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脑与心理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脑与心理

1.2 中枢神经系统
2.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深藏在大脑下面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 结构。延脑在脑的最下方,与脊髓相连,它支配着呼吸、心跳、吞咽、肠胃等 活动,被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上方,是周围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信 息的必经之路,它调节和控制人的睡眠。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与桥脑之间。 从横切面看,中脑可以分为中央灰质、中脑四叠体和大脑脚三个部分。
网状系统分布在脑干各段的广大区域,它由白质与灰质交织混杂组成,主要包 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中脑部分。网状结构按功能划分为上行系统 和下行系统的两部分。
1.2 中枢神经系统
3.间脑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中继站,其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和视神经传入的信
息。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除嗅觉外,均通过丘脑再传向大脑皮层, 从而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丘脑也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 制睡眠和觉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丘脑与机体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下丘脑可 以调节机体的情绪,控制机体的体温、摄食、饮水、内分泌等,是内脏活动的 调节中心。下丘脑、一部分丘脑和大脑内侧的一些皮质结构组成机体的边缘系 统,包括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等,与机体的记忆、动机、行为、情绪等有 关。
3.1 脑与认知
1.编码 编码是将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接受和处理的信息。在感受到的信息
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被大脑真正获得,并进一步地加工处理。注意对外界信息的 获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注意对外界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便没有大脑的记忆。如果目标 和对象没有引起人脑的注意,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信息将无法在 大脑中留下印象,也无法产生记忆,古人所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注意在记忆的编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科学的心理观
本章主要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启发与引导
1.什么是心理?
2.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 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吗?
3.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 那么,脑有什么功能呢?
4.什么是反射?反射是怎样 形成的?
2、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由脑干发出, 共12对;
(2)脊神经从脊髓发出, 共31对;
(3)植物性神经,也叫自 主神经
是由分布于平滑肌、心肌 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 神经纤维所构成。
()

内 分 泌 系
人体的内分泌腺主 要包括:
脑垂体(分为前叶 和后叶)

甲状腺
肾上腺现实的能动的
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 自觉性 创造性 社会历史制约性
五、人的心理意识 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
生和发展的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 的反映。有了正常的大脑,有 了客观现实却并不一定能产生 心理现象,这是因为,心理是 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 活实践中实现的。
第二章 作业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反射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举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对客
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5、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表
现在哪些方面? 6、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巴甫洛夫的实验装置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 工具性条件反射。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 纳(B.F.SKinner)通过 精心设计的“斯金纳 箱”,
用白鼠进行实验而提出 来的。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 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 福、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人本主义理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福、满足感和成 就感等。该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这些内在动机的实现和满足,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成 长。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所获得的 。
详细描述
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到个体的外部行为表 现,从而推断其内在心理状态。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实
验和临床治疗等。
实验法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性较强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的 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法可以通过实验室 实验、现场实验和生物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
04
决策与创造力
决策与创造力也是管理心 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如何提高组织的 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例 如,群体决策、创新管理 以及问题解决等都是重要 的决策与创造力研究主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 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各种心 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例如, 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 法和心理分析等都是常见的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评估与诊断是临床心理 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 如何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和 行为表现来评估和诊断心理 障碍。例如,人格测验、智 力测验和心理健康量表等都 是常用的评估工具。
预防与干预是临床心理学中 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 到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 和治疗心理障碍。例如,心 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常 用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2心理学第二章复习重点

2心理学第二章复习重点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本章重点: 1、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3、生物节律4、睡眠与梦 5、催眠现象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概念: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能十分清楚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

(集中注意、有意识:精力集中)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自动化)3、白日梦状态: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有一定意识,与未来活动有关:迷迷糊糊)4、睡眠状态: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有意识活动。

(2009.4).当个体处于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并能意识到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时的意识状态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B.白日梦状态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D.有意识状态(2008.7) .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B.吸毒后的精神恍惚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D.白日梦状态(2008.4) ,人的睡眠是一种()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意识并未完全停止的状态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选择某对象而忽视其他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对注意对象的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3、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指向性的体现(2)维持功能:集中性的体现(3)调节功能:体现在活动的转换过程中。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

