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的研究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研究课题
目录
1.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内容提要 (1)
2.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的研究 (5)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内容提要
一、选题: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正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学习与生活产生深刻且前所未有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青少年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为满足青少年自娱自乐需求提供了现实条件,为青少年的道德生成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青少年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又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受互联网影响而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正在青少年学生中蔓延。
这不仅有害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建设,找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存亡。
二、内容:学校方面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网络德育意识和水平。
网络德育是信息化社会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种新的德育方式。
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教师对接触网络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二是指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这需要教师的信息素养、育人观念等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解构和整合。
首先,教师要调整观念和行为,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德育素养,自觉学习网络知识。
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树立信息时代教师的德育权威。
其次,教师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意识到网络信息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履行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积极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只有培养出一支既熟悉网络、又擅长德育工作、懂得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奉献精神的网络德育实施者才可能使网络德育收到真正的实效。
(二)改进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方式。
利用网络手段,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德育,使学生由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参与式学习。
另一方面改进教育内容与方法,利用网络现代教学手段把复杂理论简洁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
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网友,对学生的网络生活给于建议或意见,教育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控能力。
对经常“泡”网的学生,
教师要进一步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正确对待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加倍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要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泡”网的危害性,提高学生抵制不良影响的自觉性。
只有跟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渗透到学生的网络世界里,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及时指导学生的网上行为,教育学生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自控能力,并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网络德育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的教育方法,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成为顺应时代潮流、既懂思想教育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知识的新型德育工作者,彻底改变网络信息时代德育手段相对滞后的现象。
(五)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
针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德育问题,利用网络有效地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如开展网上道德接力赛、网络犯罪分析、网上读书竞赛、网络文明从我做起、网络利弊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上垃圾,逐渐消除网瘾造成的不良影响。
还可建议学校在学生中建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开展网页设计赛、动画制作赛、电脑编程赛、网络游戏赛等活动。
它既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强烈的上网需求,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
(六)引导家长共同监督教育。
如果有正确的引导,网络对孩子发展的作用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而现代社会也需要掌握新的学习手段,现代人离不开电脑和网络。
因此,为了能够随时随地正确引导学生,我们应该同时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培训,让家长正确认识与对待互联网,同时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尤其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
也就是说,当孩子接触网络之前或之初,家长就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因此,家长应该在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本着关心、理解和沟通的原则,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主动自觉获取有用的信息,学习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和闲暇态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以闲暇活动促进思想品质的提高,养成良好的个人爱好、兴趣。
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上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和威胁。
在网络行动中,不利用网络攻击,毁谤别人,尊重他人的网络行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谴责,抵制一些非法的网络行为。
德育工作者必须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
只有掌握了网
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在对学校德育环境分析过程中,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整改,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目的。
总之,对学生德育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
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网上一代”。
这是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网络时代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德育教育更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积极应对,解决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才能使他们能在网络环境下身心健康地成长。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的研究
