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之集部共48页文档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敦煌歌辞总编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敦煌歌辞总编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敦煌歌辞总编》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敦煌歌辞总编字数:6237 敦煌歌辞总编 任半塘辑 ●目录 卷一 杂曲 云谣集杂曲子 卷二 杂曲 只曲 卷三 杂曲 普通联章 卷四 杂曲 重句联章 卷五 杂曲 定格联章 卷六 杂曲 长篇定格联章 卷七 大曲 补遗 只曲类 组曲类 五七言体 ●敦煌歌辞总编卷一 杂曲 云谣集杂曲子 凤归云(征夫数载 二首) 凤归云(鲁女坚贞 二首) 天仙子(五陵泪眼) 天仙子(谁是主 二首) 竹枝子(游荡经年) 竹枝子(萧娘相许) 洞仙歌(今宵恩义) 洞仙歌(戍客流浪) 破阵子(人去潇湘) 破阵子(单于迷虏尘) 破阵子(三边无事) 破阵子(军帖书名) 浣溪沙(五陵恳切 二首) 柳青娘(倚阑人 二首) 倾杯乐(求名宦) 倾杯乐(五陵堪娉) 内家娇(应奉君王) 内家娇(长降仙宫) 拜新月(荡子他州) 拜新月(国泰时清) 抛球乐(五陵负恩) 抛球乐(上阳家) 渔歌子(五陵儿女) 渔歌子(五陵渺渺) 喜秋天(相思破 二首) 喜秋天(捣练千声) 喜秋天(离尘俗) ○凤归云(征夫数载 二首) 征夫数载。
萍寄他邦。
去便无消息。
累换星霜。
月下愁听砧杵起。
塞雁南行。
孤眠鸾帐里。
枉劳魂梦。
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
更不思量。
谁为传书与。
表妾衷肠。
倚牖无言垂血泪。
暗祝三光。
万般无奈处。
一炉香尽。
又更添香。
【 ○○○一】 绿窗独坐。
修得君书。
征衣裁缝了。
远寄边隅。
想你为君贪苦战。
不惮崎岖。
终朝沙碛里。
止凭三尺。
勇战单于。
岂知红脸。
泪滴如珠。
枉把金钗卜。
卦卦皆虚。
魂梦天涯无暂歇。
枕上长嘘。
待公卿回故里。
容颜憔悴。
彼此何如。
【 ○○○二】 ○凤归云(鲁女坚贞 二首) 幸因今日。
经史子集之集部
唐诗
【盛唐诗歌】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 “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 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 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 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 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唐诗
【边塞诗歌】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 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 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 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 来的灾难,于是有了边塞诗派。
宋词
一首词,只有一段,称为 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 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 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 令、引、慢、三台、序 子 、法曲、大曲、缠令、 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 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 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 之的;近,以音调相近, 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 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 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御筆詩經圖》 - 乾隆帝御筆寫本
诗经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 《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 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 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
诗经
诗经
诗经
楚辞
元曲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 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屈原像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 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 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文”;从赋 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赋是 两汉400年间最流行的文体,是汉代文 学的代表。
5%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 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 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 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 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 赋的行家.小赋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 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 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 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国学源流之经史子集概要
02 经部——儒家经典
《易经》
易学之源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包 含了古代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 方面的知识,被誉为“群经之首”。
阴阳五行
卦爻辞
《易经》通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 爻的卦爻辞,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 的变化规律。
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对后世哲学、 医学、占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 ,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 谐统一。
庄子
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提出“逍遥游 ”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
法家
以管仲、商鞅等为代表,主张以 法治国,强化中央集权,提倡功 利主义。
墨家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 “非攻”,倡导节用、节葬等实 用主义思想。
