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状态空间分析_6

状态空间分析_6

引入状态反馈 则
u v kx v kPx v kx
k kP [kn kn 1 k2 k1 ]
闭环系统的系数矩阵为
0 1 0 0 A bk 0 0 ( an kn ) ( an 1 kn 1 ) 1 0 0 1 ( a1 k1 ) 0 0
k1 199, k 2 55, k 3 8
K [199 55 8]
与方法一得到的结果相同
9.6.3 输出反馈与极点配置
u
B
x
1 s
x
y
C

A
H
状态空间描述 传递函数矩阵
Ax Bu Hy ( A HC ) x Bu x y Cx
G H ( s ) C ( sI A HC ) 1 B
定理 用输出到状态微分的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 要条件是:受控系统状态完全可观测。
定理 用输出到状态微分的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 要条件是:受控系统状态完全可观测。 证明: 以多输入单输出系统为例,利用对偶定理证明。 若(A, B, C)可观测,则对偶系统(AT, CT, BT )可控, 由状态反馈极点配置定理可知,( AT - CTHT )的特征值 可任意配置。 由于(AT-CTHT)特征值与(AT-CTHT)T=A-HC 的 特征值相同,故当且仅当(A, B, C)可观测时,可以任 意配置A-HC 的特征值。 为根据期望的闭环极点位置来设计输出反馈矩阵h的参 数,只需将期望的系统特征多项式与该输出反馈系统特征 多项式 I ( A HC ) 相比较即可。
(此题P为单位阵)
方法二
设期望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为

频率综合法与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极点配置综合法

频率综合法与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极点配置综合法

状态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 s = C sI − A BK −1������ = ������3
3× 4 4 ������2 4625������ 6 25 × 4
523
≈ 38 46������
2������
������
例题
极点配置综合法
例题P1Βιβλιοθήκη 例6.2(4)给系统一个单位阶跃输入信号,其响应如下左图所示,其稳态误差为 27%。为改善系统的稳态特性,将系统的开环增益减小其响应如下图右所示
解:根据给定的时域指标转换为频域特性指标,确定希望开环频 率特性。 (1)由稳态指标确定希望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低频段: 由������������ ≥ 5 ������−1 ,知系统应为1型,开环放大系数K = ������������ = 5 。
可确定系统的希望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低频渐近线为:其 斜率为-20dB/dec,渐近线的延长线当ω = 时其高度为 2 log ������ = 2 log 5 ������������ = 53 8������������。
൞������������
= ������−������ξ/
������������
=
4 �����������
1−ξ2

≤3 25������
%
可解的
ቊ������ξ������≥≥
2
86 35
考虑到非主导极点和零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选取ξ=0.8,������������ = 25rad/s。于是可 得希望闭环主导极点为:
������1
2 ������������ ������������
������2
������1
=

