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进厂检验规范..
原材料进料检验规范
原材料进料检验规范原材料进料检验是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后续的生产中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原材料进料检验规范主要包括进料样品的采集、仪器设备的校准、检验方法的选择和检验结果的评定等内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原材料进料检验规范的具体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首先,进料样品的采集是原材料进料检验的重要环节。
采集样品时,应根据生产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避免样品污染和变质。
采样时应尽量避免手工接触,采用无菌采样器具或自动取样系统。
采样前应对采样容器进行洗净和消毒,确保容器内无杂质。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氧化、水解和挥发等影响样品质量的因素。
其次,仪器设备的校准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检验设备应定期校准,并有相应的校准记录。
校准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确保校准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同时,仪器设备的使用也应符合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第三,对进料样品的检验方法应根据具体的原材料特点和生产工艺要求进行选择。
常见的原材料检验方法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指标检测、微生物检测和残留物检测等。
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注意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同时,还应考虑检验方法的费用和检验周期,避免因检验周期过长而影响生产进度。
在进行原材料进料检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检验记录和档案,确保检验结果可追溯。
检验记录应包括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内容。
同时,还应保存样品的备样,以备日后需要进行复检。
综上所述,原材料进料检验规范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需要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原材料进料检验规范,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并能有效应对潜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原材料检验规范
原材料检验规范原材料检验规范是指对用于生产的原材料进行检验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通过原材料检验规范的实施,可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生产需求,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1. 检验程序:(1)接收原材料:接收原材料时应进行验收,确认原材料是否符合规定的来料标准和数量要求。
(2)取样:根据取样方案,从接收的原材料中取样,并确保取样方法准确、代表性。
(3)检验项目和方法:根据产品要求和原材料特性,确定相应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4)检验记录:对每个原材料进行检验,记录检验项目、结果和检验人员信息。
2. 检验项目:(1)外观检验:检查原材料的外观是否有异常,如杂质、变色等。
(2)尺寸检验:测量原材料的尺寸,确认其是否符合规定的尺寸范围。
(3)化学成分检验: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原材料中的化学成分,确保其符合产品要求。
(4)物理性能检验:如强度、韧性、硬度等,根据产品要求确定相应检验方法。
(5)微生物检验:对一些易受微生物污染的原材料,进行微生物检验,确保原材料不含有害微生物。
(6)包装检验:检查原材料的包装是否完好,是否符合规定的包装要求。
3. 检验设备和工具:检验原材料时,需要使用各种检验设备和工具,如显微镜、测量仪器、化学分析仪器等。
这些设备和工具应符合标准并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检验依据和标准:原材料的检验依据主要包括生产标准、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文件等。
检验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5. 不合格品处理:若原材料检验不合格,应按照不合格品管理程序进行处理。
可以选择退货、返工或者废弃等不同方式,依据不合格品管理程序进行处理,以避免不合格原材料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6. 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定期对原材料检验数据进行分析,查找数据中的规律和异常情况,以寻找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原材料检验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原材料检验规范是保证原材料质量符合生产需求的标准和流程。
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
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一、进货程序1.选择供应商:企业应根据供应商的信誉度、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筛选,确保选择到合适的供应商。
2.签订合同:与供应商签订原材料采购合同,明确供应商应提供的原材料种类、数量、质量要求、价格和交货期等相关内容。
3.采购订单:根据合同内容,制定采购订单,并将订单发送给供应商,确认原材料的种类和数量。
4.原材料进货:供应商按照采购订单的要求,将原材料交给企业,企业进行验收。
二、检验标准1.外观检验:对原材料的外观进行检验,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确保符合企业和产品的要求。
2.技术指标检验: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对原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检验,如含水率、PH值、化学成分等。
3.可溶性物质检验:对原材料中的可溶性物质进行检验,确保原材料不含有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害的物质。