历代散文名篇欣赏
先秦散文
先秦时期是中国散文的萌芽和奠基时期,代表作 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 散文和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时期之一,出现 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 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元曲和明清小说
元曲
元曲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牌为基本单位进行创作,因此 统称为元曲。元曲的代表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明代四大奇书《三国 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清代的两部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尤为著 名。
D
04 子部——诸子百家思想
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经史子集
经部·十三经1.《周易》7卷.〔阮元校刻本〕2.《尚书》58篇.〔阮元校刻本〕3.《诗经》30卷.〔阮元校刻本〕4.《周礼》6卷.〔阮元校刻本〕5.《仪礼》17卷.〔阮元校刻本〕6.《礼记》49卷.〔阮元校刻本〕7.《春秋左传》12卷.〔阮元校刻本〕8.《春秋公羊传》12卷.〔阮元校刻本〕9.《春秋穀梁传》12卷.〔阮元校刻本〕10.《孝经》18章.〔阮元校刻本〕11.《尔雅》19卷.〔阮元校刻本〕12.《论语》20篇.〔阮元校刻本〕13.《孟子》14卷.〔阮元校刻本〕史部·正史1.《三家注史记》西汉·司马迁130卷.〔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本〕2.《史记》西汉·司马迁130卷.〔百衲本〕3.《汉书》东汉·班固120卷.〔百衲本〕4.《後汉书》南朝宋·范晔90卷.〔百衲本〕5.《三国志》晋·陈寿65卷.〔武英殿本〕6.《裴注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65卷.〔通行本〕7.《晋书》唐·房玄龄等130卷.〔武英殿本〕8.《宋书》南朝梁·沈约100卷.〔武英殿本〕9.《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卷.〔武英殿本〕10.《梁书》唐·姚思廉56卷.〔武英殿本〕11.《陈书》唐·姚思廉36卷.〔武英殿本〕12.《魏书》北齐·魏收130卷.〔武英殿本〕13.《北齐书》唐·李百药50卷.〔武英殿本〕14.《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3卷.〔武英殿本〕15.《隋书》唐·魏徵等85卷.〔武英殿本〕16.《南史》唐·李延寿80卷.〔武英殿本〕17.《北史》唐·李延寿100卷.〔武英殿本〕18.《旧唐书》後晋·刘昫等200卷.〔武英殿本〕19.《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225卷.〔武英殿本〕20.《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卷.〔武英殿本〕21.《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卷.〔武英殿本〕22.《宋史》元·脱脱等496卷.〔武英殿本〕23.《辽史》元·脱脱等116卷.〔武英殿本〕24.《金史》元·脱脱等135卷.〔武英殿本〕25.《元史》明·宋濂等210卷.〔武英殿本〕26.《明史》清·张廷玉等332卷.〔武英殿本〕27.《新元史》柯劭忞257卷.〔庚午重订本〕28.《清史稿》赵尔巽等529卷.〔关外二次本〕史部·别杂史等1.《逸周书》战国10卷.〔通行本〕2.《世本》汉·宋衷注1卷.〔茆泮林辑本〕3.《竹书纪年》2卷.〔四库全书本〕4.《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朱右曾辑王国维补1卷.〔《王国维遗书》5.《国语》战国20卷.〔通行本〕6.《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34卷.〔通行本〕7.《战国纵横家书》战国1卷.〔通行本〕8.《越绝书》东汉·袁康19篇.〔四部丛刊本〕9.《华阳国志》晋·常璩12卷.〔函海本〕10.《人物志》三国魏·刘邵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11.《洛阳伽蓝记》後魏·杨衒之5卷.〔如隐堂本〕12.《吴越春秋》东汉·赵晔10卷.〔清顾有观本〕13.《列女传》汉·刘向7卷.〔四部丛刊本〕14.《前汉纪》汉·荀悦30卷.〔四库全书本〕15.《後汉纪》东晋·袁宏30卷.〔四部丛刊本〕16.《史通》唐·刘知几49篇.〔蜀本〕17.《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1卷.〔江苏巡抚采进本〕18.《顺宗实录》唐·韩愈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19.《五代史补》宋·陶岳5卷.〔豫章丛书本〕20.《唐会要》宋·王溥102卷.〔通行本〕21.《唐六典》唐·李林甫等30卷.〔南宋本〕22.《通典》唐·杜佑200卷.〔四库全书本〕23.《续通典》清·嵇璜、刘墉等编144卷.〔四库全书本〕24.《清通典》清·嵇璜、刘墉等编100卷.〔四库全书本〕25.《通志略》宋·郑樵52卷.〔明汪刻本〕26.《西汉会要》宋·徐天麟70卷.〔通行本〕27.《明会要》清·龙文彬40卷.〔通行本〕28.《读通鉴论》清·王夫之30卷.〔通行本〕29.《贞观政要》唐·吴兢42卷.〔明成化刊本〕30.《资治通鉴》宋·司马光294卷.〔世界书局缩印本〕31.《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220卷.〔清冯集椿本〕32.《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26卷.〔四部丛刊本〕33.《辽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40卷.〔通行本〕34.《金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52卷.〔通行本〕35.《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27卷.〔同治十三年江西书局校刻本〕36.《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80卷.〔通行本〕37.《三藩纪事本末》清·杨陆荣4卷.〔通行本〕38.《左传纪事本末》清·高士奇53卷.〔通行本〕39.《两汉三国学案》清·唐晏11卷.〔龙溪精舍丛书本〕40.《宋元学案》清·黄宗羲100卷.〔光绪五年龙汝霖重刊本〕41.《明儒学案》清·黄宗羲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42.《三朝北盟会编》南宋·徐梦莘250卷.〔四库全书本〕43.《鄂国金佗稡编》宋·岳珂28卷.〔通行本〕44.《鄂国金佗续编》宋·岳珂30卷.〔通行本〕45.《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清·赵钺、劳格8卷.〔通行本〕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8卷.〔四部备要本〕47.《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366卷.〔民国大东书局影印本〕48.《蒙古秘史》1卷.〔明初汉字标音本〕49.****《山海经》战国·佚名18卷.〔晋郭璞山海经传本〕子部·诸子1.《公孙龙子》战国6篇.〔宋刻本〕2.《韩非子》战国·韩非55卷.〔宋乾道刊本〕3.《淮南子》西汉·刘安21卷.〔庄逵吉本〕4.《列子》战国8卷.〔通行本〕5.《墨子》战国·墨翟15卷.〔孙氏墨子间诂本〕6.《荀子》战国·荀况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7.《文子》春秋·辛钘12卷.〔四库全书本〕8.《鹖冠子》战国·鹖冠子3卷.〔学津讨原本〕9.《孔子集语》17卷.〔平津馆丛书本〕10.《新书》西汉·贾谊10卷.〔四部丛刊本〕11.