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艺术》知识讲解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丽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经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谦恭的,勇敢的,真诚的有纪律的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诸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弗洛姆语录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诸努力。
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天真的,孩童般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
浅谈弗洛姆《爱的艺术》
浅谈弗洛姆《爱的艺术》作者:胡文礼郑艳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许多人认为爱是随机发生的,只有幸运的人才能获得爱的眷顾。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其实是一门艺术。
书中弗洛姆提到了一个爱的对象的问题。
当时,在弗洛姆眼中,社会的整个文化是构建在购买欲之上的,互利交易的观点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富有吸引力的女人以及成功的男人就像是市场上陈列的优质商品。
当两个人比较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交换价值,认为这是一桩合理的交易,那么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爱。
人的爱情关系和调节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交换,都仿佛遵守着类似的原则。
这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爱。
当爱与商品挂钩,爱就已然变味,失去了神圣的色彩。
这意味着那时弗洛姆就已经看到社会盛行着一昧追求自我利益的自我中心主义。
这也给我们敲响了当代社会的警钟。
事实上,当今的中国社会,虽然物质世界发展很快,但是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脱节,精神世界并没有跟上物质世界发展的脚步。
于是社会逐渐出现了这么一些现象,老人倒无人扶、碰瓷等事屡见不鲜。
这种社会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也从社会的冰山一角中折射出了生活在现代人们所遭遇的道德难题。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缺乏人情味,恰恰是由于人们对爱的缺失。
由此可见,研究弗洛姆的《爱的理论》对我们寻找真正的爱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也是我多次阅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弗洛姆指出“人自诞生之日起就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与自然相脱离,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感到孤独”[1]。
人类生存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克服这种地狱般的寂寞和孤独感。
而爱,正解决了人类生存的这一问题。
爱具有着一种令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克服人生来就具有的那种孤独感。
这里,弗洛姆给出的爱的定义是,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个性的条件下两个人走到一起。
弗洛姆从爱的特点对爱进行了分析,使我对爱的理解愈加深刻。
弗洛姆将爱的特点归为以下几点:1.爱是给予。
爱的给予是愿意把自身存在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这种给予是平等的,它不分性别、民族、阶级,不分高低贵贱。
《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
《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2007年04月19日星期四 14:17第二章爱的理论(4)对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渴望,已经在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得到了明白的表达。
这是全部心理学的动力。
但是,因为这一欲望是要认识人的一切,认识最内在的秘密,所以通常的知识、思想所能给予的知识是无法满足这一愿望的。
即使我们的认识比目前高出一千倍,也不会达到事物的根底。
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谜,正如同别人对我们来说,也一直是个谜。
得到全面知识的惟一途径是爱:爱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语言。
爱是对融合体验的大胆投入。
但是思想所能给予的认识,即心理学知识,也是在爱中达到全面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了能够看到他的现实,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对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和我自己。
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终极本质中,在爱中认识他。
认识人的问题同认识神的宗教问题是相似的。
在传统的西方神学中,人们努力想从思想上认识上帝,做出关于上帝的描述。
它假设人们能够在自己的思想中认识上帝。
在神秘主义中(下面我将表明,神秘主义是一神论的自然结果),已经放弃了通过思想认识上帝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与上帝的融合体验来认识上帝;在融合中,已经没有关于上帝知识的地盘了,也没这个必要了。
与人融合的体验,或者在宗教范围内同上帝的融合,都决不是非理性的。
相反,正如阿尔贝特·施韦策尔(AlbertSchweitzer)①所指出的,这是唯理论的结论,是理性主义最为大胆与彻底的结论。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根植于我们知识的根本局限,而不是偶然局限。
通过知识,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人与宇宙的秘密;惟有通过爱才能去把握它。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局限性。
