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视域的教师角色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理论视域的教师角色探析
摘要:批判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否定的传统,批判理论家们认为当今的西方教育应该在促进社会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有着多方位的角色定位,是教育变革不可替代的力量。
关键词:批判理论;教师;变革
批判理论起源于西方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尔库塞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所谓单向度的社会是指无对立面或否定面的社会。这就是说,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的同化和整合能力的系统,它使一切对立面和否定因素都消解了,社会失去了否定面,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人也失去了个人的生活,被社会机械化。”[1]一旦人被赋予了单向度的属性,就自然而然地屈从于统治阶级,沉溺于现有的生活,失去了发现不合理并质疑反抗的能力。这种逆来顺受的人格,是从受教育时期就开始形成的。批判理论家们认为教育在西方社会已沦为资产阶级再生产和统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功能就是使用渗透着资产阶级价值理念的教材,并按照符合资产阶级统治需求设计好的课程
不断训练出未来的劳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执行者,是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么在批判理论视域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教师应成为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承者,更是反思者和实践者。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大发展,无一不是由知识分子发起的。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两个极其繁荣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二是民国时期,近代中国的文学泰斗大师基本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无论古今,这些大师们大都为人师,并且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孟子、韩非子,有自成一派的学说体系,是为天下师,促使四海之内以中国为文明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的梁漱溟、蔡元培先生,提倡教育为国家富强之根基,为国人引导出一股新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可见,具有批判精神的教师,本身就能敏锐地发现社会发展的弊端。而正是这些人师,不断引导社会的变革和革新。
2.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评价标准也单一地以量化考核为依据,造成了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迅速退化成程序化知识的容器,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课本上写的就是权威的思想的现象弥漫在教育界中。台湾作家林清玄与小读者互动,林
清玄说自己有18篇文章进入了大陆的语文课本。现场有小学女生提问:“我们刚刚学完您的《桃花心木》,有道题问文章中‘人生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答对,所以想问问您。” 林清玄听后说:“如果要我来答,我答的可能也不对。”林清玄觉得对一篇文章来说,什么答案都是对的,不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质疑,不迷信权威,要给他们质疑和发问的权利和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创新和进步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批判性的讨论、共同协作和后科学式的探究,学生为了明确意识、愿望、自我和社会身份所存在的问题,理智的责任感便被召唤了出来。”学习的最终主体还是学生,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外,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批判学习的空间,批判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的过程,当师生或学生间就某一个问题产生分歧时,批判学习的空间就建立起来了。
3.教师应成为理智的反思者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线工作者,比纯粹的教育研究者更接地气,能第一时间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感受到知识的日新月异。批判性的教师就是在理解和分析众多资料的基础上更多地反思,也只有教师用批判性的思维反思现实博古通今时,才能够建构出新的价值和理念。教师对教材最应该保持批判性。教科书是教学的蓝本,并不意味着教科书就是
权威。教师要把教材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根据学情,掌握程度,反思教材内容的合理性、适宜性、时效性,根据教学进度适当的增删添改,使教学有所改善,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才是批判性教师的立足之本。
批判理论家们在教育界探求的一个核心批判问题是:谁控制着学校?谁制定管理学校的政策?谁决定学校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了学校的课程?[2]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首先要有坚定的理念,有自己的立场;其次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对现存的落后的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加以批判反思,推动教育的进步发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学习,不要尽信师,尽信书,一味地妥协服从,使他们形成自主的、理性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