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视域的教师角色探析
关于教师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关于教师角色定位的再思考作者:林奇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06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
”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新课程的推进已有十多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教师通过反复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对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一部分教师也已经开始了转变。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还有较大一部分教师的角色定位还存在误区。
一、现阶段部分教师的角色定位的误区误区之一:继续维持几十年前就流传下来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整堂课都是教师一讲到底。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就如同旧时代戴着眼镜的老夫子,又似曾经部分大学的教授或者是坐在台上作报告的官员(其实他们也在发生转变)。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只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是纯粹的填鸭式。
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顽固的旧的教学观念在作怪,觉得这样是理所当然的。
甚至有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就是这样教出来的,好象也没什么不好。
”二是教师的惰性思想所致。
图省力,不愿花时间去钻研,于是便拿着一本教科书走进教室照本宣科,一讲到底。
三是能力水平受限制,往往找不到好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便千篇一律地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
这种现象虽然目前已很少,但仍不可忽视。
误区之二:由满堂灌改成满堂问,师问生答充斥课堂这种模式表面上看学生说话、思考的机会多了,但细看只不过是教师断断续续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
在教师一连串地追问下,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究的空间。
其本质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得十分被动。
存在这种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学生不放心,担心学生不行,怕学生走弯路;二是教师对自己不放心,生怕放得过开自己控制不住局面,怕学生不沿着自己设计的路子走,怕掌握不住课堂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教育即解放
教育即政治
批判性意识:教育走向解放的根本 出发点
提问式教育:教育走向解放的关键 点
对话:教育走向解放的最终落脚点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 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重要和 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专 注于教育在被压迫人民的斗 争中所起的作用。他的政治 信仰和激进的观点与他谦逊 的人品相结合,这就是一种 充满活力的道德观和一种令 人感动的智慧的凝聚力。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
批判教育学流派可分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英美流派 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国流派,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 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竞争者。批判教育学 流派思想复杂,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不 同流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对传统教 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 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学 的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的批判性 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种 方法论。
迈克尔 W·阿普尔是世界著名批判 教育研究专家, 《《教育与权力 》《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
人的理性即自我决定就是教育的目 标。
人的自我决定的兴趣、解放的兴趣 和成年状态的兴趣,是社会解放的必 要前提。
只有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中才, 要消除人的物化和自我异能。
只有通过启蒙和教育,进而消除了 阻碍主体行动 的社会因素时。才有 可能达到真正的主体性
个学科和知识领域都在进行批判或号称进行批判,人文科 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也提高了对“批判”的要求。 特别是在教育、社会政治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批判性研 究”。显然,在这种批判的浪潮中,拘于狭隘经验的经验 教育学与注重体验和理解的精神科学教育学显得不合时宜 了。于是一种新的、被称之为批判教育学的教育学应运而 生了。
教育学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育学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引言:教师是社会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人,其专业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
教师专业发展并非仅关乎教师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乎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学视域出发,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1.1 培养优秀人才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首要环节,其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提升。
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1.2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进一步创造出更优质、适应性更强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2.1 个体发展与系统支持的协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个体需求与系统支持之间需要达成协同。
个体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但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和专业团体等提供支持、资源和机遇。
2.2 交互式教师专业发展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往往缺乏交互性,过于单向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现在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更加注重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经验交流与分享,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3.1 挑战:教师专业发展观念与方法的转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专业发展往往被视为一个线性过程,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教育理论的深化。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和方法,注重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3.2 机遇: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教育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网络平台和在线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教育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4.1 强调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应强调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拥有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教育异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教育异化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社会的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异化的概念。
异化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商品生产和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人与自己的劳动力、产品和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异化、对立和失控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和再生产、社会变革和精神解放的重要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异化问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探讨教育异化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现代社会的教育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的异化。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灌输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却很少有机会去思考和创造。
