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

合集下载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Brenda Lu一、关于我国的利率体制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已开放,初步形成了以供求关系为依据的价格形成机制。

然而,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金融资产的价格—利率机制的形成,仍受到严格的管理。

利率管制使得金融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妨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因此近年来,金融体制及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利率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一个无法绕过又迫在眉睫的改革攻坚战。

利率体制改革,简而言之,就是将利率管制改革为利率市场化。

20世界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着眼于定价机制变化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由市场主体决定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和公开市场那个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证词的一种机制。

也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简而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有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反映的是供求关系。

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及风险结构应当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选择。

(3)同业拆借利率或长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4)政府或中央银行拥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其中,金融机构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

三是利率市场化也反映客户有选择权。

四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率范畴非常类似于价格范畴,也有人称利率是一种价格,即使用资金的价格。

在大力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中国,利率正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范畴,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并由此讨论我国未来利率政策的改革取向。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1949-1998)(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1949-1978)1.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全国解放之际,我国政府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三家革命根据地银行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

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抑止飞涨的物价、筹措积累资金恢复经济和改造私营工商业,中国人民银行首先采取高利率政策。

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表规定,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高达月息150%;6个月以上的可面议,活期存款利率也有30%。

相应地,贷款利率高达90210%(对私营商业贷款),其它类型的利率也都很高。

这一利率水平高于当时物价上涨幅度,高利率政策有效地打击了不法商人的囤积居奇活动,同时吸引了大量资金,增强了银行的实力。

1950年初,全国物价稳定趋跌,高利率政策无论对银行经营还是对工商业经营都已不再合适,中国人民银行就根据物价水平、各行业利润水平及时调整利率。

1950年5月份规定的一个月定期存款月息降为15%,贷款利率也相应调低为最高不超过30%。

此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于1951年2月和1952年6月进一步调整利率水平,到1952年6月,一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降至7.5%,一年期的也只有12%。

此外,还统一了关内各区行的利率。

在这段时期的利率政策调整上,人行主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对国营、集体和私人区别对待,以兼顾各方面要求;二是既注意不脱离市场,又不追随于市场之后,快速反应、朝订夕改。

利率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研究

利率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研究

利率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研究作者:李真真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6期【摘要】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对我国整个经济调控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且日益为中央银行所重视,成为我国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利率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效果一、近些年我国所采取的利率政策与宏观经济效果分析(一)利率变动对我国GDP的影响根据支出法来表示可知GDP=C+I+G+X-M,G代表政府支出,C代表最终消费,I代表投资,X-M代表进出口贸易差额。

由于贸易进出口在GDP当中所占份额较小,故在宏观经济学中,利率变动对GDP的作用主要通过对投资、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实现的,即利率的投资和消费效应。

下面我们分析我国的利率变动对GDP影响效果。

2007年我国连续六次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而从GDP的同比增长比率来看,GDP的浮动与利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007年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2008年连续调低基准利率是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是,从2007-2008年GDP每季度同比增长比率来看,2007年保持在14%以上的高比率,而2008年却相反维持在11.3%以下,这反映了央行利率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010年至2011年多次调高利率,GDP季度数据出现一定下滑,短期看到利率调控的作用效果。

2012年6月,由于GDP增长率持续下跌,为促进经济增长,央行下调基准利率,三季度经济增长稍有回转。

综上分析可见,央行的利率政策的效果对GDP的影响还不是很显著。

(二)利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稳定价格总水平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货紧缩。

近几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通过利率变动来调节我国的物价水平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提高利率也是我国采取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国近年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及其政策含义分析

我国近年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及其政策含义分析

我国近年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及其政策含义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文章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利率下调和随后2004年开始的连续4次利率上调出发,研究这两轮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并体会其中的政策含义及目的。

总结了驱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为预测利率走势提供依据,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标示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

关键词:利率调整;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含义现代经济中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递过程中的枢纽,因而历来被各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发展的10年中我国利率基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特点鲜明的两轮利率大调整。

1996-2002年,通过连续八次降息,以及随后新的加息通道的形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值得研究。