《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26卷.〔清毕沅校本〕12.《论衡》东汉·王充85篇.〔四部丛刊本〕13.《说苑》西汉·刘向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14.《管子》春秋·管仲76篇.〔浙江书局本〕15.《随巢子》战国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16.《新序》西汉·刘向10卷.〔通行本〕17.《新语》汉·陆贾12卷.〔汉魏丛书本〕18.《盐铁论》西汉·桓宽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19.《风俗通义》东汉·应劭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20.《尹文子》战国·尹文2卷.〔湖海丛书本〕21.《关尹子》战国·尹喜2篇.〔湖海丛书本〕22.《尸子》战国·尸佼4卷.〔汪继培辑本〕23.《扬子法言》西汉·扬雄13篇.〔通行本〕24.《晏子春秋》战国·晏婴8卷.〔孙氏平津馆本〕25.《曾子》春秋·曾参1卷.〔阮元注释本〕26.《子思子》春秋·孔伋7卷.〔四库全书本〕27.《至言》汉·贾山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28.《昌言》汉·仲长统2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29.《慎子》战国·慎到1卷.〔《守山阁丛书》本〕30.《申鉴》东汉·荀悦5卷.〔明文始堂本〕31.《商君书》战国·商鞅27卷.〔四部丛刊本〕32.《新论》汉·桓谭17卷.〔清严可均辑本〕33.《潜夫论》汉·王符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34.《孔丛子》汉·孔鲋1卷.〔四库全书本〕35.《河间献王书》汉·刘德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36.《公孙弘书》汉·公孙弘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37.《邓析子》春秋·邓析2卷.〔通行本〕38.《太玄经》汉·扬雄10卷.〔清嘉庆刻本〕39.《孔子家语》汉·佚名10卷.〔四部丛刊本〕40.《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41.《蒋子万机论》三国魏·蒋济1卷.〔严可均辑本〕42.《中说》隋·王通10卷.〔四部丛刊本〕子部*具体1.《忠经》汉·马融1卷.〔通行本〕2.《忍经》元·吴亮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1.《老子》春秋·李耳1卷.〔清毕沅考异本〕2.《庄子》战国·庄周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3.《素书》汉·张良1卷.〔《二十二子》本〕4.《鬼谷子》春秋·王诩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5.《缘起经》唐·玄奘译1卷.〔金陵刻经处版〕6.《心经》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7.《六祖坛经》唐·慧能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8.《孙子》春秋·孙武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孙子本〕9.《吴子》战国·吴起6篇.〔武经七书本〕10.《尉缭子》战国·尉缭24篇.〔宋武经七书本〕11.《三略》旧题汉·黄石公3卷.〔武经七书本〕12.《六韬》旧题周·姜尚6卷.〔武经七书本〕13.《孙膑兵法》战国·孙膑15篇.〔竹简本〕14.《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1卷.〔大正藏本〕15.《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大正藏本〕16.《菜根谭》明·洪应明4卷.〔通行本〕17.《了凡四训》明·袁了凡5卷.〔通行本〕集部·总集1.《全上古三代文》清·严可均辑1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2.《全秦文》清·严可均辑1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3.《全汉文》清·严可均辑63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4.《全后汉文》清·严可均辑10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5.《全三国文》清·严可均辑75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6.《全晋文》清·严可均辑167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7.《全宋文》清·严可均辑64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8.《全齐文》清·严可均辑2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9.《全梁文》清·严可均辑74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10.《全陈文》清·严可均辑18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11.《全后魏文》清·严可均辑60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12.《全北齐文》清·严可均辑10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13.《全后周文》清·严可均辑24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14.《全隋文》清·严可均辑36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15.《先唐文》清·严可均辑1卷.〔影清光绪王毓藻刻本〕16.《楚辞》西汉·刘向集65卷.〔通行本〕17.《楚辞章句》汉·王逸注16卷.〔四部丛刊本〕18.《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1卷.〔通行本〕19.《文选》唐·李善注62卷.〔胡克家重刊本〕20.《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100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宋本〕21.《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12卷.〔吴兆宜本〕2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35卷.〔通行本〕23.《全隋诗》10卷.〔通行本〕24.《全唐五代词》7卷.〔通行本〕25.《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8卷.〔清光绪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26.《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900卷.〔扬州诗局本〕27.《全唐诗补编》105卷.〔通行本〕28.《唐诗纪事》宋·计有功81卷.〔扬州官刻本〕29.《全唐文》清·董诰等1000卷.〔扬州官刻本〕30.《唐文拾遗》清·陆心源辑72卷.〔扬州官刻本〕31.《唐文续拾》清·陆心源辑16卷.〔通行本〕32.《敦煌变文》86卷.〔通行本〕33.《全宋词》580卷.〔通行本〕34.《全宋词补》1卷.〔通行本〕35.《宋诗钞》清·吴之振等106卷.〔通行本〕36.《全金诗》1卷.〔通行本〕37.《霓裳续谱》清·王廷绍1卷.〔通行本〕38.《白雪遗音》清·华广生1卷.〔通行本〕39.《明遗民诗》1卷.〔通行本〕40.《骈体文钞》清·李兆洛31卷.〔嘉庆唐氏原刻本〕41.《古文辞类纂》清·姚鼐75卷.〔通行本〕42.《元诗别裁集》清·张景星等编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阁刊本〕43.