4.检验设备检验:对用于原材料检验的设备进行检验,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检验方法1.取样检验:对原材料进行取样,并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
2.实验室检验:将取得的样品送到企业实验室进行化学、物理、微生物等多种方面的检验。
3.外包检验:将样品送到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四、检验记录和报告1.检验记录:对每次原材料进货检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检验日期、样品编号、检验项目及其结果等。
2.检验报告:将检验记录整理成检验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检验结果、检验方法、检验依据和结论等内容。
3.存档管理:将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存档管理,确保各项检验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证明性。
五、异常处理1.不合格品处理:如果原材料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要求供应商退货或更换,或者进行再加工或处理等。
2.异常情况分析: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同类问题不再出现。
3.整改措施:针对不合格品和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规定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规定一、总则原材料进厂检验是指对厂家进厂的原材料进行质量、安全、外观等方面的检验和评估,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公司的要求,并且不对生产和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本规定的目的是规范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的程序和要求,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二、检验范围1.原材料的外观检验,包括外观色泽、形状、气味等;2.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包括含水量、密度、粗度、PH值等;3.原材料的安全性检验,包括重金属含量、有害物质含量等;4.原材料的适用性检验,即对原材料进行测试,验证其是否适用于特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
三、检验人员进厂检验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进厂检验工作。
他们应该严格遵守检验管理规定,并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检验。
四、检验过程1.厂家送货前应提前通知公司的进厂检验人员,以保证能够及时安排检验工作。
2.原材料到达公司后,进厂检验人员应及时查验送货单和货物标识,以确认货物和送货单是否一致。
3.进厂检验人员应按照检验要求对原材料进行外观检验、质量检验、安全性检验和适用性检验。
检验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4.检验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或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要与厂家进行沟通,并及时记录检验结果。
5.检验完成后,应填写检验报告,并将其存档备查。
五、不合格原材料的处理1.如果原材料经过检验发现质量不合格,应立即通知厂家,并要求其进行整改或替换。
2.公司应与厂家协商解决不合格原材料的问题,并妥善处理退货和赔偿事宜。
3.不合格原材料应进行隔离,确保其不会被误用或混入到生产中去。
六、记录和报告1.进厂检验人员应及时记录检验结果,并填写检验报告。
2.检验报告应包括原材料的详细信息、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和评价等内容。
3.检验报告应存档备查,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七、监督和改进公司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改进机制,定期对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1.定期评估进厂检验工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及检验规程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及检验规程一、引言原材料是产品生产的基础,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
为了保证生产顺利、产品质量稳定,对原材料进行检验是必要的。
本文将就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及检验规程进行详细描述。
二、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1. 概述为了保证原材料质量,规范原材料进厂检验工作,制定本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厂原材料的检验工作。
3. 职责分工(1)采购人员:负责审核“供应商材料提供商认证”。
(2)仓库管理员:负责协助检验人员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对检验合格的原材料进行入库操作。
(3)质量部门:负责制定原材料检验规程,制定原材料检验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4. 原材料检验程序(1)交货验收检验员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交货验收,查看运输单据,检查原材料与运输单据是否一致。
(2)外观检查检验员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原材料的颜色、形状、表面是否有裂纹、气泡等缺陷。
(3)尺寸检查检验员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尺寸检查,通过测量原材料的长、宽、高和重量等参数,确定原材料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4)性能检查检验员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性能检查,通过对原材料进行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等多项检测,确定原材料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5)材质检查检验员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材质检查,确定材料的成分是否符合要求。