心理学 第2章 心里过程

心理学 第2章 心里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
三、认知过程——记忆 1、记忆的概念
• 过去的 经验在 人脑中 的反映。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十五课时
第二章 心理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 内 容 分
形象记忆(已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听觉、触觉等) 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位主要内容的记忆)
1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四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3节 人格心理特征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 • •
能 力 气 质 性 格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能力
(一) 能力概述
(二) 能力的分类
(三) 能力的个别差异
(四) 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章
人格
感觉适应 刺激物持 续作用于 感觉器官 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 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一器官 接受不同 侧记而使 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 现象。 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 在其他感 觉的影响 下所发生 感受性变 化的现象。 发展补偿 人的感受 性能在个 体的实践 活动中获 得提高和 发展。 联觉 一种感觉 兼有另一 种感觉的 现象。 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 消失后感 觉在短时 间内不马 上消失的 现象。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二课时
第三章
人格
第2节 人格倾向性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三课时
第三章
人格
1、需要
(1) 概念: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 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 的源泉。) (2)分类:
生理性需要: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要求。

[心理学]第二章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心理学]第二章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内容提要: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为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关注在什么阶段,哪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重要;在什么阶段,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最易造成伤害。

本章将讨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或对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给予咨询与诊治,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一节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相矛盾,这一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它推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构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取决于健全的脑功能,而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则是脑功能障碍的结果。

生理因素对心理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生物条件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或者在遗传上有严重的缺陷,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或阻碍,如:智力落后的往往有染色体异常;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家族中有精神病患者。

其次,生物因素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至于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水平如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活条件和学校教育。

如果一个遗传素质健全的儿童,自幼失去了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尽管有着正常人的头脑,也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印度狼孩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指的就是生物的普遍现象——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它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现在研究表明: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中,有一种遗传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它包括许多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 神经系统神经元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递信息细胞体:整合信息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沟四叶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额叶: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觉性失语症”。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反射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M:经典性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有机体对这个信号起反应。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接近;条件刺激的预测性。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叫做“分化”。

叫做“强化”。

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一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开车,早操)工具性条件反射M: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有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点: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经典:无条件刺激很明显。

工具:由身体内部某些情况(内驱力)。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经典:强化与刺激有关。

工具:强化只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

经典: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工具: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强化时程表J:主要分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5.不定时间隔强化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M: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超限抑制M: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M: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学第二章
2020/5/27
3、观察水平
• 观察(observation)是一种为感知特定对象而组 织的有目的、有计划、必要时需要采用一定方法 的高水平的感知觉过程。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 往往与随意注意及思维相联系的紧张的感知觉过 程,是更为自觉的感知觉过程。
• 观察是思维的良好方法与前提,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观察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 外部感觉中以视觉、听觉最为重要,人类绝大部 分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的。
• 内部感觉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 发生的变化,包括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2020/5/27
• 一般而言,大多数的器官都只对一种刺激(适宜 刺激)敏感而产生兴奋,它们与刺激的关系基本 上是固定的。例如,眼睛和光、耳朵和声波、鼻 子和气味,不适宜刺激一般不会引起兴奋 。
此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还有方位错觉、 颜色错觉、似动错觉等。
2020/5/27
2020/5/27
三个人谁最高? 其实一样高!






















2020/象上看,既有主 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往往与过去经 验、习惯、定势、情绪等心理或生理因素有关; 客观上,则是由于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而引起 的。
似动
2020/5/27
2020/5/27
2020/5/27
• 运动知觉中有一种特殊的专门化运动知觉,是体 育活动中的一种精细的主体运动知觉,它能对器 械、场地、运动媒质(如空气、水)及时间、空 间特性等客体作出高敏锐度和精细分化的识别与 认知,并具有专项的特点,这是在长期的专项训 练和运动实践中发展与形成起来的。如“球感” (球类)、“水感”(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 “冰感”(冰上运动)、“雪感”(雪上运动)、 “器械感”(体操)、“时间感”(短跑、中 跑)、“距离感”(跳高、跳远)等。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第一节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

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

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

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

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起源•46亿年前地球形成,10多亿年后出现生物,以后的植物和动物的分离。

•单细胞(变形虫):内浆和外浆,无专门的神经系统。

•多细胞(腔肠动物):感觉细胞、运动细胞和神经细胞,及其网状神经系统(其·神经元的联系是原浆性的)•p40无脊椎动物•6亿年前盛行•环节动物(蚯蚓):链状神经系统–发头现象,能对多种信号反应。

•节肢动物(昆虫):节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水平,形成头、胸和腹部三大神经节,能感受复杂刺激,但是各感觉器管缺乏协同能力。

•p41低等脊椎动物•生活年代:5亿年•体形特征–体形左右对称–身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神经系统的特点:–背式、管状神经系统(无脊椎是腹式、实心的)–为脑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高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更为完善,脑不断进化•低等向高等脊椎动物进化中脑的进化–脑相对大小变化;脑指数EQ–皮层相对大小;皮层指数CQ–皮层结构复杂性:各种皮层区和脑的定位点•脑指数(EQ):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

p45•皮层指数(CQ):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典型新皮层的期望大小的比值p45第二节神经元神经元胶质细胞•总数是1000亿,神经元的10倍。