《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10卷.〔通行本〕44.《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三十二卷本〕45.《花间集》五代·赵崇祚编10卷.〔宋绍兴十八年刻本〕46.《西昆酬唱集》宋·杨亿10卷.〔清周王注本〕47.《绝妙好词》宋·周密选8卷.〔四部备要本〕48.《全辽文》13卷.〔通行本〕49.《全金词》唐圭璋编不分卷.〔通行本〕50.《全元词》唐圭璋编不分卷.〔通行本〕51.《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选编1卷.〔通行本〕52.《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12卷.〔通行本〕53.《六朝文絜》清·许梿12卷.〔通行本〕54.《列朝诗集》清·钱谦益编81卷.〔通行本〕55.《明诗纪事》清·陈田辑187卷.〔通行本〕56.《中州集》金·元好问编11卷.〔汲古阁本〕57.《挂枝儿》明·冯梦龙4卷.〔传世藏书点校本〕58.《山歌》明·冯梦龙1卷.〔通行本〕59.《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明·冯梦龙1卷.〔通行本〕60.《彊村丛书》朱祖谋辑173种.〔通行本〕61.《明词汇刊》赵尊岳辑155种.〔通行本〕62.《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蛰存编20卷.〔通行本〕63.《晚晴簃诗汇》徐世昌编200卷.〔通行本〕64.《全明词》1卷.〔通行本〕65.《全清词》1卷.〔通行本〕66.《晚清文选》郑振铎3卷.〔通行本〕集部*其他1.《古诗十九首》汉·佚名1卷.〔通行本〕2.《魏武帝集》三国魏·曹操4卷.〔丁氏辑本〕3.《魏文帝集》三国魏·曹丕6卷.〔丁氏辑本〕4.《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10卷.〔续古逸丛书影宋本〕5.《陶渊明集》晋·陶潜7卷.〔四部丛刊本〕6.《韩愈集》唐·韩愈53卷.〔通行本〕7.《柳宗元集》唐·柳宗元49卷.〔明翻刻南宋世采堂本〕8.《欧阳修集》宋·欧阳修158卷.〔四部备要排印本〕9.《苏洵集》宋·苏洵19卷.〔通行本〕10.《苏轼集》宋·苏轼112卷.〔明海虞程宗成化刻本〕11.《苏辙集》宋·苏辙100卷.〔通行本〕12.《王安石集》宋·王安石100卷.〔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刊本〕13.《曾巩集》宋·曾巩54卷.〔通行本〕14.《朱熹集》宋·朱熹131卷.〔明嘉靖十一年福州府学本〕15.《人间词话》王国维1卷.〔开明书店本〕16.《文赋》晋·陆机1卷.〔通行本〕17.《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50篇.〔明万历刻本〕18.《诗品》南朝梁·锺嵘3卷.〔通行本〕。
经史子集
具体分类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经部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 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时期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 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示例:就从妹子 说一句书,无论~,大家都顶针续麻依次接下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 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 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 类法。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 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 等。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词说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词说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词说》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词说字数:5259 词说蒋兆兰撰 ○自序 有清一代,词学屡变而益上。
中叶以还,鸿生叠起,辟门户之正,示轨辙之程。
逮乎晚清,词家极盛,大抵原本风雅,谨守止庵,导源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之说为之。
虽功力有浅深,成就有大小,而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练字练句,迥不犹人,戛戛乎其难哉。
其间特出之英,主坛坫,广声气,宏奖借,妙裁成,在南则有复堂谭氏,在北则有半塘王氏,其提倡推衍之功,不可没也。
既自清命既讫,道丧文敝,二十年来,先民尽矣。
独有︹村、蕙风,喁于海上,乐则为天宝霓裳,忧则为殷遗麦秀,是可伤已。
乃今岁初秋,蕙风奄逝,吾道益孤。
犹幸承其风者,有吴君瞿安、王君饮鹤、陈君巢南诸子,大抵学有本原,足以守先而待後。
兆半无似,友教吴门。
诸生以老马识途,时时从问词法,兼求词话,奉为准则。
因念古人名著如词源、词旨及乐府指迷等作,未必浅深高下之皆宜。
而清代丛谈词话诸书,往往特标一义,以自取重。
诚恐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又虑近世学者根柢不具,则枝叶不荣。
故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撰为一书,名曰词说。
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
际兹斯文绝续之会,宁使後之人视吾说为骈枝,无令嗜学者恨前人不为传述也。
宜兴蒋兆兰。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盖未有五七言不能成句,而能作长短句者也。
词中小令,收处贵含蓄,贵神远,与诗之七绝最近。
慢词贵铺叙,贵敷衍,贵波澜动荡,贵曲折离合,尤与歌行为近。
其他四五七议论偶句,则近於律诗。
是故能诗者。
是故能诗者,学词必事半功倍。
但使端其趣向,勿误歧途,一两年或三四年,用功为之,便成好手。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诗学源流考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诗学源流考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诗学源流考》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诗学源流考字数:4554 诗学源流考清鲁九皋 诗学源流考 新城鲁九皋山木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自春秋迄战国,又数百年,于是屈子兴于南服,作为《离骚》、《九歌》、《九章》之属,以上继《风》、《雅》、《颂》之音,其徒宋玉之徒和之,号为《楚词》。
遭秦灭学,旋废其业。
汉兴,《大风》、《秋风》之作,振起于上,于是小山《招隐》之词,《惜誓》、《九谏》、《九怀》、《九叹》之什,羣然并作,王逸审定其旨,并列《骚》学。
而司马相如、扬雄又沿其流,作《子虚》、《上林》、《羽猎》、《长杨》诸赋;东都班固、张衡继之,而《两都》、《两京》等赋出焉。
要其敷陈直叙,不失古人讽谏之意,故班固之《两都赋序》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自时厥后,赋学渐棼,沿及梁、陈、隋、唐,又有古赋、律赋之别,而赋遂与《诗》、《骚》不相比附矣。
五言之兴,或云始于苏、李与《十九首》。
梁昭明太子选《十九首》,系以无名氏。
徐陵《玉台集》,分其中六章为枚乘作。
刘勰《文心雕龙》则云:“孤竹一篇,傅毅之词。
”是《十九首》中,东西两都,并有其人,而枚乘在陵、武之前,又不得云始于苏、李也。
大抵汉之五言,其意委曲详尽,其词抑扬宛转,工于比兴,切近事情,犹有十五《国风》之遗焉。
然自唐山夫人有《安世房中歌》,而武帝立乐府采诗,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风》、《雅》、《颂》之音已备。