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两轮波动如图1所示:一、1996年至2002年八次利率下调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从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人民币利率连续8次下调,平均约每8个月即下调一次,幅度之大,史无前例。

通过连续降息,利率水平从高位一直调至低位,达到建国五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年期存款从年息%降至%,降幅达82%;一年期贷款从%降至%,降幅为57%。

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个百分比,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个百分点。

且总体来看,期限越长降幅越大。

五年期存款比一年期存款降低多个百分比,贷款多个百分比。

这八次降息幅度大、密度高,分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含义,进行逐次观察。

1996年两次降息:反通货膨胀的尾声1993年,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利率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我国利率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收 稿 日期 :0 7—0 20 7—2 1
作 者 简 介 : 毅 林 (96 , , 江 温 州 人 , 江 工 商 大 学 金 融 学 院 副 教 授 , 要从 事 货 币 政 策 与 银 行 管 理 研 究 。 汤 J5 一)男 浙 浙 主
维普资讯
6 4







20 钜 08
利 率水平调 整 趋势 , 国人 民银行对 存 款类银行 机构 基准 利率 的调整 基本 上可 以划分 为以下 三个 阶段 : 中 第一 阶段 为 19 94—19 9 5年期 间 。在该 阶段 , 国宏 观调控 的主要 目标 是克 服 经济增 长过 热与 抑制严 重 我
施并不 能 改变社 会公 众 的 经济行 为 与 国民经 济 实际运 行 的轨迹 , 而 无法 达 到 中央银 行 宏 观调 控 的预 期 目 进
标 , 际结 果甚 至完 全 与宏 观调控 预 期 目标 相 背 离 。利 率 政 策效 应 的 这 种客 观 性 质 , 过 分 析 我 国在 19 实 通 94

20 0 4年期 间 的利 率政 策 实施情 况 能够 得 到实证 。
从 理论 与 实践 来看 , 中央银行 对 利率 水平 和利率 结 构 的调 整 与 同期 的通 货 膨胀 率 的变 动 直 接 相关 。这
种 相关 性可 以在 图 1中得 到 直观 的证 明 。为 了进 一步 说 明利 率 政 策效 应所 具 有 的客 观 性 质 , 析 图 1中的 分
的通货 膨胀 。 中国人 民银 行采 取上 调并 保 持 高利 率 水平 的利 率政 策 予 以 配合 。 随着 通 货膨 胀 得 到有 效 抑 制与 国 民经 济运行 实 现“ 软着 陆” 我 国 的利率政 策实 施呈 现 出正 效应 。 , ,

我国利率管理制度

我国利率管理制度

我国利率管理制度一、引言利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价格,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价值之一,其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利率管理制度是国家对金融市场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我国,利率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

本文将从我国利率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现行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我国利率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利率管理制度主要以国家统一、计划管理为主。

在这一阶段,国家对金融业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各种金融机构的利率几乎都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和管理的。

这一时期,我国金融体系主要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对外资金的利率则由国家严格管理和控制。

(二)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推动了我国的利率管理制度的变化。

首先,在银行业的改革中,国有银行逐渐脱离了国家的直接指令,开始具有一定的自主经营和管理权。

其次,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也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也带来了对利率的竞争与调节。

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也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国际化,对我国利率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我国利用利率管理制度实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通过调整benchmark 利率来影响整个金融市场。

(三)金融风险管理时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风险的不断暴露,在利率管理制度中,金融风险管理逐渐被重视起来。

在这一阶段,我国利率管理制度更加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对利率的市场化、机制化做出了更多的调整和改革。

(四)当前的利率管理制度当前,我国的利率管理制度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

主要特点是在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市场化和风险管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利率越来越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影响,传统的“指令性”利率管理方式越来越不符合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因此国家也逐渐放开了很多利率的管理方式,并且引入了LPR(贷款基准利率)机制。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利率微调政策的时效性研究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利率微调政策的时效性研究