计算机控制8-2状态空间模型设计

计算机控制8-2状态空间模型设计

7
问题(1)的解决:
1)由s平面给出极点,由
zi e siT (i 1,2,, n)
求出Z平面中的极点。
2)将所有极点放置在原点,即令 3)对于二阶系统,由 再求出
c ( z ) z n ,从而变成最小拍控制。
和无阻尼震荡频率 n , ,从而得到Z平面极点分布。
% 和 Ts 给出阻尼系数
L2
(2)
13
(1)(2)两式比较,得到:
0.1L2 0.005L1 2 1.6 0.005L1 0.1L2 1 0.7
解方程组,得到 于是得到
L1 10,
L2 3.5
L 10 3.5
14
(四)利用求求解算法直接求解(计算机编程求解)
L 0 1G
观测器
3
设控制规律反馈的是实际对象的全部状态,而不是重构的状态。 控制对象的状态方程为:
x(k 1) Fx(k ) Gu(k )
其中
(1)
x Rn , u Rm
设控制规律为线性状态反馈,即
u (k ) Lx(k )
(2)
问题:设计反馈控制规律 L,以使得闭环系统具有所需得极点配置。
z n 1 z n1 n 0
(5)
5
于是,有
zI F GL c ( z )
(6)
上式展开,通过比较 z 的同次幂的系数,可以得到 n 个代数方程: (1)对于单输入系统,可以得到L的唯一解; (2)对于多输入系统(m>1),反馈系数阵L共有mn个未知数,而总共 只有n个方程,因此需要附加其他限制条件(如输出解耦、干扰解耦等), 才能完全确定控制规律L。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易杰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易杰
检验系统可控性,由 3.1.1.4 系统可控性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状态完 全可控性矩阵的秩等于系统的状态维数(4),系统的输出完全可控 等于系统输出向量y 的维数(2),所以系统可控。
下面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反馈矩阵 K。 方法一:按极点配置步骤进行计算。
2) 计算特征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此有 系统的反馈增益矩阵为: 确定使状态方程变为可控标准型的变换矩阵 T: T = MW 式中:
其中“GL1IP State-Space”为直线一级倒立摆的状态空间 模型,双击打开如下窗口:
双击“Controller1”模块,打开状态反馈矩阵K 设置窗口:
把计算得到的 K 值输入上面的窗口。 运行仿真,得到以下结果:
图 4 直线一级倒立摆状态空间极点配置MATLAB Simulink 仿真结果
(进入MATLAB Simulink 实时控制工具箱“Googol Education Products”打开 “Inverted Pendulum\Linear Inverted Pendulum\Linear 1-Stage IP Experiment\ Poles Experiments”中的“Poles Control M File1”)
简约工作计划总结通用模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课件 易杰
1、 状态空间分析 2、 极点配置及仿真仿真 3、 极点配置控制实验 4、 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实验二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
1、状态空间分析
X = AX + Bu
对于控制系统
X 为状态向量( n 维) u 控制向量(纯量) n × n维常数矩阵 n ×1维常数矩阵

实验 6 极点配置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实验 6 极点配置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实验 6 极点配置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状态反馈作用的理解。

2. 学习和掌握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MATLAB 中,可以使用acker 和place 函数来进行极点配置,函数的使用方法如下:K = acker(A,B,P) A,B为系统系数矩阵,P为配置极点,K为反馈增益矩阵。

K = place(A,B,P) A,B为系统系数矩阵,P为配置极点,K为反馈增益矩阵。

[K,PREC,MESSAGE] = place(A,B,P) A,B为系统系数矩阵,P为配置极点,K为反馈增益矩阵,PREC 为特征值,MESSAGE 为配置中的出错信息。

三、实验内容1.已知系统(1)判断系统稳定性,说明原因。

(2)若不稳定,进行极点配置,期望极点:-1,-2,-3,求出状态反馈矩阵k。

(3)讨论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的关系,说明状态反馈为何能进行极点配置?(4)使用状态反馈进行零极点配置的前提条件是什么?1.(1)(2)代码:a=[-2 -1 1;1 0 1;-1 0 1];b=[1,1,1]';p=[-1,-2,-3]';K=acker(a,b,p)K =-1 2 4(3)讨论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的关系, 说明状态反馈为何能进行极点配置?在经典控制理论中,一般只考虑由系统的输出变量来构成反馈律,即输出反馈。