5. 检验方法与标准(1)外观检验:GB/T 1544(2)尺寸检验:GB/T 1804(3)性能检验:GB/T 8910(4)材质检验:GB/T 43336. 检验结果处理(1)检验结果属于不合格的原材料,检验员应当立即报告采购部门,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不合格原材料进行处理。
(2)检验结果属于质量等级不符合的原材料,采购部门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该原材料。
(3)检验结果属于合格的原材料,检验员应当及时向仓库管理员反馈结果,并将原材料入库。
7. 记录管理每一轮原材料的检验结果都应当被详细记录下来,包括检验人员、检验时间、检验项目、检验结果、不符合项及处理方法等信息。
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操作规范
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操作规范一、原材料进场报验责任分工1.企业质量部门负责制定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的操作规范,统一进行管理。
2.仓库管理人员负责接收进场的原材料,并确保与送检物料符合。
3.质量部门对原材料送检结果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二、原材料进场前操作1.企业质量部门应与供应商签署供货合同,并明确合格的原材料要求和质量标准。
2.进场原材料应有相应的验收标准和检验项目,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3.质量部门应对进场原材料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种类的原材料确定对应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三、原材料进场操作规范1.接收进场的原材料时,仓库管理人员应核对送货单上的物料名称、规格、数量和质量标准是否与合同和订单相符,并进行记录。
3.对于大宗、散装原材料,应在进场前抽样,并与供应商共同进行见证,并封存样品。
4.对于小包装的原材料,应按照抽样检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抽样地点,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5.仓库管理人员对进场原材料进行记录,包括供应商名称、日期、原材料数量、检验结果等。
1.质量部门应及时将需要送检的原材料信息通知给检验部门,并确保送检样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检验部门按照质量标准和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将检验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签字确认。
3.根据检验结果,质量部门对原材料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并填写检验结果报告。
4.若原材料不符合质量标准,质量部门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处理。
五、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结果处理1.质量部门根据原材料的检验结果,决定是否接收原材料,并及时将结果通知给仓库管理人员。
2.如果原材料不合格,应记录不合格原因和数量,并及时通知供应商。
3.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仓库管理人员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其被误用。
4.质量部门应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找解决方案,并记录和跟踪处理过程。
六、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结果归档1.质量部门应将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的相关记录、报告等文档归档保存。
2.归档的文件应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存储,以便于查阅和追溯。
原材料送检规范
原材料送检规范原材料送检是指将供应商或生产单位提供的原材料送往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验,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合格。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因此原材料的送检工作十分重要。
下面是一份原材料送检的规范,以供参考。
一、送检前的准备工作1.委托书:供应商或生产单位需提供委托书,明确指示送检的原材料及要求。
2.样品选择:供应商或生产单位需按照规定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样品。
3.样品数量: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送检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样品数量。
二、送检过程1.样品接收:接收样品时应认真核对样品数量和样品信息,确保与委托书一致。
2.样品分装: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对样品进行分装,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3.实验项目:根据原材料的性质和送检要求,选择相应的实验项目进行检测。
4.实验方法:检验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5.测试仪器:使用规定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6.测试条件: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测试条件,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7.检验记录:检验人员应认真记录检测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结果,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8.数据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评估。
三、送检结果处理1.合格判定:根据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结果,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
2.不合格处理:若原材料不合格,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不合格品处理,包括退货、返工等。