盖《房中歌》意拟《周南》,而义则取诸《文王之什》,是《大雅》之遗也。
《郊祀十九章》学《颂》,《铙歌十八曲》学《小雅》,其余《相和曲》、《清调》、《平调》、《瑟调》、《舞曲歌词》,《杂曲歌词》,皆《风》之遗也。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别集·继志斋集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别集:继志斋集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继志斋集》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继志斋集字数:5481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六 继志斋集 别集类五【明】 提要 【臣】等谨案继志斋集原目作十二巻明王绅撰绅字仲缙义乌人待制祎之仲子明史附见祎撰称祎死时绅年十三事母兄敦孝友长博学受业于宋濂濂器之曰吾友不亡矣蜀献王聘绅待以客礼绅启王往云南求父遗骸不获述滇南痛哭记以归建文帝时用荐召为国子博士预修太祖实录献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二章卒于官王泌东朝记以为成祖召入翰林编摩太祖实録者误也其集残缺失次仅存九巻而第一巻所载铙歌即已全佚其他防简缺文不一而足特以其为名父之子又师承有自其文演迤丰蔚不失家法诗亦有陶韦风致无元季纎秾之习在洪武建文之间尚可卓然成家虽一鳞片甲要非凡格不以其缺佚弃之也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继志斋集原序 余尝论先秦两汉之文章所以为至者盖其人皆豪岸魁垒有杰出之才而负超轶迈往之气故其文章足称其中之所有若屈原之沈郁贾谊之闳通董仲舒之纯茂司马相如之瓌奇太史公班固之雄深雅赡皆絶出百代之上而王褒刘向扬子云之流亦皆奇杰诡异卓然各自名其家后世虽有善作者亦莫或之过焉余以为其时虽由其近古然亦岂非其所蕴蓄之深而然耶后之君子茍有志于文不可不蕲至扵古欲蕲至于古必其才轶气充而后可几焉洪武三十一年秋余以荐被召来京师官于太学未几而金华王君仲缙亦来为博士仲缙翰林待制子充之子也待制公当国初时与其同郡太史宋公景濂俱以文章名天下心常慕见其为人而未之能得也及与仲缙交始得其文而读之为之叹息以为非今世之人所能及之也已而仲缙复自出其所为继志斋集见其丰茂典则有追古作者之风盖能世其家之文者也因窃叹夫世之为文章者其才每不足而其气又有所不充以故不能以几扵古之人使能养其才而充其气博扵取而深扵积则文虽不蕲于古而自不能不至扵古矣今夫江河之浑浩流转而蛟龙鱼鼈百怪之所聚山岳之崇髙深厚而虎豹犀象百兽之所骇愕者以其积之厚而蓄之富也昔者君之先待制公与太史宋公皆学问博洽才气超越观其于六艺百家之书诸史百子之言网罗搜索无所遗漏而又本之以诗书之要故其发为文章驰骋变化纵骤放轶杰然追踪先秦两汉之间而不可以涯涘穷也君既以世家之学而又尝游扵宋太史之门所闻者深而所积者富言论意气逸发横出宜其有非人所能及者则其才气之所至不旣深矣乎呜呼可谓能不愧于待制公矣惜其仕不大显扵时而遽赍志以没也仲缙尝欲余为之序久而未之能复今仲缙不可作矣然朋友之义不可以终泯也故扵是书之永乐元年夏五月望日翰林侍讲承直郎兼修国史庐陵邹缉叙 曩年余承乏国子助教首与博士仲缙王先生交先生酷嗜扵古选一字一句必煅炼而后出故其所作往往髙出伦辈流丽圎转陶铸乎韦栁之间晚唐诸子盖不数也然余奔走湖海三十年矣能诗者非一人知诗者则槩乎其未见也若仲缙者所谓知诗者欤惜乎用不满其材年不称其徳观此诗者不能不发邈焉寡俦之叹也仲缙之子稌来京师执此帙求余一言故书此以告天下之赏音者焉翰林侍读学士天游道者锡麓王达题 钦定四库全书 继志斋集卷一 眀 王 绅 撰曲 拟大眀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阙】 诞敷物阜民康举手加额以祝我王王不自居曰予臣之良 其臣伊谁聿有夀考为国元僚是曰安老惟安老公王躬是保匪义不陈匪徳不导 王曰予学汝其辅之王曰予政汝其助之公拜稽首对扬王休人亦有言无徳不酬 治化攸敷厥既有徴宠利弗居天道恶盈恳恳有词请命大廷天子曰俞嘉尔老成 式休尔政仍优尔禄匪曰尔私敷锡汝福大哉纶言降于九重王曰上命予敢弗从 乃锡安车以奉其行乃锡华宴以娱其情扶老欢迎出入其承为国之祯为士之荣公曰是恩千载奇逢受宠若惊心益忡忡伊昔有圣志在眀农予岂若俦适谐其衷 岷山峨峨江水沉沉公有嘉猷简在王心公有善政播在徳音我懐若人无古无今 右眀农九章章八句 五言古体诗 上已日迎驾宿新都宝光寺 东风扇微和旭日绚阳春晨兴秣我马驾言出城闉矫首京华道遥遥望清尘先驱曽未至盻睐徒劳神解鞍憩古刹息虑澄吾真野人好辞色日夕罗盘飱佳莭获良会慨羡诚难频行当尽一醉皷腹歌君恩 敬和中秋对月睿制 天髙秋正中颢气澄太虚素娥散清彩皎皎临寰区惟时明哲王恭黙万虑无异香浮宝鸭净影印玉除心逺景由寂神清情自娱至化基二南令誉腾九衢徳尊意弥下出入从师虞圣道本宏逺尧舜犹病诸愿言思太康益进无逸圗 过陆宣公墓 峩峩忠州山隠隠哲人墓寒烟锁铭碑落日照封树缅惟贞元间唐室失其驭偪仄梁洋行间关奉天驻烝黎纷播迁小大懐忧惧不有拨乱才苍生孰依据维公王佐资极力殚衷愫回天挽日月朶颐挥众侮相业虽未终功名亦朝露左迁固未辜兹焉岂其所至今读遗事令人泪如雨我行全蜀间舟经冢下路风顺帆腹饱日入川光暮扳跻不可得踯躅频延伫舣棹山月生开篷展中慕 谒余忠宣公庙 昔在元祚去四海遭乱离羣雄互驱逐戎马纵横驰降城贩国者比比忘忸怩坐令疆宇蹙百二山河隳桓桓忠宣公耿耿匡济资蚤负经纶具晩镇舒江湄七年握兵符裒集多义师控御旣云备抚辑亦己绥奈何荆楚间【阙】 去住心忡仲江花拥层浪栁絮舞和风覩物易感伤未别思重逢执手双溪上相看澹无容愿言善自爱冀尔振吾宗 题杏林圗 东风扇微和万木敷芳芬嘉林有名果不与凡植羣伊花炫眀丽厥核存至仁惟昔有仙子志在苏罢民年深功己着植之满比邻至今千载下蔼蔼埀令闻卓哉夀昜彦文质何彬彬种徳如种杏择术非为贫存心惟爱物托此康斯人不闻圣有训作善福可臻愿言勉自强往轨良可遵 中秋夜坐留别邹公瑾孟子彞 皎皎今夜月中天溜清光婵娟絶纎翳彩魄仍飞扬怜我二三友夙昔遥相望兹夕复何夕列坐开壶觞情真任疎散醴薄味趣长朋簮喜己盍谓言乐未央奈此简书逼去住心惶惶浩歌成激烈仰视参与商会合自有期毋为重悲伤云山千万重眀发遵周行迹逺心在迩矫首何时忘 简郑叔贞四十二韵 结交匪无人知巳贵有适十年走东西浩懐久无得中嵗友郑子诚哉我三益文采绚鸾凤才华炫金璧譬若云台将折冲慑强敌叱咤惊鬼神人马皆辟易又若邓林材挺出樗与栎蔚为栋梁望庸竖所共识器大不小成材良逺绳墨物理古则然子实甘蓬荜迢天台山回首关河隔旅食困盐虀久作山南客为言从师游担簦来卒业阿师正学公长才驾濂洛儿童推世贤朝野称文伯蹇予在弱冠共寓萝山宅虽号同门生实借师资徳叩道辱应问疑承缕析乍别书累篇同处日共食契谊等弟昆交情固胶漆一自事分离十载关良觌重逢锦水濵握手道夙昔云萍摠心知顾我眼独碧惟子蚤及门器业尤英特鑚瞻久己悟升堂仍入室董薛未足伦游夏庶其匹贤王雅乐道醴筵日宏设羡子富文辞诹谘动移刻屡续梁园赋每前贾生席缁衣敝复为白驹去还絷恩礼实己隆负荷成感激念我自逺归神疲肢体瘠慰藉尽衷曲周旋竟晨夕维时秋正髙商飇怯絺绤篱菊吐芳华鲜鲜鬬黄白呼儿具鸡黍郫筒篘酿秫情真味自长道合趣何极盍簮人所乐况尔同师泽万里获良晤忻忭冝无斁圣辙岂难追行之在不息但愿长相亲永言共鞭辟 题松雪轩 郁郁苍虬形孤根盘厚土皎皎白羽姿逺自云端下【叶音户】气味本不侔忽尔相依附清白人共嘉会合天所与伊谁搆轩居对之有佳趣风号龙虎吟嵗晏珠玉聚愿言同此心贞素以相处 思亲堂 乌鸟啼北林白云度东岭慨慷游子懐感物清夜永双亲七十余黄髪飒盈顶一从走东西三年暌定省纎纎寸草心遥遥万里逈宦游岂不嘉衷情安可屏陟屺复陟岵跂足且延颈眄睐目生花泪下急如绠髙堂扁思亲着此情耿耿何时奉周旋允言遂深幸 病中述懐十首 人身配两仪至和乃无愆运行一差忒百疾从兹纒智人善保养调摄归本然曰予昧斯理情欲不自宣内感仍外伤水火相凝煎形神几巳离荣卫失其源匪借汤剂勲胡能茍偷安誓将更生日保身如临渊上以奉遗体下以全天年 负疴己逾月今晨觉少康稍兴临古镜颓顔忽半苍灼彼东篱菊依依傲寒霜虽然质柔弱晚莭犹含芳此身胡不如抚己成慨慷人生匪金石盛衰固其常但得保其真荣悴非所伤炉烟飏微熏檐花散余馥身闲心自清病可神始足矫首对金门怡情陶玉烛 至人澹无为惩忿仍窒欲斯民囿泰和熙熙臻百福微臣负末艺浮辞厌人目每承恩宠加清光日回瞩蜂蚁识天伦葵藿倾朝旭徒有眷眷心时效华封祝 端坐一室内黙参化机玉宇正寥廓金飇亦凄其寒暑互来晨兴聿授衣人生百年中谅非金石姿乃欲圗不朽弗修竟何为齐侯马千驷顔子恒抱饥孰知千载后嗷嗷纷是非 西风从何来逺庭叶至飘飘飒有声来向书牕坠景物易转迁时序忽己异覊客念故乡中夜不成寐仰睇河汉明俯闻鸿鴈唳翩然逸兴举恨无凌风翅 去古日己逺淳风日以漓人情善诞幻去就浮云驰彼欲憸险子出没神鬼奇炎凉随势附朱粉从心施一朝冥机至反成拙与痴于皇赋眀命顾諟常在斯不闻圣有训居易以俟之慇懃谢天君为我慎操持 灵本多夀乃为人所戕蜉蝤最微弱朝夕寄存亡修短归大化畴其较彭殇君子贵修持夕惕以自强毋为累形役扰扰徒敝伤金张极盛丽回首如爝光黄宪苦清修人以亚圣方富贵果何物当圗身后芳 伊尹畊莘野志在康斯民孔眀卧隆中所懐务经纶造生贤圣拯彼愚与昏观其立勲业万世光炳炖伊人久己逝斯道幸未湮畴能继其踵后来寂无闻但见夸毗子恬然忘本真捷捷负才慧区区周自身要显患得失草莽忧贱贫胡不徇所务成功追古人 