这种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情感上的冷漠、对学习的疏离感和对知识的机械化掌握等现象,这就是学生的知识异化。
二、教师的异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和边缘化,他们往往要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不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教育教学工作本身,而是为了应对考试及课程的要求,不得已采取了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等不健康的教学方式,致使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了职业倦怠、教学内容的机械化、教育教学目标的异化等问题。
三、教育制度的异化。
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中过于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学校教育流于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整个教育系统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需要,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生活的个性发展,这就是教育制度的异化。
以上所述的教育异化现象,实际上是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体系的需要和社会分工的方式,它们将学生变成了商品,教师变成了生产者,而教育制度变成了生产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教师和教育制度本身都发生了异化,并给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
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视域下,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要推进教育内涵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角色
(三)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多样性:“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 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 友” 等角色。
发展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承担 的职责越来越多,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也处于 不断更新之中。
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和转换自身的角色。
(四)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
“自主性”: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 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 权。
要求:教学既要遵循国家要求,又要发挥创
(二)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
人格化特征: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 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 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教师应当注意加强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充分发挥崇高人格的教育作用。
(3)“园丁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积极之处: “园丁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
中,应当为学生准备田园式的宽松学习与 成长环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 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足之处:它弱化了教师的作用。相对于 工程师论来说,园丁论呈现出某些矫枉过 正的倾向。
(4)“一桶水论”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积极之处:这一隐喻要求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知识储备,必
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 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第一节 教师角色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
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 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的特点
(一)教师角色是规范性和自主性的统 一
“规范性”: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必须按照 特定社会的要求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模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具有集体性、长 效性,很难即时看出,很难精确评价。
试议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观
试议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观摘要:在基于“教育是政治的”这一批判教育观的认识下,通过对教师立场和课程的分析,阿普尔指出教师教育中存在“去技术化”现象。
他主张教师应该批判地反思教育教学,促进自身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阿普尔批判教育学教师教育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英语世界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想,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不同的学术流派,如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批判教育学派成为了教育领域里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
阿普尔是与弗莱雷(FrEire)、吉鲁(Giroux)等批判教育学学派代表人物齐名的学者,他在中国教育学术界可以说早已声名远扬,在国际教育领域中也享有盛誉。
他认为批判教育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探究知识、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难以解释的关系,批判教育学提出的问题有:到底谁的价值、解释和目标构成了公共教育的基础?官方课程是怎样作为普遍客观的知识给社会施加影响的?在权力的背景下,知识怎样创造出来并传播、消费和使合法化?社会讲述的是谁的故事?谁创造并选择了教科书和课堂内容?谁的利益通过知识主体的提升而得到支持?[1]当教育改革常常作为保守的政客和商业领导人获取利益的矛头时,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非常重要的了。
一、“你站在谁的一边?”阿普尔认为批判教育学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就是教育是政治的,他质疑教育价值是中立的东西。
他认为如果教育是政治的,那么教育价值不仅不可能中立,而且需要还原到政治当中去。
关于教育,斯宾塞很多年前提出一个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牵涉到的就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即文化与权力的关系。
针对这个问题,阿普尔认为先明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更为重要,那就意味着作为教师,“你站在谁的一边?”因为立场是批判的前提,立场决定了批判教育的可能性和深刻性。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民主政治正面临着严峻危机,右翼共识风行,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推动了这一共识的形成。
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哲学与社会学分析
愈辩愈糊涂。于是乎笔者痛下决心 , 决定对 “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扮演 ” 问题来一个全景式 的、 最真实
的澄 清 。
一
、
相关哲 学、 会学的理论视域与方法 论基 础 社
te rt a n l8 ,whc n ld streap csi efl wn :o ei o ietete r f oepa igw t eCr iim h oe c l ayi i a 8 ih icu e e s e t nt ol ig n st cmbn oyo - l—lyn i t ics h h o o h h r hh t i emso o i o y n te stes nh sso pse lg n xse t l m n tr fp i sp y,teti st nep e ntr fsco g ,aoh ri h y te i fe itmoo ya d eitni i i emso hl o h l as o h h r i o itrrt d tepa t e f o olcie didvd as teeo c r o rh n iea d a te t c g i o a ea he e h rcis o t c l t s a n iiu l , h rfr amu h mo cmp e sv uh ni r o nt nC b c iv d c bh e v n e e e n ce i n
ta eoe h n b fr.