正如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一样,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在成熟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态度:成熟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为之付出劳动的果实;成熟的人放弃了全知全能的自恋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种以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
001 读书分享1 《爱的艺术》
NO. 1《爱的艺术》《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作品。
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畅销不衰。
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
《爱的艺术》主要讲了三部分内容:爱是一门艺术;爱情的理论和爱的实践一、爱是一门艺术:爱情不是与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情感。
爱情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而学会的一门艺术。
掌握一门艺术需要①掌握理论②掌握实践。
二、爱的理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求就是要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
爱情可以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
除此之外,爱情还有更生物的要求:阴性和阳性的结合。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生命的本质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
三、爱的实践:需要四个基本要素。
①纪律②集中③耐心④极大的兴趣三个特殊要素。
①克服自恋②客观思考③以信仰为基础从《爱的艺术》中可以学到如下几个问题一、区别合理信仰和非合理信仰非合理信仰是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不合理的信仰意味着只相信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合理的信仰是产生一种独立的信念,相信自己创造的思考和观察——尽管大多数人的看法与之不同。
二、从理性设想到形成一个理论需要信念。
这一过程每个步骤多需要信念:相信自己的设想是一个合理的,值得追求的目标,以及相信得出的推理或者理论,即使他们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这一信念是以自己的经历,对自己的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疑为基础的。
三、培养自己的信仰和勇气从点滴小事做起。
①认识到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失去信仰,要看穿用来辩护失信仰的各种借口和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
②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为止。
③那些不自觉地害怕被别人爱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害怕爱别人的反映。
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一、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赏析《爱的艺术》
赏析《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通过对爱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以下是对《爱的艺术》的赏析:
1. 爱的本质: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爱是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接纳,是一种情感上的结合。
2. 爱的分类:弗洛姆将爱分为四种类型:母爱、父爱、性爱和自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性爱是浪漫的,自爱是自我实现的。
3. 爱的要素:弗洛姆强调了爱的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真正地爱一个人。
4. 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爱的实践需要勇气、耐心和努力。
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能力。
5. 爱的现代意义: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浪漫的爱情上,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爱。
这导致了爱的缺失和孤独感的加剧。
6. 爱与自由:弗洛姆认为,爱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成熟的人,既能享受爱带来的幸福,也能在爱中保持独立和自由。
总之,《爱的艺术》是一本深入探讨爱的本质和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的真谛,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
爱的艺术
李鹏飞“道路而非著作”—论爱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一、爱还是爱情我们讨论弗洛姆的这本小册子《爱的艺术》(art of loving) 中第三章中的这样一个观点,爱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也就是这一章的标题。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个翻译上的问题,这里的loving作何翻译,在李建鸣的翻译当中是非常混乱的,一会是爱情,一会是爱,在本文中一律把loving,love称作爱,因为爱情容易让中国人理解为狭义的男女之爱,而本书讨论的爱不仅仅是爱情而是比它更广泛的,建立在善的基础上的人类的真实而稳定的情感。
二、爱的艺术还是爱的技术说到艺术,中国人首先会想到跳舞啊画画什么的,是一种浪漫不现实的东西,尤其随着现在艺术生质量的下降(家里有钱而又文化课很差的多去学艺术)以及艺术圈脱离大众向权力、财富靠拢,娱乐圈鱼龙混杂,艺术在中国人的眼中越来越成了一个贬义词,那些在网上说些别人听不懂的文邹邹的人也被人们鄙视为文艺青年,这种现象当然与当今人们缺乏信仰,专注于追名逐利对真正艺术冷漠麻木有关,但我们也不能不反思艺术在中国本身是否也已变了质。
总之,艺术在中国成了一个负面的词,而art在弗洛姆这里却不是那个意思,在西方art是一个包罗广泛的词,文学、哲学、算数、逻辑甚至弹琴、骑马都是艺术。
总之艺术是一个丰富而饱满的词,一个会写诗会数学又会弹琴骑马的人才能是一个“艺术的人”。
那些只会穿奇装异服、抽着烟背着画板的人不可能是艺术的人。
弗洛姆在这里用爱的艺术这种说法,首先就是在用艺术的丰富性来衬托爱的丰富性,只有艺术才配得上爱,这两个词交相辉映,琴瑟相合。
其次用艺术还是为了和技术相区别。