在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中,多考虑采用状态变量来构成反馈律,即状态反馈。

从状态空间模型输出方程可以看出,输出反馈可视为状态反馈的一个特例。

状态反馈可以提供更多的补偿信息,只要状态进行简单的计算再反馈,就可以获得优良的控制性能。

(4)使用状态反馈配置极点的前提是系统的状态是完全可控的。

2.已知系统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使观测器的极点配置在12+j,12-j 。

(1)给出原系统的状态曲线。

(2)给出观测器的状态曲线并加以对比。

(观测器的初始状态可以任意选取)观察实验结果,思考以下问题:(1)说明反馈控制闭环期望极点和观测器极点的选取原则。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课件易杰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课件易杰
状态空间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配置控制实 验课件易杰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课件,旨在介绍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的基本知 识和实验操作,带您领略控制的魅力。
简介
本课件将介绍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并帮助您深入 理解相关知识。
目录
1. 状态空间模型简介 2. 极点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3.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
4
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极点配置对系统性 能的影响。
总结
本课件介绍了状态空间模型和极点配置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实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控制 世界,从状态空间开始。
通过调整极点位置,改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3 极点配置的方法
使用数学方法或控制器设计技术调整极点位置。
实验操作步骤
1
实验硬件与软件环境搭建
准备实验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极点配置控制实验原理
2
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了解极点配置控制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为实验做好准备。
3
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
状态空间模型简介
状态变量定义
状态变量是描述系统动态特征 的变量,如位置、速度等。
状态空间方程
状态空间方程用于描述系统状 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转移矩阵
转移矩阵表示系统状态的演化 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极点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1 控制系统的极点
极点是系统传递函数的根,决定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2 极点配置的目标

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研究

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研究

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研究【引言】线性系统是现代控制工程学中的基础,系统的稳定性是控制系统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于一个线性系统而言,其极点配置设计是控制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进行研究,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理论分析】(一)极点概念的介绍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极点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数学上,一个线性系统的极点是其传递函数分母的根,通常将其表示为 s1, s2, ..., sn。

一个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极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且仅当极点全部位于左半s平面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二)极点配置设计的方法对于一个控制系统而言,其极点配置设计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

一般分为基于传递函数的极点配置设计和基于状态空间的极点配置设计两种。

1. 基于传递函数的极点配置设计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一个系统的动态响应,因此,极点配置设计是控制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步。

其中,将极点移动到左半s平面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将极点分配到希望响应的位置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

2. 基于状态空间的极点配置设计状态空间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型。

通过控制系统的状态变量的配置,可以决定其动态性能。

状态空间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对系统动态性能进行描述,因此,它是现代控制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实践分析】(一)极点配置设计的应用在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中,极点配置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合理地配置其极点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应用场景。

1. 直流电机系统对于直流电机系统而言,合理地配置极点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过渡过程与稳定性能。

通过使用极点配置工具,可以将系统的极点分布在希望的位置上,使得电机系统具有更好的响应速度和精度。

2. 液压伺服系统在液压伺服系统中,通过配置极点使得系统具有更好的质量指标和响应性能。

通过使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可以更加精细地进行控制器的设计,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状态空间模型极点 固有频率 采样频率

状态空间模型极点 固有频率 采样频率

状态空间模型极点固有频率采样频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状态空间模型极点、固有频率与采样频率的深度解析在控制系统理论中,状态空间模型、极点配置、固有频率和采样频率是四个关键概念,它们在系统分析、设计和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控制理论习题之状态观测设计

现代控制理论习题之状态观测设计
⎡ l ⎤ ⎡a * − a 0 ⎤ ⎡2r 2 − 0⎤ ⎡ 2r 2 ⎤ L = ⎢ 1⎥ = ⎢ 0 ⎥ ⎥=⎢ ⎥=⎢ ⎣l 2 ⎦ ⎣ a1 * −a1 ⎦ ⎢ ⎣ 3r − 0 ⎥ ⎦ ⎢ ⎣ 3r ⎥ ⎦
对应于原系统的观测器矩阵: ⎡0 ⎤ ⎡0 ⎤ P1 = V0 −1 ⎢ ⎥ = ⎢ ⎥, Po = [ p1 ⎣1 ⎦ ⎣1 ⎦
u
∑ ( A, B, C )
y
6.5
2
1 x
x1
15.3 x
x3
题 6-2 图 1
(2) 确定降维观测器的维数:m=1,n=3,则 n-m= 2。 分解输出系数矩阵 c,获得线性变换矩阵 T,对原状态空间表达式进行线性变换,使 各输出变量 y 变成各状态变量的单值函数:
f *(s) = (s + 3)(s + 4) = s2 + 7s +12 ⎡s 0⎤ ⎡−1 −1⎤ ⎡l1⎤ f (s) = sI − (A22 − LA 12) = ⎢ ⎥ −⎢ ⎥ + ⎢ ⎥[− 2 − 4] ⎣0 s⎦ ⎣−1 −1⎦ ⎢ ⎣l2⎥ ⎦ = s2 + (−4l2 − 2l1 + 2)s + (2l1 − 2l2) ⎡l ⎤ ⎡ 3.1667⎤ f *(s) = f (s) ⇒ L = ⎢ 1⎥ = ⎢ ⎥ ⎢l2⎦ ⎥ ⎣− 2.8333 ⎦ ⎣
系统能观,可设计观测器。 求希望特征多项式:
f * ( s ) = ( s + 3)( s + 4)( s + 5) = s 3 + 12 s 2 + 47 s + 60
求观测器特征多项式:
f ( s ) = sI − A + LC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设计 ppt课件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设计  ppt课件