3.结果反馈: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供应商或生产单位,以供其参考和改进。
四、送检报告1.报告编制:检验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格式编制送检报告,包括样品信息、测试项目和结果等。
2.报告审核:送检报告应经过质检部门的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报告发送:送检报告应及时发送给供应商或生产单位,并保存备查。
以上是原材料送检的规范,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能够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原材料,促进供应商或生产单位的改进,提高整体供应链的质量水平。
2-原材料进料检验规范及标准
1.目的为了规范采购的原材料检验方式和标准,保证所购入的原材料符合本公司的要求。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购原材料的进厂检验。
3.职责3.1货仓部:来料的验收、保存等作业。
3.2 IQC:来料品质判定、标识及处理。
3.3生产部/品质部:来料的终审决定。
4.定义无5.程序5.1检验内容及要求5.1.1铜线采购标准5.1.1.1外观要求:光亮光洁、无氧化斑迹、毛刺及碰伤,包装应有防潮防护措施。
5.1.1.2尺寸要求:外径符合要求,采用千分尺进行检验。
圆铜线的直径及公差应满足下表要求。
5.1.1.3性能要求:质地均匀,纯度高,无空心现象。
5.1.1.4伸长率应满足下表要求5.1.1.5电阻率要求:电阻率ρ20℃≤0.017241Ω·mm2/m;计算时,20℃时的铜线物理参数应取以下数值:密度8.89g/cm3,线膨胀系数为0.000017/℃,温度系数为0.00393/℃。
5.1.1.6包装:有产品合格证、并标明生产厂家、型号规格、重量、名称、生产日期。
5.1.1.7贮存期:半年。
5.1.2绝缘漆5.1.2.1绝缘漆采购标准5.1.2.1外观要求:颜色均匀透明的液体,无机械杂质和不溶解粒子。
采取目测方式进行检验,按《抽样计划》检验。
5.1.2.2粘度:;聚氨酯漆(40±1℃;4号粘度杯);20 ~ 60s;5.1.2.3包装:装绝缘漆的容器应洁净、无锈迹不得有泄漏现象。
采取目测方式进行检验,按《抽样计划》检验。
5.1.2.4合格证:有产品合格证,标明批号、生产厂家、名称、型号、重量、生产日期。
5.1.2.5贮存期:一年。
5.1.3自粘漆采购标准:5.1.3.1外观要求:颜色均匀透明的液体,无机械杂质和不溶解粒子。
采取目测方式进行检验,按《抽样计划》检验。
5.1.3.2粘度:醇溶自粘漆(40±1℃;4号粘度杯);20 ~ 120s热熔自粘漆(40±1℃;4号粘度杯);20 ~ 120s5.1.3.3包装:装绝缘漆的容器应洁净、无锈迹不得有泄漏现象。
原材料的检验规范
原材料的检验规范1.抽样方法:确定从原材料批次中应取出的样品数量和方法。
一般来说,样品数量应该足够大,能够代表整个批次的质量。
2.外观检验:主要检查原材料的外观和色泽,包括颜色、形状、表面缺陷等。
这可以直观地了解原材料的外观状况,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3.物理性能检验:对原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检测,包括硬度、强度、韧性、密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原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判断其适用性和可靠性。
4.化学成分检验: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包括元素组成、杂质含量、氧化物含量等。
这可以判断原材料的纯度和稳定性,以及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5.粒度分析:对原材料的粒度分布进行检测,包括颗粒大小、分散性等。
这可以评估原材料的工艺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
6.可溶性检验:对原材料的可溶性进行测试,包括溶解速率、溶解度等。
这可以评估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以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检验,还应该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和生产工艺,制定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例如,对于食品原材料,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致病菌检测等;对于药品原材料,需要进行药理学实验、毒性实验等。
最后,原材料的检验应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检验人员进行,并按照标准程序执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检验记录和档案,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记录和追溯,以备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
总之,原材料的检验规范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和控制,才能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要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
原材料入厂检验规范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石
原材料入厂检验规范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石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
因此,对原材料进行入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就原材料入厂检验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探讨,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石稳固。
一、检验标准的制定在进行原材料入厂检验之前,首先需要制定检验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内部标准等。
检验标准的制定需要满足具体原材料的特性和生产要求,确保检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检验流程的规范入厂检验的流程应该是有条不紊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按照规范进行。
一般来说,检验流程包括取样、标识、分析、判定、记录等环节。
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都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确保检验过程规范可靠。