这本书讲的是爱的艺术,而不是爱的技术,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西方文人学者的眼中已经成了洪水猛兽,对人类的影响在表面上是方便,在内在上是异化和奴役。
弗洛姆讨论爱,不是在告诉大家什么爱的技术,一旦掌握就可以制造爱,像电影小说里那样和任何人制造爱,爱是不能从这个层面上思考的,爱不是汽车,不是衣服,不可以被制造。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弗洛姆《爱的艺术》大致介绍1人生而在矛盾之中。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同的只是追求的结果。
2个体生命的成熟是以独立的存在为标志的,独立的同时也意味着孤独的开始,正如超越自然始成为人类,同时也不得不站在自然之外。
3独立的孤独所带来的恐惧贮藏在每个成熟个体的内心,不同的只是他能否认识、认识多少。
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就是摆脱这种恐惧的要求,渴望被他人认识、理解和支持,即被爱。
4被爱(loved)的法门,其实在爱(loving)。
真正的爱不是索取(receiving),而是给予(giving)。
因为真诚的给予,却有所取;因为专心的索取,却无所得。
5真正的给予,需要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
关心,才会在关系中审视自我,才可能摆脱自我中心;责任,才会建立同外在的联系,摆脱个体的孤独和失落;尊重,关心和责任才不会异化为一种意志的强加和干涉;知识,是帮我们具备理解和施展以上行为的能力基础。
6爱,绝对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练习,一旦掌握,便获得了人生最美最好的存在。
《爱的艺术》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
全书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的理论1 爱,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2 父母和儿女的爱3 爱的对象(同胞的爱,母亲的爱,情人的爱,自身的爱,上帝的爱)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与爱的溃散第四章爱的实践正如巴拉塞尔士所说:“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是的,所有的水果都有其特殊的成熟过程,草莓有草莓的,葡萄有葡萄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存在,因此我们对爱情的体验也会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做就是不断地去了解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爱的艺术》之旅吧。
一,爱是一门艺术:在第一章中,作者弗洛姆在首句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
1开篇:爱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类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是被无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被无数电影所演绎,无数歌曲所传唱的永恒主题,少有人能给爱下准确的定义,却还是有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的追随爱的脚步,为爱辛苦为爱忙,为爱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很神秘么?父母的爱是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么?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他,才是既可以给予对方温暖,又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一种正确的成熟的爱人的方式呢?2、请同学们任选上述问题之一回答。
3、本篇课文节选自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罗姆的一本著作《爱的艺术》,该书以基于大量的实践观察,从精神分析立场出发,对爱进行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诠释。
弗罗姆认为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
那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他的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通过这段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结尾:爱是你走到奈何桥边时,即将饮下孟婆汤时,含泪告别的东西,爱是丘比特射到你身上的箭,是你再辛苦也不想放弃的痛,爱是月下老人系在你脚上的红线,是甜蜜的牵绊。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接受爱,给予爱中学习着怎样去爱,愿每个人都被温暖的爱着,都有着强大而宽广的怀抱去拥抱你爱的人,愿你们爱自己,像爱别人一样慈悲,回馈爱,感激爱,创造爱,散播爱。
父母是生我们的人养我们的人不光给了我们生命,甚至给了我们宿命。
我们的基因遗传自父母,我们生长的环境取决于父母,我们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父母,我们人生的许多关键性的转变可能就是在父母无意识中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中产生,然而对子女富有如此大责任的父母,他们却并不是完美的,驾驶员需要考核后才能上岗,可是做父母缺不需要。
于是,我们发现,生养我们的父母可能自己也不是一个具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他们可能是一个焦虑的人,不会妥善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眉头紧缩地将压力转移到家庭中,他们可能没有广博的知识,也给不了我们优渥的生活,他们可能会打碎我们笃信的美好梦想,会因为一次人生路上的差池而给我们带来永难磨灭的负面影响,会秉持着爱的名义剪断我们的翅膀,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也是普通人,而他们给与我们的爱,确实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付出了。
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