近年来 , 我国的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 , 宏观调控模式呈现出新 的特点 , 微调” “ 开始成为 时代的主旋律 , 以往“ 伤筋动骨” 的大幅调控正在被 “ 微调” 式的精确干预取而代之 , 这种新的 调控模式将令我国经济更为受用 , 更能避免大的起伏波动。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其 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式 也有 两种 : 粗调” 微调” “ 与“ 。基于 当前我国宏 观调控的精确化取 向, 国央行也开始对利率调控政策进行转变 , 我 利率调整模式上也 已呈现出与宏观调控总体思 路相一致的微调特征。20 年以前 , 02 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幅度均在 05 .%以上 , 大多数保持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20 0 5年度 项 目“ 利息理论 的深度 比较与我国应用研究” 项 目号:5 J I0 ) ( 0 B2/ 4 。 ) 作者简介 : 刘义圣 ,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 究所所长 、 究员, 研 福建 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士生导师。 博

维普资讯
易顺差大幅上涨 44亿美元 , 6 比上年同期增加 2 1 3 亿美元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6亿元 , 72 同比增长 2 .% , 37 增速 比上年同期 回落 4 个百分点 ;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加 12 7 4 1 亿元 , 比上年同期多增 17 亿元 , 68 同比增长 1.% ) 6 3 。有鉴于此 , 以近年来我 国宏观经济的实 际运 行情 况为 背景 , 全面 测定 我 国利 率政 策 的实施 效果 , 察 我 国利 率政 策 所 具有 的特 点 , 考 并
然而 , 近年来我 国央行多次微调利率的政策实践 , 针对 许多学者通过对此进行研究后提出 了异议 , 认为 , 在我 国利 率微 调 的实 际效 果 与预期 效果 相去甚 远 , 因而 , 实施 利率 微调 的前提 条 件还 需完 善 , 而其具体 操作 规则 也有 待商 榷 。事 实 上 , 如果 针 对 国 家统 计 局公 布 的 20 07年第

我国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政策

浅析我国利率政策摘要:利率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国家可以通过利率的调整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

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变量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利率作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并通过对利率的调整影响经济中的相关变量,从而引导整个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利率政策有效性政策建议一、我国利率政策的作用机制我国利率政策的作用机制,可以利用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来解释。

在is—lm模型中,均衡利率是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得到的。

希克斯和汉森认为:“在封闭经济中,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上升,导致借贷成本提高,进而影响投资、消费以至于总需求。

因而,当货币紧缩时,利率上升,总支出下降;当货币扩张时,利率下降,总支出上升”。

is—lm模型的利率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借贷成本减少——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上升——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投资和消费减少——总需求下降——产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根据is—lm模型,我国在利用利率政策的过程中,基本上也是通过上述的传到机制对经济中的消费、投资、储蓄、产出等变量产生影响进而达到预定目标的。

二、我国利率政策效率低的成因剖析(一)我国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就是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对资金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实际的利率水平。

我国自1996年起就开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央银行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扩大了利率调整的幅度和范围,建立浮动的利率体制等,但是到目前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还未最终完成,我国目前的利率市场化体制还是比较僵硬。

(二)我国微观主体对利率调整不敏感我国的居民对利率调整的敏感度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低下的,结果就是利整的调整对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影响失效。

加息、降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加息、降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加息、降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执行的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变动既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展趋势及结果。

利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因此利率的变动,又将影响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等等。

今后,我国经济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利率水平逐渐下降或上升,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降息、加息对我国经济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降息的结束,加息周期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经济市场前景仍有带关注。

本文阐述了加息、降息的涵义、内容、作用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如何正确调节利率变动对经济带来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加息降息我国经济影响对策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现代经济中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递过程中的枢纽,因而历来被各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发展的10年中我国利率基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特点鲜明的两轮利率大调整。

1996-2002年,通过连续八次降息,以及随后新的加息通道的形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值得研究,尤其是对利率变动对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的分析,研究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并体会其中的政策含义及目的,更能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一、加息、降息的概述(一)加息、降息的涵义及内容利率作为一个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其升降变动自然牵动着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