三、检验设备的保障为了进行准确的原材料入厂检验,必须配备相应的检验设备。
这些设备包括化验仪器、称重设备、显微镜等。
在使用这些设备时,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检验人员的素质要求检验人员是保证原材料入厂检验质量的重要保障。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识别原材料的质量问题。
此外,检验人员还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原材料入厂检验之后,需要对检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数据统计和分析也可以为生产质量提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六、问题处理和反馈在检验中,如果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
质量问题的处理包括退货、索赔、采取整改措施等。
同时,还需要将问题的原因和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原材料入厂检验规范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石。
只有严格遵循检验标准、规范检验流程、保障检验设备、提升检验人员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问题和反馈等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取得持续发展的好成绩。
原材料进场质量检测制度
原材料进场质量检测制度一、背景介绍为确保公司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维护产品的品质和企业声誉,特制定本《原材料进场质量检测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各部门采购的原材料,并旨在建立一套标准的检测流程,确保原材料进场质量的稳定与可靠。
二、管理标准2.1 原材料采购标准1.在进行原材料采购前,相关采购人员应根据产品的需求,制定详细的原材料采购标准,并明确标准中的技术指标、质量要求和特殊要求。
2.采购人员应通过与供应商的沟通了解其质量控制体系、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情况,并进行合格供应商的认证。
3.采购人员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应向供应商提供详细的技术规范,并明确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应明确检验前标准样品的提供方式及相关费用。
2.2 原材料进场检验流程1.采购人员在原材料到货之前,应提前通知质检部门,确保质检人员及时准备好检验所需设备和材料。
并按照检验标准和程序进行检验操作。
2.质检人员应按照检验标准,对原材料进行外观检查、尺寸检验、化学组成分析等,将检验结果详细记录,并在《原材料检验报告》中体现。
3.如需检验仪器不能及时进行检验,质检人员应立即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及时协调解决。
4.如发现原材料存在问题或不符合质量要求,质检人员应立即通知采购部门,并协助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调解,确保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2.3 原材料存储和标识管理1.原材料应妥善存放于指定的库区,并进行合适的区域划分,确保不同种类的原材料不混杂存放。
2.库房管理员应按照原材料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存储方案,并严格执行。
3.库房管理员应根据原材料的特性,标识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供应商等信息,以便进行追溯和管理。
4.原材料进出库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数量、日期、用途、接受人员等,以便于对原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和管理。
2.4 原材料质量问题处理1.如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质量要求,采购部门应立即通知供应商,并要求供应商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
原材料外购件入厂检验规程
原材料外购件入厂检验规程一、目的和范围1.目的:为了确保原材料外购件的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持续性,并减少生产中的废品和损失。
2.范围:适用于我公司原材料外购件的入厂检验。
二、检验人员及职责1.检验员:负责对进厂的原材料外购件进行检验,确保符合公司的质量要求。
2.供应商代表:负责在检验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并配合检验员进行检验。
三、检验内容及方法1.外观检验:对原材料外购件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表面平整度、尺寸、颜色和表面的划痕等。
2.化学成分检验:对原材料外购件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确保符合公司的要求。
3.物理性能检验:对原材料外购件的物理性能进行检验,包括强度、硬度和韧性等。
4.尺寸检验:对原材料外购件的尺寸进行检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5.包装检验:对原材料外购件的包装进行检验,确保符合公司的包装要求。
四、检验依据1.公司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
2.原材料外购件的技术文件和规范。
五、检验方法1.目视检查:对外观进行检查,发现明显缺陷即判定为不合格。
2.化学分析:使用化学分析仪器对原材料外购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3.物理性能测试:使用强度测试机、硬度计和冲击试验机等设备对物理性能进行测试。
4.尺寸测量:利用测量仪器对原材料外购件的尺寸进行测量。
5.包装检查:对包装进行检查,确认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六、检验记录及保存1.检验记录:对每一批次的原材料外购件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记录在检验报告中。
2.检验报告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判定结果等内容。
3.检验记录应保留至少两年以上,并按照公司相关文件管理要求进行保存。