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第一篇: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1开篇:爱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类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是被无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被无数电影所演绎,无数歌曲所传唱的永恒主题,少有人能给爱下准确的定义,却还是有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的追随爱的脚步,为爱辛苦为爱忙,为爱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很神秘么?父母的爱是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么?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他,才是既可以给予对方温暖,又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一种正确的成熟的爱人的方式呢?2、请同学们任选上述问题之一回答。
3、本篇课文节选自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罗姆的一本著作《爱的艺术》,该书以基于大量的实践观察,从精神分析立场出发,对爱进行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诠释。
弗罗姆认为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
那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他的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通过这段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结尾:爱是你走到奈何桥边时,即将饮下孟婆汤时,含泪告别的东西,爱是丘比特射到你身上的箭,是你再辛苦也不想放弃的痛,爱是月下老人系在你脚上的红线,是甜蜜的牵绊。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接受爱,给予爱中学习着怎样去爱,愿每个人都被温暖的爱着,都有着强大而宽广的怀抱去拥抱你爱的人,愿你们爱自己,像爱别人一样慈悲,回馈爱,感激爱,创造爱,散播爱。
父母是生我们的人养我们的人不光给了我们生命,甚至给了我们宿命。
我们的基因遗传自父母,我们生长的环境取决于父母,我们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父母,我们人生的许多关键性的转变可能就是在父母无意识中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中产生,然而对子女富有如此大责任的父母,他们却并不是完美的,驾驶员需要考核后才能上岗,可是做父母缺不需要。
于是,我们发现,生养我们的父母可能自己也不是一个具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他们可能是一个焦虑的人,不会妥善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眉头紧缩地将压力转移到家庭中,他们可能没有广博的知识,也给不了我们优渥的生活,他们可能会打碎我们笃信的美好梦想,会因为一次人生路上的差池而给我们带来永难磨灭的负面影响,会秉持着爱的名义剪断我们的翅膀,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也是普通人,而他们给与我们的爱,确实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付出了。
弗洛姆《爱的艺术》主要观点
弗洛姆《爱的艺术》主要观点 经朋友介绍,读了著名⼼理学家和哲学家E。
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现将感触较深的观点摘录下来,与观者共勉。
基本观点:爱情是⼀种与⼈的成熟程度有直接关系的精神产物,懂得爱与去爱都需要具有爱的能⼒,懂得爱的艺术。
1、爱情是⼀种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情绪。
⼀般来说可以⽤另⼀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先是给⽽不是得。
2、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责任⼼、尊重和了解。
⼈们只有认识对⽅,了解对⽅才能尊重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和责任⼼都会是盲⽬的,⽽如果不是从关怀的⾓度出发去了解对⽅,这种了解也是⽆益的。
3、⼈们只有认识对⽅,了解对⽅才能尊重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和责任⼼都会是盲⽬的,⽽如果不是从关怀的⾓度出发去了解对⽅,这种了解也是⽆益的。
4、成熟的⼈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量的⼈。
成熟的⼈只想拥有他⾃⼰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和全知的⾃恋幻想,并有⼀种谦恭的态度。
这⼀态度的基础是他内⼼的⼒量,单单这股⼒量就能使他进⾏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5、事实上寻求爱的⼈不会不被所爱之⼈所寻求。
6、如果爱情的明灯照亮了这颗⼼,它也必然会照亮那颗⼼。
7、如果对神的爱在你⼼中滋长,那神也会加爱于你。
8、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爱,因为我爱⼈。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9、如果⼀个⼈只爱他的对象,⽽对其他的⼈⽆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是⼀种共⽣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种更⾼级意义上的⾃私。
10、弱⼩是⼀种暂时状态,⽽⾃⼒更⽣,⾛⾃⼰的路的能⼒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11、母亲要赋予孩⼦对⽣活的爱,⽽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爱是给予——感悟弗洛姆《爱的艺术》
弗洛姆对中国教育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思潮中,弗洛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随者,屡屡被人提及。
其思想成熟期创作的《爱的艺术》一书,对儿童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欧美诸国,此书是高中生必读书.我认为对每个人来讲,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爱的艺术》是不可不读的作品,可以在人生态度和教育教学上产生很好的影响。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是一种才能。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是在“给予”中的“获得”。
爱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作为整个世界而不是对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爱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你所爱的某个对象上,而应该把这种爱扩而广之,即把爱扩展到对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的整体关注上来。