加息、降息都是央行行政性地人为地对货币币值的重新调整。

加息是对现行的某种或某些利息率进行有目的的提高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做出的举措。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利率政策的效应是指利率政策的变动能否有效的影响储蓄、投资、产出等经济变量,来到达实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的的问题,由于利率政策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利率政策的效应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各国货币当局关心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我国利率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政策货币银行前言研究利率政策的效应可以为中央银行完善宏观调控提供比较清晰的理论依据和框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明确的关于货币政策的文献描述,而有关利率政策的学术文献也是在1978年以后才出现的。

从1978年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作为金融体制中的重要因素——利率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改变了以前严格管制的利率政策,转而开始运用它对经济进行调节,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利率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被确定为中央银行以来,利率政策从无到有并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受到了重视。

那么,我国采取的利率调整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否到达了预期的效果,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中央银行提供适合的利率政策理论依据和框架。

一、我国利率政策的特点利率政策以成为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现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降低利率可以使大量资金流向市场,扩大内需,缓解金融危机后疲软的中国消费市场,增加社会财富。

提高利率,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流通资金减少,消费需求降低,可抑制通货膨胀的开展,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利率政策还表现出双规特征,就是满足不同货币目标形成的不同的操作特点,表现为在信贷市场中抑制投资增加以及在货币市场中缓解股票的压力带来的货币政策的双规性。

银行为了抑制投资过快,所以在信贷市场上保持着比较高的利率。

我国当前的利率双轨制

我国当前的利率双轨制

我国当前的利率双轨制作者:谢宁远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12期摘要: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2019年撰文表示,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放开,但央行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两轨”,这实际上对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形成了一定阻碍。

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

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双轨制,试图阐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思路。

关键词:利率双轨制;利率市场化【正文】在宏观经济学里,我们可以设想经济由三个方程描述。

前两个方程是IS和LM方程:Y=C(Y-T)+I(r)+G IS,M/P=L(r,Y)LM 。

IS方程描述产品市场的均衡,LM方程描述货币市场的均衡。

这两个方程包含了三个内生变量:Y、P和r。

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是用固定价格的假设来完成模型,因此,凯恩斯主义的第三个方程是P=P1这个假设意味着,剩下的两个变量r与Y必须作出调整,以满足IS与LM这两个方程。

古典方法是用产出达到自然水平的假设完成模型,因此古典方法的第三个方程是:Y=Y1这个假设意味着,剩下的两个变量r与P必须作出调整以满足IS和LM这两个方程。

因此,古典方法固定了产出,允许价格水平调整以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條件,而凯恩斯主义方法固定了价格水平,让产出运动来满足均衡条件。

从二者的相同点看,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利率r始终是影响产品及货币市场均衡的一个内生变量。

我国高度重视利率问题,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提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现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利率并轨的“最后一公里”。

利率双轨制的含义及成因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产品市场上同一产品存在计划垄断性定价和市场定价两种价格称为价格双轨制。

与之相仿今天的货币金融市场中也存在利率双轨制: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法定存货款基准利率;一个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

我国利率依据

我国利率依据

利率的依据
我国利率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环境: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
目标来制定基本利率。

例如,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时,可能会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措施以刺激经济。

2.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基本利率也会考虑货币政策的需要
和目标。

如果通胀较高,可能会采取加息措施抑制通胀;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采取降息措施刺激经济。

3.国内资金市场供求情况:基本利率也受到国内资金市场供求情况
的影响。

如果市场资金充裕,利率可能会相应下调以吸纳更多的信贷需求。

反之,如果市场资金紧张,则可能会提高利率以抑制过度的信贷扩张。

4.国际经济环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环境也对中国的基
本利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国际利率持续低迷,可能会间接地推动中国的基本利率下调;反之,如果国际利率上涨,则可能会推高中国的基本利率。

此外,物价总水平、国有大中型企业利息负担、国家财政和银行利益、国家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情况等也是确定利率水平的重要依据。

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

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

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货币政策是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和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工具。

利率调控则是在货币政策框架下,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的基本概念、实施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阐述它们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与作用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控利率水平等手段来稳定价格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平衡经济的需求和供给,从而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缓解经济周期波动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 控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物价水平,进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和程度。