防一司令万植皆归根惟彼篱下草荄叶自芸芸洪造匪有私天意含至仁故兹肃杀日生意犹斯存达人悟妙体物思脩身岂谓造次顷敢使徳不纯卓哉无极翁襟懐盎阳春庭草故不除扵以观天真 徜徉衡门里积疢颇以安药石有时亲尘俗不我干虽忻神虑得且畏时序迁扶惫挟黄卷幸见孔与顔沉吟北牕下髙睨太古前旷懐隘宇宙浩气凌云烟何以解蕴抱奈此酒量悭持觞纵不饮对之亦陶然 南行道中述懐二首 嵗晏霜雪零驱车即长路云山杳茫茫举趾将焉赴迢迢滇南道恻恻终身慕志在忘险夷情深畧忧惧风号林声凄日落岚光暮哀猿抱子啼慈乌返初哺物理古则然我生亦何故抚景増怆凄仰天泪如注 滇云接马首僰道盘羊肠感慨情思恶登顿肢体伤平生终天恨今日许予偿但得情事申岂惮关山长豺獭知报本春秋事烝尝惟人有天性肻愧虎与狼哀哀王裒氏久废蓼莪章我生千载下衷情允相望 赠杨宗彞 出处非可谋道义贵有得畴能尽真修油油遂清适卓哉银塘翁飘然发埀白禄食二十年中外遍厯宦游岂不嘉奈此崦嵫逼况有父子情久矣万里隔陈辞解官绶徜徉蹑泉石游鱼思深囦倦鸟戢飞翼理得趣自真俯仰契赜孰谓天杳恵迪终承吉 题坦然斋 去古日以逺机巧日以生纷纷任钩钜无复存至诚孰知妙理所贵在坦平美人领斯趣百虑帖然凝闭门谢往来絶口轻纵横但忻情意得不识辱与荣浮云去复还飘飖傍幽扃好月不待招清夜当户眀幸有一尊酒聊以娱吾情悠悠身外事居易复何营 鱼梁坡 我登鱼梁坡维时日初未陟降直云端指顾弥空际岚光接杳林姿积苍翠行行层复层己极巍峩势恍疑身近天未觉足行地俯见千仞沟惕惕増予悸仆夫相告言力乏须少憩辍步心渐平徘徊得深意 夜郎驿 自行播州境人事觉稍优野辟停传饰俗朴居民稠迢迢夜郎道熙熙左衽俦鴃舌口中语咿嚘道邉讴下焉乐眀守上焉洽皇猷讵云蛮貊陋直与华夏侔伊昔谪仙子疋马曽兹游懐人剧感慨中夜翻百忧 象鼻岭 晨兴陟脩途危险诚己极举歩胫抵脑汚泥深没膝林箐凝清寒防魅啼白曰夷獠恃阻艰狙伺伏深密鸟言人弗谙毒矢应急聚散呼啸间冦敓穷奸谲嗟我孱弱资区区守蓬荜胡为事遥迈形疲仍股栗蛮烟暗防防瘴雨低湿湿劬勚心所甘情事何时毕 盘江 盘江瘴疠地气诚不平邻壤盛雨雪秋冬剧严凝惟兹十里内炎埃障脩程山川本不异咫尺殊隂晴戚戚巡吏奄奄谪戍兵饥虚迫忧患羸弱存敝形来者不满嵗死者如传更当今际隆盛治化称休贞畴其任燮理坐使同清眀 除夜 世俗重除莭处处罗杯盘谓言嵗作劳及兹聊与欢我行蛮貊中其风亦复然俗乐竞吹弹土缶陈腥羶歌呼相聚会咿嚘剧喧阗见之感予懐中夜百忧煎岂不有至亲迢隔山川相思不相见离恨终长年抚时重叹息掩袂嗟澘焉 游大佛寺 舟行困局促登髙肆舒敞极目纵遐观骋心获幽赏峩峩金仙容屹立髙千丈防岏自天成灵光腾漭瀁晨钟发幽籁毛骨生萧爽黄花送晚芳翠竹侵寒幌坐探西来意劳我重俯仰 种徳堂为程克新作 于皇降眀徳惟人共禀之培养弗自戕庶可全良彞瞻彼黍与禾芃芃秀东菑茍非种艺力根本从何施美人达妙立志亦己奇谓欲树隂功众技莫若医轩岐幸有法卢扁良可师持此济吾术存心恒在兹骎骎嵗月迈浩浩隂阳移愿言勿终怠勉哉圗务滋 赠皇甫斌皎皎丹凤雏羽翮初未长烂焉九苞文绚绚流晶光乗风出丹穴意欲习翺翔。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代表作品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代表作品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我们学习的四部,基本是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来,从而达到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
先说经典子集的四部分类法。
经部“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五经”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
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
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
唐代开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
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简称“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四库全书的“经部”共分十类,计695部,10214卷。
包括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书的《宋二体石经》,《宋高宗石经》,唐文宗二年郑覃的《十二经》(无《孟子》),明嘉靖年间至善堂《九经》,明崇祯年间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经古注》,清嘉庆年间计树园《十一经》(无《论语》、《孟子》)等。
经部还包括历代学者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本,如曹魏时代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代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汉代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等。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别集·斐然集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别集:斐然集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斐然集》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斐然集字数:5098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四 斐然集 别集类三【宋】 提要 【臣】等谨案斐然集三十巻宋胡寅撰寅字宋史作明仲此集题曰仲虎楼钥序又称曰仲刚盖有三字也崇安人本胡安国弟之子其母以多男欲不举安国妻取而育之遂为安国之子宣和三年登进士甲科南渡后官至徽猷阁直学士忤秦桧谪新州桧死乃复故官绍兴二十一年卒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是集端平元年冯邦佐刻于蜀楼钥序之嘉定三年郑肇之又刻于湘中章頴序之宋史本传作三十巻与此本相合盖犹从宋椠缮録也寅父子兄弟笃信程氏之学寅尤以气节着其晚谪新州乃右正言章复劾其不持生母服寅上书于桧自辨其文今载第十七巻中大意谓遗弃之子不同于出继之子恩义既絶不更以本生论之然母子天属即不幸遘人伦之变义无絶理章复之劾虽出于迎合秦桧假公以济其私而所持之事则不可谓之无理寅存此书于集中所谓欲盖弥彰也至于秦桧之罪罄竹难书而集中上桧第一书苐规其不当好佛其细已甚又寅作崇正辨三卷辟佛不遗余力资善堂崇奉佛像寅至形之缴奏载此集十五巻中而三十巻末乃有慈云长老开堂疏严州报恩长老开堂疏光孝长老请疏光孝抄题疏龙山长老开堂疏龙山长老请疏六篇尤未免自乱其例然靖康元年金人议立张邦昌寅方为司门员外郎与张浚赵鼎均不肯署议状邦昌立遂弃官而逃建炎三年为起居郎时诏议移跸之所上万言书力争其文今载第十巻中绍兴四年为中书舍人时议遣使往云中又抗疏力谏其文今载第十巻中并明白剀切楼钥序所谓引谊劘上往往有敌已以下所难堪者殆非虚语又上言近年书命多出词臣好恶之私使人主命德讨罪之词未免玩人丧徳之失乞命词臣以饰情相悦含怒相訾为戒故集中十二巻至十四巻所载内外诸制并秉正不阿史称所撰诸制词多诰诫至寅之进用本以张浚后论兵与浚相左遂乞郡以去其父安国与秦桧为契交桧当国日眷眷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并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至流窜其立身固具有始末者其文亦何可废也乾隆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斐然集原序 长沙呉德夫间为予言胡仲刚氏学业行谊为世楷则出一编书名斐然集以授予曰其为我广诸蜀予识之弗忘后守广汉将以刻诸梓未皇然也厥二十又七年予归自南旋起家渡泸叙州冯侯邦佐已栞之求一言冠篇子又取而熟复之葢自公游庠序已深诋王氏专尚闗洛诸儒之学举宣和三年进士教授西京国子监与忠献张公同被荐召入掖中书靖康改元金人深入与张公为当路防守御甚着京师围解始得省亲荆潭建炎再造首以记注召还极陈三诏之不同论七事六条之利害娓娓数万言如必罢和议必用君子必退小人必明赏罚必固本支必建藩辅必择守令必讨盗贼大抵监耿李汪黄误国之不可再引谊劘上往往有敌巳以下所不能堪者高皇帝虽听奉祠而简注不忘既狩钱塘申命记注首论四维不张帷刑是从利在尼雅满则欲释怨以悦其心利在刘豫则欲友邦以通其好文定亟称其得敷奏体张公以右相视师尝议遣使公辩遏恳至谓堂堂天朝相率而为敌国之陪臣葢视胡公邦衡后日之疏有过之寻贰春卿兼掌书命如追废王安石配享孔庙追谪章蔡诬谤宣仁后及褒表谏臣等事高文大笔大抵皆公发之暨赵张去而桧再相则公逺徙炎荒几陷五十三家罗织之狱至桧死后得复官还里迹其平生任重道逺之死不渝实由文定为之父仁仲为之弟谋之家庭者固如此至其述崇正辩以辟异端纂伊洛绪言以阐正学著论语説以明孔门传授之心法读史管见以扶资治通鉴数千百家褒贬之实最后传诸葛侯世以寓其讨贼兴汉之心葢公自宣靖炎兴四十年间虽颠沛百罹而终始一説所以扶持三纲者其不谓大有功于斯世矣乎因冯侯之请摘其闗于世教者着于篇端平元年九月戊申鹤山魏了翁序 