爱是一种实践,爱的实践需要克服自恋、实现信仰、对爱持有积极的态度,这使得爱具有可教育性。
我们常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爱。
结合弗洛姆的理论,我认为有两点我们应该强化认识.第一,享受教育弗洛姆说:“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
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
“给予”意味着使他人也成为一位给予者,他们共同分享融进生命中的快乐。
在“给予”的行为中,某些东西诞生了。
双方都感激这种新生的力量.教师要享受教育的过程。
传统意识里,我们喜欢用蜡烛、春蚕来比喻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付出,似乎只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教师才能教育学生。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给予”并不等同于放弃,不是剥夺老师的所有去成全学生.如果教师能够体会到爱是“给予”的深层含义,他就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
做个比较可能更明确一些,最有说服力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爱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做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从“给与”里能够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对于一个教师来讲,追求奉献、不惧艰辛是种美德,但乐心“给予"却是能力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爱的艺术》——第二章
《爱的艺术》——第⼆章爱情理论(3)(弗洛姆)(⼀)爱情是对⼈类⽣存问题的回答(3)达到这⼀⽬的的⼀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
例如⾃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种形式的纵欲。
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活⽣⽣的例⼦。
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
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加者是和这种纵欲紧密联系在⼀起的。
性纵欲可以达到同恍惚状态和吸毒⼀样的效果。
集体性纵欲的仪式流传很⼴,其效果是参加者在此后⼀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渐渐地恐惧感⼜会上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仪式。
只要纵欲是⼀个部落的集体活动,就不可能引起恐惧和羞愧的感觉。
这样的⼀种⾏为是“正确的”,甚⾄是⼀种美德,因为这是⼀种集体活动,不仅得到医⽣和僧侣的同意,甚⾄得到他们的⽀持,因此参加者也没有必要感到羞愧或有负罪的感觉。
但是⽣活在已经失去这种仪式的⽂化中的⼈如果选择同⼀种⽅式去克服⾃⼰的孤独感,就另当别论了。
酒和毒品是⽣活在⼀个⾮集体纵欲的时代的⼀些⼈所选择的⽅式。
同⽣活在集体纵欲⽂化时代的⼈相反,这些⼈受到良⼼谴责的痛苦。
他们⼀⽅⾯想通过酗酒和吸毒去克服孤独感,但在纵欲后他们的孤独感却加剧了,所以不得不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为。
在某种程度上性纵欲是克服孤独感的⼀种⾃然和正常的⽅式,并有部分效果。
许多不能⽤其他的⽅式减轻孤独感的⼈很重视纵欲的要求,实际上这和酗酒和吸毒并⽆多⼤区别。
有些⼈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克服由于孤独⽽产⽣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刹那间填补两个⼈之间的沟壑。
通过纵欲达到⼈与⼈之间的结合的所有⽅式都有三个特征:⾸先这些⽅式都是强烈的,甚⾄会很激烈;其次它们需要整个⼈——包括⾝⼼都投⼊进去;第三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但是⽆论是过去的⼈,还是现代⼈,克服孤独感最常见⽤的⽅法却与此截然相反。
这⼀⽅法就是通过同⼀组⼈保持⼀致,通过同⼀组⼈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致来达到同其他⼈的结合。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爱的艺术》,你将发现,原来有的人对爱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1.弗洛姆关于爱的三个观点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裔的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是弗洛伊德之后的著名心理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江湖上那是赫赫有名的。
弗洛姆的这本《爱的艺术》篇幅不长,但是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出版了几千万册,影响一直很大。
我们来介绍一下他的这本书。
弗洛姆从一开始就讲到,人们对爱的理解是错的。
人们会觉得,我没有找到值得爱的那个人啊,找到了,我自然就会去爱他或她了。
弗洛姆说,这是很荒谬的。
你不能说,我之所以不会画画,是因为我没有看到想画的东西啊,看到了,我就会画了。
他说,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去领悟,然后去锻炼的能力。
接下来,我给你介绍弗洛姆的三个重要观点,帮你更好地理解爱的真谛。
弗洛姆关于爱的第一个观点是:爱是给予,而不是获得。
有不成熟的爱,也有成熟的爱。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爱,但那是一种不成熟的爱。
我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对我们的爱。
如果你长大了,却仍然停留在“巨婴”的水平,你就会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在弗洛姆看来,这种爱是不够资格的。
成熟的爱需要你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自我。
爱是从你自己的内心中生长出来的东西。
爱是力量的最高体现。
真正的爱是要唤起对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说要丰富别人。
爱是要给人生带来新的内容的,而不是从已经有的内容里索取更多,只有这样,爱才能生生不息。
所以,弗洛姆告诉我们,不要等待别人给你,你自己是完全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去爱别人,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更生机勃勃。