七、不合格处理及评审1.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以书面形式通知供应商,并要求供应商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2.不合格品应按照公司相关的退货流程及时返厂或退货,并要求供应商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3.对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和评审,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原材料检验规范
原材料检验规范原材料进厂验收规范1目的为了验证进厂原辅材料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正确地开展检验活动,确保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原辅材料不入库、不投入生产。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原材料进行检验和验证。
3职责3.1供应部是监控和测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进厂原材料的检验和验证3.2技术部负责编制原材料检验的技术要求、检验规程等文件3.3供应部配合做好原材料检验工作。
4工作程序4.1外购的钢材、焊材、锻件、热处理件等入厂后应先由外购业务员将材质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有关质量证明的凭证及相关图纸一同交质量检验员,检验员按照本规范的规定对物资进行全数或抽样检验。
检验完毕,检验员在“进货检验记录”上记录详细内容并签字。
4.2检验结果合格,检验员通知采购员并在检验合格的物资材料入库单上签名,仓库管理员核对无误后办理合格品入库手续。
4.3检验结果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检验员在不合格品上作出标识并进行隔离,通知采购员作退货或换货处理,对重换来的物资应再次进行检验,对于批量较大和关键件还应及时向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进行汇报。
4.4在没有作出检验结果以前,应保持货物原样,不准动用。
原材料分类5钢材检验规范5.1型钢验收准则序号检验项目检验要求检查频率检查方法检查地点1外观1.1应无肉眼可见裂纹1.2允许外表面有少量锈斑,不允许局部点蚀全数目视仓库2尺寸2.1圆钢:直径2.2钢管:a)外径b)壁厚每批每种规格抽检3根游标卡尺卷尺仓库3化学成分3.1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规定按钢材熔炼炉号逐批检查核对钢材质保书中的化学成份是否与表2相符3.2化学成分的复检执行4.2.1条款规定按钢材熔炼炉号逐批检查1.复检结果与表2核对是否相符。
2.复检结果与钢材质保书核对是否相符4低倍组织检验执行4.3条款规定按钢材熔炼炉号逐批任抽1根检查当直径≥Φ250mm时,作低倍组织和表面着色检查。
5机械性能执行4.4条款规定按钢材熔炼炉号逐批检查核对钢厂的材质证明书是否符合表3的规定5.2板材验收准则序号产品名称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抽样方案判定规则1高强度船体结用钢A32/A36/A40/D32/D36/D40/E32/E36/E40外观外观表面光滑、无花纹、气泡、毛刺裂纹等明显缺陷。
原材料进厂检验操作规程
原材料进厂检验操作规程原材料进厂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原材料进厂检验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并减少产品质量问题和风险的控制手段。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原材料进厂检验的步骤和要求,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达到要求,并避免不合格原材料进入生产线。
2. 范围适用于所有进口和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原料药、食品添加剂等。
3. 检验设备和仪器1)外观检验设备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等,用于检查原材料的外观是否合格。
2)物理性质测定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PH值计、密度计、溶解度测定仪等,用于检测原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否符合要求。
3)化学性质测定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用于检测原材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符合要求。
4)微生物检验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洁净台、微生物培养箱等,用于检测原材料中是否有微生物污染。
4. 检验步骤1)采样按照规定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从原材料的不同批次和不同工艺环节采集样品。
采样时应避免各种可能的污染,将样品置于干净、密封的容器中。
2)外观检验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外观检验,包括颜色、味道、外观质量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通知相关部门。
3)物理性质测定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使用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对样品进行物理性质测定,如PH值、密度、溶解度等,确保符合要求。
4)化学性质测定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使用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对样品进行化学性质测定,如含量、纯度、有害物质限量等,确保符合要求。
5)微生物检验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使用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如菌落总数、霉菌数量等,确保符合要求。
6)结果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判定原材料的合格性。
对于合格的原材料,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接收、储存、标识和入账。
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退货或处理。
7)记录和报告对每批原材料的检验结果、判定结果和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和归档。
元件和材料进厂检验工艺规范
元件和材料进厂检验工艺规范一、进厂检验的目的和意义:1.确保采购的元件和材料符合产品设计和质量要求。