微分控制可以减小超调量,克服振荡,使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同时加快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减小调整时间,从而改善系统 的动态性能。
应用PID控制,必须适当地调整比例放大系数KP,积分时间TI 和微分时间TD,使整个控制系统得到良好的性能。
ppt课件
23
5.2.3.2 离散化
PID控制器在连续-时间工业控制系统中是由硬件设备实现的。 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PID控制器是通过计算机PID控制算法 程序实现的。
474212频率畸变现象的预防2tan221122222ttieeeeteetititititititi??????????????????????????2tan2tt?????????????????1212tan221ttt????11ppt课件与?的非线性关系双线性变换造成的频率畸变12ppt课件由47式可知在0处没有频率畸变并且t小时畸变也小
以改进闭环系统的性能。假定离散时间控制器形式如下:
u(kT) M~uc (kT) L~x(kT)
(4.15)
可以采用离散状态空间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来实现上述
离散时间控制器(后续章节详细讨论)。这里讨论的是,
如何使用近似方法把(4.14)式控制器转换成离散时间
形式。
ppt课件
15
用连续时间控制器(5.14)式来控制连续系统(5.12)式, 得到的闭环系统为:
x(k 1) x(k) u(k)
ppt课件
5
4.2.1.1 差分法和双线性变换法
连续控制器D(s)在时间域里用微分方程来表示,把微分运算用 等效差分来近似,就可得到逼近微分方程的差分方程。
等效差分有前向差分、后向差分等方法。前向差分法又称为 欧拉法,是用前向差分近似导数:

能控性能观性与极点配置设计

能控性能观性与极点配置设计

注意:
•时间函数行向量线性无关的定义,在前述列向量线性无关 基础上稍加改动即可 •上述定义中,令m=1,即为过去所学的时间函数(标量)线 性无关定义
7
•时间函数向量线性无关性条件 •格兰姆矩阵及其行列式 设f1(t),f2(t),…,fn(t)为m维列向量,则矩阵
G f i , f j nn

分析: •哪些状态变量与输 入信号有关?哪些 无关? •哪些状态变量与输 出信号有关?哪些 无关? •传递函数与哪些系 统特征值有关?与 哪些特征值无关? •发现什么规律?
2
0
0 0
2
0 0
3
0
0 x1 0 0 x2 1 u 0 x3 0 4 x4 1
能控性与能观性的概念
5
第六章 能控性能观性与极点配置设计
•时间函数向量无关性
•时间函数向量线性无关性定义
设以定义在时间区间[t0,t1]上连续函数fij(t)为元素的矩阵
f11 t f12 t f1n t f t f t f t 22 2n 21 F t fij t nm f1 t f 2 t f n t f m1 t f m 2 t f mn t
x1 x y 0 1 1 0 2 x3 x4
Y s 试求: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G s U s
解: 因 Gs CsI A1 B
0 0 0 s 1 0 s 2 0 0 而 sI A 0 s 3 0 0 0 0 0 s 4
根据对角矩阵的逆矩阵性质,有
s 1 1 0 0 0 1 s 2 0 0 0 1 sI A 0 s 3 1 0 0 1 s 4 0 0 0