Ke r s U ie i ec e ;rl—lyn ;te rt a n lBso hlsp y he rt a ay i o o ilg y wo d : nv r t tah r oepa ig h oe c lB 8yபைடு நூலகம்i fp i o h ;t oe c l s y s i o i n a lss fscoo y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
精彩摘录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精彩摘录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 程思政的教与学》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课程思 政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真伪,形成自 己的观点和判断。"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 教与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课程
重要
思维
思维
学生
教学
培养
批判
课程
批判 具有
高等教育
视域
能够
深入
书中
提供
教师
教育
内பைடு நூலகம்摘要
内容摘要
文章标题:《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内容摘要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与此课程思政也成为 了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这本书便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探讨如何将批判性思维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独 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书中首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事物的一种简单评判或质疑, 更是一种系统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分析、推理、评价等手 段,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书中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中的核心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是一种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不盲目接受,而是带着质疑的态度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阅读教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
当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而要学会思考作者的观点、论证的逻辑以及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否仍然存在于当今社会,作者的观点在当下是否具有局限性。
同时,对于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阐述,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思考作者为何这样组织内容,以及这样的表达效果如何。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学生能够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作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作教学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合理的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就要求他们对所论述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收集相关的证据和资料,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整合。
例如,在写议论文时,学生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论点,还要对可能存在的反对观点进行预测和反驳。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会用逻辑严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此外,课堂讨论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析他人观点的合理性,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来完善自己的想法。
通过与同学的思维碰撞,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
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这种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不仅对个人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引导者和培养者。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
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质疑,促进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布置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还担当着榜样的角色。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
而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榜样。
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担当着评估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而评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开展小组讨论、设计问题解决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主题演讲、科学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规定课堂参与度、讲解逻辑、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评分,促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教师角色
一、关于教师角色的核心概念1.教师定义的语源学考察在英语辞典中,多将教师(teacher)定义为从事教学(teach)的职业人员。
追究教学(teach)的词源,它源于德文,由古英语的{G1N207}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展示、表现、向人演示(show,present to view),今意是“让某人学习或者获得某种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ill),教学(instruct)或者培训(train)”。
[1]2.关于“角色”在英语里,角色(role)一词源于戏剧,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
后延展至指代生活中人们所发挥的作用。
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Mead)最早把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用以分析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应有的行为方式。
目前,角色概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中。
二、西方主要教育理论流派对教师角色的探讨(一)微观理论的分析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运用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分析教师的发展。
Fosnot[2]是援引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从70年代开始,建构主义影响到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建构主义把学习者的智力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它把积极学习者的特点归纳为“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深入调研,解决矛盾冲突和勤于反思”。
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观把学生和教师都视为学习者,他们都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作为探究者,必须发展其观察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包括营造有利环境,敦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做出理论假设。
作为新教师,他们是理论的建构者,通过认知方面的工作发展智力,提高认识水平,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思想者”(empowered thinker),而且新教师应该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分解、评价经验,通过反思,发现教学的基本规律,并逐步构建教学活动”。
[3] 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的教师,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是积极的学习者。
批判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批判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引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审慎判断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公民。
本文将探讨批判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特点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和推理的思维方式。