2.防止次品和不合格产品进入生产过程,避免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3.维护正常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
4.减少生产中的质量事故和产品召回。
5.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二、进厂检验的内容:进厂检验的内容包括外观检验、尺寸检验、性能检验、相关材料检验等。
具体内容根据不同的元件和材料而定。
1.外观检验:外观检验是指对元件和材料外观的检查,包括表面有无裂纹、氧化、锈蚀等缺陷,是否完整、光洁度等问题。
2.尺寸检验:尺寸检验是指对元件和材料的尺寸进行检查,包括长度、宽度、厚度、直径等尺寸是否符合规定。
3.性能检验:性能检验是指对元件和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和验证,包括电气性能、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等。
4.相关材料检验:相关材料检验是指对元件和材料所使用的辅助材料进行检测,包括胶水、焊料、电子胶带等其他材料的质量、成分是否符合要求。
三、进厂检验的步骤和方法:1.收货验收:对采购的元件和材料进行收货验收,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是否有破损等情况。
同时检查货物的数量和规格是否与合同要求一致。
2.样品检验:从采购的元件和材料中抽取样品,进行详细的检验和测试。
样品的抽取方法要合理,确保样品与批量产品的性质和质量一致。
3.检验记录:对每批次的元件和材料进行检验记录,包括检验项目、检验仪器、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
确保有可查的检验记录,以备日后追溯。
4.合格品标识:对经过检验合格的元件和材料进行标识,便于后续的使用和管理。
四、进厂检验的要求:1.检验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检验设备和仪器要齐全、完好,并进行定期校验和维护,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3.检验规范要与产品设计和质量要求相匹配,确保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检验结果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供应商,并与供应商达成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五、进厂检验的管理和控制:1.建立完善的进厂检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管理流程。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保障产品质量,确保质量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原材料的进厂检验管理。
第三条进厂检验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进厂检验管理制度应当与公司的其他质量管理制度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五条进厂检验管理应当实行责任制,相关责任人应当履行相关职责,确保检验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第六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宣传和执行监督。
第七条受检材料的分类与归档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第八条进厂检验应当建立检验档案,留存相关检验报告和记录。
第二章进厂检验的方法和程序第九条进厂检验应当采用逐批检验的方式进行。
第十条进厂检验的程序包括取样、检验、评定和合格证明。
第十一条取样应当采用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第十二条检验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采用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方法。
第十三条评定应当根据相关标准和公司的质量要求进行。
第十四条合格证明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出具,确保相关证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三章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第十五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和宣传工作。
第十六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检验工作的质量和结果。
第十七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查和评定。
第十八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负责检验档案的归档和管理。
第十九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进厂检验管理进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四章相关责任人的职责第二十条供应商应当保证所提供的原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的要求,确保其质量安全。
第二十一条相关责任人应当履行进厂检验的程序,确保检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二十二条相关责任人应当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查和确认。
第二十三条相关责任人应当对检验档案进行管理和归档。
第二十四条相关责任人应当配合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检验管理工作。
第五章复检和处理第二十五条对于进厂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当立即予以隔离,并通知供货商进行复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材料进厂检验规范编制:宫建军审核:李同国批准:王金霞状态:受控分发号:FW-042011年03月20日淄博尚莫多阀门电控设备有限公司原材料进厂检验规范本厂原材料包括:外协铸件、外购标准件铸造成品的检验规范一、按合同、铸型图纸和铸件订货单及工艺上标明的铸件采用的标准、材料元素牌号含量百分素、重量、数量的核对和各种性能检测、无损探伤检验二、检验内容和方法铸件的检验项目主要有外观质量、尺寸精度、内在质量1.外观质量检验包括:表面缺陷检验、表面粗糙度检验(1)表面缺陷检验,如:粘沙、气孔、砂眼、夹渣、冷隔、微裂纹等。
(2)表面粗糙度的检验铸件表面由于金属液的静压力和热作用,以及模型表面粗糙度、砂粒粗细等造成表面不同的粗糙度2.尺寸精度的检验铸件的尺寸公差体系主要包括尺寸公差、错型量、壁厚公差壁厚公差壁厚公差可选用其它尺寸的一般公差低一级。
如:图样一般尺寸公差为CT12级,则壁厚公差可选用CT13级。