chapter6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器

chapter6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器
~x
K
6.3 状态观测器
用 ~x 代替 x
自然要求:
x~ x
渐近意义下: lim~x x 0 t
6.3 状态观测器
uB B
x ∫
+
A
E + x~ ∫
+
A
x
y
C
+
x~ C ~y 观测器
x~
6.3 状态观测器
u
y
+
E
B
+
x~

x~
~y -
C
+
A
观测器
观测器状态方程
x~ A EC x~ Bu Ey
是否可以利用状态反馈,达到极点的 任意配置?
Im
s平面
0
Re
6.2 极点配置
6.2.1 极点配置定理 定理 6.2.1 给定系统
x Ax Bu :
y Cx Du
通过状态反馈 u v kx 任意配置极点的充
要条件 完全能控。
证: 只就单输入系统的情况证明本定理
6.2 极点配置
Re
响应快 响应慢
6.2 极点配置 在看一例:
Im
s平面
0
Re
稳定
6.2 极点配置
2阶系统 3阶系统
1阶系统
6.2 极点配置
Im
s平面
0
Re
稳定
6.2 极点配置
2阶系统 1阶系统
3阶系统
6.2 极点配置
状态反馈后系统极点
v
uB
-
x

x
y
C
+
A
K

状态空间设计法

状态空间设计法

BK X(k) X(k 1) A BK ~ ~ X(k 1) 0 X(k) A LC
BK A BK de tz I 0 A LC 0
de t(z I A BK)(z I A LC) A LC 0
若期望的极点为βi (i 1,2,, n),期望观测器特征多项式:
η(z ) (z β i ) z I A LC 0
i 1
n
对于高阶系统,也有Ackerman公式:
K η(A)Q e
1 T n o
n n 1 en 0 0 1 η(z) z α1z αn
闭环特征方程
zI A BK 0
设计反馈控制规律L,使得闭环系统具有所需要的极点配置。
闭环控制极点:
βi (i 0,1,2, , n)
求得闭环特征方程为:
βc (z) (z β1 )(z β2 )(z βn ) zn α1zn1 αn 0
反馈控制矩阵K应满足方程:
2
0.24 1 λ(A) A A 0.24I 0 0.24
2
1 1 0.24 1 K enQ λ(A) 0 1 0 0.24 1 0.24 1 0
1 c
第二节
状态观测器设计法
观测器的设计思想:根据能够测量的系统输出量和输入量,重 构出全部状态。
相应的离散状态方程
x(k 1) Ax(k) Bu(k) y(k) Cx(k)
A e A 1T T A1 τ B e dτ 0
假设控制规律是线性状态反馈
u(k) kX(k)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五章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五章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kT
由于被控对象输入为ZOH的输出信号,在每个kT上不变 由于被控对象输入为ZOH的输出信号,在每个kT上不变, 上不变, 的输出信号 U(kT)=常值 U(kT)=常值,k=1,2,… kT≤t≤(k+1)T,U(kT)可以作 常值, kT≤ (k+1)T,U(kT)可以作 为常值提到积分外面 k+1)Tdλ kT→ 令(k+1)T-τ=λ, dλ=-dτ,即τ由kT→(k+1)T, λ由T →0 写为; 写为;
状态方程的 矩阵形式: 矩阵形式:
x1 (k + 1) −1.3 −0.4 x1 (k ) 1 + u (k ) x (k + 1) = 1 0 x2 (k ) 0 2
x (k ) y (k ) = [ −0.5 − 0.28] 1 + u (k ) x2 (k )
U ( z)
−0.5 z − 0.28 −0.1 −0.4 = 1+ + z + 0.5 z + 0.8 ( z + 0.5)( z + 0.8)
−0.1 −0.4 U ( z) + U ( z) z + 0.5 z + 0.8
Y ( z) = U ( z) +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
x1 (k + 1) = −0.5 x1 (k ) − 0.1u (k ) x2 (k + 1) = −0.8 x2 (k ) − 0.4u (k )
• 与SISO系统相同,不同的实现方式产生不同的 SISO系统相同 系统相同, ABCD阵 ABCD阵 • 阶数不变,输入输出关系不变,特征多项式不变 阶数不变,输入输出关系不变,

