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与“资源诅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禀赋与“资源诅咒”

内容摘要:面对全球资源危机以及经济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国际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个与传统的资源禀赋论相反的学说,即“资源诅咒”或“资源陷阱”说。文章在分析资源禀赋理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青海省海西州经济增长现状,特别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禀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论,对资源禀赋和“资源诅咒”进行了理论反思。

关键词:资源禀赋资源诅咒经济增长理论反思

当前,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以及经济发展、增长面临的矛盾和日益扩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众多的经济学家致力于探究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即增长的源泉问题。而研究的结果,不仅表明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而且得出了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这样一个结论。进而提出“资源诅咒”现象或“资源陷阱”说,从而对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质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这种发展特征尤为明显。

资源禀赋优势论、“资源诅咒”说与地区经济增长

(一)资源禀赋优势论与地区经济增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又称资源禀赋理论,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的使用方法和价格,因而也就决定了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成本差异,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因此,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现实基础。尽管后来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而且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但并没有否定资源禀赋理论。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得出资源禀赋差异是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它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优势。

(二)“资源诅咒”说与地区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令人失望,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

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 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的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国内最早做“资源诅咒”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徐康宁,他以各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占全国的相对比重来衡量各地区自然资源贫富的差异,并得出我国能源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比能源资源贫穷的地区慢许多这样一个结论。类似的,张菲菲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并没有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出现了所谓“富饶的贫困”现象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

(三)国内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

环顾国内我们同样会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绩效远不如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周吉光、张举钢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此外他们还从人力资源及政府的角度揭示了悖论的产生。但在他们的理论中更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说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悖论并不是直接的,政府及制度方面因素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林毅夫等从经济发展战略引致的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契合性,阐述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差异。提出遵循资源禀赋发展经济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和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但并没有提出资源禀赋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梁欣然认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反而落后这一“资源诅咒”现象,也就是说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资源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优势,资源禀赋向现实财富转化的环节必须流畅才能够发挥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而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

峻峰、付淑丽与沈群等通过研究证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阶段自然资源的富藏程度与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关系,但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取决于资源的比较优势还取决于市场的竞争力比较优势。

以上关于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都没有得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关系。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要么是无相关性,要么是弱相关性。

海西州经济增长与其资源禀赋的关系分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是自治州的主体,盆地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海省实施资源开发战略,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适时地提出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到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的思路,集中力量开发水电、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和有色金属四大优势资源,再到2005年10月柴达木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不仅“资源优势”始终是海西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海西州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青海

省各地区经济增长发展的“领头羊”。

(一)海西州经济增长现状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及研究的目的性,本文选取人均GDP、三次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固定资产投资等三个指标进行研究。同时为了进行全面的比较,本文选取1999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09年的数据。选取的理由为:1999年的数据可以反映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前的经济增长状况,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正式启动,2000年以后的数据可以从西部大开发的另一种发展模式角度说明地区经济发展。

1.人均GDP。由表1可以看出:各观测年份海西州的人均GDP,远远高于青海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一差距还在不断扩大。1999年海西州的人均GDP 是全省的

2.7倍,是全国的1.8倍;到2007年扩大为全省的

3.4倍,全国的2.5倍。

由表2可以看出:1999-2009年,西部大开发10年来,海西州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高于青海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68和4.60个百分点。

2.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差距。由表3可知:横向比较,1999年、2002年、2005年、2007年以及2009年,海西州的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都远远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纵向比较,海西州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由1999年的65%上升到2009年的78.2%。

从全省各行政区域看,通过表4可以发现:海南州和海西州第二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一直居于三产对GDP贡献率的首位,西宁市在2005年及2007年出现在这个行列。一直没有出现的有海东地区、玉树州,即这两个地区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一直都处于次要地位。

3.固定资产投资。由表5可看出:从1999年到2009年,各观测年份海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都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年增长最快,是2005年的1.9倍,这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投资开发不无关系。

(二)资源禀赋与海西州经济增长的关系

1.海西州资源禀赋。柴达木盆地是一个矿产富集的盆地,其中湖盐、氯化钾、硼、锂等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首。柴达木矿产资源富集,现已发现矿产86种,产地1050处,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6.27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5%。除了这些矿产资源为柴达木盆地发展重工业建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柴达木还拥有很多天然的自然资源为柴达木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