天之生圣贤也岂偶然哉昔者洪荒之世人物混并贤不肖淆乱尧舜禹臯防稷契所以致力于此 者亦云尽矣叙典秩礼命德讨罪皆天意也天之所以命圣贤者孰大于此五品之未逊五教之未敷五刑之未明是虽饱食暖衣果能保其生哉由唐虞至于商周天下事亊物物凡当正名而辨分者无一之或阙及周之季圣贤之泽微矣圣如孔子不得位而无以行其志于是春秋作焉故曰春秋定天下邪正迹其功用不特被之当年实为万世法程由汉迄唐大乱而后小治极危而后粗安饥渇者之于饮食以为得是不啻足矣而圣贤用力之地鲜致意焉故朝夕之安不能销百年必至之患斯须之快不能偿他日无穷之忧昧者安之智者惧焉皇宋作兴文治灿然百余年间贤人君子所以推明乎是者固已昭昭乎心目之间遏人欲之横流彰天理于既冺士生斯时抑何幸也兵革纷纭天下学者涣散而莫之统一文定胡先生始以春秋鸣而其子致堂继之见于辞章着于赋咏陈于论谏莫非极治乱之几谨名分之辨黜邪而与正尊王而贱伯明义利之分辨枉直之实取而诵之凿凿乎五谷之可以疗饥断断乎药石之可以治疾由其言以推其行事即其文以究其用心使其功化得尽显于时则拨乱而反之正三光明于上民物育于下犹反掌也世方交竞于利禄之途角胜负于得失之际滔滔驰骛不可救止古之圣贤所以孳孳焉者固已与之背驰矣此愚之所以中夜而起抱书而叹也三山郑君肇之持节湖湘得是文于致堂之犹子大时遂取而刋之木夫致堂之为是文夫岂知后世有扬子云哉葢其露緼奥而寓诸言发愤懑而形诸书有不得已焉者郑君之好尚亦岂为文章之美哉天理之明人心之正是书其标的也嘉定三年八月望日南郡章颖序 钦定四库全书 斐然集巻一 宋 胡寅 撰 原乱赋始予纳履于重围兮期汗漫而遐征又眷眷而踌躇兮观国光于广陵方郊禋之先庆兮祥云郁乎帐殿忽黒帜之连林兮朔吹激夫鸣箭瞻日陨于武林兮又浴光于秦淮何羲和之鞭车兮与吾愿以或乖吊夫差于姑苏兮望句践于会稽送龙旂之翩翻兮怒云气之淫裔俯潮海之洋洋兮蹇吾行之不济伤春心乎江南兮怀九辨乎三湘莽苍梧之愁予兮顾洞庭而浩汤计北归之几时兮誓南征而徊徨星攸拱必北辰兮客子怀惟故乡虽山川之信美兮非吾土以安翔结湘云以为庐兮揽明月而为袂煑涧石以考槃兮乐琴书而卒嵗曷敛迹之遥遥兮道未昧而孰睹鲸鲵翻于陆海兮旷野嘷夫兕虎扫欃枪于紫清兮翳黄道以榛莽蹙四方而靡骋兮民曷罹此怒也岂天运抑人事兮吾未闻其故也悼厉阶之方梗兮谁不仁而落基泝颓波以讨源兮我有云君其听之监自古与在昔兮懿哲后之御极俨动作于威仪兮起风化于衽席故妺喜妲己兮灭夏商之祀飞燕太真兮倾汉唐之国何覆辙之荒忽兮迩声色而纵极曼三十六宫之蛾眉兮承倩盼而弗怿惭栢谷之主人兮托富平之贵客朝贳酒乎新丰兮暮更衣乎绮陌湛露瀼瀼乎草茨兮孔鸾雍雍乎枳棘九侯争宠以迅众兮五家竞丽于淫泆靡夜宴而絶缨兮姱大庭而衷衵宠光烂以相纷兮莫敢指乎东霓【入声】故沬乡采葑菲于要期兮溱洧赠芍药于戏剧三纲荡而沦胥兮此所以啓乱萌者一也人才不足以屹柱石兮法度不足以斥丽敝崇倾宫与瑶台兮鸠班输与工倕土贾埒于粟帛兮木林蔽于河渭粲珠宫与贝阙兮耀金涂而玉砌沙堂方连以蛾绿兮网户缥缈而朱缀矗穹窿而交翚兮界夭邪而鳞次前钟鼔之未移兮后绳墨已新制曾步游之几何兮又改图而更缔眷苍头之下陈兮锡歌儿之外嬖近皇宫之秀色兮峙北阙之大第毁孤耋之室堵兮快狐鼠之凴祟激宏侈以交夸兮纷渠渠之莫计嗟赤子之流离兮或风雨之无庇竟不得以托处兮此所以失土宇者二也事逺畧于四陲兮辟疆境而孔贪收夜郎于已弃兮指青海而必戡建石泉于成都兮置真播于巴灊防振武于河外兮开古平于瘴岚军旅动而绎骚兮民呻吟而弗堪窃弄兵于潢池兮绣衣斧以断斩又使讲于强敌兮航东海以扬帆遂渝盟而北师兮授兵符于老阉罄大农之陈陈兮饱虓虎之饥馋乃计口而调庸兮吏疾视而欲芟乖皇祖之仁术兮换幽蓟以帑缣府廐何知于璧马兮称庆之觞犹未衔通烽火于甘泉兮突骑已漫乎闗南隳庙祏其何救兮猎九土而血染微道德之安强兮此所以不戢而自焚者三也举籍包于四至兮辟提封于禁地视昆阆之规模兮壮天都之形势作崔嵬之艮方兮六五岳曰万嵗笑祖龙之驱石兮惮瑶池之骋辔斵瑰特于太湖兮浮巉岩于汴泗役嵗星其两周兮崇嶪峩于天际望峯峦之连娟兮瞰洞壑之遐邃跨玉梁于瀑下兮漾金沙于涧涘珎林日以剑拔兮嘉卉蔼其云萃移西域之蒲萄分转南海之丹荔空檀栾于江湖兮牛曳辇以道瘁扛绮槛及雕笼兮殚文毛与彩翅岂中贵人之未称兮又应奉焉有相使耸福威以享上兮十五里而传置尽动植之怪竒兮夫乌识其称谓畴若予之虞衡兮日千斛为鸟饲宜便嬖之自忠兮忍暴殄之滋炽或荡析其家巷兮咸此物之攸致胡为阱于国中兮失一而与死比彼佞巧之偷乐兮方腰束夫金赐通权科于私门兮窃挥霍以如志边尘坌其既扬兮山犹覆乎一篑子及汝以偕亡兮此所以不能独乐者四也海上燕齐之士兮神奸变化之语投耽肆以易惑兮遂服行而莫悟上天安得而矫诬兮曰李耳乃吾祖积气何有于基扃兮曰神霄其有府夫孰为此诙谲兮幻羽客慧名而姓楮握符箓之小技兮骇恍惚于呼吐神光炜其炳夜兮雷隆隆而在户赤剑铿然电焱兮堕梨枣以如雨按神变之是则兮谓天地之神只亦可覩降玉皇于圜丘兮出方泽之后土接万灵于明庭兮纷肸蠁之延伫惕羣臣之荐恭兮闵下俗之聋瞽皇自跻于上帝兮七庙曷其孔俯敞千柱之琳宫兮两帝君之攸处腾步虚之希声兮广袖飒以翻舞遂覃风于八纮兮黄冠纷其鹤举排阊门游禁内兮户者莫之敢御日再中不可兮鼎金饵而何补渺三山之安在兮奚用神之巨武岂闻异教之驳杂兮正座讲于黉宇六籍危其不焚兮学士窘而如鼠痛人纪之俶扰兮强邻固宜予侮既彞伦之大斁兮此将亡而听于神者五也朝既列夫高位兮国又赋于重禄圣王所以俟天下之豪杰兮为亿兆而作牧彼刀锯之残人兮祗阍寺之役畜一身而二任兮达内外而妾仆资惨刻而厉荏兮示柔靡而含毒任巾车而秦败兮殿国师而齐辱仰前古其一律兮祸必发于所伏悼崇观之已还兮乃卒践于往躅班辅国之王爵兮建承宗之旄纛踵澄枢师傅于南汉兮睎令孜总兵于西蜀根盘据于紫闼兮夺万乘之心腹以小善要君之谂已兮以巧思逢君之多欲外攘擅以肆行兮况奉承而加肃从媟狎于闺閤兮事缮营于土木揽尚方之工技兮筦灵囿之花竹司防扞于城闉兮导津梁于河渎籍稻亩于塘水兮领修宫于洛卜资文武之二柄兮将相涵其恩育称门生其未厌兮又申义子以敦笃口天宪而惨舒兮胁不附已以赤族沛恩泽之四渐兮走货赂而上黩逮僣乱之引咎兮势已迫于指鹿昭广阳之双节兮飞燕颔以食肉帷筹蠢其无良兮百万挫于一衂皇匆匆而内禅兮孽隶凛而颈缩就斧质于仓卒兮罪未书于狱牍虽少纾天下之愤兮已无益于颠覆木蠧尽而自及兮此亲小人所以倾頽者六也姑置此而勿论兮敢请循夫厥初河源可以滥觞兮下流忧其为鱼曾议道以持世兮申商术而施诸昔愿治而更化兮荆舒秉夫国政诋先后之持循兮肇欲新夫邦命憎鼎鼐之敦古兮工凿之而锻销悦郑衞之利耳兮罢希夷之咸韶陈王度以法律兮兴太平于聚敛恶私藏之削国兮曰民富尔何僣日剥割而月朘兮民岌岌其愁阽城高危而复隍兮此损下而为渐饰六艺以文奸言兮假皇威而敷之示好恶以同俗兮防一世而愚之标荣利以为诱兮敕罚法以为驱何中人之敢桀兮谨迪率而取模又憺威于西戎兮拔将军于利口俄斩将而军没兮终兀擦于羌丑考氓利于畎洫兮嗣泾漳之古功茗荈而夺商兮掘五金于地中璅碎逮于手实兮籍釡甑与彘狗坐市吏以龙断兮列贾肆而窭薮何下渔之竭悉兮皇自富以九有行荦然而弗恤兮捩万情而力揉夫孰与羽翼斯化兮裒细德之险巇斥忤恨之异已兮羣刺天而高飞久咸喻乎僻志兮般新进之合党黜諌説之忠辩兮谓以私智非其上辅累叶之遗老兮吁昊穹以血诚皇中疑而未决兮雱欲杀而示惩势崇成而权一兮换斗魁而自斡阖辟汹其雷风兮乔木萎而先拔鳯知几而高逝兮翔枭鸱而来巢赤麟不屑于好畤兮纷孽狐之在郊緜七闰而弗绩兮皇晚悟而瘝恫罢轮台以富民兮授马吕于震宫彼柏充亦何忍兮迷德意而弗将顺忽龙胡之不可攀兮纷须厉以吾刃虽任姒之黄裳兮席晏粲于九载惨钟山之死属兮惎婿卞以无改卞先登而拔帜兮京背水而力攻一战胜而夺国兮此蔡方之崇墉诡丕承之前修兮谓遂非为达孝进兴亡之大规兮曰汝詈大宗庙皇不核其损益兮埀衣裳而听之枭与狐其彚昌兮迄进退而证之洽韦布之美誉兮修礼乐之弥文兹诵播于要荒兮殍瘠惠之宰坟铸九金以聚粹兮图忠良为魑罔辟三雍而旌伐兮植衞辅以自广刼特操以犴狱兮钳民口以诽谤裒善类而网举兮聨祖孙而流放袭貂蝉于幄内兮玩圭组于乳婴着籍通于永巷兮家人纷纭以紫庭夹城洞以澓流兮轻舟飏而小辇角与征其合奏兮閟谖慝之非浅总六害以自躬兮益蛊疾乎皇衷阿瞒肝膈之有要兮巨君肯休乎汉公冠沐猴于岩廊兮豺狼防其相牙飞亷舞以夷羊兮白昼号乎鬼车歌桃李之成隂兮乃杂族而此等也迫荒耄而未试兮韬匕首而心猛也兵气躔于岱华兮横彗孛于太微载头颅而遽南兮前星升而阐威披穴窟于城社兮逐鲛鳄于潮海式拂除夫氛曀兮或碪镬以俎醢予以天为可恃兮网不漏而恢恢岂霜霰之既零兮杳阳春之不回少皇鋭而致理兮升陆沉之髦杰俾投戈于瀚海兮奠弨笴而未发士云兴而踊来兮愿为皇而捐躯忍城下之盟辱兮谁出口而矢谟约质以皇之介弟兮约盟以朝之台衮献服以国之冕辂兮输器以庙之圭瓒周赫赫之南仲兮实猃狁之于襄我旧学之老傅兮何执计之不臧皇洞监其不任兮割邦寄于爰立傅忿怼而愎戾兮怵自营而增急终故恩之。
265-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经、史、子、集,古时合称为“四部”,是前人对汗牛充栋的古代图书所分四大类的名称。
从字源学的意义上讲,“经”,就是织布。