9第九章_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9第九章_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 y ( k ) Cx ( k ) + Du ( k )
u ( k ) :输入向量, m ×1
y ( k ) :输出向量, p ×1
x ( k ) :状态向量,
F :系统矩阵, n × n G :输入矩阵, n × m C :输出矩阵, p × n D :传输矩阵, p × m
D
u (k )
G
+ +
(a)
若将上式左边的行列式展开,并比较两边 z 的同次幂的系数,则一共可得到 n 个 代数方程。对于多输入的情况( m > 1 ),反馈系数阵 K 共有 m × n 个未知元素, 而总共只有 n 个方程,因此仅仅根据上式并不能完全确定 K ,这时需同时附加其 它的限制条件(如状态解耦、干扰解耦)才能完全确定 K 。对于单输入的情况 ( m = 1) , K 中未知元素的个数与方程的个数相等, 因此一般情况下可获得 K 的 唯一解。下面讨论单输入的情况( m = 1 )。 可以证明, 对于任意的极点配置, K 具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控制对象 完全能控,即: n −1 rank G FG F G =n 这个结论的物理意义也是很明显的:只有当系统的所有状态都是能控的,才 能通过适当的状态反馈使得系统的极点放置到任意指定的位置上。 按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对系统性能的要求来合适地给 定闭环系统的极点,以及如何根据式(a)方便地计算出 K 。 可以在 S 平面确定极点,然后再映射到 Z 平面,也可以直接在 Z 平面确定极 点。需要注意的是,极点的确定主要靠设计者的经验以及反复地试凑,设计方法 只能保证将极点设置在所要求的位置。 上述直接求解 K 的方法原理上比较简单,但只适用于低阶系统,对于高阶系 统的计算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需要推导出适于计算机求解的算法。 对离散状态方程进行非奇异变换,可以得到求解的 K 算式: n −1 K = [ 0 0 1] G FG F G βc ( F )

线性系统理论6极点配置与特征结构配置-文档资料

线性系统理论6极点配置与特征结构配置-文档资料

算法6.3.3 [极点配置-基于能控规范型的设计]
第一步:把能控矩阵对(A,B)化成为Wonham第二
能控规范型(AW ,BW )或Luenberger第二能控规范型
(AL,BL ),即按4.7节的方法求得变换阵S,使得:
AW
SAS
1

AL
SAS 1
BW SB
BL SB
第二步:根据能控规范型的分块结构将给定的期望
且 m r 1 n ,则系统 x Ax Bu
y
Cx
Du
“几乎”总可以用静态输出反馈任意配置极点。
推论6.2.2 设(A,B)能控,(A,C)能观, 则“几乎”总存在
0, q n m r 1,
mr 1 n mr 1 n
阶动态补偿器,使得该系统在该补偿器作用
下的闭环系统极点可以任意配置。
引理6.2.1 已知
A Rnn , B Rnr ,且 A, B 能控
则几乎对于任意的 K Rrn ,矩阵 A BK 具有互异特征值,从而为循环矩阵。
引理6.2.2 设
A Rnn , B Rnr ,且 A, B 能控
且 A 为循环的,则对几乎任意的
Rr 有 A, B 能控。
例6.2.1 考虑下述既完全能控又完全能观
但较状态反馈包含了较少的信息,对于输 出反馈的情况,即使系统完全能控和完全 能观,闭环系统的极点也不可能被任意配 置。
定理6.2.2 设(A,B)能控,(A,C)能观
则系统
x Ax Bu
y
Cx
Du
“几乎”总可以用静态输出反馈任意接
近地配置 minn, m r 1 个极点。
推论6.2.1 设(A,B)能控,(A,C)能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a2
xn −1 (k
)