它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质疑,而是通过推理和评估来形成合理而客观的判断。
它要求学习者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查找证据,分析数据,并评估论点的有效性。
二、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议论技巧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争取证据、分析数据并表达观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互相质疑和辩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推理能力。
2. 促进学生的信息评估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学会鉴别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来源、作者背景、论点的逻辑结构等,培养他们的信息辨析能力。
通过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跳出学科的束缚,进行跨学科思考。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不同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共通性,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批判性思维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1. 批判性思维与学习成果评估传统的学习评估往往只注重记忆和应用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们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评估方法,如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和口头展示,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批判性思维与教学设计研究者们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提出了课堂中引入互动式、合作式学习方法的建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此外,研究者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批判性思维的评估元素,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
结论:批判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关键能力的探析
*该文为江苏省2018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学科教学中想象性思维的培养”(KYCX18_2004)的研究成果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关键能力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
教师关键能力的提出对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皆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提出教师应具备通识胜任能力、学科整合能力、数字化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四大关键能力。
为促进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从学校、政策和课程教学三个层面依次提出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推进“互联网+”教师教育行动计划、培养教师课程统整意识等路径,以促进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教师关键能力摘要关键词2019年4月20日E-mail :jxyglllb@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 arton 和RogerSaljo 联名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他们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这两个概念[1]。
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相对较晚,由黎家厚教授于2005年首次提出“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2]。
落实深度学习,离不开课程的开发、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制定,其中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关键能力的价值意蕴近年来,“深度学习”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性问题,深度学习旨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现代教学对教师关键能力提出特定需求,其不仅对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1.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未来不断努力发展的方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完善。
教师关键能力涵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范畴之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核,关键能力的概念已从单纯保障受教育者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转向对教育者提出的从事职业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之集合[3]。
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一、本章的学习目标1.了解教师角色的内涵和特点;2.把握国外教师角色观的演变3.学会批判性分析我国的传统教师角色观以及多视角理解我国现代教师角色;4.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精神,把握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和要求二、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教师角色的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科学认识。
2.本章难点:西方现代教师角色观的综合把握;我国的传统教师角色隐喻及评析。
三、本章的内容要点(一)教师角色的内涵与特点1.教师角色的内涵。
一般而言,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2.教师角色的特点(1)自主性。
教师不仅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权威和自主权,而且在自我专业发展方面也享有自主权。
(2)个体创造性。
这一方面是指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根据千差万别的学生的需要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同时也指教师的劳动方式和职业文化类型趋向于个人主义。
(3)人格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崇高人格对学生具有感化作用。
(4)多样性和发展性。
多样性是指教师作为“普通公民”和“教书育人者”所承担的多种多样的角色。
发展性是指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及其要求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
(5)弥散性和模糊性等特征。
教师劳动的集体性、长效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角色责任时常表现出弥散性和模糊不清的特征。
(二)国外教师角色观考察1.国外传统的教师角色观。
其演变的主线是:教师是“神父”,“专家”,“学生行为的塑造者”,“教育环境的设计师和规定者”,“知识的传授者”等,其中心是强调教师对儿童的支配和控制。
2.国外现代教师角色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于西方的一些重要理论流派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批判教育理论等从不同的维度和情境出发来审视现代教师的角色(参见表1-1)。
表1-1:理论流派与西方现代教师角色观理论流派教师角色观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社会建构主义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探究者、有力量的思想者人本主义促进者、引导者、教学艺术家实用主义学习者、反思型实践者批判理论变革者3.当代西方教师角色定位。
批判教育学总结
批判教育学的总结和评价:任何教育学的研究总归要回到对教师的影响和教师角色转变上。
以下是批判教育学对教师角色的分析和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批判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师角色的深入分析:1.教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
教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必须反对学校内外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不义,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有知识、有勇气的公民。
教师应该质疑技术性、工具性的教学取向,反思课程。
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的实践者,更应该是为知性的价值、为增进年轻人批判能力而献身的自由人。
2.教师作为提问者和对话者。
传统的教育形式是—种1囤积式教育,学生处于一种失去主体性的奴隶地位,难以发展出创意的思考。
提问式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模式,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受益,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3.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参与者。
以往课程与教学被人为的分为两个领域,这种取向使教师的学习变成例行公事。