摘要: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逐渐推广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逐渐走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德育问题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如何把握机遇、面对挑战,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对策,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育的本质是规范人与发展人,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其本身的特殊性,由于网络环境的广泛性、特殊性等原因,学校的的德育建设更加重要。
因此网络环境的德育建设问题尤为重要。
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应对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怎么利用网络帮助青少年端正他们的思想呢,这正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现代化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新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校德育研究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正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学习与生活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为青少年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为满足青少年自娱自乐需求提供了现实需求,为青少年的道德生成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青少年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他们心智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
因受互联网影响而出现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正在青少年学生中不断蔓延。
这种现状不仅有害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的视听。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德育方面,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能动性、隐匿性、高效性等优点。
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研究网络
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便利机遇和先进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校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美德被“扭曲”由于互联网没有中心控制、用户的发展、使用没有限制,网络传播处于无序状态,导致网络信息既有科学的、健康的、也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的、黄色的,这些“垃圾”毒害了人们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阻力和影响。
如将“孔融让梨”的原因说成“梨烂了”、“梨有毒”等,传统意义上的“谦让”、“利人”等美德被扭曲,学生不知真相。
这类例子很多,网络或以“幽默笑话”辑之,或以调侃之文言之,对于鉴别能力不高的中小学生来讲,往往“先入为主”,是非混淆,曲解原来的道德原义,使学校的规范德育显得无可奈何。
问题少年被“套牢”网络时空的自由、开放,网络活动的隐藏、自主,让一些人的精神寄托完全放到了网络空间。
一些心理有障碍、被现实生活约束得不能张扬自己个性的少年,往往独自上网寻求刺激、放纵自己,家长无法对其约束,“网络成瘾”是他们的普遍表现。
在我国的一些小城、小镇上的网吧,大多靠这些青少年“养活”,每逢周末,大小网吧,都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们,他们或玩网络游戏,或快速浏览一些黄色笑话、图片,或与“网友”聊些无主题的“天”……他们在网吧里一呆就
是一整天,甚至两天三夜,玩得两眼深凹,不知有“天日”……更严重的是一些少年被“网上制造”的诈骗、赌博等引诱离家出走,“携带”自己的同学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还有一些学校“埋藏”着网络结帮的“学生黑团体”,他们打架、斗殴、扰乱同学的学习生活。
有这些倾向的学生,最后都成了“孤僻”、“破坏力极强”的“小混混”。
规范教育被弱化,网络秩序的混乱、网络技术的不完善使得网络监督成了一句空话。
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会了一些“无用的网络语言”,他们正常的话不说,网络无聊的语言现学现用,在网上相互取笑逗乐、攻击诟骂。
一些“玩世不恭”的东西也被他们运用,一段时间被篡改的歌词《上学歌》“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让他们在课堂唱得“震响教室”。
一部分学生上网后变得冷漠、缺少爱心、自恋、缺乏责任感,出现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行为,本应具备的学生行为规范也丢失了,长此下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良好集体的建立。
在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爷爷奶奶因为没有受过教育或文化水平低,在青少年成长中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导致一些青少年开始走向弯路,他们的行为主要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等。
二、当前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上网无度伤害学生身体健康
过度上网是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诱因。
33.8%的家长会担心过度上网会损害学生身体健康。
6.7%的学生表示自己上网曾在4小时以上,1.4%的学生承认曾经通宵上网。
针对学生上网情况我们在本校也做了一个抽样调查问卷,测查结果见表1、表2、表3。
网络无线开放、信息庞杂,孩子上网计划性不强,贪恋玩游戏、聊天等,都是致使上网时间、频率增多的原因。
学生具备爱玩、好奇的天性和较差的自制力。
当他们的这些特征和神奇的网络碰到一起,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把握。
那么网络的聊天、游戏等功能将很容易使孩子们上瘾并且浪费他们大量的宝贵的时间,影响到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导致中小学生精神崩溃,此类事件时有发生。
未成年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加上遭受电脑屏幕的电磁辐射等,很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骨骼和组织发育,引起视力、记忆力下降等伤害性影响。
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未成年人参加室外锻炼、游戏的兴趣减少、频率降低,也不利于身体的成长发育。
此外,在网吧上网的孩子往往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烟雾缭绕的环境中,对身体健康不利。
(二)思想道德素质面临挑战
当前调查表明,2.6%的学生认为可以有不文明言行,4.5%的学生认为网络上
相互欺骗很正常,2.7%的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较为模糊混乱。
有学生举例说,生活中不能偷窃,但网上偷菜没有问题。
未成年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主观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完善,在这一阶段接受的思想有时会影响孩子一生。
面对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和网络服务难于分辨对错和正确取舍,网上的违法不良信息和有害网络游戏很可能使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腐蚀,少数未成年人因上网而产生思想道德认识上的偏差。
另外未成年人自控力不强,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他们性格扭曲,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
(三)对青少年产生行为问题和严重后果
据调查,有的未成年人因为沉迷上网而产生了逃课、逃学现象,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荒废了学业甚至辍学,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依赖网络也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焦虑、亢奋、幻觉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网瘾,.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像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此外,网络的虚拟特征容易让中小学生在网络环境里接触到不良的人和事物。
由于在网络环境里交流不像现实里的交流那么真实,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被假象所蒙蔽,直至受骗上当。