a1xn
(k
)
+
hnu(k
)
4
从而得到状态空间模型为:
⎧x(k +1) = Fx(k) + Gu(k) ⎨⎩y(k) = Cx(k) + Du(k)
⎡0 1
⎢ ⎢
0
0
0 " 0⎤
1
"
0
⎥ ⎥
⎡ h1 ⎤
⎢ ⎢
h2
⎥ ⎥
F=⎢ # #
# % # ⎥ G=⎢ # ⎥
故连续模型等效离散状态方程是:
⎧x(k +1) = Fx(x) + Gu(k)
⎨ ⎩
y(k
)
=
Cx(k )
(5) (6)
(7)
(8)
矩阵指数及其积分的计算
∫ F = e AT , G = T e At dtB 0
拉氏变换法 可以证明: eAt = L−1(sI − A)−1
因此,求F、G的步骤如下: (1)求得 (sI − A) 的逆矩阵(sI − A)−1 (2)取其拉氏反变换,获得 e At (3)求 F 和 G
(6)
⎢ ⎢
0
0
0
"
1
⎥ ⎥
⎢ ⎢
hn
−1
⎥ ⎥
⎢⎣−an −an−1 −an−2 " −a1 ⎥⎦
⎢⎣ hn ⎥⎦
C = [1 0 0 " 0] D = [h0 ] = [b0 ]
y(k + n) + a1 y(k + n −1) +" + an y(k) = b0u(k + n) + b1u(k + n −1) +" + bnu(k)
例题讲解
例6.2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式为 y(k + 3) + 3y(k + 2) + 8 y(k +1) + 7 y(k) = 9u(k +1) + 6u(k)
试求该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模型。 解:已知 a1 = 3, a2 = 8, a3 = 7,b0 = b1 = 0,b2 = 9,b3 = 6
= −an x1(x) − an−1x2 (x) −" − a2 xn−1(k ) − a1xn (k ) + hnu(k )
式中:
⎧h0 = b0
⎪⎪⎪⎨hh12
= =
b1 b2
− a1h0 − a1h1

a2
h0
(4)
⎪ ⎪
#
⎪⎩hn = bn − a1hn−1 − a2hn−2 −" − anh0
=
⎢ ⎢
0
0
1
⎥ ⎥
⎢ ⎢
x2
(k
)
⎥ ⎥
+
⎢ ⎢
9
⎥ ⎥
u(k)
⎢⎣x3(k +1)⎥⎦ ⎢⎣−7 −8 −3⎥⎦ ⎢⎣x3 (k)⎥⎦ ⎢⎣−21⎥⎦
⎡ x1(k) ⎤
y(k) = [1
0
0]
⎢ ⎢
x2
(k
)⎥⎥
⎢⎣ x3(k)⎥⎦
3、由脉冲传递函数建立离散状态空间模型
对象的z传递函数模型为:
Y (z) U (z)
10 ⎟⎟⎠⎞
∫ ∫ G =
T eAt dtB =
0
T ⎛ e−t
0
⎜ ⎝
1