教师和学生应一起进入教材的脉络,诠释其信息意义,探索预自己经验的关系,诠释自己的经验并与他人分享,反省关照自己的经验,进而建构价值意义等。
批判教育学视域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1.教师要关注培训与发展。
当前的教师培训大都流于形式,培训只是满足了某种快速的需要。
教师培训应注重自我反省和批判思考,应设法促进发展,通过培训和发展,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化。
2.教师要关注教育改革。
教师要承担学校改革的重任,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公民。
学校是容纳和交给学生不同生活方式的地方。
3.教师要关注学生与课堂。
在解放的课堂中,教师更能体验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创造的快乐,为自己的职业注入生命的活力。
不管教师、学者、专家,还是研究者,都要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自己的教育对象。
在解放教育情境中,教师由“权威”向“合作者”转化。
批判教育学的优缺点:优点:1.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做出独立的判断。
缺点:1.批判教学法发展趋势是注重纯理论而未提出可行的教学实践模式。
试论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
试论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高考政策的逐步实施,高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作为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备受关注。
传统意义上,高中政治教师主要以知识传授和考试指导为主,但在新高考视域下,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高中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对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迫在眉睫。
他们需要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政策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本文将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的变革、高中政治教师的现状分析、角色定位探讨、职责和使命、以及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字数:218】1.2 问题意义现代社会对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高考的实施使得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准确定位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使其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深入探讨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意义重大,能够促进高中政治教育向更加科学、严谨和有效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的变革、高中政治教师的现状分析、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探讨、高中政治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以及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的变革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政治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批判教育学解读
批判教育学解读在教育领域中,批判教育学一直备受。
它不仅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指导。
本文将从批判教育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
批判教育学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并致力于推翻不公平、不平等的教育制度的教育学派。
它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批判,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
批判教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反思性和社会责任感,它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批判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引发了对教育问题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推动了批判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如鲍尔斯和金蒂斯等对主流教育进行了严厉批评,强调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教育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批判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对教育公平、教育权利的,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它提倡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以全面理解教育现象。
同时,批判教育学还提倡在教育中引入批判思维、独立思辨能力,以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在实践方面,批判教育学强调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认清各种权力关系。
同时,它还提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平等,以及学校与社区的紧密。
批判教育学还主张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反思和改革,以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
在当今教育中,批判教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和公正。
批判教育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指导,有助于解决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批判教育学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教师和学生缺乏意识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如提高教师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批判教育学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基于吉鲁批判教育学的高校教师角色新认识
基于吉鲁批判教育学的高校教师角色新认识引言一、吉鲁批判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吉鲁(Paulo Freire)是20世纪著名巴西教育学家,是批判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被压迫者的教育》一书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吉鲁批判教育学主张通过对话、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思考、参与和改变现实的主体。
1.教育是解放的工具。
吉鲁认为,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对人的解放。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处境,思考社会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实。
2.对话和合作。
吉鲁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对话和合作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和接受。
通过对话和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批判性思维。
吉鲁提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不再盲目地接受现实,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质疑、思考和改变。
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对现实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基于以上理念,吉鲁批判教育学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二、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认识在吉鲁批判教育学的视角下,高校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和批判性思维的引领者。
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新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者和激励者。
高校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成为他们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引领他们探索知识的世界。
2.合作伙伴和良师益友。
高校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以权威的身份来压制学生。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共同成长。
以上角色的转变,需要高校教师有着更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而这也是吉鲁批判教育学所要求的。
三、实践策略和教学方法了解了高校教师的新角色后,接下来就是需要思考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落实这一角色。