弗洛姆关于爱的第二个观点是:父母的爱会影响到孩子。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而父亲对孩子的爱则是有条件的。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着人类的社会,世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务的世界。
弗洛姆说,父亲爱孩子,实际上是因为私有制和财产继承权的出现。
《爱的艺术》:埃里克·弗洛姆讲述爱与生命的真谛
《爱的艺术》:埃⾥克·弗洛姆讲述爱与⽣命的真谛发表于2018-10-07 17:22:42原标题:荐书:埃⾥克·弗洛姆,《爱的艺术》⽂:惕若来源:惕若说(ID: TiroTalk)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或许很多⼈都很熟悉。
这本书篇幅很短,语⾔洗练,但其内容却极为丰富和深刻,实际上并不是很好懂。
作者频繁援引各种不同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却并没有很详细地展开;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除了理性的分析之外,其实有很多直观的经验的东西,因此要能完全理解,同时需要深刻的个⼈体验和对作者援引的各种传统有基本的了解。
关于这⼀点,《爱的艺术》这个中⽂译名我觉得是有些欺骗性的。
它原⽂的标题叫做The Artof“Loving”,⽽不是the art of “love”。
⼀字之差,却有很⼤的不同。
在中⽂⾥,“爱”当然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但是当你看到“爱的艺术”这个标题,你会觉得它是⼀个名词,或者是⼀个泛指,既当名词也当动词。
但是英⽂的“loving”,马上就传达出⼀种积极的、主动的、⾃发的动作的感觉。
不是关于“爱”作为⼀个物件,作为⼀个可以去“获得”的客体,因此不是关于如何“被爱”或如何“得到爱”,⽽是“爱”作为⼀种个体的主动的⾏为。
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传达了很多弗洛姆在书中讨论到的主题。
本书开宗明义抛出的第⼀问题,就是“爱是⼀种艺术”吗?当我们谈“艺术”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美、是闲散的欣赏和享受,但当弗洛姆谈到爱作为⼀种“艺术”的时候,他谈的更多是我们想要掌握或者创造⼀种“艺术”的时候,我们需要付出的苦⼼和劳作。
所以“爱是⼀种艺术”是相对于爱作为⼀种令⼈愉悦的感官享受⽽⾔的。
他认为爱是⼀种艺术,因此跟美术、⾳乐、⽊匠等等⼀样,你需要去习得它,你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和专注去学习和训练,⽽不是等待着在某⼀个幸运的时候⾃动“坠⼊”爱河。
弗洛姆还谈到,要掌握⼀门“艺术”,还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这门艺术必须成为你⽣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之更重要。
解读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爱的艺术》述评
解读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爱的艺术》述评刘俐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详细阐述了爱的意义和本质,总结了爱的实践方式,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他独有的爱的人生观。
弗洛姆爱的人生观不仅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调和后的产物,更反映了20世纪的社会大背景,包含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的伟大意义。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艾里希·弗洛姆,将自己生活的整个20世纪的感受转化为理性思考,融注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与忧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爱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要素以及崇高意义,并提出了怎样实践获得“爱”这门艺术的方法,于是便有了《爱的艺术》这部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
通过《爱的艺术》,弗洛姆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关于爱的人生观。
1 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调和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试图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思想理论进行调和运用,建立“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1.1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构成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道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及自然界处于协调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
”马克思理论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让人作为个人得到人的解放,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
这与弗洛姆关注人性、体恤人类生存的人本主义情怀是相同的。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虽然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将人局限在生物学角度去理解提出了批判,但是他更多地吸收和肯定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的理论。
精神分析后来成为了一种异于医学却能够治疗人的灵魂、能引导人们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理论方法。
这一点与弗洛姆希望用爱来“救赎”人类的目标是一致的。
弗洛姆《爱的艺术》知识讲解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 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 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 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某个人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同时它也是 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一种情 感出现了,但也可以消失。当我的行为并 不包含判断和决定时,我怎么能断定这种 感情将永远持续下去呢?