e−t
0 1
⎞ ⎟ ⎠
dt
⎛ ⎜ ⎝
1 0
⎞ ⎟ ⎠
=
⎛ ⎜ ⎝
T
1− e−T −1+ e−T
0 T
⎞⎛ ⎟⎜ ⎠⎝
1⎞
0
⎟ ⎠
=
⎛ ⎜ ⎝T
1− e−T −1+ e−T
⎞ ⎟ ⎠
2、由差分方程建立离散状态空间模型
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离散系统,可用 n 阶差分方程描述:
x (t) = f[x(t), u(t)]
x(k +1) = f[x(k ), u(k)]
1
(5)输出方程 描述系统输出变量与系统状态变量和输入变量之间函数 关系的代数方程称为输出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y(t) = g[x(t), u(t)] y(k) = g[x(k), u(k)]
(6)状态空间表达式 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组合称为状态空间表达式(或状 态空间模型),也可称为动态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y(t) = [0 1]x(t)
求其离散化状态空间模型。
解:根据状态空间模型得到
A
=
⎡−1 ⎢⎣ 1
0⎤ 0⎥⎦
B
=
⎡1⎤ ⎢⎣0⎥⎦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为:
⎧x(k +1) = Fx(x) + Gu(k)
⎨ ⎩
y(k
)
=
Cx(k
)
∫ F = eAT , G = T e AtdtB 0
C = [0 1]
6.3 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1、由连续状态方程建立离散状态方程
设连续控制对象的模型可用如下的状态方程描述:
⎧x(t) = Ax(t) + Bu(t)
⎨ ⎩
y(t
)
=
Cx(t)
(1)
其中设 x 为 n 维状态向量,u 为 m 维控制向量,y 为 r 维输出向量。 设在连续的对象前面有零阶保持器,即
dt
于是
d [e−At x(t)] = e−At Bu dt
∫ ∫ 两边积分,有: t d [e−Aτ x(τ )]dτ = t e−Aτ Bu(τ )dτ
t0 dτ
t0
其中
∫ ∫ t d [e−Aτ x(τ )]dτ = t d [e−Aτ x(τ )] = e−Aτ x(τ ) t
t0 dτ
t0
幂级数计算法
e At 的幂指数形式为 e At = I + At + A2t 2 + A3t3 +" 2! 3!

∫ H = T e Atdt = IT + AT 2 + A2T 3 + A3T 4 +"
0
2! 3! 4!
于是
F = eAT = I + AT + A2T 2 + A3T 3 +" 2! 3!
关系,不表征系统内部结构和内部变量。 (2)内部描述:状态空间模型
表示了系统输入输出与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 包括: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2、有关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定义
(1)状态和状态变量 系统在时间域中的行为或运动信息的集合称为状态。 确定系统状态的一组独立(数目最小)的变量称为状态 变量。 (2)状态向量 把描述系统状态的n个状态变量x1(t),x2(t),…xn(t)看
=
I
+
⎛ A⎜

IT
+
AT 2 2!
+
A2T 3 3!
+ " ⎞⎟ ⎠
∫ = I + A T eAtdt = I + AH 0
( ) ∫ G = T eAtdt B = HB 0
例题讲解
例6.1 设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x (t
)
=
⎛ ⎜ ⎝
−1 1
0 0
⎞ ⎟ ⎠
x(t)
+
⎡1⎤ ⎣⎢0⎦⎥
u(t)
u(t) = u(k) kT ≤ t < (k +1)T
(2)
将控制对象与保持器一起进行离散化处理,得到离散系统模型。
对式(1)求解:
x − Ax = Bu
两边同乘 e− At ,得到 e− At (x − Ax) = e− At Bu 由于 e−At (x − Ax) = d [e−At x(t)]
本章内容:
z 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念 z 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z 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 z 状态可测时按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 z 按极点配置设计观测器 z 状态不可测时控制器的设计 z 随动系统的设计
6.2 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念
1、系统动态过程的两类描述:
(1)外部描述:传递函数模型 反映反映外部变量即输入输出变量间的因果
x1(k +1) − h1u(k) x2 (k +1) − h2u(k)
(2)
⎪ ⎪
#
⎪⎩xn (k) = xn−1(k +1) − hn−1u(k)
进而得到:
xn+1(k) = xn (k +1) − hnu(k)
(3)
即:
xn+1(k) = −a1 y(k + n −1) −" − an y(k) + b0u(k + n) + b1u(k + n −1) +" + bnu(k)
= =
z−1θ (z) z−2θ (z)
=
z −1 x1 ( z )
(6)
⎪⎩xn (z) = z−nθ (z) = z−1xn−1(z)
代入(3)、(5)式得到
Y (z) = b1x1(z) + b2 x2 (z) +" + bm xm (z)
θ (z) = U (z) − a1x1(z) − a2 x2 (z) −" − an xn (z) 进行 z反变换
y(k ) = b1x1(k ) + b2 x2 (k) +" + bm xm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