通货膨胀过快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而通货紧缩则可能引发经济萧条。

3. 促进就业创造:货币政策通过控制利率水平和资金成本,影响企业的投资和融资行为,从而对就业和创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方法货币政策的实施通常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完成。

常见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收紧型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时,央行采取收紧型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2. 转型型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结构性问题或经济转型的阶段,央行采取转型型货币政策,既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又要维持物价稳定,通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宽松型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下行压力、产出缺口较大时,央行采取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

解读我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解读我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解读我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关键字:利率汇率宏观调控市场失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及银行业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利率和汇率作为一种新兴词汇逐渐进入到人们的世界并日益深刻的影响人们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究竟什么是利率?什么是汇率?影响利率和汇率的因素有哪些?利率和汇率的提高或降低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将一一解开这些谜团。

首先什么是利率?利率又称利息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什么是汇率?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汇率所起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尤为重要,在双方贸易或多方贸易中,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那么,利率和汇率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配置效率比较高的经济模式,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

从经济上说,也就是说市场难免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既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其中利率和汇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手段。

简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

简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

简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利率政策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调节、货币流动性调节和货币利率调节。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调节、财政支出调节和财政政策调节。

利率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各类利率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贷款利率调节、存款利率调节和资本市场利率调节。

通过以上三种宏观调控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国内经济的发展趋势,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系统梳理

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系统梳理

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系统梳理中国的利率体系改革是指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利率体系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多轮调整,逐步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多层次、差异化的利率市场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演进、政策方向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系统梳理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的措施和成果。

一、历史演进1.起步阶段中国的利率体系改革可以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

当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制始终围绕国家计划和政策来运作,银行利率、贷款利率等各项利率均由国家制定并执行。

这一时期的利率调整和体系改革是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缺乏市场化的有效定价机制,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金融资源过度向国有企业倾斜的问题。

2.市场化进程19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

中国政府在改革和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利率市场化的框架和机制。

1996年,中国央行发布了《关于金融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通知》,正式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和风险定价为基础的利率浮动制度,使得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3.差异化定价2000年后,中国开始了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差异化定价和管理的利率体系改革。

在这一阶段,政策制定者通过设定基准利率、贴现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的利率政策。

此外,央行逐步推进了票据市场化利率定价和同业拆借市场化利率定价,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化程度。

4.流动性调控随着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在实行市场化利率体系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开始了利率与流动性调控的改革。

此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等手段来主动干预市场流动性和资金成本,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5.全面开放2015年以来,中国全面加大了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利率市场更是成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央行不断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市场定价,并逐步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和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参与本国金融市场的比例。

浅析利率调整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浅析利率调整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浅析利率调整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摘要: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行已多次通过对利率调整来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整体调控,因此每次的利率调整都颇受世人关注,而利率调整也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也是主要基于对利率调整机制的分析,进而分析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从而阐述其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利率调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一、我国利率调整机制概况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所普遍采取的措施,之所以会频繁使用利率工具进行调整,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占据了绝大主要部分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利率对投资是可以产生直接的作用,且具有作用时间短、作用效果明显的优势,因此其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普遍采取的政策,也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整体态势影响比较显著。

从我国利率调整的机制来看,央行主要通过如下二种机制对利率进行调整:第一,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当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过热的时候,央行主要是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通过以提高基准利率的方式来对经济进行降温;反之,如果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或者动力不足的时候,央行也会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通过以降低基准利率来对投资进行刺激,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从通货膨胀的角度来看,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描绘可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并能够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进行相互作用,因此在通货膨胀预期较为严重的时候,央行就可以通过对利率进行调整,也就是提高基准利率对通货膨胀进行影响,从而起到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的效果。

二、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利率的调整对于股票内在价值的影响,而暂且忽略市场供求关系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

股票价值评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股利贴现模型,即股票的价值是该股票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对上述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完全可以将之运用于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分析中。

变化如下:(一)将所有股票的股价p加总求和,可以得到真个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二)将所有上市公司未来可以获得的股利加总求和,可以得到全部上市公司在未来所能够创造的利润的总和;(三)用市场风险所对应的最低收益率(即市场风险所对应的贴现率)来代替每支股票在不同的风险等级下所对应的贴现率,即用整个市场的风险等级来代替微观条件下每支股票的非市场风险,而市场风险所对应的贴现率即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中国宏观调控目标及其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调控目标及其宏观经济政策