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弗洛姆《爱的艺术》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二个误区 ◆ 爱=爱的对象 ◆ 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
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但是要 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或为其所 爱——则是困难的。
2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三个误区 ◆ 爱=最初体验(而不是永久状态) ◆ 人们常常把“堕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
◆ 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 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
5
弗洛姆精彩语录
◆ 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我爱因为 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着这个原则: “我被爱因为我爱。”
◆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6
4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还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 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你爱你 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3分钟读懂《爱的艺术》
3分钟读懂《爱的艺术》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爱的艺术》。
你了解爱这件事吗?我们身边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曾为它所累,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
爱随时随地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要爱,剩下的则在花大量时间谈论爱和等待爱。
毋庸置疑,人与人间的情愫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争论,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瑞蒙卡佛认为爱是一种不那么长久的多愁善感,两个相爱的人认识彼此前可能爱过别人,而一旦俩人中的一个不幸发生什么事,活下来的那一个会悲伤一阵子,但他最后还是会继续恋爱,这样的故事信手拈来。
有人说,如果将爱等同于永恒,则两者的概念都会变得空泛起来,因此聪明的恋人们把爱视作海誓山盟的证言抑或甜言蜜语的网罟,语言这样一个虚无浮动的表意系统变成了对抗沧海桑田的慰藉。
于是“我爱你”变成了那样轻易就可脱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简单的词汇。
我们有勇气一见钟情,却没有毅力坚持天长地久。
爱被我们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们已经分不清让我们忧伤和焦虑的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中心的虚无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陈腐现实的悲恸。
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
占有爱情的身体不难,而占有爱情的思想绝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劳而获而从容一生一样几乎近乎于神话。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
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
人需要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执着,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爱情。
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爱的艺术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爱的艺术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爱的艺术”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爱的艺术
书名。
美国精神分析家弗洛姆着。
美国纽约哈珀公司1956年出版。
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人的本质由社会文化因素而非生物特性决定。
内容涉及爱的理论、不同种类的爱和当代西方社会中爱的蜕变及爱的实践。
弗洛姆认为爱同生活一样,也是一门艺术。
爱是人类的天性,人有接受爱和给予爱的双重需要,社会只有通过爱的纽带才能将人类紧密联系。
爱不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体验到的情感,必须完善人格,形成创造性的心理倾向,才能体验到爱。
作者从人及人类生存的理论出发,论述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和信仰之爱,深刻分析西方社会爱的蜕变—虚伪的爱。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提出,技术只能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的一切问题。
提出弗洛伊德理论的过时性。
认为掌握爱的艺术不仅需要爱的理论,还需要爱的实践。
爱的艺术的实践可从专一、耐心、全力以赴等方面进行训练。
本书论述精辟,具哲学意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20世纪80年代国外和国内的畅销书,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陈维钢等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李健鸣的中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刘福堂的中译本。
论爱的艺术
论“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站在艺术的角度对人类特有的现象“爱”进行了分析。
“爱情”从此上升到了艺术的角度,而人们倘若想要学会去爱,就要像学习其它所有的艺术一样,一如音乐、绘画,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此内化,也正因为如此,专著分为了两大部分,分别是爱的理论基础部分与爱的实践部分。
在这本《爱的艺术》中弗鲁姆首先引导读者认识“爱”的由来。
爱作为人类独有的一种现象,首先应该与动物之间的本能区分开来。
我们看见的很多的动物之间的类似于“爱”的现象,多数情况下是动物出于自身本能驱使下表现出来的或是人类刻意心理美化的结果,如动物不辞辛苦地照顾下一代、动物与配偶之间的相守。
再回到人类的身上,由于不断地进化与选择,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
而“爱”的产生,则是源于人类对于孤独的恐惧感。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自己似乎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外界的强大威胁似乎能够瞬间将自己撕碎,那么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让自己看起来不是如此孤单呢?还在婴儿阶段的个体更多是从母亲那里去寻求温暖与保护。
时间的推进,个体的生命已经不再如一开始的那般脆弱与“无能”,然而却不得不面对新的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社爱的会任务与新的角色要求。
而此时个体想要自己在这个社会生存,想要获得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归属感,便需要“爱”的支撑,需要“爱”来连接自己与这个世界。
于此,我们知道,爱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对于孤独感的恐惧。
虽然纵欲似乎可以帮助人去克服孤独感,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纵欲也许能够填充短暂的孤独感,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不可测的孤独的沟壑。
了解过了“爱”的缘起,接下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所要处理的关系也具有了多样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个体与神之间的关系等,基于此“爱”的对象也被划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弗洛姆精彩语录
◆ 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我爱因为 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着这个原则: “我被爱因为我爱。”
◆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6
“置身”于爱之中的持久状态混淆起来。 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迷恋,那种 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 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 度。
3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 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 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 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某个人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同时它也是 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一种情 感出现了,但也可以消失。当我的行为并 不包含判断和决定时,我怎么能断定这种 感情将永远持续下去呢?
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4
弗识。
◆ 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你爱你 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 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的反 应。
◆ 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 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 发展。
弗洛姆《爱的艺术》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二个误区 ◆ 爱=爱的对象 ◆ 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
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但是要 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或为其所 爱——则是困难的。
2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三个误区 ◆ 爱=最初体验(而不是永久状态) ◆ 人们常常把“堕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