•主要功能–为神经元生长提供支架。

–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保证快速传导;–为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多余的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1、电传导• 3.2-320 km/h•传导与动作电位相关。

•全或无规律2、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的。

•兴奋:乙酰胆碱•抑制:多巴胺•突触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突触结构:突触前成份;突触间成份;突触神经回路 通过突触,经过复杂的链接而形成各种神经网络。

• 简单的神经回路• 复杂的神经回路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 脑神经(12) 脊神经(31)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情绪交感神经:唤醒、调动 副交感神经:安静、维持 间脑(丘脑和下丘脑):睡眠和觉醒 脑干(延脑、脑桥和中脑):维持生命 脊髓:传送:简单反射边缘系统:记忆和情绪 大脑(端脑):心理活动的中枢觉醒 小脑:运动神经系统发育•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神经元的突触以高精确的方式选择正确的靶位•细胞突触是精简一个终板只由一根轴突支配。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 需要、动机、价值观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  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一节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 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积 极活动的源泉。
需要的特点:
(1)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 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吃饭、喝水、安全、交往等需要)。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 到了满足,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进而产生新的需要。 (2)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对于客观条件的依 赖性,它总是指向满足该需要的对象和条件,并从中获得满 足,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人的各种活动有时不只受一种动机的推动,形形色色的动 机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其中有的起主导作用,成为主导 动机,另一些是次要的,成为次要动机。主要动机和次要 动机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动机的强度 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密切联系,活动动机很低对工作持漠 然态度,工作效率使低的。然而,当动机过强时,有机体处于 高度的紧张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会变得过于狭窄反而限 制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考试) 各种活动都有一个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因课 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 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 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是由耶克斯和多德森 (Yerkes,R.M.& Dodson,J.D.,1908)通过实验发现的,这种 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积极评价: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系统。并按优势 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序列,较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
发生、发展及需要在人生中的应用。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的需 要是由启发的。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存在问题:(1)马斯洛用“似本能”代替“本能”的概念, 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 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 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2)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 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典范, 是最有价值的人。然而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 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共产党宣言》把理想社会的实现作 为实现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3)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 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因素。但是它强调的是由低级 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以 及的需要,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作用。(4) 在研究方法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临床法局限于精神病人和 行为主义者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 进行整体分析。但在信度和效度上让存在着不少问题。

心理学-第二章 注意

心理学-第二章 注意

第二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2.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A.有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4.教师讲课时,一位小学生一会儿听教师讲,一会儿翻书看,一会儿在本子上写什么,你认为这位小学生这时的注意状态是()。

A.稳定的 B.起伏的 C.转移的 D.分散的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配6.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广度7.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8.熟练地骑车、打毛衣是()。

A.有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不随意注意9.在中小学生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目的注意10.当个体专注于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11.小刘打算用五天时间完成一项任务,但是领导派来了新任务,小刘又很快把精力投人到新任务上,这说明小刘的()。

A.注意广度大 B.注意稳定性强 C.注意分配性好 D.注意转移快12.实验发现,人很难做到在左手画圆形的同时右手画正方形,这涉及()。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强度D.注意的稳定性13.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B.无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无意注意14.“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引起的。

心理学 第二章 科学心理观

心理学 第二章 科学心理观

人的心理,只有“狼性”呢?请用心理学的有
关知识加以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
展的唯一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
反映的唯一标准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 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
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
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
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
动实现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 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 存在的,它决定着心理、精神,而心理、精神是 由物质派生的,它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总结了长期以来人类的 认识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对人的心理 实质作出唯一正确的解释,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即人的心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脑对客观 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A、感觉和知觉
C、认识过程
B、客观事物
D、内心世界
课后练习
四、辨别正误: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有了健 全完整的大脑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现象。
2、马戏团的狗能按照主人的指令去算算术,说 明它能理解主人的语言,是第二信号系统活 动的结果。
3、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有了相同的客观刺 激物的作用就一定能产生相同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课后练习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心主义把心理、意识看成是至高无 上的,虚无缥渺的东西,它是不依赖于物 质而独立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心理意识 决定着物质,是物质的本源;而一切物质 都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的,是心理 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 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动景运动(滚动字幕、霓虹灯) 诱导运动 (月亮因云动而似动) 自主运动 (暗室熏香或烟头) 运动后效(车窗外)