测量工具一般为卡钳、游标卡尺、测厚仪等。
3、内在质量的检验铸件的内在质量检验包括内部缺陷检验、强度及致密性检验、化学成分检验、力学性能检验和金相组织(1)内部缺陷的检验(2)强度及致密性的检验(3)化学成分的检验化学成分的检验应按国际(国家)有关标准及合同规定的要求执行;化学成分检验一般作为铸件检验的参考内容;化学成分的检验主要有炉前控制性检验和浇注试棒检验。
1)炉前控制性检验:此法是一种控制性检验,便于及时调整熔化的铁水成分,使之波动在标准或合同的要求范围内,检验方法按炉前质量检验方法进行。
2)浇注试棒检验:此法是事后把关,由铸件厂提供同炉浇注的铁水试棒,通过理化试验仪器进行化学元素和残余量分析,根据理化试验报告单对照标准或合同进行判断;必要时可直接在铸件上取样重复成品分析检验。
成品分析可由需方自行分析,从每一炉、每一批或每个铸件上取其有代表性的样品。
当钻屑取样时,一般应取自表面下至少6.5 mm处,当铸件厚度小于12 mm时取中心部位。
分析结果应符合表1的规定,其分析允许偏差应符合GB/T 222的规定,成品分析偏差不能作为铸件出厂的验收依据。
化学分析取样方法按GB/T 222的规定,化学成分仲裁分析按GB/T 223的规定。
铸件化学成分(4)力学性能检验铸件的力学性能质量要求1、铸件应符合需方提供的图样或模型的形状、尺寸和偏差的要求。
如图样上无尺寸偏差要求,则应符合GB/T 6414相应等级和GB/T 11351的规定。
2、铸件表面应按JB/T 7927的规定。
3、承压铸件应按图样和GB/T 13927的规定进行压力试验。
4、铸件不得用锤击、堵塞或浸渍等方法消除渗漏。
5、焊补(1)铸件生产者须提供按JB 4708的规定进行的焊接工艺评定;焊补铸件的焊工应按GB/T 15169的规定考试合格。
(2)焊补后的铸件应符合上述1和2的规定。
当订货合同中要求铸件作磁粉检验时,焊补后的铸件应进行磁粉检验。
当订货合同中要求铸件作射线照相检验时,对于壳体试验渗漏的铸件、焊补的凹陷深度超过壁厚20%或25 mm(取小值)的铸件或焊补的凹陷面积大于65 cm2的铸件,焊补处应作射线照相检验。
(3)对焊补深度超过壁厚20%或25 mm(取小值)的铸件、焊补面积大于65 cm2的铸件或壳体试验中发现缺陷而进行焊补的铸件,均应按焊补工艺在焊补后进行消除应力处理或热处理。
(4)铸件具有下列缺陷之一者不允许焊补:a)图纸或订货合同中规定不允许焊补的缺陷;b)有蜂窝状气孔者;c)成品试压渗漏且焊补后无法保证质量者;d)同一部位的焊补次数不得超过3次。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1、钢的每一熔炼炉次应进行一次拉伸试验,其力学性能应符合表《铸件的力学性能》的规定。
若不符合,其铸件及试块可重新热处理,重复试验,但未经需方同意的重新热处理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回火除外)。
2、制取试样用的试块应采用与铸件同炉次的钢水,并按GB/T 11352的规定浇注。
3、试块应与铸件同炉进行热处理。
4、必要时,按照铸件生产者的意见,可从热处理后的铸件上切取试样。
5、试样的形状、尺寸和试验方法按GB/T 228的规定。
6、试样若发现加工缺陷或铸造缺陷时,应取备用试样重做试验。
7、铸件应按GB/T 13927的规定进行壳体试验,壳体试验可以在铸件生产者交货前或需方机械加工后进行,但铸件生产者应对壳体试验铸件的质量负责。
8、如在订货合同中要求做磁粉检验、渗透检验、超声检验、射线照相检验时,则分别按GB/T 9444、GB/T 9443、GB/T 7233、GB/T 5677或按合同要求进行检验。
9、铸件生产者应向需方同时提供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试验报告,缺一不可,并附一份铸件符合本标准的合格证。
外购标准件检验规范本厂采购标准件包括:生产用螺栓、螺母、螺柱、螺钉、销钉、垫圈、铆钉、密封件、轴承、电子元器件等标准件的特点:标准件多采用专用设备、专用工具和较固定的工艺过程大批量生产制作,所以制件尺寸已不是主要的检验项目,而外观缺陷(如冲压过程中出现的裂纹、卷边、毛刺、夹层等)甚至混杂品(其他种类或规格、半成品、毛坯等)是检验的要控制的主要项目。
(一)紧固件成品检验规范:螺栓、螺柱、螺母、螺钉、销钉、垫圈、铆钉类1.标准件的材质报告、质量合格单、送货单(数量、品种、规格)等核对。
由采购员、库管员、专职质检员共同检验、校对、核实。
2.几何形状的检验由专职质检员负责检验;螺栓类产品检验方法(见表一)螺柱类产品检验方法(见表二)螺钉类产品检验方法(见表三)螺母类产品检验方法(见表四)销钉、垫圈、铆钉类产品检验方法(略)表一螺栓类产品检验方法表三螺钉类产品检验方法表四螺母类产品检验方法表四螺母类产品检验方法(续)重要提示:本所无法检验而确须检验的项目可以外委方式进行。
编者附录:滚动轴承径向游隙>30~40>40~50>50~65>65~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180>180~200>200~225>225~250>250~280>280~315>315~355>355~400>400~450>450~500>500~560>560~630>630~710 >800~900 >900~1000 >1000~1120 >1120~1250 111112222222223333101020202020201111151518202323253035404555607080901001101301601701801906681012151818202525303540455560708090100140150160170202328303641485361718595105115125145170190210230260320350380410151823253036414653637585901001101301501701902102403003303603903336435158668191102117140160170190210240270300330360400500550600650283038465361718191107125115155175195225250280310340380480530580630465161718497114130147163195225245270300340380420470520570700770850920404555657590105120135150175205225245275315350390440490510670740820890647390105120140160180200230265300340370410460510570630690760940104010501260圆柱孔调心球轴承径向游隙(μm)公称内径d/㎜2组0组3组1组5组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2.5~6 >6~10>10~14>14~18>18~24>24~30>30~40>40~50>50~65>65~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22345667891010158910121416181921242731384156681011131416182225303515171921232429313640485668801012131517192325303542506070202526283035404450607083100120151921232529343745546475901102533353739535769839611413516121273032344650627689105125130334249505266718810812414517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