2019/5/2
3
(一)四大目标的一致性
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 基础。
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 前提。
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 物价稳定。
2019/5/2
4
(二)四大目标的矛盾性
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在某些特定时期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一套工具, 在各自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互相配合。
2019/5/2
4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
双松:在经济萧条时,同时采用扩张的财政 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使经济所受到的刺 激更为猛烈。
双紧:在经济高涨时,同时采用紧缩的财政 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经济紧缩的程度 更为猛烈。
出现不一致。 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呈反方向变化。 经济增长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2019/5/2
5
中国的失业率
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 13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为全年目标500万人的 109% ; 就 业 困 难 人 员 就 业 165 万 人 , 为 全 年 目 标 100 万 人 的 165%。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为4.1%,比上年底降低0.2个百分点。有人称真实的失业率应 为8%,有人提出20%,还有人提出30%的惊人数字。
2019/5/2
10
2009年全球出口大国排行
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贸易摩擦的形式多样化。包括”两反“、特保条例 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
贸易摩擦的对象延伸。贸易摩擦涉案对象开始由中 国企业延伸至中国政府。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一、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

在调整利率时必须考虑利率变动对汇率产生的影响。

(一)利率变动对汇率影响的路径。

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国际资本流动而间接地实现的。

首先,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本币汇率上升。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

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将促进国际资本流分,如何利用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工具来平衡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是摆在我国货币管理当局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中长期看,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根本出路在于稳步、深入地推进结构改革,实现各类市场的良好衔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二、利率政策如果进行调整,其效应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操作层面来看,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利率政策调整的全局性。

当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央银行是否提高利率取决于CPI的增长状况,如果CPI上涨超过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则中央银行可能提高利率。

毫无疑问,物价水平是中央银行制定利率政策时密切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利率政策工具并非仅仅与物价挂钩。

在我国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工具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利率政策工具的使用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利率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货币政策的要求来进行:首先,需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如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的变化、金融机构贷款和基础货币投放情况、储蓄存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情况、本外币利率关系以及汇率状况;其次,从微观上需要考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益、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的增减变化等因素;再次,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走势和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3篇)

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利率管理,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维护货币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第三条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负责制定利率政策,实施利率监管,维护利率市场秩序。

第四条金融机构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利率,是指货币资金的借贷成本,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债券发行利率等。

第二章利率政策第六条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利率政策。

第七条央行利率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制定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二)制定利率浮动范围和浮动方式;(三)制定利率调整的时机和幅度;(四)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措施。

第八条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

第三章利率监管第九条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实施监管,主要包括:(一)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二)对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进行监测;(三)对违反利率规定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

第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利率管理制度,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第十一条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市场供求关系;(二)风险成本;(三)成本效益;(四)法律法规。

第十二条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贷款资金来源的成本;(二)贷款资金的风险;(三)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四)市场竞争状况。

第四章利率市场化第十三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央行逐步放开贷款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二)第二阶段:央行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存款利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一、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

在调整利率时必须考虑利率变动对汇率产生的影响。

(一)利率变动对汇率影响的路径。

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国际资本流动而间接地实现的。

首先,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本币汇率上升。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

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将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走强。

(二)升值压力与国际游资冲击。

显而易见,如果我国提高人民币利率水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还很不成熟: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外汇市场仍属于封闭型的外汇头寸市场,仅仅限于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国内货币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直接联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因此,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却无法通过贸易和境内外资金流动影响汇率,只能通过影响国内经济的迂回方式来影响汇率。

尽管如此,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的通道仍然存在,国际游资完全有可能通过直接投资项目、其他投资项目、经常项目、边境贸易、QFII等渠道流入我国。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水平的话,势必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其结果将使已经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从中获利,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大量结汇套利,从而进一步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升值的压力。