以下是一些实践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建议:1.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具身学习理论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具身学习理论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作者:翟天泽赵媛来源:《地理教育》2023年第10期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品质,它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通过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以及自我校准等过程,实现对信息的质疑和再创造;同时,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品质,指导着人们主动探索未知、学会学习,进而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
本文以具身学习理论为指导,在解读地理批判性思维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身心合一”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范式,并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为例具体说明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参考。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具身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10-0050-05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促进了教育自省,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获取确定的知识,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必备素养,已成为构成“21 世纪型能力”的核心要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部分明确提出了批判质疑这一科学精神,2016年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也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批判性洞察力、批判性视角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要求。
人类生存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地理信息技术等都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求异并创新的批判性思维。
综合考虑批判性思维的可教育属性,以及它对学生的身心年龄、知识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高中学段成为中学地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1]。
结合地理学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特点,高中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明显优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①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具有可批判性,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四维空间,不同地理要素耦合下的复杂地理环境在时空尺度上呈现出不同分异,如非地带性气候分异、世界上不同的地域文化等,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相互依赖性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形成批判性思考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理论视域的教师角色探析
摘要:批判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否定的传统,批判理论家们认为当今的西方教育应该在促进社会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有着多方位的角色定位,是教育变革不可替代的力量。
关键词:批判理论;教师;变革
批判理论起源于西方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尔库塞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
所谓单向度的社会是指无对立面或否定面的社会。
这就是说,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的同化和整合能力的系统,它使一切对立面和否定因素都消解了,社会失去了否定面,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人也失去了个人的生活,被社会机械化。
”[1]一旦人被赋予了单向度的属性,就自然而然地屈从于统治阶级,沉溺于现有的生活,失去了发现不合理并质疑反抗的能力。
这种逆来顺受的人格,是从受教育时期就开始形成的。
批判理论家们认为教育在西方社会已沦为资产阶级再生产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教育的功能就是使用渗透着资产阶级价值理念的教材,并按照符合资产阶级统治需求设计好的课程
不断训练出未来的劳动力。
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执行者,是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那么在批判理论视域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教师应成为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承者,更是反思者和实践者。
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大发展,无一不是由知识分子发起的。
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两个极其繁荣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二是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文学泰斗大师基本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无论古今,这些大师们大都为人师,并且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
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孟子、韩非子,有自成一派的学说体系,是为天下师,促使四海之内以中国为文明礼仪之邦。
民国时期的梁漱溟、蔡元培先生,提倡教育为国家富强之根基,为国人引导出一股新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可见,具有批判精神的教师,本身就能敏锐地发现社会发展的弊端。
而正是这些人师,不断引导社会的变革和革新。
2.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评价标准也单一地以量化考核为依据,造成了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
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迅速退化成程序化知识的容器,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课本上写的就是权威的思想的现象弥漫在教育界中。
台湾作家林清玄与小读者互动,林
清玄说自己有18篇文章进入了大陆的语文课本。
现场有小学女生提问:“我们刚刚学完您的《桃花心木》,有道题问文章中‘人生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答对,所以想问问您。
” 林清玄听后说:“如果要我来答,我答的可能也不对。
”林清玄觉得对一篇文章来说,什么答案都是对的,不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
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质疑,不迷信权威,要给他们质疑和发问的权利和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创新和进步的可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批判性的讨论、共同协作和后科学式的探究,学生为了明确意识、愿望、自我和社会身份所存在的问题,理智的责任感便被召唤了出来。
”学习的最终主体还是学生,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外,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批判学习的空间,批判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的过程,当师生或学生间就某一个问题产生分歧时,批判学习的空间就建立起来了。
3.教师应成为理智的反思者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线工作者,比纯粹的教育研究者更接地气,能第一时间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感受到知识的日新月异。
批判性的教师就是在理解和分析众多资料的基础上更多地反思,也只有教师用批判性的思维反思现实博古通今时,才能够建构出新的价值和理念。
教师对教材最应该保持批判性。
教科书是教学的蓝本,并不意味着教科书就是
权威。
教师要把教材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根据学情,掌握程度,反思教材内容的合理性、适宜性、时效性,根据教学进度适当的增删添改,使教学有所改善,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才是批判性教师的立足之本。
批判理论家们在教育界探求的一个核心批判问题是:谁控制着学校?谁制定管理学校的政策?谁决定学校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了学校的课程?[2]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首先要有坚定的理念,有自己的立场;其次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对现存的落后的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加以批判反思,推动教育的进步发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学习,不要尽信师,尽信书,一味地妥协服从,使他们形成自主的、理性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