《韩非子》一书中讲了个故事:大军事家吴起曾让妻子织条缓带,织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幅面比规定的窄了,他叫妻子改宽些,他妻子告诉他,开始时已经定下宽窄了,现在不能改变。
后来人们引申“经”的本义,把圣贤所著的讲述不可变动的道理的书籍也称为“经”。
“史”,就是手拿笔秉公记事。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夏天,齐国发生宫廷政变:大夫崔杼把君王齐庄公杀死了。
目睹这一事件的太史如实在史册上写遭:“崔杼弑其君。
”崔杼把太史也杀了。
太史的大弟弟又把弑君兼杀太史一事如实记下。
狂暴的崔抒把太史大弟弟也杀了。
太史的二弟弟又如实地记下崔杼弑君和连杀两位太史的事。
崔杼又杀了太史的二弟弟。
太史的小弟弟又不怕死地如实记下崔杼弑君以及连杀三名太史的经过,崔杼一看这情景,就没敢再杀他。
这时,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跑来另一位太史,手里还拿着史册,准备在小弟弟被杀后再续写这段史实。
听说他还活着并且记下了崔抒弑君杀太史之事,才返回去。
后来,这段故事被“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写进了《正气歌》,即“在齐太史笔”一句。
先秦史书中《春秋》为记事,《尚书》为记言。
所谓“甘洒热血写春秋”,即是用生命谱写历史。
“子”,就是万物滋润,孳生的意思。
《文心雕龙》记载,商末周初有个叫鬻熊的大贤人,懂得做人治国的大道理。
周文王曾向他请教过许多事情。
后人把这些言行记录成书,命名为《鬻子》。
这便是我国第一部“子书”。
鬻能为周文王之师,其玄孙被成王封为楚国国君,世袭子爵。
后世人便把滋养培育人才的老师尊称为“子”——即先生之意,如孔子、墨子、庄子。
同时,把他们传世的著作也称为“子书”,如《墨子》、《韩非子》等。
“集”,就是一群鸟落在树上。
《禽经》解释说:一只鸟停下来叫止,一群鸟停在树上就叫集。
“集”字原为“木”上三个“隹”字,后来省为一个成“集”字。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李希声诗话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李希声诗话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李希声诗话》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李希声诗话字数:2671 宋诗话辑佚·李希声诗话宋李錞 一、唐诗一诗传为两人例 唐人诗流传讹谬,有一诗传为两人者。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既曰王维,又曰李嘉祐,以全篇考之,摩诘诗也。
①又:”楚乡寒食梅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
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谷燕差池”,既见《杜牧集》中,又《刘梦得外集》作八句,其后云:”朱轓尚忆群飞雉,青绶初联左顾龟。
非是湓城白司马,水曹何事与新诗”,考其全篇,梦得诗也。
然前四句绝类牧之。
(《丛话》十五、《诗林》一) ---------------- ①《诗林》引至此。
二、诗以风调高古为主 古人作诗正以风调高古为主,虽意远语疏皆为佳作,后人有切近的当,气格凡下者,终使①人可②憎。
(《玉屑》十、《鉴衡》一、《诗学旨学》本《名贤诗旨》、《唐诗品汇》卷首、《仕学规范》卷三十六) ---------------- ①《名贤诗旨》”使”作”为”。
②《名贤诗旨》”可”作”所”。
三、有道人之诗 有道之士胸中过人,落笔便造妙处。
彼浅陋之人,雕琢肺肝,不过仅然嘲风弄月而已。
(《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仕学规范》卷三十六) 四、作诗之要 崔鷃能诗,或问作诗之要,答曰:”但多读而勿使,斯为善。
”(《名贤诗旨》) 五、始字音 ”皂雕寒始急”,”千呼万唤始出来”,人皆以为语病。
然始有二音:〔终始之始则音上声,”万物资始”是也;〕①有所宿〔留〕②而今甫然者,当从去声,〔”蝉始鸣”是也。
〕③二诗自非语病。
(《学林》八、《示儿编》二十三) ---------------- ①《履斋示儿编》有此语。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别集·绀珠集
青田酒 乌孙国青田核大如瓢贮水即成酒刘章得三核供二十人饮不竭号青田 酒 黍民 河内有人常见黍米许大人马满地取火烧皆作蚊蚋飞去因号蚊蚋为黍 民 三寳刀名 吴大帝有寳刀三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影 六寳剑名 又有六剑一白虹二紫电三辟邪四流星五青冥六百里 惊翠眉 梁冀妻孙寿改惊翠眉为愁眉 扶老钩栏 汉顾成庙记扶老钩栏 紫塞 秦筑长城土色紫号紫塞 车辖铁尽 周公致治太平越裳氏重译来贡迷其归路周公锡以軿车五乘皆为司南 之制使越裳氏载之以南及到车辖铁皆尽 丹棘青棠 欲忘人之忧则赠以丹棘欲释人之忿则赠以青棠青棠者合欢树也 长喙叅军
汉武所生之殿 掇月舟 龙虬池有掇月舟 玉枝 东方朔以西那国玉枝进武帝赐近臣年高者云病则枝汗老则折老耼得 之七百年不汗偓佺得之三千年不折 翻鸡菱 玄都有翠水水中生菱状如飞鸡谓之翻鸡菱 升蕖鸭 又有鸭丹毛而轻登于芙蕖唼露而食曰升筑鸭 歩景 即东方朔所乘遶日之神马也 候虫 汉元封间勒毕国贡细鸟大如蝇状如鹦鹉以方尺玉笼盛百只善鸣声闻 数里国人以此候时故名 霜条之箎 汉建元中起腾光台台上设乐有县藜之磬吹霜条之箎唱来云依日之曲 龟甲屏 汉武起神明台台上设金床象席杂玉为金龟屏风 蹑空草 乌茶国有草如芥叶食之能行空中号蹑空草 龙肝瓜
○异闻实録【李玟】
长明公
杨■〈禾贞〉于昭应寺读书毎见一红裳女子一日诵诗曰金殿不胜秋月斜 石楼冷谁是相顾人褰帏吊孤影■〈禾贞〉问其姓氏云逺祖名无忌姓宋十 四代祖因显扬释教封长明公开元中明皇与杨妃建此寺立经幢封妾为西州 夫人因赐珊瑚寳帐居之自此巽生蛾郎
6698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有此书十三卷称为朱胜非编百家小说而成以旧说张燕公有绀珠见之则能记事不忘故以为名其所言体例卷数皆与今本相合则此书当为胜非所撰然非方以故相里居若此书果出其手不应刋校之人俱不能详知姓氏于情理殊为可疑或公武所纪有悮未可知也其书皆抄撮说部摘録数语条分件系以供獭祭之用体例颇与曽慥类说相近惟类说引书至二百六十一种而此书所引祗一百三十七种视慥书仅得其半然其去取亦颇有同异未可偏废且其所见一条此书引作私纎穉抄策小也证之下文策字本次在抄字下则此书所引为长盖虽征据丛杂而旁见侧出其足资考证者亦多固未可槩以襞积讥之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恭校上总纂官绀珠之集不知起自何代试尝仰观乎天文俯察乎地理凡可以备致用者杂出于诸子百家之说支分派别原始要终粲然靡所不载诚有益于后学然珠之为物生于洲而崖不枯固寳之矣是珠也其色绀然异乎夜光之类惟取其文焜耀而已凡人之思虑有为物所蔽而昏昧者取其珠而玩之则了然心悟涣然氷释固足以开聪明备记遗忘岂小补哉学者于此能勤而熟览之亦若提珠在手厯厯无忘其所能虽相去千百岁之乆可以坐见其创述之本末则囊括伦类日出示兹集俾之校勘讹舛将命工镂板以广其传仆因得以详究焉増益其所未能所得多矣扬子不云乎侍君子晦斯光窒斯通其是之谓欤绍兴丁巳灌阳此泽出珠方四十里膜拜如今之礼拜羣玉田山先王之所谓乐池王休于玄池上奏乐三日名曰乐池瑶池王与西王母宴集于瑶池之上银乌王赐重徭之民银乌一只王东游于黄泽宿于曲落时人语曰黄之池其马歕沙皇人威仪黄之泽其马歕玉皇人寿谷古今注崔豹青田酒乌孙国青田核大如瓢贮水即成酒刘章得三核供二十人饮不竭号青田六寳剑名又有六剑一白虹二紫电三辟邪四流星五青冥六百里塞秦筑长城土色紫号紫塞车辖铁尽周公致治太平越裳氏重译来贡迷其归路周公锡以軿车五乘皆为司南即蝇虎也青弁使者蜻蜓蝙蝠歌女云气金枝玉叶黄帝与蚩尤战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花葩之象集于帝所因作华葢碧玉钟汉武起腾光台台上撞碧玉钟九色凤雏东方朔游房林之埜获九色凤雏丽娟善歌尝唱回风曲庭花翻落如深秋神马遶日东方朔以西那国玉枝进武帝赐近臣年高者云病则枝汗老则折老耼得之七百年不汗偓佺得之三千年不折汉元封间勒毕国贡细鸟大如蝇状如鹦鹉以方尺玉笼盛百只善鸣声闻数里国人以此候时故名龟甲屏汉武起神明台台上设金床象席杂玉为金龟屏风蹑空草乌茶国有草如芥叶食之能行空中号蹑空草青鸟留一钗遗帝宫人欲碎之匣中见白燕升天后作钗名玉燕钗玉螭帝微行时长城见一玉螭游于路锺火山有香草帝思李夫人东方朔献之帝懐之梦见因名舌耕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