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工具来平衡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是摆在我国货币管理当局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中长期看,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根本出路在于稳步、深入地推进结构改革,实现各类市场的良好衔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二、利率政策如果进行调整,其效应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操作层面来看,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利率政策调整的全局性。

当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央银行是否提高利率取决于CPI的增长状况,如果CPI 上涨超过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则中央银行可能提高利率。

毫无疑问,物价水平是中央银行制定利率政策时密切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利率政策工具并非仅仅与物价挂钩。

在我国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工具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利率政策工具的使用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利率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货币政策的要求来进行:首先,需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如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的变化、金融机构贷款和基础货币投放情况、储蓄存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情况、本外币利率关系以及汇率状况;其次,从微观上需要考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益、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的增减变化等因素;再次,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走势和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调整利率必须兼顾全局性、前瞻性和及时性,以求调整效应最优化。

(二)利率政策调整的侧重点。

利率政策主要包括本币利率政策和外币利率政策两部分。

利率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基准利率水平、优惠利率与差别利率水平、浮动利率政策等。

另外,利率水平的调整仅仅是利率政策调整的一部分,利率政策调整还包括利率结构的调整。

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政策、措施可以有多种组合搭配,其效应也有所不同。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都将利率调整的侧重点放在基准利率上,通过基准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

由此可见,在进行利率政策调整时需要精心设计和测算,要注意把握政策调整的侧重点。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近年来我国包括利率政策在内的货币政策调整的效应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治理结构和约束激励机制;我国货币市场很不发达,利率政策工具的运用与操作缺乏市场基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反映货币市场供求状况的利率水平。

尽管我国中央银行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利率,但存贷款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之间的互动性还比较弱。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三、当前我国利率政策取向
(一)利率调性应慎重从事。

自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收紧银根的措施,连续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频繁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央银行票据对冲操作等手段进行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尽竹中央银行数次动用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但迄今为止尚未调高利率。

中央银行之所以在调性利率政策问题上十分谨慎,其主要原因有五点。

第一,受众多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调性的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第二,利率与利率政策的协调困难重重。

经济过热需要调高利率来降温,{的调高利率习等加剧国际游资对我国的冲击,增加人民币利率升值的压力。

正如有此人所担忧的那样,在目前消费物价指数较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成为负数使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不上调利率可能扭曲企业的经营行为,增加原材料囤积;上调利率又会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也不利于扩大消费,还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投放。

第三,调高利率将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容易对股市形成向下的压力。

第四,相对稳定的利率水平对正处于股份制改革攻坚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相对稳定的利率水平(3%的利差)可为商业银行创造大量的利息收入,从而为提取不良资产准备金、消化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第五,如果利率政策出台时机不当,不仅无助于抑制投资过热,反而会打击消费,造成经济增长突然放缓,由此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出现新的问题。

当前利率政策重在完善机制。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物价涨势有所回落,从全年预期来看,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水平的调整更需要认真权衡利弊。

因此,当前利率政策的重点不在于利率水平的调整,而在于利率机制的完善。

一是要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

利率政策的这一调整,不仅是为了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创造了条件。

此外,从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还改变了贷款利率计结息办法,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利率由原来的一年一定,改为由借贷双方根据商业原则确定。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自主确定计结息方式,灵活设计贷款品种。

此举也为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创造条件,如果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可通过商业银行的正向反应,将货币政策的意图迅速传导到生产和消费环节,从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二)调整现行的利率结构。

当前我国利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之间结构失衡。

在经过宏观调控以后,商业银行贷款增加的势头已经
得到控制,但是贷款少增的部分主要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而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这将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短缺,同时不利于对投资增速的控制。

(三)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包括健全的商业银行体系、发达的货币市场、完整和高效的统计资料系统以及可靠的宏观经济分析系统。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市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已于2004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在该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可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

该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年经济的持续发展虽有其他利好因素的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利率调整的结果。

利率下调使储蓄资金分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刺激股市发展,使得国民经济逐渐转好。

通过利率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相关度的分析,我们发现,利率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对居民储蓄行为、投资选择及国民经济增长指标、居民消费行为和企业效益指标都产生相关影响,但利率作为经济调控手段,不能孤军独行,必须配合以其他的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