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形状”一探究竟吧。
【新知讲解】知识点:地球形状【展示】展示古代推测地球形状图片。
【讲述】古代没有高科技,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地球的形状,例如: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而古代中国人则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又名“盖天说”,他们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意思是说,蓝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盖子,大地像块四方的棋盘。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古巴比伦人则把大地想象成一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更相信神灵。
三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解读完整版课件
14.2.2知 道地球陆 地表面有 河流、湖 泊等水体 类型。
15.1举例 说出人类 生活离不 开淡水、 树立节约 用水的意 识。
核心概念 具体概念
太阳
月球
地球
课时分布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方式获取天体信息,并描述天体的外部特 征;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推理论证实验猜想; 3.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模拟实验结果; 能在一天之中坚持观察和记录影子变化情况,制作 简易日晷,并分 析规律; 4.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资料; 5.能利用韦恩图的方式收集整理对比两个天体的信息。
四下 四上 三下 三上
岩石与土壤
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
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
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
太阳、地球和月球 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
天气
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二下
二上 我们的地球家园 一下
知道与太阳、月球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知道 天气、土壤等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查阅资料—课外资料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无意识查阅—有意识查阅
“要我学”—“我要学 ”
5.《月球-地球的卫星》
问题驱动查阅资料
维恩图和问题库
没有生命
月球适合人类生存吗?
没有生物
月球适合怎样的生物生存呢?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月球背面 ?
卫星、真的很冷吗?……
教师资料与学生资料相结合 查阅资料的指导
3.6《地球的形状》教案
3.6《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材解析】《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曲折又漫长的,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最早人为地球是方形的,即“天圆地方”,这种认识能解释一些人们看到的现象,然后也出现了很多无法解释的难题。
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逐渐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这一观点,本节课我们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面对复杂而抽象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怎样剥茧抽丝,运用简答的材料来完成抽象问题的模拟实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图片、视频等已经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但缺少对结论的思辨。
通过本课,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从新思考这一问题,并通过猜想、预测、实验、总结等过程,逐步深入的探索科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二、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解释、描述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 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三、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求索,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思考。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人们的不断的去探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模拟实验的内在设计思路,能通过实验结果思考及推理。
难点:培养抽象问题具象化解决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船模、塑料球、手电筒、立方体、球体、白板或白纸(屏)。
【教学过程】一、聚焦1.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那么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球体)2.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是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生活中、与人交流中,善于倾听,这是一个固定的结论,那大家想一想,在古代,科技水平比较落后,那时候的人们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呢?3.今天就让我们重走古人探索地球的旅程,和他们一起探索地球的形状。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课件
1
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天是圆的,地 是方的。这和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同。
我国古代对于天地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于天地的认识十分丰富,在观察自然的基础 上,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提出了他们对宇宙的看法。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影响较大的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宣 夜说。
我国古老的数学书《周髀算经》中,有“方属地,圆属天, 天圆地方”的记载。在《晋书·天文志》中也有“天圆如张盖, 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宇宙学说——盖天说。
科学 教科版 三年级 下册
地球的形状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 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 学探索的兴趣。
当人们的活动范围还很狭小的时候,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 逐渐产生了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是以观察者为中心对天地 关系的直观感受。但是随着古人活动范围的扩展,他们发现在 任何地方观测天空都很相似,那么天和地的距离不就是一样的 吗?于是盖天说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天就像盖着的斗笠,地就像倒扣的盘子)这样的的说法。
东汉的郄(qiè)萌提出了宣夜说,在他看来天空没有物质, 因此抬头仰望天空,感到它又高又远没有穷尽。日月星辰,都 浮在天空之中,他们凭借气来运行。所以我们看到天上的星辰 运动有所不同,有的出现,有的消失,有的飞来,有的远去, 这都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固定在天上的缘故。
2 但有一些现象,却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
现象一: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 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六课地球的形状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又 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个球体的呢?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 见船的桅杆。
“地是方的”没办法解释的现象2
现象:在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 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如果地是方的,那不可能出 现上面这样的现象啊!
麦哲伦: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 地球一之后,人们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概念。
虽然有的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形的, 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直 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 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朝着 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 到了出发地。这样,人们才开始接收地 球是球形的观点。
活动手册
把你模拟实验的观察 结果画下来,并推测 一下地球可能的形状。
模拟实验
船模在球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 船身;在平面上帆顶和船身一起出现。
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四个阶段: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不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 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 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 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 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最早球体说的提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 斯学派最早提出西方“地球说”猜测。
他们常常结伴登上高山观察日出日没, 在曙光和暮色之中发现出港的远方航船的 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的。而且 古希腊人崇尚美学,许多学者认为既然地 球是宇宙的中心,那它的形状一定是宇宙 中最完美的立体图形----圆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