2、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8岁儿童仍是无意记忆占优势,而有意记 忆的主导地位是从10岁开始的,12岁以后有 意记忆的优势更加明显。 抽象逻辑记忆在中学阶段占主导地位。

一、表象 1、表象概念:事物 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 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 性(心理旋转实验)。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和肤觉(触、压、温、痛)。视觉在人的 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 2、内部感觉 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依据反映对象的不同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 知觉。 1、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 知觉。 (1)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 (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反映。

1、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规律表现为()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时快时慢 D相对均 衡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的策略 A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B多种方法复习 C及时复习 D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象结合 3、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之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 为() A强化训练 B过度学习 C自我体验 D机械记忆 4、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 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的。 5、人们更容易记住让人愉快的事情,而引起痛苦和不 愉快的事情往往不易记住。这种现象可以用干扰理论来 解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错觉
特定条件下必然比产生的固定倾向的歪曲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直 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方向错觉(波根多夫错觉) 线条弯曲错觉(黑林错觉、冯特错觉) 线条长短错觉(缪勒——莱依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艾宾浩斯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




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光 滑表皮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受 B感知 C感觉 D直觉 2、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嗅觉 B味觉 C听觉 D视觉 3、辨别汉字的偏旁部首和结构,其直觉类型是 空间知觉。 4、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美国人热情,中国人内 敛,德国人严谨。这种现象是一种刻板印象。 5、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 程中。后来获得的信息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 更大的现象。

知觉的选择性
15
视觉大师艾舍尔作品
16
知 觉 的 整 体 性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17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知觉为一个标准形状。
18






1、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到两人,小红感觉不 倒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感觉到音量 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成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这是( )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现象 3、生活中人们看到蓝色会产生清凉的感觉,这属土( ) A适应现象 B联觉现象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4、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 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5、电视里的姚明很小,但我们依然直觉到他很高大,这种现象是知 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一、言语 1、概念: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过程。 2、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 内部言语 对话言语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3、言语的理解可分为三级水平: 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言语理解的第一 级水平;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二级 水平;言语理解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 的理解。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 自己以往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 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 殊形式
问答: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P286 问答题: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P287

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 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的种类: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巴甫洛夫用暂时的神经联系来解释记忆。
9、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10、对下列内容的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的 有() A端午节的日期 B雨的成因 C骑车 的技能 D数据的输入技能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 回忆)三个环节


问答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问答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 象?
1、小学生想象的发展:想象的有意性迅速 发展、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内容逐渐接 近现实。 2、中学生想象的发展:想象的有意性迅速 增长、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中 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 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


(2)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感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像) 不同感觉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盲人听觉灵敏、聋 哑人以目代耳)、联觉(颜色、声音)。

2、知觉的规律 (1)知觉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 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3)知觉的整体性 将客观事物多种属性 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物体本身不变,知觉 的条件发生变化,人的直觉映像仍相对不 变。

二、想象概述 1、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白日梦”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 端表现 3、有意想象 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 典型化。 4、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 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性想象的过程。





5、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 用的是想象的()加工策略。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6、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 象的过程,想象的主要加工方式有()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具体化 7、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时,在头脑中出现 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的形象。这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8、蒲松龄笔下的“狐狸精”形象属于()的产物。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9、幻想的形式包括() A科学幻想 B理想 C空想 D梦想
2、社会知觉 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 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 几种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 括,认为该人群中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 晕伦效应:认为某人有某特征,对他的其他特 征作相似判断(光环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观察的品质:目(目的性)、精(精确 性)、面(全面性)、刻(深刻性) 问答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P272)

中学生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 即达到或超过成人水平;听觉感受性不断 提高区别高音能力增强 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一、记忆概述 (1)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一、感知觉概述 1、感觉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知的起点, 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 2、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对直接作 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 映。 观察是有目的、由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是直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1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 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灵感) 4、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下列关于思维间接性表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加以反映 B在对现实事物认知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 C从部分事物的联系中,找出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D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 2、司机运用工具检查、修理出故障的卡车发动机,其思维类型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常规性思维 3倾向于对整个事物、问题进行内隐的感知领悟的思维形式是() A直觉思维 B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 D辐射思维 4、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5、气象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反映了思维的()特征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系统性
1、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对机体内外的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 性。刚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叫感 觉阈限。 (数值成反比)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 激强度 B、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 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不同感觉绝对阈限不同,同意感觉的绝对阈 限叶也因人而异) C、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 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 差。 D、差别阈限 能够感受刺激物之间这一最 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可以训练提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