未成年人心理上不成熟、涉世不深,易受不良风气、行为影响,有的还对家长隐瞒自己上网的真实状况,他们可能因为没有钱上网产生欺骗、偷窃、抢劫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
行为,也可能因为与陌生人聊天、见面成为被欺骗甚至犯罪的目标,或者一时冲动成为恶性案件的制造者,诸如《14岁女孩遭网友拐骗》、《初中生杀人后照旧玩网游》等与网络相关的新闻屡上报端,这类事件中未成年人都要承受比较严重的后果。
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
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
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
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四)网络成瘾严重影响学生学习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其中大部分是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链接镶嵌创造出来,具有生动形象、标新立异、经济简练等特点,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和学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难以选择容易混淆。
语文教学承担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忽视或者放松语言文字规范的教学,将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现在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对现行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与现
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
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问题出现的成因
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网络亦有其两重性。
网络的出现,诚然为人类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东西。
如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等等,但与此同时,它亦有许多负面的东西。
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不仅对青少年的生理是一种摧残,对心理亦有重大的负面影响。
(一)学生自身因素
网络是一个虚拟没有时空限制的没有压力感的世界,而儿童的判断力差好奇心强,自我控制力差和意志力薄弱,对新鲜事物敏感。
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诱惑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再加上其对生活阅历肤浅,缺乏对美丑善恶的正确判断能力,因此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之中。
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并且有的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让不少的家长为了孩子的道德健康伤透了心,并且也让不少老师因自己的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而感到痛心。
(二)家庭因素
学生沉溺网络除自身因素外,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家庭是孩子生成、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还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当发现孩子沉溺于网络时,不但不采取积极的做法去疏导,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约束孩子,试图让他们与网络隔绝。
但是,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但不明智而且适得其反,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不知不觉给孩子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父母工作过于繁忙,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再加上有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能力明显不足,教育方式方法明显不当。
对网络既缺乏应有的知识,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当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后,显得无所适从,要么是听之任之,要么是把网络看成是洪水猛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试图将孩子与网络隔绝开来。
2、父母期望过高,孩子压力太大,有些父母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顾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给孩子施压,要求一定要考上好的学校。
久而久之,父母的这样强加的方式,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父母压力的一种途径。
3、家庭结构不健全,孩子心理、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有些孩子沉迷于网络,与家庭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学生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
4、父母意愿的强加
部分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强制的给他们设计好成长的轨道,要把孩子培养
成什么家,当什么长等等,这些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意愿和虚荣心,他们把孩子当成是实现他们梦想的工具,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持这种想法的父母往往把子女看作被统治的对象,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提出种种使子女无法承受的要求,子女的言行稍不顺心,轻则粗暴训斥和干涉,重则随手打骂。
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容易使子女失去上进心,或情绪不稳定,或唯唯诺诺,另一方面容易损伤子女的自尊心,形成逆反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就很容易沉溺网络中,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慰籍,在网上尽情地发泄情感,放心地畅所欲言。
总之,一方面家长长时期对子女教育的忽视或重视不够,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长时间上网的行为得不到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最终导致了子女迷恋网络不能自拔的不良结果。
(三)网络自身的因素
网络自身的诱惑。
网络有其吸引人的许多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
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性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小学生在家受父母监管,在校受校规校纪及老师的制约,一旦上网就觉得真正进入了自由天地。
这种感觉是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寻的。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内容,这对正处于长身体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件最严重的事。
(四)学校方面的因素
1、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在提倡素质教育、尊重个性、讲求平等多元化的今天,在学校里,虽然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改革,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成绩还是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挂钩,老师也是有苦难言。
这种潜在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的思想,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互联网的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等特点,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吸引力和满足感。
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学生对整体教育现状某种形式的抗议,值得当前人们的反思。
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直接导致忽视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近几年,一些学校忽视德育教育,片面强调智育,“分数挂帅”,从教育领导机关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